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中國八九十年代盛產好電影
因為精打細磨出精品,而且那時候的演員演技在線,導演也負責。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盡管影視作品的很多技術都不是很成熟,但是那個時候的演員和導演都是為了「藝術」和觀眾,無論是劇本還是演技都是精打細磨的,為了拍攝一部作品跑了很多地方,比如像《西遊記》,為了拍攝出好的作品,前前後後能經過好長時間,比如《紅樓夢》,從1983年籌備到1987年拍攝完成,前後經過了四年的時間,單單拍攝也拍了三年的時間。
而現在的很多電視劇幾乎都是在幾個月的時間內就完成拍攝的,「慢工出細活」的道理我們大家都是懂的。
八九十年代好電影推薦
1、《東邪西毒》是一部由王家衛執導,洪金寶擔任動作指導,王家衛、金庸編劇,張國榮、林青霞、梁家輝、張曼玉、梁朝偉、劉嘉玲、張學友、楊采妮等人主演的武俠電影,於1994年9月17日在中國香港上映。
1995年,影片獲得第5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第1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影片等獎項。男主角張國榮憑借該電影獲得第1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男主角獎。2009年3月27日,經過重新剪輯修復的《東邪西毒:終極版》在中國內地上映。
2、《阿飛正傳》是影之傑製作有限公司投資出品的經典文藝片,由王家衛執導,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劉德華、張學友等主演,於1990年12月15日在香港上映。
1991年,影片在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項獎項,張國榮憑借《阿飛正傳》獲得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2005年,香港電影金像獎選出「100部最具代表性的中國電影」,《阿飛正傳》名列第三位。2008年,《阿飛正傳》在韓國重新上映。
『貳』 上帝最想看電影的一年,1994年全世界到底產出了多少好片
1994年,一個魔性的年份。
中國電影史上至關重要的兩部電影,均有葛大爺:
1993年的《霸王別姬》,1994年的《活著》。
而1994年,星爺很忙。
連續4,5年,星爺一直占著香港電影票房排行前十的幾把交椅。
90,91,94年各三部,93年兩部,而92年更是前五部都是周星馳作品。
還是王晶市場嗅覺高,93年在自己的《超級學校霸王》中,也不忘拉來周星馳「客串」。
只是,94年的星爺,除了《國產凌凌漆》,《九品芝麻官》外,還費勁心血拍出的《大話西遊》,卻慘敗。
當時,很多等著看周星馳神話破滅的人,也免不了拿這事來做文章。
只是,沒想到過了幾年,在大陸,《大話西遊》一下子火了。
一下子,後現代解構主義等解讀,統統被灌注到了這部電影上面。
周星馳,更近一層地成為了文化品牌。
《大話西遊》和周星馳劃上了等號。
如雷貫耳的《肖申克的救贖》。
《黃飛鴻》
但水準已經和李連傑版相差甚遠。
其實,李連傑的《黃飛鴻》,我一直認為是悲劇。
故事雖然虛構,但徐克設計了時代變遷及外來文化的沖突的大格局。
在這個格局下,人物在時代的變遷中,適應和融入的過程卻是痛苦的。
這一點,在《男兒當自強》中達到了極致。
盡管《黃飛鴻》已不復昨日,但徐克卻拿出了另外一部經典:《梁祝》。
前後兩段悲喜分明的故事,加上黃沾精彩絕倫的配樂。
這個爛大街的故事,徐克拍的讓人看得高興,又哭的紙巾四處飛。
如今,包括我在內,已有很多人將這版《梁祝》看做是最好的一版。
1994年的王晶,依然是個電影商人。
他的電影計算得很精準,但巔峰期的王晶,即使是通過抄,計算等做出來的電影,仍然好看。
不然,《賭神2》怎麼會登頂當年的香港電影票房排行榜。
而王家衛票房成績就沒那麼亮眼了。
《東邪西毒》和《重慶森林》則排到香港票房排行榜的34名和41名。
但,從此,影史上多了一部像公路片的武俠電影《東邪西毒》。
而這是一部金庸冠名了原著作者的電影。
除此之外,本片和金庸基本沒有太大關系。
倒是《重慶森林》,使得重慶大廈這棟裡面龍蛇混雜的建築,成為影迷們到香港朝聖的地標之一。
同時,情感豐富的毛巾,會過期的鳳梨罐頭,這些東西,都成了後來一些文藝青年的文藝必需品。
後來的王晶依舊王晶,後來王家衛依舊王家衛。
王晶還在《精裝難兄難弟》中,對王家衛喊話:
即使所有人都不懂你,我懂,我喜歡你的作品。
所以,王晶繼續跟大家說:「沒有王晶這類人拍的片子,怎麼能襯托出王家衛?」
成龍大哥,當年則是打出了《醉拳II》。
票房排第二。
片尾,盧惠光被大哥逼慘了,於是出現了那段經典腿戰。
1994年,台灣的李安,完成了父親三部曲的最後一部《飲食男女》。
36歲才開張的他,當年剛開張四年。
等到《卧虎藏龍》的到來,他還需要再六年。
1994年,北京的姜文,拍出了自己的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
至今,本片成為大陸青春片的殿堂級作品。
當年的姜文,31歲,夏雨18歲。
如今的夏雨,老過當年的姜文。
那一年,發哥39歲,星爺32歲,劉德華33歲,成龍40歲,李連傑31歲。
每個人都能跟觀眾說:還能演很久,能一直演到6,7十歲呢。
那一年,新一代的謝霆鋒,吳彥祖,陳冠希們都還沒出來。
如今,劉德華,成龍,曾志偉們已努力培養了好多年新人。
因為,接班人太少。
而如今的謝霆鋒,吳彥祖們,也已經超過或接近他們當年的年齡了。
那一年,唱片業還沒有沒落。
沒有紅的任賢齊,遇到《心太軟》還有三年。
陳可辛還沒拍出《甜蜜蜜》。
杜琪峰還沒拍出《槍火》。
劉偉強還沒拍出《古惑仔》。
香港電影看起來也不需要《無間道》來救市。
馮小剛也還沒有用《甲方乙方》拉開賀歲檔的帷幕。
距離張藝謀用《英雄》劃出中國大片時代也還有將近10年時間。
陳凱歌的《無極》還要等11年。
但,突然間,一個屬於包括香港電影在內的中國電影時代,說過去,就過去了。
『叄』 為什麼1994年能夠出現那麼多優質的影片
因為1994年正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最為迅速的時候,由於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得經濟對於文化的支持的力度加大,所以才呈現出影片行業欣欣向榮的場景。
但是不管怎麼說,1994年的那些神作為我們現今的精神的充盈提供了廣闊的渠道。可以說那個年代那些導演拍攝的美好的作品,讓我們現今仍然是歷歷在目,我很推薦大家去看這些神作。
『肆』 為什麼1994年電影這么繁榮
其實整個90年代其實都是強片如林,從90年代初期的《與狼共舞》《沉默的羔羊》《末路狂花》《落水狗》到《本能》《聞香識女人》,再到《不可饒恕》《土撥鼠之日》《完美的世界》等等,都是能青史留名的好電影。不過,紅花還靠綠葉扶,94年因為「強強碰撞」而變得精彩紛呈,在這一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入圍名單中,包括《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低俗小說》這樣一些在以後會留名青史的影片而顯的格外令人矚目。其實,如果說現在的電影靠視覺奇觀吸引眼球的比較多的話。當年還是更側重講故事的手藝。你說的這些電影在對電影的藝術層面的拓展與創新方面說實話貢獻並不是很大,主要還是因為講述了一個非常棒的故事。尤其是《阿甘正傳》和《肖申克的救贖》,這兩部電影主要還是因為勵志而為廣大影迷所喜愛。在知名度方面確實要高過其他電影一籌。其實94年的好萊塢,還有像《低俗小說》《真實的謊言》《生死時速》《變相怪傑》等等優秀的藝術片和商業片。其中《低俗小說》在戛納擊敗了張藝謀的《活著》和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紅》在內的眾多優秀藝術電影而獲獎無疑更具有歷史意義。一是好萊塢電影在終於也揚眉吐氣了一回,二是獨立電影從此走上了康莊大道,大量獨立電影人開始崛起並在今後的很長時間里為我們奉獻了無數經典的獨立電影。我覺得這才是94年對影迷貢獻最大之處。
一家之言,樓主姑且聽之笑之,因本人是昆汀鐵粉,偏頗之處還請諒解。
『伍』 為什麼1994年出現那麼多好電影
原來我也這么認為,後來發現是自己電影看的太少了
『陸』 為什麼1994年出現那麼多好電影
當然我過去也有類似的感覺。
但從統計學角度來說,這個感覺得不到數據的佐證。
有幾個問題:
所謂的經典電影,以什麼為標准呢?豆瓣評分?時光評分?IMDB評分?爛番茄評分?Metacritic媒體綜評?還是你或我的內心榜單?每一種評分和榜單,都只代表一群人的看法。例如我覺得Leon就是部非常膩歪的速朽之作。
還是榜單的問題,你拿豆瓣榜單做例子,它和時光、IMDB有共同的問題,就是「評分和排序演算法」。時間越近的電影,加權越明顯。換言之,榜單是受時間和演算法影響的。
重點來了。為啥感覺1994年「經典電影」特別多呢?以前有人做過一個調查,對幾代美國電影觀眾發放問卷,主題是「好萊塢的黃金年代是什麼時候?」結果發現,每代人都覺得自己年輕時看電影的那個年代是黃金年代。中國70年代末改革開放,80年代末短暫地閉關鎖國,90年代開始錄像機、VCD、DVD、網路陸續普及,普通人開始大量接觸到電影,其中又以出生在80年代的青少年為主力群體,一開始看的恰恰是90年代初的電影。感受一下,是不是覺得最經典的日本漫畫差不多也都爆發在90年代中期?
最後,以IMDB Top 250的榜單為例。入圍的1994年電影為5部,1995年電影為7部,1984年電影為4部,1985年電影為3部,1997年電影為4部,1998年電影為6部。你感覺出什麼了沒有?第一,沒有本質區別,1994年的5部說不上是爆發;第二,果然IMDB的主要用戶都是80年代出生的,越接近2000年,入圍Top 250的越多。
『柒』 為什麼說1994年是電影奇跡之年該年都出現了哪些電影
有人說這次疫情讓全球電影行業至少倒退了20年,回到20多年前,就不得不提到那個被稱作電影史上神話的1994年。1994年,憑什麼成為電影史上的神話?
1994年,恰逢電影誕生的第99個年頭,各路經典佳片如井噴式爆發,縱覽豆瓣電影top250榜單,評分最高的五部電影,有三部都誕生於1994年。top1是《肖申克的救贖》,top3是《阿甘正傳》,top4是《這個殺手不太冷》。但凡能從嘴裡說出這幾個名字的,一開口就是老電影人了。但在IMD250佳片榜首穩坐多年的《肖申克的救贖》,卻在隔年的第67屆奧斯卡上顆粒無收。
1994年,是當之無愧的電影年,沒有哪一年,有如此多的經典值得我們銘記,二十多年過去了,我們依然懷念那個閃閃發光的年代。
『捌』 1994年為什麼是世界電影史巔峰
那年電影特別多。聽說的。。
『玖』 為什麼1994年出了好多經典電影
當然我過去也有類似的感覺。
但從統計學角度來說,這個感覺得不到數據的佐證。
有幾個問題:
所謂的經典電影,以什麼為標准呢?豆瓣評分?時光評分?IMDB評分?爛番茄評分?Metacritic媒體綜評?還是你或我的內心榜單?每一種評分和榜單,都只代表一群人的看法。例如我覺得Leon就是部非常膩歪的速朽之作。
還是榜單的問題,你拿豆瓣榜單做例子,它和時光、IMDB有共同的問題,就是「評分和排序演算法」。時間越近的電影,加權越明顯。換言之,榜單是受時間和演算法影響的。
重點來了。為啥感覺1994年「經典電影」特別多呢?以前有人做過一個調查,對幾代美國電影觀眾發放問卷,主題是「好萊塢的黃金年代是什麼時候?」結果發現,每代人都覺得自己年輕時看電影的那個年代是黃金年代。中國70年代末改革開放,80年代末短暫地閉關鎖國,90年代開始錄像機、VCD、DVD、網路陸續普及,普通人開始大量接觸到電影,其中又以出生在80年代的青少年為主力群體,一開始看的恰恰是90年代初的電影。感受一下,是不是覺得最經典的日本漫畫差不多也都爆發在90年代中期?
最後,以IMDB Top 250的榜單為例。入圍的1994年電影為5部,1995年電影為7部,1984年電影為4部,1985年電影為3部,1997年電影為4部,1998年電影為6部。你感覺出什麼了沒有?第一,沒有本質區別,1994年的5部說不上是爆發;第二,果然IMDB的主要用戶都是80年代出生的,越接近2000年,入圍Top 250的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