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影評 > 電影名怎麼分析

電影名怎麼分析

發布時間:2022-09-01 14:53:35

如何分析一部電影的藝術價值 應該從哪幾個方面 例如《哈利波特》電影

對一部比較完整的故事片類型的影視作品,常見的具體的評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1)評片名 片名,是影視片的具體名稱。片名不但是個稱謂的符號,還包含著如下涵意:
1)文化含義,片名包含著製作者對觀眾的誘導和暗示,因為它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自覺不自覺地體現了一定的文化內容。
2)統領意義。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著給觀眾聯想的餘地,起到審美作用,但最實際的,還應看片名是否承當了統領、指向影視片本體的職能。換一個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視片內容相關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僅僅切合影視片內容,而且對幫助觀眾理解影視片的主題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則更有評論的必要。 (2)評導演
1)導演構思。為了把劇本轉化成影視片,導演要從整體上構想未來影視片的內容與形式的各個方面。這里既有對影視片的基調、樣式、風格、人物等方面的確定和追求,又有對各門類藝術家的具體要求。這是導演藝術創造力的體現。
2)導演手段。導演為塑造銀幕形象,要在影視片中利用多種具體的表現手段,通過故事和人物感染給觀眾。導演手段包括:畫面的運動和鏡頭的運動;鏡頭之間的組接;音樂、語言的運用;場景交換;氣氛烘托等。 評論影視手段運用,要億時億影視片的具體情況,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創造性。
3)導演風格。優秀導演在優秀影視片中實現了自己的追求,有異於其他導演的追求、創造的特點,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一般地,將特色稱為特色,將突出的特色(或轉為穩定出現、反復實踐的特色)稱為風格。 風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現。評論導演風格不僅是對導演創造力的一種衡量,而且是對評論者鑒賞力的一種衡量。不能把風格的帽子隨便亂戴,也不能對明顯的風格視而不見。 4)導演創造。從影視片來看導演對劇本的轉化、實現成為影視片的過程中有哪些創造,可以看出他為社會生活、為影視藝術、為廣大觀眾創造了什麼,導演創作體現在影視片在中,因而,對影視片的評論,總相關著影視片的創作領導核心導演。因而,評影視片,就評論了導演,雖然有時不必單獨地評論。
(3)評主題 主題是藝術作品所描繪的整個形象體系中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又稱主題思想,主題是作品內容核心,是作品的靈魂與統帥,既貫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主題,從作品中體現出來,又包含著作者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評價,滲透著作者的美學理想和社會理想、世界觀。 在影視作品中,主題孕藏在整個畫面、聲音所構成的整體銀幕熒幕形象中,在作品的內容展現與形式中顯露出來。和這點相關,主題還可以在影視片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主人公的形象上,在主人公的命運中,體現著生活、社會、人生的意義。對主要人物的塑造可以反映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傾向。主題還可以體現在情節上。情節的發展,即事件的進程、結局,也包括著作者對生活的認識與評價。情節的發展與人物命運、人物塑造密切相關,受著制約,又是主題的體現。 主題既然體現在作品的各個方面,分析主題就不能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整個思想體系。從頭到尾,從各方面來認識作品的總體傾向。
第二、分析具體的藝術形象。主題是從作品的藝術形象中體現出來。主題的提示,須在具體藝術形象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主題不是夾雜、安排在作品中的幾句評論,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層意蘊,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確。
第三、重視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為提示作品的主題,必須認識、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研究情節。情節安排,不單純是生活的直接展現。
(4)評演員
1)演員對角色的表演 演員對角色的表演是在導演對影片的總體要求下進行的,有一定的限定性;同時又是在自己對角色的理解的基礎上來完成,有一定的自由性。在角色的規定性限制中創造有血有肉、有特徵的角色,使演員表演的特定環境。 演員的表演,需要有高度的理解力(包括對生活、社會與人生,對劇情、對藝術的理解能力)、豐富的想像力(根據理解來展開豐富的現象,在想像中完成對角色的創造)、准確的表現力(將對角色的想像准確的加以表現)、多向的模仿力(多種方向、不同條件中、不同人物的可能性的模仿與表演)等等。 演員的表演,要根據角色的規定,多方運用聲音、神態、動作等手段,將角色展現給觀眾。 演員的表演,既需要演員有強烈的感情,以充沛的激情注入到角色的創造與表演之中,有要求以生動的形象(角色)來感染觀眾,以使觀眾深深地進入特定情境來感受、評價生活與藝術。
2)演員對角色的創造 對演員技巧的評價原則,主要的有自然、可信、感人、個性等。 自然。是指演員所表現的角色,既符合生活中的自然現實,是經過加工的自然生活世界的組成部分,而不是明顯看出人為加工的生硬的痕跡。還包括表演過程中的人物活動一樣,有其內心的心理根據,有其外在的活動流程。 可信。是指由於角色符合生活規范的統一,而使觀眾認可。符合生活規范不見得可信,只有生活規范與藝術規范統一,人們才能在觀賞藝術時,既是評判生活,有是在進行審美活動。 感人。指角色能給觀眾以審美的震撼力。只有演員在角色中慶祝了激情,賦予了創造,使得人物形象動人心魄,才能取得感人的藝術效果。 個性。個性是創造的標記。當演員在角色中牢牢打上創造之後所產生的印記,個性便獲得了。能否獲得個性,能否達到創造,是演員是否成熟的主要分界。
網上找的,希望對你有用

Ⅱ 《蘇州河》影片分析

婁燁是中國的第六代學院派導演,他的影片追求生存還原,自覺擯棄民族和個人神話,掙脫歷史文化的挾裹,將人從重重符號中釋放出來,裸露生命的真實狀態。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自我滿足,自我封閉,展示的社會生活面過於狹窄且脫離普通人的現實生活。我選的電影是他的《蘇州河》,該片2000年獲得第二十九屆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大獎(金虎獎)、第十五屆法國巴黎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員」獎。

選擇這部電影,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這部電影反映的內容,很觸動,我看了好幾遍,但每次都內心的感情都很復雜。二是想分析一下這部電影的手法、技巧,特別是由婁燁所代表的一批獨立電影製作人的學院派電影手法。

這部電影在國外獲了很多大獎,在國內所受的關注卻極小。但是這部電影和《鬼子來了》《陽光燦爛的日子》等一樣,都是很不錯的大陸藝術片,這也是我選這部很冷門但是藝術性很強的電影的原因。

[故事梗概]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上海的普通攝像師,以為別人 攝影 為生,開頭是他眼裡的蘇州河是穿過上海的一條骯臟的河,在河的兩岸發生著普通人不同的生活。

一天,一個酒吧的老闆找到他,要他拍在店裡 游泳 的美人魚的形象。攝影師逐漸與扮演美人魚的女孩熟識,從她嘴裡得知馬達和牡丹的故事。

馬達是一個以送貨的黑道郵遞員。一次,主戶讓他送一個小女孩牡丹(周迅飾),這樣幾次後,馬達與牡丹熟識,並產生了愛情。但不久馬達被捲入了綁架的陰謀,綁架者企圖要挾牡丹的父親,以綁架牡丹來換取錢財。而綁架者是馬達的黑道朋友,他們讓馬達在送牡丹的路上趁機綁架牡丹,馬達不願意這樣做,又迫於朋友壓力,只得答應。拿到錢後,牡丹知道自己被騙,絕望之下跳入蘇州河,最後一句話是,她將化為一條美人魚,從此不見蹤影。馬達因參與綁架也被投入監獄。

當他出來時,很多年過去了。但他依然思念著牡丹,他借送貨的時間,四處打聽牡丹的消息。一次在酒吧喝酒,發現女服務員(即前面提到的扮演美人魚的女孩)長的很像牡丹,就想辦法與他接近。攝影師知道此事,感到馬達在搶自己的女朋友,於是找來打手將馬達痛打一頓。馬達逐漸明白扮演美人魚的女孩不是他要找的牡丹。請求攝影師利用他與警察的關系幫助他找到牡丹,攝影師答應了他。不久,攝影師接到一瓶寄來的帶有野牛草的沃特伽酒,從信上得知馬達在他的幫助下終於在一個便利店裡找到了牡丹。

攝影師本以為事情就此結束,沒想到接到公安局的傳喚,要求辨認在車禍中死去的人,馬達來到事故現場,原來馬達和牡丹喝了過多的沃特伽酒,在帶著牡丹經過蘇州河上的橋時,摩托車墜入河中,兩人溺水而死。扮美人魚的女孩也來到現場,終於相信了馬達所說的和牡丹的事情是真的。最後她也離開了攝影師,看攝影師會不會像馬達一樣去找她。

[故事結構]

《蘇州河》的故事從結構上其實夾雜著兩段愛情--馬達和牡丹的愛情、敘述者即攝影師「我」與美美的愛情,這兩個故事由敘述者的敘述加以銜接。

第一個愛情:送貨員馬達出於犯罪的目的接近了牡丹,但隨之而來的愛情令他手足無措,愛還是不愛,他也想不清楚。在牡丹跳河的那一剎那,也許他明白了什麼是愛情--至少是牡丹對他的愛情。馬達在出獄後苦苦尋找牡丹,在尋找過程中馬達遇上與長得酷似牡丹的美美,以及美美的男友敘述者。一番波折之後,馬達終於找到了人間蒸發多年的牡丹,兩人重又飲酒,最後意外地死去。這是本片的主線。

第二個愛情:相對來說簡單得多,主要通過敘述者的自白來完成。美美是世紀愛心酒吧的「美人魚」--一類在酒吧的透明水櫃中表演的女優。敘述者「我」認識美美之後不久,兩人即開始同居。不過敘述者可能一開始並不認為這是「愛情」,從他那反應神速的一句「我們是現在分手,還是愛之後再分手?」就可以看得出來,新同居時代,同居而已,誰會去想「愛情」這兩個字?馬達、牡丹死後,美美也離開了。這是影片的輔線。

[電影人物分析]

1、美美

也許美美這樣的女子,是都市裡常常可以看到的吧,不相信愛情的女子。也許是曾經有過愛的傷痕,才會獨自一人在大都市裡謀生,生活的艱辛,使得她不得不做著有些低微的工作,她不相信天長地久的愛情,因為那些只是愛情故事裡才有的。最後她離開了攝影師,或者是為了想驗證他們之間的愛情,或者只是不想繼續這段所謂的愛情,想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

2、馬達

馬達不是那種很善解人意,很溫柔體貼型的男子。他應該是在牡丹跳了蘇州河之後,才發現自己徹底地愛上了那個小姑娘。當然他尋找牡丹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想求得牡丹的原諒,如果牡丹死了,他的心結永遠解不開。因此不管牡丹是否真的死了,他的餘生都會一直地找下去。

3、牡丹

牡丹是一個沒有得到過什麼親情溫暖的女孩子,媽媽的早逝,爸爸的荒唐,她早就習以為常,直到遇見馬達,她才感到了真正的快樂。當馬達欺騙了她,背叛了她的愛情之後,這個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她活下去的理由,於是她才可以帶著那樣從容的表情跳下蘇州河。即使後來他們重逢,他們也沒有因為喝酒駕車而雙雙死去,他們還可以回到以前那樣嗎?答案是肯定的,一切都回不去了,而蘇州河成了他們生命的終站,是開始也是結束。

牡丹和美美完全是兩種人,卻因為有著同樣一張臉孔而結緣,家庭背景的不同造成了兩人的迥異,卻在愛情這一問題上有著一致性,都是想獲得一份永恆的愛情,卻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傷害,都逃不過愛情的追逐。馬達是一開始有目的的接近牡丹,但是在所愛之人的死亡面前,他卸下了假面具,原來他對愛情也是十分執著的,他始終相信牡丹不會死,尋找成為了他活著的唯一理由。

4、攝影師「我」

敘事者"我」應該不曾真正愛過,就算對美美也是,即使曾經有過愛情,也只有短暫的一刻,我們不斷看到美美出門的情景,然後他等待著她歸來。他無法完成馬達所做的種種,因為他不是馬達,他是個現實的愛情者,他知道他與美美的愛情是不會有結果的,所以他最終決定放棄。

影片中的攝影師在結尾處推翻了自己在影片開始時所說過的話,美美問他:如果我走了,你會找我找到死嗎?他語氣不確定的回答:會的。但在結尾處美美終於走了的時候,攝影師對自己說:我將等待下一次的愛情降臨。

這樣的四個人物形象讓我們很容易聯想到現實社會中的各型各態的人,四種人的四種個性與對愛情的不同態度是整個影片的客觀反映。反映現實中不安和浮躁,崇尚真誠和純真。

[電影分析]

許多影評盛譽,《蘇州河》中的搖晃鏡頭、第一人稱敘事的拍攝手法、兩段式劇情發展,還有角色形象的塑造,都十足有《重慶森林》中以愛情故事反映時代風貌的味道,也因此婁燁有了「中國王家衛」的美譽。而另有影評指出,《蘇州河》中兩個面容相仿的少女,愛情與生命因機遇而交會,更宛如奇士勞斯基《薇若妮卡德雙重生命》的變奏版。下面就從多個方面來分析一下這部電影。

一、 結構

整部影片絕大部分是以「我」——一個攝影師的眼睛所看到的日常生活片斷構成的。所以「我」的樣子至始至終沒有出現在影片中。《蘇州河》是一部很典型的作者電影。這讓我聯想到了安東尼奧尼的《雲上的日子》,同樣是夾雜著導演的敘述,有時候,攝影機在記錄別人的故事,有時候,我們會成為故事的一部分。電影在導演的攝像鏡頭之下。影片的敘述者總是不緊不慢地敘述, 「我的攝影機不撒謊」敘述者在電影開始便說明了.這樣的結構讓人感覺很乾凈、利落。

二、鏡頭

整部電影的色調是灰色的,膠片給人一種粗糙的顆粒感,鏡頭一直在晃動中展開,旁白敘述更多的代替了演員的語言交流,不知道是不是屬於《阿司匹林》那種的旁白電影。我猜整部片子是用8毫米或16毫米的機器拍的,所以,畫面的素質似乎不能太較真,有時,鏡頭的運動和節奏也有一點奇怪,但即使如此,畫面的震撼力,還是足夠。整部電影的畫面風格有一點像岩井俊二,但比岩井俊二更粗暴。片頭一開始那條長鏡頭無論如何也不能放過——那不是透過鏡頭看一條河,那是透過一條河,看一座城市,和發生在一座城市中的生死愛恨。

不合時宜地晃動,焦距得拉進和推遠,畫面的清晰和模糊,很真實的表現出這個故事。 依舊搖晃的畫面,中長的鏡頭,機位跟近,特寫,他的鏡頭感覺與賈章柯導演的長鏡頭剛好有個對比。驚恐的男人的臉龐有著懺悔的表情,帶著微笑的女人的面容有著不辨虛實嘲諷的目光。水花四濺,一切安靜了,成為過去。在主觀鏡頭的攝影機前,盡情傳達的特寫與剪影,成功烘托出兩個女孩死生的交替,像極了日本怪誕攝影師荒木經惟作品中的女人。特別是拍周迅的臉時,忽遠忽近,神情的變化和攝影角度的變化都為影片帶來了色彩,讓人不禁贊嘆攝影技術的作用有如此之大。此外影片的節奏很快,跳躍性強,對白簡短而精煉,不拖泥帶水。粗糙畫面,晃動不安分,如人好奇探究的眼睛。探究著別人的同時也探究著自我。是窺視的姿勢,因為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

在影片用攝影機記錄下在河面上諸多的景象,將鏡頭對准城市的低層,又是用非常紀實的拍法,這個段落給人以不少的期盼,然而在此段落最後,鏡頭落幅在水面的倒影上,這暴露了導演的意圖:蔞葉並無意在這座城市裡尋找一段歷史,一種真實,他所關心的,只是破敗的城市景觀下一個鏡像般的愛情故事。

最後,說說兩個自己感到特別震撼的鏡頭,一是牡丹從蘇州河的橋上脫手仰面直落入江中,一是馬達掀開帷幕的一角看著美美梳妝打扮足有幾分鍾,兩個鏡頭都是一氣呵成拍攝的,婁燁的才華明白無誤地寫在了這兩個出手不凡的畫面上。

三、語言

1、對白

影片的一開始就打動了觀眾的心。一男一女的對話,女子的聲音有些喑啞,男子的聲音有些漫不經心。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會像馬達一樣找我嗎?」會啊。

「會一直找嗎?」會啊。

「會一直找到死嗎?」會。

「你撒謊……」

這是《蘇州河》最開始的鏡頭。也是影片的主線。

然後是導演開始一段意味深長的陳述:「在這條河流上我們可以看到友誼,看到父親和孩子,看到孤獨,看到一個嬰兒的降生,看到……看到順水漂流的愛情,看到美人魚…… 看在河的盡頭河流流進大海。」然後依然是旁白,把你帶入這部哀傷的電影之中。

2、語句

(1)、「我知道一切不會永遠, 我想我只有回到陽台上去, 我知道我的愛情故事會繼續下去, 寧願一個人閉上眼睛, 等待下一次的愛情!」。

也許影片的最後一句話才是精髓所在吧。這應該是現代人的選擇吧。我不喜歡他的選擇。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像馬達尋找牡丹一樣,走遍城市大街小巷各個角落,問遍所有能問到的人,來尋找自己迷失的愛情。雖然馬達只是個混混,信誓旦旦的說要走出去干一番事業,最後只做了運輸工人中的一個,雖然牡丹也只是個普通的扎兩只馬尾,穿紅白色運動服的普通女生,雖然他們沒有很多的故事,但是馬達可以用以後幾年的時間來尋找她,尋找離開的愛情,就已經足夠了。能有多少人能耗費精力會尋找自己的愛情,現代人的愛情觀是和馬達的愛情相違背的,卻與敘事者有著相似,這是不是種對愛情的一種迷失呢。曾經,我們期盼一個人的出現,哪怕這是不可能的事,也會內心熱烈的等待。我們什麼時候能像馬達一樣,當她離開時去不顧一切的找尋,整個城市的搜索。

(2)、「蘇州河,一條『沉澱了這個城市的繁華、往事、傳說和所有的垃圾』的河。」

盡管婁燁在創作該片的時候看起來是十分自信的,不過那種通過攝像機進行的敘述方式和自以為是的旁白總讓人想起過去的蘇童的小說。不過,總體來說,在國產影片當中,《蘇州河》屬於比較成熟的那種,故事講得不沉悶,旁白和對白也很適合喜歡王家衛的朋友們的口味,所謂一不小心成了「經典台詞」。

(3)、「如果我走了,你會像馬達一樣去找我嗎?」

聽到這句話,突然覺得女人是愚蠢的,當她們相信愛情的時候。 就像美美一樣。 當她不相信馬達的愛情故事的時候,她享受著這個故事。當她知道了這一切都是真的,她就崩潰了。 美美渴望牡丹那樣的愛情。 於是美美離開了。 我們有理由相信,美美的離開,是她尋找真正愛情的努力。 我們也有理由相信,美美的離開,只是逃避罷了。 而她留下的字條,只是她和自己開的一個玩笑。美美是女人。 愚蠢的,脆弱的,神經質的女人。她的選擇似乎讓我看到自己和身邊很多人似有似無的影子,選擇離開,選擇出走,無非是離開暫時的一個自己,結果我們還是我們,回頭來想,不知道我們戀上的是那個人,還是愛上了愛情。

[電影主題]-----關於愛情

蘇州河是婁燁展現才華的力作,不論是鏡頭還是涵義,都是上乘之作。它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愛情的真實性和持久性,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對待愛情。這些問題是很難解決的,特別是放在現在來看,更具有特殊的意義。蘇州河這部電影帶給我們一個不同的視覺沖擊。

美美離開了我,留下一張紙條,「如果愛我,來找我」。顯然,她震驚於馬達和美美的愛情,並希望在自己和男友身上能夠延續同樣的浪漫。但是,作為敘事人的「我」正如片頭中所表現的那樣,猶豫不決。一方面,他想念美美,希望自己可以和她再續前緣;另一面不想去找她。因為他覺得,一切都不會永遠,美美的離開未嘗不是解脫,他寧願一個人閉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愛情。這個結尾顯示了導演的才華,留給我們一個想像的空間,愛情究竟應該如何對待。這個結局構思的很巧妙,相當具有獨特性,和影片的開頭相呼應。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真正的愛情是必須認真面對的。然而什麼是愛情,我們很難說得清楚。可以感覺,但無法說明。婁燁注意到這個問題,提了這個問題,雖然沒有完全回答,但是給出了一個建議:FIND ME IF YOU LOVE ME(如果你愛我,你會來找我)。

也許愛情這個問題比不上生存、死亡、救贖形而上、深刻、嚴肅,可這並不能否定它

是一種思考,最多是境界不同而已。誰能迴避思考愛情這個永恆的主題?恐怕自有人類以來沒有一個人有資格聲稱完全解決了這個問題,即使有,也是個自大狂,或者可以說,他的精神已不正常了。不過這個世界上的確有一些人對作為文學、藝術創作主題之一的愛情抱有空前的輕蔑態度,不知道這種輕蔑是出於本能的自負,還是出於有意識的敵對。

曾經,我們在一個街頭巷尾就可以如此期盼一個人的出現,哪怕這是極不可能的事,也會內心熱烈的等待。習慣在眾人中尋找那個人的影子,而往往會一眼就看到對方,然暗暗喜悅。愛一個人,哪怕不說話,也可以一味去愛,或者只說一句,那麼便是銘心刻骨的。但是,我們什麼時候能像馬達一樣,當她離開時去不顧一切的找尋,整個城市整個城市的搜索,還是像最後一樣,閉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愛情。

影片沒有告訴我們愛情是什麼,它只能告訴我們愛情有什麼,以及我們向愛情發問。你是願意繼續你的愛情故事,還是等待下一次的愛情。每個人都能在內心裡得出自己的答案。或許根本不許要答案。我想關於純粹的愛與期待,旁若無人的找尋,或許只是懷念而無計可施。蘇州河見證這一切。

這是我最近一年來看到的最好的一部國產影片。在我眼裡,它完全可以與西方電影相媲美。走在冬日的陽光下,它的音樂,它的搖搖晃晃的鏡頭,它的漫不經心而又 憂傷的對白,那條很臟很美極溫暖也極親切的蘇州河一直在我心中盪著,與我糾纏著,我知道,我必要把它記在我的筆下,當然,此刻,這記載的過程也是一種快樂。

《蘇州河》這部電影的名字也許並不重要,也許河流,只是一種隱喻。或者是某個人的某些日常生活的片斷,或者是我們生存的某些空間,在那裡,我們相愛,痴迷,纏綿,激越;在那裡,我們背叛,悔恨,痛苦,絕望,;在那裡,我們變老,然後死去……

Ⅲ 如何分析一部電影

1)首先,要數鏡頭,這部影片有多少個鏡頭組成。是長鏡頭呢還是短切來表現的。然後,計算一下,這些數量分別是在哪些場景中的——鏡頭的數量可以決定全片、或者是段落視覺節奏。分析一下,這些鏡頭數量如何排列的。

2)看一下,這些鏡頭分別是用怎樣的景別來呈現的,這也是影片風格之一,同時要注意,一個段落分別是以怎樣的景別開場,又以怎樣的景別結束的。

3)對於攝影而言,或者是三維製作師而言,要注意光線了。每個鏡頭光線是怎樣使用的,燈位可能在什麼地方,主光在哪裡、側光在哪裡?逆光在哪裡?最暗的地方在哪裡?最亮的地方在哪裡?該場景是以何種光源作為主要照明手段的?是屋裡的台燈,還是模擬窗外的陽光?在不可能出現光線的地方,是否有光線照射?下一個鏡頭的光線有什麼變化,有沒有投影的變化,有沒有白天黑夜的變化,有無陰天下雨的變化,光線有色溫的變化嗎?冷,還算暖?

關於電影主題的分析:
4)通過對電影的主題、立意及影片的整體視聽形象表達理解,我們感悟到了什麼。主題雖然是影片所表達的創作者對生活、對社會的認識、態度、情感和審美觀念,帶有明顯的個人主觀色彩和風格樣式,但不會是純主觀化的東西,一定是一種個人生活的感悟。對於電影作品所表現出的主題,我們要全面的理解,切記不能片面化和簡單化。藝術作品的最大特點就是用一件最普通的故事,宣揚一種極有意義的思想,折射出豐富的思想內涵,照耀和撫慰人們的心靈,從而提高和凈化人們的精神境界。在我們分析、討論影片主題的時候,往往為了更為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題,領會導演的創作意圖。

Ⅳ 請問電影分析怎麼寫啊

怎樣寫影評,專業

第一遍,先看光,每個鏡頭中光是怎麼用的,下一個鏡頭的光有什麼變化,有沒有投影的變化,有沒有黑天白天的變化,有沒有陰天、下雨。

第二,空間有沒有大小的變化,大房間,小房間,有沒有室內室外的變化。

第三,聽聲音,是同期還是後期,每個鏡頭中有有沒有表現出的音空間來,它是什麼樣的,下個鏡頭的聲音空間感有什麼變化 。

第四,背景是什麼,與前景的關系,它怎樣變的(這是透視關系)。

第五遍,有沒有運動,是畫面內的被攝體在運動,還是攝影機在運動,是水平運動(左右橫移)多還是縱深運動多。

第六遍,有沒有用變焦,它是准確地表現了兩個人物關系,還是造成了錯誤的關系。變焦用得多不多;搖鏡頭有沒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義;

第七遍,運動的動與靜的關系,是前景有運動,背景沒有;或是背景有運動,前景沒有;或是前後景都有,或前後景都沒有;

第八遍,剪輯點在哪裡,起幅的畫面是怎麼樣的,落幅的畫面是怎樣的,如果是一個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體造型好不好,好與不好,看的時候有什麼不同;是用切換多,還是用疊化多。

第九遍,在一個鏡頭中人物的調度是怎樣的,有沒有第四面牆的舞台處理(即所有鏡頭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攝影機,就象幼兒園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員的單獨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牆?

第十,音樂用在哪裡;有沒有主題歌,有作用嗎?音樂與人物動作(或稱表演)關系,音樂與攝影機運動的關系,音樂與色彩變化的關系,音樂與對話的情緒及節奏的關系,音樂與自然音響(即雜訊)的關系等等。

第十一遍,如果是故事片,情節的轉折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是用嘴皮子說出來的,還是無聲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話,你能用無聲把這一段落表現出來嗎?

第十二,畫面上人物關系的變化,有變化,還是沒有變化,A在整個鏡頭里始終站在B右邊,就沒有走到B的左邊去過,等等。

第十三遍,畫外空間是怎麼用的,是作為畫面內的空間的延伸,還是另外一個非敘事的空間。

第十四,對話寫得是否生活化,還是舞台腔,好念嗎?

第十五,每個鏡頭中人物都穿什麼顏色的服裝,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也就是說,有沒有色彩的調度,即作為流動色彩來使用。

第十六,道具的時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確嗎?

第十七,時間上是否用閃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合理嗎?

第十八,用長鏡頭嗎?最長的鏡頭有多長,你感覺是長,還是沒有實際那麼長,這個長鏡頭內的人物關系是怎樣的。全在畫面,或者是一個在畫內,一個在畫外(正反拍不算內)。

第十九,人聲,是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這樣的搭配嗎?

第二十遍,特寫是作為情節中的視覺重音來用的嗎?

第二十一遍,全片的聲畫結合如何,有精彩的地方嗎?

電影史部分:
《中國電影藝術史》 周星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國電影史》 陸泓石 文化藝術出版社
《西方電影史概論》 邵牧君 中國電影出版社
《世界電影史》 湯普森 北京大學出版社
《電影史》 羅伯特"C"艾倫 中國電影出版社
《法國電影新浪潮》 焦雄屏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45年來的義大利電影》 洛朗斯"斯基法諾 江蘇教育出版社
《香港電影新浪潮》 石琪 復旦大學出版社
《日本電影》 四方田犬彥 三聯書店

(如果時間允許,可是瀏覽下薩杜爾的《世界電影史》,電影史的部分考的很雜,幾個固定的考點大概有:中國電影史76年後的部分(包括香港、台灣的),法國新浪潮,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德國新電影四傑,前蘇聯早期電影等。考察方式不一,有時只需寫出導演和片名,有時會讓你根據幾個已知條件猜出是哪部片子。建議在掌握電影史的基礎上多看市面上新出的老片(關注盜版市場),出卷子的人經常會從其中找一部片子作為考察目標的。電影史及理論的簡要版我會在後面帖出來,做鞏固記憶用)

劇本創作部分:
《導演功課》 大衛"馬梅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導演電影》 艾里克"舍曼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電影劇作者疑難問難解決指南》悉德菲爾德 中國電影出版社
《電影劇本寫作基礎》 悉德菲爾德 中國電影出版社
《故事》 羅伯特"麥基 中國電影出版社
《通向電影聖殿》 王迪 中國電影出版社
《寫關於電影劇本的幾個夏衍 中國電影出版社
(最好在考試前自行創作過90分鍾的電影劇本,按分場的寫法,考試時心裡才會有底)

電影理論國外部分:
《電影藝術》 大衛"波得維爾 北京大學出版社
《認識電影》 路易斯賈內蒂 中國電影出版社

卡努杜 《第七藝術宣言》 第一次論證了電影是一種藝術
林賽 《活動畫面的藝術》
將「活動畫面」看作電影的根本特徵
雨果"明斯特貝格 《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
第一次探討了電影手段的心理根源、藝術特徵、美學特徵
路易"德呂克 《上鏡頭性》
指出適宜於用電影這一新表現手段所獨有的方法來表現人或物的詩意狀態
愛森斯坦 《並非冷漠的大自然》
①沖突是蒙太奇的特性,沖突後產生新的表象和概念
②蒙太奇應該表達一種連貫的、有條理的主題、情節、動作、行為,以及一種最大限度賦予感情的敘述
③電影的藝術目的不僅在於形象表現之實,還要能表現概念,增加電影手段表現力,增加認識現實手段可能性
愛因漢姆 《電影作為藝術》
①電影在技術上的局限性是電影作為藝術的根源
②視覺過程不是機械的攝錄外在世界,而是用簡單、規則、平衡等原則創造的組織感官材料
③電影不能完美再現現實的特性,成為它作為藝術的必要手段
電影的局限性包括:
⑴ 立體在平面上的投影;
⑵ 深度感減弱;
⑶ 照明與無色;
⑷ 畫面界限與物體的距離;
⑸ 時空連續性不存在;
⑹ 沒有聲音,視覺以外其它感覺失去作用
巴拉茲 《電影美學》
分析電影和戲劇在形式表現原則上的差別,並認為電影表現原則是電影的革命性創新
戲劇表現原則:
⑴ 看到整個演出劇場;
⑵ 觀眾視距不發生變化;
⑶ 觀眾的視角不發生變化;
電影表現原則:
⑴ 被拍場景可被分割;
⑵ 被記錄場景視距可變;
⑶ 觀眾視角縱深可變,觀眾與銀幕的想像距離是可改變的
馬爾丹 《電影語言》
阿斯特里克 《新先鋒派的誕生——攝影筆》
認為電影迅速成為一種思想表達工具,保存時代形象的好方法,電影漸漸成為一種語言。藝術家掌握了這種語言後,表達自己的思想、抽象的概念就像寫隨筆、小說一樣流暢自然
讓攝影機像筆一樣自由可以表達自己個人思想,現代電影已成為一種同書面語言一樣精細的思想表達方法
安德烈巴贊 《電影是什麼》、《攝影影像本體論》
① 長鏡頭:強調單個鏡頭內部的表現力(連接表現力),運動、景深、變焦
② 蒙太奇禁用原則(屬巴贊的影像本體論):若一個事件主要內容要求兩個和多個動作元素同時存在,蒙太奇被禁用。蒙太奇遠非電影的本性,而是對其的否定
③影像本體論:由機械作用產生的攝影影像與客觀中的被攝物等同。攝影影像獨特性在於其本質上的客觀性,它產生了被攝物體的本體,它就是被攝物的原形
④木乃伊情節:攝影真正滿足了人們再現原物的需要。「攝影是對事件塗上香料,是自然造物的補充,而不是替代」。影像的產生第一次映現了事物時間的延續——可變的木乃伊。
⑤完整電影:巴贊表達電影起源用語。根本原因是心理的需要,稱為「完整電影的神話」。再現一個聲音色彩立體感等外部世界的幻景。
克拉考爾 《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
①電影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它跟周圍的世界有明顯的近親性。
電影的近親性:
⑴ 電影對於未經扮演的事物有一種近親性。扮演能引起現實幻覺就是合理的。如果違反電影特性,任何扮演都是非電影化的。
⑵ 喜歡偶然的事物(意外:相對於必然)。美國無聲戲劇中,意外的事件代替了命運,強大的決定性的力量出現。一切不是註定而是恰好碰上。
⑶ 喜歡再現外部世界的連續性(與巴贊相似)進入攝影機視野內一切都拍下來,無窮盡程度。要求我們承認這是我們生活的世界的一部分。
⑷ 偏愛含義模糊的事物。自然界現象多含義,這與無限心理和精神上的無限性相對應。銀幕傾向反映這些含義模糊的東西,含義不能太確定。
⑸ 生活流。指具體情境和世界,是指物質現象而非精神現象。經常提到街道,因為在街道上生活的原生形態經常出現、不是扮演,是偶然事件薈萃之所,任何斷面都是不完整的。
②電影不適合表現悲劇
原因:
⑴ 悲劇主題必然要求一個有目的的、整體的故事形式來展現,與電影特性相違背。
⑵ 悲劇只關心人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無生命物體只能是道具,對發展戲劇起支撐、調節作用。
⑶ 悲劇要求對外部的東西進行安排,舞台劇的環境反映心境,舞台劇一定要有暴風雨。
⑷ 悲劇要求有限、次序井然的世界。電影是以廣闊世界為中心的藝術,電影中沒有宇宙,只有一片土地、天空、街道。總之是廣袤的物質,死亡的結局與這物質現實的廣袤無相同點。在悲劇世界中,命運排斥意外、偶然。
⑸ 悲劇性內容在物質世界總無所表現。因為悲劇內容是純精神世界。
米特里 《電影美學和心理學》
經典電影理論的總結和集大成之作。關於對電影的表述、立場表現在三種模式:電影是畫框(愛因漢姆)、窗戶(巴贊)、鏡子(克拉考爾)。
漢德遜 《電影理論的兩種類型》
麥茨 《想像的能指》

國內部分:
鍾惦棐 《電影的鑼鼓》
曾擔任中宣部文藝處處長,56年在《文藝報》發表該文,尖銳提出新中國電影發展的問題:
電影和觀眾關系的問題;電影事業領導問題;重視中國電影傳統問題等。
被指責反黨的信號,當時被批成右派。
瞿白音 《關於電影創新問題的獨白》
白景晟 《丟掉戲劇拐棍》
電影和戲劇的差異,電影依靠戲劇邁出自己第一步,電影獨立後,是否還要拄拐呢?
結論:丟掉,放開電影的腳步。
新時期探討電影藝術特性的先聲,關於新時期電影藝術最初覺醒。
鍾惦棐 《電影與戲劇離婚》
張暖昕、李陀《談電影語言的現代化》
探索片綱領,第四代導演宣言。
探討中國電影落後時代原因,倡導電影現代化。
印證了巴贊長鏡頭理論,其實是對巴贊的誤讀。
張君祥 《用電影手段完成的文學》
鍾惦棐 《離婚的煩惱》
祝大可《謝晉電影模式的缺陷》 李潔 《謝晉時代應該結束》
謝晉電影遵守「好人蒙冤、價值發現、道德感化、善必勝惡」的模式。
這種向觀眾提出化解社會沖突、奇異道德神話,以煽情為目的的陳舊美學意識,觀眾任人擺布,讓人在情感昏迷中被迫接受好萊塢式道德神話。

名詞解釋常見考點:
蒙太奇、庫里肖夫效應、作者電影、詩電影、左岸派、電影眼睛派、德國表現主義
超現實主義、法國印象派、不萊頓學派、新現實主義、新浪潮、真實電影
雜耍蒙太奇、同期錄音、想像的能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獨立製片
長鏡頭理論、景深鏡頭、視點、升、降格、副光、借位拍攝、跳切、聲畫對位
180度表演區、非職業演員、場面調度、規定情境、格式塔心理、細節、情節點
套層結構、生活流、畫外空間、類型電影、理性電影、黑色電影、左翼電影
軟性電影、國防電影、《武訓傳》、主旋律電影、十七年電影、台灣新電影
香港新浪潮、新德國、日本、蘇聯電影、「白色電話」電影、新好萊塢電影
DOGMA宣言、海斯法典

Ⅳ 電影名稱解析:

bravia(best
resolution
audio
visual
integrated
architecture),中文意思是精晰影音傑作,是索尼自2005年開始在大屏幕視頻產品(主要為液晶電視)中使用的品牌名稱。

Ⅵ 怎麼識別一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識別一部電影的名字很簡單,方法如下:
1.根據電影中角色對彼此的稱呼在網上搜索,比如搜索王百萬和湯朱迪。
2.根據電影截圖使用網路識圖,圖片知名度越高越好,否則成功率很低。
3.根據電影中你認識的明星查詢此人出演過哪些作品,然後做比對。

Ⅶ 如何分析影片

一部影片的構成,不同角度會有不同的分析結果,但無外乎主題、結構,人物,和場景、攝影,音樂等。而其中分析主題是最為核心,也是最為關鍵的,其他的角度都是為了更好的服務這個角度,是形式與內容的關系,所以我們重點來說說電影主題的分析。

確立主題

在經過上述幾個方面的分析後,我們基本能確立電影的主題,也就是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然後,這還只是一個粗略的判斷,只是為更細致的分析找到了起點。如果我們對影片主題的分析,不能支持最初的看法,主要是通過攝影,音樂,台詞,節奏等分析,無法得出一致的結論,則應該根據分析所暗示的新方向重新考慮。


答主:王忠瑋,邀你關注微信公眾號【營銷航班】

Ⅷ 請教一個影視鑒賞問題:分析《天堂電影院》片名的意義。

這個題目一星期前我看到過.讓我很糾結啊.

電影的原名就是 Nuovo cinema Paradiso
直譯大概是 新天堂影院 或 新樂園影院.

其實很多電影的從名字來說 真沒什麼深意
電影中的那座影院名字就叫 天堂影院 吧.

後來因為那次失火,影院被燒了. 被中彩票的買下來以後翻新了
就叫 新天堂影院

但是如果一定要說出意義來,我就覺得很悲哀. 這就是中國教育的悲哀.真的. 第一很多電影的名字,其實只是名字.應為是娛樂產品.所以一般都是通俗易懂,而托納托雷的電影在這基礎上讓更讓人感觸感動 所以他是大師. 既然是娛樂所以題目應該是簡單的. 就好像 他的<瑪蓮娜> (中國翻譯成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就是講述一個叫瑪麗娜的女人的故事 . 海上鋼琴師的原名應該是 <1900的傳奇故事> (也是主角的名字很囧 ) 所以可以看出來. 同為三部曲之一的 天堂. 名字就是這么簡單. 現在你要求 這個名字的意義,這很悲哀啊, 這就是中國式教育的悲哀. 就好像老羅說 ,同樣讀魯迅. 他輟學在家讀魯迅全集, 同學在學校讀魯迅 某篇文章 的其中章的節選. 但是卻出題問, 魯迅為什麼要這么寫,有什麼意義 ,這種問題我們怎麼知道,又不能寫信給魯迅問,結果很神奇的是, 還有正確答案, 而且教育局還知道.
這就是中國式的教育吧,我們可以看到從老羅到你, 教育一直都沒完善,還是20年前一樣.
牢騷發完了, 所以說 這名字就根本沒什麼意義. 就是講述的一個 叫 天堂的電影院的故事 .故事裡有很多各種各樣的人.

如果想進一步討論,你給完分, 我一直都在線 網路的.

Ⅸ 如何賞析一部電影賞析電影時要從哪些方面去理解電影所要表達的內容呢

Ⅹ 怎樣分析一部電影

那要看是
商業電影
還是
藝術電影了。1.
那肯定是
主題了。電影的分析沒有說如何分析,只有自己對電影的感受。
主題也得自己去感受。主題滲透著創作者的世界觀
價值觀,分析的時候盡量的去接近作者,
感知作者。(不同的人對電影的主題有不同的看法)
2.
應該是結構了。簡單來說結構應該說是一部電影組織排列的方式和敘事組合的構造。
再簡略點就是
風格了。
3.
人物分析在電影中是十分重要的。這里說的人物得分成兩撥。
一是作品中的人物,
二是演員。
人物分析麻煩些寫個大概把。
a.人物外形
b.人物景別。(簡單的說就是如何用鏡頭表現人物)
c.
人物形體是很重要的啦。(這個就不用多說了)
d.
人物的位置。
(具體的說就是
人物
應該居中呀,還是把人物放在
邊上呀,
或者是讓演員的某個肢體不露出來等等)
影片分析太麻煩,
以下就超級簡略
需要分析的地方有:
場景
光線
對話
好累,,

閱讀全文

與電影名怎麼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出門被車撞是什麼電影 瀏覽:325
都有哪些電影節 瀏覽:281
27電影免費綜合 瀏覽:251
上古魔龍襲擊城市什麼電影 瀏覽:648
用qq怎麼放電影 瀏覽:228
香港電影傷城免費觀看 瀏覽:118
手機國粵雙語電影怎麼切換 瀏覽:457
線下門店的電影票多少錢 瀏覽:699
保羅跑酷電影有哪些 瀏覽:412
銷售類型電影有哪些 瀏覽:241
好看的有帥哥的韓國電影 瀏覽:527
美日戰爭打了多久電影 瀏覽:114
生吃蛇蛋嗎吃人什麼電影 瀏覽:194
男主角叫什麼隊長的電影 瀏覽:640
投資電影上當受騙怎麼辦 瀏覽:37
追龍電影好看不 瀏覽:965
如何簡介電影 瀏覽:83
龍嶺迷窟2020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287
什麼上能買電影票 瀏覽:762
17好看電影推薦知乎 瀏覽: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