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獨特印記,更是一座城市的跟與靈魂這句話對嗎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靈魂,是城市的內核、實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結和積淀,是文化的容器、載體和舞台;城市與文化是與生俱來、密不可分的統一體。我省在大力推進特色城鎮化的實踐中,應該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搞好城市文化建設。
文化個性和城市特色從哪裡來?城市的文化個性和特色一方面體現在外觀上特有的文化形象,一方面體現在內涵上鮮明的文化氣質。這種個性化的形象和氣質,只能是土生土長的,只能是從城市所在區域的人文生態環境中生發出來的,只能是從城市所在區域的文化根基中生長出來的,這已經為國內外眾多文化城市的個性特色形成的歷史和經驗所證明了的。從我省的文化土壤看,可以為培育城市文化個性和特色找到以下幾方面的文化根基:一是歷史文化,二是傳統文化,三是地域文化,四是民族文化,五是紅色文化。我省特有的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為我省城市文化特色的形成提供了豐厚的文化資源基礎。
文化個性和城市特色怎麼確立?每座城市都有不同的地理、氣候、自然環境以及歷史、文化、社會背景,也必然會有不同的景觀、形象、空間以及氛圍、氣質、靈魂,從而使城市文化呈現出不同的個性特徵。濟南稱「泉
城」,景德鎮稱「瓷都」,杭州稱「人間天堂」,維也納稱「音樂之都」等等,都是特有文化使之形成了不可磨滅的城市特色。我省在推進城鎮化發展和城市建設中,從省城到縣城、從大城市到小城鎮都應該明確文化定位、文化個性、城市特色。比如,長春可以從歷史文化、汽車文化、電影文化等獨特文化優勢出發確立文化特色,集安可以利用「世界文化遺產」彰顯文化魅力,延邊、前郭、伊通等可以立足民族文化生發個性特色。各地確立城市文化特色,第一步要從各類本土文化中深入發掘和正確認知文化特徵,在做出准確可靠解讀基礎上,對文化個性給予明確定位;第二步要注意保持這種原有文化特徵,維護好生成它的城市格局、風貌以及空間特徵、整體環境、人文精神等,以留住文化個性;第三步要努力傳承和弘揚這種文化特色,把文化個性忠實地反映在城市建設上,以固化城市特色。
文化個性和城市特色怎麼培育?根據城市文化發展規律和文化個性形成肌理、構成因素和生長發育條件,培育文化個性和城市特色應該堅持因地制宜,立足自然和人文基礎發展城鎮,讓城鎮與自然和人文環境有機融合、和諧共生,依託原有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去生成城鎮自己的形象和氣質特色;堅持尊重歷史,把歷史積淀和歷史遺存作為文化發展的深厚基礎和寶貴資源,讓文化個性從城鎮的歷史性空間和歷史性風俗中汲取成長的豐富營養;堅持延續文脈,把文化底蘊和文化遺產作為培育文化個性的源泉和根脈,把歷史形成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融入先進文化的發展潮流;堅持自主生長,尊重城市文化發展的內在肌理,從改善文化環境、培固文化基礎、優化文化滋養等方面努力,讓城市文化在自主生長中形成鮮明的個性。培育文化個性和城市特色的根本,在於搞好城市文化生態的保護和改善,留住城市的文化記憶和城市自己的故事,努力恢復原有的文化生態色澤;防止強勢文化的同化、低俗文化的污染和流行文化的沖淡,保持城市「文化植被」的生態平衡。
Ⅱ 談談如何加強城市文化建設,打造城市文化特色
文化廣場、電影城、書城、博物館、圖書館,形成多級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同時,積極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舉辦文化節,扶持文化出口重點項目,打造民間傳統藝術等
Ⅲ 城市與文化的關系
不止有一百本書在研究城市與文化的關系了。這個題目好大啊。
城市是文化的載體。城市的興起(有很多學說在研究,光城市的起源就有好幾種理論,東西方城市的興起方式也是不一樣的)因為人群的聚集而促進了文化的發展;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會反過來要求城市改變形態,以適應人類社會和的發展。
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英文原意是」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best city;best life),就包含了這層意思,人類的物質生活、文化生活,都會因為城市而變得更美好。
比如我們現在從國家戰略層面提到的文化創意產業,就與城市生活有非常密切的關系。產業升級,城市轉型,帶來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模式的改變。
Ⅳ 柴爾德如何看待城市與文化的關系
英國考古學家柴爾德(V.GordonChilde)說道,在蘇美爾和阿卡得,土地被分成了十五個或二十個城市國家,每一個城市國家,在政治上,都是自主的,但大家卻又都享有一個共同的物質文化、一個共同的宗教和一種共同的語言,而在經濟上,大家也相互依賴得很厲害。
Ⅳ 文化與城市的關系
【這是首次以「一種文化塑造一座城市」這個命題闡述文化與城市關系的文章,2010年12月14日《賀州日報》頭版頭條】
一種文化塑造一座城市
——賀州打造客家文化品牌的深度透視
編者按:「建築是一座城市的外表,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心靈」。長久以來,賀州打造客家文化品牌的孜孜努力,讓客家文化如春風細雨般融入了城市的發膚和骨髓,影響著一座城市的發展與品格。本報用「一種文化塑造一座城市」這個具有首創性和「符號意義」的命題,從戰略的高度、文化的視角和用散文的筆調,為我們就客家文化對賀州的深刻影響作了解讀與展示。
作者:翟偉 梁達政
濃濃兩岸情,客屬一家親。隨著2010』桂台客屬聯誼會暨賀州市首屆客家文化旅遊節(下稱「一會一節」)徐徐落下帷幕,賀州又一次完成了華麗轉身,以活動濃郁的客家風情和閃亮的台灣元素為客家文化和桂台交流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會一節」的成功,只是賀州打造客家文化品牌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賀州通過不斷打造客家文化精品,舉辦客家文化盛會,開展對台文化交流,不僅成功打造了賀州的城市名片,塑造了賀州的城市品格,更讓賀州成為了推進兩岸交流的一個戰略支點,在服務國家大局中找到新的發展坐標,從而孕育著新一輪的大開放、大發展。
一張向世界遞出的閃亮名片
長期以來,偏於桂東一隅的賀州被人調侃為「省尾」,這座被「邊緣化」的「邊城」,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縱有地處湘、粵、桂「三省通衢」的「獨家優勢」,卻一直缺乏一張可以「吆喝」的名片,讓世界聞到賀州這壇「深巷美酒」的獨特芬芳。
而縱觀廣西,南寧因民歌節而一炮打響,欽北防因北部灣而風生水起,貴港梧州因西江而風起雲涌……我們的「鄰居」都因為打准了一張張牌,從而賺足了眼球,聚攏了人氣,贏得了政策,匯聚了一種城市發展之「勢」,迎來了噴薄而出的大發展。
年輕的賀州意識到,知名度就是生產力,我們需要打好一張牌,向世界遞出一張閃亮的名片!
而綜觀自身,什麼才能既代表自己,又吸引世界?
賀州是一座客家文化濃郁的城市,全市約有80萬客家人,約佔全市人口的四成,全市60%以上的人會講客家話。作為這里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之一,賀州不僅有多彩多姿的客家傳統民俗文化、客家山歌以及眾多的客家文化精品,還有華南地區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客家圍屋建築群和我國唯一的客家生態博物館。
「打好客家牌,下好客家棋,將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讓賀州的發展滿盤皆活!」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開始了打造客家文化的探索。
於是,2005年,賀州市承辦了亞細安(東盟)客屬第六屆懇親大會暨經貿洽談會。活動期間,賀州如詩如畫的山水風光、熱情奔放的客家歌舞、濃郁淳樸的客家風情、獨具特色的客家飲食、典雅別致的客家民居和源遠流長的客家歷史讓來自東盟10國及中(港、澳、台)、日、韓的客屬嘉賓們深深沉醉,在嘉賓的欣然贊許和口耳相傳中,一時間,賀州「客家」聲名鵲起!
迎來開門紅的賀州趁勢而上,又接連舉辦了一系列打造客家文化活動,將「客家」這張名片越擦越亮!賀州日報、賀州電視台開辦客家專題欄目和《賀州客家》等客家研究成果的出版,見證了賀州堅守客家文化的腳步;賀州原創客家流行音樂十大金曲評選和一系列奪得全國大獎的客家藝術精品,奏響了賀州挖掘客家文化的旋律;在中國——東盟客家麗人大賽、全球「客家妹」形象使者大賽中,賀州「客家妹」在聚光燈下款款前行的倩影,更象徵著「賀州客家」走向世界的腳步……
隨著各種文化活動形式不斷創新,內涵不斷豐富,檔次不斷提升,影響不斷擴大,客家文化已潤物細無聲地浸潤和影響著這座城市,讓賀州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客家之城」。
與此同時,賀州打造客家文化精品也佳績頻傳:客家山歌劇《賣桃》獲全國「群星獎」金獎;客家民族舞蹈《賀州鼓神》獲全國第五屆民間藝術節金獎;《板鞋搶親》獲特別獎,並在中央電視台「綜藝大觀」中播出;本地原創客家歌曲《月光光》在被香港電視劇《酒是故鄉醇》採用為主題曲後,更是在全世界的客屬地區廣為流傳,成為客家人寄託思鄉之情的佳作……賀州,因客家文化而走向世界;客家文化,因賀州而得到弘揚。
面對著一潭被激活的春水,賀州市委市政府意識到,客家牌不僅打對了,而且還要打得更精彩!2007年,賀州再次舉辦客家文化盛會——桂台客屬聯誼會,並首次提出了構建「桂台客家文化旅遊實驗區」的戰略構想。
經過幾年努力,今年春,自治區政府批准成立桂台(賀州)客家文化旅遊合作示範區,並在《示範區發展規劃》將示範區的功能定位為桂台客家文化交流合作的首選地、廣西文化旅遊創新發展的先行區、桂台經貿合作拓展發展空間的優選區、重要的區域性旅遊集散中心。
「客家文化,已成為賀州實施『走出去』戰略的一張名副其實的閃亮『名片』。」市委書記彭曉春說。
有專家認為:「廣西將賀州定位為桂台(賀州)客家文化旅遊合作示範區,看準的是客家文化這個品牌,這是兩岸在文化和親緣關繫上的聯姻。」
在剛剛結束的「一會一節」中,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李達球和市委書記彭曉春為桂台(賀州)客家文化旅遊合作示範區管理委員會揭牌,隸屬示範區的姑婆山客家風情小鎮等項目也隨之開工,標志著示範區的建設進入實質性階段。
短短幾年,賀州,就因客家文化而躋身廣西發展戰略!
一個推進桂台交流的戰略支點
縱觀世界,任何一個地區的大發展,都是在世界發展的大勢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從而順應潮流,揚帆遠航。
因客家文化而實現了「走出去」的賀州人,應該如何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審視自己的定位,從而在服務大局中推動自身的大發展?
在胡錦濤總書記「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十六字方針的指導下,近年來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不斷頻繁,兩岸同胞的感情也不斷拉近。而在一次次與台灣客屬同胞的交流中,賀州更是深切感受到了台灣同胞身上那種血濃於水的親情。市委市政府由此得到啟發:以賀州特有的客家文化為依託,推動桂台的交流與合作!
事實上,對台交流合作,在賀州絕非一朝一夕。天下客家同根同源,台灣客屬客商在賀州很容易就能找到語言和文化的認同感。在賀州發展早期,許多台灣企業家來賀投資興業,為賀州注入了活力,而賀州的「台灣商住城」、「台灣街」等許多帶有濃郁台灣氣息的建築就是活生生的見證。
為了進一步深化與台灣的交流合作,今年7月,以賀州市委書記彭曉春率領的賀州客家文化旅遊經貿代表團,隨自治區黨委書記郭聲琨率領的廣西經貿文化代表團參訪寶島台灣。
賀州代表團甫一「登台」,就先「聲」奪人。在台灣圓山大飯店召開的2010年桂台經貿文化合作論壇的開幕式上,賀州客家歌手以鮮明的地方特色及原汁原味的客家歌曲及精彩表演,贏得了與會者的滿堂喝彩!
接下來的行程更是好戲連台。賀州代表團從台北出發,足跡遍及台中和台南,在新竹縣,與該縣樹杞林樂團同台表演了一個半小時的精彩節目,吸引了當地1300多名客家鄉親,賀州市帶去的客家節目在當地掀起了一股客家文化旋風;彭曉春書記與新竹縣長邱鏡淳打乒乓球及同書「兩岸一家親」的合影,迅速占據了各大媒體及網站的版面;在花蓮等地,賀州代表團深入基層,深入農戶,說客家話,唱客家歌,敘客家情,拉近了與島內同胞的距離……
一個台灣媒體的同行對記者談起賀州團此次赴台的感受時說:「感覺賀州團此行很特別,主題明確,重點突出,圍繞文化旅遊和經貿合作這兩個重點,把客家文化這張牌打得出神入化!」
而本次「一會一節」,也延續了這種精彩:台灣參與人數達300多人,創歷史之最!在開幕式上,來自台灣的嘉賓代表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向賀州贈送了多幅彰顯客家文化和兩岸親情的親筆題詞,而賀州也向台灣的朋友贈送了賀州出土的戰國麒麟尊工藝品和瑤綉;在《客家風•兩岸情》演唱會上,來自賀州和台灣的主持人用客家話連袂主持,兩岸歌星、藝術家你方唱罷我登場,共同奉獻了一台客家文化藝術盛宴;在桂台客家文化旅遊發展論壇上,兩岸學者各抒己見,建言獻策,共敘「客家文化的傳承、發展與未來」;在中國首部高清數字客家音樂電影《月光光》開機儀式上,演繹海峽兩岸兩代人情感歷程的電影《月光光》正式開機……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見證了賀州搭建桂台交流平台的努力,大大提振了賀州這座城市的「精」、「氣」、「神」。
精彩還不僅限於文化領域,在本次「一會一節」的投資項目簽約儀式上,就一舉簽下項目35個,投資總額達39.2億元!項目涉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園區建設、林產及礦產深加工、食品加工、商貿旅遊、生態農業等多個領域,切實推進了桂台全方位的合作共贏。
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副會長王富卿表示:「今年彭曉春書記率領賀州代表團在台灣開展的一系列交流活動,成為了桂台交流的新亮點。而長期以來台灣和賀州兩地客家人尋祖互訪、文化互動,各類交流活動頻繁開展,成為了一個以交流和傳承客家文化為途徑,推進桂台交流的戰略支點。」
一種城市品格悄然形成
大踏步走向世界的賀州人發現,有意識地培育一種文化品牌,與一座城市的發展有著內在的關聯。一首《月光光》不僅傳開了賀州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更喚醒了這座城市自身蘊藏的沖動和渴望,賦予了客家文化新的時代內涵,繼而變成一種強大的自我升華的激情和動力,使其以開放合作、海納百川的姿態,闊步前行。
曾幾何時,身無寸「高」(高速公路)、手無寸「鐵」(鐵路)是賀州這個「三省通衢」最大的尷尬。
在「一會一節」上,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副理事長陳永奇跟記者說起這么一件事:1987年他曾到過桂林,但因為當時交通閉塞、名氣太小,他根本不知道僅兩百里之外的賀州風景竟如此秀麗,還生活著這么多的客家鄉親,否則他當時就會毫不猶豫地過來省親、投資。
為了改變這種尷尬,2005年,一場旨在實現賀州交通格局跨越發展的「交通設施建設大會戰」在賀州打響。5年過去了,當年那個閉塞的「省尾」一下通「高」達「鐵」,市域一小時交通圈和融入北部灣三小時經濟圈、珠三角兩小時經濟圈的大交通格局呼之欲出。連陳永奇都不由感嘆:「現在通了高速和鐵路,方便多了!」
隨著交通大格局的改變,賀州也有了別樣的氣質和風采:華潤電力、雨潤集團、雪花啤酒,一個個知名企業競相進駐;湖廣大市場、火車站、客運中心,一個個集散中心車水馬龍;匯豪商住城、台灣街、上海街,一座座新式建築拔地而起;靈峰山、人工湖、一江兩岸,一處處勝景點亮城市……在今年8月召開的市委二屆九次全會上,賀州更將自身目標定位為「廣西新興工業城市、桂粵湘區域性交通樞紐、華南生態旅遊名城、全國循環經濟產業示範區。」
這一切無不在告訴人們,賀州,正以開放的姿態,向世界展示著她的進步、生機與活力,人們也由此真切地感受到賀州從「城市姑娘、農村打扮」向「桂東新城、氣象萬千」轉變的步伐。
「市民是一座城市真正的主體、核心和靈魂,是一座城市品格的真正承載者和傳承者。每一次客家活動的舉辦,都讓質朴的賀州人經受了解放思想的歷練,轉變觀念的提升,也對客家文化有了一次次的豐富和創新,從而成就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雲水胸襟。」賀州市市長白希如是說。
客家圍屋本是體現客家人「團結」、「抱團」精神的特色建築,但只要你來到賀州的客家圍屋,一定會發現這里不僅大門敞開歡迎著你,質朴的客家主人還會熱情地為你做「導游」作「大廚」,向你介紹圍屋的歷史、風俗和人情,讓你遍嘗豆腐釀等客家風味美食。來自五湖四海的遊人,已不知不覺地融入了圍屋。
賀州還被譽為「方言土語」的博物館。在這座以客家人為主體族群的城市中,融洽居住著漢、瑤、壯、苗、回等21個民族,與客家話同樣普遍流行的,有普通話、桂柳話、粵語等多種語言,同時民間還存在著九都話、瑤話、壯話、土白話、麻該話、大寧聲等幾十種方言土語。一般賀州人除了會說客家話以外,都能同時掌握3、4種語言,只要外地人用其中的任何一種語言問路,當地人都能給你滿意的答案。
在每一次大型客家文化活動的現場,都活躍著一群熱情忙碌的志願者。有著普通話和客家話「雙語」能力的他們雖然十分辛苦,但總是精神抖擻、熱情洋溢,因為大家心中都有著一種神聖的使命感,希望可以通過一次次盛會,成為客家文化與友誼的傳播者,城市精神的體現者和賀州形象的展示者。
Ⅵ 如何評價佛山在影視文化業城市中的地位
城市產業配套和服務是重頭戲。這關系著城市對影視文化資源的承載能力,包括能否接拍民國戲、現代戲等多元戲劇類型,群眾演員、道具服裝等資源是否充分等等。當然,市民對影視文化的認同感、城市的產業歷史基礎等因素也都會對該城市的影視文化產業競爭力產生影響。正是圍繞這些元素,佛山進行了全方位的投入,出台一系列影視文化產業政策配套,打造「功夫電影周」,將影視和功夫文化氛圍結合,充分發揮其功夫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將「功夫」這一元素塑造成一個IP,並調動市民的積極參與性。如此一來,佛山的影視文化產業發展具備了更高的策略性。對於自己的影視產業地位也做出了穩步向前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