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真的存在時空跳躍、時光穿梭嗎、什麼原理呀
超越光速是不允許的,時空隧道不存在。黑洞怎麼可能進行時空穿梭呢?任何物體進入黑洞都會被抻成面條。黑洞根本就沒有速度這個概念,怎麼可能超光速?是黑洞的引力太強,把光吸收了。
亞光速是時間變慢,光速是時間停止,超光速是時間倒流,你說的不對。
時間分為客觀存在的絕對時間和主觀感覺的相對時間。絕對時間是一根單向軸,不能倒轉也不能停滯。而相對時間就很隨意了,既可以正流,又可以停止,還可以倒流。
物體接近光速運動會產生「鍾慢」和「尺縮」的效應,以光速運動會出現「鍾停」和「尺消」的效應,而超光速則會發生「鍾倒」和「尺脹」的效應。
如果接近光速運動,光追上你會很慢,你就會感覺時間好象變慢了,不過這只是外界的相對時間變慢了,絕對時間並未變慢。
如果以光速運動,看到的就會一直是一個時刻的光,感覺時間好象停止了,但這只是外界的相對時間停止了,絕對時間還是照常流逝。
如果超光速運動,就可以追上以前發出的光,從而看到從前的東西,感覺時間好象倒流了,這也只是外界的相對時間倒流了,絕對時間沒有變化。
這里所說的光是外界的光,不是從觀察者的飛行器上發出的光,根據光速不變原理,從飛行器上發出的光相對於觀察者永遠是光速,這樣觀察者的相對時間也不會改變。
以上現象是一個視效應,是主觀感覺,而不是客觀事實。即便我們通過超光速運動看到了以前,這也只不過是看見從前,不是回到從前,我們不可能對看到的以前的一切作任何改變。
B. 空間可以跳躍嗎
只要能超越光速,時間將倒流,人們就能夠回到從前。這是電影《無極》中的理論。
那麼,光速能夠被超越嗎?愛因斯坦認為,不能!但在20世紀50年代,一位德國科學家海姆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以海姆理論為基礎的實驗論文突然被美國航空航天學會授予年度大獎,與此同時美國空軍對能夠超越光速的「超時空引擎」表現出極大興趣。
還記得電影《星際旅行》中的「企業號」嗎?還記得《星球大戰》中的「千年隼號」嗎?這些超光速宇宙飛船能夠自由地穿梭在星際之間,瞬間躍入異度空間。電影是虛幻的,但現實中的科學實驗其實一直在秘密進行。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一直在人造衛星上試驗這些科幻宇宙飛船所使用的離子引擎,並取得了初步成功。
「曲速」、「六維時空」、「反引力」、「子空間」、「時空跳躍」……這些究竟是偽科學還是未經證實的偉(大的)科學?神秘的「Z機器」將帶給世人答案!
離子引擎在空間中
「時空之舟」企業號
「企業號」是美國著名科幻電影《星際爭霸戰》(又譯《星艦迷航記》或《星際旅行》,Star Trek)中的一艘超光速飛船。「企業號」是在太空中組合建造的,有一個飛碟狀的主艦身、一個雪茄形副艦身和兩部曲速引擎。巨型碟形主艦身有11層甲板,是船員生活與工作的地方。「企業號」裝備了兩部「曲速」引擎,以正反物質反應為動力,能超越光速,航行范圍除了物理上的距離之外,還有其他層次的距離。據電影描繪,「企業號」船員曾多次在時光中旅行,回到過去不同時期執行任務,也曾到達另一個與我們平行的宇宙中,與另一個自我接觸
跳躍,進入超宇宙,這是最新一期的知名科技雜志《新科學家》的封面大標題。據《新科學家》報道,美國航空航天學會(AIAA)在其年會上,每年都會給各種優秀論文頒獎,獲得2005年度「核能和未來航空」項目大獎的論文,描述了一種異想天開的的「超時空引擎」,這種引擎將使飛船以極快的速度飛行,從而進入另一個空間。安裝了這種引擎的飛船,速度快到可以在幾分鍾內從地球飛抵月球。若進展順利,5年後便能建造測試模型飛船。
5年內製造超時空引擎
問題是:「超時空引擎」這一概念是建立在未被證實的物理學理論上的。這種論文獲獎,在學術上看來是否不夠嚴肅呢?但美國航空航天學會可不這樣認為,而且美國軍方也開始關注這種「超時空引擎」的概念。此外,美國能源部聖迪亞國家實驗室還聲稱,他們擁有的「Z機器」可製造推動引擎所需要的巨大磁場,因此將有興趣進行驗證。
德國薩爾茨吉特應用科學大學的物理學家豪澤與同事德勒舍爾共同撰寫了這篇頗具爭議的論文,探究「超時空引擎」製作的可行性,豪澤強調,這個課題與普遍物理學觀點不盡相符。不過,美國空軍對有關構思極感興趣,豪澤本周與美國空軍代表見面,他強調計劃還處於相當初步階段,若證明理論可行,5年後便可建造測試模型。
以50倍光速遨遊宇宙
但是「超時空飛船」真的能離開地面嗎?德國一位不怎麼知名的物理學家(有人乾脆認為他是科幻小說家)海姆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開始探索「超時空動力」的概念,當時他致力於彌合物理學界的一大鴻溝:牛頓力學和愛因斯坦相對論。海姆提出,強力磁場可製造引力場,以高速推動宇宙飛船。如果磁場夠強大,宇宙飛船就可以進入一個比我們所在的時空更高的空間,以超高速行走。當磁場一消失,宇宙飛船就會重返現在的時空。在這方法下,宇宙飛船能以50倍光速的高速運行,只需5小時便可往返火星,到11光年以外的星體也只需80天。從四維宇宙到六維宇宙
海姆用「二度次空間」學說補充愛因斯坦四維時空說,因此,宇宙就變成了六維時空。在海姆看來,萬有引力和電磁力可以互相轉化,因此旋轉磁場將削弱地球引力,從而使得飛船能夠離開地面。
當海姆於1957年公開發表自己的理論時,也曾轟動一時。但是海姆不久就從公眾視線中消失了,因為他聽從投資人路德維希的建議,深入拓展了自己的理論,結果開始研究起宇宙的基本構成來。而海姆又堅持不學英語,因為他拒絕把研究介紹到國外。他1977年發表在德國學術雜志上的論文,也由於太過深奧,以致沒人能看懂。海姆後半生就這樣一直糾纏於新理論中的一些細枝末節。
空想還是科學期待驗證
而這種所謂的「六維宇宙」或「反引力」學說,很多物理學家都表示沒聽說過或難以接受。但美國航空航天學會近日頒發的這個論文獎在物理學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這一舉動等於認可了海姆的部分學說。
多數學者認為,在目前的物質技術條件下,很難製造出那麼巨大的磁場。但聖迪亞國家實驗室的太空動力研究員羅格·雷納德聲稱,他們目前擁有的一部X光發生器———Z機器———可以提供實驗所需要的磁場。他說:「即使實驗證明結論是錯誤的,在我看來,這也是個成功的實驗。」
在2003年,也就是海姆去世後兩年,他的部分量子物理學說被計算機模擬實驗所證實。
企業號的各項重要裝備
●曲速引擎———企業號的動力來自兩部「曲速」引擎,其問世使人類超越了光速限制,而得以自由航行於星球之間。正如人類曾以馬赫數衡量音速以上的速度一樣,23世紀的人們以「曲速」等級來劃分光速以上的速度。第一級曲速就是光速,之後每加一級,速度就增加一位。企業號最高可達十二級曲速,在十級曲速以上,時光會倒流。
●傳送系統———企業號形體龐大不能登陸,只能在星球軌道上運行,所以其人員經常利用傳送系統在企業號與地面之間往來。企業號的質能傳送系統可將人員送至19500哩以內的地方。傳送系統雖然便利,但也有其危險性。如果在傳輸過程中,或是在分解以及組合過程中發生問題,其結果將慘不忍睹。
●力場防護罩———23世紀太空戰艦的必要配備,由密布艦身的發射器在艦四周形成一道由力場構成的防護牆,可抵禦敵人的攻擊。但開啟力場防護罩會消耗不少能量,不能一直使用。
美國能源部聖迪亞國家實驗室擁有這部神秘的「Z機器」,據說它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一部可製造驗證「超時空引擎」所需的巨大磁場的機器。
強磁場造成時空扭曲,「企業號」才可進行「曲速」飛行。
由速航行原理
愛因斯坦提到所謂的「四維空間」模型。我們所身處的三維宇宙空間也會向第四維(時間軸)彎曲,就好像二維空間的平面向三維空間彎曲,而形成一個球形。
把我們所身處的宇宙想像成這樣的一顆球,只不過是向時間軸彎曲而不是向Z軸彎曲。我們所處的空間即是球體的最表面,而從表面往球中心點算進去,就是所謂的子空間。事實上,除了利用子空間場外,一些高密度的星體周圍的重力場也會將星體壓向宇宙中心點(宇宙模型球體中心)。
如圖,假設從a點到b點距離為1800萬公里,飛船的飛行速度為10萬公里/秒,那麼所用時間就為1800/10=180(秒)。
假設從A點到B點距離為9000萬公里,那麼飛船從A點到B點的速度就是9000/180=50(萬公里/秒)。
從結果可以看出,雖然飛船一直以未超越光速的10萬公里/秒飛行,但它從A點飛到B點的速度卻為50萬公里/秒,已經超越了光速。
這就是利用時空扭曲和時空跳躍達成的超光速飛行。而進行時空跳躍則需要巨大的力場,目前的觀點認為強磁場將提供這個力場。
「曲速」就是利用強磁場所產生的子空間力場,讓光速的物理限制從真實空間移往子空間來計算。過程如圖所示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飛船在A點起飛並開始加速;
第二階段,飛船利用強磁場所產生的力場,向子空間跳躍,來到a點;
第三階段,飛船在子空間飛行,從a點飛抵b點;
第四階段,飛船取消強磁場,跳躍回正常空間,來到B點。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一直在研究和試驗的離子引擎。據《星球大戰》演繹,其中的超光速宇宙飛船配備的都是離子引擎。但NASA的研究員稱,目前實驗階段的離子引擎顯然和電影中的相差甚遠,還不能產生巨大的推動力。
1964年,NASA在SERT1衛星上攜帶兩部離子引擎進行試驗,結果其中一部運作正常。
1998年,NASA在"深度空間1號"衛星上測試離子引擎。
《星球大戰》中的帝國鈦戰機也能超越光速。
《星球大戰》中的「千年隼號」超光速宇宙飛船。
名詞解釋
牛頓宇宙
「牛頓宇宙」是一個絕對的、精確的世界,所有物質、整個宇宙都由各種客觀存在的粒子構成,不論過去、現在和未來,時間都以固定的速度流逝;因果關系就像上帝的戒律一樣嚴格,絕無例外,未來可以完全由過去來預測。
愛因斯坦宇宙
在愛因斯坦相對論中,時間和空間都具有延展性、可變性,宇宙是四維的:三維空間加時間———巨大的質量所產生的引力能夠扭曲這四個維度。地球周圍的重力場就是被扭曲空間的具體體現,在這個球形場中可觀測到「運動中的時鍾變慢」現象。更進一步地說,按照愛因斯坦的量子物理學,次原子尺度上那種復雜的不確定性使得從過去預測未來變得不可能,確定性在這里被概率所代替。
C. 《漫威宇宙》中,所謂的跳躍點是自然形成的嗎
現階段的漫威宇宙中存在多種多樣的「空間轉移」方式,以「跳躍點」為平台就是其中一種,這種跳躍點並不是科技文明製造,而是宇宙自然演化而成的。
這些自然演化的「跳躍點」其實就是宇宙中空間蟲洞,蟲洞兩端存在於不同的空間維度,跳躍點的本質是利用蟲洞的連接橋梁來完成空間跳躍,完成兩個不同維度空間超距離躍遷。
結語:其實這些時空移動方式,除了第一種需要在宇宙中進行一個「固定的點」進行躍遷之外,不管如何空間寶石還是彩虹橋,都沒有所謂的跳躍點說法,因為「何時何地」都可以作為一個跳躍點,沒有任何限制,也沒有什麼大的「副作用」!空間跳躍應該是空間折疊,類似紙面上面兩點對折,曲速應該是空間壓縮,後面的空間膨脹,前面的空間往後拉,其實兩者本質上都是空間扭曲
D. 星際飛船時空跳躍是一種什麼原理
五維空間、奇點、黑洞、蟲洞、引力紅移
你先科普一下以上這幾項
如果覺得科普過於枯燥,建議直接觀看諾蘭影片《星際穿越》
簡單說宇宙時空像字母U的話,你從左點到右點只能是走兩段圓弧,而時空跳躍則是從左點直街道到右點,是直線,也就是一次穿越
希望你滿意我的回答
E. 關於 時空穿梭~
時間和空間不是獨立的,是統一性的。就像a到b 需要500步,500步用時10分鍾,如他沒有空間跳躍,它需要10分鍾到那,然而他只花了一秒,也就是說,10分鍾的路,她沒走。只是跳躍性的從A到B,就相當於AB兩地的距離被折疊就像一扇門樣的過了這就到那。一步之間,與此同時9分59秒也被折疊了。
我不知道是否我說明白了,反正就是這個意思,你慢慢體會吧
(看過機器貓沒,任意門就是依照這個想像的,因此大雄他們他家到任何地方都沒花時間,而且從那返回,對這邊的人兒言就是一瞬間的事,就像他們剛進去又馬上出來)
F. 什麼是時空跳躍。
指的是空間上的跳躍,從一個維度進入另一個維度。或者指的是位置的變化,通過蟲洞之類的技術進行瞬間的長距離的位置變化。現實中暫不可實現
G. 電影鏡頭的時空跳轉,是不是一個鏡頭反復出現了2次在不同的地方,還是指過去的事情描述突然跳到現在
鏡頭語言————我們通常可經由攝影機所拍攝出來的畫面看出拍攝者的意圖,因為可從它拍攝的主題及畫面的變化, 去感受拍攝者透過鏡頭所要表達的內容,這就是所謂『我的鏡頭會說話』,也就是一般所講的『鏡頭語言』。 而大部份的入門者還是在嬰兒『學講話的階段』,所以無法透過『言語』很清楚的表達他想說的話, 甚至於顛三倒四語焉不詳,更甚至語無倫次令人摸不著頭緒。所以你只要把『鏡頭語言』搞懂, 你就能『言之有物,暢所欲言』,三言兩語的把你要表達的事情說得凊凊楚楚,不再讓人有不知所雲的感覺。以上用『語言』當做比喻,來說明攝影就像在講話,用詞美不美倒是其次,要讓人聽得懂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要透過鏡頭來表達一件事件,讓別人很輕易的就可看出你的影片到底在表達什麼, 例如你拍攝一個中正紀念堂的大門,大家只要一看到這畫面馬上就可以了解, 而有的人就是怕你沒印象,左邊拍一次右邊再拍一次,這就好像得了老年痴呆症的老先生, 一直在你耳邊一直重覆著同樣一件事,你說煩不煩? 還有許多人在拍攝靜物時,如花朵、器皿、圖畫等,畫面雖美但不很生動的主題,鏡頭卻停滯很久, 這就好像明明三言兩語可表達清楚的事情,卻用了長篇大論來說明,當然你會沒有耐心再聽下去。 同樣的在影像的世界裡,雖然和平常講話的表達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樣的, 所以你在拍攝時把它幻想成你在說故事,如此一來就不會腦袋空空,不知道要拍些什麼畫面及內容。
《亂》---鏡頭語言的顛覆
看完黑澤明的電影《亂》,我壓抑得長久呼吸困難,雖然這部改變自莎士比亞《李爾王》的悲劇我早已熟知,但當結局到來,我仍心似刀絞。
情感如此強烈,鏡頭卻如此冷靜,冷靜得讓我無法承受!
《亂》的鏡頭,顛覆了我以前所學習的那些語言法則。
片子中的鏡頭幾乎全部是遠景和全鏡,象老人的一雙智慧的眼睛,遠遠的、平靜的注視著故事的發生。人性中的欺騙、狹隘、自私等醜陋的一面,都赤裸裸暴露在這種寬容的注視之下。
在我們的經驗當中,人物情感迸發的時候,要用特寫來強調表現,既表達人物分明的情緒,也含蓄地表達導演的主觀感情,讓觀眾也達到一種情感的統一。
《亂》沒有。
幾乎找不到一個中景,更別說特寫。
看不到演員的表情,讓你感到,悲劇正在鏡頭前上演,陰郁的內心卻隱藏在生活之下。
在我們的經驗當中,故事發展到高潮的時候,一定要通過鏡頭的剪接率和景別的跳躍等手段來創造出緊張節奏,達到內在節奏與外在節奏的統一。
《亂》沒有。
永遠平視的長鏡頭,人物運動緩慢,鏡頭幾乎沒有外部運動,其景別也決定了沒有景別的跳躍。
即使是表現殘酷、壯烈的戰爭場面,仍然是長鏡頭、固定鏡頭、遠景、全景。
如此緩慢而平靜的述說。
這樣的鏡頭語言,造成觀眾心理的強烈反差,讓我難以通過鏡頭去發泄情緒而一再壓抑,然後一再積累。
最後,當勝利到來,三太子卻被冷箭射中,死在老王懷里時,死裡逃生的老王放聲痛哭。
悲劇達到最高潮,鏡頭仍然冷靜地遠遠注視。
看不到老王的表情,只聽見悲痛的號啕。
此時,積累已久的情感在冷靜的鏡頭下終於爆發,我無法哭泣,卻幾乎因為呼吸困難而昏過去。
把一切鏡頭的、剪接的技巧降至最低,屏棄外在的表現,一切都讓位給故事,讓位給情感,讓位給觀眾內心深處的思考。
鏡頭組接的一般規律和方法
我們都知道,無論是什麼影視節目,都是由一系列的鏡頭按照一定的排列次序組接起來的。這些鏡頭所以能夠延續下來,使觀眾能從影片中看出它們融合為一個完整的統一體,那是因為鏡頭的發展和變化要服從一定的規律,這些規律我們將在下面的內容里做詳細的敘述。
(1)鏡頭的組接必須符合觀眾的思想方式和影視表現規律
鏡頭的組接要符合生活的邏輯、思維的邏輯。不符合邏輯觀眾就看不懂。做影視節目要表達的主題與中心思想一定要明確,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確定根據觀眾的心理要求,即思維邏輯選用哪些鏡頭,怎麼樣將它們組合在一起。
(2)景別的變化要採用「循序漸進」的方法
一般來說,拍攝一個場面的時候,「景」的發展不宜過分劇烈,否則就不容易連接起來。相反,「景」的變化不大,同時拍攝角度變換亦不大,拍出的鏡頭也不容易組接。由於以上的原因我們在拍攝的時候「景」的發展變化需要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循序漸進地變換不同視覺距離的鏡頭,可以造成順暢的連接,形成了各種蒙太奇句型。
·前進式句型:這種敘述句型是指景物由遠景、全景向近景、特寫過渡。用來表現由低沉到高昂向上的情緒和劇情的發展。
·後退式句型:這種敘述句型是由近到遠,表示有高昂到低沉、壓抑的情緒,在影片中表現由細節到擴展到全部。
·環行句型:是把前進式和後退式的句子結合在一起使用。由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再由特寫——近景——中景——遠景,或者我們也可反過來運用。表現情緒由低沉到高昂,再由高昂轉向低沉。這類的句型一般在影視故事片中較為常用。
在鏡頭組接的時候,如果遇到同一機位,同景別又是同一主體的畫面是不能組接的。因為這樣拍攝出來的鏡頭景物變化小,一副副畫面看起來雷同,接在一起好像同一鏡頭不停地重復。在另一方面這種機位、景物變化不大的兩個鏡頭接在一起,只要畫面中的景物稍有一變化,就會在人的視覺中產生跳動或者好像一個長鏡頭斷了好多次,有「拉洋片」、「走馬燈」的感覺,破壞了畫面的連續性。
如果我們遇到這樣的情況,除了把這些鏡頭從頭開始重拍以外(這對於鏡頭量少的節目片可以解決問題),對於其他同機位、同景物的時間持續長的影視片來說,採用重拍的方法就顯得浪費時間和財力了。最好的辦法是採用過渡鏡頭。如從不同角度拍攝再組接,穿插字幕過渡,讓表演者的位置,動作變化後再組接。這樣組接後的畫面就不會產生跳動、斷續和錯位的感覺。
(3)鏡頭組接中的拍攝方向,軸線規律
主體物在進出畫面時,我們拍攝需要注意拍攝的總方向,從軸線一側拍,否則兩個畫面接在一起主體物就要「撞車」。
所謂的「軸線規律」是指拍攝的畫面是否有「跳軸」現象。在拍攝的時候,如果拍攝機的位置始終在主體運動軸線的同一側,那麼構成畫面的運動方向、放置方向都是一致的,否則應是「跳軸」了,跳軸的畫面除了特殊的需要以外是無法組接的。
(4)鏡頭組接要遵循「動從動」、「靜接靜」的規律
如果畫面中同一主體或不同主體的動作是連貫的,可以動作接動作,達到順暢,簡潔過渡的目的,我們簡稱為「動接動」。如果兩個畫面中的主體運動是不連貫的,或者它們中間有停頓時,那麼這兩個鏡頭的組接,必須在前一個畫面主體做完一個完整動作停下來後,接上一個從靜止到開始的運動鏡頭,這就是「靜接靜」。「靜接靜」組接時,前一個鏡頭結尾停止的片刻叫「落幅」,後一鏡頭運動前靜止的片刻叫做「起幅」,起幅與落幅時間間隔大約為一二秒鍾。運動鏡頭和固定鏡頭組接,同樣需要遵循這個規律。如果一個固定鏡頭要接一個搖鏡頭,則搖鏡頭開始要有起幅;相反一個搖鏡頭接一個固定鏡頭,那麼搖鏡頭要有「落幅」,否則畫面就會給人一種跳動的視覺感。為了特殊效果,也有靜接動或動接靜的鏡頭。
(5)鏡頭組接的時間長度
我們在拍攝影視節目的時候,每個鏡頭的停滯時間長短,首先是根據要表達的內容難易程度,觀眾的接受能力來決定的,其次還要考慮到畫面構圖等因素。如由於畫面選擇景物不同,包含在畫面的內容也不同。遠景中景等鏡頭大的畫麵包含的內容較多,觀眾需要看清楚這些畫面上的內容,所需要的時間就相對長些,而對於近景,特寫等鏡頭小的畫面,所包含的內容較少,觀眾只需要短時間即可看清,所以畫面停留時間可短些。
另外,一幅或者一組畫面中的其他因素,也對畫面長短直到制約作用。如同一個畫面亮度大的部分比亮度暗的部分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因此如果該幅畫面要表現亮的部分時,長度應該短些,如果要表現暗部分的時候,則長度則應該長一些。在同一幅畫面中,動的部分比靜的部分先引起人們的視覺注意。因此如果重點要表現動的部分時,畫面要短些;表現靜的部分時,則畫面持續長度應該稍微長一些。
(6)鏡頭組接的影調色彩的統一
影調是指以黑的畫面而言。黑的畫面上的景物,不論原來是什麼顏色,都是由許多深淺不同的黑白層次組成軟硬不同的影調來表現的。對於彩色畫面來說,除了一個影調問題還有一個色彩問題。無論是黑白還是彩色畫面組接都應該保持影調色彩的一致性。如果把明暗或者色彩對比強烈的兩個鏡頭組接在一起(除了特殊的需要外),就會使人感到生硬和不連貫,影響內容通暢表達。
(7)鏡頭組接節奏
影視節目的題材、樣式、風格以及情節的環境氣氛、人物的情緒、情節的起伏跌宕等是影視節目節奏的總依據。影片節奏除了通過演員的表演、鏡頭的轉換和運動、音樂的配合、場景的時間空間變化等因素體現以外,還需要運用組接手段,嚴格掌握鏡頭的尺寸和數量。整理調整鏡頭順序,刪除多餘的枝節才能完成。也可以說,組接節奏是教學片總節奏的最後一個組成部分。
處理影片節目的任何一個情節或一組畫面,都要從影片表達的內容出發來處理節奏問題。如果在一個寧靜祥和的環境里用了快節奏的鏡頭轉換,就會使得觀眾覺得突兀跳躍,心理難以接受。然而在一些節奏強烈,激盪人心的場面中,就應該考慮到種種沖擊因素,使鏡頭的變化速率與青年觀眾的心理要求一致,以增強青年觀眾的激動情緒達到吸引和模仿的目的。
(8)鏡頭的組接方法
鏡頭畫面的組接除了採用光學原理的手段以外,還可以通過銜接規律,使鏡頭之間直接切換,使情節更加自然順暢,以下我們介紹幾種有效的組接方法。
·連接組接:相連的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一系列鏡頭表現同一主體的動作。
·隊列組接:相連鏡頭但不是同一主體的組接,由於主體的變化,下一個鏡頭主體的出現,觀眾會聯想到上下畫面的關系,起到呼應、對比、隱喻烘托的作用。往往能夠創造性的揭示出一種新的含義。
·黑白格的組接:為造成一種特殊的視覺效果,如閃電、爆炸、照相館中的閃光燈效果等。組接的時候,我們可以將所需要的閃亮部分用白色畫格代替,在表現各種車輛相接的瞬間組接若干黑色畫格,或者在合適的時候採用黑白相間畫格交*,有助於加強影片的節奏、渲染氣氛、增強懸念。
·兩級鏡頭組接:是又特寫鏡頭直接跳切到全景鏡頭或者從全景鏡頭直接切換到特寫鏡頭的組接方式。這種方法能使情節的發展在動中轉靜或者在靜中變動,給觀眾的直感極強,節奏上形成突如其來的變化,產生特殊的視覺和心理效果。
·閃回鏡頭組接:用閃回鏡頭,如插入人物回想往事的鏡頭,這種組接技巧可以用來揭示人物的內心變化。
·同鏡頭分析:將同一個鏡頭分別在幾個地方使用。運用該種組接技巧的時候,往往是處於這樣的考慮:或者是因為所需要的畫面素材不夠;或者是有意重復某一鏡頭,用來表現某一人物的青絲和追憶;或者是為了強調某一畫面所特有的象徵性的含義以印發觀眾的思考;或者還是為了造成首尾相互接應,從而達到藝術結構上給人一完整而嚴謹的感覺。
·拼接:有些時候,我們在戶外拍攝雖然多次,拍攝的時間也相當長,但可以用的鏡頭卻是很短,達不到我們所需要的長度和節奏。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同樣或相似內容的鏡頭的話,我們就可以把它們當中可用的部分組接,以達到節目畫面必須的長度。
·插入鏡頭組接:在一個鏡頭中間切換,插入另一個表現不同主體的鏡頭。如一個人正在馬路上走著或者坐在汽車里向外看,突然插入一個代表人物主觀視線的鏡頭(主觀鏡頭),以表現該人物意外的看到了什麼和直觀感想和引起聯想的鏡頭。
·動作組接:藉助人物、動物、交通工具等等動作和動勢的可銜接性以及動作的連貫性相似性,作為鏡頭的轉換手段。
·特寫鏡頭組接:上個鏡頭以某一人物的某一局部(頭或眼睛)或某個物件的特寫畫面結束,然後從這一特寫畫面開始,逐漸擴大視野,以展示另一情節的環境。目的是為了在觀眾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個人的表情或者某一事物的時候,在不知不覺中就轉換了場景和敘述內容,而不使人產生陡然跳動的不適合之感覺。
·景物鏡頭的組接:在兩個鏡頭之間藉助景物鏡頭作為過度,其中有以景為主,物為陪襯的鏡頭,可以展示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景物風貌,也表示時間和季節的變換,又是以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在另一方面,是以物為主,景為陪襯的鏡頭,這種鏡頭往往作為鏡頭轉換的手段。
·聲音轉場:用解說詞轉場,這個技巧一般在科教片中比較常見。用畫外音和畫內音互相交替轉場,像一些電話場景的表現。此外,還有利用歌唱來實現轉場的效果,並且利用各種內容換景。
·多屏畫面轉場:這種技巧有多畫屏、多畫面、多畫格和多銀幕等多種叫法,是近代影片影視藝術的新手法。把銀幕或者屏幕一分為多,可以使雙重或多重的情節齊頭並進,大大的壓縮了時間。如在電話場景中,打電話時,兩邊的人都有了,打完電話,打電話的人戲沒有了,但接電話人的戲開始了。
鏡頭的組接技法是多種多樣瓣,按照創作者的意圖,根據情節的內容和需要而創造,也沒有具體的規定和限制。我們在具體的後期編輯中,可以盡量地根據情況發揮,但不要脫離實際的情況和需要。
H. 空間跳躍的最基本條件是什麼
跳躍星門(下文簡稱星門)的建造是基於人工蟲洞,且由雙星系統中的引力共振形成的。該共振相當於恆星天體引力波之間的摩擦。天體質量越大,它們之間的共振就會越強烈。恆星系中行星的位置以及大型行星體塵環的復雜結構都受到這種共振現象的影響。
由於雙星系統存在強烈的共振現象,因此在一個穩定的雙星結構星系中,兩顆恆星的引力場會相互干擾,就像從兩個波源發出的波會相互影響一樣。這些穩定的波形成了一連串的駐波,就好像吉他彈奏時琴弦振動所形成的波一樣。最強的共振是1:1共振(稱為第一諧波),該力場存在兩個穩定點,兩顆恆心的中心各存在1個。次強的共振是1:2共振(稱為第二諧波),其穩定點存在於兩顆恆星連線的中間點(假設兩顆恆星質量相等),之後的依次類推。
在節點上,兩個快速振盪的反引力場形成的一對反向動力張量產生了強大的切變力。通常情況下,這對切變力之間的互相作用通過高頻引力輻射發散出去,不產生任何顯著的宏觀量子現象。但如果該應力(上文所述的相互作用)被限制於一個有限的范圍中,那麼這個張量場最終會形成一個不斷延伸的高曲率觸手,就像時空連續體中的結構一樣。具體來說,這個觸手會構成了一個自迴避四維流型,使觸手不斷向外延伸。就如同時間-空間中的磁場一樣,觸手的頂端曲率達到最大點,且足夠大的曲率會使得在遙遠高密度星域中形成一個小觸手,兩觸手會觸及並自然融合。在生活中與之類似的現象是當閃電劃擊地面的時候,劃落的閃電頂端實際上產生了一個自地面向上發散的小閃電,兩者在地面上方某處融合,從而形成了一個封閉的電流環路。
星門主要是由一種被稱作超大玻色子球體組成,基於中等質量的基礎力場,且與引力波強烈作用。該天體中充滿了超大玻色子等離子體,它們會反射引力波,這與鏡面的光反射非常相似。通過調整該等離子體的密度,反射高頻引力波從而抵消切變張力,產生的輻射會被貯藏在天體中,共振點的內部重應力會如網狀穩定增長,最終形成高曲率的觸手。與之相類似的是激光,通過反射空腔中的共振產生極強的干涉性密集電磁能量光束。
兩個蟲洞末端的距離取決於雙星系統中恆星的質量以及星門位於哪個共振點上這2個因素。為了連接兩個星門,試錯法的應用就必不可少,而且通常需要持續多年時間。這是因為我們無法預計張量場所形成的觸手會在哪裡出現。但我們可以通過在臨近星系內建立重應力場,無須抵達臨界點,觸手也在不斷延伸。盡管還需要不斷嘗試,但這樣連接兩個星門的可能性就增大了。這與雷雨天使用避雷針的道理是一樣的。
翼人作為首先使用星門技術的種族,建造的第一個星門有很大的局限性:即一旦形成了蟲洞並已有一艘艦船從此穿越,那麼另一艘艦船想穿越,就必須形成另一個蟲洞。由於重新連接兩個星門需要幾天甚至幾個月的時間,所以艦船通過星門會花費很多時間去等待觸手重匹配。而之後建造的「星門跳躍」能夠保持蟲洞長時間敞開,現代的星門可以保持蟲洞之間的連接在其重置前敞開長達數十年。此外,翼人建造的第一個星門一次只能連接並保持一個蟲洞敞開,而如今,可以保持幾個蟲洞同時敞開,且星門能夠一次與其他多個星門連接。
在一個普通的雙星系統中,星門的有效跳躍距離大約是5光年,例外的情況是星門建立在恆星與恆星間的第二個共振點上。這是因為這些節點距離恆星系非常遠(通常距離達0.5光年),而且較難被使用,直到最近它們開始慢慢被開發。從另一個角度說,在這些點上建立的星門比一般的星門的距離范圍就大得多。
當然,穿越星門也有一些嚴格的限制。首先,由於星門須要建造在共振點上,所以只有在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恆星的星系中才能實現。這樣的話將有三分之一的星系不具備建造星門的客觀條件。
其次,在一個星系中,相同時間內只能啟用一個星門。這是由於超大玻色子球體產生的共振場內會發生無規則振動,如果在相同時間內同一星系內活躍著一個以上的球體,那麼它們就會變得極其不穩定,難以控制。
要使艦船航行於蟲洞之間,兩個蟲洞的末端必須分別連接到對應的星門。這就意味著艦船隻能在能夠創建蟲洞的常規空間中進行跳躍。因為觸手在經度方向上會有極度擴張,也就意味著在空間坐標上,蟲洞在經度方向上也會有擴張,同時射線呈環狀。如果艦船穿越蟲洞時,會有很大傾斜,這必然會危及到艦船的整體構造。當然這也可以被臨近艦船的反向作用力抵消。在此,超大玻色子球體對於星門的構造也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當飛船穿過超大玻色子球體時,一個超大玻色子的單原子層就會覆蓋在艦船的表面。這個表層可以防止艦船受共振場作用而產生一定程度的拉伸傾斜,這在艦船通過蟲洞時很好保護了艦船的整體構造。當然,這並不表示傾斜完全不存在,即
那麼對於超光速飛行,我們應該給出怎樣的答案呢?我們在量子電動力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里發現了它。通過創造一個真空世界,那是一個在太空中發現的、完全沒有任何能量的絕對真空世界,然後將它膨脹直到可以籠罩一艘飛船,通過這個絕對真空泡飛船就能夠以超光速飛行。一個絕對真空泡里沒有任何摩擦力——因為反摩擦的緣故,所以物體(包括光)在其中的實際速度比在完全真空中快得多。
所有的太空飛船都配備了一個躍遷驅動器。驅動器通過在兩個極盤間重復「壓縮」真空來創造一個絕對真空,排除其中所有的能量中子和誇克(理論上一種比原子更小的基本粒子)。然後產生了一個固定的激光場保存不斷增長的絕對真空泡,一直到它包容了整個飛船為止。經過上述步驟後,飛船就可以達到超光速。盡管最初的跳躍試驗著實讓人歡欣鼓舞,但是關於航行的問題也應運而生。一旦飛船達到了超光速,它對這個世界幾乎就沒有作用和反作用,例如通訊和目標掃描就很難進行。人們嘗試了大量的試驗,諸如壓縮空間無線電,但是都沒有成功。由於量子力學不可預知的天性,所以很難產生一個足夠穩定的真空泡,也就不能有一個精確的時間尺度來改變速度。後來終於有了一個解決的辦法。人們發現重力電容器和跳躍星門時使用的控制系統十分相似,都能在飛船達到超光速的時候,很快地從「正常」空間採集引力信號。通過在其中一個信號上將電容器鎖定,飛船可以向它航行。一旦到達了重力井所要求的某個特定距離,這個真空泡就自動地消散了。唯一的問題就是這些電容器只能從重力井有效採集某個大小規格或者以上的信號,最小的限度是形成一個衛星或者一簇小行星。當然,為了重力電容器能夠在目標物體上相對於恆星的位置正確地排列,它只能沿著一條非常狹窄的路線行走,所以飛船可以行動的范圍極其有限。這也對躍遷驅動器的使用率造成了一些局限,但是因為系統中所有主要目標都能被探測到,也就不成為一個關鍵的問題。而且,由於現在可能在空間站和跳躍星門上建立一些能被探測到的「假」重力井,通過飛船跳躍驅動器上的重力電容器就可以在上面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