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超驗駭客的影評
超驗駭客影評
如果你認為這種神一樣無所不能的人工智慧機器不可能被很快製造出來的話,那麼,回想一下,西拉特在20世紀30年代預測一個炸彈可以摧毀一座城市,當時的人們把他當作瘋子的情景。——雨果德加里斯(人工大腦之父)
哲學意義上的「超驗」一詞,是指思維或意識的活動超出了經驗世界的界限,進入超經驗的領域。超驗主義是美國的一個重要思潮,興起於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的新英格蘭地區,但波及其他地方,成為美國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運動。超驗主義是一種唯心主義,強調的是思想、意識的力量,強調的是靈感、奇跡以及個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超驗主義認同人在一定范圍內就是上帝。
現實中對人工智慧的研究近似於超驗主義的實體推行。人工智慧絕非簡單的人類給予它們某種功能它們才具備,而是在精神和智能上產生自行進化,並且是指數速度的進化。當人工智慧達到一定智能水平(稱作「奇點」的狀態),它們將擁有完全獨立的人格,不再受制於人類的控制,以人類無法想像的速度進化,將人類遠遠拋在後面。「假設人工智慧擁有自我意識,人類的生活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它將會為人類開啟永生,還是引向滅亡。」 影片借約瑟夫泰格博士之口說出對人類現實發展的擔憂。
矛盾與分裂是科技發展必然的產物。人工大腦之父雨果德加里斯教授是「人工智慧威脅人類」觀點的擁護者,但他也表示他似乎要精神分裂。一方面他將製作極其聰明的人工大腦作為人類追求的偉大目標;一方面,他對人工大腦製造成功將產生的前景不寒而慄。高智機器是萬億萬億倍的人工大腦,也就是真正神一樣的東西。
影片《超驗駭客》正是基於這樣的現實矛盾產生。約翰尼德普飾演的威爾是人工智慧領域首屈一指的研究者,他致力於開創有史以來最有人性的機器人。在開場的演講中,他展示了現代人工智慧的發展,以及未來人工智慧必然發展趨勢。盡管他主觀並非希望改變世界,但認為科技的積極因素遠大於其消極影響,推動人工智慧的發展如同行著「造神」之事。另一方面,威爾的妻子麗貝卡豪爾飾演的伊芙林卡斯特博士則希望可以通過人工智慧來改變自然世界、修復自然世界,用非自然的手段來輔助大自然的自然運行。伊芙林的觀念本就是矛盾的哲學,這也是影片沖突的根本所在。
2.世界將其自身縮小成為一滴露水。——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美國思想家、文學家,超驗主義倡導者)
雨果德加里斯教授在《智能簡史:誰會替代人類成為主導物種》一書中提出,面對比人類智能高出萬億萬億倍的人工智慧,他預言人類將分裂成兩大主要政治集團:宇宙主義者與地球主義者。宇宙主義者認為製造人工智慧就像宗教,是人類的使命;地球主義者認為這是一個冒險,也將導向人類的毀滅。事實上,雨果德加里斯教授本人既不是絕對的宇宙主義者也不是絕對的地球主義者。對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所有人類都懷著顫巍巍的態度,那是對未知世界的恐懼。
一個最怕死的人會為了心愛的`人堵槍口,正是角色設定的立體感。《超驗駭客》角色設定有趣的地方也在與此。並不希望科技全然改變世界的威爾,成為人工智慧的引領者,甚至是獨裁者,人類觀念中的「神」。希望通過科技完善世界的伊芙林反倒站在了地球主義者的一端。威爾所代表的人工智慧發展超乎她的想像,超驗駭客的能力愈發不可控。恐懼恰是來自於這種不可控性,而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不可控性只會增強。
是否可以通過信任消除恐懼?人類能否信任人工智慧?影片對人工智慧的態度是溫和的,它所展現出的人工智慧是不傷人的溫柔的友善的。這方面不僅觀眾看得到,影片中威爾夫婦的導師摩根弗里曼飾演的約瑟夫泰格博士、保羅貝坦尼飾演的馬克思沃特世博士、希里安墨菲飾演的布坎南特工,也都看得見。可約瑟夫博士還是悄悄塞了紙條給伊芙林,希望她可以逃離人工智慧。未知的領域使人類感覺恐懼,強大的能力讓人類無法產生信任感。這與對方是否傷害人類沒有直接關系。恐懼使人類預見了危險。
說到底人類之所以研究人工智慧,就是希望能夠從人工智慧處獲取既得利益。希望獲得好處又不想付出代價,讓人類左右為難。與超驗駭客交易,彷如同魔鬼的交易,人類得到了重生的能力,卻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的自我,被套上未知的枷鎖。另一方面,人類個體多短視。影片中對超驗駭客忠誠者,都是得到超驗駭客好處的人。當然也有一部分人是希望得到超驗駭客的好處,又不能對其產生信任者。
3.我之所以走進林間並不是想生活得便宜些或者更昂貴些,而是想以最少的麻煩做些個人想做的事。——梭羅(美國作家、哲學家,超驗主義代表人物)
用梭羅這句話來形容威爾無比恰當。威爾對人工智慧的研究並非出於希望人工智慧改變世界,而是出於對這件事情認真的熱愛。而到後來因為機緣巧合,威爾成為超驗駭客,他所作的看似驚悚而偉大的努力,又為非是為了能夠與伊芙林更貼近一些。威爾所作的一切,都是在修補自己的後花園,修補自己的人生。
超驗駭客是否還是威爾?是約瑟夫泰格博士等人共有的疑問。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超驗駭客早已失去人類的情感,成為危險的存在。威爾變了?在新的生活中,伊芙林無法適從。影片中伊芙林與威爾共進晚餐的鏡頭令人心碎。伊芙林對威爾信任感的動搖使其心情變得糟糕,面對電子威爾的滔滔不絕,她想靜靜。為了增加相處的實感,威爾製造出自己也在進食的聲音,刀叉落在碟盤上的空靈,讓人絕望。
可生存環境的轉變導致的何止是威爾變了。從活體人到超驗駭客,客觀的轉變致使威爾必然改變。伊芙林不是也變了,她還愛他,但她更加恐懼他。當別人重復他不再是威爾的時候,她也相信了這一點。馬克思博士說服伊芙林加入反抗超驗駭客的陣營是這樣說的。「改變世界不是威爾的理想,那是你的。」所以現在這個用納米技術不斷修復著世界的威爾早已不是威爾,它只是在擴張自己的權力范圍而已。當不信任感鑽入愛情的縫隙,如同雞蛋的裂縫,勢必導致好的崩塌壞的建立。
《超驗駭客》並非一部科幻動作大片,而是一部對科技、哲學、宗教與愛情進行著深度探討的影視作品。它的文學性超越了它的商業價值。影片以兩敗俱傷的結局宣告了超驗駭客研發的完勝,那是人工智慧人性化情感化的完全構建。那也是愛情的完勝。改變世界不是威爾的理想,是伊芙林的。因為是伊芙林的理想,因為威爾愛她,所以當威爾有能力去做的時候,才希望打造出她渴望的那個世界。世界將其自身縮小成為一滴露水。我的全世界就是用那滴露水澆灌,在我們後花園中盡情綻放的向日葵花。
Ⅱ 超驗駭客的影片評價
新手導演讓本應十分有趣的題材變得沉悶催眠,影院觀眾評分(Cinema Score)僅為「C+」;媒體影評人也口誅筆伐,爛番茄新鮮度僅19%,權威媒體評論MetaCritic得分為44,都以負面評價為主。
《舊金山紀事報》:《超驗駭客》聽起來像是一部克里斯托弗?諾蘭導演的影片,只是像被木馬入侵的版本。(50/100)
《娛樂周刊》:看著影片逐漸展開和偏離初衷,你會好奇菲斯特的導師——諾蘭導演會怎麼處理同樣的資源;他一定會把劇本打回從第一頁開始返工。(50/100)
《紐約觀察家報》:這部毫無意義的科幻瞎扯影片就如一場噩夢,沒有情節、沒有連貫性而且毫無感情。(25/100)
Ⅲ 如何評價電影《超驗駭客》
感謝英文版。我沒看中文版。德普球迷失望了,他會做這個動作的正常人。裸露的黑客和極客的臉腫了,基因工程的人被誇大了。剽竊「鐵人3」創意病毒。有在預告片中沒有槍戰,報復,報復,科幻小說不強,沒有陰謀論,沒有激情戲,沒有意識形態的爭論。沒有轉身,沒有苦難,沒有英雄。缺乏主流商業電影的所有元素。
3、前三十分鍾略顯生硬但並不壞,雖然我覺得完全陌生,是德普在另一筆職業生涯中的一筆…整個故事開始從他的意識發展到互聯網。不像Hawking的超級計算機,它可以監視一切。它沒有接管美國核武器系統當終結者的Skynet是連接。」超驗駭客」人工智慧只是尋找一個小鎮(雷神建成混沌)伺服器和一堆研究刀槍不入的納米技術(眼鏡蛇,擁有知識產權)。在人們發現了他的陰謀之後,他製造了一種病毒來摧毀它(獨立日和廁所里的盲),故事莫名其妙地結束了。
Ⅳ 超驗駭客好看嗎,豆瓣怎麼這么低分
一般吧,不算爛片,但也不是很出色,電影的一些設定還是很特別的,但給人的感覺並不是太精彩,可能投資規模也不算太高吧,沒有視覺奇觀的展示,也沒有太深刻的劇情,就是中規中矩的科幻電影。
Ⅳ 如何評價電影《超驗駭客》
首先肯定的一點,《超驗駭客》是一部不錯的電影,但拍得不行。不能因為高概念的本質就完全肯定一部電影,當然也不能因為導演水平不咋地就否定所有的閃光點,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嘛。盡管電影不算傳統的好萊塢商業科幻片,但無論從片中的理念還是情節發展都有秉承著科幻電影的一貫特質:獵奇與奇觀。最讓人叫絕的在於本片的精神內涵,結尾20分鍾點睛一筆讓本片的格調頓時升華。
不要過多糾結於本片糟爛的節奏和剪輯,也不要被電影這個看似爛大街的硬科幻套路所蒙蔽雙眼,電影的理念和內涵非常新穎,來自諾蘭大神的創意和故事,沒有一個是水貨,下面讓我們細細分析。
研究這部電影,離不開兩個科幻名詞,「人工智慧」(AI)與賽博格(Cyborg)。
1、人工智慧
1950年,英國的數字家阿蘭·圖靈在曼徹斯特大學提出了著名的「圖靈測試」理論,代表著人工智慧的概念被初步提出。「圖靈測試」理論具體為一個人和一台機器隔開的情況下接受測試,要求提問者不斷提出各種問題,從而辨別回答者是人還是機器,如果機器有30%的回答騙過了提問者,那麼這台機器就通過了測試,並被認為具有人類智能,即人工智慧。
舉個例子,反復問同一個問題給被測試者,比如「你吃飯了嗎?」連問五遍,假如被測試者是人類,最後多半會蹦出來罵街:「你丫煩不煩啊」,但機器人則不會,機器永遠會基於答案的對錯來回答問題,這就是計算機與人類大腦的區別。截止發稿之前沒有一台機器能夠通過圖靈測試,最接近的是2012年俄羅斯人弗拉基米爾·維西羅夫開發的「尤金·古斯特曼」電腦程序,29.2%的回答均成功「騙過」了測試人(就在前不久,2014年6月7日,也是圖靈逝世60周年,尤金·古斯特曼通過了圖靈測試,果這一結論獲得確認,那麼這將是人工智慧乃至於計算機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事件)。 《超驗駭客》里一個非常重要的情節,摩根弗里曼問電腦PINN:「你是否擁有真實的情感?」結果被倒打一耙,這就是電腦真正具有人類智能的表現。
2、科技恐懼
「圖靈測試」出現於50年代,當時二戰結束之後,化學武器的使用,蘑菇雲的升起,冷冰冰的計算機、充滿魔力的電子媒介產品,這些技術的發明超出了當時人們的認知范疇,加之冷戰的背景和麥卡錫主義,乃至後來的登月計劃和越戰,「科技恐懼」正式成為科幻電影的主題之一,被譽為「第一個黃金時期」的科幻電影,充滿了灰暗,焦慮和絕望的悲觀色彩。《地球停轉之日》、《奇愛博士》、《2001:太空漫遊》代表了我們對無法掌控的科技可能會出現的後果之一。比較突出的就是人工智慧,在科技恐懼電影中通常是兩條完全對立的觀點並行。就拿《機械公敵》來說,電影闡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方面人類擔心機器最終會叛變統治人類,一方面人類的生活又離不開機器人。充分顯示出了人類對待科技發展和人工智慧的矛盾心態。
《超驗駭客》的概念來自於監制克里斯托弗·諾蘭,一開始覺得諾蘭估計是在糊弄事,隨便瞎編了個概念湊活完事,因為諸如科技恐懼中的人工智慧主題電影在好萊塢屬於爛大街的狀態,是個科幻片都有這種主題。但仔細琢磨本片的科幻主題,會發現天才諾蘭提出的概念,沒有一個是糊弄事的。
3.超驗造物
電影的主人公是一個人工智慧體,打算征服全世界,這根大部分機器人科幻片都差不多。但本片細微之處在於當被問道是否要毀滅全世界,德普答曰:否。我只是超驗他們。電影的英文名Transcendence,翻譯過來是「超越」,其另一個涵義是宗教方面的「超然性」,相信電影「超驗」這個詞用的是後一種釋義,因為片中不止一次的說出了有關上帝方面的神學理論,德普還因為這個理念「走著也中槍」。Transcendence代表這對神的超越,也就是凌駕於造物主之上,說白了,就是讓德普變得比造物主更加牛逼。
片中智能體德普幾乎改變了人類世界,納米顆粒無處不在,他治癒了所有人的疾病,卻將所有人都「聯網」,看上去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這種在生物學上叫做「蟲巢意識」,也就是集體意識、傳心術、心靈感應,代表生物就是蜜蜂。蟲巢意識在科幻作品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這種意識方式代表了一種高度進化的生物狀態,不信可以翻開任何一本科幻小說或者打開游戲,凡是涉及到蟲巢意識的生物,進化程度都比人類要高,電影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天外魔花》,去年搞笑片《世界盡頭》外星人也是這種意識(我在寫《異形生存手冊》里仔細分析過這種蟲巢意識,但好像被編輯在成書中給刪了,怨念啊),外星人這種意識對無拘無束和獨立意識的人類來說,我們無法接受這種狀態,所以才會覺得恐懼。1而且集體思維代表著集權,沒有個體自由,1956年版的《天外魔花》就是用這樣科幻意識,在冷戰背景下成為政治影射的工具。
而且《超驗駭客》中的概念是建立在可再生和強化機體的基礎上的,無疑更加超前。我們不可否認對這種集體意識的恐懼,但也不可否認其先進的進化模式,就像《世界盡頭》里說的:「我TM就愛這種低級的自由,你管得著嗎?」。
4、賽博格
本片另一大特色在於對人機關系的處理上,以往智能叛變的作品會混合人類與機器之間的界限,但本片沒有。最後德普操縱超驗人與人類軍隊作戰,他們沒有一個動用武力,只是採用束縛的形式,也就是說,本片中的人工智慧,在嚴格遵循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大定律」中「不能傷害人類」的第一法則,電影最後德普落點於「機器人服從人類命令」的第二法則,在控制論與反控制論的前提,人機界限劃得很清楚,這一點與新版《機械戰警》一致。但終究德普自我毀滅了,破壞了「機器人應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違反第一、第二定律」的第三法則,由此展開本片的第二大關鍵詞:賽博格。
賽博格即是機械化有機體,是以無機物所構成的機器作為身體的一部份有機體的碳/鐵共生形式,是由曼菲德·E·克萊恩斯(Manfred E. Clynes)與內森·S·克萊恩(Nathan S. Kline)在1960年提出,來稱呼他們想像中的一種人類,這些人類經過強化之後能夠在地球以外的環境中生存。其定義可能包括了某些使用了生物組織和基因的仿生人和生物電腦,代表作品就是《攻殼機動隊》、《銃夢》,其實老版《機械戰警》也是賽博格電影,但不純粹,墨菲只是作為有機體改造的人工智慧,類似於T-800,但在後期自我意識恢復,成為真正的賽博格。
5.主題是什麼
《超驗駭客》中的德普有些復雜,他是一台具備自主意識的電腦,屬於人工智慧的行列。但電影始終沒有說明這台電腦是否是德普本人的意識,他可以是智能電腦PINN的意識,通過讀取女主角的思維產生的冒牌貨,假如這樣就跟賽博格沒有任何關系(PINN是藉助於猴子的意識而研製,並非原始生物意識),結尾PINN遵從了機器人定律,自我毀滅,但利用德普住宅處銅網隔離,又保護了自己,也沒用違反第三定律,也可以說得通。假如電腦是德普的意識真正上傳至電影,那麼電腦就符合了賽博格的一切特點,電影的主題就就變了。
依照個人觀點,兩種都有可能,但我更希望是後一種,因為這會升華電影的結尾。本片的大半部分時間,德普被塑造成一個打算改變人類,升級人類進化,完成「超驗」的終極電腦,承擔了反派的角色。但電影最後用句俗話來表示:我猜中了開頭,但沒有猜中結尾。
本片開場,德普兩口子居家生活,德普用銅網罩住庭院,隔絕一切信號,是個超級典型的學術派,而妻子麗貝卡·豪爾就拿這件事吐槽,在出席晚宴上,妻子還替古板的德普整領帶,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如何在成為電腦後打算超驗人類?電影結尾給出了答案,這是他妻子的夢醒,晚宴演講之前,妻子的開場白呼應了結尾:是她一直打算創造一個由智能技術進化人類的賽博格世界,這是她夢想,德普只是幫助妻子完成了夢想,她們之間的紐帶是純潔的情感,也就是宅男與女神之間的愛情。宅男對女神的情感讓他化身為電腦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全國聯網,幫助妻子逃走,完成她的夢想。
6.他
電影之前一直在誤導觀眾,讓一切矛頭都指向了成為電腦後的德普,這是很多智能叛變作品最常用的方式,然而本片卻是一部賽博格電影,他幫助妻子完成構架,面對妻子的猜疑和恐懼,主動接受了病毒,叫做至死不渝的愛,讓本片結尾走了一次溫情路線,變成了純愛電影。相信假如觀眾注意到之前大量細節的話(德普從來沒有攻擊過人類,一直在治療人類),片尾這一處反轉的點睛之筆,返回頭來再來審視德普所做的一切和妻子對他的猜疑和恐懼,就會體會到宅男的辛酸,超驗人類、集體意識的恐懼已經變得不再重要,被心愛之人誤解的宅男之愛,來之不易,且行且珍惜。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了去年斯派克·瓊斯大放異彩的《她》,在科幻外衣下講述了一段技術宅的愛情故事。《超驗駭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另一個名字是《他》,不同之處在於,本片大部分時間讓人覺得這是一部硬科幻作品,結尾的反轉才讓人感覺到電影里始終滲透的忠貞之愛。
7.我思故我在
電影最後沒有說智能電腦到底是德普的還是PINN的意識,因為二者在回答弗里曼的問題時,都採用同樣的回答,同一水平,很可能都有智能,或者很可能就是原來那個。這裡面有個巧勁,利用了學術界著名的「10個思想問題」之一「缸中大腦」的故事。
這個實驗的內容是:想像有一個瘋狂科學家把你的大腦從你的體內取出,放在某種生命維持液體中。大腦上插著電極,電極連到一台能產生圖像和感官信號的電腦上。因為你獲取的所有關於這個世界的信息都是通過你的大腦來處理的,這台電腦就有能力模擬你的日常體驗。如果這確實可能的話,你要如何來證明你周圍的世界是真實的,而不是由一台電腦產生的某種模擬環境?
「我思故我在」是這部電影最後一個內涵,智能電腦PINN和德普都可以思考,但仍沒有人能有力的回應其核心問題:你究竟如何才能知道什麼是真實?你要說他是PINN可以說得通,是德普也可以說得通。
其實電影可以完全沿著這條線發展下去,深層討論一下,並且可以結合人工智慧的點,電腦可以運行一個程序,處理信息,然後給出一個智能的印象,有時候這個智能足夠高,但電腦能否真正理解接收到的信息?片名Transcendence究竟是電腦超越了程序具備了智能?還是德普被數字化之後超越了上帝?
電影最後還是個商業化的結尾,畢竟討論這么多的問題,有關意識和智能的問題,估計要諾蘭親自上陣了。所以這片最後還是通俗了,而且還不咋滴。
這就是《超驗駭客》的要交代給觀眾的故事和內涵,不愧是諾蘭,在這個看似平淡的故事中,加入了復雜的元素,從人工智慧到賽博格,硬科幻題材模式中軟科幻的精神內核,造物與進化之間的博弈,最終落回到真實情感之上。然而這一切,在電影能表現力度並不大,這根導演有關,作為諾蘭的御用攝影師沃利·菲斯特的處女導演作品,這位講故事的能力雖無大毛病,但任何亮點也沒有,而且對人物的刻畫不力和讓人昏昏欲睡的節奏實在讓人難以對其深邃的主題提起興趣。而且不知道這片投資多少,從場面上來看其節奏是往死里省錢(關於3D我就不提了,中國人都知道)。
所以說《超驗駭客》是一部被平庸外表掩蓋了精彩內涵的作品,他原本可以拍得超級牛逼,最終留給觀眾只是個科幻片的表皮,但亮點還是有的。
Ⅵ 超驗駭客結局什麼意思
威爾知道上傳了病毒,通過接觸伊芙琳,並感染病毒,導致自己關機,重要的是威爾知道伊芙琳體內有病毒,就是來關(殺)機(他)的。至於治療了,威爾和伊芙琳一起死;不治療,伊芙琳死。
《超驗駭客》的故事極其簡單,大綱就是智能AI突起,主角因為受到刺殺,所以在最後的生命中,同意女友嘗試將他的思維轉入網路中。
結果大獲成功,人類思想跟機器人結合,誕生出超越人類的「造物主」。由於太逆天,嚴重威脅到了人類的統治地位,所以被人類利用弱點消滅。
可以看到,諸如此類的智能AI題材早已經形成爛大街的模式,隨便搜一下2014年之前相類似的題材,總能搜到十幾二十部。
當然了,題材分類就那麼幾種,總有類似的地方,但《超驗駭客》的短板就在於,當威爾(男主)受到致命威脅即將離世時,全片就已經結束了。
《超驗駭客》全片都處於比較「溫和」的調調,如果觀看者比較疲乏的話,甚至很容易睡著。
劇情線只有一條,猶如流水賬作文一般,觀眾從一開始就能知道大概結尾,能做的就是假裝很有意思的繼續看下去,或者直接關掉影片睡覺,至少還有點催眠效果。
Ⅶ 超驗駭客講的什麼
威爾卡斯特博士是人工智慧領域首屈一指的研究者,他致力於開創有史以來人性化有感知的機器人,全方位結合了人類情感和智慧。雖然威爾極具爭議的實驗令他一舉成名,但同時也讓他成為反科技極端分子的眼中釘,這些極端分子開始極盡一切阻止他。
他們對威爾的摧毀行動,卻在不經意間成為了威爾人工智慧人實驗成功的催化劑,成為了他「超驗」的參與者。威爾的妻子伊芙琳和他最好的朋友馬克斯同是這個實驗的研究員。
伊芙琳和馬克斯擔心的是,他們逐漸察覺到,威爾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進行探索研究,而是逐步演變成追求一種權力,他無所不在,讓人無法預料在他的掌控下未來的結局是什麼,唯一越來越清晰的可怕事情是沒有人能夠阻止他。
(7)超驗駭客電影怎麼樣擴展閱讀:
超驗駭客幕後花絮:
1、該片的原始概念由克里斯托弗·諾蘭提出,靈感來源於康德的超驗主義。
2、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則認為人工智慧會在2045年達到技術「超驗駭客」,導演瓦利·菲斯特正是看到這樣的爭論,才有了拍攝該片的想法。
3、該片是導演瓦利·菲斯特的處女作。
Ⅷ 如何評價電影《超驗駭客》
難見德普
很難讓人相信《超驗駭客》是約翰尼·德普的作品,因為其在電影中平庸至極的表現,讓任何一位能稱之為演員的人幾乎都可以勝任這一角色,若說《獨行俠》中的德普其魅力尚一絲尚存,那麼《超驗駭客》里德普的只能用「行屍走肉」來形容。
這部電影除了擁有一個不錯的超前人工智慧故事概念之外,幾乎一無是處,《超驗駭客》予我的感覺更像是《黑客帝國》與《盜夢空間》的綜合,但可惜的是電影既沒有《黑客帝國》革命性的哲學思想,又不具備《盜夢空間》嚴絲合縫邏輯的嚴謹性,漏斗百出且沉重乏味的劇情,使約翰尼·德普這位以獨特的另類幽默著稱的影帝級人物都盡失光芒,其在電影中的表現,幾乎很難讓人相信這就是那個在《加勒比海盜》中亦正亦邪獨領風騷的傑克船長,《超驗駭客》中他的表現既無高潮又絲毫不懼哪怕一絲的「德普式魅力」,在這般平庸毫無生氣的劇情中,電影還以過多的鏡頭寄希望討論人工智慧與人性之間的辯證思維,觀眾買票是來看科幻電影的,而不是來上哲學課的,這樣的情節或許能暗合某些文青者的胃口,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部非常適合「睡覺」的電影,沃利•菲斯特這位諾蘭的御用攝影師的處女作,用一個不錯的劇本和德普證明了一個好的攝影師並不一定就能成為一個好的導演,還是老老實實的回去扛攝影機吧。
每一部電影都有上映的權利,這本無可厚非,但一場偽3D特供中國的圈錢局卻是令人無法接受的,《超驗駭客》以德普主演作品和美式科幻巨作為電影的噱頭,可就電影的成片來看,這是一部近乎毫無必要3D化的電影,在國外上映的該片也全部都是2D電影的形式放映,普通版下的科幻感都尚且不足,3D話的處理只能說這是一部戴眼鏡與不帶眼睛幾乎毫無差別的作品,而在中國這部電影大借美國好萊塢科幻大片的噱頭,不僅上映了3D版,更有IMAX版,這種對中國地區的「特供」絕非美國片方對中國的禮遇,只是把握了國人願對美國好萊塢大片花錢的消費心裡,至於這種專供中國3D與IMAX化處理的電影,其特效水平能有多高,自不多說,可想而知。
一部電影的成功和一個經典人物的塑造,絕非演員的個人功勞,而是整個劇組的集體智慧,電影切勿神話了演員對電影的決定性作用,難見德普,這位曾塑造了多部經典電影形象的他在《超驗駭客》的敗筆便是最好的例證。(轉載須註明:原作者夢里詩書)
Ⅸ 《超驗駭客》影評
電影評論,簡稱影評,是對一部電影的導演、演員、鏡頭、攝影、劇情、線索、環境、色彩、光線、視聽語言、道具作用、轉場、剪輯等進行分析和評論,下面為大家帶來《超驗駭客》影評,快來看看吧。
看完這電影許久,我一直都有種如芒刺在背的難受之感。約莫因為自己的價值觀在電影散場的時候碎了一地,撿都撿不起來的緣故。同時,我也明白了為什麼這部片子在的評分如此之低:大多數觀眾為這場俗氣的三流愛情喝了倒彩,而還有一部分人,大概是因為沒有能夠理解電影呈現的這場拷問吧。
先來斗膽理解一下這個電影的名字。Transcendence這個概念來源於19世紀美國文學家Emerson的Transcendalism(超驗主義)。這是一種強調人們需要回到自然當中,通過感受自然、與自然直接溝通,從而建立與上帝的聯系的思想流派。在這部電影里,這個概念被巧妙地移花接木。Depp在影片中扮演的研究人工智慧的科學家卡斯特博士,雖然死於放射性元素釙中毒,但他不滅的意識,在以電磁脈沖的形式上傳並連接到網路上之後,具有了上帝全知全能的神性,能夠賦予與之直接建立關聯的人以意識,並同時賦予其健康強健的體魄。兩個細節可以看出:其一:影片中,一個叫保羅的盲人在納米技術這一「神力」之下復明,激動得熱淚盈眶一幕,宛若《聖經》當中被耶穌治癒的病人感激涕零的情景再現。其二:影片中,當卡斯特的妻子伊芙琳對著他大吼You are killing people時,卡斯特則回答No, I am transcending them—從技術的角度來講,卡斯特博士利用納米技術神奇的修復功能,令傷者或病人的意識與自己相通,恢復健康。這不正是超驗主義所強調的,通過直接與上帝溝通,從而獲得獲得「天啟」么?因此,毫無疑問,這又是一部將發展到爐火純青的具有「神性」的技術推上道德審判庭的電影。
對於這樣的電影,在此之前,我都會毫不留情的對技術投反對票:人們崇拜上帝,而現在,人們則熱衷於用技術創造出來一個又一個集人類各種醜陋於一身的「上帝」;這種技術的鼎盛只不過無限放大了人性當中各種各樣的惡罷了。比如,在昨天剛看完的《美國隊長2》中,由人類打造出來的具有「神性」的機器將人性當中的專制、集權、殘暴、貪婪放大到極限—不僅滿足於宗教所宣揚的「現世報」,而是走的更遠,根據每個人的信息流預判未來並對每個人提前「末日審判」,將所有的異見和反對的聲音都扼殺在搖籃中。
但是,我自以為明確的價值觀被這部電影徹底顛覆和打碎了。這部電影看到前90分鍾的時候,我的內心深處一直堅信:由卡斯特博士的意識造就的人工智慧只不過為了一己私慾,假借治癒人類之名,妄圖統治世界而已。然後,在影片最後的20多分鍾里。當變異人因為切斷網路而失血過多死時,當卡斯特用失望傷痛的眼神注視著帶著毀滅他的任務歸來的伊芙琳時,當他感染了病毒進而導致一切技術的毀滅,一切對於生命體修復的停止時,我的價值觀被顛覆了:沒有了「神性」的科技,人類喪失了生命,世界喪失了秩序。所以,影片一開始呈現的荒涼蕭索的加州得到了合理的解釋。科技消失,地球上滿目瘡痍,沒有電,沒有網路,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被當成垃圾隨意地仍在地上,社會倒退回50年前。
更具諷刺意義的是,博士的好友馬克斯在博士家荒涼的後院,找到了或許能夠讓人類社會重新振興的希望—含有強大修復功能的納米粒子—被人們棄之如敝履的「科技」。然而,在其他電影里,我們看到的都是相反的結論:科技肆虐地球若干年之後,代表生命跡象的XX被重新發掘出來,代表著人類的希望和復興。比如電影《瓦力》里,機器人瓦力在垃圾堆一般的地球上找到的,是一株代表生命和希望的植物。以往,是科技毀滅世界,而這一次,是科技的遠離毀滅了世界,科技的倖存則成為文明復興的希望。究竟科技是邪惡之花還是文明之光?我們不得而知。至少,這一次,我的價值觀的天平不知道應該倒向何方。
電影中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博士面對歸來之後身受重傷的妻子伊芙琳,對屏幕那一方的馬克斯說:我可以選擇拯救她,也可以選擇上載她,但是我只有時間做一件事。這樣兩難的境地,同樣擺在人類面前:拯救,代表著用科技修復:修復她,也用科技永恆的修復世界;而上載,則代表著毀滅技術,伊芙琳身體里的病毒包含著摧毀地球上一切技術的能量。終於,博士選擇了後者,所以,屏幕上呈現出來的,是科技遠離人類之後遍野的瘡痍和哀鴻。那麼,科技究竟對我們意味著什麼呢?或者換成個最通俗易懂的問題就是:這個電影里,卡斯特博士所扮演的角色究竟是個好人還是壞人呢?那個存在於電腦的人工智慧是博士本人的意識嗎?我也不知道,我覺得也許導演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
但是,有一件事是明確的,我對自己簡單粗暴的價值判斷感到慚愧。我從一開始就覺得人工智慧卡斯特具有統治世界的野心,從人們被納米技術所修復得到的第一個結論就是「他要建立軍隊,統治世界,建立自己的秩序」,到了最後人工智慧卡斯特以人的形態出現在伊芙琳面前的時候,我還深信不疑他會毫不猶豫地識破並殺死她,滿足自己的貪欲。結果我大錯特錯。所有的惡,都存在我的意識當中,投射到了他的行為當中。卡斯特想要的,不過就是:守護自己深愛的人伊芙琳以及她的夢想—修復這個世界,而已。從愛情的角度來說,這不過是個俗氣得令人發指的三流故事而已。然後,從對科技與人類道德、社會發展關系的拷問角度,這絕對是個值得打五星的電影。雖然導演沒有回答問題,更不能解決問題,但是發人深省,這就夠了。
如果你認為這種神一樣無所不能的人工智慧機器不可能被很快製造出來的話,那麼,回想一下,西拉特在20世紀30年代預測一個炸彈可以摧毀一座城市,當時的人們把他當作瘋子的情景。
哲學意義上的「超驗」一詞,是指思維或意識的活動超出了經驗世界的界限,進入超經驗的領域。超驗主義是美國的一個重要思潮,興起於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的新英格蘭地區,但波及其他地方,成為美國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運動。超驗主義是一種唯心主義,強調的是思想、意識的力量,強調的是靈感、奇跡以及個人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超驗主義認同人在一定范圍內就是上帝。
現實中對人工智慧的研究近似於超驗主義的實體推行。人工智慧絕非簡單的人類給予它們某種功能它們才具備,而是在精神和智能上產生自行進化,並且是指數速度的進化。當人工智慧達到一定智能水平,它們將擁有完全獨立的人格,不再受制於人類的控制,以人類無法想像的速度進化,將人類遠遠拋在後面。「假設人工智慧擁有自我意識,人類的生活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它將會為人類開啟永生,還是引向滅亡。」影片借約瑟夫?泰格博士之口說出對人類現實發展的擔憂。
矛盾與分裂是科技發展必然的產物。人工大腦之父雨果?德?加里斯教授是「人工智慧威脅人類」觀點的擁護者,但他也表示他似乎要精神分裂。一方面他將製作極其聰明的人工大腦作為人類追求的偉大目標;一方面,他對人工大腦製造成功將產生的前景不寒而慄。高智機器是萬億萬億倍的人工大腦,也就是真正神一樣的東西。
影片《超驗駭客》正是基於這樣的現實矛盾產生。約翰尼?德普飾演的威爾是人工智慧領域首屈一指的研究者,他致力於開創有史以來最有人性的機器人。在開場的演講中,他展示了現代人工智慧的發展,以及未來人工智慧必然發展趨勢。盡管他主觀並非希望改變世界,但認為科技的積極因素遠大於其消極影響,推動人工智慧的發展如同行著「造神」之事。另一方面,威爾的妻子麗貝卡?豪爾飾演的伊芙林?卡斯特博士則希望可以通過人工智慧來改變自然世界、修復自然世界,用非自然的手段來輔助大自然的自然運行。伊芙林的觀念本就是矛盾的哲學,這也是影片沖突的根本所在。
《超驗駭客》是一部科幻大片,有約翰尼·德普主演。威爾卡斯特博士是人工智慧領域首屈一指的研究者,他致力於開創有史以來最人性化的有感知的機器人,全方位結合了人類情感和智慧。雖然威爾極具爭議的實驗令他一舉成名,但同時也讓他成為反科技極端分子的眼中釘,這些極端分子開始極盡一切阻止他。然而沒想到的是,他們對威爾的摧毀行動,卻在不經意間成為了威爾人工智慧人實驗成功的催化劑——成為了他「超驗」的參與者。威爾的妻子伊芙琳和他最好的朋友馬克斯同是這個實驗的研究員,但問題不在於他們能不能??而是他們應不應該繼續著這項研究。伊芙琳和馬克斯最擔心的是,他們逐漸察覺到,威爾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進行探索研究,而是逐步演變成追求一種權力,他無所不在,讓人無法預料在他的掌控下未來的結局是什麼,唯一越來越清晰的可怕事情是沒有人能夠阻止他。
《超驗駭客》是一部被平庸外表掩蓋了精彩內涵的作品,裡面的高科技著實令人震撼,納米技術真的是太厲害了,同時又讓人們為威爾和伊芙琳的愛情所感動。影片清晰可見的諾蘭風格,接二連三設置的懸念,吊足了觀眾的胃口。而影片的懸念,又圍繞著全方位集合了人類所有的情感和智慧的約翰尼·德普展開。雖說開發了機器人,但卻遭到反科技人員分子的阻擾。一場場精心策劃的謀殺,反科技極端分子做得極其精彩。約翰尼·德普終被追殺,而這使他成為人工「超驗」的參與者。他實驗成功了,一個獨立的神經網路,將潛意識存於電腦間,讓他「意識」活下去。約翰尼·德普飄忽不定,無處不在的身影,慢慢地變成了一場權力的爭斗,也演繹著人工智慧背後人性的回歸。
這是一部非常不錯的`科幻片,劇情還演員的演技都很精湛,是值得一看的大片。在沒有看之前在網上看了一下預告,覺得劇情應該很難懂。然後看了一下評分,很低。包括影評都是很差,有點猶豫了,不知道值不值一看。後來斷然決定去看。約翰尼·德普演的《加勒比海盜》就很不錯,這個肯定也不會差了。看了之後真心喜歡,並不是影評的那樣,而且劇情也是容易懂的,還好自己沒有錯過。
我之所以走進林間並不是想生活得便宜些或者更昂貴些,而是想以最少的麻煩做些個人想做的事。——梭羅
用梭羅這句話來形容威爾無比恰當。威爾對人工智慧的研究並非出於希望人工智慧改變世界,而是出於對這件事情認真的熱愛。而到後來因為機緣巧合,威爾成為超驗駭客,他所作的看似驚悚而偉大的努力,又為非是為了能夠與伊芙林更貼近一些。威爾所作的一切,都是在修補自己的後花園,修補自己的人生。
超驗駭客是否還是威爾?是約瑟夫?泰格博士等人共有的疑問。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超驗駭客早已失去人類的情感,成為危險的存在。威爾變了?在新的生活中,伊芙林無法適從。影片中伊芙林與威爾共進晚餐的鏡頭令人心碎。伊芙林對威爾信任感的動搖使其心情變得糟糕,面對電子威爾的滔滔不絕,她想靜靜。為了增加相處的實感,威爾製造出自己也在進食的聲音,刀叉落在碟盤上的空靈,讓人絕望。
可生存環境的轉變導致的何止是威爾變了。從活體人到超驗駭客,客觀的轉變致使威爾必然改變。伊芙林不是也變了,她還愛他,但她更加恐懼他。當別人重復他不再是威爾的時候,她也相信了這一點。馬克思博士說服伊芙林加入反抗超驗駭客的陣營是這樣說的。「改變世界不是威爾的理想,那是你的。」所以現在這個用納米技術不斷修復著世界的威爾早已不是威爾,它只是在擴張自己的權力范圍而已。當不信任感鑽入愛情的縫隙,如同雞蛋的裂縫,勢必導致好的崩塌壞的建立。
《超驗駭客》並非一部科幻動作大片,而是一部對科技、哲學、宗教與愛情進行著深度探討的影視作品。它的文學性超越了它的商業價值。影片以兩敗俱傷的結局宣告了超驗駭客研發的完勝,那是人工智慧人性化情感化的完全構建。那也是愛情的完勝。改變世界不是威爾的理想,是伊芙林的。因為是伊芙林的理想,因為威爾愛她,所以當威爾有能力去做的時候,才希望打造出她渴望的那個世界。世界將其自身縮小成為一滴露水。我的全世界就是用那滴露水澆灌,在我們後花園中盡情綻放的向日葵花。
Ⅹ 超驗駭客結局什麼意思
病毒上傳成功了,否則世界不會全面倒退。
通過血液接觸上傳,同時讓伊夫林了解事情的真相:她的環保夢想正在實現。最後,伊夫林徹底死了,也沒有被上傳,因為能量用來傳病毒了。威爾也徹底關機了,他的意識也徹底被病毒毀滅了。
革命伉儷是相擁而亡了。但是由於之前播散在花園里的環保納米粒因為銅網隔離沒有被病毒感染,所以可以藉助太陽花用陽光轉化的生物能來繼續復制正常的環保納米粒,雖然很少量但是一直在努力,這樣總會越來越多,成幾何數增長,伊夫林的環保願望終究會被實現。
《超驗駭客》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IuVH6yu2p3lJ2ksaX2zR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