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票房是如何分賬的
應該明確的是,票房分賬討論的數字是拋開電影服務費的。
如一部影片上顯示累計票房為「10.5億元(包含服務費)」,分賬票房為「10億元」,這其中5000萬的差額便是電商服務費,而票房分賬則是在不包含服務費的這10億基礎上進行的。
一部票房10億的電影為例,首先需要向國家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5%的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剩下的91.7%才是可以拿來分賬的可分賬票房(凈票房),也就是說一部10億票房的電影事實上可分賬的總票房為9.17億。
在可分賬票房中,中影數字還要抽取0-3%不等的發行代理費(如果影片在0.5億內收取3%,票房在0.5-3億內收取2%,票房在3-6億收取1%,票房在6億以上則不收費)。
2. 電影票房如何分賬
票房分賬:說的是電影的票房對放映方,發行方,製作方的三方分成,一般比例為4:4:2。不過具體的分成數額要看簽訂合同具體是怎麼規定的。出品方、院線和宣發房三方各算各的,因為每一方都有自己的成本和宣傳費用。再具體的,不同的電影其票房分賬比例也會不同。
我們一般所講的票房收入並不是投資者真正的收入,其中還包含國家稅收3.3%,國家影視發展基金5%,院線佔比50-60%,剩下的30-40%才是製片方,投資人的票房收入。
那麼,票房分賬,首先,就要從總票房中扣除5%的電影發展專項基金和3.3%的營業稅。剩下的錢當中,作為放映場所的影院拿走50-60%,製作方和發行方拿走30-40%。然後,製片方會根據事先的約定支付發行方一筆費用。剩下的錢扣除成本了之後,製作方和投資方再按約定分成。
由觀影人數和票價乘積得到的票房,一般被稱作這部電影的總票房,得到總票房之後,先行繳納總票房5%的電影事業發展專項基金以及相關稅費3.3%,之後的為可分賬票房,即「凈票房」,那麼凈票房=91.7%*總票房
然後,在凈票房中:一般影院抽成50%、院線7%,剩餘43%歸製片方和發行方所有。而發行方一般會收凈票房的10%作為發行代理費,那麼製片方實際票房收入就為凈票房的33%。所以,一部電影如果不想虧本的話,那麼總票房×91.7%×33%必須要大於等於製作費用,只有這樣,最終投資各方才會盈利。
3. 電影票房收入中,電影院和製作方如何分成
可分賬票房如果一部電影的原始票房是108.3元,那麼製片方首先得要從這108.3元中繳納3.3元的特別營業稅和中影數字代理費,並同時扣除5元的電影專項基金。剩下的100元,被稱為可分賬票房。另外,中影數字代理費視票房而收。如果一部電影的票房在6億以上,那麼你那6億以下的部分繼續收取該費用,6億以上的部分則不需要收取。這個比例大概在1-3元。2.製片方到手票房到了這一步,影院院線與製片方的分賬就開始進行。目前比較普遍的分發是43%歸製片方,57%歸影院院線,這也是常年的老規矩。所以,製片方到手票房為43元,電影院到手的票房為57元。11年《金陵十三釵》的製片人張偉平硬是要將這一比例抬高到45%,鬧出了「八大院線聯合抵制」的事情,後邊電影局出面調解,最後定下來《金陵十三釵》票房5億前的部分按45-55(製片方-影院院線)的方法分賬,5億部分後按41-59(同上)分。
4. 票房的票房分賬
在中國票房分賬的基本原則是:首先,需要在總票房中扣除5%的電影發展專項基金和3.3%的營業稅。剩下的錢當中,作為放映場所的影院拿走57%,製作方和發行方拿走43%。然後,製片方會根據事先的約定支付發行方一筆費用。剩下的錢扣除成本了之後,製作方和投資方再按約定分成。
在好萊塢,有三種分賬模式可以選擇。第一種是和中國一樣的固定比例分賬。第二種是影院會支付一筆費用給製片方買斷影片,然後這部影片的全部票房都歸影院所有。第三種,是好萊塢最流行的分賬模式,也就是階梯式分賬:在好萊塢製片商的一些大片上映的第一周,製片商可以拿走80%的票房而影院只能拿走20%,這樣製片方就能盡快趁著影片的熱度收回成本。但隨著影片上映時間變長,製片商分到的票房會越來越少,第二周、第三周在60%左右,到了第四周可能就只有20%。
國內電影公司採取階梯式分賬模式的出發點和好萊塢並不一樣,其實是為了「以收入換市場」,通過給影院更高比例的分成來換取排片,爭取更高的票房。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2016年1月1日通報,2015年全國電影總票房440億元,比上年增長近一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國產電影保持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