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評價電影《我的戰爭》
難生共鳴的「我」
文/夢里詩書
個人對戰爭片的好壞之分,從不指在電影能有著多麼宏大刺激的戰爭場面,而更在於其本身能否用那些鮮活真實的生命去承載戰爭之殤與和平之思,但《我的戰爭》中一味的戰火渲染,劇情的散亂,人性的蒼白,都只是使電影變的膚淺平庸。
難以否認這是一部在戰爭場面上下了不少功夫的作品,可惜於逼真的戰爭並沒有去寫實其所帶來的冷酷殘忍,電影只是用戰爭在不間斷的渲染著主旋律的英雄情懷,但這不是一部虛構的《指環王》,無數人的生死都可賦之笑談,戰爭背後有著多少的苦難,數以萬計的英魂卻只是在電影中成為了襯托那一腔英雄熱血的悲情,這樣的作品從本質上來說,雖然稍勝於全然無法入目的抗日神片,但與前者不思戰爭之殤的做法並無不同。
《我的戰爭》雖是一部以小人物為視角的作品,但電影並沒有為觀眾帶來一個小人物面對戰爭的那種真實,其只是一再的用一場接一場的戰火來營造看點,殊不知這樣建立起來的戰爭早已敗絮其中,愛情的附加不但難以引人共鳴,反而使故事充滿了虛假的做作,而單一化的視角,更令本錯綜復雜多方角逐的鏖戰,變成了一場毫無戰術可言的自欺欺人,如若不是電影將背景在伊始設定於了抗美援朝,那麼這甚是一場可以套搬於其他戰爭之中的移花接木。
在現如今,不論意識形態如何,戰爭片所最終著點的都必當該是反戰,電影看完後給人的觀感絕不是熱血沸騰,心潮澎湃,而是對戰爭原罪本身深省的反思,以此再突顯的愛國主義情懷才會變的真摯動人,但在這部劇情散亂的電影中幾乎無從建立起真摯的人物情感,人海戰術的犧牲亦變的難有感懷,當生命的逝去只是變成了電影強行煽情的手法,這樣的戰爭片且不談對比何般他國經典,就拿馮小剛的《集結號》來說也是謬之千里。
一部好的戰爭電影,最為根本的是有對生命的尊崇和戰爭的反思,但無論從諸多國產的抗日神片,還是這部以「我」來著點的抗美援朝,卻連這一點都做的乏善可陳,又能拿什麼來引人共鳴,追思先烈。
② 《我的戰爭》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戰爭片作為類型片的一種,在全球粉絲、影迷心中都享有很高的盛譽。不少影片、影人都在奧斯卡亦或是柏林、威尼斯、戛納等國際A級電影節上攬獲多項大獎殊榮。
之於我,戰爭電影的啟蒙則屬於純正國產味兒的《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英雄兒女》什麼的。那時候沒有娛樂,電視機都很少。在偏遠山村的露天電影院能看一部電影,已經是非常滿足的一件事兒了。也因此,會記憶如此猶新。
再後來就是三大戰役,當時被稱為史詩級的戰爭大片,那場面之壯觀,在當年看來絕對是嘆為觀止。當然,還有就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血戰台兒庄》,這部電影豆瓣評分高達8.1,即使是國產片中,也算是佼佼者。
進入錄像廳時代後,看到了不少未能在內地院線上映的好萊塢大片,其中就包括不少的戰爭大片。對比之下才發現,好萊塢電影工業真牛。雖然國產的戰爭大片三大戰役在內地已經非常牛氣,但看了《戰爭啟示錄》《野戰排》《拯救大兵瑞恩》後,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戰爭大片。
再後來,馮小剛用一部《集結號》定義了國產戰爭大片的新標准。影片上映之後,無論口碑還是票房,點贊與撒花齊飛,票房與交口共舞,成為當年一部現象級國產大片。而張藝謀《金陵十三釵》中的街頭巷戰戰爭戲拍的也很有里程碑意義。馮小剛《一九四二》中雖然戰爭戲份不算多,但很用心,延續了《集結號》的經典。
值得一提的是,馮小剛的《集結號》《一九四二》的戰爭爆破團隊來自韓國,並因此與韓國的幕後製作團隊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則首次在國產大片中使用好萊塢團隊,為其打造殘酷且慘烈的戰爭場景。效果極為震撼,而且非常安全,不會有人員因爆炸煙火而傷亡。
這幾年,隨著片源的不斷豐富,看的戰爭片越來越少了。再加上一些國產抗戰神劇、神片對該類型片的過度消費,觀眾對國產戰爭片的興趣也很難再提得起來。很多人對國產戰爭片的印象還停留在《集結號》,甚至《血戰台兒庄》階段。不過,這部《我的戰爭》或將扭轉觀眾對國產戰爭電影的固有看法和偏見,用實力再次為國產戰爭大片定義新標准。
《我的戰爭》,重點突出「我」和「戰爭」。這種視角,在以往的國產戰爭大片中是比較鮮見的。既然是「我的戰爭」,那影片就註定有很多主觀視角來呈現戰爭的殘酷性。也因此,在拍攝上,《我的戰爭》動用了很多全新的技術和設備,以「我」為核心切入點,將戰爭場面打造的淋漓鮮活,讓每一個觀眾都仿若置身戰爭場景中,成為影片主角「我」。
《我的戰爭》其核心內容之一是「活著回來、平安回來」。片中,類似的主題被反復呈現,真正體現了人本位。而這,也是以往主旋律、高大上國產戰爭大片中鮮少出現的元素。因為有了人本位這個主題,影片對兄弟情、戰友情、兒女情、父子情、母子情等人間真情的詮釋與刻畫,才如此豐盈動人,充沛感人。戰爭的殘酷性也從這個側面更加凸現出來。
《我的戰爭》角色有次重,主次人物的戲份也有多寡之分,但總體上講,這是一個群戲,每一個角色,無論主角孫北川(劉燁)、孟三夏(王珞丹),還是配角張洛東(楊祐寧)、李順良(黃志忠)、王文珺(葉青),都被塑造的鮮活而立體,豐潤而飽滿。
誠然,在戰爭片篤粉心中,《我的戰爭》最值得說道說道的還是其對戰爭場面的神還原,視覺上的沖擊配合於情感上共鳴,從而讓影片的戲劇張力得以最大程度的飽滿釋放。
用一個字形容《我的戰爭》的戰爭場面,就是「真」。用一句話形容,就是「太真了」。影片在細節上的處理顯得非常老道。無論是軍人的服裝服飾,還是面部妝容,亦或是戰地的尖刻條件,都被復原的出神入化。對情感訴求的表達則很東方,很中國。
而對爆炸硝煙、槍林彈雨、飛機狂轟、強力火力等寫實畫面的打造,《我的戰爭》更是不遺餘力。其氣勢,絕不輸於任何一部好萊塢戰爭大片。遠景、近景鏡頭的無縫切換,將「我」以及兄弟姐妹們的戰爭心況都傳遞的恰到好處。由於要表達的是「我」的戰爭,影片後半程的戰爭場面戲,有很多時候都是以「我」為第一視角的,從而讓現場感更加逼真,也更加淋漓盡致。戰爭的殘酷性也因此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現,對觀眾內心世界的沖擊也是顯而易見的。
為全景式再現戰爭的宏大和殘酷,《我的戰爭》從導演到攝影再到演員也是吃盡了苦頭。攝影師全程貼身跟拍劉燁、楊祐寧等;劉燁在拍攝爆炸戲時差點被毀容,在拍攝肉搏戲份時腳被崴傷;楊祐寧腰部也受傷;以王珞丹為首的女演員雖然扮演的是後方文藝兵,但拍攝時條件也相當艱苦。在零下數度的天氣狀況下,趟冰水,過冰河,而且拒用替身。如此敬業,值得點贊。
③ 票房慘敗,豆瓣評分僅5分的《我的戰爭》到底有多爛
看過,沒多爛,相反還挺好的,豆瓣瞎雞評分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但是評這低我都懷疑是不是故意有人差評
④ 如何看待電影《我的戰爭》
影片充分體現了導演對歷史的無知、戰爭的無知、對解放軍的無知。做為一部戰爭片,導演卻在影片中給我們展現出他對戰爭的無知。最雷人的場景就是炸山埋坦克的情節,憑幾個炸葯包就能把半面山給炸塌了?朝鮮戰爭的因素體現不夠明顯,打鬥的場面太過虛假,每次打鬥美軍每次都是呆若木雞坐以待斃。
⑤ 如何評價《我的戰爭》
不要罵我說話難聽,這部電影就是個球,一點意識都沒,演的什麼玩意?
⑥ 如何評價電影《我的戰爭》
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領銜出品,香港鬼才導演彭順執導,劉燁、王珞丹、楊祐寧、黃志忠、葉青、王龍華主演的戰爭史詩巨制《我的戰爭》將於9月30日全國上映,近日片方發布了「冰與火之歌」 版導演特輯,第一次展現了影片拍攝現場彭順不為人知的一面。通過視頻不但可以看到導演如何用自己獨特的視角表現不一樣的宏大戰爭場面,更能感受到彭順對藝術的執著追求,猶如一曲冰天雪地的片場和熱火朝天的爆破場面所譜寫成的冰與火之歌。
彭順導演憑借《見鬼》、《危城曼谷》(泰國版)、《C+偵探》、《風雲II》、《妄想》等作品早已蜚聲影壇,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香港金像獎、東京國際電影節中多次獲得獎項和提名。對於首次執導戰爭題材電影,在導演特輯中彭順表示非常希望拍一部具有自己風格的戰爭電影,把自己的商業視角和獨特的拍攝手法與傳統戰爭題材相結合,完成一部真正的商業戰爭大片。據了解,為了尊重歷史並拍攝好《我的戰爭》,電影開拍前彭順翻閱了大量相關書籍和影像資料,對這段歷史進行深入了解學習,在電影拍攝間隙彭順則抓緊時間和槍械組老師交流,充分熟悉每一種武器裝備,以便更好的完成拍攝,如此狂熱認真的工作態度和對細節的極致把控,使得主創人員對導演深感佩服。
「導演希望能夠呈現給我們不一樣的戰爭片,而且壓力非常大,但是在片場他完全沒有表現出來,只為了讓我們能更專注的投入到拍攝中」,王珞丹這樣評價導演。楊祐寧則表示:「導演在片場只要一坐上導演椅就會很亢奮,有什麼畫面,需要補什麼畫面,全在他的腦子里。」劉燁對導演的評價是最中肯的:「他是一個非常專業的人,在片場一直專注的看著鏡頭,就是那種典型的工作狂類型,工作占滿了他全部的時間,很專業,很敬業。」
為了盡量真實還原抗美援朝戰斗場面、把最真實的感覺呈現給觀眾,彭順表示:自己堅持實景拍攝戰爭場面,並在拍攝戰斗戲時會要求攝影師在距離炸點最近的位置完成拍攝,跟演員一起經過炸點,只有這樣才會體現出戰場的真實感。在電影拍攝過程中大量的使用GoPro進行拍攝,用第一人視角呈現畫面,給人更加真實的感受。在使用GoPro拍攝過程中,不僅要求演員持機表演,彭順還親自持機進入「戰場」真實感受戰場的危險。彭順要求電影中的爆破場面使用真實爆破,這對影片增加了很大的拍攝難度。在保證演員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影片中大部分爆破鏡頭都是採用真實爆破,在拍攝過程中同一個畫面,會因為爆破或者演員走動問題重復拍攝多次。彭順希望通過這種拍攝手法和嚴格的畫面要求,讓觀眾身臨其境的去感受最真的戰場,用不一樣的拍攝方式梳理戰爭電影的全新模式,帶給觀眾全新感受,希望能夠創作出一部真正有他個人風格的戰爭題材商業大片。
輾轉多地拍攝,導演與工作人員同甘共苦
《我的戰爭》於2015年9月28日在遼寧省調兵山市正式開機,全片歷時118天,轉戰三省四縣十幾個拍攝場地,於2016年1月13日在河北省張家口市殺青。拍攝過程中,劇組從氣溫攝氏二十多度的北京轉戰氣溫近零下二十度的河北、東北等地,全部工作人員曾在零下十幾度的情況下拍攝近半個月的夜戲,被風沙塞滿口鼻和濃煙熏黑衣服更是家常便飯。即使是第一次如此嚴酷的地點拍攝,彭順依然認真負責、精益求精,總是第一個到片場檢查場地、道具等,確保不耽誤拍攝進度,拍攝過程中多次親身上陣示範指導,其敬業程度得到全劇組認可。在面對鏡頭時彭順也幽默的表示道:「我平常很想跟工作人員、演員一起,所以我在外邊跟他們一起感受這個拍攝現場,但天真的太冷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的戰爭》拍攝期間彭順迎來了50歲生日,工作人員貼心的准備了生日蛋糕為他慶祝生日,彭順感謝劇組人員關心的同時表示雖然劇組拍攝條件艱苦,但一定要通過努力拍攝出一部真正商業戰爭大片呈現給觀眾。
⑦ 電影我的戰爭觀後感
《我的戰爭》和以往的戰爭片一樣,戰爭場面拍的氣勢恢宏巨大,但我覺得現在的戰爭片畫面音效更加逼真。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我的戰爭 觀後感 ,希望大家喜歡!
我的戰爭觀後感篇一
《我的戰爭》節選自巴金的小說《團圓》,講述的是中國志願軍抗美援朝的 故事 。我想,《我的戰爭》選擇在「九·一八」紀念日的前夕上映,是有著特殊意義的,為的是喚醒中國人的民族榮辱感,銘記歷史,繼續前進。
80後的我,除了在教科書里學到了關於抗日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之外,就是通過影視作品了解相關歷史。我感覺影視作品更有渲染力,更直觀。近幾年,關於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大製作越來越多,例如《百團大戰》、《集結號》、《辛亥革命》等,這與國家的方針政策息息相關。2013年11月,在考察山東時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 文化 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主流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這也符合80後、90後的觀影需求,他們不太習慣通過歷史書了解歷史,而是對反映歷史的影視作品頗感興趣。
我對抗美援朝戰爭知之甚少,通過觀看《我的戰爭》,我被老一輩愛國將士的精神深深震撼著:中國抗美援朝軍人典型代表——九連連長孫北川,他身經百戰,習慣了槍林彈雨,不知道什麼是恐懼,是個真正的戰斗英雄。在第三場巷戰戰役中,當他陷入彈盡糧絕,生死一線之際,他陷入了劫後餘生的恐懼,面對殘酷的戰爭,面對隨時而來的死亡,面對隨時都可能失去的愛情,他第一次害怕了。但在戀人孟三夏的情感激勵下,在面對戰友兄弟一個一個倒下之時,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呼喚之下,他重新走出了恐懼的陰影,再一次拿起了沖鋒槍,踏上戰場;文工團樂隊指揮劉詩文,中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他主動報名參軍,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朝鮮戰場,可是在面臨極其艱苦的環境之時,又陷入了強烈的恐懼之中,最終,當女友文珺意外犧牲之後,劉詩文心底的堅韌終於被激發出來,成長為一名真正的軍人……
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離不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拋頭顱、灑熱血的付出,我們無法回到過去,但是我們可以深愛我們的國家,「銘記歷史、繼續前進」。
我的戰爭觀後感篇二
這是一部在上映前就引發爭議的影片!
這是一部在觀影後仍引人思考的影片!
血與火交織的朝鮮戰爭,是這部影片聚焦的主題。影片改編自巴金的小說《團圓》,講述了一群平凡又非凡的年輕軍人為保衛共和國毅然決然奔赴戰場,在殘酷的血雨中所經歷的那些關於愛情、友情、親情的故事。
觀看完這樣一部「標准」構思的戰爭影片,感觸最深的首先還是戰爭暴力的血腥與殘酷。作為「裝飾死亡的藝術」,戰爭的殘酷從來就是古今中外影視或文學作品呈現的焦點,朝鮮戰爭尤其如此。戰火後的瘡痍不時敲擊著觀影者的心靈。其實,在影片之外,有關這場戰爭的殘酷還是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當然,這種殘酷部分源於敵我雙方懸殊的力量對比。
根據金一南《軍人生來為戰勝》一書記載,朝鮮戰場上美軍一個軍就擁有坦克430輛,而我志願軍入朝的6個軍,一輛坦克也沒有。這一裝備差距的代價,在影片中得以呈現。再比如,美軍運輸全部機械化,一個軍就擁有汽車約7000輛,而我志願軍入朝之初,主力三十八軍只有汽車100輛,二十七軍則只有45輛。空中力量的懸殊就更大了。我志願軍當時不但沒有飛機,連防空武器也極度缺乏。面對美軍1100架作戰飛機,志願軍當時只有一個高炮團,36門75毫米高炮,還要留12門在鴨綠江邊保衛渡口。最初帶入朝鮮的,竟然只有舊式的日制高炮24門。至於雷達則一部也沒有,搜索空中目標全憑耳聽和目視。對此,侵朝美軍總司令李奇微後來也回憶道:「我們在北朝鮮戰場上空幾乎未遭抵抗。除地面火力外,我們可以不受阻礙地攻擊敵補給線。在頭一年,對方甚至連防空火力還擊也沒有。」
對於這場戰爭的殘酷,當年的影片《上甘嶺》也曾有過經典的刻畫。影片以「戰壕真實」為鮮明特徵。在尚不具備鴻篇巨制條件下,當時的影片編導選擇了上甘嶺戰役這個局部,「以小見大」式地反映抗美援朝戰爭,將鏡頭聚焦於戰役中志願軍某師某部八連和八連駐守的坑道特定環境,集中塑造八連連長張忠發等基層官兵形象,讓觀眾從他們身上感受到志願軍作為整體堅不可摧的意志和力量。影片中那個生動的細節感染了幾代人。志願軍官兵在坑道里堅守多日,沒有喝上一滴水,口渴難耐,排長講望梅止渴的故事,連長帶頭乾咽餅干。師長派人給坑道官兵送來兩個蘋果,大家拿在手裡輪流聞一聞,誰也捨不得吃一口。影片之所以被譽為戰爭的詩篇,應該講,其詩情中滲透著志願軍戰士對祖國的無比深情,這是重要的原因所在。
在《我的戰爭》影片中,也有類似的細節刻畫。比如,在影片的末尾,穿越戰場硝煙的火車回來了,跟片頭幾年前的熱鬧一樣,鑼鼓喧天、載歌載舞、夾道歡迎,只是車頭上少了孫北川以及千千萬萬個和孫北川一樣的英雄兒女,畫面上其他跟孫北川一樣的戰士抱著家人痛哭,當張洛東跑向孟三夏的時候,孫北川的笑容定格了。站台上,孟三夏下意識地捂著斷臂,勝利的列車駛來,姑娘卻沒有等來自己的愛情。戰爭就是戰爭,它在不經意之間猝然來臨,又在不經意之間分隔生死。敵機呼嘯的轟炸、漫山遍野的槍炮,幾乎讓觀眾聞不到一絲生機的味道。曾經,列車駛 出國 境的第一站就是空前慘烈的傷亡,而今,列車歸來更是承載著太多痛失親人的噩耗。原著巴金小說題為《團圓》,或許想表達的就是這種殘缺後的團圓。
猶記得,韓靜霆在小說《戰爭讓女人走開》中,對女人在戰爭中的犧牲與承受贊譽有加。在充滿雄性荷爾蒙單一的世界裡,應該說,影片中孟三夏的出現平添了一絲柔和的溫度和色彩。戰爭將男人練就錚錚鐵骨,亦讓女性多了份颯爽英姿。在《我的戰爭》影片中,王珞丹演的應該說很出色,通過江面大橋遭遇戰、五里亭攻堅戰、小鎮突圍戰和537高地爭奪戰,在腥風血雨中描摹出了共和國女軍人的作風和情懷。
義大利左派導演貝爾納多·貝托魯奇曾經說過,個人是歷史的人質。60多年過去了,有關這場戰爭的定位有些討論也不足為怪。但有一點卻是無法遺忘與虛無的,那就是與這場戰爭關聯的所有個體表現出的那些英勇、犧牲、無私與大愛。這一點,無論是普通的戰士,抑或共和國元帥,情感是相通的,也是共鳴的。比如,有關這場戰爭的出兵,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元帥在《彭德懷自述》一書中如此追憶道:
「1950年10月1日國慶後,4日午,北京突然派來飛機,令我立即上飛機去北京開會,一分鍾也不準停留。……散會後,中央管理科的同志把我送到北京飯店。當晚怎麼也睡不著,我以為是沙發床,此福受不了,搬在地毯上,也睡不著。想著美國佔領朝鮮與我隔江相望,威脅我東北;又控制我台灣,威脅我上海、華東。它要發動侵華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老虎是要吃人的,什麼時候吃,決定於它的腸胃,向它讓步是不行的。它既要來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國主義見過高低,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是困難的。」
美國人約翰·托蘭在《漫長的戰斗: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一書的後記中,也超越政治層面對這場戰爭進行評述說:「這場戰爭中大量具有人性的事例——戰場上的英雄主義、自我犧牲精神、對敵人個人的仁慈和同情——使有關這場戰爭的討論經久不衰。」影片中有一句台詞令人深思——「你說,我們現在做的這些事,以後會不會有人記得?」
這是一個值得所有人永遠深思的叩問!
我的戰爭觀後感篇三
中秋節 這天,南京受台風影響,從早到晚下一直雨,而且越下越大,但這並沒有阻擋我要去的一個地方,那就是盧米埃南京弘陽廣場影城。
說起看電影,那還要追溯到2006年秋天的一天,在上海出差的我,獨自一人閑暇之時,到曹楊電影院看了一場由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電影《世貿中心》,電影描寫了911恐怖襲擊中紐約消防局的消防隊員參加世貿中心救援的故事,是一部在災難片中宣揚美國人性和價值觀,宣揚英雄主義的影片,和《拯救大兵瑞恩》《第一滴血》《真實的謊言》歷來的美國大片一樣,影片推崇的是美國式的愛國主義和英雄情結,當時我懵懵懂懂的想,中國歷史上在抵禦倭寇的戰爭中,在反法西斯和民族解放戰爭中,也有那麼多英雄,怎麼現在的銀幕上出現的都是「美國英雄」。
這就是我時隔10年後,今天特地走出家門,冒雨走進影城觀影的原因,因為今天有一部反映抗美援朝的電影《我的戰爭》全國首映,因為這部電影的宣傳片在網上引起爭議,因為我十年沒有看電影了。
因為知識儲備有限,由於掌握的資源和信息量的匱乏,我是不擅長寫專業性影評的,充其量寫這篇小文只能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抒發一下自己的觀影感受。
近年來,在追求商業利益的電影市場,在追逐票房第一目標的競爭中,國產電影觀眾和票房經常不敵美國大片,這種現狀已持續多年。看《我的戰爭》我是有了思想准備的,不為觀眾的多少動搖我的觀影決心,也不會因爭議紛亂影響我的觀影心情。
《我的戰爭》和以往的戰爭片一樣,戰爭場面拍的氣勢恢宏巨大,但我覺得現在的戰爭片畫面音效更加逼真,戰爭場面更加震撼、慘烈,可見如今的電影拍攝技術藉助於電腦特技已經日新月異了。
影片從志願軍九連和文工隊入朝參戰前的火車站相遇拉開序幕,先後設置了江面大橋遇襲、五義亭阻擊攻堅戰、小鎮排雷突圍戰、537高地爭奪戰等劇情,通過一批血性軍人,熱血青年入朝參戰,在一場場槍林彈雨戰斗中生死與共的經歷,演繹了戰火紛飛中的兄弟情、父子情、父女情、戀人情,謳歌了人生角色的升華和生命在殘酷戰爭中的蛻變,演繹了一個又一個戰地英雄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有血有肉的英雄。
影片中的每一場戰斗中,都有志願軍戰士前仆後繼壯烈犧牲:五義亭峽谷為炸毀美軍坦克犧牲的大斧子、小鎮突圍中掩護戰友犧牲的老爹和王文珺、537高地爭奪戰犧牲的老梆子、連長孫北川,還有在江面大橋遇襲、小鎮突圍、537高地爭奪戰中倒下去的沒有名字的志願軍戰士。還有那些在戰斗中血肉模糊的戰士,那些在戰地救護中疼痛無比的傷員,那些雖傷殘但活著回來的勇士,哪一個不是最可愛的人,哪一個不是共和國的英雄!
戰爭是殘酷無情的,為正義而戰是神聖的,國家的英雄是可敬的。全世界各國都以不同的藝術形式歌頌為國家為民族或獻身或活著的英雄,每個國家都有或活著或犧牲的英雄受到人們的崇敬和愛戴。美國大片中更是不斷向全世界推崇他們在二戰、朝鮮戰爭、中的英雄,不斷推崇在災難來臨之時充滿人性光輝的英雄,不斷推銷輸出他們的價值觀,我們的電影觀眾並沒有感到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也沒有感到奇怪和詫異。因為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都有他們國家的榮譽和驕傲,他們民族的尊嚴和自豪,他們崇拜英雄情結。縱觀各國數不清的無名烈士紀念碑,無名英雄墓,無不彰顯崇尚英雄的國家意志和人民意志,這些國家的人們並沒有過多議論所在國家參與或發動戰爭的正義與否。新中國成立之初,共和國的締造者在北京建造了雄偉高大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碑是共產黨執政後奠基的,但看看紀念碑後面的碑文就知道紀念碑不只是紀念緬懷共產黨的英雄。
我一直覺得不可理解的是,各國都在歌頌自己國家和民族的英雄,也沒有人過多追問英雄產生的那場戰爭正義與否,不知道《我的戰爭》與別的戰爭有多大區別,為什麼對《我的戰爭》這么敏感。
說實在,只有經過戰爭才知道戰爭的殘酷,只有經過戰爭才知道生命的脆弱,只有經過戰爭才知道和平的寶貴,只有經過戰爭才會厭惡戰爭。全世界各國都不想捲入戰爭,各國人民都不願意置身戰爭,但發動戰爭是國家行為,是統治者的意志,人民只能被迫參與戰爭,所以,正義和非正義戰爭不是哪個人書寫的,而是由歷史定論的,看待戰爭的正義和非正義,必須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歷史,不能割裂,也不能偷梁換柱,不能把戰爭和戰爭中的英雄等同而論。記得當年有句經典的話說過,什麼階級說什麼話。因此,我認為評論戰爭所持的立場決定了對戰爭歷史的態度和戰爭背景的審視。
《我的戰爭》這部影片和眾多的以戰爭為題材的中外影片並無多少不同,之所以引發爭議不是戰爭片本身出了什麼問題,而是影片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放在當今信仰的缺失,精神支柱的垮塌,各種思潮泛濫,意識形態領域依然尖銳的斗爭,改變中國顏色的暗流涌動,推波助瀾的背景下,這樣理解這場因影片和宣傳片引發的爭議我認為就不奇怪了。
影片《我的戰爭》最後,在537高地爭奪戰中身負重傷的孫北川和張洛東躺在陣地上有句 經典台詞 對話:張洛東問連長孫北川「我們現在所做的事,以後的人是不是還會記得」,孫北川回答道:「會記得的」。聽了這樣的話,我感動的眼淚流了下來,時隔數十年,我們身處和平年代,我們能忘記這些用血肉之軀換來幾十年和平的英雄嗎?我們還記得這些英雄嗎?我們還在喋喋不休的為影片名稱爭論嗎?
影片《我的戰爭》和影片《英雄兒女》都取材於巴金先生的作品《團圓》,都是以戰爭為大背景的英雄頌歌。我覺得,有民族尊嚴和民族精神的人,有英雄情結的人,不要再分「左粉」「右粉」了。讓我們在尊敬各國英雄的同時,首先尊敬自己國家的英雄!不要忘記「我的戰爭」中我們的英雄!
向為國家和民族尊嚴而戰的英雄致敬!
看了電影我的戰爭觀後感的人還看了:
1. 《我的戰爭》電影觀後感
2. 《我的戰爭》觀後感
3. 我的戰爭觀後感精選
4. 觀《我的戰爭》後感
5. 《我的戰爭》觀後感 《我的戰爭》電影觀後感
⑧ 電影我的戰爭好看嗎
我的戰爭這部電影很一般,戰爭場面還可以,但電影太主旋律了,英雄人物都一副視死如歸的樣子,戰爭可以拍,但是要拍出人性化的一面,跟現在上映的《血戰鋼鋸嶺》相比就差了很大一截,跟國內的集結號比也有差距。
⑨ 如何評價電影 我的戰爭 My War
二流子導演憑著地攤知識和意淫拍出的強行煽情的戰爭片,從預告到劇情都膈應人
⑩ 電影《我的戰爭》劇情怎麼樣 劇情介紹
劇情簡介:
中國有這樣一支英武勇猛的志願軍,他們為了保衛國家毅然決然遠赴朝鮮,在並肩作戰的日子裡一起經歷生死,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感。孫北川(劉燁飾演)是這支隊伍的核心首領,他身經百戰、個性粗獷但心地善良,在戰場上向來無所畏懼,而遇見文工團隊長孟三夏(王珞丹飾演)之後,這份勇猛又多了一層責任感。孟三夏是個性格爽朗、嘴硬心軟的直腸子,跟粗線條的孫北川緣起於抬杠,在共同經歷了戰場的生死考驗之後,孟三夏內心的柔情被喚醒。與此同時,孫北川的好兄弟、司號員張洛東(楊祐寧飾演)也對孟三夏暗生情愫,孑然一身的命運造就了他單純、樂觀的個性,為了撮合北川與三夏,他甘願隱藏自己的感情,但在唯一的親人老爹李順良(黃志忠飾演)犧牲後,張洛東第一次嘗到痛苦的滋味。李順良是張洛東的養父,也是隊伍里的老兵油子,他淡泊世事講話句句戳中要害,是九連的潤滑劑,也是張洛東的精神導師,他的犧牲促成了張洛東人生的重大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