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她比煙花寂寞"是出自哪裡啊,這句話是寫誰的
一部外國經典電影。
狂戀大提琴
又譯《她比煙花寂寞》
一對姐妹,從小情深如海。長大後,漸漸走上不同的道路。
JACKIE因為驚人的音樂天分,開始演奏大提琴的漂泊生涯。盛名背後,隱藏無盡空虛。而姐姐HILARY放棄了她吹橫笛的機會,嫁了心愛的男人,甘心在鄉下過平淡幸福的家庭生活。JACKIE深愛著HILARY,卻註定要四處漂泊。姐姐嫁人以後,JACKIE想和姐姐一起過單純的生活,也想分享她的男人。結果三個人因為深愛而軟弱,又因為軟弱而痛苦。JACKIE只有黯然離去。
最後JACKIE因為長期的顛簸流離,患病而死。
電影的鏡頭一個個切換。JACKIE穿著緞子長裙,坐在黑暗中的一束光線里拉琴。大提琴如泣如訴。裙子的顏色不停地變換。靈魂是驚世駭俗的艷麗。卻始終空洞。然後有一天,她在舞台上站不起來。
音樂會潮水般的掌聲和歡呼消失,曲終人散。整個演奏大廳空洞寂靜。終於她發現自己的手,變成一個無法挽回的寂寞姿勢JACKIE臨終的那個夜晚,她的身體已經無法動彈。也說不出話來。只能抽搐和哭叫。
她的父親對她說,你說不出話來,我們也不知道你想要什麼。但是有一個人知道。上帝會知道你想要的是什麼。終於從小就有心靈感應的HILARY頂著狂風,從很遠的鄉下趕過來見她最後一面。乖女孩。乖女孩。HILARY坐在床上,輕輕地把虛弱和神志不清的JACKIE抱在懷里。我們的王子要穿越大河沙漠和草原,前來相見。這是兩小無猜的童年。她們親密的游戲。JACKIE仰著頭躺在她的懷里。她已經看不清楚HILARY的容顏,也聽不清楚她的聲音。曾經的深愛和無言的憎恨。刻骨銘心的愛恨糾纏,在生命的盡頭,是一片平靜。即使在深切的熱愛裡面,我們也是孤獨。
Ⅱ 一部外國經典電影,叫<她比煙花寂寞,或<狂戀大提琴>
狂戀大提琴
又譯《她比煙花寂寞》
一對姐妹,從小情深如海。長大後,漸漸走上不同的道路。
JACKIE因為驚人的音樂天分,開始演奏大提琴的漂泊生涯。盛名背後,隱藏無盡空虛。而姐姐HILARY放棄了她吹橫笛的機會,嫁了心愛的男人,甘心在鄉下過平淡幸福的家庭生活。JACKIE深愛著HILARY,卻註定要四處漂泊。姐姐嫁人以後,JACKIE想和姐姐一起過單純的生活,也想分享她的男人。結果三個人因為深愛而軟弱,又因為軟弱而痛苦。JACKIE只有黯然離去。
最後JACKIE因為長期的顛簸流離,患病而死。
電影的鏡頭一個個切換。JACKIE穿著緞子長裙,坐在黑暗中的一束光線里拉琴。大提琴如泣如訴。裙子的顏色不停地變換。靈魂是驚世駭俗的艷麗。卻始終空洞。然後有一天,她在舞台上站不起來。
音樂會潮水般的掌聲和歡呼消失,曲終人散。整個演奏大廳空洞寂靜。終於她發現自己的手,變成一個無法挽回的寂寞姿勢JACKIE臨終的那個夜晚,她的身體已經無法動彈。也說不出話來。只能抽搐和哭叫。
她的父親對她說,你說不出話來,我們也不知道你想要什麼。但是有一個人知道。上帝會知道你想要的是什麼。終於從小就有心靈感應的HILARY頂著狂風,從很遠的鄉下趕過來見她最後一面。乖女孩。乖女孩。HILARY坐在床上,輕輕地把虛弱和神志不清的JACKIE抱在懷里。我們的王子要穿越大河沙漠和草原,前來相見。這是兩小無猜的童年。她們親密的游戲。JACKIE仰著頭躺在她的懷里。她已經看不清楚HILARY的容顏,也聽不清楚她的聲音。曾經的深愛和無言的憎恨。刻骨銘心的愛恨糾纏,在生命的盡頭,是一片平靜。即使在深切的熱愛裡面,我們也是孤獨。
Ⅲ Hilary and Jackie為什麼翻譯過來是她比煙花寂寞。
那是根據影片的故事大綱來翻譯的, 直譯成 希拉里與傑克 ,沒有意境, 而《她比煙花寂寞》 就很吸引人了。
Ⅳ 《她比煙花寂寞》天才生來孤獨
第一次關注這個電影,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的。心裡想著到底是怎樣的劇情才配得上這樣一個悲情又絢爛的名字。後來發現它是基於著名大提琴家傑奎琳·杜普雷的人生傳記所改編,頓時覺得這個中文版的電影譯名,當真是獨具匠心。
如果你曾了解過傑奎琳·杜普雷,那每當你聽到這個名字時,你一定會滿懷悲憤與憐憫之情。
1945年,她出生在英國的一戶平凡的人家,4歲偶然從收音機里聽到大提琴的聲音後,便下定決心要學習這種樂器,五歲展現出驚人的天賦,隨即11歲贏得 the Suggia Award成為了英國最受矚目的演奏家。16歲正式開始演奏的職業生涯。
這耀眼的才華與幼小年紀的落差讓眾生傾慕,如此開掛般的人設,可想而知她這一生都會混跡於名流社會之中,被無數的贊美與掌聲所包圍,然後名垂青史,整日與音樂相伴安詳一生吧。可天才好似總逃不過被捉弄的命運, 1970年,也就是杜普雷正式開始演出的九年後,她被查出患上了多發性硬化症,1971年正式停演,1973年演出了流傳至今,並且無人能超越的埃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以後,正式的告別了舞台。1987年,不能說話,不能正常吞咽,眼睛也逐漸看不見並且時常開始不自覺地抽搐的杜普蕾,就這樣長辭於世。
在關於杜普蕾的事跡中,一直有一個被人們津津樂道的橋段。據說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有一次在車上時,聽見廣播里有拉琴的聲音,便好奇的問身旁的人這是誰演奏的,旁人說到「傑奎琳·杜普蕾呀」史塔克又接著說 「像她這樣演奏,一定活不長」 如此一語成讖的評價,或許當真只有同類人才能覺察得出吧
正如史塔克的評價一樣,杜普蕾可謂是因音樂而生,用生命去演奏,風靡一時的人物,可是鮮花與不幸還是這樣不緊不慢的降臨在了她的身上,天才般的人設,卻只換來了十年的輝煌。就如同這個電影名字一樣,煙火在夜空中絢爛的綻放之後,便四下消散,無影無蹤。但通過這個電影,我們卻能更能直觀的感受到天才演奏家杜普蕾性格上更缺失人格更陰霾的一面。
影片的開始,是從一對姐妹在海邊蹦跑玩耍拉開帷幕的,她們就是杜普蕾和她的姐姐希拉里。
希拉里是一個長笛手,從小到大獲獎無數,是全家人的驕傲,小杜普蕾自然也很熱衷於有這樣一個姐姐,不過看著姐姐這樣日漸奪目,小杜普蕾自然也想和姐姐一樣,在報紙雜志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於是小杜普蕾開始瘋狂的練琴,無論是在吃飯還是在上課,即使沒有琴在身邊,小手也會不停的模擬按弦的過程。或許是努力有了回報,或許是本就天賦異稟,慢慢的小杜普蕾的名聲越來越大,似乎大過了姐姐,人們介紹她時,不再說她是希拉里的妹妹,那個被大家漸漸遺忘的長笛手,慢慢的變成了天才大提琴手杜普蕾的姐姐。
或許對於一個普通的家庭來說,家裡有一個天才便已經足夠了,當然,這個名額自然是屬於杜普蕾的。杜普蕾開始有了更好的老師,也上起了更昂貴的私教課。從那以後,姐姐很少再拿起長笛,慘淡的混跡在音樂學院里,在教授面前緊張到連個音符也吹不出,她再也不是那個在台上可以泰然自若,信心滿滿演奏的長笛手。
小杜普蕾逐漸長大,名聲大噪,認識她的人似乎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人要給他做專訪,一家人都為有這么一個出息又爭氣的女兒開心。但是杜普蕾的心智似乎仍停留在年少時期一般,當知道姐姐的戀情, 並且得知姐姐准備結婚時,杜普蕾表現得很不開心,仍然像個孩子一樣質問著姐姐
「 你為什麼要結婚?世界上男人很多,根本不必結婚」
「因為我想嫁給他,我愛他」姐姐很溫柔的回應著
「你不能就這樣離開我!」杜普蕾顯得有些不開心
「我不會離開你的!」姐姐急忙解釋著「以後你演出也會常不在家,不是嗎?」
「你怎麼知道我不會放棄大提琴」杜普蕾依然任性道
「別傻了」姐姐似乎覺得妹妹有一些異想天開「你只知道大提琴,沒有大提琴你只是個普通人,就像我只知道長笛,雖然他總是取笑我,但是他讓我覺得特別!」姐姐的眼中流出愛意
「他只是在哄你開心,並且事實上……你並不特別」杜普蕾依舊不依不饒
不知道杜普蕾是因為那個男人奪走了自己心愛的姐姐而生厭,還是因為姐姐有了男友自己卻沒有而心生妒忌,杜普蕾很不希望她們在一起,但盡管如此,姐姐最終還是結婚了,杜普蕾自然也開始世界各地不停的演出,開始了輝煌的人生。
姐姐婚後,過上了平凡的生活。與丈夫搬到了偏遠的郊區,過著簡單而又幸福的二人生活。
可有一天杜普蕾卻來到了姐姐家,看見姐姐,杜普蕾是很開心的,姐姐卻顯得有些驚訝。杜普蕾似乎是有一些厭倦了演出的日子,自己越出色,杜普蕾心裡的孤獨感便日益強烈起來,似乎只有和姐姐待在一起,才能找到些許慰藉。姐姐試圖詢問杜普蕾和她的鋼琴家男友巴倫博伊姆,杜普蕾卻總在逃避這個問題。
在外演出的日子並沒有讓杜普蕾成熟起來,她還是一樣的任性,一樣的喜歡依賴著姐姐,一樣的看不慣姐姐和姐夫整日親親我我。後來甚至直接向姐姐提出要和姐夫上床。
或許杜普蕾真是太缺愛了,或許她突然發現姐姐就這樣被別人奪了去,或許她這些年的孤獨感無法言喻,或許她發現了自己如果沒有了大提琴就真的一無所有了。所以,她選擇這樣的方式,選擇這樣刁蠻任性的方式來博取一些關注,得到一些她自以為是愛的愛。
杜普蕾在世界各地的巡迴演出的日子裡,收獲了太多的掌聲和鮮花,每個人都把她捧得高高在上,在一次演出後,甚至還收獲了一把別人贈與她的琴,名叫 大衛·朵夫(Daviddoff)【現歸馬友友所有】 可越是光彩奪目,杜普蕾心裡的孤寂便漸漸與日俱增。在有一次記者采訪她時,誇贊她前途無量,想聽聽她的感受 ,杜普蕾卻無奈的說「 其實我並不想當一個大提琴家,我討厭它,我只是好端端的在家練琴,突然就有人來邀我演出,然後兩年的檔期都排滿了 」記者聽完顯然不能理解她,杜普蕾也只能假裝笑笑。
杜普蕾與巴倫博伊姆是在一次酒會上認識的,當時巴倫博伊姆正在彈鋼琴,偶然瞥見站在一旁得杜普蕾,便問身旁的人那是誰,旁人告訴他之後,他便走了過去
「 你是傑奎琳·杜普蕾?」
「對啊」
「我聽說過你,我是丹尼爾·巴倫博伊姆」
「我也聽說過你」杜普蕾接話道
「是嗎?你聽說過我什麼?」巴倫博伊姆顯得有些驚訝
「我聽說你有熱腺病,會傳染的,所以要保持距離」
「是嗎」丹尼爾覺得她似乎有些可愛,看見她身旁的大提琴後,丹尼爾問道「你是個樂師?」
杜普蕾顯得有些驚訝「當然了,大名鼎鼎,明知故問」
兩人寒暄幾句後,丹尼爾的好友便催促著丹尼爾是時間走了,但是當丹尼爾剛走到門口,身後卻響起了大提琴優美的聲音,丹尼爾轉過身,看著拉琴的杜普蕾笑了笑。那個場景,我到現在還歷歷在目,我相信當時他們倆雖然一句話也沒說,可思想和靈魂上早已碰撞纏綿了許久。後來她們倆一起出現在很多音樂會上,親密無間附有默契的合作視頻流傳至今,依然被現在的人們津津樂道。不過電影中,我對他們印象最深的一段對話,那就是在某一次演出結束結束時,杜普蕾突然拿不住琴弓,手開始不由自主的發抖,回到房間後,杜普蕾連水杯也被摔碎在了地上。
「如果我不會彈琴,你還會愛我嗎?」杜普蕾站在門外,問著在房間里收拾東西的丹尼爾
「如果你不會拉琴,你就不是你了」丹尼爾笑著說
「我只想知道你還會不會愛我」杜普蕾繼續追問「或許……你有沒有想過退休?」她的聲音開始變小
「退休?」丹尼爾覺得杜普蕾的問話有些滑稽「去鄉間找個房子,每天養雞嗎?別想了,舞者和舞蹈是密不可分的」
再後來………杜普蕾的身體每況愈下,拿起琴弓都依舊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更別說拉曲子了…
剛開始,杜普蕾的身子還能動一動,丹尼爾也仍讓杜普蕾出現在舞台上,他認為只要杜普蕾能出現,人們還是依然願意來看看這個名盛一時的天才大提琴家。
可在台上只能像傻瓜一樣的打幾下鼓,對於杜普蕾來說無疑是莫大的悲哀。後來身子不能動了,杜普蕾也只能整日纏綿於病榻之上,病情時好時壞。整日抽搐,無法吞咽,不能說話,多年未見的姐姐在病床上抱著自己的妹妹,耐心的說了很多話,本來不停抽搐的妹妹終於在姐姐的安撫下停了下來。後來電影終於在姐姐在車上聽見自己妹妹離世的消息,悲痛欲絕中落下了帷幕。
天才……我常常認為那是一個不一樣的群體,不是能用現有的知識及觀念去理解他們的一個群體。他們的內心有太多常人不能理解的東西,他們的精神與認知的世界,更不是你我這等平凡的人所能感知的。然而這個世界上,這樣的人有很多,梵高,尼采,顧城………每個人總能做出一些出格的事,可每個人的才華又是那麼的耀眼。
或許因為他們生來不一樣,或許因為他們得到了一些常人一輩子無法企及的東西,所以才會顯得那麼的孤獨,天才因出色而孤獨,常人因平凡而幸福。這或許就是這個世界給予我們的公平,但卻讓彼此互相不停羨慕的圍城一樣的東西。
Ⅳ 她比煙花寂寞是什麼意思
此電影英文原名是Hilary and Jackie
引進外片 翻譯名字的人覺得這個名字沒什麼賣點就譯成了她比煙花寂寞
中國電影在海外發行也有很多比較離譜的翻譯
比如霸王別姬 被美國人譯成」王告別他的小老婆」
當然了這部她比煙花寂寞譯的還是比較詩意的
煙花本就是寂寞的 燃燒自己 讓別人看到絢爛還不夠寂寞嗎?
音樂家的一生也是一樣
Ⅵ 10大令人驚艷的外語電影譯名,總有一個戳中你
早就想寫這一篇關於外國電影名經典翻譯的文章了。優秀的翻譯之於原文及影片,就好像蔥花之於蔥油潑面那麼重要。你還別說,文字的魅力對人的影響就是那麼大,同一個意思,不同的表達方式,收獲的結果就可能天差地別。同理,電影的名字是影片劇情的概括與升華,起得不好,票房慘敗顆粒無收也是有的。以下片名翻譯按優秀程度遞減排列,當然,這只是我一家之見,不服……憋著。
1. 魂斷藍橋( Waterloo Bridge , 1940 年)
這是我心目中永遠的No.1,迄今為止,我再未見過比它更經典、更貼切的片名翻譯了!我第一次看《魂斷藍橋》是中央台的譯製片,當時不知道其英文名,看過影片後,覺得片名也就是恰如其分。後來得知原名是Waterloo Bridge,我立刻被驚艷到了!
首先,如果譯為《滑鐵盧橋》,從翻譯角度看,當然沒有錯,但會讓人以為這是一部戰爭片或關於拿破崙的歷史人物傳記,影院絕對會失去一大部分女性觀眾和情侶檔;在中國,這部在西方大放異彩的片子也很有可能夭折,而不會成為傳頌已久的愛情經典片。
其次,這個Bridge為什麼是藍橋而不是其他橋呢?藍橋取自於陝西民間傳說「藍橋相會」,講的是唐代秀才裴航沖破世俗偏見,不顧門第高低,不同流俗,執著追求績麻姑娘雲英(後來發現是仙女),通過不懈努力最終與之結成百年之好的故事。同樣是不門當戶對的愛情,藍橋相會以喜劇收尾,而影片中則以女主角在滑鐵盧橋上與列車相撞自殺身亡結束——魂斷藍橋,再貼切不過了。
最後,如果你講白話或者粵語,你就會知道,「魂斷藍」三個字的白話或粵語讀音與Waterloo的英文發音相近——這就是白話版的音譯啊,而且與劇情結合得如此渾然天成、天衣無縫!再沒有哪部電影名的翻譯能達到這樣的高度了。每次看到,我都想把膝蓋獻給那位不知名的譯者,為Ta的智慧與文采,以及對我持續而長久的啟迪和影響。
2. 她比煙花寂寞( Hilary and Jackie , 1998 年)
我知道這部影片完全是因為師太(亦舒)的同名小說《她比煙花寂寞》,應該說,電影片名借用了小說的名字,因為小說在1996年已經出版。片名已經完全脫離英文原名,純粹是電影主題的濃縮升華,然而十分准確,直擊靈魂。光看名字,就能猜出說的大概是什麼樣的故事,看影片前大約會准備好紙巾。
師太的小說寫的是一個電影明星生前燦爛輝煌,身後卻寂寞無比,去世時候連遺產都沒人接收;而她畢生所願不過是像普通人那樣結婚生子吵鬧而庸俗的過完一生。這個平凡無奇的心願,終究沒能實現。就像煙花,綻放時璀璨奪目,背後卻是無邊的黑與寂寞。電影與之同名,其實很有道理。主人公同樣是煙花般絢爛的一生,同樣生前風光無限,對愛卻始終求而不得。求而不得,人生至苦。
影片的其他譯名有狂戀大提琴、中斷的琴聲、希拉里和傑基、希拉莉和積琪琳。所謂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這些譯名不算錯,但都不如煙花那樣意味雋永,餘音繞梁。
3. 蝴蝶夢( Rebecca , 1940 年)
《蝴蝶夢》原名《呂蓓卡》,呂蓓卡是影片中實質性的女主角——盡管一開篇她已然是個死人,但音容宛在,庄園里處處都是她的印跡。她的幽靈通過死忠女管家繼續控制著她的家、她的丈夫以及新任女主人,直至一切毀滅。對於新來的女主人,這段經歷就像一場斑斕而陰森的夢,醒來之後,只余追憶。
翻譯成蝴蝶夢當然比呂蓓卡更有魅力。對於初次接觸的觀眾而言,呂蓓卡只是一個女性的名字,除此之外,我們一無所知,且沒有浮想聯翩的慾望。蝴蝶夢,就算你不知道「庄生曉夢迷蝴蝶」,光從字面也能模糊的體驗到諸如凄美、幻滅、遺憾之類的感覺。這三個字的組合,於我而言,有著不可描述的、令人著迷的魔力。
4. 末路狂花( Thelma & Louise , 1991 年)
女性冒險片,這是我看到片名《末路狂花》的第一印象。影片講的是兩名在生活中循規蹈矩的失意女性——塞爾瑪與路易絲,周圍的男性沒一個好東西。某天,她們決定暫時擺脫平庸的現實,開車上路散心卻意外殺人,此後一發不可收拾,搶劫、恐嚇、射擊、飆車,從家庭主婦和餐廳女招待變成比男人更彪悍的存在。她們沖破藩籬、奔向自由的旅程,最終在科羅拉多大峽谷的懸崖上戛然而止。塞爾瑪和路易絲以年華、以生命為價,給予這個男權社會最後有力的一擊和嘲諷。
末路狂花,言簡意賅,暗含人物和結局,透著一往無前的孤勇和寧死不回的決絕。相比之下,「塞爾瑪與路易斯」、「上錯驚魂路」之類的譯名,不是平淡就是膚淺,簡直弱爆了。
5. 春風化雨( Dead Poets Society , 1989 年)
其實我很想把春風化雨排在第四,但因為末路狂花結尾太令人心痛和震撼,以至於覺得片名都帶著血色(果然是誰慘誰勝出么……),所以忍痛讓春風排在第五。Dead Poets Society原來譯為「死亡詩社」,乍一看我還以為是我最心水的懸疑恐怖片,看了之後才知道講的是一個老師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幫助禁錮在傳統守舊教條框框內的學生們解放思想、領悟自由與生命真諦的故事(裡面將將18歲的伊桑·霍克真是帥到憂傷)。
一直以來,外語片名的翻譯大部分都是大陸勝出(至少在以前是如此),香港譯名總是帶著濃厚的市井或江湖味,台灣的翻譯多是流於艷俗。然而在本片,台灣譯的「春風化雨」遠勝其他兩地,栩栩如生的提煉了影片主題和主角形象。對比香港譯為「暴雨驕陽」,還有「壯志驕陽」,港真,不知道是什麼鬼!
6. 綠野仙蹤( The Wizard of OZ , 1939 年)
這個奇幻故事稱得上家喻戶曉,很少有人不知道的。當年我看這個故事時還不懂英文呢,書名被譯為《奧茲國國王》,非常符合小孩子的審美情趣——小時候,大家不都愛聽王子公主國王王後之流的故事么。後來上大學,才看到書的電影版,立刻被「綠野仙蹤」這個名字秒到了。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都被這個充滿美麗夢幻氣息的名字所吸引——這更像屬於大人的童話。綠野茫茫,仙蹤渺渺,帶著一絲中國特有的古典神話的飄逸,與西方的活潑明麗相得益彰,令人感覺深刻而鮮明。
其他譯名有「奧茲國歷險記」,也蠻恰當,就是少了點令人遐想的餘地。
7. 翠提春曉( The Great Waltz , 1938 年)
其實我對這類影片興趣不大。如果打出的片名是「偉大的圓舞曲」,我大概不會去看。但是,譯成「翠提春曉」,就太漂亮了!片名畫面感超強,尤其當我看到影片中長畫卷般的仙境景色時更覺得這四個字美麗:
·維也納森林中,天色將明,晨曦初露,滿目蒼翠,霞光透過枝葉射進密林,馬蹄聲敲著路面,發出優美、緩慢的「得、得、得」三拍節奏。
·朦朧晨霧中,羊群緩緩走過草地,牧羊人在牧笛上吹奏出樸素單純而又悠揚舒緩的音調。
·維也納河畔,作曲家施特勞斯所愛之人不忍破壞其家庭獨自乘船離開,輪船遠去,倩影消失在遠方,施特勞斯煢煢孑立,而粼粼碧波的岸邊是一對對幸福的情侶。
說實話,這種有婦之夫才子與紅顏才女相識恨晚相戀,原配欲大度退出成全,然而才(小)女(三)良心發現,浪(渣)子(男)回歸家庭的故事——如果不是有那麼多流芳百世的作品加持,也就是碗狗血——當然,本片的碗比較華麗。
盡管如此,我仍幸慶因為片名而去觀影——那首《當我們年輕時》,猝不及防就讓當時的我遭到了一萬點的心靈暴擊:當我們還年輕,在美妙的五月早晨,你曾說:你愛我,當我們還年輕。
五月的早晨,像朝露、像夕陽、像最珍貴的青春,美好卻易逝,唯有愛可以永不磨滅。
8. 亂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 1940 年)
說來慚愧,直到上高中我才拜讀了赫赫有名的《飄》,上大學才看到根據書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一般來說,如果先讀了原著,後面再看根據其拍出的電影或電視劇,總會覺得後者不如前者——文字留給讀者的腦補空間遠遠超過具體的影像。你在看書時,你的腦海里會形成你所希望的書中的主人公的形象,書里描述的一切細節,也會帶有你根深蒂固的個人風格。但是《亂世佳人》完全沒有輸給原作,因為費雯·麗和克拉克·蓋博正是我心目中的郝思嘉和白瑞特,尤其是費雯·麗的眼睛和氣質,和書里描寫的一模一樣:「帽上長長的翠綠色飄帶映襯著她那亮綠靈動的雙眸……她是降落人間的精靈——純潔又邪惡的迷人精靈。」這大概得歸因於演員超群的演技。
Gone with the wind的中文書名譯為《飄》,電影名譯為《亂世佳人》,都非常棒。書是經典名著,書名要言簡意賅,又要具備意味深長、耐人尋味的特點。一個「飄」字道盡了英文原名和書的精髓。在大型戰爭面前,個人的命運就如同被風刮下的落葉,背井離鄉,流落四方,但最終會回到堅實的大地上。影片要賣座,就得盡可能吸引不同口味的觀眾,雅俗共賞。在艷俗的「佳人」前面放個「亂世」,立刻有了沉重和悲壯感,並且也概括了影片主要內容,真是極好的(甄嬛附體…)。相比之下,直譯為《隨風而逝》就顯得中庸且不知所雲了。
9. 廊橋遺夢( 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 , 1994 年)
The Bridge ofMadison County譯為「廊橋遺夢」充分體現了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一開始,我也不知道為啥將「麥迪遜橋」翻譯成「廊橋」,直到我看到影片中的橋——有頂的橋,可不就是中國的廊橋么——有房檐的橋。當然,麥迪遜的橋要比咱們精雕細刻的廊橋遜多了。「遺夢」用來形容纏綿悱惻而不能圓滿的愛情再合適不過了。廊橋與遺夢的組合絕不僅是故事發生之地與故事結局的簡單概括,它所包含的深意.....你懂的。
10. 人鬼情未了( Ghost , 1990 年)
與前面神作相比,其實《人鬼情未了》這個翻譯並不是那麼出彩,但是奈何隊友太坑爹啊——其他的譯名有《幽靈》以及《把妹把到鬼》——差點讓我笑出八塊腹肌。尤其是想到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凄美深情的人鬼愛情時,配上這么個二貨的片名,真是很有反差萌啊~~
其他的佳作還有 風月俏佳人( PrettyWoman )、聞香識女人( Scentof a Woman )、月色撩人( Moonstruck )、深閨疑雲( Suspicion )、壯志凌雲( Top Gum )、出水芙蓉( Bath Beauty )、紅菱艷( The Red Shoes )等 。但於我而言,感觸都沒有前10個那麼多,就不寫啦。
這些影片最新的,距今也快有20年,感覺那時的翻譯者對作品不止於「准確」這一標准,他們把電影吃透,力求做到信、達、雅,帶給觀眾藝術般的體驗。如今不知是我看電影看少了,還是翻譯水準下降,總之,再沒有見過令我眼前一亮且怦然心動的片名了(惆悵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