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部歐洲老電影(貌似是東歐的故事),90年代中央台放過。很多人拉著一門大炮,主題是反抗侵略的
天涯一孤雛/荒野有情天 - The Earthling - (1980)
小男孩肖恩的父母開房車去森林深處的大峽谷宿營。房車制動失靈,肖恩的父母在車中摔下懸崖。此時帕特瑞克恰巧經過在山上目睹了這個慘劇,使用敲擊木頭方式吸引來了肖恩。因為帕特瑞克生命中所剩時間不多,而現在已經走了走了一段路程,所以不可能把小男孩送回到有人的地方。然後一老一少一同開始了向森林深處的旅程,老人在路上盡力教小男孩各種生存技巧,小男孩由懦弱變得堅強,而老人的的精神也到升華,不再固執。這也是兩個人精神的旅程.
電影中展示的澳大利亞的森林和大峽谷景色是如此的美麗和壯觀,拍攝地是澳大利亞的藍山.故事講述一個固執而孤獨的老人帕特瑞克,因為得了絕症,孑然一人從美國回到澳大利亞,知道沒有多少日子可活,所以葉落歸根,希望回到他的曾經出生的地方。他出生的地方在密林和峽谷的深處。
❷ 東歐國家有哪些好電影
東歐的電影很廣義,簡單說幾個國家。
捷克斯洛伐克(未分之前)《對話的維度(1982)》
波蘭《鋼琴家》2002,《紅白藍三部曲》1993-1994,《兩生花》1991,《卡廷慘案》2007
俄羅斯《斯大林格勒》《第九連》《西伯利亞理發師》《穿越火線》《回歸》《守日人》
羅馬尼亞《四月三周兩天(2007)》《布加勒斯特東12點8分(2006)》《聖誕快樂(2005)》《安靜的婚禮(2008)》
保加利亞《在世界轉角遇見愛(2008)》《倫敦任務》2010,《保加利亞的天空下》《勞拉的星星》
土耳其《我的父親,我的兒子》《寂寞芳心》《蜂蜜》《站在人生的另一邊》《安納托利亞往事》
❸ 俄羅斯電影坦克大戰影評
看到了一個完全不了解蘇聯與俄國差別的人評價,也有點兒想寫東西了……首先要了解蘇聯時代的戰爭片電影與文學,有戰壕派,主張描寫戰爭的殘酷性,對血肉橫飛的場景頁游描寫,其次,還有一派是類似中國的委婉派,所以蘇聯戰爭電影里時常會描寫一些很溫馨的場景,例如電影敖德薩里經常有士兵與朋友聊天的溫馨場景(然後突然一枚炸彈把士兵的位置爆炸了,沒有血肉橫飛,但整個敘事卻比單單描寫哨兵被炸死更能觸動人心)、還有時不時在廢墟里彈起來手風琴……《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應該算是這一派的文學電影。蘇聯二戰題材的電影與當時的戰爭文學是分不開的。這是一個蘇聯電影里比較常見的。這是蘇聯戰爭電影不同於美國好萊塢電影的一個重要差別,就是文藝性很強,所以這部White Tiger 2012在敘事方面也繼承了這種藝術氣質。俄國人拍的《動亂時代》,描寫古代俄羅斯與波蘭的血海深仇的那部電影,也是這種拍法,很文藝,很神秘,就是線性敘事看上去都不是線性敘事的樣子。
但是到了現在俄國人拍的二戰電影里,看不到這種明顯區別了,前些年的《斯大林格勒》的導演就是蘇聯時代培養的,還看得到很多蘇聯電影的風格,只是他的電影里多了一些新思維,還有一個描寫一個女記者跟一名蘇聯女軍官一起堅守在列寧格勒忍受飢餓的電影《列寧格勒》,也有一些新思維。這些新思維不能簡單看做是俄羅斯民族主義,而是一種對蘇聯文化的排斥。但是隨著西方近些年對俄國的壓迫,俄國人好像放開了對蘇聯文化的刻意壓制,在電影里比較明顯的就是前些年俄國拍的《布列斯特要塞》在結尾明確提到了那些他們的先輩不是俄羅斯民族主義者,所以導演安排的旁白是,他們的理想與他們所作出的貢獻。這個他們就是蘇聯人,而非俄國人,這是很多不了解俄國與蘇聯差別的影迷所看不懂的一個點。
所以這部《White Tiger》2012,其實原文翻譯有錯,不是坦克大戰,對決,而是白虎,整個對抗狩獵白虎的過程有點兒像西洋文學史上的名作《白鯨》。而這部電影實際上也很少提到俄羅斯民族主義,不算是嚴格的宣傳片,應該是一種後葉利欽時代蘇聯意識的一種微弱浮起,整個片子倒是可以看成是新思維的俄羅斯民族主義者認為戰爭結束了,但是蘇聯反法西斯者還看到了法西斯的種子還在,所以那個被很多人當成神經病的坦克車長到了電影最後,還在念叨著白色虎式百年後還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