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勵志演講稿
演講稿可以按照用途、性質等來劃分,是演講上一個重要的准備工作。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演講稿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還是對演講稿一籌莫展嗎?下面是我整理的勵志演講稿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前不久和一個朋友去她的母校,朋友溜進去光榮地說,我當年在這里主持升旗,並且在校史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後來還有一句,如果讓我老師知道我是和你來的,他們一定崩潰了。很遺憾,我從小學的時候就是這樣的形象。如果你們也是好人,其實到最後你們會知道,我們的目標是一樣的,只是我們的方式不同。
當年進松江二中非常不容易,好在現在不怕老師了也不怕被開除了,我就可以全部交代,當年是因為我初中的女朋友直接免試被這里錄取,我才鎖定了這所學校。在這個學校里乾的壞事非常多,不好好上課(但是我一直在好好學習),假裝抽煙喝酒(出了學校以後反而十年沒有沾過),半夜爬水管子去三樓的女生寢室——你們可能都不知道如何才能進去,我也是研究了一個星期,這個工程就像《越獄》一樣,需要圖紙,我這里還有一份當年設計的路線圖,可以順利安全的進入女生寢室,當然,這個計劃的最後一個程序是要有人給你開房間門的,要不你爬上去干嗎干誰?和女朋友分手後,還泡過學姐,追過學妹,中意過老師,後來留級了以後,又認識了同班的女朋友,相處多年。如今可以全部說出,好痛快啊。
其實我對松江二中很有感情,我非常中意學校的環境,以至於以後去一些大學的時候,老說你們大學比我的高中差遠了。我永遠記得占據了學校最好的中心位置的居然是一個廁所。學校的教學樓是三排古樓,高一挨著廁所,高二夾在當中,高三面對花園,從樓盤的角度來講,高三那棟樓是最好的,也應該是最晚開盤的,房價最高的。高一的樓是最差的,挨著廁所和自行車庫。無奈我實在成績太差,讀了兩年還一直在廁所邊上念書。一開始是高一七班,離廁所還遠一點,後來留級以後索性變成了高一十班,就在廁所邊上,難怪念書念得那麼臭。
其實我與松江二中沒有什麼恩怨,相反,我還特別感激這所學校,我認為,在當時的教育體系下,它已經給了我最大的寬容,甚至還給我安排了單獨的宿舍,當然,這是怕我影響其他同學,也為了我可以更好地寫東西。但是這樣的做法已經很有魄力了,同學們,你們能想像嗎,坐擁一個兩室一廳一衛,十六張床任你選擇,正對女生寢室門口,這樣的房型和地理位置,多麼能激發創作……下一代的慾望。
很多的老師,包括當時的校長,顧老師,戴老師,邱老師,李老師,洪老師,喬老師,王老師等等等等一系列老師,都試圖挽救我,結果我成績太差了,沒有能夠留校。離開學校是我自己提出的,當時大家選擇了一個折中的方案,就是休學,如果以後混不下去,還可以回到學校。松江二中能這樣寬容我,我很感激。當然,走了就不會回去了。但是這所學校影響了我,我最青澀的青春,我世界觀的最初都在這所學校里形成,學校有學校的規矩,這個規矩已經對我網開一面,但是我還是沒有能夠達到最低的限度,其實在這個游戲規則里,那就是我的錯。離開這個學校的時候,我非常不舍,未知的世界裡雖然沒有圍牆但什麼都沒有了,這些老師們雖然贊同或者不贊同,挽救或者不挽救,但是至少沒有一個人對我有任何的壞心,所有人都希望我有好的未來,但是在學校以外,你就需要去分辨好人和壞人。
最後,有一些話我想對這所學校里的同學說,這些都是我經驗之談,沒想到我終於有了可以倚老賣老的一天。
首先,觀點不同的時候,不要只想著爭論,自己做一些事情去。沒有一個車隊會接納用嘴說自己很快的車手的。你可以不要試卷上的成績,但是你必須要有成績。
其次,你可以對念教材漫不經心,但是你永遠要記得學習。上學和學習是兩回事,但是一定要熱愛學習。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進化,不斷地強大,女同學不喜歡沒本事的男生的。
告訴女生,這個學校雖然很適合談戀愛,但是記得一定要在寢室熄燈前回去。也可以幫自己中意的男生洗一洗內褲襪子的。未來會有大出息的男孩子,在洗衣服上一般都不太拿手的。希望你們實現自己的理想,有好的大學,好的工作,好的家庭,好的老公。如果你的老公是你的高中同學,那就更加恭喜了。
告訴男生,追女孩子的時候,我有一個秘訣判斷她們的好壞,我從小到大能好好相處的我所痴迷的女孩子,最少都是兩條杠,基本都是三條杠。學習成績好的又漂亮的女孩子一定是很好的。首先,家教一定好;其次,以後帶出去肯定很得體,因為她們和同學老師的關系都處理得很好,不會讓你在朋友面前丟面子的,而且還乖,都不會壞,又踏實。不要以為她們內心很高傲,其實她們是最好追的,春風放膽去吧。當然,作為一個男生,你如果也是兩條杠三條杠之類的,那就沒戲了,這樣的女孩子是寶,但這樣的男孩子就什麼都不是了。學習成績好的女孩子一般一動心就動很久,一出軌就出很遠,好好珍惜她們。
祝願大家做一個好好學習的女孩子,做一個擁有能力的.男孩子,最重要的是,先學會生存,再學會更好地生存,最後學會不違心地生存。要做一個好人,所有的吃虧和被騙只能激勵你的鬥志,而不是你的仇恨。不要危害社會,不要妨礙他人。成家立業,兒女繞膝,享受平靜的生活,不要讓自己的女人吃苦,不要讓自己的男人洗內褲,當然洗內褲不算吃苦。在這所學校里,你們的人生會奠基,無論你喜歡光明大道還是旁門左道,要記得在走的時候,你的人是要站直的。
祝願這所學校培育出更多像我一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學生,永遠有這么好的環境,永遠不要被房地產商把這塊地給買了。
最後,我有一個小小的請求,我每次想去母校看看的時候,門衛的大爺能不能放我進去?我真的不是外校的小流氓,我是本校的小流氓。
尊敬的領導、同志們:
古人雲:「有志者,事竟成。」所謂志,就是指—個人為自己確立的「遠大志向」,確立的人生目標。人生目標,是生活的燈塔,力量的源泉,如果失去了它,就會迷失前進的方向。確定了人生的目標,才可能選擇生活的道路,進而才能夠掌握、控制自己的人生。
有了目標,人生就變的充滿意義,—切似乎清晰、明朗地擺在你的面前。什麼是應當去做的,什麼是不應當去做的,為什麼而做,為誰而做,所有的要素都是那麼明顯而清晰。於是生活便會添加更多的活力與激情。使我們自身隱匿的潛能得到充分地迸發,為實現高素質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塔頂的人則是蒸蒸日上,享受豐厚的財富,發展前途不可限量。然而人們往往忽視了,這些身處塔頂的人,曾經也處在底部,是—個默默無聞、普普通通的人,—步—步地攀上了金字塔的頂部。
細心觀察—下,社會上絕大多數人的—生都在平庸中度過,盡管他們也在辛勤勞動,終身奮斗不止,但是只能扮演無足輕重的次要角色,其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缺乏真正的內動力。社會的要求,別人的約束,使他們對待生活、工作還算盡責,卻很少去想怎樣才能夠讓自己的人生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就是說,處在金字塔底部的大多數人與處在金字塔頂部的少數人相比,差距就在於眼光的高度,在於人生的目標。
有什麼樣的目標,就有什麼樣的人生。或許你覺得自己現在的地位是多麼卑微,或者從事的工作是多麼的微不足道,但是只要你強烈地渴望攀登成功的巔峰,將自己擺在整個社會的宏觀世界之中,認真做好人生定位,明確奮斗目標,並願意為此付出艱辛的努力,那麼總有—天你會如願以償,獲得成功。
人生目標可分為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如果—個人沒有長遠目標,那麼他的人生將是盲目的,—切的努力都將是無用功。但如果—個人沒有短期的目標,他將不知道自己每天要做些什麼,腳步不知道朝什麼方向邁出。將人生的長遠目標劃分成—個個節點,就成了每—個時期的短期目標,彷彿人生的驛站。所有的短期目標都指向同—個方向,為長遠目標做基礎,這就是所有成功的人所遵循的公式。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即使有了目標,實現它也需要—個過程。成功的人是最有理想、最明智,也是最有毅力、最堅定。他們懂得—切的成功都不是—蹴而就的,都需要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不斷地改進和提高;成功的人絕不會只以事情做完為滿足,而會要求自己不斷地做得更好,以獲取更大的成功。
希望我們每—個人從現在開始就制定人生目標,從點滴做起,落實人生目標。拋棄那種無聊地重復著自己平庸的生活,努力去挖掘自己內在的潛力,激發自己的閃光點,相信是金子不論在哪裡遲早都會發光的道理,不管遇到什麼艱難險阻,終究會取得成功。
我的人生格言是「人不能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這句話出自藝術大師徐悲鴻之口,它詮釋了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
當一個人的成長順風順水時「傲氣」常常隨之而生,有了傲氣的人,自以為是、自命不凡,感覺高人一等,於是目空一切、做事浮躁,這就註定了他今後的失敗。如戰國時期的大將趙括,認為自己才能出眾、無人可比,在別人的奉承之下飄飄然,聽不進批評與忠告,結果在「長平之戰」中不僅使自己丟掉了性命,並且四十萬趙軍也成為了陪葬品!所以「人不能有傲氣」,這就要求我們在順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在成績面前要低頭檢查自己的不足之處,正確認識自己,才能不斷取得的進步。
在無「傲氣」的同時,我們必須要有「傲骨」。什麼是傲骨呢?就是要有志氣、有信心!如我國著名學者朱自清,在內戰時期,雖然身患重病,也不食美國的救濟糧,這就是一種傲骨!人往往在失敗和挫折面前,灰心喪氣,把原因歸為「自己天賦不足」或「命不好」,從而「破罐子破摔」、一蹶不振。因為失敗了,冷眼、諷刺也隨之而來,這也會使人喪失銳氣和進取心,這就要有傲骨!「說我落後,我承認,但我不甘心,我找到原因再努力,一定會趕上你!」要有這樣的毅力與信心,只要有勇氣、有信心、堅持不懈、還有什麼事情做不好呢?
這句格言使我懂得了,做人要做這樣的人:既不能自高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既能在贊譽面前低頭檢查自己的不足之處,又能在冷眼前昂首挺胸、闊步向前!
朋友們,請記住:人不能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任何困難都擋不住我們前進的腳步!
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在你們的成長歷程中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因為,從今天起,你們順利完成了高中學業,你們已經長大成人。從今天起,你們將告別單純、稚嫩的過去,以自信、成熟、豪邁的姿態進入成人行列,我謹代表當塗一中全體師生員工向大家表示熱烈的祝賀!
人類的成人儀式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中國古代就有弱冠之禮。任何一個民族也都希望將民族的延續、文化的傳承、生存發展的責任,交付給這個民族中最富生命活力的群體。而這個群體就是你們!
今天的儀式,既是每位同學成人的儀式,也是XX屆高三畢業典禮。再有十幾天,你們將參加高考。在此,我以你們的父輩和校長雙重身份,真誠地交代你們幾句話:
首先要牢記「責任」。十八歲以前,有作為監護人的父母為你們遮風擋雨,有愛你們的老師在左右攙扶;十八歲後,你們將獨自面對道德約束,獨自承擔法律責任,你們的一言一行都將接受人們的審查、道德和科學的考驗。因此,凡事不能率意而為,心中時刻要有道德、法律和責任的准繩,千萬不要因魯莽而鑄成大錯!
其次要有報國心、感恩心。祖國現代化建設為青年展示才華、實現志向,提供了廣闊的舞台。你們一定要胸懷祖國,心繫人民,在為祖國為人民的竭誠奉獻中煥發出青春的絢麗光彩。你們將要用什麼來感念父母和師長的深恩呢?我認為,做一個知榮辱、明是非的人,做一個對祖國、對社會有用的人,做一個對得起父母、對得起師長的有良心的人,就是你們對父母和師長的最好回報。
第三要有進取心。所謂進取心,就是一種努力向前、立志有所作為的精神。進取心不是抽象的,它表現在刻苦學習、勇於實踐和開拓奮進的具體行動之中。從目前來說,XX年高考在即,在這場考試中,你們整個身心都將得到一次未曾經歷過的洗禮。希望你們以最充分的知識儲備、最良好的心理狀態迎接高考,贏得高考,為個人爭氣,為父母爭光,為學校添彩!
我相信大家一定不會辜負父母,老師的期盼,把握自己,把握末來,創建美好生活,為我們的民族和國家貢獻力量。
最後,我祝願同學們成人後一路歡歌
同學們:
大家好!
我想現在很多的年輕人,少男和少女,會盲目地羨慕電視偶像劇里,男女主角多姿多彩的感情生活。其實,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任何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條軌道,誰也無法,被他人復制與取代。不論會遭遇怎樣的喜、怒、哀、樂、怎樣的人和事,你都有經過量身定做、只適合你自己去扮演的角色與戲份。
通常,大部分人都想模仿偶像的生活。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你所欽慕的對象,在你看到的另一面,他們和她們,有什麼樣的煩惱和缺憾,你不會知道,或者也不會感興趣。
每天你上學,坐同一班公共汽車,或許當天出門前,還跟媽媽慪氣,中午吃幾元錢的快餐,上課時,與同學發生些小爭執,周末跟朋友,人擠人地看場電影,在假日的夜晚上網聊天。這些生活中的瑣碎細節,全部集合起來,就算是一種人生戲劇,你已經在演以自己為主角的偶像劇了。
生活,不一定要有驚天動地的情節,才叫精彩;感情,也並非要有山盟海誓,才算真愛。電視中的偶像劇,因為收視率和時間的原因,必須把真實的時空壓縮,然後以緊湊的劇情與誇張的情節,鋪設故事內容。這就像你,可以透過一場一兩個小時的電影,觀賞一個人長長的一生,或者了解一個民族的興衰、一段歷史的更迭。但是,真實的人生瑣碎、冗長和沉悶,甚至會有很多機械式的重復。這些所謂平凡單調的生活,在講究戲劇沖突和張力的偶像劇里,是無法體現出來的。
不要一直抱怨和不滿足於,自己所能控制、擁有的一切,其實,每個人都在演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偶像劇。在這場戲里,你的角色與戲份兒,沒有人能夠取代。你只能真正發自內心地,接受現在所能擁有的一切,不管是外貌、身材、學歷、朋友圈、工作環境,還是家世背景、所交往的對象,否則你就會永遠沒有快樂的一天。因為,一個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不願意做自己,更不能戰勝自己。
真正的成功,不在於戰勝別人,而在於戰勝自己。有些人從小,就崇拜一個又一個戰勝別人的強者,他崇拜征戰殺場,踏著血泊,穿過硝煙的將軍,崇拜技巧嫻熟,運用力量、柔美戰勝世界勁敵的運動員,他所崇拜的太多太多。
可日益長大後,才發現戰勝自己,才應該充當社會的主流,成為他自己的奮斗目標。
保爾柯察金戰勝了自己,讓世人看到了他那鋼鐵般的意志;張海迪全身高位截癱,自學了四門語言,成了著名的作家:霍金雖然癱瘓,卻成了眾所周知的宇宙之父……這樣的例子在過去、現在都比比皆是,他們之所以取的了成功,都與他們戰勝自己分不開。
戰勝自己,需要勇氣。司馬遷雖受宮刑,仍然堅強不屈,完成了巨著《史記》。戰勝自己,要比戰勝別人難的多,因而戰勝自己,就要有堅忍不拔的意志,要有根深蒂固的信念,要有,在逆境中成長的信心,要有,在風雨中磨練的決心。戰勝自己並非易事,所以我們要培養戰勝自己的目標、決心、能力及克服困難的勇氣。
謝謝大家!
各位老師以及各位同門的兄弟姐妹們:
大家好!
我是來自本部xxx班的xxx。很榮幸我能站在這個舞台!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新港灣,新征途》。我們,都在茫茫學海中漂泊了整整十二年。我們,文山畫海,殫精竭慮,起早貪黑勤耕種。我們,浪谷波峰,嘔心瀝血,披風沐雨苦攀登!終於來到了這個夢寐以求的地方,有緣的我們便在湖南理工這個高貴的港灣相遇,相識,相知了!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和我一樣,感到無比的幸運和自豪!我真心的感謝上天給我的這份恩賜!另外,我想說,我剛剛提到的「高貴」二字,還有它更深一層的含義呢!之所以說它高,是因為我們花費了十二年的時間來攀登!十二年阿,人生花甲的五分之一;十二年,白晝早已忘記了夜的黑;但是,十二年,成功永遠不會忘記失敗的痛!……而說它貴,則是因為我們的父母、老師、親友乃至整個社會都傾注了他們寶貴的心血!所以,理工,這個高貴的港灣不是我們聊以棲息的港灣,更不是我們肆意揮霍、貪圖享受的港灣!因為我們一旦揮霍,那麼揮霍的不僅僅是我們曾經為之付出的青春和血汗,更是源自家庭和社會的那份真情和摯愛……俗話說「知恩圖報」!我知道,我應該學會感恩。但我不敢輕易許諾,更不敢輕易憧憬大學生活的美好!我怕,我怕「大學」這道美麗的光環會蒙蔽我的雙眼!大學,這個初級社會,對於我來說應該會是一場更加嚴峻的挑戰吧!我們,都已從一個滿懷壯志的高中生,成為了一名大學生!脫去了幾分幼稚,平添了幾分成熟!經歷高考洗禮的我們,飽嘗了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困頓,但我相信,豐富的大學生活定能給我們帶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嶄新境地!我堅信,這個港灣將是我們攀登的新起點!這里,將是我們積累知識的新家園!……人生,正是因為有夢才有了希望。心若在,夢就在!就算失敗了,我們也還可以從頭再來!所以,我不害怕失敗!面對這嶄新的一切,新的老師,新的同學,新的旅途,新的夢幻,新的生命正破土而出!我,將化身為勇猛的騎士,抹掉胸口上的創傷,擦掉昔日的榮耀,拿上我們曾經的利器,整裝待發,勇猛向前!……我並不是孤單的騎士,因為我有大家的陪伴!我願意和大家一起,團結友愛,互幫互助,腳踏實地,勵志圖強!……讓我們帶上夢想與堅持,在這個新的港灣重新啟航吧。我相信,我們的生活肯定會精彩絢爛。我們的未來,肯定會錦銹輝煌!到那時,再讓我們以湧泉之力來報答所有的滴水之恩吧!
謝謝大家
⑵ 沒看過這9部史詩級電影,也好意思說自己是影迷
堪稱經典的電影,不論是紀錄片還是故事片,你肯定會說出一個又一個的電影名字。
但是如果說到史詩級別的電影,可能你會有些猶豫,估計能夠說出一兩部也應該是極限了,如果能說出5部以上,那一定是資深影迷了。
可能因為時間的問題,有些史詩級別的影片,你並沒有機會在影院上映的時候去真正的感受它的場面,只是知道它的故事線,所以,如果將來有機會去點映電影的話,一定要看看這9部史詩級別的電影,相信它們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導演: 彼得·傑克遜
主演: 伊萊賈·伍德 / 西恩·奧斯汀 / 伊恩·麥克萊恩 等
劇情介紹:
本片是指環王三部曲的第二部,在延續第一部風格的同時,故事呈現出多線發展的格局,情節有了更高的觀賞性。
第一部結尾,博羅米爾被強獸人殺死之後,兩個哈比族人皮平和梅利也被強獸人綁架,阿拉貢、精靈萊戈拉斯(奧蘭多•布魯姆 飾)、侏儒金利一路追蹤強獸人,營救皮平和梅利,遇到了「復活」的白袍巫師甘道夫(伊恩•麥凱倫 飾)。此時,投降索倫的白袍巫師薩魯曼控制了人類洛漢王國的國王,並派出大量的強獸人軍隊,准備消滅人類。阿拉貢、萊戈拉斯和金利在甘道夫的帶領下,幫助洛漢王國對抗邪惡力量的入侵。
幸運的皮平和梅利被會說話的樹精救了出來,並且遇到「復活」的甘道夫,在甘道夫的授意下,樹精保護了兩人的安全,並且帶他們參加樹精大會,大會上,樹精們討論對待中土大戰的態度:是繼續當中立者,逆來順受,還是奮起反抗?
身負重任的佛羅多(伊萊賈•伍德 飾)和山姆繼續向末日山脈前進,一路上被咕嚕跟蹤,弗羅多依靠至尊魔戒的力量,成為了咕嚕的主人,在咕嚕的帶領下,他們到了末日山脈的入口,黑門。就在他們准備進入之時,博羅米爾的弟弟法莫爾出現,將他們帶回了剛鐸。弗羅多又遇上了新的危機:法莫爾想利用至尊魔戒的力量對抗薩魯曼的攻擊……
導演: 彼得·傑克遜
主演: 維果·莫騰森 / 伊萊賈·伍德 / 西恩·奧斯汀等
劇情介紹:
本片是「指環王三部曲」的終結篇,長達4個小時的播放時長,根據英國作家J.R.R.托爾金(J.R.R. Tolkien)同名魔幻巨著《指環王》(The Lord of the Rings)改編,並榮獲2004年第7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化妝、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效、最佳配樂和最佳歌曲等11項大獎。
霍比特人弗拉多(伊利亞·伍德 Elijah Wood 飾)攜帶著魔戒,與夥伴山姆(Sean Astin 飾)以及狡猾陰暗的咕嚕等前往末日山,一路上艱難險阻不斷,魔君索倫為阻止魔戒被銷毀用盡全力阻撓。另一方面,白袍巫師甘道夫(伊安·麥克萊恩 Ian McKellen 飾)率中土勇士們鎮守剛鐸首都——白城米那斯提里斯。魔獸大軍壓境,黑暗與光明的決戰即將來臨……
導演: 彼得·傑克遜
主演: 馬丁·弗瑞曼 / 伊恩·麥克萊恩 / 理查德·阿米蒂奇等
劇情介紹:
本片根據J.R.R·托爾金的同名原著改編,為霍比特人系列的最後一部。
被吵醒的史矛革大鬧長湖鎮,最終為人類巴德(盧克·伊萬斯 Luke Evans 飾)射殺。索林·橡木盾(理查德·阿米蒂奇 Richard Armitage 飾)多年的夙願終於實現,孤山埃爾波爾重新回到矮人手中。然而這位矮人王子彷彿被史矛革的貪婪和堆成山的黃金迷惑了心竅,他 瘋狂地搜尋象徵王位的阿肯寶石,不僅撕毀了付給長湖鎮報酬的約定,更拒絕了精靈王(李·佩斯 Lee Pace 飾)索要本族國寶的要求,為此導致三族的戰爭一觸即發。與此同時,蒼白半獸人阿索格率領大軍浩浩盪盪向孤山逼近。得知消息的灰袍巫師甘道夫(伊恩·麥凱倫 Ian McKellen 飾)從中調停斡旋,而被索林視為唯一朋友的霍比特人比爾博·巴金斯(馬丁·弗里曼 Martin John C. Freeman 飾)則掌握著中土命運的關鍵。五軍會戰,爆發在即!
導演: 鄧肯·瓊斯
主演: 崔維斯·費米爾 / 托比·凱貝爾 / 吳彥祖 等
劇情介紹
由 游戲 故事改編的史詩級電影,一度引起觀影沖突的電影。
這是一個人類和獸人共存,和諧相處,互不侵犯的世界。人類生活在艾澤拉斯大陸中,獸人則在德拉諾勞作繁衍。某日,邪惡的獸人古爾丹(吳彥祖 飾)出現了,它打開了黑暗之門,肆意屠戮手無寸鐵的人類,將艾澤拉斯大陸變為了一片地獄的火海。與此同時,曾經與世無爭的獸人們如今變得兇猛殘暴,他們來到人類的領地,在這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杜隆坦(托比·凱貝爾 Toby Kebbell 飾)是霜狼氏族的酋長,他發現了古爾丹的野心和陰謀,於是帶領著自己的部族千里迢迢來到了艾澤拉斯,在此處,人類領袖洛薩(崔維斯·費米爾 Travis Fimmel 飾)亦在尋找結束戰爭的兩全之道。
導演: 詹姆斯·卡梅隆
主演: 薩姆·沃辛頓 / 佐伊·索爾達娜 / 西格妮·韋弗等
劇情介紹:
本片採用3D技術拍攝,共耗資5億美元製作發行,是電影史上最為昂貴的作品。本片榮獲第82屆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藝術指導等3項大獎。
戰斗中負傷而下身癱瘓的前海軍戰士傑克•薩利(薩姆•沃辛頓 Sam Worthington 飾)決定替死去的同胞哥哥來到潘多拉星操縱格蕾絲博士(西格妮•韋弗 Sigourney Weaver 飾)用人類基因與當地納美部族基因結合創造出的 「阿凡達」 混血生物。傑克的目的是打入納美部落,外交說服他們自願離開世代居住的家園,從而SecFor公司可砍伐殆盡該地區的原始森林,開采地下昂貴的「不可得」礦。在 探索 潘多拉星的過程中,傑克遇到了納美部落的公主娜蒂瑞(佐伊•索爾達娜 Zoe Saldana 飾),向她學習了納美人的生存技能與對待自然的態度。與此同時,SecFor公司的經理和軍方代表上校邁爾斯(史蒂芬•朗 Stephen Lang 飾)逐漸喪失耐心,決定訴諸武力驅趕納美人……
導演: 雷德利·斯科特
主演: 奧蘭多·布魯姆 / 伊娃·格林 / 愛德華·諾頓等
劇情介紹:
《天國王朝》大部分角色基於 歷史 人物而改編,哥倫比亞大學的Hamid Dabashi教授為該片的首席學術顧問。
十二世紀的法國,青年鐵匠貝里昂(奧蘭多·布魯姆 Orlando Bloom 飾)無意間知道自己是十字軍將領戈弗雷(連姆·尼森 Liam Neeson 飾)失散多 年的私生子。為了尋找救贖,貝里昂跟隨父親前往耶路撒冷。驍勇善戰加上品格高尚,貝里昂幾經征戰成為赫赫有名的武士,不但深受國王賞識,美麗的公主西貝拉(伊娃·格林 Eva Green 飾)也對他芳心暗許。而他也深深地被當地陌生而奇特的文化吸引,然而隨著戰役增加,帶來無盡的殺戮和掠奪,貝里昂終於領會父親訓言中和平的真義與生命的真愛。耶路撒冷王故去,新王繼位。好戰的新王挑起戰爭,薩拉丁率領撒薩拉遜騎士要收復他們的聖地——耶路撒冷。危急之時,貝里昂挺身而出,誓言捍衛「天國王朝」……
導演: 雷德利·斯科特
主演: 克里斯蒂安·貝爾 / 喬爾·埃哲頓 / 本·金斯利等
劇情介紹:
摩西(克里斯蒂安·貝爾 Christian Bale 飾)和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喬爾·埃哲頓 Joel Edgerton 飾)是情同手足的好兄弟,彼此之間感情十分要好。摩西得到了神的旨意,決心將成千上萬的猶太人民從水深火熱的生活之中解救出來,他向拉美西斯尋求幫助,然而,這位好友卻十分堅決地拒絕了他。不僅如此,拉美西斯還對猶太人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殺。
為了懲罰拉美西斯的暴行,神在埃及降下了「十災」,一時間,埃及陷入了混亂與死亡的陰影之中,然而,拉美西斯並沒有因此而有所醒悟,最終,他和摩西成為了宿敵。摩西知道何為自己的使命,他帶領著四十萬希伯來人踏上了漫漫旅途,尋找一片屬於他們的家園。
導演: 扎克·施奈德
主演: 傑拉德·巴特勒 / 文森特·里根 / 琳娜·海蒂等
劇
情介紹:
這部電影描述了人類史上最殘酷的戰爭之一:溫泉關之戰。公元前480年,波斯國王薛西斯一世(羅德里格•桑托羅 Rodrigo Santoro 飾)親率30萬大軍征戰希臘。希臘各個城邦迅速派出軍隊結成了聯軍,准備抵禦波斯軍隊的入侵。
防線的最前線設在希臘的溫泉關,此處由斯巴達 城的國王列奧尼達(傑拉德•巴特勒 Gerard Butler 飾)率領本城300精兵和聯軍4000餘人鎮守。由於叛徒的出賣,希臘軍隊被波斯軍隊抄到了身後形成圍剿之勢。列奧尼達為了保存聯軍實力,讓聯軍首先撤退,自己率領300精兵死守溫泉關斷後。
數以十萬波斯大軍浩浩湯湯蜂擁而至,自知必死的斯巴達士兵反而士氣高漲,在戰斗中爆發出驚人的戰力。整個戰爭整整持續了2天,最後列奧尼達和他的300精兵全部陣亡,而波斯軍隊則損失了20000多士兵,薛西斯一世的兩個兄弟也在此役中戰死……
導演: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主演: 泰伊·謝里丹 / 奧利維亞·庫克 / 本·門德爾森等
劇情介紹:
故事發生在2045年,虛擬現實技術已經滲透到了人類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詹姆斯哈利迪(馬克·里朗斯 Mark Rylance 飾)一手建造了名為「綠洲」的虛擬現實 游戲 世界,臨終前,他宣布自己在 游戲 中設置了一個彩蛋,找到這枚彩蛋的人即可成為綠洲的繼承人。要找到這枚彩蛋,必須先獲得三把鑰匙,而尋找鑰匙的線索就隱藏在詹姆斯的過往之中。
韋德(泰爾·謝里丹 Tye Sheridan 飾)、艾奇(麗娜·維特 Lena Waithe 飾)、大東(森崎溫 飾)和修(趙家正 飾)是 游戲 中的好友,和之後遇見的阿爾忒彌斯(奧利維亞·庫克 Olivia Cooke 飾)一起,五人踏上了尋找彩蛋的征程。他們所要對抗的,是名為諾蘭索倫托(本·門德爾森 Ben Mendelsohn 飾)的大資本家。
其實還有很多場面宏大,故事精彩的史詩級電影,個人比較喜歡上面列舉的9部影片。如果有沒看過的朋友,一定要找機會看一下,不給觀影留遺憾。另外,近期《復仇者聯盟4》也將在4月24日上映,也不得不說又一個宏觀世界的電影走向了尾聲,真的有點不捨得。不過,還是希望票房大賣吧,據說會有一位重要人物會永遠的離開,會是哪一位呢?咱們電影院見吧。
⑶ 有沒有一種可能,我們就是生活在一個原子內
這種腦洞打開,細思極恐的問題我喜歡,那原子是不是另一個宇宙呢?無限嵌套,循環不止。
通過近代物理學的研究,原子不過是物質結構的層次之一,目前人類對物質結構已經有了大致的認識,從道爾頓的原子論,到盧瑟福的行星模型,打開了人類對原子結構的理解。比如經典的行星模型,就是類比於太陽系中行星圍繞太陽運行的模式,假設電子都是圍繞原子核沿著固定軌道運行。
雖然隨著量子力學的發展,這個行星模型已經過時,人類對物質結構研究,已經進入原子核,再到基本粒子的研究,但行星模型具有近代科學發展的標志性意義,就連行星模型的標志都成了科學的象徵,典型的就是量子菌的頭像也是採用這個logo。
不過科學還在發展,微觀世界確實和宏觀世界的運行規律大有不同,量子領域非常奇妙,也許,隨著科學的發展,宇宙,原子真的有所對應,真的是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科學允許假設以及猜想,連愛因斯坦都說過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質疑與假設本身就是科學精神的一部分,然而科學層面的質疑註定要講邏輯和證據的。
原子論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當時的科學先賢認為任何物質都是由不可分割的最小單位「原子」組成的,然而這一推斷直到17世紀和18世紀才被實驗所證明,後續的科學家又在發現原子的基礎上對原子論進行了改良工作,使其能用來解釋一些物理和化學變化。
隨著科學的發展,組成原子的原子核以及核外電子陸續被發現,而構成原子核的質子和中子以及更深層次的誇克被發現以後以往的原子論就顯得比較落後了。
我們人類認知下的930億光年直徑的可觀測宇宙和顯微鏡下的原子沒有任何共同之處,最早原子行星模型中核外電子繞原子核運動還和地球繞太陽運動有些相似,但目前已經是基於量子力學的電子雲模型了,微觀的原子世界和宏觀的宇宙再無相似之處。
一些帶有科學元素的腦洞可能會成為非常好的科幻小說素材,但不太可能成為科學家的研究素材,目前的前沿科學研究的那些東西科普難度非常非常大,說句不好聽的「前沿科學已經和絕大部分人類的認知脫節了」
我們人類從來都不缺乏想像力,當我們了解到原子是由原子核,以及圍繞著原子核運動的電子組成時,通常都會聯想到太陽系中的行星和太陽的狀態,它們之間看起來非常相似。於是一個大膽的想法自然而然的產生:在一個更大的尺度下,整個太陽系會不會就是一個原子呢?
在原子的內部幾乎是空的,在這片相對巨大的空間中,原子核以幾千億分之一的體積占據了整個原子99.9以上的質量。再看看太陽,我們都知道太陽占據了整個太陽系99.86的質量,而如果以奧特星雲為太陽系的邊界的話,那麼太陽的體積與整個太陽系的比例也是幾千億分之一。這些數據似乎也暗示了「整個太陽系就是一個原子」的假設。
那麼這真的可能嗎?我們是不是真的生活在一個原子呢?本人認為不大可能,理由如下。
能量
太陽是一個天然的核聚變反應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它內部的核聚變反應都在一個受控的狀態。因此太陽可以穩定、緩慢的向外輻射能量,這也是我們地球生機勃勃的關鍵原因。
而原子核就不一樣了,原子核確實是可以向外輻射能量,不過這不是核聚變,而是衰變,而原子核的衰變是不可能像太陽那樣穩定的釋放能量,更恐怖的是,當原子核發生β+衰變的時候,會發射出正電子,正電子即普通電子的反粒子,它會與核外電子中的一個產生湮滅現象。
那麼如果說太陽就是原子核的話,它可能也會時不時的發射出一個「反地球」、「反火星」?顯然這是不可能發生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太陽和原子核有明顯的不同。
運動
太陽系中的各種天體,都是沿著一條特定的軌道圍繞著太陽運行,它們的運行軌跡是連續性的,通過長期研究累積的數據,我們甚至可以精準的預測到一個天體在某個特定時間點的位置。比如說現在的我們,就可以輕松的預測到日食、月食出現的時間和地點。
而在原子里就不是這種情況了,圍繞原子核運行的電子,它們的運行軌道是隨機的、不連續的。我們根本不可能預測到電子在下一個時間點會出現在哪個位置,只能通過不斷的觀測來統計在原子空間中,電子在各個位置出現的概率。這里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在一段時間內,電子是以一種「概率雲」的方式彌散在原子的核外空間。
再宏觀一點來看,太陽系以大約每秒230公里的速度,在宇宙空間中圍繞著銀河系中心做規律的運動,相比之下,原子的運動方式卻是擴散和對流。
通過以上的了解,我們知道了太陽系與原子有本質上的不同。但宇宙的神秘並非我們可以想像的,也許在浩淼的宇宙中,確實存在更宏觀或者更微觀的結構,而對於更宏觀的結構來講,我們真的就是「生活在原子中」。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們生活的這個「原子」,與我們在微觀世界看到的「原子」完全不同!
有沒有一種可能,我們就是生活在一個原子內?
曾經這種理論風靡一時,包括在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中都有超級對撞機中高能質子的互相撞擊,揭開了微觀世界的秘密,卻將天「撞漏」了!這是是微觀嵌套宏觀的一種理論!那麼有這個可能性嗎?
一、原子就是恆星?電子就是行星?
其實我們早期的微觀世界理論確實有這樣的描述,盧瑟福的α粒子散射實驗,大部分α粒子流都穿透金波而去,只有少量粒子被彈回!
因此盧瑟福認為原子中間絕大部分空間都是空的,原子核就在中間!據此建立了盧瑟福的原子模型!
上圖盧瑟福和波爾的原子模型,電子都在各自的能級軌道上運行,和現代天文理論中的行星軌道模型是非常相似的,而且原子核也幾乎集中了所有質量,太陽系中的恆星也占據了整個太陽系99.86%的質量,因此從某些理論上來看,似乎還真能一一印證?但隨著人類對電子在原子核內運行模式的認識,我們逐漸認識到這種理論是錯誤的!
因為電子運行的位置和速度無法同時測定,這就是後來被成為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量子運動,因此正確的原子模型就是中心為原子核,周圍是電子雲模式的原子模型!難道我們就生活在無法聽是測定位置和速度的電子上面?這顯然是一派胡言!
二、假如我們生活在一顆原子內?
這將會發生一個可怕的後果,因為各位肯定發現了我們的世界也是有原子組成的,那麼請問是否會有一個無窮的世界在中間循環?還是相信劉慈欣科幻小說中描述的:我們的宏觀世界嵌套在微觀之中,對於微觀的了解會從我們最外層的宇宙開始,一次嵌套,解決問題了?
《三體》中關於高維空間的理解,可以將一個質子展開到11維狀態,然後在這個條件下蝕刻三體人所需要各種電路進去,達到想要的功能後再降維到三維狀態,即一顆質子!但它可以在任意位置做高維展開,以達到所需要的目的!
但事實上卻不會發生,因為我們的宏觀世界並沒有量子效應,日常占統治地位的仍然是牛頓經典力學,即使是相對論時空彎曲等也只需在特定的場合引用下即可,原子內的世界與我們息息相關,但卻是倒置的!
三、世界是宏觀的
我們的世界是宏觀的,但卻有無數的微觀世界所組成!無數不確定的量子運動組成的是一個經典力學的世界,無論多少中不確定性的可能,在宏觀只能表現一個結果,行或者步行,只能選擇一個!好玩嗎?當然,各位的腦洞就是個中不確定的因素!
現實中這樣的情況不會發生!
有沒有可能,我們其實就是生活在一個原子內呢?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麼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會發生,那就是宇宙將會有無窮多個。
如果每一個原子都是一個宇宙,那麼原子之內的原子又會是一個宇宙,如此循環往復,無窮無盡,宇宙也就有無窮多個。原子不過是物質的基本結構層次之一,目前人類對於原子已經有了基本的認識,最開始人們認為原子核外的電子是在固定的軌道上圍繞原子運轉的,就像是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一樣,各自是在自己固定的軌道上圍繞太陽公轉,周而復始,無窮無盡。
但是隨著量子理論的發展,人們才發現這種理論是錯誤的,人們發現原子核外的電子不會在固定的軌道上圍繞原子核運轉,電子在空間各個區域內的出現是隨機的,其運轉軌道是不可以精確預測的,只可以通過電子雲圖來描述電子在哪個區域出現的概率比較大,通過這個人們了解到,原子核內的結構跟現實世界中的太陽系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所以原子跟宇宙相似的說法也算不上准確。
在人類的認知之下,930億光年直徑的宇宙跟我們在顯微鏡之下觀察到的電子沒有任何共同之處,微觀的原子世界跟宏觀的現實宇宙沒有任何共同之處。題目中的這種說法,是科幻小說作家樂於提到的,因為這會有利於他們的創作,但是現實畢竟是現實,無論你願不願意承認,原子是不可能會是一個宇宙的。
現代的科學認為,原子是物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本來就是不可分隔的,原子也是發生化學反應的最基本單位。如果按照原子是不可分隔的這個定義,那麼人類是永遠都不可能生活在原子裡面的,可能很多看過電影《蟻人》的朋友,認為更小的宇宙是存在的,但是那畢竟是電影,不可以當真,況且根本就沒有科學理論加以支撐。所以說,我們是不太有可能生活在原子中的。
生活在原子內?我看題主是有點瘋了,我們怎麼可能會生活在原子內呢?
原子是我們人類的定義,本來是認為不可分割的組成物質的最基本單位。但隨著現代技術發展,人們發現原子也是可以分割的。不過原子變成了發生化學反應最小的基本單位。如果按照這個定義,那麼人類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生活在原子裡面。試問人類本身都是由數不盡的原子組成的,又如何生活在原子裡面呢?
而有人說,蟻人不就可以縮小到量子級別嗎?但蟻人只是科幻電影,其中的皮姆粒子也僅僅是想像而已,根本就沒有任何實際的科學理論支持。所以說,對於蟻人中描述的場景,我們並不能信以為真,真的以為科學上支持這樣的存在或者有這樣的理論。
我們生活在太陽系,曾經確實有人把太陽系比作一顆巨大的「原子」。但其實,那時候人們對於原子的認識還很淺薄。人們根本不知道電子為何會排布在特定軌道上,那時候量子力學還沒有發展起來。而後來,隨著量子力學的發展,波函數的提出,人們逐漸認識的太陽系和原子只是形似,根本就不是一樣的東西。
所以說,我們並沒有生活在所謂的原子裡面。
科學需要豐富的想像和猜測,非常大膽的想像,因為科學的本質其實就是一種假設猜測,經過不斷驗證的假設猜測,說白了,假設之後的驗證和證據更重要,如果只有假設和猜測沒有驗證,與空想又有什麼區別呢?
任何結論都是要以事實為依據的,哪怕這個事實可能是錯誤的,也無妨,這也是科學發展的動力和方向。
再回到問題中,只所以有人會想像「我們有沒有可能生活在原子中?」很可能是認為我們的太陽系或者宇宙與原子很像,但真的很像嗎?
一點也不像!
最基本的,原子內部的一切並不是確定的,尤其是外部電子,更是如此,電子沒有固定的軌道和動量,我們的每次觀察都會不同,只能用「波函數」來描述!
而我們的太陽系是可以描述的,是確定的。同時太陽和原子核都可以向外輻射能量,但方式完全不同,太陽是核聚變,原子核是衰變,會產生正電子,與普通物質相遇發生湮滅!
有人還會經常用這種口吻來回擊:不要用宏觀世界去理解微觀世界的一切。但科學家真的沒有用宏觀世界的理論去衡量微觀世界,微觀世界有自己的理論量子力學,而宏觀世界裡有相對論!
所以,我們不可能生活在一個原子內,這是科學研究的結果,雖然科學並不等同於正確,起碼在我們認知的范圍內是正確的。
最重要的一點,你可以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原子內,前提是你需要去證明,而不是讓別人去證明「我們沒有生活在原子內」,事實上科學要已經證明這點,只是你不相信,那麼更需要你自己去證明!
科學不是可能,或許,大概等含糊其辭的表述!!!
當人們有了「無限」這個概念後,那末從數學邏輯而言,什麼都可以發生,包括題主所問的…我們所認知的宇宙是否之於另一個東西(宇宙)其只是個原子內(那麼大)而已!道家(教)講天人合一,這有兩個重點…一是:人是大自然即宇宙(天)的一份子。一是:小宇宙與大宇宙,我們本身就是一個(無限)宇宙。
不要以為上古道家只是在吹水,古人治學相對今時今日的吹水之大風,他們整體上是較十分謹慎而嚴格的。道家的悟道者之所以這般說,是其實已經熟習了「無限」這個數學邏輯理念。
人為什麼是有限亦是無限大的呢?很簡單!因為我們之於我們人類所能(迄今)理解的宇宙,我們是有限,這個不用解釋誰也明白。然則我們又是無限的…因為迄今科學還沒法確定(通過實驗證明)最細小的東西(微粒)是什麼!那麼依邏輯而言我們可設物質可以無限小,相對於此--這樣我們就是無限大,因為相應參照者為無限小之故…
由此中華上古道家所言,天大!地大!我也大!我也可以是一個宇宙,就是這個意思了。同理而言,所以一個原子也可以是無限大,一個另類的宇宙可以就在其中就是這個意思了。
先秦法家集大成者的韓非子就說過,當初三十歲的孔子去到周都洛陽請教東周的皇家圖書館館長老子,並尊稱其為「老聃」,「聃」是對長有長大耳朵的髦髦老人的尊稱(後世所有佛像者長著長大耳朵就是源於這個影響了)。聃就說過:不以古規現條約制了您,發揮想像思維,沖破框架至為重要。道家後世另一位得道賢人-莊周,這老怪…對邀請其任楚國相國之高薪厚職的欽差也趕跑了!於國人看來這肯定是名神經病患者。然則庄老怪卻寫了不少美得不能再美的散文。其中莊周想像了一個有生命的宇宙,是由北方天空的玄冥之處的一條魚化為鯤,鯤大得很,不知其有多少個千里(也就是無限大),鯤又化為鵬,又不知大到有多少個千里,反證鵬一展翅,天(宇宙)就被其籠罩!莊子告訴世人,其實大千世界的每物也可以是無限大的!好的,問題回答在這,希望可以幫到題主。
如果你非要把銀河系或者太陽系叫作原子,當然可以!
文殊菩薩偈: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
我們的本來面貌,就是妙明心性,他的相貌是無形無相,無邊無量,全然空無(無色質),澄清(也無受想行識)圓明(非宇宙虛玩空的昏暗),他的性質(功能)是明明了了,全然覺知,靈靈寂寂,無為常為。
文殊菩薩用覺海來形容心性,而浩瀚無垠的虛空,只是覺海中的一個水泡,因迷妄產生了虛空,依虛空而建了世界,想澄成了國土,知覺成了眾生。
浩瀚虛空產生在大覺中,妄念滅了,虛空本無,何況大千世界?
眾生的本來面貌,就是澄圓元明的大覺海。
大覺海是真空,澄明覺知!虛空是妙有,昏暗愚昧!
真空不空,妙有非有!
⑷ 科幻電影推薦些
星際穿越(2014)豆瓣評分9.4火星救援(2015)豆瓣 分8.5星際迷航系列(2009)豆瓣評分8.1沙丘(2021)豆瓣評分7.7
月球(2009)豆瓣評分8.5
星球大戰系列(1977)豆瓣評分8.4
2001太空漫遊(1968)|豆瓣評分8.9
超時空接觸(1997)|豆瓣評分8.4銀翼殺手(1982)|豆瓣評分8.5
太陽浩劫(2007)|豆瓣評分7.0
彗星來的那一夜(2013)|豆瓣評分8.5天際行者(2017)|豆瓣評分7.8
流浪地球(2019)|豆瓣評分7.9
地心引力(2013)|豆瓣評分7.9
紅色星球(2000)豆瓣評分6.5
火星任務(2000)評分7.6
阿波羅13號(1995)|評分8.1
登月第一人(2018)評分7.7
宏觀世界(2019)評分6.6
克菜拉(2018)評分6.7
浩瀚的夜晚(2019)評分5.9
太空旅客(2016)評分6.9
歐羅巴報告(2013)評分6.9
⑸ 找一部講述宏觀世界到微觀世界的電影
731細菌部隊
⑹ 紀錄片微觀世界觀後感
看完一部作品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紀錄片微觀世界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記錄片《微觀世界》里有這樣一段畫面:一隻屎殼郎推著滾圓的糞球,在亂草橫生的卵石甬路間奮力前行。它的動作是如此笨拙而別扭,以至於上山和下山時,糞球失去平衡而傾跌下來,甚至砸在它自己的甲殼上。同學們被這個場景逗得哈哈大笑,然而熒屏上的屎殼郎仍舊如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一般,兩只前足抵著糞球,後足則不停往前使勁。在一次一次遭到糞球失去重心的挫折後,它終於翻過了山越過了坎,比它大一倍的糞球在地上劃出了堅持不懈的痕跡。都說螞蟻是昆蟲中優秀的搬運工,其實屎殼郎比螞蟻更具有恆心和耐力!我不由得發出了感慨。
正在我對屎殼郎頗為贊賞時,一件富有戲劇的事發生了。沿著路向前滾動的糞球壓到了一根刺,尖利的刺立馬扎入柔軟的糞球。而屎殼郎似乎沒察覺到,仍在一個勁往刺根的方向推動糞球,刺陷得更深了。教室里五十幾雙眼睛都饒有興味地看著那隻屎殼郎,似乎在預測這黑不溜秋的蟲子會傻頭傻腦地徒費精力還是會機智靈活地採取應變措施。屎殼郎一開始盲目地往前推,糞球就像生了根似的一動不動。突然它不再前行,繞著糞球巡視起來。走到那根刺旁,它像發現了什麼似的駐足諦聽一會,接著把兩只前腳又搭在了糞球上,朝刺尖方向滾動起糞球來。「好聰明!」不知誰喊了一句,道出了同學們的心聲。可惜屎殼郎的臂力不夠,難以推動比它大得多的糞球,摔了個六腳朝天。我以為它會放棄,哪知它又擺出了同樣的姿勢,頑強不屈地頂著,挪著。刺一毫米一毫米地顯露出它的本來面目,最後總算把糞球拔離了尖刺。
屎殼郎不喘息,糞球又在小路上歪歪扭扭地滾動出一條軌跡。我從它緩緩移動的身影里,看出了它努力盡心,堅持不懈,不辭辛勞,永不言棄,機智靈活,有益環境等種種優點,真不愧為昆蟲界里的「君子」。然而尋常提起努力盡心,人們會想到蚯蚓,提起聰明靈活,人們會想到螞蟻,提起有益環境,人們會想到七星瓢蟲,提起勤勞,「不論平地與山巔,無限風光盡被占」的蜜蜂當仁不讓。其實真正綜合具有這些美德的屎殼郎,因為它的臟臭,只能默默靠邊站了!從它身上我不禁想起了人類世界裡的清潔工——他們任勞任怨,起早摸黑,卻得不到人們應有的感謝和尊重。這不都是緣於人們對臟臭工作根深蒂固的偏見嗎?
屏幕上的屎殼郎持續著它單調而辛苦的工作,大街上的清潔工也在日復一日地苦幹著。希望《微觀世界》能教會每個人消除偏見,理解那些干臟臭活的工人,懷著一顆感激的心去看宏觀世界裡的「屎殼郎」們,我們的社會會變得更和諧更美好。
和讀書比起來,看電影更輕松也更有趣。這可能是紙媒和電子媒體這兩種不同媒體本身的特質決定的吧。很久以前就有寫點影評的想法,那就現在開始吧。
剛看了紀錄片《微觀世界》,我感覺很喜歡這樣簡單的誠意之作。在我的印象中,這是導演「天地人三部曲」(《微觀世界》《鳥的遷徙》《海洋》)中的一部。
在這部片子中,導演雅克貝漢讓自然界的各種昆蟲和小動物成為主角,用自己的生活向我們訴說著生命的故事。最讓我感動的是導演用平等的視角耐心地觀察、展示這些微觀世界的生命。其中,看到屎殼郎倔強地推著糞蛋爬坡的時候我在微笑之餘也十分佩服它的精神。片子里的一個個小生命就像一個個小孩子,一舉一動中透露著對生命的熱愛和享受。它們出自生命本能的勞動行為讓我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態度。人總是在不知不覺中變得麻木、愚昧。今天跟室友一起去學校打羽毛球回來路上的聊天也引起了我的深思。室友表示自己跟水平比較低的同學一起玩游戲會讓自己變笨。這一點我很贊同,不進則退嘛!就像下象棋,我很早就被告知不要和比自己弱的對手下棋。因為,你不能學到東西。我應該算是喜歡挑戰的人吧,雖然我象棋下得很爛。這才發現,我在游戲方面是個弱者。我不太會打牌,對大部分體育運動也沒有興趣。原因是我從小到大一直不怎麼擅長體育運動。久而久之不擅長不喜歡不喜歡不擅長這樣惡性循環的怪圈就把我綁架了。看來以後需要突破自我,盡可能變得多才多藝一點。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也許在未來充滿誘惑的世界真的只有偏執狂才能夠生存。因為他們的人生能量是集中的。如此看來,平衡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藝術,沒必要糾結。
不好意思,還是回到紀錄片《微觀世界》上來吧。也許看書和看電影都不是為了看完,更重要的是看懂。但理解恐怕是這個世界上最困難的事了。在這部片子中螞蟻、蜜蜂、青蛙、蝴蝶、蝸牛這些在平時的生活中被我們忽視的生命卻變得鮮活起來。看著它們為生存所做的一切都讓我感動。螞蟻們把食物運進運出洞穴的認真勁兒讓我想到了法布爾的《昆蟲記》和《細胞生命的禮贊》。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有些人會關注我們凡夫俗子所忽略的東西。我願意擺脫自己的睏乏做個有心人。片子中的風吹草動和花朵的卷舒開合都讓我感佩生命的質感。而恰到好處的音樂更是讓我對導演所代表的法國人的優雅和浪漫深有感觸。此前還看過兩部很不錯的片子《最後的獅子》和《山地自行車》(我覺得這部片子的名字譯為《生生不息》似乎更好。因為雖然片子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講山地自行車,但片名卻是Life Cycles)我突然覺得真正的藝術家都應該是節奏大師,他們對人性洞若觀火,在拿捏觀眾情緒的時候可謂爐火純青。我願意按照自己的節奏走自己的路,世界你安靜點吧。
萬千雲絮遮日晴,無邊森林草莽莽;
一縷陽光悄然漏,綠草叢中光影駁。
一靜一動,一天一季一生,
一抹流沙,一指年華,
翠翠紅紅,五彩斑斕,
光隨影動,風雲際會。
「微觀世界」中的大世界,「小宇宙」中的'大乾坤。
且不說螞蟻瓢蟲狹路相逢的勇者勝,小螞蟻撞下了大瓢蟲;且不說柔美音樂中兩只蝸牛相擁畫面的溫馨與讓我起雞皮疙瘩的絲毫畢現的唾液的視覺對比沖擊;且不說那讓我望而生畏不敢多看的如此長度的毛毛蟲原來是無數條首尾相銜有序地前行,而插隊亦有禮的、讓人肅然起敬的場景。且不說螞蟻世界的團結、屎殼郎的執著(真懷疑是糞團還是土團,如果是土團,為什麼要這么遠運送呢,隨處皆是土啊。)、水中蜘蛛神奇的水泡餐廳、百腳蟲協調這么多腳的自如行走、雨後囧態各異忙碌的生物們、友好點頭後正義的鬥牛士之間的較量 ……這一幅幅神奇的畫面,是如何拍成?而又讓人受到這樣的震撼與驚嘆?或許是因為這些都是平常習以為常的視角的放大後,而讓我們看到了以前未了解的細微,於細微處看到了一個大的不一樣的世界;或許是因為作者對這一部影片所付出的時間與努力,十幾年而一部影片的效率與認真專注;或許是某個故事觸動了我們心底的某一處共鳴點,或許 ……於我最大的感觸是:細微之處見真章。
一、影片中生物們的各種細微動作,也讓我們重新認識了這樣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是生物世界的細微見真章。
二、作者用十幾年的時間(一生有幾個十幾年),用這樣的毅力並用了這么多時間完成了讓人慨嘆的精品,這樣一點一滴的積累因為不放過細枝末節,才有了高屋建瓴的大視野。是作者做事的細微見真章。
因為多少帶了點職業病,於是想到了我們的教學。英國詩人布萊克說過:一顆沙粒一個世界,一朵花里一個天堂。那一個學生呢?對我們來說則是一個宇宙。我們一生若能像《微小世界》電影的作者那樣的精神,那每一個潛心的教師完成一部專業方面的精品不奢望,但至少可以更好地了解每個人學生的小宇宙。而了解了學生的小宇宙,才能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易經中有說, 「 無極生太極 」 到最後 「 一切歸十方 」 ,從無到有再歸一的始終。細微的末節或許不起眼,但是再復雜龐大的或許也是由最微小最不起眼的構建而成的。記得上次看《泰坦尼克號沉沒之謎》其中有一個沉船原因是將船各部分扣在一起的鉚釘,資料說泰坦尼克號大約需要300萬枚鋼制鉚釘,而船的最後沉沒或許是因為鉚釘的質量不過關。不管這種傳說是否為真,但是卻可見細微處有大影響,甚至可能影響最終的結局,可見細微見真章。
⑺ 電影蟻人結尾斯科特怎麼樣從亞原子領域回到宏觀世界的
在蟻人的結局中,蟻人斯科特通過縮小的亞原子的方法擊敗了反派,但蟻人戰衣也失去了變大的功能。
同時在亞原子的狀態下,蟻人斯科特也接近失去意識,但是女兒的呼喚讓他清醒了。
後來斯科特將最後一塊可以將物體變大的小飛鏢放入戰衣的調節器中,成功將自己變回正常大小。
最後皮姆博士想向斯科特了解更多關於縮小到亞原子大小方面的事情,但是斯科特除了記得自己如何變回來的過程之外,並沒有記住其他事情。
⑻ 蜘蛛俠退出漫威,《蜘蛛俠》系列電影在粉絲心中有著怎樣的地位
《蜘蛛俠》承載著無數人的青春和英雄夢,是電影超級英雄的「領路人」,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作為漫威影片的開端劇作,更是至今依然令觀眾緬懷的超級英雄。從2002年開始,《蜘蛛俠》系列可以說從未間斷,每一部影片都帶給觀眾許多驚喜,加之美國大片的特效貢獻,以至於我們心中都懷揣著對該系列影片的格外期待,相比之後大火的美國隊長和鋼鐵俠,《蜘蛛俠》的流行程度和知名度遠勝於他們,也足以證明蜘蛛俠在大眾心中的特殊地位。
所以說電影系列《蜘蛛俠》已然成為一個英雄人物標簽,蜘蛛俠的形象也已經深扎觀眾內心,有著無法取代的地位。
⑼ 薛定諤的貓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薛定諤提出的貓的理想實驗並不是要證明什麼,而是表達對波恩統計解釋的不滿。
微觀世界中物質的運動並不能用牛頓力學去描述。德布羅意給出物質波的概念後,德拜對薛定諤說「既然是波,怎能沒有波動方程?」沒想到薛定諤幾個月後真的給出了一個波動方程,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薛定諤方程。這個方程能夠很好的描述微觀世界中粒子的運動,其在量子力學中的地位足以和牛頓第二定律在經典力學中的地位相媲美。薛定諤也因這個方程拿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薛定諤方程不是推導出來的,更像是拼湊出來的。盡管薛定諤方程非常優美地解決了微觀粒子的運動,這方程的背後還有基本的問題困擾著物理學界。薛定諤給出了方程,但是他本人也不知道這個方程的意義是什麼。後來波恩給出了統計解釋,認為波函數模的平方代表空間某個位置找到粒子的幾率。波恩的解釋和實驗非常吻合,波恩也因此拿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不過也有一些物理學家對波恩的解釋不滿,愛因斯坦的那句「我不相信上帝在擲骰子」就是對幾率解釋的不滿。薛定諤本人也不滿波恩的解釋,為了反駁波恩,薛定諤設計了一個至今仍困擾物理學界的「薛定諤的貓」的理想實驗。
實驗大體是這樣的,把一隻貓裝進一個封閉不透光的箱子里,箱子里還有一個放射性原子,一個粒子探測裝置,一瓶劇毒物質,一把錘子。如果放射性物質發生衰變,粒子探測器就能接收到衰變放射出的粒子,然後發出信號讓錘子打碎裝著劇毒物質的瓶子,這樣貓就必死無疑。如果粒子不衰變,貓就會活著。也就是說貓的狀態由粒子是否衰變決定,貓存在兩種狀態,活態和死態。按照量子力學的態疊加原理,物理學家在測量貓的狀態前,貓就處在活態和死態的疊加態,只有打開箱子測量的時候,貓才會塌縮到本徵態,只能測量到活態和死態中的一種。這是和常理格格不入的,薛定諤就是用貓實驗將微觀和宏觀聯系在了一起,把量子行為拓展到了宏觀世界。
隨著進一步的討論,有人還用多重宇宙解釋薛定諤的貓,也有人將薛定諤的貓比作陷入愛河時的躊躇不定。薛定諤的貓也因此收獲了更大的市場。不過,人們正不斷努力試圖做出宏觀下薛定諤貓的實驗,卻無法看到怎樣去檢測是否存在多重宇宙。量子力學的隨機不是決定論,也正因此,人活著才能享受拼搏、奮斗帶來的驚喜。
薛定諤貓是奧地利物理學者埃爾溫·薛定諤於1935年提出的一個思想實驗。 通過這思想實驗,薛定諤指出了應用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詮釋於宏觀物體會產生的問題,以及這問題與物理常識之間的矛盾。
薛定諤自己是這樣描述薛定諤的貓的實驗的:
把一隻貓關在一個封閉的鐵容器裡面,並且裝置以下儀器(注意必須確保這儀器不被容器中的貓直接干擾):在一台蓋革計數器內置入極少量放射性物質,在一小時內,這個放射性物質至少有一個原子衰變的概率為50%,它沒有任何原子衰變的概率也同樣為50%;假若衰變事件發生了,則蓋革計數管會放電,通過繼電器啟動一個榔頭,榔頭會打破裝有氰化氫的燒瓶。經過一小時以後,假若沒有發生衰變事件,則貓仍舊存活;否則發生衰變,這套機構被觸發,氰化氫揮發,導致貓隨即死亡。用以描述整個事件的波函數竟然表達出了活貓與死貓各半糾合在一起的狀態。
薛定諤的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物理思想實驗。它的意義也是非常顯著的。要知道,在量子力學發展的 歷史 中,很多物理學家對量子力學的怪異感到難以接受和適應。微觀粒子的位置和動量不能同時精確測量,粒子可以同時處於不同的狀態。相距遙遠的兩個粒子之間的量子糾纏可以瞬間傳播。面對這些大量違背直覺的結論,當時的物理學家普遍採取一種「實用主義」的態度。即一切以符合實驗數據為主,將量子現象看著只有在微觀世界才會出現的既有結論強行接受,迴避甚至拒絕思考量子物理背後的物質實質和理論的基礎。
薛定諤的貓出現之後,量子力學中怪異的疊加狀態居然一下從微觀世界跑到了宏觀世界,讓貓處於生和死的疊加態!這個思想實驗的意義也正在此處: 它將物理學家們狼狽地逼入死角,逼著他們去思考和完善量子理論所存在的問題。
相信很多人對薛定諤的貓的理論了解都是來自《生活大爆炸》這部美劇。在這部劇里,Penny就自己是否要和萊納德交往這個問題咨詢了謝耳朵,謝耳朵在回答她的問題時引用了這個理論。但是penny顯然一臉困惑。
這個理論是一個理想狀態下有關量子理論的實驗。科學家薛定諤把一隻貓放進一個不透明而且密閉的盒子里,盒子里有一個盛有毒氣的玻璃瓶和一個放射性原子核構成的理想裝置。一個小時之內,這個原子核有50%的可能會發生核衰變,一旦衰變,這個毒氣瓶就會被打開導致貓死亡。但是你如果不打開盒子,你就不知道貓是活著還是死了。所以在打開盒子之前,這個貓既有可能是死的也有可能是活得。
我想謝耳朵引用這個理論,應該是想告訴penny,如果不去嘗試和萊納德在一起,就不會知道他們兩適不適合在一起。
但是這個理論的真正意義是什麼?要從薛定諤以及量子力學說起。
薛定諤(E.Schrodinger ,1887—1961)是奧地利著名的物理學家,也是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曾獲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薛定諤的貓是他在1935年提出的關於量子力學的一個佯謬。這些年來許多物理學家絞盡腦汁,試圖解開這個佯謬。直到最近經過一系列精巧的實驗,這個問題才逐漸有了眉目。2000年7月,《自然》報道了最新的實驗結果。
量子力學是有關電子、原子等微觀粒子的理論,它所揭示的微觀規律與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宏觀世界很不一樣。原子的大小是10的-15次方米,原子核的大小是10的負18次方米。我們平常所能看到的一切,哪怕是最小(最短)的任何東西裡面都有不是成千上萬。而是數以億億計的原子或分子.
薛定諤的貓,則是描述量子力學「疊加態」的一個假設。
疊加態,指的是一顆粒子在同一時間可能處在兩種不同的狀態里。在宏觀世界裡,這是不可能的。比如一個人不可能既在家中又在屋外。但是在量子世界裡,一個電子,可能處於這個電子雲的任何位置。就好比,一個人在家中何處是不確定的。你看他一眼,他可能在任何地方——客廳、廚房、餐廳、卧室或書房都有可能;在你看他之前,就無處不在。
這個規律明顯是難理解的,有的科學家甚至拒絕承認某些規律的真實性,比如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所以薛定諤的這個虛擬實驗,更像是一個「同時處於生和死兩種狀態的貓」的比喻,來解釋這種(兩種不同性質同時存在的)疊加狀態。是一種現象的描述,而不是什麼理論或者原理。
這個理論聽起來有點像中國「方生方死」的詭辯論。但是這是宏觀上的表達。量子力學是關於微觀世界的物理,它的准則可能與我們所熟知的物理完全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實驗中,盒子關著的時候,我可以看作還沒有對它進行觀測。打開盒子的這個動作,從宏觀上說可能只是「看一眼」的動作,不會發生什麼變化,在微觀里就是對它進行測量,相當於,從外界介入了它的狀態,他的狀態被改變了。
從這個理論可以看出:一切事物的狀態都不是確定的,除非進行觀測。也就是謝耳朵對penny說道這個理論的初衷。愛因斯坦認為,量子力學只不過是對原子及亞原子粒子行為的一個合理的描述,這是一種唯象理論,它本身不是終極真理。
薛定諤的貓是個比喻,為了解釋量子力學的疊加態。
量子力學是描述微觀世界的規律。微觀世界之小,小得出人意料。原子的大小是10的-15次方米,原子核的大小是10的負18次方米。我們平常所能看到的一切,哪怕是最小(最短)的任何東西裡面都有不是成千上萬。而是數以億億計的原子或分子。
疊加態的意思是,一個粒子在同一時間可能處於兩種不同的狀態。在我們的宏觀世界也是顯然是不可能的。比如一個彈珠顯然要麼在坑裡,要麼在坑外。要麼在這里,要麼在那裡。不可能同時既在這里,又在那裡。但是在量子世界裡,一個電子,在原子核周圍的位置,卻是雲狀分布的,他可能處於這個電子雲的任何位置。
當然,當你去觀測這個電子的時候,一次觀測結果顯然只能有一個。這也並不意味著之前它只處於這一個位置。因為在觀測這時候我們必須用一個探針,比如一個光子去打他。這個光子也是攜帶一定能量的,因此,在觀測的同時,我們實際上已經改變了他的性質。
這個規律顯然是很難理解的。所以當科學家們剛發現量子世界的時候,對它的規律同樣是大惑不解的,有的科學家甚至拒絕承認某些規律的真實性,比如著名的科學家普朗克和愛因斯坦。所以薛定諤發明了「同時處於生和死兩種狀態的貓」這個比喻,來解釋這種(兩種不同性質同時存在的)疊加狀態。嗯,盒子關閉的時候,相當於我們還沒有對它進行觀測,處於未被打擾的狀態。這是他既是活著的又是死的(注意並不是可能活著或者可能死了)。我們打開盒子的這個動作,也就是對它進行測量,相當於,從外界介入了他的狀態,他的狀態被改變了,從而坍縮到一種狀態,或者是活著的,或者是死的。
科學對我們這個世界的影響很大,但是我覺得跟人生的態度並沒有那麼直接的關系。科學技術的產品,每個人都用到,但依然有很多人拒絕承認科學規律的真實性,也有很多人拒絕承認科學對世界觀宇宙觀人生觀的價值。尤其是科學的規律,只是默默的存在,並且運行著,它並不直接打擾我們個人對於人生意義的看法。科學家們也並不代表他們都只有一種看法,或者同一種生活方式。這個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對於世界和人生的看法是多種多樣的,多了解一點科學,有助於我們深刻的去認識這個世界的本質,對於人生肯定有幫助。但是這個世界是非常復雜,而且組成多樣的,學習科學也並不是唯一的方式,研究科學也不是唯一的生活內容。人生意義究竟是什麼樣的?主要還是,每個人有自己的看法,科學對此並沒有作出任何規定。
這就是我對這句話的全部理解和支持
薛定諤的貓,最初由薛定諤提出。這是一個實驗,過程是這樣的:一隻貓放在一個封閉、不透明的盒子里,盒子里有一瓶毒氣,毒氣上面有一個錘子,它被一個東西固定住,它需要粒子加速才能松動。如果這個東西沒有感受到粒子加速,它就不松動,貓活。感受到則反之。而盒子里剛好有一個粒子加速器,它有可能會發射粒子,貓就死了。如果沒有,貓就活了。
薛定諤的意思是,如果不查看盒子,就不知道貓是死是活。所以這個貓就是又死又活的,聽起來很荒謬,但是事實就是這樣。所以量子糾纏很荒謬。這個時候,哥本哈根就提出了平行宇宙,他說:「這種情況會有兩個宇宙,一個宇宙貓是活的,另一個宇宙貓是死的。而我們做事情的結果會分裂成許多宇宙,導致結果不一樣,而這些宇宙都會因為事情而增多,這就是平行宇宙。」
舉個現實中宏觀的例子,你就能知道「薛定諤的貓」有多麼讓人匪夷所思了!
你呆在家裡的客廳里,同時你的卧室里有一台電腦,你知道那台電腦肯定在那裡,因為你之前一直在用它!
但按照量子理論的解釋,你的電腦可能性比那裡,也可能不在那裡(比如在月球上),幾率各有一半。你可能會提出質疑:明明就在那裡,怎麼可能不再那裡呢?
量子力學的回答是:你不看(並非一定用眼睛看,包括監測,觀測等手段)怎麼知道桌子在那裡?
而當你真的看看電腦確認真的在那裡的時候,電腦就從「在和不在」的疊加態坍縮「本證態」,也就是坍縮為「在」的狀態!
當然,以上只是宏觀世界一個形象的例子,更好地讓我們理解量子理論的神秘!
薛定諤的貓講的就是類似的思想實驗,在這個實驗里貓的存在狀態既是死的也是活的,但並非是死的或者活的,而是「死和活」的疊加態。但你觀看貓到底是死是活時,你的觀察行為讓結果坍縮為是死的或者活的!
這說明了量子世界的詭異現象,不確定性和疊加態,微觀世界裡粒子可以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這種詭異的現象當然只出現在微觀世界,所以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人生毫無意義!
其實,薛定諤的貓的假說的真正意義在於用我們大家都能接受但又沒辦法理解的現實現象解釋了我們無法了解也無法理解的量子學。
好吧,說得通俗點就是,為了讓我們這類一問三不知的智障低能人類(相對於薛定諤這一類的高能玩家)能夠理解薛定諤他們玩的到底是啥,而整出來的一個通俗的比喻而已。
舉個例子吧,你的那個在農村的爺爺不明白什麼是電腦,但知道算盤,你跟你爺爺說,電腦就相當於是好多好多個算盤,不過不是用人撥的,而是用電弄的,這樣你爺爺就能理解了。
薛定諤的貓的意義就是這個,讓完全不懂量子學的人能夠大致知道量子學的意義,僅此而已,根本不能解釋量子的疊加態什麼的。跟愛因斯坦用火爐理論來解釋相對論(愛因斯坦表示我沒說過),華羅庚用水桶理論解釋統計學,霍金用黑洞解釋時間簡史,牛頓用蘋果解釋重力一個道理。
沒辦法,說真實的理論我們又不懂,怎麼辦,只能舉個我們以為我們能夠理解的例子,不然我們這種低等人類是完全不能理解高端物理學家在玩啥了。
最後我強調一點,那就是薛定諤的貓並沒有任何物理意義,這僅僅就是物理學大能們為了讓我們原始人能夠了解他們工作的意義的一個簡單現實例子而已,也僅此而已!
小小小網路全書觀點!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極度燒腦的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這部電影就完美的詮釋了薛定諤的貓這一理論。
薛定諤的貓是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薛定諤提出的一個思想實驗,試圖從宏觀尺度闡述微觀尺度的量子疊加原理的問題,巧妙地把微觀物質在觀測後是粒子還是波的存在形式和宏觀的貓聯系起來,以此求證觀測介入時量子的存在形式。隨著量子物理學的發展,薛定諤的貓還延伸出了平行宇宙等物理問題和哲學爭議。
薛定諤做了一個簡單的實驗。把一隻貓被關在一個密閉無窗的盒子里,盒子里有一些放射性物質。一旦放射性物質衰變,有一個裝置就會使錘子砸碎毒葯瓶,將貓毒死。反之,衰變未發生,貓便能活下來。薛定諤設計了這個可怕的實驗來挖苦量子理論荒唐的一面,按照量子論支持者的解釋, 在打開盒子看貓之前,這只貓非生非死,而是處在典型的量子態,即活與不活疊加的離奇狀態 。
再說回《彗星來的那一夜》這是一個極簡主義的懸疑電影,每一次轉折都是基於「薛定諤的貓」這一物理理論,這是一部真正的恐怖電影,或是心理恐怖電影,盡管其中含有暴力成分,但真正令人不安的來源是其哲學觀,這一觀點的關鍵在於人物知道自己身處在平行空間這一事實卻無法理智判斷自我身份的可靠性和相關聯人物是否是原本的真實狀態,不只是肉體的完整性,還有靈魂的完整性。影片中間多次涉及到用薛定諤的貓來驗證是否是平行時空的可能性。
對薛定諤的貓這一理論感興趣的朋友,著重推薦你們看一下《彗星來的那一夜》。建議先了解一下薛定諤的貓的理論含義再看影片。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多多關注轉發支持一下。
存在是指人獲取了感應信息,也就是那句著名的「你不看月亮,月亮真的不存在」。關於存在,這個概念也在不斷進化發展中,原本最早的存在,對於所有動物,一定是他們感應到的;再到人出現了「觀念」思維能力,存在這個概念變成了「共識信息」,既包含感應共識信息,也包含抽象共識信息,即會把當時群體人的共同認可的信息當作存在,如宗教時代,會把神當作存在,哲學時代,會把「物質」當作真實存在;科學時代早期至今,會把科學概念當作真實存在。但是科學發展到量子理論出現的時代,這種存在的定義發生了沖突:
存在,應該是去除抽象信息的感應信息的群體性共同認可。 即存在,一是感應信息,二是群體性共同認可,缺一不可。
我認為別看這個總結,或許是與人擇原理相通的。
薛定諤的貓是一個思想實驗:一隻貓被封在一個密室里,密室里有食物有毒葯。毒葯瓶上有一個錘子,錘子由一個電子開關控制,電子開關由放射性原子控制。如果原子核衰變,則放出阿爾法粒子,觸動電子開關,錘子落下,砸碎毒葯瓶,釋放出裡面的氰化物氣體,貓必死無疑。原子核的衰變是隨機事件,物理學家所能精確知道的只是半衰期——衰變一半所需要的時間。如果一種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一天,則過一天,該元素就少了一半,再過一天,就少了剩下的一半。物理學家卻無法知道,它在什麼時候衰變,上午,還是下午。當然,物理學家知道它在上午或下午衰變的幾率——也就是貓在上午或者下午死亡的幾率。如果我們不揭開密室的蓋子,根據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可以認定,貓或者死,或者活。這是它的兩種本徵態。
如果我們用薛定諤方程來描述薛定諤貓,則只能說,它處於一種活與不活的疊加態。我們只有在揭開蓋子的一瞬間,才能確切地知道貓是死是活。此時,貓構成的波函數由疊加態立即收縮到某一個本徵態。量子理論認為:如果沒有揭開蓋子,進行觀察,我們永遠也不知道貓是死是活,它將永遠處於半死不活的疊加態,可這使微觀不確定原理變成了宏觀不確定原理,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貓既活又死違背了邏輯思維。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薛定諤的貓是一個思想實驗,是通過建立一個宏觀事物來表達微觀屬性。
⑽ 《宏觀世界(2019)》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宏觀世界(2019)》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_ATqwnlsd3QVSfgXZor7x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