⑴ 看《驚天動地》的觀後感。
國內的災難片我一貫很少問津,因為不僅是技術和主題,還有已經看慣了歐美演員的習慣。—— 一年半前的大地震,至今仍然會成為夢中的情節,如此大災,實在不容易忘記。在這么短的時間里,拍這個題材的電影,有些吃力不討好。因為人們的記憶還很新鮮,很容易對影片的細節產生質疑,因為這一幕幕在電視鏡頭前、在現場,都看了很多很多次了。 記得地震剛發生那會,電視上任何一組現場的鏡頭,都能催人淚下,因為真實,也因為沒有經驗。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各種報道漸漸都被加以包裝和渲染,你看到的東西不再是第一手的鏡頭,能感動的也漸漸少了。同樣的道理也用於電影,不用渲染,不用做作,拍出真實,才會感動人。 本片的節奏有點像剛才的描述,前半部剛地震,天崩地裂,是救人最寶貴的時刻,解放軍克服困難、徒步翻山越嶺。這些相當緊湊的鏡頭,能讓人產生共鳴,自然能再次感動觀眾。到了後半部,救人階段漸漸過去,到處都有刻意的痕跡,看的也就無動於衷了。 對於主旋律影片,評價也就如此了,畢竟電影本身也有很多限制,想要更多發揮也做不到。不過以後再要拍這題材,還是多看看普通人普通事,感動由此而來。 《驚天動地》——國產主旋律災難片 今年連看了好幾部與以往大不相同的主旋律電影,還以為這部也會有所不同。可是實際上,無論從內容到形式,本片都沿襲了以往的主旋律風格,基本沒有什麼創新和提高。.
影片一開始的背景交待上,就採用了最傳統的滿屏字幕法,而且還是黑底白字,字數多達近200,內容也不僅僅是交待故事背景,而是從政治的高度給全片定性。一般來說,電影的主創人員總是不希望觀眾早早猜到結局的,即使有什麼結論很鮮明的觀點,通常也會通過劇情、人物等來讓觀眾自行體會。象這樣一上來就公布標准答案的,除了教科書之外,恐怕在文藝形式里並不多見。所以,本片一上來就給了觀眾一個強烈的心裡暗示,這不是一部商業電影,也不是一部文藝電影,而是一部宣傳片、教育片。觀眾不是在欣賞和娛樂,而是在被教育。這樣做的弊端,我覺得顯而易見,既容易讓人產生逆反心理,而且擺明車馬地搞宣傳,也容易讓人對影片後續的故事的真實性產生懷疑。畢竟,宣教片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近似廣告的東西,只是一個是思想層面的,一個是商業物質層面的。而廣告里的美女信誓旦旦地保證用了她宣傳的減肥產品,就能和她一樣有魔鬼身材,總歸是不大容易讓人相信的。
除了片頭外,影片的其他方面也充滿明確的目的性或者說任務性。比如人物設計上,縣委書記任玥的母親佔了很多戲份,每個橋落的任務屬性就很明顯:一是要展現災區人民的高尚品質,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二是為了展示任玥書記舍小家、顧大家的情操;三是為了表現一下母女親情,避免角色淪為政治符號和顯得空洞。這些主題本來並不虛假,相反還很感人,但卻由於太過老套(比如臨死不忘說櫻桃)、太著痕跡(比如任玥的副手、那個眼鏡幹部有1/2的出場時間都是在反復提醒任玥還沒找到她媽媽)、太過沒有呼應(比如任玥直到最後都沒有去回去看看或主動問一下家裡的情況,反而使之前的煽情落了空,顯得不近人情),而變得缺少打動人的力量。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影片各處設計的功利性太強,這個人物不是因為劇情發展和敘事的必要出現的,而是為了完成導演想要照顧到的主題而出現的。所以盡管事情感人,但電影反映出來的卻並不感人。
此外,本片的表現手法也普遍存在老套和任務性太明顯的問題。比如即將結婚的女教師和休假戰士的災區意外見面,居然還在用「兩人面對面張開雙臂跑向對方然後擁抱」的慢鏡頭。在我的印象里,現在除了惡搞和致敬,已經很少有這樣運鏡的了。再比如100多名戰士為小女孩齊唱生日歌喚醒小女孩的橋段,盡管知道這是有真實事件原型的(20歲的賈正嬌),我還是覺得電影里顯得很假。因為很難想像在那種分秒必爭的緊張環境下,戰士們會停下手中的工作,猶如演唱會一般集體站在那兒邊唱歌、邊搖動手電筒打節拍……因此,這種煽情手段,我覺得還停留在《藝術人生》或者多年以前國產電影的階段,甚至還不如看電視新聞時來得動人。有興趣的觀眾可以對比一下當初的現場視頻,那種真實鮮活的台詞和場景,遠不是現在電影中可比的。
本片展示的主要內容,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人民解放軍、武警戰士們的英勇善戰和大無畏精神。片中有大量爬山過河、冒著生命危險趕赴災區和實施救援的場景,這個是我們的主旋律電影相對擅長的,本片中盡管在技術層面上做得仍不夠優秀,但整體氣氛和感覺出來了,也是全片展現最成功的一個方面。二是軍民魚水情以及在災難來臨時的親情、愛情、友情。本片在這個方面花了很多筆墨,但個人覺得很不成功。象前面提到的任玥的母親、過生日的小女孩、即將結婚的戀人,都是表現這方面意思的人物和橋段。這些橋段本身很有典型性,事情也很感人,但拍出來的感覺並不好,過於刻意和煽情。三是大地震帶來的災難場景。雖然本片不是好萊塢典型的災難片,但完美展現災難場景仍然是必須的和極為重要的電影任務。本片中的特效似乎是八一製片廠自己完成的,據說數量還創了歷史記錄。因為我看的版本畫質很不好,所以對特效水平不好下結論。但我的總體感覺是不太好的,尤其是地震時的全景場面,模型的感覺比較濃。不過在這一點上我並不是太計較,至少是沒有覺得它成為本片的一個大毛病。因為一方面有不少八一製片廠當初現場拍攝的真實場景,本片有很多鏡頭也是在真實廢墟上拍攝的;另一方面,本片中也有一些地方還是拍出了險象環生的感覺,尤其是後來的化工廠搶險一段。
總體來說,本片中不乏讓人感動之處,但多是來自於真實事件本身的力量,來自於我們在2008年那段難忘日子的切膚之悲和發之內心的感動,而非來自電影的表現力。汶川大地震在我看來是一個非常好的、非常重大的電影題材,無論是走情感、人性的路線,還是走主旋律路線,都既無政策審查之麻煩,又有現實意義,而且素材比比皆是。本片的問題,並不在於它是主旋律(歌頌搶險戰士估計還不會有人唱反調),而是在於它沒有拍好,其感染力遠比不上當初的電視新聞和一些成功的攝影作品。而歸根結底的問題,在於它完全沒有借鑒類型片的一些成功經驗,完全沒有考慮當前觀眾的欣賞需求,完全沒有與時俱進的想法,也完全沒有試圖將其打造成一部不僅宣傳部門滿意,而且觀眾也滿意,甚至有國際影響力的電影。真心希望能有一線導演,好好拍出一部優秀的汶川地震題材的電影,能夠作為中國推薦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候選片,向世界展現正面的當代中國。
⑵ 求電影《驚天動地》的觀後感,1500字
問此間「情」為何物,直教「無語凝噎」
——從《驚天動地》想起的
看過這部電影,我的心情很復雜,不知是何滋味。思尋半晌,也沒想出太合適的語句能表達我現在波瀾起伏的心情。只能如題所示套用了元好問先生的這句好詞。元好問先生原詞中的「情」是指的愛情,愛情為何物,這確實是一個天問,無人說得清,無人講得明。我這里篡改後的「情」跟愛情毫無瓜葛,就是單單指的我看完這部影片後的心情,如是而已。一個詞——「無語凝噎」。
先談談我是怎麼「凝噎」的吧。這部電影是以08年的汶川大地震為背景,不談細節,不談表演,如此即可讓人凝噎。因為汶川的痛還不那麼久,不那麼遠,留在我們心口的傷還沒有完全真正的癒合。所以,即使是看當時的新聞聯播,我們依舊會眼角濕潤,因此,我「凝噎」完全在情理之中,跟這部電影沒多大關系。
下面更主要的還是講講我是怎麼會「無語」的吧。
無語有三。
其一:對影片主題無語。這部八一廠榮譽出品的紅頭文件大部頭作品在電影一開始就表明了其立場:
「公元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汶川發生了震撼世界的特大地震。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國軍民發揚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抗震救災精神,譜寫了感天動地的英雄凱歌。本片以我軍一個摩托化步兵旅積極投入抗震救災的故事為主線,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場氣壯山河的偉大斗爭。」
這部電影歌頌的對象是我們英勇神武、無所不能的人民解放軍。男主角是摩托化步兵旅(簡稱「摩步旅」)旅長,他的扮演者是侯勇。因電影《沖出亞馬遜》中的中國特種兵形象而一舉成名的他在這部電影中繼續為國為民英勇向前。電影中,汶川地震後的現狀就是人民群眾一盤散沙、驚慌無助,連女縣委書記在這一刻也是盡顯女性的無助感,不知所措,只懂喊口號和給予他人心理安慰。等到英雄的人民解放軍掛著「鐵軍來了」的條幅到達震區後,人民群眾那望斷秋水的眼睛裡盈滿的淚水終於止不住的流下來了。所以,准確的看這部作品與其說是一部電影,不如說是一台頌歌晚會,一台舞台劇。所以,當影片結尾處響起譚晶那主旋律的嗓音唱著「祖國繁榮富強」諸如此類的時候,我一點兒都不意外。具體到影片故事情節上,真是無處不煽情,無處不歌頌。我一入神,以為自己回到了毛主席時代。直白的情節配上高亢激昂的音樂,讓人凝噎其實不難。
其二:對影片特技無語。片中汶川大地震的過程是由特技效果為我們重新再現的。看過之後,再對比《2012》中的災難特效,似乎這只是過家家。即使跟好萊塢在六十年代拍攝的《大地震》(《Earthquake》)中的場面相比,也有很多不足。那些地殼起伏和爆炸的場面看起來是多麼的山寨,看起來是多麼的應付。所以說,總是討論我們的技術落後好萊塢多少多少年是幾乎沒什麼意義的,因為我們根本沒什麼技術。
其三:對影片的台詞無語。影片中的台詞幾乎都是赤裸裸的贊美,絲毫不鋪墊,絲毫不含蓄。在這些模式化的台詞和情節下,演員們何談演技,更多的只是像完成一項政治任務。所以,在這部電影「宏大」的主題下,即使李幼斌、侯勇、巫剛傾數加盟也無力掀得起絲毫波瀾。
因為以上諸多令人無語的因素,所以對這部電影在許多細節上的嚴重缺漏也就沒必要較真兒了。總的來說,這部大部頭作品如果單從電影的角度來看,是純正的爛片。但在中國特色體制下,它就這樣的應運而生了。
另外,關於災難片的拍攝時機,尤其是改編自真實災難事件的災難片的拍攝時機,這是一個值得好好思考的問題。9·11事件後,美國人數年之後才拍攝了反映他們營救死者故事的《世貿大廈》和反映另一架改道飛機上發生事情的《93航班》。災難剛平息不久,人們總是不希望那麼快的回憶起曾經慘痛的記憶。這也是為什麼美國人總是喜歡拍攝臆想出來的災難而不是由真實事件改編出的災難,臆想出的就是拍的再真實觀眾也沒有很深的切膚之痛,而更多的是享受其中的感官刺激,觀眾看過之後最多在心底留下思考而很少留下新的傷痛。而之於《驚天動地》,它看上去更像是迫不及待的表彰,根本不顧及群眾的心理接受能力。所以在紅頭文件支持下上映超過80天之久的《驚天動地》,最終票房才僅僅532萬,應該收不回成本。除卻政府機關單位包場,「被觀看」的人之外,真正自願掏錢觀看該影片的應該沒有幾個。它不是特例,主旋律電影一直就沒曾有過高票房,這是不爭的事實。雖然這些主旋律電影沒有票房壓力,但如果放任如此一直這么下去,恐怕觀眾最後能給予的回應也只有抵制了,就像《孔子》的命運一樣。
中國電影特別是災難片什麼時候成了這個樣子還是它歷來如此呢?當然這部電影成為目前的樣子跟八一廠的立場有關,不能代表普遍現象。但其實這種高大全的贊美傳統確實是由來已久。大家都知道最好的災難片導演是羅蘭·艾默里奇,雖然他最新執導的《2012》硬體特效上很過關,軟體情節上很傻很天真,但他之前的作品《後天》很完美。美國人崇尚個人英雄主義,所以有那麼多的「俠」們總是能夠拯救世界。中國人不同,雖然中國也有俠,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中國人更喜歡的是國家榮譽主義,但經常被政治化為共產無敵主義。這是我們跟美國人最大的不同,因此由八一廠之類的這種政治性濃烈的單位拍攝出的作品定然會充斥著不吝詞語的贊美。因此中國災難片的出路在於個人導演的突破。比如馮小寧導演07年拍攝的《超強台風》,這部電影也歌頌了黨和政府,但含蓄內斂的多,故而真實可信的多。同樣的道理,因而馮小剛導演即將問世的《唐山大地震》很值得大家期待。這種從「私企」而不是「國企」的角度拍出來的主旋律才是災難片包括一切主旋律式作品的努力方向。其實香港電影人已經在他們的主旋律上給我們做出了好的榜樣,比如《葉問》、《十月圍城》等。
「為什麼我對她如此苛求,只因我對她愛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