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影評 > 姜文的電影怎麼看懂

姜文的電影怎麼看懂

發布時間:2024-01-24 19:38:04

Ⅰ 電影《太陽照常升起》到底講的什麼我看了一遍到最後也沒看懂啥意思,老是掉我胃口

首先,時空上,大家要搞清楚本片的時空關系。《太陽照常升起》電影不是按我們所熟悉的時空順序來進行的,這部影片是用倒敘的時空交錯的手法講故事的,整部影片兩個小時,用了四個大時空段落來講一個故事,影片一開始,第一段,簡稱1,小隊長在唐老師夫婦來村裡前和自家媽媽的生活故事,第二段,簡稱2,唐老師下放前和梁老師林大夫的學校生活片段,第三段,簡稱3,唐老師夫妻下放後在小隊長家鄉時和小隊長接觸的生活,第四段,簡稱4,寫媽媽和唐嫂她們年輕時,曾經一起追尋各自愛的路上的經歷和小隊長出生時的情景。

電影是按1---》2—》3----》4段落時空背景進行的,可在我們認知的現實中,影片所發生的事情的時間順序,應該是按照4---》1----2----》3的時空發生的,其中1和2是在不同的空間,相同的時間並列發生的。我想,由於姜文刻意顛倒時間來講故事,很多人對時空錯位的敘事方式產生不適應,恐怕是很多人對影片故事產生不理解的原因之一吧。

其次,《太陽照常升起》這部影片運用了大量的意象性鏡頭,對於心理學中的意象和符號學還不是太了解的廣大觀眾,自然就無法感受也談不上去盡情享受姜文在《太陽照常升起》這部影片中所嘗試運用的電影語言了,運用意象進行對話,是近代心理學的一個熱點話題,也是一個流派,所謂意象,從一開始就屬於中國古代美學范疇。意,指心意;象,指物象。意象即對象的感性形象與自己的心意狀態融合而成的蘊於胸中的具體形象。如畫松竹梅,就代表了作者崇尚一種清廉高潔的品質,該詞原為哲學概念。南朝梁劉勰在《文心雕龍》中首次將其用於藝術創造,指出「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說明構思時須將外物形象與意趣、情感融合起來,以形成審美意象。

姜文電影中的意象,構成一種意境的各個事物,如媽上樹,石頭砌成的房子,樹,石頭等這種事物,與其說帶有姜文主觀的情感,倒不如說,影片中這些意象組合起來,不是構成了姜文的意境;其實,是心理學的意象在姜文電影中的呈現。對心理學中的投射法和意象多少了解一些的人,都會欣賞姜文對人物在心理學層面上的超前覺悟和學習力,並感謝他為探求意象符號語言和電影的結合對於人物心理刻畫所做的積極努力。

下面,我就按影片進行的順序,將我看到的意象性鏡頭語言符號和大家做一個分享吧。
1. 腳
影片一開始就是一雙肥潤的女人腳,它在洗腳盆中的水被陽光照射而折反出的絕美光影的襯托下被拍的很有靈性,從它踏上土地後,鏡頭長時間的跟蹤拍攝這雙腳,很多人對腳是有偏愛的,不是有戀足癖一說嗎,姜文用這種方式,從影片一開時他就告訴大家,我的這部影片和性有關系,和性情、性交、性壓抑,性解放、性疏導等等,都有關系。

2.鞋
有了腳,一定會有鞋,農村小隊長媽媽,那雙肥潤腳的主人,窮的卻沒有鞋穿。鞋在符號學里有時候是代表「性」的,這說明,小隊長的媽媽在性上是有缺失的,是有需求的,是極端壓抑的。當她捧著那雙帶有兩只活靈活現的魚眼睛的鞋時。姜文要告訴我們的也許只能有一種解釋,媽的生命力也需要愛,需要她心靈深處情感的一種釋放。因為,從我們挖掘出的夏商時期的陶器,我們的先人就把魚作為一種性的圖騰來崇拜,魚代表多子多福。

3.樹
樹是生命的象徵,在藝術類心理咨詢和治療方法中,其中就有咨詢師讓來訪者畫樹的情景,咨詢師通過對來訪者畫的樹的形象和構圖筆法的分析,以此可以進一步了解求助者內心世界的潛意識甚至是無意識狀態。
影片中,當媽把她的鞋放到樹上丟失後,就意味著她的生命里從沒有性的滋潤到甚至也失去了性愛的生命活力的幻想。但媽並沒有自認倒霉,而是爬到她自己賦予自己生命靈魂的樹上,用近乎瘋狂的吶喊,來宣洩自己壓抑已久的生命的能量和對美好幸福的希望及幻想。樹在影片中,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形象符號,因為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目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棵屬於自己的樹。

4.石頭
石頭在心理學的繪畫療法中,一個人的畫上如果有石頭,就代表一個人曾經的創傷經歷或現實遇到的困難,那是一個個的心結的投射。石頭越多越大,代表的心中的陰影就越多越大。
影片中,媽在認為屬於自己的生命之樹的樹的四周挖出了很多石頭,很多人感到那是一個瘋子的行為,其實,對於有心理學知識的人來說就不難理解媽媽為什麼這么做,姜文也借媽媽的口說出了她為什麼要挖石頭,因為,樹根下有很多石頭。所以,樹長歪了,寓意生命之樹的樹長歪了,一定是她的內心受了傷,有了很多的心結,所以,媽媽就挖出了很多象徵她自己心結的大圓石頭。這也是很多觀眾非常不了解的一種電影語言,很多人看不懂影片,不是姜文的影片難懂,而是因為,心理學剛剛在中國興起,很多人對心理學的知識還沒有多少了解。

5.石頭房子
影片中,小隊長在靜謐的森林裡發現了一個石頭堆砌的房間,在石頭房裡,他發現很多自己家裡以前摔碎的東西,和鋪著整潔被褥的床。這個房子顯然是媽媽秘密建的。這又是一個典型的意象,
石頭房子的內部,上下連通,錯落有致,就像人體的心臟結構一樣。
這個石頭房子就是象徵著媽的「心靈小屋」。
影片中,兒子好奇的打量著媽媽的心房秘密,因為,每個人心靈都是承載一生心結秘密的地方,他彷彿看見了媽媽,但每個人的心靈是不能隨便進出的,更不能輕易被外人打擾。
小隊長在石頭房子里打起了噴嚏,隨著他的一聲聲噴嚏聲,油燈一個個塌了,他想拿起的每一個東西都是殘破的。兒子只好逃跑似的離開了石頭屋。這寓意。我們每一個人從前的心結都是不要輕易碰觸的。

除了以上這些,影片中帶有典型意象的實物還有很多,比如,槍—代表了男性生殖器也可以說成是展示男性成熟能力的象徵和他們快樂的源泉:三根女性長辮子,即代表了很多的女人也可以說明代表了東西方的差異和民族。這樣的寓意在《太陽照常升起》里,是有很多的。

影片中,還有些連貫的意向性鏡頭拍的也是非常出色的,比如說小隊長身上經常背著的算盤,有一天,就被媽拋到了天空,算盤在蔚藍色的天空緩慢翻騰,在落地的時候被摔得支離破碎,其中有一粒算盤珠子掉到了一碗稀稀的白米粥里。我認為,姜文在這里想表達的是,人們每天都在精打細算扒拉算盤珠子過日子,可你算來算去你算不過天,算盤在天上轉一圈,落到地上,只有一粒是為我們服務的,歸根到底我們都是在為自己那一碗飯而忙碌,姜文的深刻不僅在於此。又比如,當唐老師發現了媽的石屋後,他在門口扔了一個樹杈,這個樹杈是禁止的意思,告訴孩子們此處不能進,因為,人做事是要有良知的,人的內心世界,外人是不能輕易涉足更不能踐踏的。在影片中,梁老師就用這個樹杈告訴孩子們,樹上的小鳥窩是不能掏的。這種人文情懷使得影片深刻而浪漫。
影片中媽媽的形象很有特色,很多人都認為媽是個瘋子。其實,媽根本就沒瘋,她只是出現了一些人格障礙。首先,媽有自知力,他問自己的兒子:「我瘋了嗎?」兒子說:「有時候,但沒瘋。」媽堅定地說:「瘋。」心理醫生都知道,正常人和心理疾病人的最大區別是,正常人有自知力,病了就去看醫生,很正常。心理病人是看誰都像病人,就自己沒病,他們是拒絕就醫,不承認自己有病的。其次,媽媽和兒子有一段互相摔碗的鏡頭,兒子大聲的對媽媽說;「我不願意上學,是我不願意聽同學說我有一個瘋媽」。兒子對媽媽大聲的咆哮,但媽媽一點都不生氣,因為她知道,人在很壓抑的時候,是需要有宣洩的,是要有個出點的。她用火柴燒孩子的手,告訴他疼是正常人的感知,也說明她的認知系統沒有問題。就連媽最後的自殺,也是,媽再也不想給自己的兒子增添麻煩,為了不拖累孩子而自覺的行為。這一切都說明,。媽不瘋,瘋的,是那個年代的瘋狂。

看完這部影片後,很多人對梁老師的死都有自己的理解,對這個問題還有一個思路,梁老師、唐老師都是從海外歸國的華僑,梁老師是單身,彈得一手好琴,還會唱動聽的歌,很多女人都喜歡他,當他抱著吉他唱歌時,廚房裡的五個女人一邊揉面一邊擺腿,是那樣的春心盪漾,梁老師也知道,林大夫也很喜歡他,可是,當他摔斷腿被別人誤當成流氓遭到痛打住院時,他很詫異會有女人那麼瘋狂地對他表達愛意,其中還有林大夫,這讓他不能理解。因為,他在被眾人追趕時無意中發現了唐老師和林大夫的姦情,林老師應該愛唐老師啊,他為什麼還說愛自己呢?他很困惑,不明白,為什麼唐老師要自己承認摸了女人,當他說請唐老師和林大夫吃飯時真相揭開了,姜文在這個時候又用了一個的鏡頭,那黃色的門簾在唐老師興致勃勃的出去時,被風輕輕掀動著,黃色,在古代是皇帝的專用色,皇宮深似海,皇帝的心是最難猜的,門簾掀動了,秘密也就快被揭曉了,果然唐老師的吹號聲,就是他呼喚林大夫偷情時的信號,他也理解了,當他幫林大夫擰乾衣服時,當聽到唐老師銅號響起時,林大夫為什麼說了一句話,「討厭,才中午啊」,是什麼意思,原來,林大夫一再表白自己也看電影了,還被人摸了,只不過是在變相證明自己,她那時沒有在唐老師房間,她對梁老師愛的表白,實質上是在拯救自己。
梁老師不願意看到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虛偽的世界裡,他走了,面對著用形形色色方式騷擾他的人,他的離去,坦盪而從容。

對於影片中蘇聯老大媽的出現,有些人也覺得莫名其妙,其實,五十年代蘇聯就像老大哥一樣,支援幫助我們,由於意識形態的不同,中蘇關系在上個世紀初破裂了,三個不同顏色的大辮子,即說明「阿遼沙」有很多知心女人,他不再想跟你這個黑辮子的小妹妹玩了,他不喜歡你了,他只給我們這個中國小妹妹留下了很多陳舊過時的光榮和夢想的精神食糧,一本蘇聯批判家寫的書《怎麼辦?》,你自己看著辦。小隊長的媽,背走了代表自己所有夢想的阿遼沙的遺物。對自己選擇的責任,媽重復說了很多遍「我知道」,就像她丟了鞋時,鳥兒不斷說的「我知道,我知道」,他們知道的就是自己在需要依賴和被保護時的心靈夢想的破滅。知道了這個時代背景,就很容易了解蘇聯老太太出場的用意了。因為姜文就是在六十年代初這種時代背景下出生的人。小隊長就是那個時代人無知壓抑而又渴望美好人生的一代人的縮影。

Ⅱ 你們看懂了《邪不壓正》這部電影嗎

姜文拍攝的電影《邪不壓正》,很多觀眾在觀看的時候紛紛表示不懂,覺得這部劇拍攝的很亂。但是為什麼這部劇能獲得高分,是因為姜文能夠從三個方面來展現這個劇的層次。個人在看完《邪不壓正》這部影片之後,真的非常佩服姜文的才華。他既是一位優秀的演員,也是一位有層次的導演。

在劇中怎麼看待許晴飾演的角色

觀眾們在看到許晴所飾演的角色時,只會感覺到她浪盪放縱。因為她是那個時代的妓女,所以對她而言並沒有什麼原則底線。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別人都看不起的妓女,卻為了國家犧牲。也給人巨大的震撼,所以說人不可貌相。

Ⅲ 電影《鬼子來了》到底想說明什麼怎麼看不懂啊

是姜文演的那個嗎

《鬼子來了》是一部反映二戰期間日本軍隊在中國犯下滔天罪行的影片,這部影片長達三個小時,是姜文第二部角逐戛納電影節大獎的影片。劇中的男主角馬大山是中國一個偏遠村莊的農民,這個角色由導演姜文本人扮演。
馬大三(姜文飾)是唐山地區「掛甲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晚上,馬大三在與本村的寡婦魚兒(姜鴻波飾)偷情的時候忽然有人敲門。慌亂中,大三將門打開,一隻「王八盒子」頂在了他的頭上。根本不由得大三分說,那個自稱「我」的神秘人物留下了兩個麻袋便揚長而去。臨走時還扔下一句話,說是大年三十晚上回來取,有空替他們「審審」。大三打開麻袋後著實的吃了一驚,麻袋裡裝的竟是兩個大活人,一個是日軍的軍曹,一個則是翻譯官。掛甲屯的村頭就有長駐的日軍炮樓,裡面的日軍天天吹吹打打的從門前過。既不能讓日軍發現,又不能讓俘虜死掉,馬大三和村裡的男人們遇上了有史以來最大的難題。經歷過了驚心動魄的兩個月,終於到了大年三十,馬大三把村裡僅存的白麵包了餃子准備送兩人「上路」。大三天天擔心受怕等的就是這天,可到了初一的早上那個「我」沒來……
在外請的儈子手失手後,村裡的男人們決定不再等了,由自己抽簽決定誰把兩個俘虜殺了。這個倒霉的任務當然是落在了倒霉的馬大三身上,很明顯,大三並沒有殺人的膽量,最終還是把兩個俘虜藏在了長城上。半年過去了,本來很堅強的日本人軟了下來,請求大三以兩車糧食做為交換條件放他們回去,本來很軟弱的村民「堅強」了起來,在立下字據後護送兩名俘虜回到了營房。日軍將領果然沒有食言,不但給了馬大三兩車糧食,還額外的補充了四車,並護送興高采烈的大三等人回到掛甲屯。鬼子來了,還帶來了豐盛的美味與村民聯歡,可鬼子終究是鬼子,在瞬間就可以從「朋友」變成魔鬼,轉眼間,掛甲屯變成了一片火海,聯歡會變成了屠殺場,雖然這時日軍已經宣布無條件投降……
馬大三因為去魚兒娘家接魚兒而逃過了這一劫,看到這景象,馬大三猛然醒悟,隻身一人闖入日軍俘虜營報仇。結局是大家都沒有想到的,馬大三因被國軍以「違背停戰協定」罪名砍下了頭顱,身首異處的馬大三終於看到那個與他半年前朝夕相處而現在正在擦刀的日軍軍曹……

Ⅳ 怎麼解析邪不壓正的劇情

影片《邪不壓正》率先火起來的是彭於晏令人瞠目結舌的尺度和近乎完美的身材。在大多數女默男酸的口水中,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在思考,想《邪不壓正》究竟講的是什麼故事。影片在一開始,就描述了朱潛龍和日本人逼迫師傅種罌粟、簽合同不成,滅全門的場景,大火中有幸逃脫的李天然看似被亨德勒所救,實則一直是在暗中的藍青峰一直在「織網」。

整部影片以一個年輕人復仇為線索,然後擴展到當時社會背景下,不同地位階級的人之間不同心理。巧紅一心追求獨立,破小腳表現出了新時代女性勇於推翻封建的先進思想。從拄拐行走到後來在房檐上奔跑,跳躍,再到後來的告別消失,也同樣在暗示觀眾,一個全新的時代即將來臨。而結尾那句「無論你在哪我都會找到你」也就此上升為一種精神。

Ⅳ 誰能解釋下姜文的《鬼子來了》要表達什麼意思我沒看懂

《鬼子來了》講述了抗日戰爭末期,故事發生在河北山海關附近的一座名為掛甲台的偏僻小村。 一天夜裡,有人把兩個裝著俘虜的麻袋押送進了村民馬大三的家裡,其中一個是日本兵,另一個是翻譯官。本來答應好了八天以後來取人,結果此後再就也沒有音訊。

這兩個俘虜在村子裡關的時間一久,村民們便商議將二人處死,以避免麻煩。日本兵花屋小三郎起先決意以死殉國,而翻譯董漢臣則利用語言上的障礙爭取求生的機會。在多次試圖處死兩人未果之後,村民們認定他們命不該絕,就一直把這兩個俘虜秘密關押在村裡。

六個月之後,花屋小三郎決定報答馬大三和眾村民的不殺之恩,提出與村民完成一筆交易:村民一方把他和翻譯送還給憲兵隊,而日軍方面則以兩車糧食作為交換條件。在馬大三的主張下,經過一番商議,村民接受了花屋的條件,並且簽字訂約。眾人一並護送兩個俘虜返回憲兵隊。

到憲兵隊後,盡管隊長酒冢感到有辱武士道精神,還是同意履行那份約定,並率部隊將糧食送往掛甲台。糧食運抵村內,日軍召集全村老小飲酒歡慶,共享吃喝。當歡慶進行到一半,酒冢突然向部下宣告天皇已經向盟軍投降、日本戰敗的消息,於是形勢出現突變,日軍開始殺戮無辜民眾。

整個村落化成屠場,又縱火將這一山村化為灰燼。在這場滅頂之災中,馬大三倖免於難。不久,國民黨軍隊接管了日軍大部俘虜,花屋所在部隊也在其中。

一個雨天,馬大三假扮成煙販,手持利斧沖進日軍俘虜營,見人就砍,鬼子死傷數人。而他最終被國民黨士兵所擒,被判處死刑。執行死刑的正是那個與他們曾經朝夕相處的花屋小三郎。

(5)姜文的電影怎麼看懂擴展閱讀:

姜文的《鬼子來了》沒能通過國家廣電總局審查,曾引起眾多電影界業內人士的關注。究其原因,是因為「立場有問題」。

當年電影局對這部影片的部分回復內容如下:「影片一方面不僅沒有表現出在抗日戰爭大背景下,中國百姓對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反而突出展示和集中誇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

取材於小說《生存》,拍成電影後改動較大,將原著中描寫「軍民奮勇抵抗侵略」的主題擱置,注重提煉「農民愚昧」和「戰爭荒誕」的一面,筆鋒直指國人弱點,將更多憂患意識注入影像化的故事中。

該片雖為一部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影片,但在立意取向、價值觀念等方面與國產主旋律電影嚴重不合拍,因此雖然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夏威夷電影節Netpac獎、日本每日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等多項國際榮譽,仍被官方封殺。

但必須承認,《鬼子來了》是反映「戰爭與人」 主題的國產電影中最有突破性的一部作品。

《鬼子來了》改編自尤鳳偉的小說《生存》。在小說里,「我」是一點也不神秘的吳隊長。這個「吳隊長」,在電影里變成了六旺「出了村過了河」去找的那位「五隊長」。

正因為「吳隊長」送來人又遲遲不履行承諾來取人,馬大三才會讓六旺去請示「五隊長」如何處理那兩個俘虜,並請求「五隊長」盡快讓村民脫離危險。然而「我們沒往掛甲台擱過人啊!」這是編導從出發點上著手的顛覆性改編,於是原本略有荒誕但還算合理的小說情節被徹底荒誕化。

片尾字幕里,既沒有「吳隊長」,也沒有「五隊長」,然而有那個神秘莫測的「我」。「吳」先轉為「五」,再轉為「無」———即非人的「我」,因而小說中原有的情節即便被保留,也開始朝另一個方向發展,最後抵達了與小說情節完全不同的結尾,開掘出與小說寓意完全不同的寓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鬼子來了》

閱讀全文

與姜文的電影怎麼看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郭曉冬電影暖在線觀看免費觀看 瀏覽:106
好看的韓國懸疑電影排行榜前十 瀏覽:135
今年沒什麼好看的電影 瀏覽:956
被窩電影網怎麼投屏 瀏覽:953
免費猩球崛起1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854
電影黑水講了什麼 瀏覽:648
什麼電影兄弟是傻子 瀏覽:592
2018好看的青春電影甜 瀏覽:884
鯨看看軟體看電影免費 瀏覽:302
黑客帝國2電影下載免費 瀏覽:542
奧特曼最好看的電影是什麼歌 瀏覽:470
戀愛七天就結婚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681
mac怎麼播放雙語電影 瀏覽:51
客廳極光tv有什麼電影 瀏覽:917
洛陽電影城怎麼樣 瀏覽:668
有什麼感動電影好看 瀏覽:411
華人電影大師有哪些 瀏覽:71
tv軟體可以免費vip電影 瀏覽:279
電影鏡頭有哪些 瀏覽:639
免費觀看yy4080倫理電影 瀏覽: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