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影評 > 90年代香港電影巔峰現在怎麼了

90年代香港電影巔峰現在怎麼了

發布時間:2023-08-26 09:33:47

Ⅰ 香港電影之前火爆,最近是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麼

也許香港娛樂圈不會再有當年譚張之爭的盛世,不會再有無線五虎,四大天王,雙周一成般的天王巨星耀世而出,但幕後的新鮮血液同樣值得人們感到欣喜。

香港電影從70年代開始風行,到了80年代,特別是90年代迎來了港產片的黃金時代,發展為東方的好萊塢!

隨著老一代電影人的不斷離開,而新生代確遲遲沒有出現,導致了電影人才出現了真空。外加一些地區文化差異和觀眾品味的提升,香港電影漸漸的沒落失去了市場!香港電影後期的衰落,其實並不是一兩個因素導致的,原因交互交錯很復雜,各路專家對此也往往莫衷一是。

Ⅱ 香港電影為什麼衰落了

老導演不思轉型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電影進入顛峰時期。這個時期的香港電影無論從影片的數量、類型還是質量上都達到較高水準。這時的香港電影界更是能人輩出、實力當道!!!香港電影此時到達顛峰,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美譽。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香港電影一落千丈,不僅影片數量年年遞減,佳片更是屈指可數。究竟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急劇滑落?原因在哪裡,有人說是經濟問題,也有人說是後繼無人的問題,還有人說是好萊塢的沖擊的問題等。

當然,內地這幾年發展快也是值得肯定的。我們這些土老冒憋足了氣,奮力頂內地票房。呵呵,不過從最近幾部叫座不叫好的電影看我們,大家看的是熱鬧而不是按需所求的看電影。

Ⅲ 香港電影到底是怎麼沒落的

事實上從90年代中期開始,香港電影已經展現出了疲態。如果說香港電影是一種情懷,那今天他已經是過去式了,如果把香港電影看做地域發展的產業,時至今日香港電影依然是前進的。經濟危機,盜版,好萊塢電影的興起,韓國電影搶占市場,sars,本土電影票房劇降都是造成香港電影衰落的原因!香港電影的拐點,在1993年達到頂峰後,開始走下坡路,單從電影產量就開始下降了。

1993年發生了兩租帆件事情,一是在美國 Turner 及Disney 購並New Line 與Miramax,二是中國電影轎型和改革的關鍵文件3號推出,這都推動了香港電影走向衰落。閉盯

香港電影(Hong Kong Film)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香港電影、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台灣電影。在1997年回歸之前,香港已發展成為華語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電影工業基地之一和電影出口地之一,人們把它稱做「東方好萊塢」。如何走向了沒落,至少有這幾個原因是起了決定性作用的。

Ⅳ 曾經輝煌的香港電影,為什麼說沒就沒了呢為什麼不再有新明星

簡言之,曾經輝煌的不是香港電影,而是以那一代人為代表的香港電影,都老了。

幾個關鍵詞,邵氏,香港無線TVB,周星馳,洪金寶,成龍,周潤發,劉德華,梁朝偉,張曼玉,劉嘉玲,李嘉欣,關之琳,鍾楚紅,梁家輝,張家輝等等的老去,他們經風華絕代,氣質卓絕。

而現在,隨著香港電影電視支柱的TVB的衰落,幾易其主,沒有了香港無線藝員訓練班的TVB,沒有造星機制的它,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逐漸「失血而亡」。

隨著50,60年代生人的這一代巨星老去,剩下的70,80年代的人,能打的有幾個?

謝霆鋒?張智霖?答案是沒有。

雖然香港電影翻拍很多,即便是原班人馬,限於主演年紀太大,也不復當年的倜儻瀟灑。

曾幾何時,香港電影的最大買家是台灣電影,但是因為香港電影製片商的過於盤剝,台灣又通過了引進好萊塢電影的制度,台灣抵制香港電影,成了香港電影衰落的導火索。

明星都老了,就連成龍大哥的功夫電影,這兩年都勉強維持個不賺不賠,有時候甚至是賠錢。

內地電影人的崛起,張藝謀陳凱歌之後的徐崢,寧浩,黃渤,陳思誠等人逐漸展露才華,而與此同時,王晶江郎才盡,王家衛手中的棋子,也越來越少,好不容易出了個曾志偉的兒子曾國祥,導演了《少年的你》,主演還是易烊千璽和周冬雨。

香港的演員?就跟他們逼仄的住房一樣,困在所謂的千尺豪宅里,走不出來,格局的過小,導致人才缺乏鍛煉的空間,又沒有專門的培訓機制了,一個個的不成才。

沒有造星機制,哪有新明星啊。35歲的陳偉霆都扛起大旗了,可他的演技,也不咋滴。

說了這么多,其實是格局變了,香港不再是亞洲電影的中心,中心在內地,人才當崛起。

香港電影的衰落,發生在1997-2002年這5年,這個時候的香港電影海外市場開始大片淪陷,而並沒有進入中國市場。

2,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之後,院線制改 革,釋放市場活力,大陸市場才開始起飛,香港電影才認識到大陸的重要性,開始大規模的進入。

3,大陸市場雖然在大幅擴大,但是香港電影並沒有獲得恢復的機會,因為大陸電影的本土文化親和力和大製作電影的投資力度,是香港電影所無法比擬的。香港電影無法跟大陸的本土電影力量競爭,導致失去復活的機會。注意,是失去復活的機會,而不是進一步衰落,因為她的市場實際上是增加了的。

4,審查制度對大陸本土電影的抑製作用是同時存在的,不構成香港電影的威脅。香港電影一直以來就有面向海外和大陸製作兩個版本電影的手法。

5,即使審查制度放開,大陸本土電影同樣可以製作江湖黑暗題材的電影,在適應本土文化上有天然的優勢,香港電影也難以重拾輝煌。 香港電影的製作水平和能力,我認為並沒有下降。 爛片是每個時期都有的,在優秀的電影中,寒戰、毒戰系列電影的製作水平與1990年代中期的作品相比,並沒有大幅下滑。

但是,這些電影的票房吸引力,明顯無法跟大陸本土的大特效魔幻片,像畫皮、狄仁傑這些競爭。 香港電影的衰落是由於香港經濟的衰落這個問題,我認為也是不合理的。 香港經濟在今日雖然無法像1990年代那樣耀眼,但是gdp仍然是在增長的,金融業、房地產業、零售業、 旅遊 業等很多支柱產業仍然繁榮,香港電影市場的總體票房也沒有減少。 在其他 娛樂 產業方面,香港的電視劇、音樂雖然在大陸失去了影響力,但是在本土仍然是受到歡迎的,同樣受到盜版的影響,但香港仍有陳奕迅這樣的歌手,TVB的電視劇在本土的市場份額也沒有受到沖擊。但是電影,確實衰落的更加嚴重了,連香港人也主要去看美國大片,而不再追捧本地的港產片。

在面對盜版的沖擊方面: 全世界的電影業都在面臨這個問題,但是在所有的 娛樂 產業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小成本製作的 娛樂 產品,比如小說、音樂,受到盜版的沖擊要比電影嚴重的多。相對來說,電影產業的整體規模並沒有縮小,否則無法解釋近年大陸電影市場的高速發展。 電影產業和其他文化產業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 其單個產品製作成本的投入,要遠高於其他文化商品,尤其是如今這個多媒體時代,電影要想吸引觀眾進入電影院,大特效大場面的幻想片模式是最重要的法寶。 在大片時代,擁有巨大的本土市場,可以提供天價成本的大製作投入,可以通過高投入的數字技術和其他國家電影拉大視覺效果差距,是美國電影能夠在世界重新建立霸權地位的重要原因。

2010年的阿凡達,全球票房收入27億美元,所過之處一片炮灰,管你是什麼國家的電影,莫不俯首稱臣。從此之後,美國電影紛紛製作立體電影(特別是動畫片,全部3D化),其視覺體驗、製作成本要求與其他小地方的2D電影的差距更加拉大。 即使是日韓這樣的發達國家,本土電影也只是依靠一些接地氣的影片來維持生存,比如日本的動畫片、電視劇片,比如韓國的諜戰片、黑幫片、情色片。

只要美國大片一上映,基本上紛紛躲避。 香港電影與日韓相比,其本土市場的狹小,在大片時代的嚴重不適應,是一個致命的原因。 而香港電影,要想接上大陸的地氣,很難很難。

希望能幫到你

曾經輝煌的香港電影走向沒落,是什麼原因?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下。

香港電影斷代十分嚴重,最為輝煌的一代現在已經都是50多歲60歲的人了,這部分人現在還能撐起香港電影的一片天,但是這部分人終於有一天是會老去的,至少在十年左右會慢慢淡出 娛樂 圈、電影圈,一旦這部分人淡出,那麼香港電影圈中我實在想不出還有多少人能夠撐起這偌大的市場。

現在我們看香港的電影,就本上都是一些老面孔,年輕一代基本上沒有什麼特別優秀的人物,對此我對香港電影的繼承問題十分擔憂,斷代現象十分嚴重,新一代難以崛起。隨之而來的就是老一代老去之後,香港電影就真的走向沒落了。

即使你們不相信,但是內地 娛樂 圈正在崛起,雖然產出的作品參差不齊,但是有點我們必須的承認,那就是內地電影市場並沒有出現斷代的問題,無論是老一代還是中生代又或是年輕一代都是在蓬勃發展,雖然現階段還是有很多很多的問題,但是就是這樣有問題的電影人,源源不斷的支撐起這個電影市場。

最後:香港電影的沒落,會讓更多的內地電影人進入香港電影圈中,或許後面香港電影圈要靠內地無數年輕電影人去支撐了

總結說一句:香港電影圈的沒落已經是肯定了,短時間內基本上很難再回到正常水平,至於說再次回到巔峰,基本上是沒有多少機會了,就現在的電影市場,香港電影很難再一個時期內誕生這么多優秀電影人了。

香港電影黃金時期,可謂是是百花齊放,各種類型的香港電影層出不窮,全部都是一流水準,哪怕和今天的電影相比,仍然是有過之而不及,比如大家都熟悉的英雄本色、五福星系列、逃學威龍系列等。

但是香港電影到了1995年以後就開始慢慢的走下坡路了,特別是到了2003年更是到了香港電影界最黑暗的一年,除了經濟低迷的原因之外,好萊塢電影的崛起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特別是香港兩位重量員的逝世,就是張國榮和梅艷芳,對香港電影更是雪上加霜。

第1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資金問題,因為那一些粗製濫造的電影想要回收成本,基本不可能也無法投入到新的電影當中拍攝,外商在向外尋找新的派出市場,香港的經濟也受到了沖擊。

第2個原因就是香港演員本身青黃不接,想一下以前香港電影有多人,周星馳、周潤發、成龍等,現在香港演員好像都拎不起來,都沒有幾個能稱得上檯面的。

第3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外電影行業的崛起,特別是好萊塢,比如1997年泰坦尼克號獲得了21億美元的票房,而香港全年的票房卻只有4500萬。

香港電影的海外票房也在逐漸的敗退,本土的市場也在受到了排擠和擠壓,在國外電影市場蓬勃發展的同時,香港電影確實停滯不前乃至在退步。

最後一點原因就是人們喜好的改變,經濟與發展的同時,人們對於電影的期望也發生了改變,更加追求高製作高新穎的電影,比如美國的那種科幻大片。

香港電影曾經的確是輝煌過,幾乎每天都有新電影上映,一個二流演員,每天都要跑十幾個劇組拍戲,因此也成就了不少演員,明星。到了1997年之後,到了21世紀,香港電影開始走下坡路,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點:我覺得以前的香港電影大多是在講故事,藝術來源於生活,電影劇本也都是根據真實故事、人物事跡來改編的。香港的環境不同,所以很多電影題材都可以上映,所以香港電影產量很高。不過呢,題材雖然很多,但也會走到黔驢技窮的地步,電影編劇們的創作靈感也會少很多了。

第二點:大陸的電影市場崛起,成為香港最大的競爭對手。同時,大陸市場更是香港電影工作者,演員們嚮往的地方,畢竟市場大,錢更多。香港大牌演員,老戲骨紛紛北上發展,也導致香港電影的沒落,有好劇本,也不找不到好演員來演。

第三點:年輕一代的演員,在演技方面完全無法超越前輩們,因為以前的演員是靠演戲吃飯,演得好,才會有更多工作。現在的演員呢!公司可以打造,會不會演,會不會唱都無所謂,只要你漂亮。這樣一來,到了看臉的時代,劇本、演技都不被看中,老一輩演員根本又不會去接爛片。

不過,總得來說,就是香港電影題材無法創新了,即使創新,也要面臨審查,所以收到了諸多限制。

首先,香港電影經歷了從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約三十年的輝煌之後,從90年代起到現在一直在衰落,當然,我們要限定一下,在這里只考慮商業片。在肯定這個事實的前提下,我就總結一下香港電影的衰落,之所以稱為總結 是因為,我本身對於這個問題非常好奇,就在各地找了大量的評論,經過認真的閱讀之後,便將介於主流和邊緣的、但是比較符合事實情況的觀點剝出,並用上所有先人們的論據,得出此文。

天時、地利、人和皆備

首先說香港電影三十年輝煌的原因,這一小節從外部原因講。一個國家或者地區電影產業的發達程度與所在地經濟、 社會 環境密切相關,好比現在的大陸電影,繩索太多、限制過死,自然發展困難。

而六十年代的香港是什麼景象呢,經濟開始起飛,商貿逐漸繁榮,人口迅速增加,文化日益多樣,地區影響力迅速崛起,是不是看著像高中 歷史 課本,對,就是這樣,在這種環境大背景下,加上以邵氏電影公司為代表的商業資本投資電影產業,香港電影業在獲得了充裕資金的滋潤後,迅速崛起,不論是產量還是質量在當時的年代都是亞洲領先的。香港一度成為好萊塢之後世界第二大電影產地,並在東亞、東南亞國家建立了自己獨有的影響力。

接著,為什麼香港電影就在東亞和東南亞就勢如破竹呢,這就是當時這些國家的國情決定的,日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沒有形成有規模的電影產業,而東南亞國家的實力說實話來講離香港差了點,首先經濟起飛時間就晚了十年。

並且東南亞大量的華人也為香港電影的快速及普遍的接受提供了可能。

人和呢,就不用說了,以小龍為代表的幾代電影人(包括演員、導演、編劇等等)的實力直到今天來看仍是空前的。

武俠、動作片一統江湖

這里就不多說了,主要就是香港電影在當時以邵氏電影為代表的武俠片、功夫片的 娛樂 性、觀賞性已經能夠滿足香港及東南亞的大部分觀眾的觀影要求,畢竟以好萊塢為代表的西方大片還沒有進來,可以說,大部分的觀眾的眼光要求還不高。

刀光劍影、鬼哭神嚎的註定不長久

接著第二小節,問題隨之就出來了。刀光劍影、鬼哭神嚎的香港電影在縱橫了三十年的江湖之後,終於發現觀眾開始不買賬了,電影吸引力不管是在香港本土還是在海外都開始急劇下降了。

為什麼?很多人說了很多的外部原因,這些外部原因我會在下一個小節全部列出,但是我想在這里重點說的是是香港電影的內部原因註定會給港影帶來這樣的後果。

哲學講內因決定外因,用在這里特別恰當。我在上面已經說了

電影僅僅是形式,吸引人的是新鮮。現在香港有的,全國都有,包括頂級富豪。以前電影是燒錢的 游戲 ,下海的不多,現在門檻降低,不易壟斷。互聯網時代,玩法變了,發行方式改變。

Ⅳ 香港電影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巔峰是1990年前後五年,時間劃分,大概是1985年到1995年。前期李小龍在70年代相當於給香港電影打基礎,2001年的《無間道》宣告香港電影最後輝煌。在1997年後香港回歸,香港電影便逐漸衰落。
雖然這個時間點卡得很巧妙,但香港電影的衰落,主要是因為美國對於電影技術上的工業革命。當美國電影技術工業革命成功過後,一如近代工業革命的國家相同,立刻站在行業制高點。

美國在90年代後期,已經拍出這些作品:《終結者2》《泰坦尼克號》《星河戰隊》等等。2000年左右,美國電影已經全面進入電腦數字特效電影,《黑客帝國系列》《指環王系列》《蜘蛛俠》等等。

但同時代的香港電影還在拍功夫動作片,拍警匪黑幫片,拍武俠奇幻片,拍喜劇愛情片。而整個香港除了徐克導演和周星馳導演(蜀山傳和少林足球),其它香港電影都沒有意識到電影技術革命落後的致命性。

這是最主要原因,其它重要原因大概還有幾個。

一是香港本土市場的狹小。

香港本土只有700多萬人口,外加台灣2300多萬人口,差不多三千萬人口,再算上東南亞和日韓的隱形市場,電影市場的消費基礎勉強足夠了。

美國90年代後期的商業大片,動輒上億美元的投資,香港本土市場太過狹小,根本撐不起這么巨大的投資。

二是香港電影已經做到巔峰,人才卻也外流了。

香港市場太小,當時大陸電影市場又沒有發展起來。像吳宇森,成龍,李連傑,周潤發,楊紫瓊等等男女巨星都先後進入好萊塢。而且不只是他們進入好萊塢,還帶著背後香港電影根本的精英團隊。

雖然等成龍等巨星回歸華語電影都老了,已經過了巔峰期。但成就不只是成龍一座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還有將中國功夫片傳播到了全世界各個國家,成為中國流行文化的一張名片和豐碑。

三是大陸市場的崛起,香港電影人才集體北上

1997年過後,大陸的改革開放已經有二十年,經濟迅速發展,而大陸是有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當時市場沒有現在這么好,但張藝謀的《英雄》打造的兩億多票房,也不是香港本土能夠對比。

所以,同時代的香港電影人,除了成龍,李連傑這類功夫巨星。其它香港電影人,集體選擇北上發展。

四是香港電影人才集體北上後,香港本土人才青黃不接

香港功夫動作片巨星的老去,香港上世紀女星的嫁人或者老去,香港歌手偶像的老去。再到香港導演和精英人才的集體北上,香港本土自然面臨人才青黃不接的窘境了。

Ⅵ 為什麼有人說九七之後香港電影就衰落了

第一個就是時代不一樣了啊。97年之前,香港是在英國的統治之下,97年以後,香港回歸了,成為了中華大家庭的一員了。這個時候的香港電影也開始跟我們的國家的政治經濟密切相關了,很多人覺得香港電影已經沒落了,主要是因為香港的動作電影、搞笑電影、英雄電影的市場已經飽和了,加上了新的時代,香港人感覺跟之前不一樣了,所以才會有沒落的感覺。



實際上,香港的電影還是一如既往的優秀,只是大家的審美觀點發生了變化,讓人覺得香港電影不好了而已,這個是假象。你喜歡現在的香港電影嗎?

閱讀全文

與90年代香港電影巔峰現在怎麼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極度深寒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387
免費動漫電影bt 瀏覽:869
用摩托車追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643
維語版電影怎麼播放 瀏覽:35
騰訊視頻的情侶電影有哪些 瀏覽:807
怎麼找到西瓜播放器下載的電影 瀏覽:521
如何看待國漫電影 瀏覽:83
一顆心120什麼電影 瀏覽:505
梅州電影院什麼時候恢復營業時間 瀏覽:948
蘋果手機網址怎麼下載電影 瀏覽:23
如何找電影封面圖片素材 瀏覽:454
電影取票想打一些字怎麼設置 瀏覽:403
長春東方廣場萬達影院有什麼電影 瀏覽:292
鄭伊健讀書不做黑社會是什麼電影 瀏覽:393
3d電影如何下載百度雲盤下載鏈接 瀏覽:885
怎麼讓電影變成60幀 瀏覽:996
怎麼網購電影片 瀏覽:656
微電影腳本怎麼做 瀏覽:250
宇航服幽靈是什麼電影 瀏覽:434
唯愛永生電影免費 瀏覽: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