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進口片票房佔比持續下降,好萊塢大片為何突然就失去了吸引力
再好吃的菜也有吃膩的時候,好萊塢大片已經流行了很多年,雖然一如既往的精彩,但是太過於千篇一律,人們對於相同的東西會產生厭煩感,而且近些年來國內的電影行業發展的非常快,拍出了不少的經典的電影,人們內心中更願意支持國產的電影,比如吳京的《戰狼》系列、沈騰的《西虹市首富》都是國產電影中的精品。
現在的國產電影也是越來越受到國人的關注,中國近些年來也確實拍出了很多值得一看的電影。新生代的導演也是有了更多的創新,在思考觀眾品味的基礎上,對國產電影做了很大的提升,更加符合人們欣賞的風格。
⑵ 怎麼看待法國電影人抵制美國大片進口
法國電影人。抵制美國大片進口。這主要是。法國的國家的。是一種高貴。和浪漫的國家。而美國。都是一。暴力。或者恐怖。等一些篇幅。進入法國所以法國。就會抵制美國大片進口。
⑶ 關於辯論:中國應該全面開放對外國電影的進口(我是正方)
這些都是有關資料。。。好好應用可以有很好的幫助...
你可以講說現今是一個全球化的社會。。。唯有中國選礦擇開放對外國電影的進口方能達到真正的全球化。。。要與時代,與社會一起進步。。。中國才能更繁榮起來。。。因此我方說中國應該全面開放對外國電影的進口。。。。
這些都是有關資料。。。好好應用可以有很好的幫助
http://www.twgocn.net/viewthread.php?tid=53255
2010年01月22日,2D版《阿凡達》在內地全面下線。對此,《孔子》導演胡玫說:「如果《阿凡達》真是因為《孔子》下線,作為一個中國導演我感到非常溫暖,為國家保護國產電影的措施感到溫暖。」中國電影對民族產業保護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這種特色更多的是中國電影體制的國有企業強勢地位所帶來的。事實上,這樣靠強勢壟斷給予的病態「溫室」,其實給不了中國電影溫暖。
中國特色的電影保護
上周開始對《阿凡達》做出的停止放映決定,是中國長期以來限制外國影片的一個縮影:每年進口20部分賬大片,在重要檔期里(例如新年和國慶),影院中難尋外國電影蹤跡。阿凡達繼續在中國總計約800塊屏幕的3D和IMAX影院放映,但在大多數影院都將下線,這些影院都將假日檔期留給了國產片——《孔子》。
國內電影市場,國企一家獨大
1994年是「中國分賬大片元年」,電影局批准中影公司以國際通行的票房分賬形式,每年進口10部大片在國內上映,來「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和表現當代電影成就」。就中影對國外影片的獨家進口權問題,國家電影局有關負責人指出,「中影獨家擁有進口外國影片的權利,這是國家賦予的,是體現國家利益的,這方面不會有松動的餘地。」於是1994年,也是中影的重要一年。
伴隨著獨家進口權,中影對國內市場擁有了絕對的控制力:「進口片為中影投資影片檔期讓路的可能」和「對下游院線的巨大影響力」。中影可以通過決定進口片的整體檔期,來避開或影響一部國產電影的票房,也可以通過對進口片源的把控來影響下游院線的選擇。
用行政手段為「國企」國產片保駕護航
2010年01月 22日,2D版《阿凡達》在內地全面下線,事實上,《阿凡達》2D版的原定下線日期應該是2月11日,而不是1月22日。由於《阿凡達》2D版下檔的日期正好與《孔子》的上映期重合,一位圈內知情人士透露,《阿凡達》2D版下檔的目的非常明顯,就是給《孔子》讓道。
據報道,中影集團作為電影《孔子》的利益相關方,其對《阿凡達》下絆,最大的動機或許並不是保護國產影片,也不是弘揚儒家傳統文化,而是「商業利益」四個大字。業內人士分析,中影集團做出這樣的安排,是為了給「向全球輸出中國文化」的電影《孔子》讓路。即使讓影院繼續賣2D的票,票房也要比國產電影強,只是一直賣下去,國產影片必然受到影響。可以預料,因為各家影院的3D廳數量有限,所以將《阿凡達》撤離2D廳,無疑會給《孔子》讓出廣闊的市場空間。
民營國產片也飽受排擠
在胡玫和《孔子》感覺溫暖的時候,部分國產片卻感受不到這種政策保護帶來的溫暖。2009年11月底,進口大片《2012》國內票房突破4億,而和《2012》同檔期的國產電影紛紛成為炮灰。《我的唐朝兄弟》票房220萬,製作成本1000萬。《火星沒事》票房660萬,製作成本1000萬。《熊貓大俠》票房2000萬,按照800萬的製作成本,勉強持平。《恐怖計程車》1300萬元,而《大有前途》則票房則不足100萬元。
新畫面影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三槍」的製片人張偉平在2009年12月18日炮轟中影--「這是多少年存在的事實,如果得罪了中影,在檔期上的安排就會讓你難受。如果得罪了中影一些人,他們會在這個檔期里放兩部進口大片跟你火拚。《三槍》這次選擇和華夏合作,所以在檔期遭到《2012》、《第九區》兩部進口大片的圍追堵截。我們民營公司沒有特權,在沒有任何保護下,能把電影做到今天,可謂舉步維艱。」中影對此回應檔期是原先安排的,和集團沒有關系。但張偉平對電影市場壟斷的炮轟,則在很大程度上提出了大家的疑惑。
越保護,中國電影越虛弱
國內電影還沒有完全從計劃體制中解放出來。於是我們看到的大多數體制內的電影,喪失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現實主義、人本主義,沒有了五六十年代的真誠、激情,忽略了八十年代的反思和探索……另外,從產業角度看,中國電影市場缺乏科學的市場需求分析和評價體系,宣傳力度和廣度不夠。在美國,票房收入一般只佔一部電影全部收入的1/3,此外的收入則為電視等版權和後電影產品的收益,這就是海外電影投入產出的所謂「三三制」。而在我國,影片收入的大部分要靠票房,一旦票房不佳,投資無法回籠,缺乏造血功能的中國電影就只能慘對冷清。
於是,在「一家獨大」的中國電影市場上,近年來出現了一個怪象。一方面,電影市場一年的總票房達到60億元,中國順理成章地成為「電影大國」。另一方,中國國產電影的製作和藝術水準卻每況愈下,「國產片」的口碑越來越差,離「電影強國」的目標也越來越遠。
印度,開放的政策帶來了電影繁榮
印度是較為具有代表性的電影市場:除了本土電影市場發展良好,對於好萊塢式的大片也持開放態度。1992年時政府終止了國家電影發展局對進口影片的壟斷使得好萊塢電影可以直接進入印度市場。這樣的政策並沒有導致印度本土電影的一蹶不振,以寶萊塢為代表的印度電影業仍然發展迅速。
扶持:銀行對本土電影業提供低息貸款
印度鼓勵國家銀行以及有信譽的私人銀行正式投資拍攝影片。任何電影公司:無論國營或私營,都可以直接向銀行申請貸款來拍攝影片。貸款的利息有所不同,但公司一定要保證在影片公映半年之後,歸還全部或一半以上的貸款。由於是風險貸款,所以一定要投交保險。
印度政府制定這些保護民族電影業的政策並不是一紙公文,而是化為行動的綱領與現實。首先,印度國營的工業發展銀行會分批提出對印度電影業的低息貸款,而且在第一年減收借方公司或廠家的國稅。於是,印度電影公司或廠家可以直接獲得國家的支持,而不必冒險向黑社會勢力借貸。其次,印度國家稅務部門限制財務來路不明的地下公司和黑社會勢力投資電影。
開放:外國公司投資電影持股可達100%
為了保證印度民族電影的復甦與發展,在印度政府支持下成立了國家電影發展聯合公司負責印度電影在國內與國際上的發展。
2000年這個機構在德里建立了金融總部,2001年在戛納正式建立辦事處和經理部,公開掛牌向國際市場銷售印度電影。 2000年在同美國好萊塢多次談判之後,印度政府決定成立外資投資管理顧問委員會,監督管理國外的投資。同時頒布法規批准外國公司可以直接投資於印度電影業。2001年還補充規定:外資投資可以高達100%,並且可以包括投資、生產、發行、公開放映等。
實例:巴基斯坦影片在印度熱映
2008年度備受期待的巴基斯坦故事片《巴基斯坦的拉姆什特》 (Ramchand Pakistani) 8月1日當天在印巴兩地影院上映,成為繼今年4月份上映「Khuda Kay Liye」之後第二部進入印度電影市場的巴基斯坦影片。從1965年印巴沖突至今,兩國政治上的敵對情緒為雙邊文化交流設置了不少障礙。巴基斯坦國內曾一度頒布禁令,封殺印度電影在巴基斯坦影院及各主流媒體放映。相比之下,印度仍然能夠以開放的態度放映巴基斯坦影片。在原則開放和合理扶持下,印度電影產業每年有16%增幅,寶萊塢每年生產近1,000部影片,預計2010年將突破1430萬盧比。同時,寶萊塢影片以豐富的內容、精良的製作在巴基斯坦擁有大量影迷,巴基斯坦全國有約20000家音像店,出售寶萊塢熱門影片的VCD、DVD。
不久前,美國已就中國只允許國營公司引進國外影片一事向WTO申訴,WTO要求中國取消對美國電影進口的限制,這個判決將在2010年12月生效。到時候,中影集團將失去國內市場的壟斷權力。屆時,中國電影業將失去體制庇護,一個充滿未知與多元的電影發行市場的戰國時代將要來臨。一個在溫室里長大的「孩子」,最終將被推到大風大浪面前。
⑷ 進口大片的影響
中國電影一直的不景氣一直是本屆金雞百花電影節上人們的話題之一。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引進的大片,給困境中的中國電影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也一直是電影人關注的焦點。「電影無國界,引進外國優秀影片是大勢所趨,擋也擋不住。」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李國民認為,世界經濟、文化的全球化已是歷史潮流,只要我們對進口大片掌握一定的標准,引進大片「利大於弊」。廣電局李國民說,實際上,每年引進的外國影片有五六十部,其中已經過外國電影市場考驗、質量上乘、有較高票房的稱為「大片」,到現在已共引進百餘部。這些大片給了中國影人了解世界電影現狀、學習國外先進製作技術、發行手法的機會,進一步推動了中國電影市場的規范運作。
引進大片讓中國觀眾有幸在第一時間領略到世界電影的最新成果,刺激了人們看片的慾望,激活了中國電影市場。大片的進口,給了中國影迷與西方國家觀眾同步觀看大片的機會。這樣的滿足感,使觀眾進入影院的人次數大幅上揚,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中國影劇院的票房。實際上,「大片」現在已成為絕大多數影劇院保證票房的最重要手段。一家影劇院一個月只要拿到了一部大片,上映一個星期左右,就可以基本保證這個月的開銷。
面對進口大片的挑戰,電影主管部門一直在提倡電影、尤其是「主旋律影片」要「好看」,要「喜聞樂見」。電影從業人員轉變創作思想,拍出了《周恩來》、《生死抉擇》等一大批受到觀眾歡迎、也創造了很高票房的優秀影片。「國產大片」也漸漸成為一個人們普遍接受的概念《鴉片戰爭》、《紅櫻桃》、《國歌》 、《紫日》等都得到了觀眾認可,取得較高票房。另一方面,商業化娛樂樣式的國產片也有了長足進步,以馮小剛的影片《甲方乙方》、《不見不散》、《一聲嘆息》等為代表的都市娛樂片都取得了不俗票房。
大片的進口,還直接促進了中國電影院線制的實施。電影院線制是以若幹家影院為依託,以資本和供片為紐帶,由一個電影發行主體和若干電影院組合形成、實行統一品牌、統一排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的發行放映機制。到目前為止,全國已有20多個省、市、區成立了34條跨區域的院線,把近千家影院收入麾下,控制了全國90%左右的票房。
⑸ 如何看待中國引進外國大片
世,為電影業提供了新動力-----一個電影發行經理的思考王曉東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每年引進國外電影大片將增至20部,並允許外資進入電影放映業,這些無疑會對我國電影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從1995年我國每年引進10部大片至今,進口大片所佔據的市場份額不可低估。市場調查數字顯示,國外大片約占電影票房的45%左右。
入世肯定會給國產電影業帶來競爭壓力,但從長遠的角度看,進一步的經濟放開和全球經濟的融合將會促進現有的管理、制度和文化方面產生變化。外國競爭的加劇同樣成為一種外力迫使我國電影業包括電影製作、發行、放映三大塊加速改革以迎接挑戰。
入世後,國產影片的生產製作會更加註重提高影片素質。只有贏得觀眾的影片才能在同外國大片競爭較量中佔有市場。
入世後,民族電影也擁有著「走出去」的對等機會。世貿組織《總協定》基本原則是所有成員對其他世貿成員的產品和服務給予平等對待。目標是機會均等、公平競爭。我國有十分優秀的電影工作人員,電影市場的放開提供了與國外電影公司互補式合作的機會。如果能利用國外現成的發行網和營銷力量,將民族電影打入國際主流電影市場,那樣才是民族電影真正進入了世界競爭市場。
允許外資進入電影放映領域,目前在政策方面還有條件限制。如外資投資電影院所佔股比不超過49%等。但不論是合資或合作的影院,它們進入到我們電影市場之後,馬上得到了觀眾的青睞。那種多廳設置,舒適的觀影環境,優質的聲光質量,以及它的管理和服務理念,對觀眾具有相當大的吸納力。這樣,勢必促使我們原有的影院加快現代化改造的步伐。這種競爭促進了影院的建設和發展速度,它會讓舊有的影院盡快更新設施設備,更新服務觀念,向國際化、現代化影院靠近。哪個電影院吸引和留得住觀眾,就是競爭中的贏家。
從電影發行環節來看,外國影片和外資影院的相繼進入,將逐步改變過去以行政區域、行政級別劃分的發行格局。壟斷發行違背公平競爭規則遲早會被打破。經濟上通過一定的約定而聯結在一起的院線在未來城市電影市場中將有望成為主體。
入世,所帶給電影的變化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是在市場競爭中逐步發生的。競爭不是壞事,只要是公平競爭,對於擅長競爭並准備迎接競爭的電影人來說,會樂觀地看待入世後的前景。雖然它將走過一段艱苦的征程。(
⑹ 國內的電影口碑一直比不上進口大片,他們之間區別在哪
我覺得可能是國外的特效比較好。然後可能也是因為就是這個人們固執的偏見,一直就覺得國外的電影要比國內的製作技術要好。
國內這個時間比較短,可能還是說沒有像外國那麼成熟啊,或者很多原因都是的。但是我覺得我們還是要用這種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事情,這幾年你不得不說這個中國電影確實越做越好,包括動畫片也好啊,這個反應大眾生活也好。
⑺ 為什麼中國進口的影片很少, 是因為中國人不喜歡看外國電影嗎
聽說保護中國電影經濟作為2010年底內地熒幕最受期待的大片,《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的上映再次引起了國內的觀影熱潮,並以2D和IMAX格式進行該系列在中國的最大規模放映。
1.被接受的影片題材的局限性
我覺得對國產影片而言,則缺乏其他類型片來承擔攻城略地的重任。當外國觀眾習慣和厭倦了飛來飛去的打鬥場面和相似的對白設計,從故事性到藝術性都沒有突破,似乎廣闊的海外市場就和國產電影無緣
2.其他類型片質量的局限性
從目前影片整體的類型分布和水平來看,也並不具備大規模走出國門的能力。劇本薄弱,講好故事的能力欠缺,缺乏創意和表現力成為通病。
商業大片。隨著追求場面的磅礴宏大、藝術片被擠到邊緣地帶,市場份額和生存空間越來越少。
文藝片。雖然有賈樟柯、王小帥等導演時不時在國外電影節上露臉,但是拿獎多、大獎少,仍然缺乏廣泛的影響力
3.演自己的,而不是觀眾的
主旋律影片。在國外的電影類型中基本找不到這樣一個分類。不是外國電影不拍這樣宣揚民族精神政治思想觀念的片子,而是在拍攝方式上多會將本土元素用更世界化藝術化的方式表達。
⑻ 多部進口片定檔,國產大片須積極入場,電影市場開始回溫了嗎
現在電影院放映的影片非常的多,我認為被疫情影響了很久的電影市場已經開始回溫了。和去年復工階段一樣,進口片再次充當影市復甦的先鋒角色。在未來四個月,有近20部進口片等待公映。相信隨著進口片重啟熱潮,電影市場眼下的清冷之態也將得到改善。
展望進口片但電影市場的復甦和發展所需要的遠遠不止這些。回看這個暑期檔的慘淡,也正是在疫情繼續影響下大片缺失造成的,尤其是缺少重點國產大片。結合市場情況也可以看到,進口片從2018年開始就已經逐漸式微,這一情況在2019年更是達到頂峰,這其中,每年占據進口片份額超過80%的好萊塢電影表現得最為顯著。
因而,在進口片重啟的同時,市場更需要的是國產大片的加入,畢竟它們才是帶動市場的更核心力量。市場的復甦和發展需要源源不斷的有生力量,因此我們也再次呼籲國產影片的積極登場,雖然錯過了夏天的百花齊放,但仍然可以期待秋天的累累碩果。
⑼ 國產電影紛紛下架延期,中國電影給進口影片讓路是好事嗎
我覺得挺丟人的。
國人當自強,每次都拍那些爛片特效渣的電影肯定要讓路啊,延期是為了不跟國外電影同檔期票房死的太慘。其實大可不必,如果國人都能拍出《戰狼》這樣全程高能,《流浪地球》這種優質故事和特效的電影,《我不是葯神》這種反映社會現象的電影,國外電影又如何。本質是給大眾豐富休閑時間的娛樂項目,究竟是大眾娛樂還是被娛樂。大眾在被國內爛片一次又一次愚弄之後也自然而然的把眼光都放在國外電影上,國內那些沽名釣譽的導演有了大企業的支持為所欲為,把一些明明是很好故事的電影拍的稀碎,盜墓筆記鬼吹燈拍的電視劇電影諸多,也就那幾部挺好的,其它都拍的什麼玩意兒。更又甚者爛片也就罷了,還侮辱觀眾智商。我並不是不支持國產電影,而是看過了國外電影,能更好的辨別哪些是爛片哪些是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