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香港影視作品中把大陸人演的那麼壞
香港人尤其在回歸前對大陸有很大的偏見,香港被英國統治了很長時間,接收的是西方的民主和自由思想,對人權、平等、誠信等等的思維和關注都是西方的。所以港片中對大陸政權和政府(尤其是公安)的描述就是霸道、專權、沒人性等……隨著香港的回歸,和文化、生活的交流融合,現在的港片已經不那麼排斥內地,相反的是更多的理解和合作。畢竟都是中國人,了解之後始終是一家!
『貳』 為什麼香港一些老電影老拿大陸做背景,講60,70年代的事,又把情節拍的四不像很多都是當時大陸沒有的
因為就算當時的香港還是屬於英國管制 但是畢竟他就是中國的 所以電影里總是提到大陸 香港到現在都還是很多人嚮往的生活地方 其實現在很多香港人 大部分都是以前大陸過去的 廣東 上海 浙江 等地區 不過不得不承認 大陸確實比香港落後 接受事物也不如香港早 跟香港快 其實香港很多人思想都還是很保守 只是因為他們生活在這樣的化境里 慢慢的習慣了 小的時候 有現在這樣么 什麼國家的文化都能看到 別說別的地方了 台灣 香港的文化都很少接觸 我們不去對他們接觸 他們更加不會了解我們 於是拍出了 你所謂的四不像 只是因為他們不了解 不熟知 也猶豫當時中國還在發展初期 許多政治因素在裡面 所以會比較敏感 怕引進國外 或是台灣香港的文化進大陸有影響
『叄』 為什麼香港人公認大話西遊是大爛片,內地卻一片叫好
當年在拍攝《大話西遊》時,幾乎劇組所有人都在罵周星馳和劉鎮偉是個瘋子,當時的劇組成員大都來自於西安電影製片廠,開工的時候一大堆人站得遠遠的,看著劉鎮偉和周星馳拍戲,跟看耍猴似的:「這都什麼亂七八糟的玩意兒!」
而劉鎮偉那時是很傷心的,因為他覺得自己寫了一個天才的劇本,結果全世界都在罵他,很多人覺得這種片子居然跟堂堂《西遊記》掛鉤是一件極其可恥的事情。
就比如說《仙履奇緣》開場時,朱茵劃船時的那段《蘆葦盪》,創作這首配樂的人叫趙季平,是圈裡數一數二的配樂大師,當年拍《大話西遊》時特意讓趙季平來譜曲。
結果趙季平一看劇本,腦袋就大了,當時電影還叫《大話東游》,沒有完全成型不說,而且邏輯寫得亂七八糟,於是趙季平就去片場探班,正巧碰上劇組拍攝牛魔王和春三十娘打架的那場戲,當時片場到處掛著五臟六腑腸子內臟什麼的,趙大師一看就惡心壞了,後來做了配樂,還到處找人請客送禮,請求片方不要在片尾出現他的名字,來敗壞他的名聲。
西安電影製片廠的群演更是罷工不想演這樣的垃圾劇,好不容易拍完了,6000萬港幣成本的《大話西遊》只收回了不到5000萬港幣,內地票房更受益慘淡,只有不到20萬的票房。
所以看到沒,從票房來看,《大話西遊》在大陸和香港沒任何區別。
為什麼內地票房也這么慘呢?
據說當年《大話西遊》上映時,一場就沒超過10個觀眾,唯一一次超過10個的,還是一群小夥伴相約喊著退票,結果剛上映兩天就被撤下來了,劉鎮偉一氣之下去了美國做了家庭煮夫,星爺更是賠了個底兒朝天,剛成立的星彩公司也倒閉了,劇組碰頭開會,也把失敗原因歸功於周星馳和劉鎮偉,劉鎮偉沒有成行的本子,邊拍邊改,星爺更是一個天馬行空的主。
那麼問題來了,當年成為反面典型的一部電影,票房還慘敗,咋後來就變成經典了呢?它的轉折點到底在哪裡又歸功於誰呢?
其實周星馳和劉鎮偉最要感謝的是一群人,而這群人就是大學生。
1996年,片方將《大話西遊》的拷貝送給了北京電影學院,沒成想,電影在學校一放映,大學生們瞬間就瘋了,立刻把這部電影當做自己的寶,大學老師一看這架勢,也立刻把它當做一部偉大的學術作品來研究,說裡麵包含了大量的後現代主義,而事實上周星馳和劉鎮偉聽到這個詞後就蒙圈了,啥玩意兒?後現代主義?我們根本沒聽說過好嘛!!
後現代主義是啥呢?
簡單來講,就是對給定的一個文本、表徵和符號,可以有無限多層面的解釋可能性。放在電影里,就是假如導演放了一隻襪子,觀眾可以解讀為孤獨,可以解讀為整蠱,它不再是導演的單一指向性思想,而倡導觀眾自由解讀。
自此,《大話西遊》就因為「後現代主義」,成為了經典流傳在了中華大地上??
『肆』 周星馳在香港人心中地位談談你的想法
我覺得香港人心目中的周星馳跟內地觀眾心目中的周星馳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首先,周星馳本身是在香港長大的香港人,這無疑讓香港人心中多了一份認同感,甚至是自豪感。這一點就是我們內地觀眾所體會不到的感受。
內地的觀眾因為不懂粵語而深受石班瑜的配音的影響,導致很多內地觀眾想起周星馳就會下意識聯想到石班瑜那把聲音,還有他那充滿魔性的笑聲。香港人看周星馳的電影自然不會看國語版,因為聽不懂。他們看的是粵語原音版,所以,他們看到的是更加真實的周星馳,而不是石班瑜演繹的周星馳。這兩者,區別還是比較大的。
石班瑜的聲線比較尖細,還帶有點磁性,以他的台詞功底配上周星馳的動作表情在電影裡面會表現得誇張又有喜感。也正是因為這點,周星馳才選擇石班瑜為御用的國語配音。這也成了內地觀眾心目中所喜歡的周星馳的固有印象。實際上周星馳本人的聲線是比較平和的那種,聽起來並不會覺得誇張,即使是在電影中也不會像石班瑜演繹得那麼誇張。所以,我認為內地的觀眾跟周星馳之間除了屏幕,還隔著一個石班瑜。
提到無厘頭這三個字,香港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周星馳。周星馳雖然不是無厘頭的開山始祖,無厘頭也不是只有他一個人會,但將無厘頭推至巔峰的人卻只有他一個。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的觀眾不同於內地的觀眾那麼喜歡解讀周星馳的電影。周星馳在內地能這么火,其中有一部分功勞要歸功於內地觀眾對他的電影的解讀。有些解讀連周星馳本人也覺得很有道理,有些解讀甚至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過。周星馳的電影之所以經典,或許經得起解讀也是原因之一吧。
周星馳最經典的代表作《大話西遊》當年可是票房慘淡,然而十多年後卻在內地意外地火了起來。它能火起來內地觀眾的各種解讀可謂功不可沒。什麼後現代主義表現手法這些都是內地影迷解構出來的,據我所知以前在香港可沒有這樣類似的說法。香港人給周星馳貼的標簽主要是無厘頭、搞笑,再加上星爺這個外號足以說明周星馳在香港人心中的地位。雙周一成這四個字便是香港人對周星馳評價的高度概括。
『伍』 為什麼香港人拍的電影要比大陸和台灣的好看
這幾年香港拍的都是爛片。以前拍的好只是因為香港比大陸更開放,接受了更多新事物。
『陸』 為什麼大陸的電影沒香港的好看
香港電影與大陸電影 有很多人拿內地電影與香港電影做比較,有些人認為現在內地的大製作是香港電影比不了的,也正是香港電影的軟肋,但我認為是沒法比較的。現在電視上的港片與韓片和內地的那些影片,一眼就可以看出來是哪兒的從演員身上就可以看出人家的演員是什麼氣質呀,是什麼感覺的影片基調絕非像大內地的那些故事片和電視句一樣拍什麼老土的情感戲了,已經與年青人脫節了,在回頭看看內地的那些演員土的掉渣,香港的明星又是什麼氣質?內地所謂的時尚的年青藝人與港台的藝人有著卓然的不同,為什麼這么多年來是港台歌手主宰著華語樂壇,在聽聽現在的流行歌,只能說內地的娛樂圈還早著。如果一個人飯都吃不飽,還有精力去想別的嗎?為什麼大陸到現在還拍不出一部真正的槍戰片來呢?像無間道,英雄本色,東邪西毒,甜蜜蜜,花樣年華,重慶森林,以和為貴,碟血雙雄,賭神這樣的影片所謂是香港電影經典了,還被當作北京電影學院的考題和教材,香港導演的拍片數是與內地的比較那簡直是撤不上,馮小剛到目前為止只拍過8個電影不算在拍的集結號,我國導演的第一把交椅張藝謀現今拍過12部影片。除不知名的之外而像杜琪峰,王晶這樣的導演多則上百部少說也有幾十部,在說回來香港的職業電影人有多少,而中國大陸的呢?況且只是一個城市。香港娛樂業的盛行是香港的大環境造就的,但香港電影的業內有許多是觀眾看不到的和通過塑造的銀幕形象來做偽裝的在這兒不舉例,熟悉娛樂圈的人應該多少知道一些「故事」的,而在回歸前平均每年500部的數量次於美國印度。香港是全世界最自由的城市,香港人相對較開放喜歡夜生活這不泛香港的夜店之多,這也不僅體現了香港人對娛樂的追求,這也是大多數香港人在環境的影響下和前衛時尚的表現。 不是這樣說,各有各的長處,依我的看法,大陸在拍戰爭戲方面見長,香港拍的武打劇最好,想要看言情劇,最好看台灣的.
『柒』 香港市民看《長津湖》後稱慶幸自己是中國人,這部影片為何能令人感觸頗深
看完《長津湖》之後,我的第一感受就是革命先輩真的非常偉大,他們每一個人都並不平凡,雖然他們都只是隊伍中的一個小小軍人,但是他們身體裡面卻有很大的能量。 在這部電影當中,每一個戰士其實都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人物。
『捌』 香港人怎麼看內地電影票房都很高
香港幾百萬人口怎麼跟內地的比。。本來就差了幾百倍
我記得有個采訪香港導演的視頻裡面說過,不在內地上映的香港電影,那拍攝成本就不能超過800萬還是1300萬,不然很難收回成本。
『玖』 香港人怎麼評價謝霆鋒
他剛出道的時候,因為父母的原因,香港人很反感他,覺得他就仗著明星父母混混娛樂圈而已。其實他從一開始入行就很努力的,很有音樂才能!被噓了好幾年,他終於熬出頭了,人們開始給他掌聲,逐漸認可他。然後他就紅遍亞洲,事業發展挺好的。2005年後,他將工作重心轉移到電影上來,取得不錯成就,還拿了影帝。
香港圈中的老前輩都很看好他,覺得他工作認真踏實,公開表示他是未來香港電影的接班人。總的來說,風評還不錯。畢竟謝霆鋒人品挺好,對人也挺好。他年輕的時候,總是被媒體妖化,大陸對他的了解其實很少。香港人更了解謝霆鋒是什麼人,他們以前對他不好,現在還可以。反而這些年因為他婚姻的問題,輿論導致大陸很多人對他不感冒!其實謝霆鋒並沒有做錯什麼!無論離婚還是鋒菲復合,香港人台灣人都是傾向於挺謝霆鋒!不會向大陸這樣炮轟!還是那句話,還是家鄉父老好!更了解他是怎樣的為人。香港繞來繞去就那屁大點地兒,哪個明星是什麼人,遮都遮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