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歲月神偷導演去世了,這部電影有多經典
對於導演羅啟銳大家可能不了解,但是對於《歲月神偷》一定非常熟悉。這部電影是羅啟銳的代表作,可以說非常經典。這部電影是由任達華、吳君如主演。當時一經播出就非常轟動,被53萬人,在豆瓣上打出8.7的高分,被廣大觀眾和業內人士稱為近些年香港電影的巔峰之作。是一部充滿了老香港氣息的電影佳。電影述說港人在歲月風雲里不屈不撓的精神,勾起了觀眾的情懷和回憶。
這部電影不但故事情節精彩感人,同時名字也很好,非常有寓意。就如編導羅啟銳所言,在我們生活中最大的神偷是歲月,偷走了我們最愛的、最重視的。偷走了愛情、親情以及一切心愛和心痛的回憶。所以這是非常容易讓人共鳴的一部電影。因為我們每個人被時光偷走的東西都留在記憶里。
B. 如何評價電影《歲月神偷》
對於電影歲月神偷來說,我個人還是會比較喜歡這部電影作品的。對於整部電影來說,它的一個自身節奏是特別舒緩的。我們在觀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會很清楚的被帶入到那種非常緩慢的節奏當中去,會暫時性的忘記現實生活當中的一些事情。雖然說一些事情都是比較普通的,一些情節也都是比較平常的,但就是這樣漫不經心的手法會更加的撩動人們的心弦。我想這也是我為什麼會非常喜歡這部電影最大的一個原因之處。
C. 《歲月神偷》是否讓你明白了歲月是如何流逝的
人人都說要走,芳菲姐姐說要走,奶奶也說要走,我問奶奶要去哪兒?她說她的日子快到了要去苦海那邊看爺爺。我問苦海在哪裡,可是她說的我又聽不懂。奶奶說:如果你肯放棄最心愛的東西,全都扔進苦海里,把苦海填滿,就可以和親人重逢了。——《歲月神偷》· 羅啟銳
一部好的影片不需要多少華麗的宣傳,也不需要多少絢麗復雜的畫面,更不需要多麼先進酷炫的舞台特技,它只需要簡簡單單的幾個人,用最朴實、最溫存的語言將人生的生活百態用短短數十分鍾的電影演繹出來,讓大家能夠感受到,時間的推移,歲月的流逝,生命的消失,無疑,《歲月神偷》這部電影算是一部合格的劇情片了。
大家對歲月流逝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D. 《歲月神偷》表達了什麼意思
《歲月神偷》從不同的面表現劇情,也流露出社會的風氣,比如城管每次去鞋鋪都會說孩子不會有出息,玩笑話中都有真實的成分存在,家裡沒錢得金牌沒用,被毀26個英文字母也沒用。沒有顯赫的背景,只能努力靠自己。整部電影講訴著戲劇而又真實的事情,父母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
創作背景
影片片名出自羅啟銳所著的文集名。片名《歲月神偷》是指歲月是最大的神偷,把人的一切在不知不覺間偷走。該片是羅啟銳根據自身童年經歷而創作的。任達華、吳君如在片中飾演的一對社會底層的夫妻,其人物原型就是羅啟銳的父母。
片中一家生活艱苦,又其樂融融,但是最終天意弄人,自小是家庭驕傲、品學兼優的哥哥不幸身患重疾,這些都是羅啟銳的兒時記憶。導演羅啟銳表示電影劇本早在2000年就已經完成,但是他看到不少80後充滿迷惘及充斥負能量,從而激發他正式拍攝該片,羅啟銳想藉此片喚起他們這代人的青春記憶,並借機向香港電影百年致敬。
E. 《歲月神偷》觀後感
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好結局。
相信這句話不會有人反對吧,沒錯,故事每天發生,結局每天產生,但是好與壞,沒人可以猜測。記得以前的電視劇和電影,都喜歡編排一個「大團圓」結局,目的是為了讓人們對生活充滿憧憬,一直愉快地活下去。當下,幾乎所有人的生活都充滿了喜悅感,所以人類的叛逆性就使大家對布滿荊棘的未來安排充滿興趣。現在很多的電影片都喜歡留給觀眾疑念,或者來個不好的結局。當然,我明白《歲月神偷》不是希望依靠這個結局來吸引觀眾,它的資本是片子本身的教育性:就如裡面的父親所說的,頂是最重要的;又如裡面的.母親所說的,人總該有信。沒錯,貫穿整部片子的就是這兩句話。
然而,我並不是一個哲理性很強的人,盡管我可以對這部片子進行一次教育性的評比,但我不喜歡,因為現在的氣氛不對。今晚看這片子,最後一個小時的時候我變得很低沉了,電影的習慣性告訴我,裡面的哥哥會死掉。而結果真如我所猜。諷刺地說,看完片子我想最多的不是當中的教育意義,而是關於「結局」這個話題,就如本文第一句話所寫的。
這是事實嗎?得了癌症的,等著的就只有一個不好的結局。我覺得片子殘忍的一點(當然,這也是針對普遍觀眾的心理活動所特定編排的),就是最後的片段:父母親安慰著兒子的病情好了點,女朋友的回來給哥哥帶來了希望,而可笑的是,當一切感覺那樣美好的時候,噩耗就隨之而來。
就像感情,一切都感覺那樣美好的時候,噩耗也有可能隨之而來。不知為什麼,現在我的心裡有這樣的一種思想:如果沒有結果,為什麼要開始?努力就可以改變一切?或是將來泥足深陷的時候更加痛不欲生,倒不如從來沒發生過,或尚未陷得太深時抽身離去?
明白我在說什麼嗎?我感覺自己的思維有點混亂了,腦袋裡裝著很多東西,很多奇異的觀點,但要我用文字表述出來的時候彷彿詞不達意了,或者不知道該以什麼的順序來述說好。其實以上所說的,並不是所有都是觀後感,而應該說是觀後的胡思亂想。最近貌似什麼故事都可以扯到自己身上來,因為我,正經歷著一些自己所沒經歷過的,但又具備刺激而不大好的事情。是什麼事情?我肯定不會說,那是秘密,是我自己這一生的秘密。
其實,我只想做一顆小小草,可以順順利利地、平平淡淡地,靠著一棵大樹乘涼,與之共歲月。富貴、命運如浮雲,為什麼就那麼多的人看不透這個道理呢?勞碌奔波幾十年,難道為的就是這歲月的奢侈嗎?敢問一下,你知道你自己浪費了多少人生嗎?請看清楚,是人生,不是生命。就像賭王何鴻燊,他的幸福是建立在幾千億之上的,沒有這幾千個億,他會幸福否?但我會。突然想到一句話:寧喝開眉粥,莫吃愁眉飯。
但願晶晶可以笑看人生。
F. 為什麼說《歲月神偷》是最能反映港人精神的電影
對於很多喜歡看電影的人來說,「香港電影」很可能是大家深刻理解的四個字,甚至是很多人對電影的啟示。從了解電影到愛上電影,香港電影製作的一系列經典作品已成為影迷的最佳養料。其中,最能體現香港人「獅山精神」的電影,我首先會想到羅啟瑞導演的《歲月神偷》。小編覺得《歲月神偷》是最能反映港人精神的電影的原因如下:
5、羅進一在樓上做作業的時候插了一首歌。音樂令人心曠神怡,歌詞「自由」在樓上樓下呼應著他哥哥的號召。它不僅表達了羅進一對自由的渴望,表達了他快樂的心情,也暗含著電影對香港人脫離英國控制、回歸祖國的渴望。
G. 如何評價歲月神偷這部電影
轉自豆瓣
前不久采訪朱茵,談及香港電影這二十年間的沒落,她出乎意料的提起了《歲月神偷》這部電影,說在柏林的獲獎讓所有人都很開心。
當時我十分不解,一來水晶熊不過是非競賽單元的一個無足輕重的小獎勵,二來這部電影和朱茵本人可以說是毫無關系。但今天,當我完完整整的看了這部影片才明白,原來對於幾代的香港人來說,它意味著的是一種情懷,一種記憶。
浪漫主義的情懷
這部電影改編自羅啟銳導演自己的文集,也取材自他的家庭故事。朝花夕拾,以小見大,在這樣一個極具詩意的名字背後想表達的意思是:「在幻變的
生命里,歲月,原是最大的小偷……」據說片中百分之九十都是導演的親身經歷,比如戀上富家女、失去哥哥,而他亦是在用電影的形式來紀念他的親人。
作為一個普通的影迷,我無從考證羅啟銳的出身是否像片中的羅進二一樣貧寒,但可以肯定的是,七十年代港大畢業,八十年代留學美國,就讀最好的
三大電影學院之一NYU,這份經歷令他早已成為香港精英文化的代名詞。他、張婉婷、許鞍華等人有著一樣的人生軌跡,而他們的電影也因此有著共同的特徵,即
在不忘反映現實殘酷的同時,又總免不了要做浪漫化的處理。在他們的身上永遠看不到對現實的嚴厲批判,而是凸顯著一種中產階級特有的浪漫主義的情懷。
《歲月神偷》也是如此,而且還高明的選取了一個兒童的視角來看待這戶位於深水埗的普通家庭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的香港社會里所經歷的坎坷。影片
又名《1969太空漫遊》,而1969則是香港社會最黑暗、最動盪的一段時期。官員貪污腐敗,警察亂收保護費,醫院的護士打針、遞水也要收錢,加上大陸文
革動盪的波及,香港民眾的生活十分艱難,這些在電影中都清楚的看得到。但通過孩子那戴著魚缸的視線所看到的變形的社會則大大緩解了這種直面慘淡人生的苦
楚,彷彿收保護費可以當作鬼佬差人逗小孩倒背26個英文字母般的游戲,而失去親人這么可怕的事情也在孩子將偷來的夜光杯、米字旗、齊天大聖一一填滿「苦
海」的行動中得到了最浪漫的化解。哥哥死後下葬在優美靜謐的西式墓地,這當然不是《細路祥》一樣的草根情懷,而是《天水圍的日與夜》式的溫馨。也許單純是
善良的人性根本無法解決現實的冷漠與痛苦,但正如魯迅為《墳》的結尾插上的野花,電影也需要這么一個光明的尾巴來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一絲浪漫主義的情懷。
許久不見的純愛
《歲月神偷》中白紙一樣的純潔愛情是香港電影多年以來都不曾有過的了。試看這些年的港片,以葉念琛的「愛情三部曲」為代表,港女通常都令人厭
煩。用林奕華的話說:「外表均只能以中庸形容,然而對待追求者時,卻無一不擺出公主中的公主,女皇中的女皇的嘴臉和身段。」男主角也不落下風,森美、王祖
藍這些樣貌猥瑣之流亦常常出沒在銀幕上,扮富家公子和花心大少。
《歲月神偷》則不同,縱然草根男和富家女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階級鴻溝,但影片卻給這對少男少女留足了表現的空間。不僅有「double
rainbow」和「熱帶魚的記憶」,更有公主離去,王子倒下,鮮血滴滿白玫瑰的煽情橋段,唯美得讓人覺得是在看韓劇。至此,羅啟銳的中產階級精英意識再
一次凸顯了出來,讓愛情拋離現實的諸多枷鎖,只留下最美好的一面給觀眾看。這樣的純愛在當下社會可以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別說是香港,就連內地也早已在一
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商業大潮的侵蝕下變了模樣。太多如江蘇衛視《非誠勿擾》那樣找來「要在寶馬車後座哭泣的女人」大做文章的節目就已經證明了當下這個社會價
值觀的墮落。因為沒有,所以才彌足珍貴,才讓《歲月神偷》里的愛情這樣的觸動人心。
相濡以沫的溫情
但《歲月神偷》到底不是《love story》式的愛情故事,影片更動人之處在於一家人的相濡以沫和鄰里間的互助互愛。
雖然谷德昭的一口上海話講得並不標准,但他已經在無形中透露出一個信息:他們是上海移民。上世紀40年代中到50年代初,因為時局動盪,大批
手工純熟的上海裁縫師傅和理發師傅陸續遷移香港,他們所留下的洋服字型大小在香港叱吒風雲五十年,如著名的培羅蒙、W.W.CHAN&SONS等,而
上海發廊曾經更是遍布香港的大街小巷。這些新移民和本地街坊融洽相處,晚上坐在一個屋檐下露天吃飯,「五大七小」一起看電影,這讓我想起多年前梁家輝和梁
朝偉演的《難兄難弟》,也是一幫鄰里之間,整天喊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口號。《歲月神偷》雖然沒有把口號喊的多麼嘹亮,但共同分享好菜等細節之處已
經將這種在「都市森林」鐵門對鐵門的冷漠中逐漸消失的街坊人情味恰到好處的重現了出來。
親情更是一顆催淚彈。母親帶著患上血癌的兒子四處求醫問葯,而父親為了讓哥哥輸上新鮮血液不惜當掉陪伴多年的婚戒。當吳君如輕輕撫摸任達華手指上深深的戒痕,那一幕也讓親情像刀一樣深深地刻在了觀眾的心裡。
回歸的香港精神
不用科技,沒有神功,《歲月神偷》訴說的只是一個發生在香港基層家庭的故事。但面對艱難的生活,在那些小人物的身上卻充分體現出了刻苦耐勞、自強不息的香港精神。
羅啟銳說,近年香港社會上充斥了負能量,「80後」面對困難,感到迷惘,或者只懂得抱怨,令他回想六十年代時,面對的困難更多,還不是憑信
念,想方法渡過難關。影片中「羅記鞋店」的招牌就是他送給這些年輕人的一個再明顯不過的暗示——「鞋」字半邊「難(難)」,亦有半邊「佳」。就像吳君如飾
演的母親常說的那樣,「一步難,一步佳;難一步,佳一步」,香港人就是在這樣的樂觀精神中走過了幾十年,經歷了經濟的騰飛,也經歷了金融危機、SARS的
肆掠。「做人總要信。」羅啟銳正是要借母親之口告訴人們這樣的道理。
六十年代流行搖滾樂隊Monkees的老歌在影片中幾度響起,「我想要自由,像那天際飛翔的青鳥……」影片的最後也借著天空中出現的
「double
rainbow」來憑吊一個業已消逝的時代。然後,我們在浮躁的空氣中再次呼吸到了久違的那種屬於香港的感覺,至此一座城市也終於找回了它那被歲月偷走的
味道。
最後我想說的是,《歲月神偷》絕對是《天水圍》之後最好的港片。
H. 羅啟銳導演的香港電影《歲月神偷》,主要講的是什麼故事
講述的是上世紀60年代一個底層家庭在苦難中相守相望的溫情故事,這是根據一些現實中的真實故事改編的,非常的感人,能夠讓我們看到了生活中經常被會忽略的溫暖。
I. 經典電影《歲月神偷》導演羅啟銳去世,該電影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引言:經典電影《歲月神偷》講述了靠做鞋為生的羅氏一家人遭遇家庭變故和不懈奮斗的故事。《歲月神偷》的劇情大部分來自於導演的真實經歷。在這部劇裡面,很多人都可以感受到一種真實的生活氣息。與其說《歲月神偷》是一部電影,不如說《歲月神偷》是一部紀錄片。《歲月神偷》設定的社會背景是在香港還沒有回歸的時候。那時候的香港不僅受到港英政府的壓迫,還會受到內地運動的影響。在這樣如此復雜的背景下,羅家人雖然過得很艱辛,但是羅家人之間的親情和生活狀態是非常令人羨慕的。
每個人小的時候都會調皮,會做很多奇葩的事情。每對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都不是一樣的,但是父母對於孩子的愛是一樣的。在一個家庭中,親情和愛情同樣重要。家長之間的愛會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