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影評 > 香港電影已死你怎麼看

香港電影已死你怎麼看

發布時間:2022-08-01 12:41:49

⑴ 香港電影怎麼越來越落寞~好懷念80、90年代的電影啊

我不同意所謂的江郎才盡之說,回首看看,八十年代的香港電影,那時候,香港電影,是年產三千部,現在呢,年產最多三十部,百倍之差,最主要的原因,我覺得還是錢的問題,從香港金融風暴之後,電影的產量就越來越少了。
八十年代的香港電影,不管從哪個角度看,真的是空前絕後啊,好電影真的多的數不完,好演員更不用說了,現在香港電影圈最紅的明星,特別是男星,不都還是八十年代產生的這一批嗎?
但是,細看之下,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好電影多,壞電影也不少,我所說的壞,並不是說哪兒都不好,只是在情節設計上,拍攝細節上都不夠精細,都是多少一設計就是一部新電影,有些電影的情節和故事都大差不差,有些電影的內容甚至簡單的都有些可笑呢。歸其原因,是因為那個時候香港電影的投資商,只需要知道要投資的電影是什麼類型,比如是愛情片還是喜劇片,第二,知道是哪個大導演拍的,第三就是請了哪些明星,第四就是要花多少錢,問清楚這四點之後,馬上就願意出錢了。正是因為那時候電影市場很景氣,所以不管拍的多好多不好,總之拍出來就一定有錢掙,可是現在呢,自從金融風暴過後,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商家感覺到投資電影不掙錢了,所以投資的時候就會更加小心,一定要劇本非常的好,一定要明星非常的多,一定要這個那個,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掙錢,有這么多的條件約束著,電影自然越拍越小。這個道理就像我們常說的那樣,越怕越錯,越錯越怕。

⑵ 香港電影已經死了嗎

香港電影已經過了那個黃金時代了
劇本,能拍的過去都拍過了,現在出的新的都能看見以前的影子,甚至不如以前的。在有演員老的老,還是80.90年代的那些在挑大樑,新的沒上來。
我也喜歡香港電影,喜歡那個黃金年代的電影,但是現在的都看不下去了,我也很可惜啊。

⑶ 你是否贊同「港樂已死」的說法

其實我不太認同「港樂已死」這個說法,我覺得是因為70、80年代的港樂到達了一個無法再次觸碰的頂峰所以在對比之下現在的港樂就黯然失色了很多。但是還是有不少香港的歌手是非常值得大家追捧的。

現在是一個新時代,我們自然也要適應這個新樂壇,很多歌手都是非常有才華的。香港樂壇是永不死的,很多年輕一代的香港歌手還在努力向大眾表達自我,只是這個世界的認可往往都是遲到的。而且現在很多人都是比較有自己的看法了,所以他們喜歡的歌手各不同。所以一首經典的歌很難再像以前一樣傳遍大街小巷。現在的人聽歌已經變得無比挑剔,他們也很少去真正地了解歌手,了解他們的樂曲。作為一個迷戀過港樂的人,我始終堅信港樂還是在的。

⑷ 香港電影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巔峰是1990年前後五年,時間劃分,大概是1985年到1995年。前期李小龍在70年代相當於給香港電影打基礎,2001年的《無間道》宣告香港電影最後輝煌。在1997年後香港回歸,香港電影便逐漸衰落。
雖然這個時間點卡得很巧妙,但香港電影的衰落,主要是因為美國對於電影技術上的工業革命。當美國電影技術工業革命成功過後,一如近代工業革命的國家相同,立刻站在行業制高點。

美國在90年代後期,已經拍出這些作品:《終結者2》《泰坦尼克號》《星河戰隊》等等。2000年左右,美國電影已經全面進入電腦數字特效電影,《黑客帝國系列》《指環王系列》《蜘蛛俠》等等。

但同時代的香港電影還在拍功夫動作片,拍警匪黑幫片,拍武俠奇幻片,拍喜劇愛情片。而整個香港除了徐克導演和周星馳導演(蜀山傳和少林足球),其它香港電影都沒有意識到電影技術革命落後的致命性。

這是最主要原因,其它重要原因大概還有幾個。

一是香港本土市場的狹小。

香港本土只有700多萬人口,外加台灣2300多萬人口,差不多三千萬人口,再算上東南亞和日韓的隱形市場,電影市場的消費基礎勉強足夠了。

美國90年代後期的商業大片,動輒上億美元的投資,香港本土市場太過狹小,根本撐不起這么巨大的投資。

二是香港電影已經做到巔峰,人才卻也外流了。

香港市場太小,當時大陸電影市場又沒有發展起來。像吳宇森,成龍,李連傑,周潤發,楊紫瓊等等男女巨星都先後進入好萊塢。而且不只是他們進入好萊塢,還帶著背後香港電影根本的精英團隊。

雖然等成龍等巨星回歸華語電影都老了,已經過了巔峰期。但成就不只是成龍一座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還有將中國功夫片傳播到了全世界各個國家,成為中國流行文化的一張名片和豐碑。

三是大陸市場的崛起,香港電影人才集體北上

1997年過後,大陸的改革開放已經有二十年,經濟迅速發展,而大陸是有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當時市場沒有現在這么好,但張藝謀的《英雄》打造的兩億多票房,也不是香港本土能夠對比。

所以,同時代的香港電影人,除了成龍,李連傑這類功夫巨星。其它香港電影人,集體選擇北上發展。

四是香港電影人才集體北上後,香港本土人才青黃不接

香港功夫動作片巨星的老去,香港上世紀女星的嫁人或者老去,香港歌手偶像的老去。再到香港導演和精英人才的集體北上,香港本土自然面臨人才青黃不接的窘境了。

⑸ 從金像獎到港產片,到底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剛落幕的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一代宗師》破紀錄地橫掃12個獎項,一片獨大結果惹來了不少議論,其中不乏港產片消失及金像獎失守等舊話重提。一般人有所不知的,是在大量業界人士投票的電影獎中,一片獨大根本是常態,不值得大驚小怪。去年的大贏家《寒戰》也獨攬九個獎項,同時也是合拍片,卻被視為港產片的勝利,大家都被它港產警匪片的類型包裝說服了。

《一代宗師》壓倒性勝出,主要因為它各技術部門的確實力超群,而全片布滿王家衛的作者簽名,後段各宗師紛紛南下香港,又可釋除合拍片迎合內地,放棄本土的疑慮。所謂選無可選絕對是天大的誤會,去年在港同樣叫好叫座的還有《激戰》、《掃毒》和《救火英雄》(前二片分獲11項及8項提名),且全屬港產片出色當行的警匪或動作類型,若非遇上《一代宗師》這樣的超強對手,絕對有多些斬獲的本錢。

此外,尚有兩部新晉導演叫好叫座的話題作:《狂舞派》和《僵屍》,在高手如雲下仍能合共奪取五個獎項,則證明了純種港產片只要拍出成績(不論本土勵志或喚起港人集體回憶),在金像獎這樣的角逐場合可看高一線。須知金像獎對合拍片並不排斥,對合乎香港電影資格與否的標准有清晰界定,因此從不存在何時失守的問題。另一方面,金像獎選民亦大多心中有數,投票時傾向支持港味較濃的合拍片或純港片,而冷待轉型為大中華導演那些迎合內地市場之作,亦屬自然不過。《中國合夥人》、《狄仁傑之神都龍王》等在內地大賣而在港票房慘淡,《西遊降魔篇》更創下周星馳成名後的最低香港票房紀錄,皆是同一道理。

其實合拍片成為金像獎的大贏家,早於六年前的《投名狀》已經開始。它和兩年後同由陳可辛主導的《十月圍城》,皆橫掃最佳電影、導演等八獎項。其他年度的最佳電影《葉問》、《打擂台》、《桃姐》和《寒戰》,也無一不是合拍片,但因題材或類型的關系,它們的港味不言而喻。《投名狀》和《十月圍城》則善用合拍片的資源,拓闊了類型的空間,盡現香港電影人的魄力和創意。

同樣的成就,也適用於《一代宗師》身上,不過規模更大而已。像其最佳攝影、音樂和音響獎得主皆非來自內地或香港,可見其攝制團隊的國際化。而抱開放態度與外國影人合作,不介意純種或混血,不也正是香港電影的優良傳統嗎?王家衛上台領獎後借用了一句《一代宗師》論南拳的對白:香港電影真是行的話,又豈止北傳?說明了大家的眼界,不應再拘泥於港產片/合拍片的身份上。

近年內地輿論對此議題的敏感,顯然跟香港本土思潮和自主意識的興起有關。港產片已死的說法早已流傳了多年,大家其實沒有太大的異議若果港產片的定義是八、九十年代黃金時期的香港電影的話。須知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國、粵語片,某程度上是三、四十年代中國電影(以上海為中心)的延伸,其時尚未有港產片的說法,卻是不折不扣的香港電影。其後由六、七十年代功夫武俠片至CEPA未簽訂、合拍片未大行其道之前,全部配上中英文字幕的港產片,只是內地及國際影壇對香港電影狹義的理解。廣義的香港電影卻泛指所有香港電影人參與主創或投資的電影,由上世紀初至今經歷多番大變,卻從沒有失傳或中斷的問題。

合拍片也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像歐洲片多國合拍本是常態。市場收縮成本上漲,通過合拍擴大市場是必由之路。昔日香港電影靠賣埠東南亞來克服本土市場太小的先天限制,其實是殊途同歸。但九十年代外埠市場逐漸流失,本土文化轉呈弱勢,風光了三十年的港產片自然難以為繼。隨著中國市場迅速發展,本地觀眾卻漸行漸遠,主流由港產片轉為合拍片的趨勢遂不可逆轉,1949年後中港兩地分流之勢再次轉為合流的局面。

這種發展本來與香港九七回歸中國的方向一致,但政治、經濟及社會層面的中港融合從來充滿暗涌,而於今為烈。因合拍片意味接受內地不透明的一套審批制度,題材禁區處處,加上不熟悉內地市場和觀眾,初期自然不倫不類。經過多年摸索後,港人主導的合拍片已漸入佳境,出現更多兩地討好,叫好叫座之作。反諷的是香港同時出現一股抗拒合拍、回歸本土的潮流,盡管起初的成功例子是走色情(《3D玉蒲團之極樂寶鑒》)或低俗(《低俗喜劇》)的路線。兩片皆瘋狂賣座,前者據說不少捧場客來自內地的自由行,後者開宗明義說要重新發揚港片不溶於合拍潮的低俗重口味,本土觀眾果然熱烈捧場。

放棄內地市場,回歸港產片的做法,盡管無損合拍片的主流,卻肯定方興未艾。去年的《狂舞派》和《僵屍》分別跑進青春勵志歌舞及懷舊新派恐怖的類型,同時獲得觀眾(票房)和評論(金像獎)的肯定。今年則有來勢更盛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踩進了驚栗加科幻的Cult片境界。看來在合拍片以外,香港電影仍有不少待開發的創作空間。退一步說,即使是色情或低俗,只要有市場便可有供應,這也是香港影壇向來服膺的市場規律,盡現電影人的靈活變通。

但這類新港產片的回歸,看來不是內地評論人所喜見樂聞,因為它們拒絕北上賺錢,不受內地市場吸納,打破了港產片窮途末路,合拍片唯一出路的主流說法。只要有它們存在的一日,香港電影金像獎便不容易變成一個華語電影金像獎了,因為支持鼓勵香港電影,師出有名。那為何有轉型為華語電影金像獎的提法?即使不計一統天下的陰謀論,還不是因為內地評獎活動盡受官方把持,而希望藉助香港電影金像獎三十多年來民間主辦、業界投票建立的公信力?

⑹ 你怎麼看待古天樂主演的電影《犯罪現場》

《犯罪現場》是一部中上之作,觀眾很大可能看過就忘,而汪新元也成為古天樂「電影宇宙」里又一個面目模糊的「匪」。影片的賣點不在演員顏值,也不在演員飆戲,能看的就是劇情。

林法梁

演員張繼聰

一名警察。在兇殺案發生後,一貫吊兒郎當的林法梁卻認為案件另有玄機,並在與汪新元以及珠寶案受害者及其家屬的接觸過程中,不斷修正自己對於案情的判斷,直到最終查出案情真相。

⑺ 4個影帝拍出一部爛片,「吃老本」的港片要被淘汰了,你怎麼看

史上最牛擠五一檔。這一五一檔電影票房早已提升9億。3部破億:《你的婚禮》以潛力股姿勢,一路領先。《懸崖之上》高用戶評價扶持,勁頭十足。《秘密訪客》做為懸疑推理味比較豐富的電影,也略遜一籌。剩餘的,大概率變成快穿炮灰。在其中,有一部稱為「全體人員金馬影帝」的影片夾在中間。

⑻ 香港金像獎為什麼近幾年來總是對一大堆爛片頒發各種獎,難道香港電影真的已死嗎

香港電影曾經我的最愛,已在已經淪落為抄襲,橋段老土。原創人員嚴重不足的困境中。
加上大量出品投資人,已北上投資,製片人找到投資也是不是很大的。但本土金馬獎作為香港電影的品牌。怎麼樣爛的片。也是要挑選幾部的。
於是就發生了靠關系,友情如此之類的金馬獎。
所以爛與不爛也要把獎項派出去。香港電影可以說從九十年代已經死了。

閱讀全文

與香港電影已死你怎麼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哪部愛情電影特別好看 瀏覽:952
甄子丹和元彪那電影是什麼 瀏覽:804
我是傳奇電影免費西瓜 瀏覽:625
帶是人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291
有哪些電影橋段相同 瀏覽:765
考北京電影學院高考總分多少分 瀏覽:710
我的女友是機器人電影院怎麼沒了 瀏覽:441
蘇有朋導演的電視劇電影有哪些 瀏覽:212
怎麼在美團上預定電影 瀏覽:512
包貝爾姐姐我認識你什麼電影 瀏覽:830
pr怎麼剪輯電影片段上傳抖音 瀏覽:239
九九電影免費手機視頻在線 瀏覽:843
電影不知怎麼就結婚了 瀏覽:94
電影屆有哪些名人綽號 瀏覽:279
電影阿詩瑪免費下載 瀏覽:454
迅雷下載電影怎麼播放不了怎麼辦 瀏覽:125
韓國哪些動作電影方好看 瀏覽:667
電影春潮2019好看嗎 瀏覽:529
10月1日上映什麼電影好看 瀏覽:331
小米手機怎麼邊看電影邊聊天 瀏覽: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