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影評 > 電影定焦鏡頭怎麼用

電影定焦鏡頭怎麼用

發布時間:2022-11-14 08:25:14

A. 尼康D750相機,如何在電影院里拍攝人像用什麼鏡頭不開閃光燈參數怎麼設置

首先感光度要調制3200,M檔,最大光圈,去匹配速度即可(35D可拍環境人像,85D可拍大半身人像,135D可拍全身人像。)

B. 電影拍攝為什麼多使用定焦鏡頭

因為一般定焦鏡頭光圈大,可以適應更多的拍攝環境;在電影里,即便用變焦鏡頭,大多也是固定好焦距來工作;逐漸變焦放大或者縮小的效果,現在電影已經很少用了。

定焦鏡頭是指只有一個固定焦距的鏡頭,只有一個焦段,或者說只有一個視野。定焦鏡頭沒有變焦功能。定焦鏡頭的設計相對簡單,對焦速度快,成像質量穩定。不少擁有定焦鏡頭的數碼相機所拍攝的運動物體圖像清晰而穩定,對焦非常准確,畫面細膩,顆粒感非常輕微,測光也比較准確。

電影中使用,因為一般定焦鏡頭光圈大,可以適應更多的拍攝環境,在電影里,即便用變焦鏡頭,大多也是固定好焦距來工作,逐漸變焦放大或者縮小的效果,現在電影已經很少用了。

含義:

定焦畫質一般比同價位的變焦鏡頭好兩個檔次。其次,定焦鏡頭畫面掌控比較好,變焦鏡頭直接放大縮小主題,使用方便,但是很容易忽視物體的透視效果和背景比例。最後,定焦鏡頭光圈能開很大,能兼顧更多場景。

C. 拍電影用什麼鏡頭,是定焦還是變焦

拍電影基本上用變焦鏡頭。
因為定焦鏡頭畫質好。
至於跟焦員的工作是轉動聚焦環,讓運動主體始終能聚實。
關於跟焦方面的資料,我的新浪博客有這個方面的資料,你可以參考下。

D. 拍電影是從頭到尾用一隻定焦鏡頭嗎

定焦鏡頭用的多 變焦鏡頭不太用的 鏡頭推拉是靠機位的移動

E. 電影定焦鏡頭場記怎麼打板

首先場記要事先安排好自己入畫和出畫位置,不要擾亂其他工作部門的人員。然後要事先看好鏡頭的大小,鏡頭一般標准配備是10、12、16、24、32、50、85、10倍或者會有12倍鏡頭。在這些鏡頭使用的時候會有一個最適合的距離擺放場記板。建議在機器停拍的時候多訓練,記住大概距離,到實拍的時候可以一次到位。至於像135或者更長焦的鏡頭可以選擇小點的場記板。另外注意觀察機器抬頭的角度,以便更准確的把場記板遞上去。對於大部分對話戲來講,場記板可以放在人物中心位置,一般以擺放在演員臉部為准。出於禮貌以及場記板發出的聲音不是那麼悅耳所以可以放的稍微偏一點,或者前一點。最後,如果遇到大場景,機器吊威亞或者是上炮夠不著機器時可以用燈腿夾住場記板在伸過去要不就補錄。打板一定要放好板面,不得有光線反射。在拍板之前不要亂動要保持一秒靜止時間,板面不要隨著打板結束然後向下滑走。

F. 什麼是空鏡頭,定鏡頭他們都有什麼用途

一、空鏡頭

指沒有人物的鏡頭,人們習慣稱之為景物鏡頭。蘇聯評論家法馬林說過「戲劇不能容忍自然景物。電影則必須要自然景物。戲劇是表演。電影則是生活。」(《世界電影》,1982年第1期)這里所說的「自然景物」就是電影里的空鏡頭,它常被用來比喻、象徵、抒情、烘托氣氛、借物寫人等。

空鏡頭能介紹整個故事發生的環境,一般較多地用在影片的開始。空鏡頭往往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以景物傳遞著濃烈的感情。

隱喻性的空鏡頭常常直接把抽象的概念用視覺形象生動地體現出來。空鏡頭常常讓觀眾產生想像,使觀眾暫時離開影片劇情的敘述,讓視覺的感受力集中去領略事件的情緒色彩,「按照自己的信仰、情感和思想在藝術品里重新發現它自己,而且能和所表現的對象起共鳴」。

二、定鏡頭

固定鏡頭是一種靜態造型方式,它的核心就是畫面所依附的框架不動,但是它又不完全等同於美術作品和攝影照片。畫面中人物可以任意移動、入畫出畫,同一畫面的光影也可以發生變化。

固定鏡頭由於其穩定的視點和靜止的框架,便於通過靜態造型引發趨向於「靜」的心理反應,給觀眾以深沉、莊重、寧靜、肅穆等感受。

因此,我們在編輯鏡頭時,可以利用固定鏡頭在心理感受上與運動鏡頭偏向於「動」的心態的不同之處,來為所表現的內容和主題服務。

比如編輯一條關於學校圖書館的新聞,為了表現其特有的寧靜,就可以用多個固定畫面加以記錄和反映,如眾多學生伏案讀書的大景、多名學生凝神靜思的臉部特寫等等。這種形式上的處理是與內容和現場氣氛相統一的。

(6)電影定焦鏡頭怎麼用擴展閱讀

主觀鏡頭:

是電影所特有的語匯,它是基於影片中某個人物的視線和心理感受拍攝的電影畫面,他使「我們的眼睛與劇中人的眼睛合而為一,於是雙方的感情也就合而為一了。」(巴拉茲《電影美學》)

劇中人的眼睛 把鏡頭作為劇中人的眼睛,這是影片中常用的手法。它讓觀眾從劇中人的視角,來體味其經歷、感情和行為。使觀眾與劇中人合而為一。

人物的精神狀態或情緒 比如用天旋地轉,搖晃不定的畫面,表現人物的頭暈目眩或傷勢嚴重;用光怪陸離、混沌不清的形象,反映人物的醉眼朦朧。

人物心理 藉助主觀鏡頭展現人物的幻覺、幻聽、想像以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鏡頭的主客觀地位是經常變化的,主觀鏡頭只能是穿插,運用的好,錦上添花。如果一部影片從頭到尾都是主觀鏡頭,那將事倍功半,適得其反了。

G. 數字電影的攝影創作的的技巧有哪些

數字電影的攝影創作技巧有哪些呢?為了幫助大家全面了解這個問題,我為大家整理了數字電影的攝影創作技巧及相關內容,希望能為大家提供幫助!

數字時代的攝影師

隨著數字電影的發展,今後甚至會出現後期導演。現在聲音的前後期製作已經開始分開,前期只管收錄同期聲,後期由另一個錄音師做環繞聲混錄。在畫面方面是否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攝影師只負責前期的畫面採集,後期則由後期導演負責?但不管怎麼樣,攝影師的首要任務是進行現場無缺陷採集。為此必須使焦點不出問題,既不能浪費CCD的動態范圍,又不能損失景物的階調層次,要使景物的亮度間距最佳地落在CCD的動態范圍內,同時使每個鏡頭的色彩基調符合影片的創作風格,為後期製作提供最好的原始圖像。這是攝影師的天職。

一條伽瑪曲線的誤區

器材供應商想找出一條標準的曲線,以滿足初學者的使用要求。通過創作實踐,筆者認為這種方法不切實際,起碼不符合故事片的創作需要。因為故事片的畫面影調、氣氛、場景、照明條件變化幅度很大,而且影像更傾向於主觀化、風格化、形式感。既不同於電視劇或電視節目,其拍攝主要是在演播室里進行,照明條件比較好,照度大而均勻;也不同於新聞紀錄片,它的拍攝是以紀實還原為主。為適應數字電影的拍攝要求,在現場伽瑪曲線和相關參數值必須隨時更改。

什麼是磁轉膠

對磁轉膠的工藝特點,筆者有幾點不成熟的意見。現在磁轉膠的技術和工藝已經很完善,而當地洗印廠的沖洗質量和操作經驗與最終拷貝的質量密切相關。對於前期拍攝與轉膠片的關系問題,大家一直很關注。到底前期拍成什麼樣,後期才能轉出好膠片來?以監視器顯示為準是筆者和國外加工廠達成的一個共識。去年筆者與德國阿萊的一位系統工程師有過交流,她說開發ARRI LASER的磁轉膠校正軟體的目的,就是要轉出的膠片跟監視器上看到的一模一樣。因此在這次拍攝中,完全是以監視器看到的效果為准,而不是過多地去考慮拍成以後轉成膠片會是什麼樣子。因為膠片的寬容度遠遠大於CCD,CCD能夠採集到的動態范圍,膠片上一定可以記錄下來。如果前期拍攝時把畫面拍得特別灰,動態范圍調得特別小,就無法使CCD有限的動態資源得以充分運用,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依筆者的經驗,前期拍攝應該把畫面拍得稍微亮一點,影調稍微硬一點,輪廓校正稍微強一點。這樣,磁轉膠之後,經過膠片的柔化、弱化並加上灰度等因素,放映的效果就剛好。

因為磁轉膠記錄在翻拍底片上,相對於記錄在負片上的畫面影調柔和一點,色彩淡點,基礎灰霧也小一點。我們看高清轉膠片的數字電影,覺得暗部很乾凈,層次很豐富,還適當減小了噪波的影響。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數字母板的象素數量和解析度,甚至光學鏡頭的成像質量,就特別重要。建議採用電影定焦鏡頭象素比較高的CCD。

數字影像與膠片影像

這里說的數字電影是指用數字高清攝影機拍攝,在院線大銀幕上放映的數字拷貝或膠片拷貝,而不是在電視台播出的電視電影。關於數字電影的畫面質量,筆者認為,1920×1080的解析度已經完全滿足了大銀幕放映的要求。目前數字攝影機CCD的動態范圍和調整特性完全可以滿足一般故事片的創作要求。所以,對於一般成本的普通電影,用高清拍攝應該不成問題。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數字電影的技術質量和藝術創作水平能夠好於35mm膠片電影。

數字電影今後的發展是不是一定要以膠片為參照?筆者認為並不一定。一開始是以實現膠片感的畫面風格為目標,使數字電影能夠被電影界接受,從而使它能夠生存下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觀念的改變,今後用高清完全可以拍出自己獨特風格的影片。高清就是高清,膠片就是膠片,二者可以並行發展,不存在誰取代誰的問題。

這次我們從轉的膠片拷貝中發現了高清拍攝的很多優點,例如暗部非常好,可能是因為記錄在中間片(反轉片)上,灰霧比負片小,低密度層次比直接拍在負片上顯得更透、更豐富。特別暗的鏡頭,以前用膠片拍,肯定要用500T、800T拍,顆粒會很大,而且反差也會很大。現在用高清拍,層次看上去很柔和,密度也有。所以,如何發揮高清拍攝的優勢,須要好好思考。

電影運動

影片受風格限制,沒有過多、明顯的運動。拍攝中雖然使用了升降車,也只是為了取得高機位,並且在搖移的時候盡量減小速度,目的是使逐行掃描的畫幅連續、清晰,大銀幕的視覺效果流暢。在拍攝中機器沒有出現嚴重的拖尾現象。由於高清攝影機比較輕,可以由攝影師本人攜帶斯坦尼康減震器進行拍攝,比以前方便多了。

通過這部影片的拍攝,筆者認為,在數字電影時代除了要掌握好數字攝影機的特性及其調整,還要加強對傳統電影攝影造型手段的運用。僅僅依靠器材供應商提供一組參數或一條伽瑪曲線就能拍好數字電影的想法是不現實的。

布光與照明的控制

由於整個影片的色調是以消色為主,機器參數調整上則以消色為目的,光線以散射光為主,盡量縮小光比。為了配合大光光孔攝影,基本是用弱光照明。為了減小夜景的色溫反差,我們全部都用的是高色溫燈。在現場還用了曝光表,將感光度調到320,速度是24格,曝光點的讀數為F1.4~2.0,光比約為1:3、1:4。調整光圈和參數調整要看監視器,通過參數調整進行最後修飾。在照明條件不理想的情況下,參數調整也能發揮作用,這是以前用膠片拍攝時不可想像的事情。使用高清拍攝,如果覺得暗部稍差,鋪底子光又來不及或者傍晚散射光不夠,就可以調整黑電平及黑伽瑪的范圍和幅度,這樣能有一定的改善。同時,還要對灰片、濾光器、負增益進行調整,取得最好的光圈值、景深范圍,從而實現最合適的影調。

光學鏡頭的運用

要在聚實焦點的'情況下取得淺景深的畫面效果,是一個難題。高清數字攝影機的CCD對角線是2/3",景深要比同樣光孔下的膠片攝影機大兩檔半,而我們用的實景很小,經常要用廣角鏡,於是景深的控制就成了一個難題。整部戲是用最大光圈拍的,光圈始終開到頭——T1.9、2.0。有時候也動後焦距,把焦距環調到無限遠,再動後焦,找前景,使後景虛化。這里跟焦點是一個難題。以前用膠片攝影時,只要焦點刻度在景深范圍之內,就認為是實的;現在用高清拍攝,在景深范圍之內也有可能虛焦。這個問題據說是由於CCD輪廓校正而引起的。為此,我們在現場經常檢查鏡頭後焦,並用皮尺來量刻度。我們這次沒有用定焦鏡,而是用5.3×11.5倍的變焦鏡頭,但卻是用定焦鏡頭的方法來拍。我們在遮光鬥上貼上膠布,把所有定焦鏡的換算值記在上面,並且規定只用幾個固定焦距,最後在大銀幕放映時畫面看上去透視關系比較好,銜接比較流暢。

色溫與色調的調整

與電視攝像的習慣做法不太一樣,我們沒有用白紙對著鏡頭和AWB按鈕來調白平衡,而只用了D5600開關,對攝像機的預置色溫進行3200K和5600K的切換,這大體上相當於膠片的燈光片和日光片的轉換;用A、B檔分別記憶所用白電平、主伽瑪和黑電平參數進行的場景主色調調整。原因是:

(1)用白紙調白平衡不適合電影故事片拍攝,而更適合電視節目拍攝。因為白紙放置的位置、方向很難確定,也很難重復;而且電影的布光經常是不同色溫的混合光,經常須要加色紙以改變光源顏色;還有,電影故事片的畫面色調傾向於帶有濃厚的主觀化、情緒化意味,並不需要把不同場景都拍成色溫平衡一致的“白平衡”。

(2)HDW-F900沒有手動色溫連續調整的功能,不能定義一個基本色溫。當然,如果能定義一個色溫值,顏色也不盡相同。比如色溫取4300K,可以偏綠一點,也可以偏藍一點。但要注意,白電平、黑電平、主伽瑪三者之間的比例平衡,不能失調。就像膠片的三條曲線一樣,不能交叉,這樣亮部到暗部的顏色基本保持一致,不至於偏差太大。高清攝像機可以任意改變色溫平衡值,還可以改變RGB的白電平、黑電平和伽瑪值,使畫面偏某種色調。這就給攝影創作帶來了很大的靈活性,使場景色調在現場調整成為可能,而且是可以重復、控制的。

利用矩陣來改變影片基調也非常重要。在開拍前導演要求《冬至》這部影片拍成冷灰調子,不要出現太多的色彩。於是要求主場景牆壁的顏色做成中灰色,但是拍出來以後都偏綠。與著名攝影師池小寧先生研究後,使用矩陣解決了這個問題。(當時HDW-F900還沒有升級,色彩矩陣還沒有自動采樣功能。)

電影畫面的造型處理

數字電影可以實現膠片感的影像。為此,攝影師一定要有電影造型意識,並掌握電影感的畫面及其影調、色調等特徵,只有這樣,才能運用好CCD的調整特性。

開拍前導演一再強調,這部影片雖然是用高清拍,但一定要按照大銀幕的放映效果處理畫面,而不能像拍電視劇那樣處理。為此,筆者在開拍前觀摩了一些參考影片,並思考畫面造型等問題。最終確立影片以冷灰色為基調,盡量採用消色並選擇陰天拍攝,曝光可以略欠一點;採用淺景深,利用鏡面反射增強場景的空間透視感;多用中景鏡頭,少用特寫;增加場面調度和長鏡頭,少用對切鏡頭。以下作具體介紹。

輪廓和細節調整

在此之前,我們拍攝試片和樣片的時候,把DETAIL都關了,結果發現上了大銀幕以後所有鏡頭的焦點都偏軟。因而在大銀幕放映條件下,如果影像的信息量不夠充足,則有必要令細節反差增強,關鍵是如何把握尺度。這次拍攝中,我們把DETAIL的值控制在30~75之間。如果是拍全景或日景,則調高一些;如果拍近景或夜景,就要調低一些。特別是在低照度的情況下,我們發現DETAIL提高的同時噪波也提高了,這一點要特別注意。DETAIL還可以控制爬格現象,例如我們拍竹簾子時遇到過爬格現象,用DETAIL的HV和LEVEL DEPEND數值進行調整基本得以控制。

影調與反差的調整

其做法是:通過伽瑪類型、黑電平、黑伽瑪、主伽瑪、拐點及其白切割電平等參數調整,為每個鏡頭的場景亮度關系定製一條最匹配的伽瑪曲線,使場景的亮度間距以恰當的比例壓縮或擴展到CCD全部可用的動態范圍之內。這實質上是一個如何合理分配CCD有限的動態范圍資源的問題。我們基本上每個鏡頭都進行這項調整。因為每個鏡頭畫面的構圖、景別、照明條件、亮度間距、影調關系都不一樣,如果想既不損失景物的亮度階調層次、也不浪費CCD的動態資源,就必須改變CCD的光電轉換特性來重新分配動態資源。更何況CCD的有效動態范圍與膠片的寬容度尚有不小的差距,這項調整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H. 攝影必懂鏡頭各個焦段的用途

鏡頭各個焦段的用途(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2011-11-02 16:20:34

8mm : 極度誇張的畫面,用途不限。

18-16mm: 同上

22mm-24mm: 不嚴謹的建築全景,或某個自然景觀(嚴謹的需要大畫幅和移軸鏡頭來矯正相差),城市建築群,大量的人群。

28mm: 廣闊的風景,人多的場景,有群體感的人像

35mm: 一般風景,建築或者建築內部,紀實人像

50mm: 局部風景,全身人像,事實上可以用於任何場景和題材。

60-65mm:小微距,適合拍一些比如杯子大小物體或者電飯煲之類的商品,這個焦段適合購買微距鏡頭。

80mm: 半身人像,一些特寫,或者在場景中突出某人。

100mm: 微距的黃金焦距,特別適合拍攝微距題材。

135mm: 人像焦距,適合人像特寫,網上那些特別漂亮的mm,背景虛化的,都是這個焦距拍出來的(一般用85mm鏡頭放到普通APS單反上,由於轉換系數,正好可以獲得135的焦距)

200mm: 人像特寫,大頭像,遠景拍攝。

300mm: 遠處人想特寫,距離較近的鳥,體育,遠景拍攝。

400MM--600mm: 野生動物,足球比賽等。

1200mm: 天文攝影,危險的野生動物,大型體育場館里的比賽

--------------------------------------------

50毫米的焦距是最好的也是最壞的,和人眼看到的效果接近所以沒有廣角的沖擊力,也沒有長焦的震撼,但是歷史上由50毫米鏡頭拍攝出來的頂級作品,比其他所有焦距拍出來的總合還多。

50mm無法具有畫面本身的沖擊力,所以50mm必須要以內容取勝,構圖,色彩,內涵,故事,都無比的重要,所以通常能拍出偉大的作品。

-----------------------------

35mm 是新聞攝影的最愛,准廣角,既可以容納比人眼所看到內容多的東西,又不會像28或更短焦距的超廣角一樣,把很多無關的東西包括進來。

-----------------------------

135mm 定焦,一般這種鏡頭都被稱為「美人頭」,知道什麼意思了吧。

【】50mm的鏡頭是標准鏡頭,普通的定焦鏡頭一般都是50mm的鏡頭,是最常用的,出門旅遊,拍攝一般場景,都可用。

你說的的那兩個都是變焦鏡頭,50mm以下的是廣角鏡頭,越往下廣角越大,50mm以上的是長焦鏡頭,越往上拍攝距離越遠,可以達到超焦距或微距拍攝。

你這兩個鏡頭都可以普通拍攝,也可以藝術拍攝。如果要拍廣角的,比如拍攝建築、道路的廣角可以用18-70mm的鏡頭,就是平常看到的底部向下彎曲變形的照片,最小可以達到18mm,說明已經可以達到魚眼鏡頭的效果了,拍攝出來的物體極度誇張,就像魚眼一樣,拍出來的東西是圓的,中間的東西又向外突出的感覺。如果要藝術拍攝,用這個鏡頭可以側重於廣角拍攝。

那麼70-300mm的就可以側重於長焦拍攝了。比如拍山頂的人、高樓頂的花,站在高出拍攝地面的人或物等遠處的東西,就可以把焦距調得長一些,把遠處的物體拉得很近,看得很清楚,拍特寫很有用。但是拉近後,景深就小了,比如拍一個人的臉部特寫,如果把他的臉放滿整個空間,其他的東西,周圍的其他的東西就沒有、或模糊了,這就是說拍遠處的東西,會把環境虛化,因此主要用來強調某一點的東西,拍出來的東西會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

另外,你這個鏡頭已經達到了超焦距和微距拍攝的水平,你還可以用這個鏡頭進行微距拍攝,比如拍攝花朵、花的一瓣花朵或葉子上的露珠,都可以用這個鏡頭拍攝得很清楚。

你的這兩個鏡頭的變焦范圍都很大,所以你發揮的空間是很大的,至於怎麼拍、拍什麼就要看你的了,可以這樣說,有這兩個鏡頭你就可以隨心所欲的拍攝了,鄙人的一點小小的看法,希望對你有用。

【】一、短焦距攝影鏡頭的表現功能

(1)由於短焦距攝影鏡頭的造型特點是視角大,所以,它適合於拍攝具有多層景物的遠景和全景畫面,不需要把攝影機機位拉得很遠就可拍到劇情所需的全景或中景。現代影視拍攝中為了節省開資,一般在比較小的實景中或攝影棚里的布景前拍攝,短焦距攝影鏡頭可彌補布景或實景不夠寬闊之不足,若再配以仰俯角度,更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視覺印象。短焦距攝影鏡頭有利於表現宏偉的群眾場面、遼闊的田野、壯觀的建築以及復雜的縱深調度等多層景物的場景。但由於它的影像放大率較小,一般不用作拍攝近景、特寫。

(2)利用短焦距攝影鏡頭透視效果強的造型特點進行是攝影師進行藝術創作必不可少的。當用外反拍角度拍攝兩個人物的對話鏡頭時,在景別不變的情況下,用短焦鏡頭可比標准攝影鏡頭拉開兩個人物的空間距離,進而表現兩個人物心理上的隔閡。美國影片 《畢業生》中男主人公和他父母、親友在一起的鏡頭用的是長焦距攝影鏡頭,拉近人物之間的距離,以表現長輩們對他的關心,相反,他和羅太太在一塊兒「鬼混」的鏡頭用的是廣角鏡頭,暗示他們之間的心理距離,只是「鬼混」而已。(圖2-1) (圖2-2)

(3)用短焦距攝影鏡頭近距離拍攝人物肖像時,能產生特殊的透視變形效果,近而表現人物 不正常的心態、情緒。如張藝謀執導的影片《有話好好說》中的人物形象,絕大部分是用短焦距攝影鏡頭近距離拍攝的,使人物的鼻子變大,顴骨變大,耳朵變小,拍人物半側面時,又使靠近鏡頭的一隻眼睛變得過大,另一隻眼睛變小,充分表達了影片中人物扭曲的、反常的心理狀態。又如,德國影片《馬門教授》中也有不少場面和鏡頭是用廣角鏡頭拍攝的,比如馬門被捕、馬門的女兒遭同學們無端地圍攻等場面,歪歪斜斜的主觀鏡頭,都是變形的,暗示希特靳上台後,似乎一切都失去了常態。前蘇聯影片《雁南飛》號稱詩電影,其攝影風格是有名的情緒攝影。情緒攝影不以真實再現為目的,攝影機帶著強烈的主觀情緒參與劇作。比如,女主人公微洛尼卡因愛情上的挫折受到單位領導批評後欲尋短見,在鐵路線上狂奔,用廣角鏡頭拍攝她的特寫(演員自己抱著攝影機自己拍),有意用失形的肖像誇張地揭示她此時此刻的悔恨、悲痛的心情。

(4)廣角鏡頭和長焦鏡頭相比較,拍攝同一景別的畫面,既能突出主體人物,又能顯示環境特點,因此用廣角鏡頭拍攝人物近景,既能看清人物面部表情,又能交代人物所處的環境,從而達到以環境烘託人物、說明事件內容的目的,同時說明人物和其所處的環境之間的關系能增加事件的真實性。比如,記者在澳門回歸儀式上的現場報道,是用廣角鏡頭拍攝的,既看清了記者的面部表情,又看清記者背後環境,這是新聞報道中常用的手法。故事片《公民凱恩》中的近景,幾乎全部用廣角鏡頭拍攝的,其用意是以環境—豪華的住宅來烘托主人公凱恩的內心空虛。

(5)廣角鏡頭近距離可完成偷拍、搶拍、抓拍的任務。由於廣角鏡頭視角廣,景深大,不看尋像器、不對焦點也可以得到清晰的圖象,這對偷拍十分有利。新聞和專題攝像中,拍攝現場很亂、人物眾多的場合,記者可以用雙手舉起攝像機,採用估計對焦和取景的方法拍攝,這樣被攝對象不易覺察,就很容易進行偷拍。偷拍不僅可用於阻止拍攝的場合,而且在故事片中也經常使用。偷拍的鏡頭畫面真實自然。但不是什麼都可以偷拍,要注意把握分寸。另外,在運動攝影中,用廣角鏡頭拍攝可得到十分穩定的畫面。如果攝像機的抖動量相等,用長焦鏡頭拍攝的畫面晃動會十分顯著,而用短焦距攝影鏡頭拍攝的畫面晃動會減弱。因此,在新聞攝影中用肩扛或手持拍攝時,盡量用廣角鏡頭拍攝,才能保持畫面穩定(尤其是固定畫面),這也是攝像師的基本功。

(6)利用廣角攝影鏡頭景深大、透視效果強的特點,用於表現縱深空間效果。畫面中的影像一部分清晰(比如主體清晰晰),而另一部分模糊(比如背景模糊)形成虛實對比效果,造成虛實美,這是一種常用的方法。而景深鏡頭(整個畫面全是清晰的實像)也是一種表現方法。例如影片《公民凱恩》中,為了強調縱深空間效果,用廣角鏡頭拍攝,使主體、前景和背景均在景深內,並形成較大的影像透視效果,在強調縱深空間的同時,也突出了主體,同時交代了主體和環境之間的關系,使畫面內容更具有真實的效果。

(7)廣角攝影鏡頭 可用於影視作品中的特技攝影。由於廣角鏡頭的景深大、透視比大,在拍攝特技模型時(動態或靜態)具有特殊用途。在影視作品中有些特技場面是在拍攝現場完成的,比如美國影片《泰坦尼克號》中大量的模型鏡頭全是用廣角鏡頭拍攝的,拍模型取得逼真效果的三個必要條件是低角度(仰角)、慢動作(高速)和廣角攝影鏡頭。

另外,在表現運動方面,由於廣角鏡頭對縱向運動的被攝對象的速度有誇張作用,因此可以利用這種特性強化縱深運動的速度感,比如,用於拍攝汽車和人的前後追逐等場面時,用來加強速度感並渲染驚險氣氛。

二、長焦距攝影鏡頭的表現功能

(1)用於遠距離調拍和偷拍。如果要表現小件物體的特寫,如眼睛、校徽、戒指等,或表現遠距離被攝物體的特寫時,短焦距攝影鏡頭便無能為力了,這些任務只能用長焦距攝影鏡頭來完成。由於長焦距攝影鏡頭具有視角窄、影像放大率大的特點,它可以把遠距離的景物拉近,如要拍攝人物眼睛的特寫,或某一細節,刻畫人物內心情緒時,長焦距攝影鏡頭具有了特殊的功能。在拍攝 實踐中,有些被攝對象距離較遠,不易於接近或者根本無法接近,只能用長焦距攝影鏡頭調拍,如體育比賽、飛禽走獸、太陽的特寫、河流中航行的小船、森林中的猛獸和某些爆炸場合、戰爭場面或新聞事件等。另外,電視劇和電視專題片攝影中,為了 追求真實自然的藝術效果,尤其是一些紀實風格的影視作品,讓演員到現實生活中去,通過長焦鏡頭遠距離調拍演員在群眾中的表演,使演員不注意攝影機的存在以獲得十分逼真的表演效果。比如影片《秋菊打官司》中很多鏡頭都是這樣拍攝的。在紀實節目中,偷拍、調拍已成為有力的創作手段。

(2)因為長焦距攝影鏡頭的景深小,除主體以外,前後景都處於模糊狀態,可以把不可迴避的雜亂背景處理成虛像(處於景深之外)或者選擇背景中比較「干凈」的部分進行拍攝,以減少雜亂背景的干擾,達到突出主體的目的。如影片《原野》中,白樺林里男女青年相見一場,除了主體人物以外,背景和前景都極度虛化,特別是前景中的樹葉,虛化成色彩繽紛的色塊,形成一種特殊的美妙的韻味,有力地表現出了男女之間的情意。另外,用長焦距攝影鏡頭遠距離搖攝快速運動的物體,造成跟拍效果,不僅突出了主體,同時也增強了被攝體的動感。

(3)利用長焦距攝影鏡頭透視感弱,壓縮處於縱深空間的被攝對像之間的空間距離的造型特點,可以把多層景物和人物壓縮在一起,加強畫面擁擠、堵塞和緊張的感覺。如影片《大閱兵》中,攝影師用長焦距攝影鏡頭稍俯的角度拍攝官兵軍訓的場面,使整個畫面豐滿而富有緊張的情緒,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用長焦距攝影鏡頭在外反拍角度拍攝兩個人物對話的場面,在景別不變的情況下,可比標准攝影鏡頭更拉近兩個人物之間的空間距離,用來表現兩個人物之間的親密關系。還可以把太陽和人的特寫拍攝在一個畫面之中。長焦距攝影鏡頭對空間壓縮的造型功能可使狹窄的空間得到正常再現或強化其狹窄的氣氛。電視連續劇《一地雞毛》中,男主人公小林費盡百般周折分到兩間公房,表面上是樓上樓下,實際上是樓梯過道改裝的,顯得十分狹窄,創作人員為了真實再現小林過於狹窄的住房,用長焦鏡頭拍攝,加以逆光處理,強調了擁擠、狹窄的住房條件,從而深化了主題。

電影《黃土地》中的主要內容是窯洞,窯洞比較狹窄,若用廣角鏡頭拍攝,勢必把窯洞拍的過於寬敞,這樣就會失真。而用長焦鏡頭和標准鏡頭只能拍到一個角落,拍不成全景,很難拉開機位。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攝影師想了一個辦法,在放機器的一邊挖了一個洞中洞,將機器放在小洞里,這樣就可以用較長焦距的鏡頭拍全景和中景,真實地再現窯洞的真實環境。有的攝影師不了解鏡頭的造型特點,在狹窄的環境中用廣角鏡頭拍攝,結果環境表現的過於失真。比如在小卧車里用廣角鏡頭拍攝,不僅環境失形,人物也失真。

(4)利用不同焦距的攝影鏡頭還可以把握畫面的視覺節奏。我們知道,運動是影視藝術特有的表現形式,是影視藝術的生命。長焦距攝影鏡頭拍攝橫向運動的物體時,前後景在畫面中變化快且虛,橫向跟搖運動對象,可以獲得橫向跟移的效果,增強畫面的視覺節奏感,表現緊張、不安和歡快等情緒。如張藝謀執導的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招弟給先生送蒸餃一場戲,用長焦距攝影鏡頭跟拍,不僅增強了畫面的視覺節奏感,表現了主人公當時緊張、不安的復雜情緒,也使畫面失去 明確的空間方位感。而用短焦距攝影鏡頭拍攝被攝體的縱向運動才能增強畫面的視覺節奏感。如拍攝戰場上的廝殺或互相追逐的場面多用這種方法,表現出緊張 的節奏和氣氛。相反,用長焦距攝影鏡頭處理縱深調度,用廣角鏡頭處理橫向運動,則可減弱主體的運動速度感,好象停步不前一樣,從而減緩視覺節奏。如影片《畢業生》中最後一場有名的「最後一分鍾營救」場面,用長焦距攝影鏡頭縱向拍攝主人公跑向教堂的一段,人物好像原地跑步一樣,雖然視覺節奏好似減緩了,但卻給觀眾造成了更加緊張 的情緒。

(5)用長焦距攝影鏡頭拍攝可完成焦點轉換技巧。焦點轉換又稱動態焦點,就是在同一個鏡頭裡面根據表現內容,前後變動焦點,以達到調度、轉移觀眾視覺重點的目的。比如拍攝甲乙二人的對話,甲離鏡頭較近,而乙較遠,當甲說話時,把焦點調在甲上,此時甲是清晰的,而乙是模糊的,相反當乙說話時,把焦點調在乙上,此時,乙清晰而甲是模糊的。焦點轉換有兩個條件:一是景深小,二是被攝體之間的縱向距離要大。如果沒有縱向距離的差別,盡管用了長焦距攝影鏡頭也不會獲得較明顯的焦點轉移效果。

美國影片《畢業生》中表現母女二人(羅太太和蓮)只用了一個鏡頭,而且用了這種技巧:鏡頭開始 母女均在畫面之中,利用焦點移動,先讓觀眾看清年輕的女兒,然後將焦點移到站在門口的母親身上,這時女兒的影像模糊,觀眾只能看清她母親了。這種技巧很容易讓觀眾聯想到創作者的用意,即前後的因果關系:女兒突然明白了,原來她的男朋友(賓)的情婦不是別人,就是自己的親生母親。

(6)畫面中的景物焦點有虛有實是正常的,虛焦畫面是指整個畫面沒有焦點,沒有一處是清晰的,從技術上講是廢品。但從藝術上講,焦點不只是成像的技術手段,而且已經成為營造畫面形象的造型手段。圖片攝影稱為「模糊語言」,比較早的運用它進行創作。影視攝影也越來越多地利用這種「模糊語言」進行表情達意。如病人剛去掉眼睛上的綳帶,視覺還不能正常觀看的效果,畫面全部虛化。全部虛化的影像也是一種抽象的表現,它可以形成夢幻般的感覺。晚間拍攝某些較亮的光源時,有意把焦點偏移,使每個光源都變成晃動的光斑,這種抽象的影像能形成一種特殊的節奏感。當然這種虛化的效果只有長焦距攝影鏡頭最為明顯,焦距越長,效果越明顯。無焦點畫面是一種造型手段但不能過多使用,精確恰當地使用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電視劇《一地雞毛》中最後一集的結尾用了虛焦畫面,表現主人公小林的一種幻覺用的比較成功。畫面內容是現實時空中的小林,與幻覺中的小林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用視覺形象深刻揭示了小林此時此刻復雜的內心活動。

(7)長焦距攝影鏡頭常常用於拍攝人物肖像,故又稱作「人像鏡頭」。大多數電視節目,尤其是紀實性節目,應該是以再現人的視覺感知為基礎的,任何變形效果都會影響紀實效果。長焦距攝影鏡頭拍攝的畫面不變形,能正確還原人物的本來面貌,除此之外,它還有柔化影像(圖像)的作用,可以把人的面部皮膚表現得柔嫩。美國好萊塢的明星時代有一條不可愈越的規定,拍明星近景和特寫時必須用時75mm以上的長焦距攝影鏡頭。現代影視對人物的造型雖然不以美人照為目的,但在一般情況下,拍人物應以不變形為主。

(8)由於長焦距攝影鏡頭的景深小,特別是在物距較近、光孔較大時這種現象更為明顯,因此用長焦距攝影鏡頭拍攝時應力求焦點准確,防止出現虛焦畫面。而長焦距攝影鏡頭視角窄的特點使得用長焦距攝影鏡頭拍攝過程中攝像機上下左右方向稍微一顫動都將會引起畫面的抖動,因此用長焦距攝影鏡頭拍攝時盡量運用三角架支持攝像機,在沒有或無法用三角架的情況下,肩扛攝像機拍攝時盡量利用依託物,穩定住身體或手臂,在拍攝過程中盡量屏住呼吸、使左右臂和右肩肌肉放鬆以保持攝像機的穩定。

總之,不同焦距的攝影鏡頭,具有不同的藝術表現功能。攝影師要充分掌握這些功能,根據內容的需要,創作出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的藝術作品來。

I. 使用攝像機工具的時候用滑鼠右鍵可以控制鏡頭的什麼

滑鼠右鍵長按旋轉控制鏡頭旋轉
中鍵滑輪控制鏡頭拉進拉遠。
(1)旋轉鏡頭:按住滑鼠右鍵(< 與 >)並拖曳來旋轉攝影機
(2)縮放焦距:滾動滑鼠滾輪(+ 與 -)來縮放鏡頭。
(3)移動鏡頭:按住滑鼠滾輪(箭頭鍵)並拖曳來移動攝影機。
alt、shift、control三鍵同時按下,快速創建攝像機,然後單擊「C」鍵切換到攝像機操控模式,圖標會變成「攝像機」模樣。
單擊滑鼠左鍵是旋轉視角,滑鼠中鍵是攝像機平移(pan),滑鼠右鍵是攝像機推拉(是機位和被拍攝物體的距離發生變化,不是變焦,也就是拍攝電影使用定焦鏡頭的推拉動作)。
如果想讓攝像機變焦,點擊攝像機圖層,連續按兩次鍵盤A鍵打開攝像機參數,第一項"zoom"就是焦段變化控制。你說的拉伸鏡頭指的應該是鏡頭推拉不是變焦。

J. 如何用35/50mm定焦鏡頭拍出精彩人像

導語:俗話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攝影之前要先知道自己想拍攝的主題是什麼;預期呈現出什麼樣的效果;要呈現出這樣的效果,需要用什麼樣的鏡頭與相機。這些都是攝影人需要知道的基本常識。

如何用35/50mm定焦鏡頭拍出精彩人像

定焦鏡頭最大的特色是光圈大,在光圈全開時,可以獲得比變焦鏡更高的快門,提高拍攝的成功率。除了光圈大外,定焦鏡頭通常比變焦鏡頭輕巧,這種優勢在持久拍攝與攜帶上可以明顯地表現出來。體積小容易攜帶,帶出門也不會太累。

35mm F1.4鏡頭,它具有同類35mm鏡頭里令人驚嘆的速度和低光表現。使用50mm定焦鏡頭拍攝,幾乎不需要考慮變形或透視問題,攝影者唯一要做的,是如何在有限框架中,盡可能用畫面中的元素與景物,直覺去表現影像創作的主軸與質感。

我的主力器材 :Canon EOS 5D Mark II,佳能35/1.4,適馬50/1.4。

Canon EOS 5D Mark II

我不是一個特別看重器材的人,對於我來說,無敵兔的畫質佳,像素合適,照片層次感很好,細節保留好也更加利於後期,性能已經足夠好。

Canon EF35/1.4L

我經常拿這個鏡頭來進行拍攝創作。尤其在室內,人物主體配合環境特點,用這個焦段出來的片子會出乎意料,且夠空間感和影像感更加強。F1.4的大光圈也更能保證快門速度。

和其他我使用過的35mm鏡頭相比(佳能35/2、徠卡R35/2、適馬S35/1.4、蔡司Distagon 35/1.4ZE、三陽35/1.4、福倫達VM35/2.5II等),佳能原廠的鏡頭,綜合素質還是最強的——既能保證高畫質,也能兼顧機械性能。大光圈相對於一些F2的鏡頭而言,在人像拍攝時,焦外虛化也足夠。USM對焦也讓佳能的35L擁有一些手動鏡頭和其他品牌鏡頭所不可比擬的自動對焦速度優勢。

而在5D2這樣的全畫幅相機上, 35mm的小廣角更加利於我拍攝人像全景時的構圖,但是拍攝特寫的時候要注意視角的轉變,避免人像的畸變。但只要熟練的運用,就會有特別的視角感,讓人記憶深刻。

就我個人而言,許多日系的片子要保留環境的特點,也就是一些大場景的構圖。我的技巧就是底機位拍攝全景,把空間感和環境都能體現出來,這也是35mm焦段所擅長的。

Sigma 50/1.4

相對於35mm來說,50mm的焦段適中,焦外虛化會更加明顯。這個焦段的視角比較平凡,但也更能體現功力。不管是拍攝特寫還是全身,都可以用到,只要避免大光圈時邊角部分的畫質下降和對焦不準,還是可以出彩的。

這枚鏡頭,在我拍攝一些柔美私房主題的時候會經常使用。我經常會用它拍攝人物的特寫、小景、姿態的柔美等。50mm的焦段在較小的室內環境下,雖然有些拘束,但在表現細節和局部方面,更加有優勢,也能更好的使用視角和虛化,來避開環境中的一些瑕疵。

35mm鏡頭實戰演練:

這組復古主題的片子是35mm鏡頭拍攝的。我當時設定好的主題就是江南古韻,同時也想結合環境和人物的情緒,來更好的體現主題感。在選定的環境下,使用35mm的鏡頭更加利於環境人像的拍攝以及構圖。

創作流程:

攝影師李小月作品《東風殘,春江盡》

1.主題的敲定:我一直喜歡閱讀的中國古詩詞,腦海里便總能浮現花容月貌的女子在許願樹下等待。那一詞一句的訴說,將細膩的思念埋藏於心底,於是根據這些氛圍,構思了這一期主題,來突顯女子心底的思念和等待的情懷。

2.服裝化妝的准備:在服裝上我會選擇有古典花紋的設計,配上旗袍的連衣裙版型,更加能體現江南女子的情懷。化妝造型上為了更好的突顯人物面部的情緒,我特地把頭發全盤起來,顯得干凈溫婉,配上一抹紅唇,像是女孩是為那思念的男子所精心打扮的俏妝。

3.模特溝通:拍攝前,我跟模特說起我腦海里的畫面,我會特地去找一些古典詩詞以及古箏樂給模特,這樣更加能把她帶入拍攝的氛圍里。

4.拍攝及後期:由於每個人的拍攝和後期習慣不同,這里就不詳細描述了,大家按照自己的風格做就好。

攝影師李小月作品《夢•鏡》

《夢境》的拍攝,使用的是35mm鏡頭。盡管虛化效果不如50mm,但更能表現人物和環境的關系,在較小的室內空間內也能施展。在拍攝上,我利用桌子、花朵、紗等元素來搭景,讓畫面感和內容更加豐富飽滿。利用中高機位的拍攝手法,來突顯環境和人物情緒相結合。

光位上,我在室內補了環境光,以營造復古的暖色調。創作的思路和之前的兩組思路一致,無非就是設定主題、挑選場景和服裝風格、跟模特溝通之類的。

這組片子是在上海的小巷拍攝的,為了突顯那舊上海的街道和那些亂亂的但是精緻的小院。

攝影師李小月作品《靜•時光》

由於涉及環境,我選擇了35mm鏡頭拍攝。再次提一下,35mm鏡頭的特徵就是F1.4大光圈可以在弱光環境保證安全的快門速度,小景深可以營造較好的虛化效果,避免室內雜亂的背景。

攝影師李小月作品《靜•時光》

但同時需要指出的是,35mm鏡頭離人太近的話,會產生變形,所以我在拍攝特寫的時候會把人物臉部構到中心,避免太大的變形。但在環境的描述上,比如選擇拍攝蜿蜒的小路時,透視效果會讓場景更加有空間感。

50mm鏡頭實戰演練:

這組《初夏》是用50mm的鏡頭拍攝的。我事先想好的主題就是初夏,森系女孩在北京的小巷胡同散步歡樂的感覺。為了體現更加柔和的畫面層次感,我選擇了50mm的焦段。

攝影師李小月作品《初夏》

創作流程:

1、主題的敲定:夏天給我的感覺,是那在陽光下透著光的皮膚,跳動的發絲,以及歡樂的笑聲和那棉麻的衣服。為了體現著一期活潑自然的主題,我選擇在下午4點拍攝,待到最近5點的光線能在發絲透出逆光的柔美,抓拍記錄下那笑聲和逆光的一瞬間。

攝影師李小月作品《初夏》

2、服裝化妝的准備:服裝上我選擇寬松休閑的森系服裝,這樣能更加柔和那種輕松的氛圍、化妝我只給模特塗了睫毛膏,因為清新的照片不需要太過濃艷的妝容。發型給模特梳了活潑可愛的丸子頭。

3、模特溝通:因為這個模特是第一次拍照,我們也是第一次見面。我拍攝前期就會跟她說,你別把我們當正式拍攝,我們只是一起在逛北京的'胡同而已。遇到拍攝過程中我會跟她不停的聊天,有時會說些冷不丁的笑話,我們一起喝著北京老酸奶。然後我去抓拍模特被我逗笑的那一瞬間。

這組的拍攝選擇用50mm,是因為它的虛化效果好,而且近距離拍攝時,對人產生的透視畸變小。

攝影師李小月作品《紅豆生南國》

如果是在室內拍攝,我會拍攝一下特寫,在構圖上把握好對角線構圖和九宮格構圖。光位上,一般我都選擇自然光。這組片子,是在弱光下拍攝的。我利用了窗口的光源,並在正面用反光板補光。這樣的搭配,可以在保持原片細節情況下,又有逆光柔美的效果。

日系人像結語:

攝影師李小月作品《少女心》

攝影對於我來說,是生活里不可缺少的,我更加覺得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很多時候我的靈感都來源與生活,比如看書的詞句,電影的橋段,還有那午後陽光撒進來的溫暖瞬間。去熱愛生活,它會回饋給你更多更多的靈感。

在選片上,為了讓主題故事更加明細化,我會在拍攝時多積累一些素材,比如空景物、搭配用的構圖、以及細節和小物品,以便於後期拼圖時,能讓主題更加豐富。

貓爺曾經說過:簡單就是力量。這句話很受用。在後期方面,我會在調整好整體曝光和色調之後,做蒙版擦去不必要的元素,讓整體畫面更加干凈和整潔。

攝影師李小月作品《少女心》

盡管我不是一個特別看重器材的人,但攝影器材對於我來說也是不可缺少的。不同的鏡頭會有不同的特點,我對於不同主題的拍攝也會選擇不同的鏡頭來完成創作。但是,我的最終目的是讓畫面更加符合我心中的完美,而不是考慮哪枚鏡頭用來拍報紙並放大到100%看更銳。

我一直只用我的相機,感覺它是具有靈感的。有些腦海里的畫面,總能通過相機去表達,這是很幸福的事兒,比腦補猜測哪枚鏡頭更有所謂的“德味”要幸福得多。

閱讀全文

與電影定焦鏡頭怎麼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分析當代電影趨勢 瀏覽:896
最近上映的熱門電影有哪些 瀏覽:558
李光洙拍過什麼電影 瀏覽:600
2017免費視頻在線播放倫理電影 瀏覽:953
蘋果ipad怎麼電腦下載電影下載 瀏覽:438
日本電影39天免費完整版 瀏覽:527
電影免費溫暖的抱抱 瀏覽:89
女生多的電影有哪些內地 瀏覽:243
盜版電影怎麼賺錢 瀏覽:42
降龍大師電影免費下載 瀏覽:893
類似巫師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49
狗狗的電影叫什麼哥 瀏覽:471
80年代電影男演員有哪些 瀏覽:372
好看站電影乾柴列火 瀏覽:19
阿甘正傳電影不要錢怎麼看 瀏覽:225
戰狼二高清電影免費完整版 瀏覽:194
賽爾號電影賺了多少錢 瀏覽:949
美國性奴調教電影有哪些 瀏覽:873
電影電腦廣告的音樂叫什麼 瀏覽:759
好看的奇幻動漫電影 瀏覽: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