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影評 > 電影淮海戰役怎麼樣

電影淮海戰役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10-06 16:11:09

如何評價八一電影《大決戰》三部曲《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大決戰》堪稱史詩級電影作品。因為這是一部能讓那些參加過戰爭、見慣了屍山血海的老兵們即便在自己的晚輩面前,也能一邊看一邊哭的像個孩子的電影。盡管戰爭早已遠去,但是《大決戰》這部電影往往只需要一個鏡頭,就能讓這些老軍人再次回到當年的戰場。

當天晚上回到家裡,我姥爺也是一言不發。後來姥爺告訴我,遼沈戰役攻打義縣的時候,他最敬重的老首長——東野炮縱司令員朱瑞將軍犧牲了,這是遼沈戰役期間我軍犧牲的最高級別的將領。而在電影當中卻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② 大決戰之淮海戰役評價如何

其實三大戰役里,拍得最經典的就是淮海戰役,雖然在一些問題上存在瑕疵,比如過於突出鄧公在戰役中的影響力減輕了粟裕的描寫,其實這是有歷史原因的。

據當時的主創人員回憶,本來是想以尊重歷史已粟裕大將為主線,但後來因為當時的政治背景的原因,拍了一部分無法進行下去了,只好以第二野戰軍和劉鄧為主,主要突出鄧公的影響。

但瑕不掩瑜,無論陳鄧還是粟裕劉伯承元帥,他們都為整個戰役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當然歷史不能埋沒粟裕大將的卓越戰略謀劃和戰役指揮才能。如果不是當初第三野戰軍對濟南戰役的勝利,也不會有後來淮海戰役的構想,這一切的一切,都體現了粟裕大將卓越的戰爭藝術造詣。

電影對戰爭的宏達場景的描繪,對戰士,對國共高級指揮員以至於領袖人物的刻畫,簡約不簡單,恰到好處,精闢到位,沒啰爛。戰爭進程也是真實還原,此後的戰爭電影,再無超越的了。豆瓣評分7.4,不中肯,缺乏客觀性。在中國戰爭電影史上,至少9分,再無比他高的了。

③ 如何評價八一電影製片廠的電影《大決戰》三部曲

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的哈姆雷特,每個人對歷史的衡量標准也不一樣,或許導演高希希早就想到了這一點,所以在選角上盡可能地還原了歷史原型,不能說是百分百還原,但也絕對是瑕不掩瑜。

無論是外形氣質還是脾氣性格都耐人尋味。例如,唐國強、於和偉、劉勁松和劉濤都是非常生動的角色,他們很好地詮釋了歷史上的關鍵人物。


他們的加持無疑是《大決戰》質量的保證,光是一張張恢復了近60%完成度的海報就能牢牢抓住觀眾的眼球。

隨著劇情的不斷更新,就目前的人氣而言,劉勁松飾演的蔣介石和於和偉飾演的林彪的人氣不斷飆升。雖然他們都是士兵,但他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陰險狡猾,一個充滿正能量。

面對敵人的炮火,他們仍然像泰山一樣穩定,將軍的風格詮釋得淋漓盡致。

還把歷史名場面『重慶談判』完美地呈現出來,也充滿了整部戲的質感,雖然只是一部文戲,但兩人之間的談話並不遜色於戰場上的槍林彈雨......

④ 如何評價大決戰《淮海戰役》黃維兵團行軍的長鏡頭

從張靈甫的整編74師覆滅之後到淮海戰役之前,這一階段華野在中原戰場有兩股勁敵,一是邱清泉兵團,二是胡璉兵團,注意這是兩個沒有番號的臨時兵團,分別以整編第5師和整編第11師為基幹加強配屬部隊組成,在一年多的中原逐鹿中,粟裕數次試圖捕拿這兩支部隊予以殲滅,均未能成功。

然後是黃百韜兵敗身亡,杜聿明率領邱清泉、李彌、孫元良放棄徐州南逃,就快逃出生天了又被命令來搭救12兵團,終被華野追上包圍。而所有發生的這一切,黃維和他的精銳部隊只能在包圍圈裡眼巴巴地看著,直到華野援兵到達,圍他個水泄不通。

如果是胡璉指揮這個絕殺兵團,要麼臨機變更路線,要麼及早與李延年合兵一處,斷不會輕易上套。最搞笑的是廖運周以打頭突圍的借口起義時,黃維司令官大加贊賞,吩咐第110師需要什麼盡管開口,結果廖運周帶走了兵團一半的重炮,黃維再組織突圍時火力都不足了。

⑤ 《淮海戰役》這部電影的戰爭背景

《淮海戰役》這部電影是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解放軍與國民黨軍在1948年9月的濟南戰役過程中,集結在徐州地區的國民黨軍三個兵團17萬餘人,在華野阻援打援部隊陣地前面徘徊,不敢北上與華野交戰。


⑥ 如何評價大決戰《淮海戰役》黃維兵團行軍的長鏡頭

《大決戰》系列電影,是我國在1991年為了紀念建黨70周年,而拍攝的三部戰爭題材影片。因為這三部影片的拍攝工作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視,所以這三部影片在拍攝過程中使用的群眾演員數量,在國產影片中幾乎是空前絕後的。特別是拍攝《淮海戰役》影片中黃維軍團行軍畫面的時候,更是直接調動了解放軍戰士參演。影片中的黃維兵團,實際上是由1萬多名解放軍戰士來扮演的。殲滅黃維兵團一戰,是我軍在淮海戰役中的一場關鍵戰役。黃維兵團全軍覆沒後,國民黨軍隊的其他軍團紛紛倉皇逃竄,大多在我軍的運動包圍中被殲滅。在黃維軍團被全殲20天後,淮海戰役正式結束。淮海戰役結束後,我軍徹底控制了長江以北的戰局,為以後渡江戰役打下了基礎。在淮海戰役中,黃維兵團出場的時候非常的華麗,戰敗的時候也非常的狼狽。得民心者得天下,淮海戰役中人數和裝備都占優勢的國民黨軍隊被我軍擊敗,正是說明了這個道理。

⑦ 求大決戰2淮海戰役 的觀後感

小時候,我懷著興奮的心情,去看那正邪的較量。一切似乎很簡單,把壞人打倒就行了。但是,如今的我,卻不再滿足那正邪決戰的瞬間。我要深究我們勝利的原因,我要看到我們成功光芒透進的那扇窗!

當我觀看《大決戰——淮海戰役》這部片子的時候,那雄偉的音樂,那壯闊的場面,使我彷彿回到了戰爭的時代,與革命領袖們同呼吸,共命運。毛澤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那一個個熟悉的名字,那一張張熟悉的臉,他們指揮著我們的部隊,指揮著一場場戰斗,他們是英雄,他們的名字為人們所熟悉。與蔣介石的愚昧、固執相比,他們是聰慧的,談笑間論英雄,他們雖沒有高床暖枕,但他們有體貼軍民的心,這是蔣介石他們所沒有的。那麼,蔣介石他們有什麼呢?我想,他們有奸詐,有自私,有自負,有著一切解放軍所沒有的「優良」品質。他們有錢,但是,他們的將士自私自利;他們有先進的武器,可他們卻將槍口對准老百姓!

淮海戰役,老百姓用手推車為我們推來了勝利,這是我們的勝利,群眾的勝利。可是,蔣介石他們,竟用飛機轟炸我們的無辜的老百姓。我們的士兵是自願參加的,可他們的呢?他們的士兵是被抓來的。電影中的一個小片段更加深刻地體現了這一點。有一個士兵,本是邱清泉(蔣介石軍)的士兵,後來投靠到我們的營下。這不正是我軍勝利的體現嗎?這正預示著蔣介石在這次戰役中的又一次失敗,更預示他們的全盤失利,他們將不再能與我們的軍隊抗衡。

我們的勝利,是靠多次出生入死的士兵們贏來的。而士兵們之所以會為我們如此拼搏,與我們的得民心,愛民,正確的領導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有優秀的人才,有堅定的為人民服務的信念,有著勇敢,積極,剛強,一切人類的優秀品質。勝利得來不易,如今的我們更應該堅守革命先烈的信念,不斷地努力學習,開拓進取,以堅定的信心守護我們的新中國。

我們要為國效力,如今的國家,正處於發展的高峰期,我們要以高度的責任感,以國興為榮努力地扶助國家走上富強的道路,趕上發達國家的行列,為先輩的努力畫上完美的句號。

⑧ 1948淮海戰役的意義

淮海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具有 決定 意義的三大戰役的第二個戰役。下面由我給大家整理了1948淮海戰役的意義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淮海戰役的意義

淮海戰役的失利, 軍事 上使蔣介石在南線的精銳主力損失殆盡,尤其是嫡系部隊中的骨幹,黃維的第12兵團和邱清泉的第2兵團全軍覆沒,其中還包括被稱為「五大主力」的第5軍和第18軍。(五大主力其他三支部隊分別是1947年5月在孟良崮被殲的整編第74師、1948年10月在遼沈戰役中被殲的新1軍和新6軍)從而也就失去了蔣介石賴以支持戰爭的中堅力量。淮河以北完全被解放,淮南大部也為解放軍所控制,江北只剩一個重要城市安慶在國軍控制下,解放軍已直逼長江,下一步攻擊矛頭直指蔣介石統治的核心地區——江浙滬地區。就全國戰局而言,遼沈、淮海戰役後國民黨軍五大戰略集團中,最強大的戰略集團徐州集團和東北集團已不復存在,華北集團也危在旦夕,尚存的華中、西安兩集團,在解放軍不斷打擊下,也受到很大削弱,而新組建的京滬杭湯恩伯集團,實力很弱,這三個集團已構不成主力集團。黃河以北絕大部分已是解放區,黃河以南到長江以北,基本是解放區,國民黨只得憑借長江天險占據江南半壁,但隨著精銳主力的喪失,也已缺乏足夠的兵力來組織起有效的防禦。

國民黨 政治 上的危機隨著軍事上的失敗,進一步加劇,派系間的權利爭斗,趨於白熱化。白崇禧利用國民黨政權極為不利的形勢,於1948年12月25日提出「和平解決」的主張,並隨即得到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參議會的支持。在此形勢下,蔣介石於1949年 元旦 發表新年文告,提出與中共和平談判。然而此時,要和要戰的主動權已不在國民黨手中了。行政院院長孫科未經蔣介石批准,就率行政院遷往廣州,宣布遷政府於廣州,並表示反對與中共談判,號召繼續與中共進行戰爭,企圖在外國勢力支持下,經營華南。在國民黨統治中心的南京、上海,已是人心浮動,惶惑不安。各輪船公司奉命在南京、上海集中船隻,以供國民黨政府緊急徵用。各級政府官員,爭相逃往香港、台灣。故宮博物院文物也開始撤離南京遷往台灣。

在此之前,1945年 抗日戰爭 勝利,北平收復,國民黨政府再度接收故宮博物院,三處南遷文物復集中於重慶,於1947年運回南京。淮海戰役的失利,迫使國民政府加緊從南京撤走重要文物。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2,972箱文物運往台灣,後於台北市士林外雙溪建立新館,公開對外展出。餘下的大批文物,在1949年以後陸續運回北京故宮博物院一萬余箱,但至今還有2,176箱仍封存於南京庫房,委託南京博物院代管。國民黨中央黨部僅剩十餘人,立法院80%的立法委員逃離了南京。就連美國駐華軍事顧問團也忙於撤退人員及家屬。李宗仁回憶到:徐蚌會戰已近尾聲時,中共全盤勝利已成定局,京滬震動,人心惶惶,國內外許多民意機關,甚至統兵作戰的高級將領,都認為前途無望。

四面楚歌的蔣介石,在這樣局面下,只得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經過精心策劃和部署,於1949年1月21日,宣布下野引退,將總統之職交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自己回到家鄉浙江奉化溪口,在幕後遙控指揮。

對於淮海戰役,國民黨軍統帥部在戰後檢討中,不得不承認:國軍遭受之失敗,影響全局,最為重大,尤其是華東地區。由於國軍在徐蚌決戰中,主力兵團全部被殲,致使國軍再無力與共軍主力決戰。美國駐華軍事顧問團團長巴達維在給美國陸軍部的 報告 中說:由於國民黨政府在長江以北的失敗所造成的恥辱,縱令時間容許,國民黨政府是否能在華南取得必要的支持,動員這一地區的人力,以重建其軍隊,實屬極端令人懷疑。國民黨的完全失敗,已是不可避免。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則認為:蔣介石的軍事力量實際上是崩潰了。桂系一時間倍感揚眉吐氣,甚至想大幹一場。

淮海戰役的意義就如毛澤東在戰役結束後的第四天,即1949年1月14日發表的關於時局的聲明中所說:「現在,人民解放軍無論在數量上士氣上和裝備上均優於國民黨反動派政府的殘余軍事力量。至此,中國人民才開始吐了一口氣。現在情況很明顯,只要解放軍向殘余的國民黨軍再作若干次重大攻擊,國民黨統治即將土崩瓦解,歸於消亡」。

淮海戰役的勝利,使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獲得解放,為解放軍渡江作戰奠定了基礎。

淮海戰役背景

1948年下半年,國內形勢愈發對國軍不利,8月初,國民黨在南京召開軍事檢討會議,提出了東北求穩定,華北求鞏固,在西北阻匪擴張,在華東華中加強進剿的戰略。從下半年開始,國軍開始實施重點防禦,重兵堅守戰略要點,編練強大機動兵團,造成共軍對戰略要點「吃不掉」,對增援兵團「嚼不爛」。[4]

一個月後,中共在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會議,確立了「由游擊戰爭過渡到正規戰爭,建軍五百萬,殲敵五百個旅,五年左右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派」的任務。[5]

戰前態勢

9月間中共發起濟南戰役,攻克濟南,這是中共首次攻克國軍重兵設防的堅固城池,也宣示了重點防禦計劃的失敗。在戰役中,盡管蔣介石 命令 集結在徐州地區的國民黨黃百韜、邱清泉、李彌三個兵團北上解圍,但攝於中共華東野戰軍的強大阻援部隊,三個兵團17萬餘人,在華野阻援打援部隊陣地前面徘徊,直至濟南城破,黃、李兩兵團尚未集結完畢[6] 。新華社在1948年10月24日播發了濟南戰役的戰果:斃傷國民黨軍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其官23人,戰場起義2萬餘人,繳獲輜重彈葯無數[7] 。美聯社對此評論:「自今而後,共產黨要到何處,就到何處,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沒有什麼阻擋了[7] 。

濟南攻克後,菏澤、臨沂、煙台等地國軍紛紛棄城,山東境內只剩除青島等少數據點[8] ,使得共軍南下作戰再無負擔,同時,鑒於邱黃李三兵團的猶豫,由此,當濟南城內巷戰仍在激烈進行,粟裕就於1948年9月24日7時發電報給中共中央軍委,「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9] 中共中央軍委經過慎重考慮,於1948年9月25日19時復電,同意粟裕的建議:「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

淮海戰役結果

傷亡統計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三大戰役中規模最大的戰役,1月10日,歷時六十六天。國民黨軍先後投入七個兵團、兩個綏靖區,三十四個軍,八十六個師,共約八十萬人,出動飛機高達2957架次。解放軍參戰部隊華東野戰軍十六個縱隊,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連同華東軍區、中原軍區地方部隊共約六十萬人。戰役中共消滅國民黨軍徐州剿總前進指揮部及其所指揮的五個兵團部,二十二個軍部,五十六個師、一個綏靖區,正規軍連同其他部隊共555099人,約占其參戰兵力的69%,其中俘虜320355人,斃傷171151人,投誠35093人,起義改編28500人。國民黨以上高級將領被俘124人,投誠22人,起義8人。以上戰果還不包括其潰散和逃亡人數。主要繳獲有火炮4215門,輕重機槍14503挺,長短槍151045支,飛機6架,坦克裝甲車215輛, 汽車 1747輛,馬車6680輛,炮彈120128發,槍彈2015.1萬發。

解放軍陣亡25954人,傷98818人,失蹤11752人,合計136524人。敵我損失比為4.06:1。武器裝備損失計有坦克1輛,山炮、野炮、榴彈炮共34門,迫擊炮、步兵炮共219門,擲彈筒26具,輕重機槍1884挺,長短槍14588支,各種炮彈679943發,各種槍彈2014.9萬發,炸葯(缺雙堆集戰場統計數字)97025斤。在大決戰的三大戰役中,淮海戰役解放軍的傷亡最大,超過其他兩次戰役傷亡的總和,佔大決戰總傷亡的53.8%,各種武器的損耗和彈葯的消耗也最大,其中火炮損耗占總損耗的48.6%;長短槍損耗占總損耗的69.4%,輕重機槍的損耗占總損耗的61.8%,炮彈的消耗占總消耗的68.7%,子彈的消耗占總消耗的62.7%,炸葯的消耗占總消耗的57.4%。殲敵總數則最多,占總殲敵數的35.8%,繳獲則最少,淮海戰役的激烈可見非同一般。

其中華野殲敵約44萬,約占淮海戰役殲敵總數的80%;華野傷亡約9.1萬,約占淮海戰役解放軍總傷亡人數的67%。

戰備損失

一場巨大的戰役,除了指揮得當,三軍用命,還有一個關鍵要素是後勤保障。在解放戰爭中,共產黨方面並沒有現代化手段保障戰役後勤,但把人力保障發揮到了極致。如果說劉陳鄧粟譚組成的總前委在戰役組織指揮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那麼擔負主要後勤保障工作的華東局、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後勤部在組織後勤工作方面的成績也不容抹殺。這裡面華東局書記、華東軍區政委和華野副參謀長兼後勤司令部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前委委員、豫皖蘇 財經 辦事處主任(後任第三野戰軍後勤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劉瑞龍是後勤工作的主要指揮者。在戰役期間,江蘇、山東、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極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戰爭。這四省共出動民工543萬人,其中隨軍常備民工22萬人,二線民工130萬人,後方臨時民工391萬人;擔架20.6萬副,大小車輛88萬輛,挑子30.5萬副,牲畜76.7萬頭,船隻8539艘;籌集糧食9.6億斤,運送到前線的糧食4.34億斤。[21]

民工的支前是戰役中最動人心弦的一幕。到了戰役的第三階段,參戰兵力與支前民工的比例高達1:9。這種空前浩大的人力動員,解放區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承受能力,如民工支前負擔最重的魯中南區,以第六分區的統計為例,該區共出動49萬民工(常備民工17萬,臨時民工32萬,許多臨時勤務尚未計算在內)占其總人口300萬的16%以上。按慣例,人民負擔戰爭的人力一般不能超過總人口的12%,即八個人中抽一個民工,除去老弱婦孺,幾乎是動員了全部的青壯年男性,而此次動員的民工高達總人口的16%,可以說超出了最高的負擔界限。而永城、夏邑、宿縣幾乎是全民動員。人民提出的 口號 是「傾家盪產,支援前線,忍受一切艱難,克服一切困苦,爭取戰役的勝利。」

很多關於淮海戰役的文學影視作品都強調了人民戰爭和民工支前的極端重要性,包括電影《淮海戰役》、《車輪滾滾》,小說《百合花》等。

戰役檢討

淮海戰役是解放軍在兵力、裝備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同國民黨重兵集團展開的決定性的戰略決戰,最後以解放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解放軍在兵力、裝備都不佔優勢,戰場情況復雜多變的條件下,能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是中央軍委、總前委的正確決策,華野、中野的密切配合,指戰員的英勇作戰,人民群眾的全力支援的結果。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跡,八十年代,美國西點軍校專門派出考察團來到淮海戰場舊址進行實地考察,對這一結果的評價是「不可思議」。國民黨失敗的原因是統帥部的決心一變再變,各兵團互不配合,最主要最關鍵的原因是國民黨政府失去了人心。對於這一戰役,作戰雙方對勝敗的原因都進行過總結。

國民黨軍方面,徐州剿總司令劉峙認為此次戰役,戰略之失敗多於戰術,戰術之失敗多於戰斗。他總共列舉了十三條失誤,主要有:對進退大計,遲疑不決,結果臨時應戰,而不是有計劃、有準備的會戰,以致形成兵力、態勢上的劣勢;顧慮長江與淮河防務,結果處處顧慮,處處薄弱,以致分散了兵力;戰區間協同不良,兵力轉用欠靈活,尤其是黃維兵團未能及早東進參戰,失去戰機;杜聿明放棄徐州,本屬冒險,卻不能發揮勇敢果斷精神,以迅速的行動擊破共軍,以致陷全軍於危殆;各部隊長個人之間,平時精神上有隔閡,戰時不能有效協同,以致雖有大軍,也難發揮最大合力。

國民黨統帥部戰後檢討說:失敗的主要原因,乃為戰略錯誤,其次為戰術缺乏改進,難以支持戰略。其他如持續戰鬥力之保持,戰鬥力統合發揮及反情報等方面,均有重大錯失。

共產黨方面,1949年1月20日主將粟裕在華野前委擴大會議上指出,淮海戰役的勝利,有中央軍委、毛主席、總前委的正確領導,後方黨政軍民的全力支援,各兵團、各兵種的協同作戰,到會各同志機動靈活的指揮,全體指戰員不辭辛勞的英勇作戰。

陳毅在1951年2月11日會見蘇聯駐華大使尤金時,介紹淮海戰役情況,概括說明決戰勝利的原因:一是敵人錯誤判斷,認為我們沒有力量,不會集中兵力與他決戰。二是在戰役戰術上分批分割殲敵,主要以近戰夜戰,發揮我們的長處。三是龐大深厚的民力支援,實際上成為五百萬對八十萬,充分發揮了人民戰爭的威力。四是戰役過程很艱苦,好比鈍刀切脖頸,難以一下把敵人殲滅,是靠戰士勇敢、獻身精神和天才的創造力來完成戰略戰役上的正確決策。五是發揮了政治攻勢的作用,在戰役中敵軍有五個師起義,一個師投誠。在俘虜政策上,實行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對敵人實行分化。在這些原因中,人民的支援才是勝利的根本保證。正如中野在《雙堆集作戰總結》中所說的,作戰中的物資供應,是達到較圓滿之要求的,無論在糧食彈葯的接濟,還是醫療救護等方面,都未感到意外的特殊困難,這是此次作戰勝利的有力保障,沒有這種保障,要想取得這次作戰的勝利,是無法想像的。陳毅對尤金特別強調,五百萬支前民工,遍地都是運糧食、運彈葯、抬傷員的群眾,這才是我們真正的優勢。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淮海戰役是一場真正的人民戰爭,淮海戰役的勝利也真正是人民的勝利。

⑨ 幾部值得看的戰爭片

⑩ 電影淮海戰役怎樣呀

電影版《淮海戰役》太讓人失望。戰役從提出、運籌到指揮,包括最終形成南線大決戰而發出"齊辰電",也包括對整個戰役走向情況的把控,都是粟裕將軍通過一封封電報通過中央軍委部署完成的,但在電影版《淮海戰役》中,做為主角的粟裕將軍就像個傳令兵一樣,忙的不亦樂乎。最不應該有的鏡頭是"洗冷水澡",作為個人習慣,怎麼能放到生死悠關的鐵血戰場上?還按排劉陳兩個司令員去請示匯報工作,這也太假的可笑了。

淮海戰役,在宏觀戰略決策的大政方針上是由毛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導,在戰役的主要方向、主要作戰方向的前線具體決策上是粟裕指揮和由第三野戰軍實施。戰役的一個配合方向,是第二野戰軍在第三野戰軍的協助下消滅了黃維兵團。

而電影《淮海戰役》卻主次顛倒,粟裕的決策和指揮只是被浮光掠影地、簡略地表現,而作為不是主要方向的、戰役次要的、配合的方向,卻是成為了電影的主要部分。

淮海戰役的主要指揮者粟裕沒有被公正地表現出來,電影違反了實事求是的原則,以後來的 歷史 結果來決定以前的 歷史 狀況,甚為荒唐,對 歷史 極不負責任,誤導了我們的後代的認知。《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拍得最令人詬病的。人民心中的形象沒有在電影中得到表現。

重點不突出,關鍵場景缺失。如:沒有主席親自交代「我把指揮交給你」,以及淮海戰役的部署決策是「我」根據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決定的場景。

看了網友的評論,原本想去看電影(淮海戰役),演的這么槽,又改變 歷史 情節,決不看了。三大戰役本是毛主席為代表的中央軍委親自布暑,不實出毛主席,不突出主要戰役指揮者,就失去意義了。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中規模最宏大、影響最深遠的偉大戰役,是載入中國革命史冊的濃筆重彩。

可惜,電影《淮海戰役》,硬是被不懂、不了解或曲解 歷史 的編劇、導演搞成了「不知所雲」,最高決策者 偉人被淡化,戰役的真正軍事指揮者 粟裕被邊緣化,厚重的 歷史 ,被他們搞的不倫不類。

尊重 歷史 ,反映 歷史 真相的影視作品,才有生命力,否則,在拚命「廣而告之」,也只是曇花一現。

電影《淮海戰役》,場面宏大,空前絕後,值得稱贊。

說主題:要說九十年代拍攝的淮海戰役怎麼樣?一句話:對粟裕有失公平,距離真實有差距。

毛主席有言: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這是定論。[贊][贊][贊]

所以,電影《淮海戰役》最應該把粟裕大將的指揮藝術、戰略眼光,要有更多的展示,而電影,卻有遺憾欠缺,許多鏡頭都「喧賓奪主」了……。原因嘛,也許是當時的政治需要吧?

電影《淮海戰役》可以說演員演技可圈可點,場面宏偉,大致符合 歷史 史實,但重點人物刻畫主次不分,使學過 歷史 和懂軍史的人大跌眼鏡。

聽說電影淮海戰役拍了兩次,所公演的電影是由當時的 歷史 局限所致,主次顛倒。現在可以將兩次拍攝素材根據 歷史 事實重新剪輯即可。

淮海戰役這部電影沒看過,本來想看看,看到網上的評論;已經倒了胃口,決定不看了。淮海戰役本是劉、粟是主要指揮。這在毛主席、中央軍委的電報中就可以看出。 歷史 就是 歷史 ,來不得半點虛假。特別是 歷史 體裁的影、視劇,更應該實事求是反應當時的 歷史 真貌。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希望中央嚴把 歷史 影、視劇的關,杜絕改變 歷史 真實性的 歷史 影、視劇再次出現!

說心裡話有點失望

看了許多評論 很欣慰,說明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閱讀全文

與電影淮海戰役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母乳系列電影哪個好看 瀏覽:790
印度片那個叫七弟的是什麼電影 瀏覽:795
好看的清朝歷史電影 瀏覽:387
如何從淘寶上賣小電影 瀏覽:603
日本好像沒有什麼有名的電影 瀏覽:122
比較好看的電影犯罪 瀏覽:183
變態這部電影怎麼搜不到呢 瀏覽:190
科幻片什麼電影最好看 瀏覽:948
哪些好看的機器人電影 瀏覽:744
有吻戲的美國青春電影有哪些 瀏覽:583
電影惡意刷票是什麼意思 瀏覽:280
4080里的電影怎麼下載 瀏覽:150
那些我的世界大電影有哪些 瀏覽:522
刀的相關電影有哪些 瀏覽:54
什麼電影越色又好看嗎 瀏覽:430
電腦qq如何一起看電影 瀏覽:276
古惑仔打鬥的有哪些電影 瀏覽:941
星爺演過多少部電影 瀏覽:217
我們一定要堅強是什麼電影 瀏覽:245
迅雷下載電影如何同步到電視 瀏覽: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