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劇本所需的四個基本組成部分的順序
首先:開端
其次:第一幕結尾的情節點Ⅰ
然後:第二幕結尾的情節點Ⅱ
最後:結尾
構成電影劇本第一幕是從劇本的開端延伸到第一幕結尾的情節點Ⅰ,因此,這里有一個開端的開端,開端的中段和開端的結尾;
第二幕是劇本的中段,他包括動作的整體部分,他從第二幕的開端發展到第二幕結尾的情節點Ⅱ,所以他有一個中段的開端,中段的中段和中段的結尾;
第三幕式劇本的結尾或結局,他和第一幕、第二幕一樣,也有結尾的開端,結尾的中段和結尾的結尾。
Ⅱ 什麼是電影電視的三幕劇作結構
三幕劇作結構是指電視電影一般由開端、對抗和結局這三幕組成,是悉德·菲爾德在編劇領域最重要的貢獻。在電影電視開始後的20~30分鍾之間設置一個讓主角經歷的「情節點」,讓他/她有一個必須實現的目標(戲劇性需求)。之後,在電影運行到一半左右,角色必須採取爭取或反抗,以實現他/她的目標——這是對抗時期。
同時悉德·菲爾德也提出,這個"中點"有時以更微妙的轉折點的形式,發生在第二幕(即書面劇本的第60頁左右)之中,這種對抗往往使得一個主角的命運發生極端的逆轉。影片的最後一個階段則用於描述主角的抗爭高潮,最終實現(或無法實現)他/她的目標,表現故事的最終結果。
1、第一幕,或稱開端
一個標准電影劇本的篇幅大約有120頁,或長兩個小時。不論劇本是全用對話、全用描寫,或兩者兼有之,均可按一分鍾一頁來計算。規矩是不變的——電影劇本中的一頁等於銀幕時間一分鍾。第一幕是開端,可看成建置(setup)部分,這是因為要用30頁左右的稿紙去建置(確定)故事。
一般大約十分鍾左右就可以做出是否喜愛這部影片的決定。也就相當於電影劇本的頭十頁,應該及時地抓住讀者。應該用大約十頁的篇幅來讓讀者明白故事主要人物,故事前提,故事的情境。在第一幕結尾處要有一個情節點。所謂情節點就是一個事變或事件,它緊緊織入故事之中,並把故事轉向另一方向。這一事件一般出現在第25~27頁之間。
2、第二幕,或稱對抗
第二幕是故事的主體部分。一般是在劇本的第30頁至90頁。它之所以稱為電影劇本的對抗部分,是因為一切戲劇的基礎都是沖突(conflict)。一旦你給自己的人物規定出需求(need),亦即在劇本中他想要達到什麼目的,他的目標是什麼,你就可以為這一需求設置障礙(obstacles),這樣就產生了沖突。第二幕結尾處的情節點一般發生在第85頁至90頁之間。
3、第三幕,或稱結局
第三幕通常發生在第90頁至第120頁之間,是故事的結局。故事需要有一個有力的結尾,以便使人理解並求得完整。
(2)電影情節點怎麼分擴展閱讀
三幕劇作結構已經幫助很多編劇將他們的想法縫合為好萊塢模式,勞拉·埃斯基韋爾(《巧克力情人》的編劇)指出:」在我知道三幕劇結構之前,我常常覺得結構將我束縛,但之後我明白了,結構實際上真正的解放了我,得以讓我把重點放在故事之上。「
Ⅲ 電影劇本的寫作格式及方法
創作技巧
一、多觀察和思考生活;
二、多做構思,勤寫勤練;
三、多增加藝術修養(包括音樂、繪畫、戲劇……眾多方面的);
四、多對影片進行劇作分析。前邊三項也許人們談得很多,最後這一項初學的朋友卻常常認識不足。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一方面的問題。
劇本結構
弗蘭泰格金字塔
19世紀德國新古典主義理論家弗蘭泰格在《戲劇的技巧》中提出了戲劇的結構「弗蘭泰格金字塔」。這個金字塔分5個部分:
1.介紹:介紹背景資料。
2.上升:將事件引向高潮的各種情節。矛盾與阻礙逐漸顯現。
3.高潮:戲劇張力最強處。 從此情節將逐漸轉弱。
4.下降:高潮過後矛盾形式開始明朗,引向大災難或者大成功。
5.結局:謎底揭曉,劇情完成。
三段式結構
希德.菲爾德在《電影劇本寫作基礎》中表示三段式的結構:
1.第一幕:建置 (情節點1)
2.第二幕:對抗 (情節點2)
3.第三幕:結局
黑格爾「沖突律」
和諧
打破和諧。
重行建立和諧。
黑格爾:戲劇動作的本質是引起沖突,而真正的動作整一性只能以完整的運動過程為基礎(即沖突的產生、展開和解決)。「沖突」是對本來和諧的情況的一種破壞,這種破壞不能始終是破壞,而是要被否定掉的。
(3)電影情節點怎麼分擴展閱讀
戲劇
1、 定義:戲劇指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
達到敘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藝術的總稱。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即劇本。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台上當眾表演故事情節的一種綜合藝術。
2、 特點:
(1)劇本必須適合舞台演出。演出要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發生在不同地點和較長時間里大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台和兩三個小時內的演出中表現出來。 關於「三一律」的知識見162頁第四段
(2)必須有集中尖銳的矛盾沖突。 戲劇是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矛盾沖突的,沒有矛盾沖突就沒有戲劇。這中沖突是社會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就構成了劇本的情節結構。
劇本的情節結構可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開端:介紹人物關系和揭示矛盾沖突 發展:描寫情節的波瀾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沖突推向高潮。
高潮:矛盾沖突發展到頂點並表現出急劇轉化的局面 結局:結局是情節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矛盾沖突的解決。
尾聲:與序呼應,對劇本的思想內容作些啟示,引起人們的聯想和展望。
(3)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必須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徵
3、劇本刻畫人物推進劇情和表達思想的手段有:
(1)舞台說明:包括人物表、舞台美術、環境、音響、人物上下場、人物對話的姿態、動作、表情、心理活動等。
(2)人物的對白和唱詞:包括獨白、旁白、對白。是劇本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任務是展開情節、提示人物性格、表現主題思想。
(3)結構形式:分幕分場。幕是大單位,場是小單位
4、戲劇分類:
(1)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不同:話劇、歌劇、舞劇、詩劇、歌舞劇、相聲劇。
(2)劇情的繁簡和結構不同:多幕劇、獨幕劇
(3)題材反映的時代不同:歷史劇、現代劇
(4)矛盾沖突的性質和表現手法不同;悲劇、喜劇、正劇(悲喜劇)。
(5)地域色彩不同:京劇(北京)、滬劇(上海))、豫劇(河南)、呂劇(山東江蘇)、川劇、漢劇(湖北)、楚劇(湖北江西)、晉劇(山西)、黃梅戲(浙江)等
(6)演出不同:舞台劇、廣播劇、電影、電視劇等
Ⅳ 好萊塢電影三段式情節模式是什麼
三段式情節模式是指結構分為頭、中、尾這樣的三段式傳統劇作模式。
相關介紹:
在電影劇作的教學領域里有一本廣泛流傳的教材:悉德.菲爾德撰寫的《電影劇本的寫作基礎》。其中在論述結構的部分依然將「沖突律」作為劇作家必須嚴格遵守的定律。
他認為:一部影片的開端就是建置沖突;中段就是發展沖突並使沖突雙方反復地較量;所謂高潮就是沖突的總爆發是沖突的至高點,因此也就是沖突的決戰時刻;至於結尾,無非是沖突過後所產生的最終結果。
(4)電影情節點怎麼分擴展閱讀
黑格爾總結出「沖突律」的結構思想的,他認為戲劇沖突是布局的依據,他進一步發展了亞里士多德關於「頭、身、尾」的三段式說法:「合式的起點就應該在導致沖突的那一個情境里,這個沖突盡管還沒有爆發,但是在進一步發展中卻必然要暴露出來。
結尾則要等到沖突糾紛都已解決才能達到。落在頭尾之間的中間部分則是不同的目的和相互沖突的人物之間的斗爭。」其實,從那以後,直到今天,這已經成為包括電影在內的劇作藝術所普遍遵循的結構法則。
可以說,以這樣的原則創作出來的電影劇本在今天仍然是電影結構類型的主流。這種被今天的人們稱作「戲劇式結構」的原則依然是我們進行電影劇作教學的基礎。
Ⅳ 電影中AB故事如何劃分的。
我們用三幕劇模式的原因是它最簡單易懂,與觀眾對故事的體驗方式最接近。
第一幕讓觀眾參與到角色和故事中。
第二幕保持和增強其對故事的情感投入。
第三幕結束故事,把觀眾帶入令人滿意的的結局。
換句話說,故事有開始、中段和結局。
電影故事講述者試圖把觀眾帶入近乎夢幻的狀態——把一切與此無關的對外界的思考和擔憂都扔在一邊參與到故事的進程里,編劇努力掩蓋場景變化,力爭把故事平滑地縫合和編織在一起。
因此電影的分幕不是觀眾可以直接意識到的,盡管他們能從故事的重要轉折中感覺到情感的演變。
叄
三幕劃分的主要用途是幫助作者組織如何講述故事的想法,幫助他為故事最具沖擊力的關鍵瞬間找到最合適的發生地點。
第一幕給觀眾介紹故事的世界及主要人物,並圍繞故事的建立設置主要沖突。
大多數的故事會有一個核心人物,在第一幕結束前前他的生活和困境都要得到集中展現。第―幕的任務就是確定人物的目標並為其設置障礙。
第二幕需要進一步展現這些困難的細節和強度,以及主人公實現目標的障礙。
同時,人物在第二幕會出現變化和發展,或至少有壓力推動人物變化,而這種變化在第三幕中會出現。第二幕里故事的次要情節會大大發展。
在第三幕里,主要的故事(主角的故事)和次要情節都以不同的方式解決,沖突結束,並且帶來終結感。(即使我們可能看到另一場風暴在地平線上醞釀,但這個故事原本的沖突已經解決了。)
肆
別把三幕劇結構當成—種模式,好像放點奶油就能做出好好蛋糕似的。
它應該像一系列的路標,為探險者或向導在全新而充滿危險的地區旅行時指引方向。
旅行者(觀眾)跟著導游前面可能有潛在的危險,也可(作家)去了解他們周圍的土地,可能有期望得到的好處,也可可能聽到夜裡嚇人的聲音,但導游必須不斷地遵循路標的指引,有時可能會暫時迷路,可很快就能看到一處路標,然後回到正軌。
聰明的導游不會給旅行者標出所有的路標,但會讓他們享受一趟順利的旅程,並讓他們感嘆導游充滿魔力的引導
Ⅵ 好萊塢電影三段式情節模式是什麼
三段式
電影是一種相對獨特的
影片
建構
方式
,常常表現為非
線性
敘述
結構
。它打破了影片
傳統
的按
時間順序
進行的線性敘述的
程式
,用三段,甚至是多段的結構將影片分解排列。
這么解釋還是很抽象,那說簡單點:三段式結構是一種非常普通的
故事情節
布局,大致分為
開頭
,中段和
結尾
。
這樣聽上去簡單多了吧,但是三段式還是有講究的:開頭是故事的開始,
主要人物
和故事的主要理念都是在這個階段介紹給
讀者
。這個
部分
大概占據整個故事的1/4,以第一個
小高潮
告終。第二部分是中段,這個部分用來描述主要的沖突,對抗,困難和
主角
對抗沖突與困難的選擇。中段有兩個小高潮,第一個發生
在中間
的地方,第二個發生在中段的末尾。中段是整個故事最長的部分,大概占據故事的1/2還要多。第三部分是
故事的結尾
,也就是高潮篇。這個部分包括最終的大高潮,在第三部分的末尾,我們應該看到
主人公
很幸福的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或者很悲催的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
Ⅶ 劇本情節點怎麼設置
把握好三個關鍵環節,人物,沖突,抉擇。
情節點在電影或電視劇的編劇術語中特指一個事變或事件,它被緊緊織入故事之中,並把故事轉向另一方向。
每一個情節都需要有一些意外的轉折。如果你塑造了一系列引人入勝的人物,這些人物就會活在你的頭腦中,你就會發現,你一邊寫,一邊這些人物自己會做出一些使你意想不到的事情。
Ⅷ 好萊塢標准電影劇本模式
在三幕式理論中,電影被分為三部分——開頭、中間和結局。
【第一幕】
電影的第一幕分為這樣幾個部分:
開場畫面:開場的第一場戲,或者是第一個畫面,決定了電影吸引力的大小;
鋪墊:在這一部分,需要交代人物身份背景、人物關系以及大環境;
推進:也被稱為催化劑:主人公平靜的生活被一個意外打破,故事發生了第一個矛盾;
主題呈現:或者是一句話,或者是一場戲,但是你要交代給觀眾,這部電影講的是什麼?
爭吵:第一個矛盾發生之後,人物們彼此爭執,故事向角色無法控制的方向發展下去。
【中間】
電影的中間部分,是整個劇本最長的一段。這里需要引入一個概念——情節點。
劇本的情節點,即是區分開頭、中間、結尾三部分的兩個時間。另外,在劇本的中間部分,也就是整部電影最中間的地方,需要一個最大的事件,也就是「中間點」。
舉個例子,在《泰坦尼克號》中,第一個情節點是羅斯跳海被傑克救下, 兩人相識。中間點是撞上冰山,整個電影的走向就此改變。第二個情節點是沉船, 羅斯與傑克一同准備迎接死亡。
在中間點之前的第二部分,我們稱之為「游戲時間」,這往往是整部電影最吸引人的部分,也相對輕松。角色們經歷許許多多有趣的事件,走向我們未知的未來。
而在中間點,他們將迎來一次「偽勝利」。在這里,角色和觀眾們一起鬆了一口氣,好像一切都結束了。但是很快,幸福的錯覺就會被打破,一件意外忽然發生,導致「氣氛驟然緊張」,角色們瞬間跌入深淵!
中間點之後的第二部分,被稱為「壞人逼近」。在這個部分,大
BOSS 終於出現,並且殘酷的折磨我們的主人公們。主人公在痛苦中掙扎,同時內部會發生矛盾,團隊分崩離析,一切似乎都無法挽回。
這之後,就是「一無所有」時刻。這段時間可長可短,但在這個時候,角色們失去了一切希望,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動力,失去了自己所珍視的一切東西。他們會迎來「靈魂黑夜」。
「靈魂黑夜」往往是很短促的一瞬間,就像《泰坦尼克號》中羅斯乘坐救生艇離開沉船,傑克絕望地與她分別一樣。這是角色最痛苦的時候。一個簡單的劇作技巧就是,在「靈魂黑夜」時刻 殺死一個角色,可以讓觀眾們達到情緒的最低點。而只有到達最低點,在結局的高潮到來時,才能夠爽的徹底......
《救貓咪》中有一個例子,如果在「一無所有」時刻,你沒有角色可以死 亡,那麼就提供給觀眾一種死亡的隱喻,比如收到一封信告訴主角他的姨媽掛了。這當然是一句玩笑,但是效果很明顯,就是當觀眾察覺到「死亡」的訊息時, 無論之前的情節有多麼熱鬧歡樂,到了這一刻也就是「一無所有」時刻都會沉靜下來。這是為了結局的高潮服務的。
【結局】
但是故事沒有結束,我們很快就會迎來第二個情節點,以及整個故事的結局。,接下來就是第二個情節點,也就是引起結局的大事件,這個「第二個情節點」,是整個故事中最關鍵的一部分,因為角色已經「一無所有」,因此依靠角色本身,已經無法對抗邪惡力量,無法走向最終勝利,否則就不是真正的「一無所有」,那麼主角怎樣翻盤?故事怎麼才能結束?
這里需要引入AB線的概念。
【主線&副線】
AB 線,顧名思義,就是A 線索與 B 線索,也被成為A 故事與 B 故事,中國傳統小說中習慣稱為主線與副線。
副線在主線故事的第二幕結束時結束,在第二個情節點匯入主故事,推動主故事中的主角繼續行動;
主線故事在第二幕結束時結束, 在第二個情節點匯入副線故事,主線角色放棄自己原本的目標,幫助副線故事中的角色完成副線故事。
仔細分析《冰火》中蘭尼斯特家族的故事線,我們會發現這幾乎是一條反向的史塔克家族線,兩條線索相互排斥,但當他們產生交集的時候,必定會有改變整個故事走向的大事件發生。(AB線交織的點)
【偽失敗(負成長)】
「偽失敗」是什麼呢?就是與「偽勝利」截然相反的硬幣的另一面。角色在中間點沒有迎來勝利的曙光,反而跌入了失敗的深淵。在這里,一切外部、內部因素都在向角色施加壓力,讓角色看不到光明的希望。是不是很像「一無所有」時刻?沒錯!「偽失敗」就是提前的「一無所有」和「靈魂黑夜」。
「偽失敗」也是好萊塢劇作法中的一種,但是並不常見,大多數採用「偽失敗」作為中間點的電影是傳記片。因為在經歷「偽失敗」之後,角色已經不可能再失去更多。因此在之後的「壞人逼近」段落中,角色反而會是一馬平川,一步步走向最終的勝利。
由於採用了「偽失敗」替代了「偽勝利」,因此這個角色在之後的走向會是逐步向上的,但是在第二個情節點之前,角色必須經歷一些波折,否則將毫無戲劇矛盾。剛才已經解釋過,「偽失敗」其實就是用「一無所有」時刻替代了「偽勝利」的中間點位置,因此,在原本應該是「一無所有」時刻的地方,角色將經歷一次「偽勝利」,之後再被從高高在上的勝利喜悅中打落下來!
「偽勝利」和「偽失敗」是硬幣的兩面。你可以調換他們的位置,但你永遠無法擺脫經歷這兩次轉折點的命運。
所以,在《冰火》第六卷中,當其他角色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考驗時,提利昂反而會迎來自己人生的最高點。然而切記,這是一次「偽勝利」,當提利昂沉浸在夢想成真的幸福中時,一次意外會將他擊潰,而這時,他才能夠真正做到迎接結局的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