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收入的票房是怎麼分配的,演員多少,投資方多少,導演製片人分多少。
1. 隨著2017年3月《電影產業促進法》的正式實施,我國電影市場迎來政策與市場的雙輪驅動,票房收入連年攀升。從2013年至2017年,票房分別達到了218億、296億、441億、455億和559億,2018年更是突破了600億大關。
2. 電影投資的高回報潛力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的目光,成為投資決策的重要選項。電影投資的盈利主要依賴於電影票房的收入水平。
3. 電影票房的分配機制涉及多個環節。首先,從總票房中需扣除5%作為電影事業發展基金,再扣除3.3%的稅費,這部分為國家收入。
4. 扣除上述費用後,剩餘的票房約為91.7%。其中,院線分得的比例約為50%至55%,宣發費用佔5%至8%,剩餘的約40%為片方可分賬的票房。
5. 具體到出品方(投資人)的分賬比例,往期統計顯示大約為35%,即片方可分賬票房比例。個人票房分紅的計算公式為:個人票房分紅 = 總票房 * 35% * 投資比例。
6. 電影版權的收益也是電影投資的重要回報來源,包括電視台版權收益、網路版權收益、海外版權收益以及廣告收益。
7. 票房分紅的到賬時間通常為電影下映後三個月內。結算由中影集團聯合第三方會計事務所進行,之後將分賬至出品方的對公賬戶,最後再由出品方結算至個人賬戶。
8. 票房外的版權收益通常在合同中有明確列出,結算時間一般為六個月一次。
9. 演員、導演和製片人的固定片酬屬於前期投資的一部分,利潤則歸投資方所有。在某些情況下,如果這些人員也參與投資,他們將會按照投資比例參與分成。
B. 電影票房如何分賬
1.就是投資方,和製片方,運作方的票方分成,比例4:4 :2大概這樣分成
2.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及5%的電影事業睜譽首專項資金。剩餘的91.7%認定為一部電影的「可分賬票房」。
3.可分賬票房中虛悶,電影院悉數及院線提留57%,中影數字提留1-3%的發行代理費。剩餘的40-42%歸於電影製片方和發行方(大部分情況為40%)。
4.影片的發行方會收取歸屬製片發行方部分票房的5-15%作為發行代理費用。即為可分賬票房的2-6%作為發行代理費。
5.很多情況下,發行方預付影片的宣傳發行費用,這時發行方會收取12-20%的代理發行費。如果發行方承諾發行保底、買斷發行、預付製作費用等方式,將收取更高的發行代理費用。
6.部分影片同檔期處於競爭劣勢,出於增加影片排映場次的目的,給影院及院線承諾票房返點。返點一般佔到可分賬票房的3-5%。製片方回收的票房回款公式為:1*(1-0.033-0.05)*40%*(1-0.1)=0.33為一般情況下的製片方分賬。
8.以上情況為例,一部最終票房1億的影片,回收的票房回款為3300萬左右。成本6000萬人民幣,目標票房2億以上,在中國做電影宣發合理的宣發成本是目標票房的10%上下。也就是再拿出2000萬左右作為宣發費用。總成本是8000萬人民幣,不考慮其它回收渠道的話,按上面的演算法,確實要2.4億才能回本。
顧名思義就是一部大片在別的國家放映票房收入按分成分配。
比如美國大片在中國放映,(版權不賣給中國,以增加他的收入)他會以分賬的形式向中國引進,這樣票房成績所取得的利潤他會拿較多的比例!
C. 電影的票房收入如何分成
電影票房收入如何分成?中國電影票房分賬機制如下:
1. 電影票房首先需扣除5%的電影事業發展專項基金和3.3%的相關稅費,剩下的為可分賬票房(凈票房=91.7%*總票房)。
2. 在可分賬票房中,影院抽成50%,院線抽成7%,剩餘43%(即製片方和發行方的份額)。
3. 發行方通常收取凈票房的10%作為發行代理費。製片方實際票房收入為凈票房的33%(總票房的91.7%乘以33%)。
具體計算示例:
- 假設電影票房收入為100元:
- 國家電影發展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收取5元。
- 營業稅金及附加收取3.3元。
- 剩餘91.7元為電影院線和製片方的分賬基數(總票房的91.7%)。
- 影院+院線方分賬為91.7元的57%,即52.269元。
- 發行代理費為凈票房的3%,即2.75元。
- 製片方(含發行方)的凈票房分賬收入為91.7元減去57%和3%,即91.7%的凈票房。
- 製片方(含發行方)按凈票房的40%-43%分賬,即91.7元的40%,為36.68元。
- 發行代理費為製片方收入的10%,即3.668元。
- 製片方實際分賬收入為33元。
預期票房(盈虧平衡點)計算公式為:製作成本 ➗ 33%。
D. 詳解電影票房分賬流程
對於電影愛好者來說,深入了解電影投資的過程是提升投資視角的關鍵。本文將逐步揭示電影票房分賬的復雜流程,幫助你掌握其中的竅門。
首先,票房分賬流程在不同類型的影片(國產片、合拍片與進口片)之間有所不同。在中國大陸,票房收入的計算與稅收和分配密切相關。例如,通過貓眼專業版,我們可以看到《你好,李煥英》的例子,票房包括累計票房和分賬票房(扣除特定稅項後的凈票房)。
票房分賬分為七個步驟:票房數據統計,上繳不可分賬部分,支付中數代理費,影院及院線分賬,製片方與發行方的進一步分賬,考慮檔期競爭支出,以及最後的投資方分賬。電影票房首先會扣除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和3.3%的特別營業稅,然後扣除發行代理費用,剩餘部分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給影院、院線、製片方和發行方。
值得注意的是,分賬過程中可能涉及的額外費用,如宣發費用、預付費用以及發行方與製片方間的協議。此外,投資方的分賬取決於電影的聯合投資結構,主投方和跟投方的權益分配可能因片而異。
除了票房,國產片和合拍片的收入還包括電視版權、網路版權、海外銷售、商務合作、政府和行業補貼等非票房收入。製片方通常會積極尋求這些額外的盈利渠道。
如果你對電影投資感興趣,後續文章將探討如何利用大數據選擇投資標的,如何低成本參與,以及投資過程中需要注意的騙局和風險。請關注我們的系列文章和影投研討群,獲取更深入的指導。
E. 電影票房怎麼分賬
電影票房分賬規則涉及國產片、合拍片與進口片的不同操作流程。國產片和合拍片票房需計入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指定系統,並扣除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和3.3%的特別營業稅,剩餘為可分賬票房。發行代理費由中影數字電影發展(北京)有限公司收取,根據影片凈票房大小,徵收1%至3%的費用,以補償其在電影數字化進程中的歷史貢獻及市場佔有率。電影發行市場活躍後,華影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作為第二家擁有進口影片全國發行權的機構,提供不同選擇。拷貝費用由中影數字收取,總額約為300元/部。發行代理費用則根據影片凈票房大小,徵收3%、2%或1%的費用。在剩下的票房中,電影院分享50%,院線分享7%,製片方和發行方合計分享43%。投資方之間分賬則取決於在總投資額中的地位、份額,由主投方和跟投方決定。除了票房收入,國產片和合拍片還有電視版權、網路版權、海外銷售、商務合作和政府補貼等非票房收入途徑。進口片分為分賬片和批片,前者根據票房分成,而後者則以固定價格購買放映權。北美電影票房分賬規則考慮時間因素,實行在按時間段分賬與保底約定中取較大者的方式。總體而言,無論中外,電影院對大片、明星或名導影片有更高的興趣,因為觀眾流量多、放映周期長,獲益多。票房分賬與會計學、稅務學、統計學最相關,需要電影主創補上數學這一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