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不僅僅出的偶像劇很有看頭,拍的部分電影也是很有深意。今天給大家推薦10部韓國最好看的系列電影,假如你沒有看過,那麼一定不要錯過了。
1、計程車司機
這是一部非常棒的電影,劇情是根據歷史真實事件改編的。由於某些原因這部電影在某瓣上條目被刪除。但是確確實實是一部非常棒的電影。
2、辯護人
一部電影,看完後,留給人們思考的空間越大、時間越長,電影的張力就越大,價值就越厚重,對人們的影響就會越加深而廣。這辯護人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強烈推薦。
3、熔爐
這部電影我不想再看第二部,不是不好看,而是別的原因。裡面的正義的力量,很讓人沸騰。願我們不被這個世界所改變。
4、愛 回家(外婆的家)
看這部電影前請准備好紙巾,它可能會讓你流淚不止。這是一部溫情電影,不溫不火,平平淡淡的講故事,但是傳遞出來的愛直指心靈。
5、孤獨:倒回
這部電影改編於同名的網漫。對漫畫的還原很到位,吳世勛演技真的可以,喜歡的帥哥里最會演戲的演員之一。
6、燃燒
這部電影改編於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燒倉房》,一般來說電影作品一般很難超越文學作品,但是這部電影大概超過了。非常不錯的一部電影。
7、現在去見你
這部電影劇情來源於一部小說,講述的是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前半部分是錯誤追妹子的指南合集,笑到捶地!!後面就很催淚了。面面唯美感人,愛真的有天意。強烈推薦。
8、釜山行
這部電影就不多介紹了,很多人都看過了,佳片一部。
9、隧道
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電影。哪怕全世界都放棄了,她依然相信丈夫還活著;前半部分講搜救,後半部分講人性。第一時間想起了《活埋》,但與之不同的是,韓國電影十分擅長在絕望之中探索希望。
⑵ 如何評價電影《十七歲的單車》
《十七歲的單車》除了高圓圓和周迅很美外,其他的畫面都很埋汰。像極了十七歲那年,我剛上完體育課回到教室時那張汗涔涔的臟臉。電影里阿堅自私又虛榮,敏感又脆弱。可是青春里的誰沒有這樣過呢。我也曾看到周圍女同學買了新的衣服就央求媽媽也給我買。不買就作,就鬧,就嚎,就耍小性子。所以那麼惹人厭的阿堅我討厭不起來,我只能給予共鳴般的理解。
⑶ 有一個韓國的電影,演一個撿垃圾的老太太和一個老頭,結尾 他們坐自行車飛走了 請問這是那個電影,很感人的
《我愛你》
劇情簡介 · · · · · ·
飄雪的坡道上,送牛奶的老頭子金萬皙(李順載 飾)邂逅了收廢品的老太太宋怡芬(尹秀晶 飾)。他們的前半生各自背負著艱辛的人生:萬皙年輕時我行我素,直到妻子病逝才深覺愧疚;怡芬被心愛的男人拋棄在城市角落,孩子夭折後至老未嫁。兩位老人在每天凌晨寂靜的街道上相遇,孤獨而苦難的生活令他們漸漸靠近。在萬皙孫女妍兒(宋智孝 飾)的穿針引線下,如初戀般的悸動萌發在了彼此心中。萬皙的朋友、停車場管理員張軍峰(宋在河 飾)一直耐心的看護著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伴。直到有一天,軍峰得知老伴已患絕症。目睹她一次次痛苦病發,心如刀絞的軍峰做出了悲傷的決定……
⑷ 如何評價電影《十七歲的單車》
本身看這部電影是沖女神高圓圓去看的,但是看完電影之後心裡總感覺不是滋味。《十七歲的單車》這個名字聽起來特別像一個文藝片,再看電影之前我以為講的是青少年時期的懵懂愛戀,但是電影一開始卻是幾個農村來的小夥子的介紹,主人公小貴也是從農村來的。
堅子在買了那輛二手車後也收獲了愛情,他送女孩子回家後自己特別高興,春風得意的樣子,手裡拿著校服另一個手插兜看得出來他是真的高興,後來發現自己喜歡的女人卻是如此彩金,少年的意氣風發就不再了。兩個年紀相仿的少年都有自己不同的煩惱,都是這個社會所為他們帶來的煩惱。
一個要在社會中生存,一個要在朋友中生存。都難。
⑸ 如何評價電影《十七歲的單車》
看完影片才發現這部片子原來不是小文藝小清新的青春片,片子里的青春是苦澀而青黃不接的。高圓圓和周迅都只是符號。電影寫實,便十分妙趣橫生,幾個年輕人的鏡頭,形象看起來充滿鄉土氣息,面部表情比較滑稽,朴實而又可愛。
十七歲的單車展開了兩位少年因為單車相識的故事,揭示了一代年輕人在新時代生存的艱難和打拚,間接反映了80年代的矛盾問題和新舊熱潮觀念的沖擊和碰撞,融入了導演對漂泊和人生的見解。
故事的開始電影善用長鏡頭的拍攝手法和大量無聲的畫面拍攝,總讓人體會到劇中人物無盡的茫然。電影融入了導演王小帥北漂個人經歷的見解,北漂的孤獨和茫然人心的冷漠,現實的打擊和成長,這種經歷賦予了電影悲涼的現實色彩。影片的最後小貴打倒了施暴者,扛起破舊不堪的單車和夢走出巷子口。
電影將喧鬧的人群虛化,顯得小貴走出的步伐更加立體清晰和高大,小貴,扛著單車穿過人山人海和喧囂,前方對他意味來說是無盡的經歷,是未知的成人世界,他總要去學會蛻變反抗成長,去經歷無數次心酸的眼淚。
大人物在城裡逍遙自在,小人物卻在狹隘的城市裡夾縫生存,嚮往著細縫里的那道微弱的光。而青春終將在時代的洪流下被沖刷,小貴和小堅,這些平凡而心中滿懷希望的人,只能含淚的勇敢的活下去。
⑹ 如何評價電影《十七歲的單車》
《十七歲的單車》反映了兩種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城裡人和鄉下人;可他們也是同一種人——「下層人」,簡單的說這部戲就是一部「下層人」的悲歌。
十七歲的單車》故事敘述一個從外地到北京討生活的年輕人,好不容易找了一個快遞工作,但他沒有單車,只好由快遞公司提供,每個月扣錢;等到最後一個月扣錢全部結束,單車正式成為己有的那一天,單車被偷了。
年輕人遍尋不著,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他發現了單車,這輛單車被另一個年輕人從二手市場買得,快遞小子決定用最原始的辦法解決問題,將自己的單車偷回來;但另一個年輕人不甘心自己買的二手單車被偷走,找了大群朋友去討回單車,最後的結局更是令觀眾意料不到,印象深刻。
電影的故事其實非常簡單,但劇情發展引人入勝,賽前在柏林放映時,觀眾笑聲連連,反應相當不錯。有許多人會將義大利狄西嘉的新寫實經典《單車失竊記》,與《十七歲的單車》做比較,導演王小帥則表示,兩部電影同樣關注小人物在大社會中的命運,為了生存用盡全力奮斗,對當時的義大利或現在的中國都有其意義。
主演《十七歲的單車》的大陸青年演員李濱、崔林和高圓圓,年齡都不過從18歲到22歲。高圓圓人如其名,大眼睛、圓圓臉,微笑甜,活生生就像個洋娃娃,她現在已經是大陸的廣告天後,目前就讀於中國工運學院經濟學系三年級,22歲,在拍電影前,已經有不少廣告作品。她希望以後在攝影和廣告方面發展,至於拍電影,一年一部就好,她要有自己的時間做自己的事。
長得帥帥、有點日劇男主角味道的崔林是日裔,他的祖父母戰後在中國東北住了下來,父親取了中國女子。從東北來的他,在片中飾演快遞小子,而在真實的生活中,他是武術系的學生,對於電影十分有興趣;聽說他還有個舅公在台灣,目前正想辦法尋人中;他希望以後仍能繼續從事電影工作,如果台灣有人找他拍戲,崔林十分願意到台灣。
李濱長得個頭較小,但戲味十足,十分隨和但有自己看法,他表示自己沒有崇拜的偶像,也無所謂自己是否成為偶像,所以只要大家喜歡他的電影作品就心滿意足了。(森 甄寶琳)
影片中繁華忙亂的北京城、快節奏的音樂,襯托著一個鄉下的小夥子「阿貴」,他純朴、善良、有點兒木訥,從農村來到北京打工,找到了一份騎自行車送快遞,每單收費10元。等他掙夠了600塊錢,他就可以買下他特別喜歡的那輛公司借給他的銀色山地自行車。從此阿貴就騎著自行車在穿梭於北京的大街小巷,可是「城市」總與他格格不入。首先導演讓他看見了一個不斷換衣服的漂亮美眉,讓他見識到什麼是「城裡人」;然後讓他在都市四處受氣,見識下什麼是「城裡人」的氣派,再把他放到大酒店的門口,讓他「感受生活」,不停轉動的酒店大門代表著高速的都市生活,及先進的物質文明,跟著轉門彷徨旋轉的阿貴,卻代表著外來者對生活的不知所措的茫然!阿貴好不容易進入了酒店卻如同呆兒般被招呼去洗了個「文明澡」,誰不知這「澡」卻洗錯了,不但要找的「張先生」沒找到,還要被迫交納洗澡費,阿貴無助地喊著「我不是來洗澡的」「是你們讓我洗的」——一個不清楚城市生活「金錢」法則的阿貴,再次顯現出他與城市的不協調,他想逃可以說他是想逃離這一片令人窒息,與自己格格不入、夢魘般的土地,這里有太多的另人費解!
受盡凌辱的阿貴終於在經理的「施捨」下免費離開了酒店,可是厄運再次降臨,他唯一的財產——單車,被盜了,他不知所措的四處尋找,影片中的阿貴象盲頭蒼蠅般奔跑於茫茫的車海中,配以彷徨失落的慢節奏的薩士風音樂,成分的表達出人在丟失「希望」(單車是阿貴在城裡賴以生活的工具,也是唯一的財產、相依為命的「親人」,單車是阿貴的唯一希望。)後的無助、焦慮與驚惶!——這就是城市的現實——殘酷的生活再次使阿貴陷入悲哀!最後演員看著丟車現場那空餘的車鎖鏈,眼中溢滿了旋而不滴的眼淚,無一不足以震人肺腑,這正是下層人民深度絕望、無奈的表現。
車丟了,工作沒了阿貴唯一的期望是找回單車,也找回希望,在尋車的過程中他遇上了阿建。阿建是一個家境貧寒的的中學生,與阿貴一樣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唯一不同的是:他是城裡人,他的爸爸總是寵著他繼母帶來的妹妹以至於從未兌現過給他買單車的承諾。義憤之下他偷了家裡500塊錢,去舊貨市場買了一輛單車,對阿建說來,單車也不僅是單車,它是 「本來就該他的東西」,是他的尊嚴,不想單車卻是阿貴丟失的那輛。阿貴發現後,他去偷回來,阿建搶回來;阿貴再要回去,阿健再追打著要搶回來,兩人就為了在這循環往復中糾纏,一個要回「希望」,一個要回「尊嚴」,在最後一次的搶奪中,阿貴哭了, 他拚命的抓住他的車,撕心裂肺的呼號著。這一聲又一聲的喊叫,可以說是對不公世道的發泄,也可以說是絕望中自我保衛的發作,現實已經把這下層的打工仔,逼得獸性畢露了,阿貴的嘶喊震驚了阿建和他的朋友,制止了他們的繼續搶奪,似乎從他們的靈魂深處喚醒了他們的良知。阿貴這樣的喊叫,讓人感覺他將要失去的不是一輛自行車,而是他的身體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17歲的阿建承受不住這樣的喊叫,可是單車也是他身體里最重要的東西,他也不能放手,他們只得讓步,「不給車可以,還錢吧!500沒有,400也行,實在不行300也忍了呢!」可在阿貴看來單車「這本來就是我的,我已經付過錢了」,但在阿建看來「我也付過錢了」,他們終於達成協議:一個人用一天!這個在成人看來荒謬的事情,在他們之間卻似乎是最好的解決辦法。這是身處下層社會兩個17歲人執著,是對生活最無奈的抉擇,但是也善良的。
單車把兩個17歲聯繫到一起,阿建伸出手與阿貴主動的那一「握」,更是意味深長,兩個下層的年輕人,在各自維護自身利益的過程中屈服在世上最不合理的「約定」下,承受著最不公平的待遇,這一握手可以說是這兩個深受命運迫害 17歲之間為同病相憐結成的友誼,悲慘的現實使「敵人」變成了「朋友」!
命運似乎把他們緊密栓連,最後阿健,用磚頭拍倒那個搶走他女朋友的「金毛」。回來報仇的人們把他和阿貴毒打一頓,連單車也被無情的砸爛。在影片的結尾,阿桂扛著殘破的單車,孤身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最後湮沒在茫茫的車海中,孤獨的身影、殘破的單車象徵著他——一個外來的下層打工仔,永遠也無法融入這個城市中。來的時候他擁有了「希望」(單車),現在「希望」被打破了,自然人也無法生存——這就是下層人的悲哀,註定被壓迫、被殘害!
影片在揭露下層人悲哀的同時,也揭示了現代年輕人的最明顯的特徵:沖動和迷茫,成長的挫折和錯誤,使人迷茫失去理智,進而產生沖動,影片所有的人物和矛盾都圍繞這樣一個單車兩個17歲的年輕人展開。單車是他們共同的迷茫,使他們產生一致的沖動,最後同時表現出現代社會現實壓迫下年輕一族的本質特徵。因為單車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所以可以幫助影片從一開始就讓人覺得真實可信.而後人物的對話,行為也都非常的真實,影片中幾乎沒有太多的語言,都是通過真實的動作,最樸素的表情,樸素到連一點表演的雕飾都不存在,給人一種親切自然的感覺。影片好,不是勝在演技,而是勝在自然真實!
⑺ 破風電影里在韓國比賽用的自行車是什麼牌子
1、主要的贊助商的話就是美利達了。還有賽沃洛(加拿大品牌)、仙杜娜(德國品牌).
2、主角們騎的都是美利達的自行車,開始時型號各不同,仇銘的像是美利達,鄭知元的是cervelo R3(賽沃洛,多倫多品牌),邱田的是CENTURION Hyperdrive4000(仙度娜,美利達代工產品,德國知名品牌),黃詩瑤的像美利達RIDE904但絕對不是,官網上也沒有大概是2016年的新車型。
3、最終賽時仇銘、邱田都是騎美利達的「破風」(就叫破風...問過車店了);
4、鄭知元仍是cervelo R3(賽沃洛,多倫多品牌)。
⑻ 誰知道電影十七歲的單車為什麼被禁我看了一遍,不知道導演想表達什麼意思,誰能解釋一下
被禁原因:
1、該片因為沒有送審就參展柏林電影節,不合規定;
2、導演王小帥透露,該片被禁止公映原因是「拍了太多胡同,沒把北京現代化的一面拍出來」,有關方面認為不利於申奧。
表達意思:
導演通過兩人對單車這一意象的不同態度,折射出城裡人和農村人生活的差異,哪怕是和最底層的城裡人的差異。
劇情:
20世紀末,北京。小貴(崔林飾)從農村來到北京打工,他找到了一份快遞公司的職業,騎自行車送快遞,每單收費10元。
等他掙夠了600塊錢,他就可以買下他特別喜歡的那輛公司借給他的銀色山地自行車。小貴承受著客戶經常的抱怨,努力地工作著。
就在他快要攢夠錢的時候,他的自行車丟了。他跑遍了整個北京城尋找他的自行車,然後在街上,他看見一個學生騎著它。
新的車主小堅(李濱飾)說這輛車是在舊貨市場上買的,而小貴必須要回自行車,於是兩人只好設法共用這輛自行車。
⑼ 電影十七歲的單車影評
《十七歲的單車》是由第六代導演王小帥用自己獨特的目光對成長故事新的演繹的影片,此部片子經歷很多波折,出品時間是2001年上映在德國,因為影片涉及政治問題等在中國大陸禁播,在2013年正式在大陸上映,此影片獲得很多項獎勵。
《十七歲的單車》講述的是1999北京城裡人和外地鄉下人的差距和青春的故事,故事敘述一個從外地到北京討生活的年輕人貴,好不容易找了一個快遞工作,但他沒有單車,只好由快遞公司提供,每個月扣錢等他掙夠了600塊錢,他就可以買下他特別喜歡的那輛公司借給他的銀色山地自行車。貴承受著客戶經常的抱怨,努力地工作著,等到最後一個月扣錢全部結束,單車正式成為己有的那一天,單車被偷了,隨後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影片突出邊縣了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幾個特點,如記錄性,實景拍攝和長鏡頭的運用,在《十七歲的單車》中,比較鮮明的特點是長鏡頭的運動。長鏡頭作為消閑空間真實的手段,起到了突出影片形成與風格的獨特作用,加上錯落有致的剪接,更令影片顯得相當順暢。影片有兩出長鏡頭給人深刻印象。一處是丟了單車的郭連貴騎著老鄉的舊車去送信,另小堅騎著原屬於郭連貴的車子在路上飛奔。郭的長鏡頭是他堅韌意志的直待,而小堅的則是暢快心情的宣洩。就此而言,《十七歲的單車》的長鏡頭已經超越了敘事功能,更有一種抒情在裡面。
《十七歲的單車》電影中的鏡頭表現非常充實,比如影片中有這樣一個鏡頭,當高職女生向小堅表示好感,他把她送回家之後,他騎著單車,雙手拖把,手揮著外套,面露興奮的笑容,瘋狂穿梭在街道的情節,運用了跟鏡頭全景拍攝動作和拉鏡頭拉近特寫當時小堅的形態,就充分表達了他擁有單車又擁有女朋友的興奮和快樂的心情,可以看出他的「心願」得到了充分的滿足。
整部電影色彩暗淡,在電影前部分,總是配以輕快的音樂,來襯托阿貴騎著單車穿梭於鬧市街頭,送一份份快遞的情景,這正表現了阿貴充滿青春活力,對生活和未來充滿希望、快樂而又迫不及待的心情和狀態,電影的配樂都是舒緩的,當阿貴的單車被偷時,他的周圍有許多悠閑的老年人在觀摩文藝表演,敲鑼打鼓,熱鬧非凡,這正好與阿貴丟失單車的悲痛、彷徨失措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同時也反映出,弱勢群體與社會的不協調。
此部影片中主人公農村的郭連貴是一個很典型的農村年輕人在城市的形象,郭連貴軸得可愛、單純、誠懇、老實、惹人心疼。軸和倔貫穿整部電影,他堅持要在北京里找回成千上萬的自行車中找回自己的車,被帶去洗澡後打死不給錢,誓死拿回自己的車等,但是貴的倔和軸不是不講理,而是老實,有自己的尊嚴,在他說話的口吻和憨實的整個人物造型中就能突出這點,他只是對屬於自己的東西有種強烈的堅持,決不放棄同時又用一種很直接的方法表現出來——打死不從,例如「那是我的車」「那車是我的」,而歸根結底就是因為家裡窮,影片中還說了他對城市人的不理解,如說他說城市女人買那麼多衣服簡直是浪費,酒店廁所里放音樂他會拉不出。「早知道她也是農村出來的,我就......」這是一句很有趣的對白,同時也看出他對城市人有種高不可攀不能融入的看法。另外,阿貴那種沉默和容忍也刻畫得非常深刻,當他被人搶回單車時抱著車那聲似哭私似喊的吼叫,簡直從耳朵直穿到心裡,把心都震碎了,那是壓抑已久的釋放,小貴那樣兢兢業業地工作,而且勤快賣力,吃得了苦,默默在紛擾的城市耕耘著.其實,使得突出城市讓人不得不變得兇狠和野蠻。導演從保姆那個人物,側面表現了外來打工人員,想要融入社會,成為城裡人,卻永遠被看不起,不被接納的悲慘命運。
此部影片的反響非常的大,《十七歲的單車》影片中幾乎沒有太多的語言,都是通過真實的動作,最樸素的表情,樸素到連一點表演的雕飾都不存在,給人一種親切自然的感覺,影片的妙之處就在於它的真實以及青春年代最平凡的場面以及人物最純真的表現。
⑽ 如何評價電影《十七歲的單車》
《十七歲的單車》反映了兩種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城裡人和鄉下人;可他們也是同一種人——「下層人」,簡單的說這部戲就是一部「下層人」的悲歌。
十七歲的單車》故事敘述一個從外地到北京討生活的年輕人,好不容易找了一個快遞工作,但他沒有單車,只好由快遞公司提供,每個月扣錢;等到最後一個月扣錢全部結束,單車正式成為己有的那一天,單車被偷了。
年輕人遍尋不著,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他發現了單車,這輛單車被另一個年輕人從二手市場買得,快遞小子決定用最原始的辦法解決問題,將自己的單車偷回來;但另一個年輕人不甘心自己買的二手單車被偷走,找了大群朋友去討回單車,最後的結局更是令觀眾意料不到,印象深刻。
電影的故事其實非常簡單,但劇情發展引人入勝,賽前在柏林放映時,觀眾笑聲連連,反應相當不錯。有許多人會將義大利狄西嘉的新寫實經典《單車失竊記》,與《十七歲的單車》做比較,導演王小帥則表示,兩部電影同樣關注小人物在大社會中的命運,為了生存用盡全力奮斗,對當時的義大利或現在的中國都有其意義。
主演《十七歲的單車》的大陸青年演員李濱、崔林和高圓圓,年齡都不過從18歲到22歲。高圓圓人如其名,大眼睛、圓圓臉,微笑甜,活生生就像個洋娃娃,她現在已經是大陸的廣告天後,目前就讀於中國工運學院經濟學系三年級,22歲,在拍電影前,已經有不少廣告作品。她希望以後在攝影和廣告方面發展,至於拍電影,一年一部就好,她要有自己的時間做自己的事。
長得帥帥、有點日劇男主角味道的崔林是日裔,他的祖父母戰後在中國東北住了下來,父親取了中國女子。從東北來的他,在片中飾演快遞小子,而在真實的生活中,他是武術系的學生,對於電影十分有興趣;聽說他還有個舅公在台灣,目前正想辦法尋人中;他希望以後仍能繼續從事電影工作,如果台灣有人找他拍戲,崔林十分願意到台灣。
李濱長得個頭較小,但戲味十足,十分隨和但有自己看法,他表示自己沒有崇拜的偶像,也無所謂自己是否成為偶像,所以只要大家喜歡他的電影作品就心滿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