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想拍攝一部電影,需要的流程有哪些
1、選擇劇本
這是最重要的,一般是由製片人來選擇劇本,但是也不缺乏導演來選擇劇本的,但是導演在選擇了一部好的劇本之後就要說服公司以及製片人來為他投資,但是在21世紀的電影中導演是沒有劇本改編權利的,如果他在開拍前希望改變劇本就必須經過公司上層董事會的批准。
2、資金
電影的成本不僅包括導演,編劇,攝像,演員,場景,拍攝,後期,食宿行等的費用,而且包括市場營銷及宣傳的費用,通常市場營銷及宣傳費用等於拍攝費用或1/2的拍攝費用。每部電影根據概念和要求的不同,可以分為小成本電影,中型製作電影,和大製作電影。
小成本電影基本在1000萬人民幣以下,中型製作電影成本基本在1000-8000萬人民幣左右,大製作電影成本在8000萬元以上 。
國產小成本電影代表作《失戀33天》(約900萬人民幣,不含宣傳費用),國產中型製作電影代表作《人在囧途之泰囧》(約3000-4000萬人民幣,不含宣傳費用),好萊塢大製作電影代表作《阿凡達》(約6億美元,不含宣傳費用) 。
3、選擇導演演員
中國電影不會有選擇導演這種說法的,在一部電影里導演說的算,這就意味著他們不僅要對電影的質量負責還要對片場的其他方面負責,而國際電影製作中導演只需要負責好電影拍攝的任務。
在國際化的電影製作中是劇本選擇導演,而不是導演選擇劇本。 製片人在電影籌備時還要擔當起選擇演員的任務,在中國大陸這些都是由副導演來完成的。
4、明星陣容
在一部成功的電影中,不僅要有很棒的劇本,很好的故事情節,好的導演,最重要的是有大牌明星的參與,明星是電影中閃亮的焦點,也是電影票房的保障。
5、組建攝制組
攝影組包括:場記、化妝、道具、燈光、美術、後期指導、跟組剪接。
6、電影剪接
在美國的商業電影中,導演是沒有剪接權利的,都是由製片公司進行剪接,但是如果是一線導演的話,那就不同了。
7、發行商
商業電影中發行商和製片商不是一家,發行商是通過競爭來取得發行權,一部電影的好壞也可以通過看發行商來表現。
8、宣傳方式
就拿《強戰世界》來說,早在電影放影4個月前電影的廣告和宣傳海報就已經出爐。
9、電影國際發行
發放電影配音權,剪編權
10、參加電影節
(1)219的電影怎麼拍攝擴展閱讀
前期製作
在前期製作(又稱「前制」)時,必須將電影設計並規劃完成,成立製片公司和製片辦公室。整個製作計劃要由插畫家和創作藝術家進行視覺化,並製成分鏡表。也會事先估計製片預算以控制拍攝電影所需要的花費。
製作人(Procer)將會僱用以下工作團隊進行前制:
導演 Director - 主要負責電影中的演出部份,以及管理電影中的創意部份。
助理導演(或稱「副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AD) - 管理拍攝計劃表,負責電影拍攝的其他工作後勤協調部份。
演員導演 Casting Director - 負責尋找適合劇本的演員。通常都需要進行演員的試鏡。主要角色必須很慎重的選擇,通常都依據演員的知名度和受歡迎的程度來決定。
場地管理 Location Manager - 必須尋找和管理電影的拍攝地點。大部分的電影都是在可以控制的環境下拍攝,例如製片廠的攝影棚(Sound Stage);偶爾有必須在室外拍攝的部份,就必須出外景。
製片經理 Proction Manager - 管理製作預算和製作計劃。他/她也必須代表製片辦公室,向製片廠的行政部門或財務部門報告電影拍攝的狀況。
攝影指導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DOP) / Cinematographer - 負責電影的攝影部份。他/她必須和導演、聲音導演(DOA)和助理導演(AD)合作。
藝術指導 Art Director - 負責管理藝術部門,要進行拍攝場景的搭設、服裝設計,以及提供化妝和發型的服務。
製作設計 Proction Designer - 建立拍攝場景、服裝、化妝和發型的的視覺外觀和整體氣氛、感覺。和藝術指導一起進行這些東西的製作。
分鏡插畫家 Storyboard Artist - 負責繪制圖片,來協助導演和製作設計指導與製作小組溝通彼此的構想。
音效指導 Director of Audiography (DOA) / Sound Director (SD) - 負責整部電影音效的部份。他/她必須和導演、DOP和AD合作。
音效設計 Sound Designer - 創作電影所需的新音效。
作曲家 Composer - 創作新音樂。
舞蹈指導 Choreographer - 創作並編出舞蹈和動作,通常是在音樂劇中使用。有些電影也會有「武術指導(Fight Choreographer)」。
二、拍攝製作
在拍攝時電影已經被計劃好了. 製片公司和製片辦公室已經設立,製片人將僱傭以下一些人員:
導演、助理、製片經理、攝影導演、藝術導演、劇本作者、混音製作、音效製作、作曲人、動作編導
三、後期製作
影片編輯負責剪切影片. 運用現代視頻技術,電影錄像過程導致兩個分類: 一個貫穿於整個電影, 另一種則混合著視頻和電影片段.
在電影工作流程中, 原始膠片 (negative) 被沖印和復制到 a one-light workprint (positive) for 用於編輯和剪接.
拍攝技術:菲林拍攝、高清拍攝
⑵ 手機如何拍攝微電影
用手機怎樣拍微電影詳細過程
①:故事情節、分鏡頭的設計、取景構圖、演員的演技。
②:最好是不需要錄制同期音的mv類型的,這樣可以不需要考慮收音問題,迴避手機錄音的方面的缺陷。
③:分鏡頭的設計盡量以固定鏡頭和段鏡頭為主,長鏡頭和搖移鏡頭輔助,避免使用推拉鏡頭,以迴避手機攝像無手動控制曝光的缺陷。
④:拍攝時盡量選取較干凈的畫面背景,因為手機成像cmos面積小,景深都較大。
注意:光線的選擇,盡量避免逆光和大光比場景。
暫時想到這些,希望可以幫到你。
拍微電影可以用哪個手機軟體
手機軟體可以拍攝微電影的軟體,你可以試一下一個軟體「美拍」應該可以拍攝段視頻的,你可以在手機應用寶上下載到這樣的軟體的 ,而且應用寶的軟體都是虛握比較安全和可靠的,不會有手機病毒等問題的出現的呢。
如何用手機拍出一部好的微電影
用手機拍電影,玩的就是個人化。拍什麼,怎麼拍,一切僅在你自己的掌握之中。但是,你如果不僅僅是自娛自樂,還想要好的 「票房」成績,也就是讓別人喜歡,就要動一番腦筋了。當然事情也不會很復雜,畢竟你需要搞定的僅僅是一部手機而已。下面我就以拍一部故事性的手機電影短片為例,看看一部手機電影是怎樣拍成的。技術常識:市面上具有攝像功能的手機不少,但真要用它完電影,盡量要選擇拍攝畫質高、時長不受限制、儲存量大的手機型號,比如索愛k750c,最關鍵的是它還有簡單易學的內置剪輯軟體。手機的視頻拍攝格式一般是3gp或mp4。如果要上傳到英特網與他人共享,建議用格式轉換軟體(比如Im Too 3GP Video Converter)轉成avi或swf,便於更多人下載觀看,其實如果電腦安裝了暴風影音播放器,也能直接播放3gp或mp4視頻文件。 一部手機電影的創作過程基本分為編、拍、剪三個步驟。 編的要點:第一、 篇幅要短。盡量限制在兩到三分鍾之內,不是手機拍不了更長的電影,而是因為用手機編剪一個太長的片子一定會讓你覺得力不從心的。再說考慮到在網上下載看你片子的人的耐心,不要讓人等太長,別忘了你拍得可不是什麼明星秘聞哦。還有,片子長,文件就大,你不會想讓一部手機里就裝一部電影吧?第二、 內容要簡單但耐人尋味。正因為短,註定講不了多少復雜的事,所以在構思劇情時一定要把功夫花在耐人尋味上,手段既可一是對白也可以是畫面,這得看你的擅長。至於竅門嗎,想想人家相聲是怎麼抖包袱的?構思幽默巧妙的廣告也值得我們借鑒。第三、 故事背景盡量生活化。因為這樣拍攝場景隨處都能找到,再說你可別指望手機電影玩什麼特技。手機電影的精髓就在於隨處可拍、因地制宜,決不大動干戈。拍的要點:第一、 鏡頭量能少就不要多,這樣剪輯起來就不那麼累了,當然主要還是要看你表達的需要。拍以前要對鏡頭大概有一個構思。為了便於與演員溝通,能畫個小草圖就更好了。關鍵是,大師手筆的小草圖在手裡一比劃,你就會發現你是多麼象一個真正的導演!第二、 拍攝距離能近的就不要遠。雖然你覺得腦子里有太多的電影里的恢宏場面,但是千萬別忘了,你現在只是在用一部手機在拍電影,它的畫面比郵票大不了多少!要想讓人看清你拍的是什麼,就要盡量讓畫面里的內容簡單明了,人物多用近景或特寫。特別是有對白的鏡頭,離得太遠手機就錄不清楚演員在說什麼了,當然喊「救命差睜慶」除外(別小瞧手機拍電影,我們可是同期錄音哦!)。第三、 光線、顏色要亮。因為目前的手機攝像水平對光照不足、顏色灰暗的畫面表現還不理想,通俗的說這種條件下畫面顯得很糙(在手機攝像水平大幅提高之前,只能少拍夜景了)。特別提醒的是一定不要讓演員穿太花哨瑣碎的衣服,尤其是細條紋,原因還是我們的畫面小嗎。第四、 動作要慢。不要以為做一個手機電影的演員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動作一快,畫面很容易出現馬賽克。當然,不讓演員動那還叫電影?而是要巧妙,比如將動作設計得盡量簡潔、過程盡量緩慢、有盡量多的停留。另外別忘了,你在拍攝中要用很多推拉搖移的鏡頭運動時,記得動作一定要慢要穩(多慢?想想太極拳。)。哈哈,看來還是把拍手機動作片的計劃放到手機視頻技術提高以後吧。拍攝的實際操作:以索愛k750c為例。直接打開鏡頭蓋進入手機拍攝模式,摁下快門「嘀」的一聲拍攝開始,再摁「嘀」的一聲結束。如果你不是要刻意拍一部豎著看的電影,拍攝時還是把手機橫過來。拍攝完畢後手機會自早凳動生成一個文件。手機的拍攝設定里有一項叫「白平衡」的選擇設置,簡單地說就是為了在不同光源條件下使光線表現更真實。但是有時候刻意反其道行之,也會得到特殊效果,比如在燈光......
如何用手機拍微電影的相關視頻
現在有一些帶有效果的微視頻或微電影的軟體啊,我在用微視和美拍,可以延長拍攝時間的那種,希望會幫助到你
怎樣用單反拍攝微電影
隨著相機的發展,視頻功能已經是標配,所以大家用相機拍攝微電影時,型號也是五花八門,比較常見的有一下一些:
佳能 60D、70D、80D、6D、5D2、5D3
尼康D7100、D5100、D750
索尼A7S、A7S2、A6300
松下GH4
並不全但都很有代表性
手機拍微電影怎麼製作
白紙一張,上書「微電影」,以手機屏幕拍之,屏碎即止。大功告成
手機什麼軟體可以拍微電影
微電影不是啥軟體。就是手機也可以拍,拍後有後期製作而成
怎麼拍微電影
需要電腦,一台DV,可以跟寫作水平好的人聯系劇本創作,找一個懂剪輯軟體和特效軟體的人,領導者需要理解關心組織成員,重點是一定要估計大家堅持下去。設備方面要求其實不一定非得很高,簡單的片子的話看的清就行。還有,對白不是白話。要有跟隨鏡頭,不要定在一個地方不動,宣布重大事項用特寫。
怎麼用手機拍攝微電影
手機拍攝視頻
怎麼在手機上自己製作微電影
微視 美拍 秒拍 Intagram這些軟體都可以。
在手機應用寶等各大下載APP軟體里都可以搜索到以上幾個錄制視頻的軟體,下載好後安裝,然後正常打開就可以進行錄制自己的微電影了。
⑶ 拍電影需要什麼(電影開拍前都需要准備些什麼)
我電影在拍攝前,就已經完成了,拍攝只不過是把它們抄成畫面而已。
——希區柯克
在電影業內,如果說製片負責整部電影從藝術質量到票房成績的 全盤成就 ,那麼導演便是電影 影音樣貌 的負責人。
在電影的劇本撰寫和集資工作大致完成後,電影製作進入開拍前的准備階段, 導演 成為了核心角色。
從邏輯上來說,導演是為製片服務的,但是電影畢竟是文藝產業,作為藝術創作的 主腦 ,導演的思路和想法應當得到製片最大程度的重視。導演與製片只有通力協作,才能最大化電影的 成片效果 。
李安(右)和他的金牌製片人詹姆士·沙姆斯「詹叔」
來想像一下,如果你准備拍攝一部世界級史詩電影,資金和劇本已經就位,那麼在開機之前需要考慮哪些要素呢?
一,誰拍?這是 劇組 。
二,拍誰?這是 演員 。
三,拍什麼?這是 劇本 。
四,在哪裡拍?這是 場景 。
五,怎麼拍?要用 分鏡表 。
拍攝片場
前兩個問題,誰拍與拍誰。
就是我們所說的 僱傭劇組 與 演員選拔 ,這由 導演 和 製片 共同負責。
重要角色 需要主要導演和總製片人共同商議;對於普通角色,主要由 選角導演 負責挑選。
荷蘭弟參加《蜘蛛俠》選角海選時的試鏡視頻
第三個問題,拍什麼—— 劇本 。
劇本在立項初期就已經有了 毛坯樣本 ,在正式開拍前的這一階段,編劇忙於准備 修改 劇本,繼續為正式拍攝做准備。
路遙《人生》電影文學劇本手稿
四,在哪裡拍—— 場景 是開拍前要准備好的重點工作。
場景包含兩方面,一是拍攝 地點 ,二是場景 內容 。
《阿凡達》電影場景概念設定
在決定拍攝地點時,劇情、預算、拍攝難度都必須考量在內,由製片和導演共同決定。
由於電影是由剪輯而成,所以為了拍攝方便,同一地點的所有場景一般 一次性 拍完;對於偏困難的場景,一般會排在拍攝進度單上 較早 的日程,以便安排演員與調配劇組。
《指環王》拍攝地之一
紐西蘭麥肯齊山區
而場景內容,則需要 場景組 主要負責。這關繫到場景內建築,道具,陳設,服裝,還有整體 色調 和 風格 的把控。
電影《Call Me by Your Name》中的浴室置景
第五個問題,怎麼拍?這與 分鏡表 密切相關。
分鏡表是導演的 施工藍圖 ,多是由 手繪 製成的草圖,將文字轉換成可視畫面,展現場景拍攝的 預效果 ,各個部門依此理解導演具體要求,統一創作意圖。
繪圖師 會負責分鏡表的製作,但也有很多導演是親自動手。
有些導演是速寫大師——
張藝謀《英雄》分鏡表
有些導演是色彩藝術家——
黑澤明《亂》分鏡表與實拍
也有些導演是靈魂畫手——
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分鏡表
現如今計算機繪圖技術將分鏡表可以用三維空間 動畫 呈現出來,這一技術特別運用於 復雜動作 和 特效 。
動態預視化腳本&實拍
另,由於電腦的預視化效果的製作 成本 比起手繪更高,故應當根據實際需要選擇手繪或是電腦效果動畫製作分鏡表。
以上便是電影開拍前期必備的工作,我們下期再見!
⑷ 拍攝一部電影需要幾個步驟
1、首先是製片方找到一個願意投拍的劇本,與原作者簽署拍攝協議。
2、製片方尋找投資人,購買原著的拍攝權。
3、製片方尋找適合的導演、編劇等,組成劇組。
4、劇組成立後,編劇與導演編制分鏡頭劇本,副導演尋找演員,談好報酬;尋找合適的合作者,比如後期製作團隊、特技團隊等等。
5、投入拍攝。
6、後期製作,開展公映前的宣傳。
7、首映式。
8、公映。
9、分錢, 或者賠錢。
(4)219的電影怎麼拍攝擴展閱讀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為規范和改進電影劇本(梗概)備案和電影片管理制度,提高電影質量,繁榮電影創作,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電影業健康發展,根據《電影管理條例》對影片的內容和技術進行審查。
歐洲是國際電影節的發源地,現有24個國家,先後舉辦144個電影節。其中義大利27個,法國26個,西班牙23個,三個國家共76個,占歐洲總數的一半左右。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亦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是國際A類電影節中最權威、最著名、最具影響力的三個電影節,分別為: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
⑸ 如何用相機拍出電影膠片的效果
從電影中汲取了靈感。分析了人物的角色,故事,視覺方面,例如光線,構圖和顏色,並將其用於圖片中。拍攝時,重要的是要知道我們的英雄是誰,他的角色是什麼,他在哪裡以及在那兒做什麼。
如果要用電影照片拍攝照片,則需要轉向電影。但是攝影和電影不是一回事,因此,還應該分析喜歡的攝影師的作品。尋找世界上最好的導演,至少看幾部電影。
⑹ 電影中的拍攝手法有哪些
1. 推鏡頭
推鏡頭是視頻拍攝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攝像機鏡頭與畫面逐漸靠近,畫面外框逐漸縮小,畫面內的景物逐漸放大,使觀眾的視線從整體看到某一布局,這種推鏡頭可以引導觀眾更深刻地感受角色的內心活動,加強情緒氣氛的烘托。
2.拉鏡頭
拉鏡頭是將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人物或景物向後拉遠所攝取的畫面。攝影機逐漸遠離被攝主體,畫面就從一個局部逐漸擴展,使觀眾視點後移,看到局部和整體之間的聯系。
3.搖鏡頭
搖鏡頭是拍攝視頻中的一種拍攝手法,指的是當攝像機機位不動,藉助於三角架上的活動底盤或拍攝者自身做支點,變動攝像機光學鏡頭軸線的拍攝方法。
4.特寫
特寫是指在電影中拍攝人像的面部,人體的某一局部,一件物品的某一細部的鏡頭。最早由美國早期電影導演格里菲斯等人創造、使用。它的出現和運用,豐富和增強了電影藝術獨特的表現力,歷來是電影美學。
5.移軸
移軸所拍攝的照片效果就像是縮微模型一樣,非常特別。移軸鏡頭的作用,本來主要是用來修正以普通廣角鏡拍照時所產生出的透視問題,但後來卻被廣泛利用來創作變化景深聚焦點位置的攝影作品。
⑺ 一部電影是如何制定拍攝計劃和方案的
拍攝計劃首先來自於分鏡頭腳本。根據分鏡頭腳本確定拍攝場地、參加人員。如果需要客戶提供的場地和人員,就需要提前確認客戶的場地和人員的時間安排。然後根據以上信息首先列出拍攝內容的順序、估算各個拍攝內容的工期
⑻ 影視拍攝的技巧和方法
影視拍攝的技巧和方法
影視拍攝的技巧和方法。最近有不少人對影視的拍攝技巧感興趣,這不僅能滿足我們的愛好,還能讓自己有一技之長,影視的拍攝和我們一般的拍照是截然不同的。那麼接下來我帶大家一起詳細了解下影視拍攝的技巧和方法。
第一大類:鏡頭角度
1、鏡頭角度之平視
平視鏡頭是最基礎的鏡頭角度,手持穩定器向前水平拍攝,即可拍攝出平視鏡頭。在電影中,通常用平視鏡頭來保持(第三方的)客觀性,而不是改變被攝人物之間的關系。
平視
2、鏡頭角度之斜角
斜角拍攝在電影中又稱『德國式鏡頭』,顧名思義是穩定器傾斜拍攝,目的是讓觀看電影的觀眾注意到失調以及不平衡的畫面。斜角鏡頭可以利用智雲穩定器中的POV或者三維夢境功能輕松實現。
斜角
3、鏡頭角度之仰角
仰角拍攝是一個手持穩定器從低角度仰視拍攝,可以使得被攝對象更加高大或者占據主導地位的鏡頭角度。
仰角
4、鏡頭角度之俯角
與仰角拍攝相對的是俯角拍攝,利用穩定器的圖傳功能可以輕松實現從高往下處拍攝,讓被攝人物顯得弱小。想要展示鳥瞰拍攝角度的可以用獨腳架或者延長桿搭配穩定器實現,一般用於展示大局和全景。
俯角
5、鏡頭角度之過肩
過肩鏡頭也可以說是特寫鏡頭,過肩鏡頭中一個人會正對著另一個人,在電影對話鏡頭中會常用到,畫面帶有沖突感。
過肩
第二大類:景別
1、景別之特寫
特寫鏡頭是五個景別鏡頭中最重要的鏡頭,一般著重拍攝演員的表情或者面部特徵,也會放大五官的局部進行拍攝,用意是想通過特寫鏡頭來推動劇情的發展。特寫鏡頭最適合搭配穩定器的變焦功能拍攝使用。
特寫
2、景別之中景
中景鏡頭介於特寫與遠景之間,可以露出一般的人物形象,一般角色中,手裡拿著東西或者正在使用工具的時候會拍攝中景鏡頭。
中景
3、景別之遠景
遠景是與特寫相對的景別鏡頭,遠景可以拍攝對象的全身,觀眾也可以看到場面的大鏡頭。遠景鏡頭一般用於電影中的打鬥場景拍攝,能看到完整的拍攝打鬥動作以及場景。
遠景
4、景別之單人雙人
當鏡頭裡面只有一個畫面角色的.時候,可以把這類鏡頭歸類為單人鏡頭;雙人鏡頭則是鏡頭裡面有兩個畫面角色。
單人雙人
5、景別之POV視點
POV也稱視點鏡頭,視點鏡頭拍攝的畫面就是角色所看到的內容,在電影中使用POV鏡頭,是想讓觀眾更加感同身受的融入畫面鏡頭中。而在日常拍攝中,也可以利用穩定器的POV模式直接實現這一鏡頭的拍攝。
POV視點
第三大類:鏡頭運動
1、鏡頭運動之橫搖直搖
水平橫搖和上下直搖是最簡單的一組鏡頭運動鏡頭,拍攝過程中保持穩定器和相機位置不變,利用穩定器搖桿控制鏡頭上下左右移動。這種鏡頭運動的優勢在於使觀眾一直處於旁觀者的角色,鏡頭畫面和劇情發展不帶偏向性。
橫搖直搖
2、鏡頭運動之變焦
變焦是我們最熟悉的一個鏡頭了,利用穩定器實現變焦和拍攝運動方向的反方向操作,即可拍攝出希區柯克變焦鏡頭。
變焦
3、鏡頭運動之跟隨
跟隨鏡頭是指手持穩定器跟隨主體移動拍攝的鏡頭,運動軌跡可以是直線跟隨也可以隨著主體的運動幅度有弧度地跟隨拍攝;跟隨鏡頭可以讓觀眾盡可能多的感知畫面中的空間和場景。
跟隨
4、鏡頭運動之不規則運動
穩定器圍繞一個點不定向的搖動,隨心所欲的控制鏡頭拍攝,叫做不規則運動。不規則的運動鏡頭可以為畫面增添運動感,使畫面更具張力。
不規則運動
5、鏡頭運動之360度環拍
360環拍是鏡頭運動中難度最大的運動鏡頭,指在展現人物的同時,手持穩定器圍繞主體進行360度的環繞拍攝,讓畫面看起來像是在三維空間中運動。360度環拍十分考驗畫面的穩定性,所以拍攝時一定要使用我們的穩定器拍攝。
360度環拍
當你精通鏡頭手法的拍攝和組合時,你可以將視角,景別和鏡頭運動以不同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成為一鏡到底,一鏡到底一直都是難度最高的長鏡頭拍攝手法,需要極高的拍攝經驗以及一氣呵成的劇本安排,再配合演員以及拍攝設備的配合。
1、推鏡頭
推鏡頭是視頻拍攝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攝像機鏡頭與畫面逐漸靠近,畫面外框逐漸縮小,畫面內的景物逐漸放大,使觀眾的視線從整體看到某一布局,這種推鏡頭可以引導觀眾更深刻地感受角色的內心活動,加強情緒氣氛的烘托。
2、拉鏡頭
拉鏡頭是將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人物或景物向後拉遠所攝取的畫面。攝影機逐漸遠離被攝主體,畫面就從一個局部逐漸擴展,使觀眾視點後移,看到局部和整體之間的聯系。
3、搖鏡頭
搖鏡頭是拍攝視頻中的一種拍攝手法,指的是當攝像機機位不動,藉助於三角架上的活動底盤或拍攝者自身做支點,變動攝像機光學鏡頭軸線的拍攝方法。
4、特寫
特寫是指在電影中拍攝人像的面部,人體的某一局部,一件物品的某一細部的鏡頭。最早由美國早期電影導演格里菲斯等人創造、使用。它的出現和運用,豐富和增強了電影藝術獨特的表現力,歷來是電影美學。
5、移軸
移軸所拍攝的照片效果就像是縮微模型一樣,非常特別。移軸鏡頭的作用,本來主要是用來修正以普通廣角鏡拍照時所產生出的透視問題,但後來卻被廣泛利用來創作變化景深聚焦點位置的攝影作品。
⑼ 影視作品是如何拍攝的
國內絕大部分的電視劇和電影都不是按照播放的順序拍攝的,因為這種拍攝方式操作起來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一部電影或者電視劇,往往會有大量不同的場景,隨著情節的發展,主人公們需要在不同的地方反反復復出現。如果是按照播放的順序拍,就意味著劇組所有的工作人睜銀員都要跟隨劇情需要不停轉換拍攝場地,這樣工程量會有多大,是不可想像的。而且租場地也是要花錢的,劇組會把整個電影或電視劇中在這個場景里悄山出現的角色、道具等等統統整理好,然後集中拍攝。這個道理是非常簡單的。
你會不會認為這樣拍戲會影響演員進入角色進入劇情呢?今天拍結尾,後天拍開頭,可能拍分手戲時還不知道這倆人是怎麼在一起的,想想都覺得精分。但演員畢竟是吃這碗飯的啊,瞬間進入角色是演員的基本功,演技能達到多少分先放一邊,如果連進入角色這種工作都不能很好的完成,那真的是要考慮轉行了。比如電視劇《步步驚心》里有一場戲是四爺跟若曦說他不能娶她了,那種撕心裂肺的感覺讓人感同身受,但這其實是劉詩詩跟吳奇隆拍的第一場戲。《琅琊榜》拍的時候,有一天剛好趕上下大雪,劇組馬上把劇本里下雪的戲拿出來拍了。
但是國外的很多周播劇是按照順序拍攝的。比如大部分啟早中美劇和韓劇,都是一邊寫一邊拍,還會根據觀眾的反饋調整接下來的劇本。這樣對演員的要求其實更高。這就意味著演員很難身兼數職,要像上班族一樣這段時間每周固定的時間出現在片場。國內那些當紅小花小生們,怕是很難做到這一點。
(文/Y)
⑽ 電影是怎麼拍出來的
問題一:電影都是怎麼樣拍出來的啊 [轉]
首先當然是要有劇本,然後可能某家公司看上了這個劇本,然後買下來,交給某位�演,進行拍攝。當然也會有導演自己去選的。
前期的工作,你首先改劇本,小說是不可以直接當劇本的!劇本有特殊的格式,內容上也要修改刪減。必須找專業的編劇來改。當然原作者會改劇本也可以承擔這份工作,這期間導演、製片都會參與。同時,導演,製片就一邊要找演員了。
演員到位,資金就緒,劇本改完,選定拍攝地址,你就可以開機了。但其中的交涉,協調,籌備,那是相當恐怖的,其中的黑暗心酸估計拍一部韓劇都富裕。
片場的話,導演主要負責拍攝,製片管理劇組的生活,當然兩人的工作偶爾也有交集和重復的地方。
片場的工種多的要死,主要的有攝像,場景服裝道具,化妝,燈光,機械,安保,生活。多到讓你認不過來呀!
拍的時候,一般就是按進度走的,因為在改劇本的時候已經把故事分成一個個的獨立個體,所以其實拍攝的時候,時間順序是打亂的。極有可能你的第一場戲就是結局時候的劇情,然後你接著演中間部分的內容,因為結局是在天黑,中間的劇情也有在天黑的內容。節省時間,節省精力,如果一塊布景要多次用到,那就再一次把用到該布景的戲全拍完。
演員的檔期也會影響拍攝。
可能A演員今天有檔期,但兩天就得走。B座今天也有檔期,但明天就得走。雖然A和B在結局時才爭鋒相對。導演就把A和B的對手戲提前到拍攝的第一天全部拍完,順便還把A其他的戲份趕起來,可能A在電影里有50分鍾的戲,他進組第一天就全部拍完(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可以說,就是誰有空有誰先來,拍完你的那部分就走人。
其中用到那些鏡頭語言,拍攝手法。甚至於光暗效果這一些,你就自己查書吧。
全部拍完了,就把一堆膠片拿去剪輯,除了故事外,鏡頭語言和剪輯語言其實一般較能體現一個導演的風格。剪輯就是把雜亂的故事理順,事件按一條清晰的時間軸排列。導演會在眾多片段中挑挑揀揀,找到自己要的,扔掉不要的。最後就有了個毛樣,這個的時長一般是不定,可能90分鍾的電影,拍攝了300分鍾,初步剪完還有180多分鍾這個時候你可以選擇去做後期,也可以選擇繼續縮短。
後期一般就是加特效,音樂,除雜,配音,修改某些瑕疵,弄掉點一些穿幫的東西。
之後就可以報備審批了,審批下來,該刪刪該改改,之後再做個片頭片尾,就可以賣了。接下來就是發行商的問題了,也就是包裝推銷,分配利益的事。
其中真正具體的步驟,復雜到足以讓你淚不成聲,你要真有這么執著你可以去查一些電影拍攝的書,網上有沒有,我不知道,書店裡是一定有的!
版權費這個真不好說,至少在國內是很低的。一般還是看名氣,有名的作家肯定多一點。沒什麼名氣的話,還是吃虧得多。編劇的工資也很低,有的分紅也不給的。那個文字校對,其實很原始,人工是必須的。
問題二:一部電影是怎樣拍成的? 電影製作從大的來說,需要投資方,製片方,攝制方,編輯方,發行方。投資方出錢;製片方負責組織建組,解決場地、人員等具體後勤基礎問題;攝制方即攝制組,是電影製作的核心環節,後面會專門介紹;編輯方和攝制方一般是一體的,即前期拍攝與後期拍攝不能脫節,一般都是一個導演,有的是導演拍攝完成,會有專門的牛人負責剪輯,剪輯很有說道的;發行方一般就負責電影的包裝、宣傳、推廣、銷售等。
攝制方:影視製作技術類工種簡單的說就是 導、編、播、攝、錄、美,六個技術工種,配合演員就成攝制組了。導演負責攝制組的統籌,包括劇本解讀展現、現場控制、藝術把握、演員調度等等;編指的是編輯,編導,他們負責策劃,創意,一般在電影中,就是編劇人員,會根據文學原形等形成劇本化語言腳本,撰寫分鏡頭腳本等,把故事電影化,語言台詞化,糅合核心主題意義,一般他們定的劇本對後期剪輯意義不小,藝術獨立電影除外;播即電視製作中的播音主持人員,和導播人員,電影不存在這個工種,對應的是演員,演員要貫徹導演意圖,領會劇本核心並展現給觀眾;攝即攝象組,由攝像師和燈光師組成,配合環境特徵和影片需要設計燈光方案並完成拍攝,這是很講技術的工種,隨便一個小動作就可以導致你看到的影片感覺大不相同,也就是視覺語言的威力;錄指錄音,也很重要,錄音的好壞直接決定觀影感受,他們和攝構成技術核心,即完成了視聽語言的貫徹和展現;美指美工,美工負責置景,包括環境搭建、道具製作等,也包括化妝、服裝、環境定位等等。
以上的6大工種,包括後勤人員等,共同協力完成電影攝制。攝制好後還要進行後期製作,後期製作一般都是導演自己進行後期剪輯,有時候為了參展需要或者其他因素,會有專門的剪輯師,他們會根據拍攝的素材再編輯組織一遍,有時候故事就完全變了,感覺也不同,不同的剪輯風格作的片子也不同的,能拿獎的都很重視這個過程,所以你看奧斯卡的獎項設置,最佳導演外還有最佳剪輯獎。
之後剪輯完成就可以送去洗印加工廠沖印加工復制拷貝准備發行了。好像洗膠卷一個道理。
對了,你看看奧斯卡一般的獎項設置,就可以看到都有哪些主要工種過程了,有一些獎比如最佳視覺效果,說明在後期中,後期特效等也是有的電影不可少的環節,但這類就不是電影製作的必須環節了。
問題三:三D電影是怎麼拍的 3D立體電影的製作有多種形式,其中較為廣泛採用的是偏光眼鏡法。它以人眼觀察景物的方法,利用兩台並列安置的電影攝影機,分別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攝出兩條略帶水平視差的電影畫面。放映時,將兩條電影影片分別裝入左、右電影放映機,並在放映鏡頭前分別裝置兩個偏振軸互成90度的偏振鏡。兩台放映機需同步運轉,同時將畫面投放在金屬銀幕上,形成左像右像雙影。當觀眾戴上特製的偏光眼鏡時,由於左、右兩片偏光鏡的偏振軸互相垂直,並與放映鏡頭前的偏振軸相一致;致使觀眾的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過雙眼匯聚功能將左、右像疊和在視網膜上,由大腦神經產生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展現出一幅幅連貫的立體畫面,使觀眾感到景物撲面而來、或進入銀幕深凹處,能產生強烈的「身臨其境」感。
問題四:電影里的那些 *** 場景,是怎麼拍出來的 有些演員願意為排 *** 場景獻身,有相當多的場景就是真接進行的。
問題五:在地球上製作出來的電影中的失重場景是如何被拍攝拍攝出來的? 失重效果:以被動實現自由
如何表現失重效果,是任何太空題材電影最重要的,也是難點。一般電影人有兩種常規方法來實現。一種是真的失重環境下拍攝――顯然,這個很難實現,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任何一部劇情片進入太空拍攝;而地球中失重的效果轉瞬即逝,短到根本無法支持演員完成一個失重表演。不過,如果有專門設計的飛機,能以向上隆起的拋物線拱(parabolic arcs)的方式高速飛行,理論上是可以在拋物線頂端前後形成一段時間的完全失重狀態,作為太空無重力情形的完美模擬。事實上,影片《阿波羅13號》中的失重場景就是如此拍攝的:劇組及演員乘坐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KC-135運輸機在高空以拋物線軌跡飛行,每次大概能經歷約23秒的失重狀態,足夠攝影機捕捉演員的某些動作。
可是,這種拍攝方式無法適用於《地心引力》,單是導演卡隆要求的動輒幾分鍾的長鏡頭失重效果,就是這種飛行方法在技術上無法實現的;何況片中要求的失重效果總時長更是借用飛機拍攝無法承擔的。
另一種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是模擬動作。在地球常規重力條件下實現這種「看起來像」的失重效果,最廉價的方式是水下拍攝,水的阻力效應使動作變得遲緩,可以實現太空中的懸浮與類似飛行的移動動作。《地心引力》也用到了水下拍攝,主要用於太空艙內的部分演員滑行鏡頭的特效參考,但其他絕大部分失重場景,都不是用這種方式拍攝的。首先,水下拍攝無法真實表現演員的表情――憋氣與努力睜眼的神情顯然和太空環境下的表演完全不一樣;其次,水下復雜的光影反射折射效應,也讓穿宇航服水下模擬太空作業變得不可能。
《地心引力》最終實現失重效果的手法,是最古老的娛樂手藝與最先進的電腦技術的結合:劇組找來舞台劇版《戰馬》的幕後高手,以大型牽線木偶操控方式,控制演員的肢體來模擬失重狀態下的動作。這套裝置有12根線連到演員身上四個系點,線的另一端則或者由三位專業木偶師操縱,或者由電腦程序控制的機械繫統控制,或者是兩者的結合。
卡隆和主演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Bullock)都在采訪中提到影片中最難拍攝的一幕:女主角好不容易回到太空艙、脫去宇航服像嬰兒一樣蜷曲著飄在空中的長鏡頭段落。實際拍攝時,布洛克坐在一個很小的自行車底座上支撐身體,一條腿則綁在裝置上幫助固定,而緩慢的四肢移動以及整個身體的翻騰漂浮動作就是由木偶師與程式控制線纜裝置協助完成的。這過程中,還得用電腦特效做出虛擬肢體來替代演員被綁住的腿,並做出與線控的身體其他部分匹配的動作。
這種線控方式,在本片中也主要用來拍攝太空艙內場景。那些穿上宇航服的太空行走場景,演員甚至都不用做任何肢體動作了――因為包括整個太空背景和宇航服本身,都是電腦生成畫面:演員只負責提供臉部表情,其餘的肢體動作,絕大部分由電腦動畫師完成。
無論是線控還是電腦生成動作,都是本片在處理失重效果的一個理念突破:既然無法以「原生」的途徑實現太空漂浮,那就以「絕對控制」外表表現形式的方式來體現無重力動作。
這種完全突破傳統思維框架的技術實現手段,也貫穿《地心引力》的製作過程。
問題六:電影中 突然把人像魔術那樣變出來是怎麼拍攝的? 你好。你所說的伴隨著一陣煙後某人突然跳出來的特效多見於神話劇當中(《西遊記》和《新白娘子傳奇》中常有),這是一種比較老套的轉場特效,因為受技術所限,我們會發現有這種特效的劇目一般拍攝年代較久,其製作方法包括前期拍攝和後期剪輯,實際效果是合成的,並不是簡單拍攝,用非線性編輯軟體的後期剪輯製作比拍攝本身更重要。
如果你所說的畢業設計是拍攝一部短片,其中需要遇到該特效,拍攝方面需要煙霧發射道具。首先將攝像機固定,拍一段煙霧爆炸式出現的鏡頭,然後不要移動攝像機,在煙霧出現的地方拍一次某人從後往前跳一下的瞬間視頻。拍攝完成後用非線編軟體剪輯,(非線編軟體可以用Adobe Premiere、會聲會影等,這是比較常見的)。製作過程中,在第一段煙霧視頻的基礎上插入第二段視頻,在合適的位置覆蓋,再加入部分軟體原代的修飾效果就會做出來。
個人建議,煙霧效果不好拍的話可以去網上搜素材,或者去相關的影片中找,然後用非線編軟體截取。
都是畢業過來人,希望可以幫到你,祝好!~
問題七:電影里的全系技術是真的嗎?他們是怎麼拍攝的? 全息吧,應該是假的,目前還不能實現,拍攝過程中和平時一樣就是沒有了全息投影,全靠演員的演技表現出操縱系統或者是與人工智慧的互動。最後都是靠後期合成的。
問題八:電影中的長鏡頭是怎麼拍出來的 長鏡頭是一種拍攝手法,指的不是實體鏡頭外觀的長短或是焦距,也不是攝影鏡頭距離拍攝物的遠近,而是拍攝之開機點與關機點的時間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長短。用比較長的時間(有的長達10分鍾),對一個場景、一場戲進行連續地拍攝,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鏡頭段落。顧名思義,就是在一段持續時間內連續攝取的、佔用膠片較長的鏡頭。這樣命名主要是相對短鏡頭來對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