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孩不笨觀後感
生命中一切源於電視都是虛假的,而演繹得那麼真切的,是現實生活中真正存在的,小孩不笨,小孩真的不笨,作為家長們是否為孩子真正的想多少,而孩子是否真正體會到家長的良苦用心呢?
第一次是為電影所感動,當他的父親逝去,當老師的從新認識,他 他 他,真的改過來,眼淚真的流了好多,說不出的感覺,只是哽咽了,媽媽過來問我怎麼回事,我說:媽,我真的不笨,媽只是笑了,不笨,你就考個第一回來了,我……淚水已經浸沒了我的心,媽,媽,眼淚如果能找回你的注意,那有多好,說過了太多次的太多次,你永遠都沒有真正的注意到我,就像魚死了,忘記換水,小鳥的翅膀斷了,您卻不知道,口口聲聲說你自己要磨練,可是您做的只有這樣嗎?全世界的家長們,如果孩子的叛逆喚不回您的注意,那就請讓孩子們在淚水中被淹沒,而我也相隨全世界的家長說:孩子真的不笨!
錯誤的愛扼殺了「好孩子」
合理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方式一直是近幾年來社會所關注的問題,因此而引發的社會問題更是層出不窮。如何處理家長和孩子之間所謂的「代溝」成為每個社會人所頭痛的問題。這也許正是《小孩不笨》系列電影能取得巨大票房成功的原因。或許我們能從這部電影中找出答案……
《小孩不笨2》講述了三個孩子和他們的父母老師的故事。成才在一個貧困暴力的單親家庭里長大。成才的爸爸因為自己從小不讀書才導致打架坐牢腿被打斷的人生悲劇,他希望成才不要像他那樣不成才,但教育不得法,每每用暴力解決問題。結果成才也變成一個不讀書愛反抗大人的孩子。在一次和老師的打架事件中他被學校開除了。當被主流社會拋棄後,成才只能在街頭黑幫兄弟那裡才能找到自己價值的認同。最後還是爸爸用生命把他從罪惡的沉淪中拯救出來,他又回到學校,後來成了武術冠軍。
學謙是成才的同學加死黨,一個在生活優越的中產家庭中的少年,但他的父母因為忙於賺錢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所有從來不關心他的想法,總是挫傷他的自尊心和成就感,讓他感覺那是個什麼都有也什麼都沒有的家,只是個睡覺的地方。也是在那次和老師的打架事件後,他被學校處以在眾多同學面前被鞭打的懲罰。內心受到嚴重創傷的學謙也混跡於黑幫中,結果被黑幫利用,導致在光天化日搶劫街頭老婆婆。最後是他爸爸在人群中跪下來求老婆婆開恩,才饒了他兒子不用去坐牢。學謙終於和父母化解了矛盾。
才上小學的傑利是學謙的弟弟,小小的年紀用他那睿智的眼神冷眼看著這世間的風雲變幻。雖然很多事情他都看得明白,但沒有人會理睬八歲小孩的意見,所以他也只能冷冷看著。當然畢竟他還只是個小孩,對大人如何懷孕生子的事情一知半解,才會在主題沉重的本片中搞出最搞笑的少女懷孕烏龍事件來。對傑利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小演唱會了,但爸爸媽媽都很忙,於是他省吃儉用要賺錢來買爸爸一個小時的時間來看他的小演唱會,真是誰知天下孩子心哪!但他也是最講義氣的,當知道哥哥有難時,他把錢都給了哥哥。
一部話題嚴肅的電影被導演加入了許多幽默詼諧的元素,因此而變得更加生動,卻也更加令人深思!笑聲中蘊含更多的卻是酸楚。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沒錯!但當人們把這句話看作怨言而掛在嘴邊翻來覆去的時候,又有誰來替孩子們道聲「可憐天下孩子心」呢?當作為家庭主宰者的大人們總把隔閡的原因歸結為孩子的「不聽話」時,叛逆的種子已悄然種下。所謂的「80後」,「90後」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產生的,這是人為製造的代溝……
人總是要成長,要獨立。每個人都會在特定的時期對身邊的事物產生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行為方式,而這個時候我們都還是孩子。如果此時,家長和老師們沒有給予正確的引導,而是本著封建暴君的作風,批判和打壓強奸了鼓勵和理解。叛逆,或許就不可避免。當叛逆成為習慣的時候,家庭矛盾就會衍生至社會。
電影中成才的爸爸不希望成才學會打架而走自己的老路,但是自己大老粗的脾性又使得他對成才的教育方式非打即罵。在朋友的開導下他也嘗試改變自己的方式和態度,主動買書包哄兒子開心,而且頗為肉麻的冒出一句:兒子,I love you.但是早已叛逆成性的成才卻絲毫不接受他的好意,溝通不成反而再起爭端,氣惱的父親採取的解決方式還是家庭暴力。此時的他卻不知叛逆的根已埋的太深,即便是愛也不能將它拔起……直到用生命去挽回。
「人之初,性本善」。在成長的路上,當善良的心靈不斷的受到傷害,向上的信念不斷的遭到打擊,想掙扎卻又面臨重重人為的阻隔。人性開始走向扭曲,
叛逆開始占據主導,內心裡的那個所謂「好孩子」被殺死。罪惡之源的井蓋就被打開了……而這一切的一切卻又都是因為愛!正如影片最後那句讓許多人大徹大悟的話「他太愛你了,卻又太不會愛你了!」。愛不難理解,難理解的是愛的方式……當愛沒有正確被表達的時候,帶來的可能更多是傷害。而當罪惡批上愛的外衣時,它會比「錯誤的愛」更具有誘惑力。正如一句話所說「資源,放錯地方就是垃圾。而垃圾,放對地方,就是資源。」……
由影片所引出的學校教育問題同樣發人深省。同樣的華語老師,對待學生的種種行為,一個善於批評,一個善於誘導。雖然都盡心盡責,產生的結果卻是千差萬別。一個讓學生討厭,一個讓學生歡迎!我們常常討論學生的學習興趣,卻不知興趣的培養與老師的人格魅力是密不可分的!學生對老師的好惡都會表現在他的課堂上,影響則由成績體現出來!
青春期的孩子,自主意識開始增強。對於他們的想法和行為,大人們需要更多的溝通去理解。對於是,需要褒獎和鼓勵;對於非,也需要疏導和斧正!而不能一味採用簡單粗暴的手段去解決,要用正確的方式讓他們感覺愛的存在!如果這個時候,家長和老師們沒給予適當的教導,而是一味的家長作風,大男子注意……或許,社會真的會多一個敗類。別因為大人的無知,而害了孩子。其實,只要大人們和孩子有健康的溝通方式,多賞識他們,包容他們,給予他們肯定,降下身份做他們的朋友,將不難發現,其實孩子並不那麼壞。
㈡ 《小孩不笨2》觀後感
《小孩不笨2》觀後感 上個星期,我跟父母一起看了《小孩不笨2》這部教育影片,影片中的故事情節使我感觸很深,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小孩不笨2》描述了兩個家庭父母與孩子之間從「因為忙而無溝通」,到「孩子的心靈逐步走向墮落」,再到「偶然事件架起溝通的橋梁」,最後終於找回「曾經茫然、失落的心靈」!劇中的學謙、傑利為了得到父母的贊美不斷地努力奮斗,但得到的卻是父母的奚落,這種失落感我們也有過。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沒有鼓勵和贊賞我們了,而是不停地管教我們,總覺得我們做得不夠好,總以為他們是對的;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忙碌到深夜才回家,連跟我們溝通的時間也沒有。當然,我們也了解父母是為了這個家而忙碌,但再怎麼忙也應該抽出一點時間來陪陪我們吧,哪怕是半個小時,我們也需要你們的關心,也期待你們的賞識。如果我們因為缺乏教育而像電影中的學謙走上一條不歸路,那掙來的錢又有什麼意義呢? 「天下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這是是爸爸臨終前才覺悟的,他不是不愛成才,他只知道自己是從小被打大的,不希望成才走他的後路,不知道如何去愛一個人和表達自己的愛,才導致今天的悲劇,用自己的生命換取孩子成長和回頭。 如果說父母打孩子還可以理解,但學校通過全校師生的顏面鞭打孩子的暴力方法去教育學生,我覺得很殘忍,我不贊同這樣做。這樣做也許可以令孩子吸取教訓,但是你們知道嗎?這樣的做法同時也使孩子的心靈造成很大的傷害。劇中也曾說過:爛蘋果削去爛的部分,剩下好的還可以吃,全部丟掉就沒有了。 正因為在孩子進步時,家長沒有及時表揚,在孩子出現問題時也沒有好好教育,只是一個勁地責怪孩子,才導致孩子一錯再錯。劇中曾有這樣的一句說:資源放錯了地方就是垃圾,垃圾放對地方就是資源。我相信每一個小孩都不笨,也希望每一個小孩如天使般快樂
㈢ 小孩不笨觀後感150字
電影小孩不笨觀後感 電影小孩不笨觀後感 教育成為當今社會最熱門的話題,成為每個家庭的頭等大事。可作為孩子的父母,學生的老師如何去教育好孩子,這一難題多少年來始終困繞著人們。在我們的教育領域里不少智者發出過震撼人心的吶喊:「千教萬教教人學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身教重於言教」……。也有很多迷路者留下發人深省的哀嘆:「慣子如殺子」、「無規矩不成方圓」……。更有眾多後來人在苦苦的探索。今晚觀看了新加坡電視劇《小孩不笨》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和啟迪,從中似乎悟到了答案。 劇中故事情節選擇了現實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學生在家從父母那裡看到的是冷戰和漠不關心,得到的是埋怨和責罵,甚至是暴打;在學校接受的嚴格校規校紀的約束,一次次考試失敗的打擊,承受的是考試失敗後老師無情的諷刺和挖苦。在社會上受到的是一些不健康現象的侵襲,品嘗的是對社會的朦朧無知和無奈;家長懷有一顆恨鐵不成鋼的憤怒的心,體驗的是為了生計而奔波勞累的苦和孩子學習不長進的真切的恨,由衷的發出了「我說什麼語言,你才能聽地懂啊!」;教師面對的是調皮搗蛋、桀驁不遜的學生,雖然是磨破嘴皮的說教,卻最終不見效,用自己的百般辛苦換來的是學生的不理解和超出常理的反抗;校長抱有一顆善良的心和美好的願望,雖是在勤勤懇懇的誨人不倦卻不得不用無情的制度來懲罰自己喜愛的學生。整個社會都亂了,教育者成了不近人情的魔鬼,受教育者是不可理喻的叛逆,本該和睦相親的家人卻反目成了仇敵。這些不可理解的現象是怎樣遭成的呢,怨誰呢,怎麼解決呢? 電視劇在展示了當前社會的不正常現象後,也揭示了它形成的原因,並給出了解決的方法。社會自有正道,人間總有真情。孩子需要理解和呵護,學生需要尊重和鼓勵。在任何時候社會的真、善、美總是多於假、惡、丑,真理總能驅除謊謬。人在自身善良本性的召喚下,總能撥開迷霧見太陽。在經歷了不少風風雨雨、坎坎坷坷之後,用血的代價換來了答案:充滿真情的語言,孩子才能聽地懂。人們終於認識到了人間大道。父母應敢於對孩子大聲的說出你的愛;教師應真誠的面對學生,嚴格要求的同時要用真情去呵護學生。教育的真諦在於尊重。 2 朋友推薦的」有用的人」, 是2004年, 我已經聽了這首歌3年了,刪了很多歌, 而這首歌, 是我少數一直不捨得刪的歌之一. 而這首歌所屬的」小孩不笨」這部戲, 卻不知因為什麼原因, 直到現在, 才突然找來看. 「小孩不笨」的電影版及電視版都推薦看. 對於比較忙的朋友, 可以選擇只看電影版, 如果有空, 看看電視版也不錯. 戲中, 主要講述了3個家庭: 一個開始只懂得聽媽媽話, 沒有自己主見, 飯來張口的小胖子Terry; 一個有繪畫天賦, 卻得不到任何支持的國彬; 一個很講義氣, 小小年紀就擔負起幫助媽媽,照顧弟弟的小男子漢文福(在電視劇中, 多了一個讀書很棒, 不肯認輸, 自尊很強的女孩). 在學校, 學生們被分了等級, 那隻是一個小學的學校, 在孩子們弱小的心靈里,已經覺得, 因為自己成績不好, 被分到差的班裡,自己的人生已經失敗了一大半. 不但如此, 學校的老師, 大多都戴著很深的有色眼鏡, 成績好的學生可以隨意打罵, 侮辱成績差的學生, 卻沒有任何懲罰; 成績差的他們, 即使什麼都沒做,卻總是被請到校長室, 讓被請來家長, 和老師們一起責罵. 他們沒有機會為自己辯解, 或者說即使他們說出真-相, 卻總被認為是為了減輕懲罰而說出的謊言. 學習不好的孩子, 又有什麼錯呢? 分數, 文憑, 對大人們而言, 對整個社會而言, 真的那麼重要嗎? 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奪取高的分數, 大人付出了高昂的金錢, 更甚的, 付出了他們的時間, 精力, 他們有想過,他們所謂的」for your own good」 是否真的是為孩子們好嗎? 真的是孩子們真正需要的嗎? 孩子失去了天真的童年, 失去了屬於他們歡樂的時光, 是誰的錯? 「不是我們的錯,是這個社會的錯」 對, 作為社會的一份子, 我們總是無奈地被這個社會的輿-論和眼光牽著走. 父母們談起孩子, 分數, 學校, 課外學習, 都是他們主要的攀比話題, 為了不讓別人瞧不起自己,只好把這種壓力, 轉到了孩子身上. 大人們自己也意識到了,然而, 幾乎沒有人敢逆流而行. 這, 就是人生的無奈吧! 老師眼裡, 對一幫扶不上壁的爛泥, 也放任自流. 有經驗的老師說的自有他們的道理, 而新的老師也有她一套把爛泥扶上壁的做法. 不知道, 過多幾年,當新的老師成為有經驗的老師的時候, 她的想法, 會不會有所改變呢? 教育, 究竟是育人, 還是愚人? 教育工作者, 又有沒有好好想過? 特別是小學的老師, 他們的一句話, 可以讓一個毫不起色的孩子變成偉人, 也可以讓一個聰明有靈氣的孩子變得精神分-裂. 他們是否了解自己對孩子來說,是會產生多大影響的人呢? 當看到同伴受欺負, 有孩子站出來一起面對, 也有孩子因為家庭壓力變得對身邊發生的事情」none of my business(這和我沒有任何關系)」. 他們在共同經歷中,不斷體會什麼是對的, 什麼是錯的; 什麼該做, 什麼不該做; 大人的話, 什麼時候該聽,什麼時候該經過自己的思考, 作出自己的決定……大人們不也需要好好思考, 連自己都經常做矛盾的事, 怎麼不令孩子在沒建立正確的判斷能力之前感到」confuse(困惑)」呢? 戲中, 讓我們感動, 讓我們思考的地方, 還有很多很多. 雖然是一部輕松, 勵智的戲, 卻讓我流下無數復雜的眼淚. 「小孩不笨2」則是與第一輯不太相連的劇, 可以說是一部輕松搞笑的喜劇, 戲中, 也有含淚思考的部分, 相對第一輯來講, 這樣的成分已經少了很多. 可能孩子長大了, 要帶出的, 是另外的寓意. 看戲的朋友, 就自己用心體會咯! 無論大人還是小孩, 只要相信, 這個世界造了自己出來, 一定有自己有用的地方, 千萬不要因為前面有石頭, 就停步不前, 勇敢走上去, 把石頭搬開, 繼續走下去。
㈣ 小孩不笨 觀後感怎麼寫急急急!!!
小孩不笨觀後感
近日我看了《小孩不笨》這部教育片,我覺得這部片對家長教育孩子,以及孩子自我發展有特別的意義。 以下是我觀看此影片後的一點心得體會:
現實中的新加坡,華人的孩子需要精通英文、數學,而中文學不好沒關系。但如果中文沒學好,還是會影響到孩子以後到中國的發展。在影片中,有兩對父母,他們教育孩子的方式雖然十分不同,但是結果一樣是不好的。做生意的一對父母,他們把大部份時間用在經營自己的事業上,和兩個孩子的密切關系很少,而導致姐姐叛逆,和不良分子混在一起,只因媽媽老是不履行諾言。弟弟變成一個沒有主見,不會反抗的「聽話」的孩子……
不同的人看了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小孩子看了可能會找到共鳴,老師看了可能從中得到啟示,家長看了可能會引起反思。我想如果這部電影能給我們帶來以上任何一種感受,就稱得上是一本好電影了,透過這部電景,讓我看到孩子們不只是需要關懷和愛心,他們也期待父母親給予他們賞識和肯定。電影還通過日常小事來反映父母在教育子女中遇到的種種問題,並提出了:「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這一新的說法。片中三個孩子的遭遇都是日常所見之事,讓我對種種故事情節深有感觸,感覺「很真實」。除此之外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女學習好,考100分,對他們要求嚴格,稍有差錯不是打就是罵,沒有想過小孩子內心的感受,而我們也不想每天都挨爸爸媽媽的打和罵,所以父母多引導我們。「在責備中長大的孩子,和在贊美中長大的孩子是不一樣的」在責備中長大的孩子只會覺得自己很緲小,在贊美中長大的孩子就會更加努力地去做別人贊美自己的事情,父母要多多去了解自己的兒女。每個小孩都知道自己父母很愛自己,更希望父母能更多的鼓勵孩子,讓孩子在鼓勵和贊美中健康成長。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㈤ 小孩不笨觀後感600字搜的也行
網路一下
㈥ 小孩不笨的觀後感
爸爸媽媽,請多看看我們身上的閃光點 ——《小孩不笨》觀後感 現實中的新加坡,華人的孩子需要精通英文、數學,而中文學不好沒關系。但如果中文沒學好,還是會影響到孩子以後到中國的發展。而《小孩不笨1》中的文福、國彬和Terry三個好朋友都是EM3 (差生班)里的學生,他們分別來自不同的家庭,也因為不同的成長環境影響了他們的性格以及待人處事的態度。才看了一會兒,便被影片中詼諧、幽默、搞笑地劇情以及三個主人公的表情、語言、動作深深地吸引和感動。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Terry,喜歡幻想,是個大少爺,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遇事就哭,沒有主見,但我最欣賞他的就是幽默和知恩圖報;國彬不太會念書,可是很會也很愛畫畫,然而他的媽媽卻只希望他能能把書讀好,拿到好成績,因此國彬深受媽媽壓力的影響,同時常常遭到體罰;文福一心想替辛苦賣面的母親及自己都爭一口氣,在別人面前能抬得起頭來,他說過一句話,令我很感動:「我不想讓別人看不起!」他們的新班主任——李老師,教育孩子們,不要逃避困難,要去了解、認識困難,把困難的底摸清楚,她給了孩子們很多的鼓勵和信心。 喜歡幻想的Terry是個大少爺,他的爸爸,開了一家肉乾公司,但不喜歡幫助別人,在Terry老爸老媽的影響下,他也不願意幫助別人了。他們家還有Terry的姐姐,它總希望媽媽能給她一個自由的空間,但她的老媽卻以「愛」的名義,管這管那。總之,Terry的一家是有個性的一家。 再說國彬,他喜歡畫畫,還因為畫畫救過Terry和文福,但卻得不到媽媽的認同,他曾想過跳樓自殺,但是沒有成功。之後,他的媽媽就患上了血癌,爸爸也下了崗,一家人的支柱都沒有了,雖然Terry很膽小,但他逐漸長大,很勇敢地用自己的骨髓挽救了國彬的媽媽,兩家人逐漸淡化了以前的誤會,互助互愛,共享歡樂。 在這三個主角中,最講義氣的要數文福了,從來不計較別人怎麼對待他,只是不管誰欺負了自己的朋友,他總會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他也是這3個小孩中最不富裕的一個。他要幫媽媽管理大排檔,又要照顧弟弟,但他沒有放棄學習的機會,他曾經說過:「我不想讓別人看不起!」令我非常感動。其實,即使生活不富裕,但只要你有一個理想,那你便會成功。 爸爸媽媽,請你們多看看我們身上的閃光點吧!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往往,很多家長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影片中的國彬,他雖然成績總是不及格,但他有很強的繪畫能力。他能將一個人的頭像,畫得惟妙惟肖,可謂是天賦異懍。然而,因為學習差,他常被高級班的同學嘲笑、欺負,間接導致他有自卑感。我們要拋開自卑的情緒,在被他人看不起時,我們應當將其看作動力,趕超他人,再來,從新塑造自己的形象。在被鄙視時,我們得自己看得起自己,從自己身上找到特別之處,來發展自己。 想起影片中的每一個情節,都讓我非常深刻,難忘。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他的特長、天賦。但很多時候卻因為父母過 於重視學習而被忽略、埋沒。影片中的李老師正是一位善於挖掘孩子優點的好老師,她對EM3的同學懷著的不是無葯可救的心態,而是充滿希望的!爸爸媽媽們,老師們,請多點看看我們身上的閃光點吧!
㈦ 小孩不笨2觀後感
《小孩不笨2》這部影片敘述的恰好是青春期時期,因孩子進入青春期的叛逆和父母教育方法錯誤而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產生問題,從而進一步影響家庭關系和孩子的學習,使孩子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產生偏差而後誤入歧途。最終,父母和孩子都經歷了一番波折,最終發現了自己的誤區,重拾家庭溫暖與愛。
這部影片生動地反映出了家庭問題、學校問題和學生問題,在影片中也含蓄地反映了國家的法律和教育部的政策問題。
孩子踏入青春叛逆期,父母們通常會認為孩子不聽話,因而很難與孩子溝通,其實孩子並不是一門心思都在和父母作對,父母也並不是真的完全無法和孩子溝通。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青春叛逆期,如果這個時候,父母和老師們不是給予適當的教導,而是一味地譴責他們,否定他們。
不要因為父母的無知,父母教育方法的不當而害了孩子。其實,只要大人們和孩子有健康的溝通方式,多賞識他們,包容他們,給予他們肯定,學會做他們的好夥伴、好朋友、好榜樣,而不僅僅是做威嚴的家長。
㈧ 求一篇電影《小孩不笨2》的觀後感~~急
這里不錯,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㈨ 《小孩不笨》觀後感!急!!
謹以此文獻給我可愛的侄子
這篇文章,現在給他看,一點也不晚,雖然只是一點不成熟的想法。但我希望我的侄子能快樂,健康,向上的成長。
侄子今年4歲,用人們常在口中的話來說,就是標准2000後,半大小子。這樣的年齡,在文革時代,可不是討人喜歡的傢伙,因為老是從那一輩人口中聽著「半大小子,吃窮老子」的順口溜。
當然,現在也不是文革時期,自改革開放以後,在上層建築的宏觀調控下,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同時,人們也不用在嘮叨前人的順口溜。
不得不說,侄子是一個相當聰明的孩子。具體說,應該是過於了,相比,至少在我小時候,干不出一面看奧特曼,一面說幸福生活就是貓吃魚,夠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這么富有「哲理」話來。至少不會為了看動畫,裝乖討大人喜歡,不會為了逃避犯錯所要受責罰的時候,到處尋找「避難所」。不會把事情弄遭了,而理所當然的說是「毛姑姑」弄的………
其實,我最早還為侄子的自閉煩勞過。侄子讀書很早,2歲的時候,因為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侄子比其他小孩早早的進入幼稚園,可就在某一天下午,我去接他放學,只見他孤零零的站在一邊,看其他人跳舞。後來,經老師了解才知道。侄子有點自閉。
幸好,後來,經過家人的不懈努力,終於改掉了那個壞習慣。但是其他方面的毛病又凸顯出來。
以至於近段時間以來,都在反思,對小孩的教育到底該怎樣入手,該怎麼才不算過度。
終於,某天,在朋友的推薦下,我細細的把<<小孩不笨>>這部電影看完。
影片里有這樣一個畫面:學謙因打架被校方公開鞭打後,他趴在自己的床上忍痛流淚的時候,爸爸媽媽開門來看他,他很堅強地把頭別了過去,不讓爸爸媽媽看到他的淚。當時,我看著他別過頭去的那一剎那,心真的很痛,一個15歲的男孩受了傷在流淚。作為一個學生在公開鞭打之後,自尊心被打得無處可逃,皮肉上的痛苦暫且不說,因為皮肉傷總有痊癒的一天,可是一個15歲男孩心靈上所受的傷豈會輕易地癒合?老師,同學們鄙視、羞辱的眼光射過來的時候,就像在荊棘上走路般難受。試問:在羞辱的眼光下成長,一個學生還能活潑快樂地成長嗎?在我看來,對於犯錯誤的學生,應該採取以積極引導為主、懲罰為輔的措施,由校方和父母協調共同教育學生,加強交流,引導學生走上正軌,而並非以體罰為主要手段。學校是一個和諧的地方,不應有暴力行為的出現。
片中插曲有句歌詞:不要讓我們一生絕望。是啊!正如傑利在演出時說:壞蘋果,把壞的仍掉就是好的,要是把壞蘋果仍掉,那它就完了。每個人都會說:天底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人。難道天底下就有完美無暇的蘋果嗎?對於學生,很多學校和家長只看到學生的缺點,甚至把一些優點也當成了缺點來批判,大人們總是不會輕易滿足孩子的優點,他們對孩子們的要求多得不可勝數,而大人們自己本身又做到了多少?
在教育過程中,老師和父母對於學生的成長起著榜樣性的作用。希望大人們在要求孩子們之前,請先嚴格要求自己。影片中,校長是一位華文不好的人,符老師所教的學生當中,很多學生的華文成績不好,他們都說:校長不會說華文,照樣能當校長。在這樣的「榜樣」作用下,同學們就覺得自己的華文成績不好是理所當然的。成才的父親是一個從小到大都打架、文化素質很低的人。成才的成長無疑受到了父親「榜樣」性作用的影響,成才成了一個愛打架的學生,他崇拜李小龍。而學習成績極差,還因打架被學校開除。對於這樣一個學生。學校應當加強教育,發掘他的優點,培養他,而並非「開除」就了事,把他推進社會,無疑是讓他走向滅亡。影片中,校方最終接受了成才,並且精心培育他,最終他在武打方面有所建樹,這一點猶為讓我感到欣慰。
讓我們一起來試想一下:假如每個大人也是一個蘋果,難道每個大人都一定是好蘋果嗎?假如影片中校長的華文說得很好,或許學生們就會改變學習華文的態度。假如成才的父親是一個知書達禮的人。成才或許會是一位品學謙優的學生。
大人們經常埋怨孩子們沒話和他們說,不願和他們溝通,可是當孩子們迫切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有幾次能夠在孩子身邊支持和鼓勵孩子們?影片中,學謙的爸爸媽媽在看兒子的搏客時,才知道孩子其實一直都很聽話,才知道孩子們需要的是什麼?
記得學謙搏客里有這三句話:1、迷路的感覺好可怕;2、這個家,表面上什麼都有,實際上什麼也沒有;3、今天,楊學謙死了。爸爸媽媽看後發出這句感嘆:原來他們對我們的失望比我們對他們的失望還要大。傑利偷錢儲錢,在被人發現後,得到的是學校和父母的指責,爸爸痛打傑利,當聽到傑利說出「我只想用五百塊來買你一個小時的時間來看我演出」這句話後,爸爸要打傑利的手停了,淚水淌了出來,深感慚愧的抱住了傑利,媽媽也慚愧地哭了。事實上,在很多家庭里,並不是孩子不願與父母溝通交流,而是孩子們在孤獨寂寞的同時,再也找不到與父母溝通交流的方式,也正如傑利所說:隨著我們慢慢長大,父母們鼓勵的話漸漸變成了訓話,於是我們就變成了啞巴。
在應試教育的制度下,「分數」這根棒子握在學校和家長手裡,打在孩子們的身上,「分數」格外地受除學生外的人們的青睞,而那些「創造性」「表演才能」等統統顯得一無是處。「分數」成了衡量學生好壞的唯一標准,在這一死的標准下,拿不到100分就是不夠好,第一次考了10分,哪怕第二次考了59分,都沒及格就是壞學生一個,大人們經常都給孩子們定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而看不到從10分到59分這一飛躍的過程,留給孩子們的依然是那些重復了一千次、一萬次的訓話,而那些鼓勵性的話語則決口不提,孩子們聽著那些早已可以倒背如流的訓話,左耳進、右耳出,然後理所當然地想:何必再努力呢?努力了依然是爛蘋果一個。於是孩子們不再進取。從而,就再也沒有所謂的「進步」!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稱贊和鼓勵,小孩和大人都一樣地需要。影片中符老師突然間稱贊那位考試考了12分的女同學,對她說:「上次考了10分,這次考了12分,下次再努力點,一定可以學好華文。」學生聽後,開心地笑了並且充滿自信地邁步向前。符老師稱贊校長的發型時髦時,校長亦是得意地笑了又笑。所以,希望每個人都不要吝嗇稱贊、鼓勵性的話語,在稱贊和鼓勵之下,別人就會完善自己,朝著那個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影片里有不少滑稽搞笑的場面。如:1、符老師騎車摔倒;2、成才爸爸送禮給校長;3、學謙和傑利被訓話時。左耳進、右耳出;4、傑利說:再怎麼說,我是男主角,我不是一朵花;5、符老師叫沒交作業的同學自動出去,然後教室只剩他一人的場面;6、傑利的爸爸媽媽同時收到「對不起,我錯了」這條簡訊時,兩人得意的樣子。 除了以上這些搞笑的畫面外,影片里還鬧了一個大笑話。傑利和小晰被同學們作弄後以為小晰要生孩子所哦發生的一系列荒唐事件。這件事表面上看起來荒唐搞笑得很,實際上,這也反映了當前教育存在的一個重大問題:學校、家長沒有傳授給學生一些最基本的性教育知識。傑利問一個大肚腩的男人:「您的肚子也是蟲蟲加蛋蛋在裡面而變大的嗎?」這樣的一個問題,真讓人哭笑不得。我覺得:學校和家長都有必要傳授一些基本的日常生理知識給孩子們,這樣對孩子的身心成長必定大有幫助。
學謙和成才兩個人生長在兩個完全不同的家庭里,而他們兩個人卻成了好朋友,原因在於兩個人對於家的感覺相似,他們都感受不到家的溫暖。學謙和成才兩個人墮落之後,被兩位假警察敲詐後,兩人打劫一位老婆婆的項鏈,但他們兩人很快就知錯,然後鼓起極大的勇氣把項鏈歸還給老婆婆,可是,他們歸還項鏈照樣得不到任何一句稱贊、鼓勵性的話語,反而被人們報了警。學謙爸爸到現場後,不斷地向老婆婆求情。幸好,在警察到來時,婆婆否認了事實,說她不小心把電話打到了警察局。聽到這句話後,整個緊張的場面一下子輕鬆了,學謙和成才在人們的寬容下重新找到了自信,事後,他們決心努力學習。
所以, 對於孩子們的成長,還要常用到「寬容」這個詞,寬容是讓孩子們健康快樂的另一種方式!
㈩ 誰有《小孩不笨》這電影的觀後感,300字
這學期得教育學課堂上接觸了一部新加坡電視劇《小孩不笨》這是一部特別貼近生活的電視劇雖然在課堂上只看了3集但是在課外我也把後面的大概內容也瀏覽了。這部電視劇大致講的是; 一個孩子的口吻向父母講述了他成長過程中發生的故事其中圍繞孩子們在想什麼他們笨嗎孩子眼中的父母與老師是什麼樣子孩子最需要的愛與關懷是什麼怎樣引導孩子去學習知識開拓思想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家長應該如何對待孩子眼裡的未來與父母他們設計的未來差距有多大 大多數的人都覺得這是一部不錯的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會讓家長在以後的教育路上有更多的深思。而我自己作為准老師看後也有頗多感悟的不得不讓自己多深思教育對於學生的重要性。在電視中新加坡的小學生到了五年級便要依學業表現被分派就讀EM1、EM2或EM3三種不同課程其中EM3內容最淺亦被視為最沒前途。其實在很多以前我們國家的教育大師就說過「有教無類」學校這樣的分班實際上是把學生分等級對待了這樣很不利於學生心理上的成長在EM3的孩子難免會被扣上低能的帽子這樣一來就會讓學生心理上產生一種自己自卑心理甚至還會產生「我自己是笨小孩嗎」這樣的疑問。 作為老師或家長不能太絕對的以成績來評定孩子的能力沒有誰不希望自己是個聰明人沒有那個孩子不想拿100分也不會有孩子希望聽到別人說自己又笨又蠢。對於成績不好的學生作
為老師就更應該發現其優點、閃光點讓其對自己的能力抱有一種希望而不是質疑或絕望。在劇中三個小主人公分別代替了來自不同階層的小孩Terry生活優越喜愛依賴別人做事沒主見逃避承擔責任。國斌喜愛畫畫母親卻認為這會影響學習成績。文福需要照顧弟弟和幫母親開檔。雖然說家庭背景不一樣但是家長對孩子要求的目標都。一樣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績好可以考上大學受更高層次的教育。 在評論劇中的家長時大多數人都認為Terry和國斌的母親都太過於苛刻再教育孩子的時候就算是有所偏激也是太過於急於求成而導致的。而這種急於求成的心理卻差點結束了自己小孩的命運家長在對自己小孩的未來進行編織的時候應多聽聽孩子的意見考慮孩子的情況。中間其實存在著很多交流上的問題。 在學校朱老師應無法忍受這群孩子的調皮搗蛋憤然辭職離去在後來李老師改革教育中EM3的學生成績都有所提高這點讓我意識到作為一個教育者要善於發引導學生學習善意發現學生的能力並適時的贊美學生。作為老師最根本的職責不是單純的吧課本上的知識進行傳輸而應該讓學生發現自己身上潛藏的才能成績不是唯一能證明學習的成功與否重要的實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是否真的掌握了對於自己有用的知識學生越是心灰意冷時就越要給學生鼓勵讓學生自己找到自信心要相信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作為一名老師班上學生的成績不是判斷教育否成功的唯一標准而是班上學生的能力表現和學生的綜合能力。 教育不僅僅是一個教的過程跟多的注重要育人。孩子能明白的不是父母跟自己編織的未來有多大也許他只能意識到父母、老師對講自己的苛刻 甚至胡思亂想父母是不是不愛自己。在教育的過程也需要學校和家長共同合作多雨孩子進行交流更了解孩子的心聲。讓孩子覺得學習是快樂的。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