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綜述:中國電影如何走向世界
新華網義大利威尼斯9月4日電(記者耿學鵬 葛晨刁澤)第7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華語電影再次閃耀,而中國電影怎樣進一步走向世界也在電影節期間成為中外電影人討論的熱點話題。
得獎?以我為主
國際電影節獎項一直被視作衡量一國電影水平的重要標准。某些類型的中國電影更容易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這似乎已經形成了一個模式。
中國導演王小帥的新作《闖入者》是角逐本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唯一華語影片。他說,外國人通常喜歡在中國電影中看到「景象奇觀」和一些「邊緣化的景象」。
針對這種「潛規則」,一些中國電影人認為,中國電影要讓世界買賬,需要更多地考慮外國觀眾的心理。
不過,在威尼斯電影節首屆中國電影論壇上,王小帥直言,他不會去揣摩國外觀眾怎麼想,而是堅持自己的態度和方式,立足於中國人自己的生活、傳統和文化。他的電影中也沒有「景象奇觀」,而是關注人的基本情感。因為人的情感超越文化差異,是全世界共通的。
王小帥的想法與義大利電影人喬治·戈塞蒂不謀而合。他認為,中國電影要想贏得世界,必須堅持自己的傳統和特色。
戈塞蒂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國電影最吸引歐洲人的地方就是它的獨特性。在他看來,中國電影最吸引自己的地方是強烈的情感表達。中國電影人如果試著去做和歐洲相同的東西,那就一定會失敗。所以,他說:「中國電影,請不要改變你的傳統。」
合拍?找好夥伴
中外合拍電影被不少人看做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捷徑。威尼斯電影節期間,不少中歐製片人表達了合作意願,認為專業的合作有助雙方克服各自的劣勢,互通有無。
義大利製片人孔奇塔·艾羅爾迪在由「新華國際」主辦的威尼斯電影節中國電影論壇上說,義大利對合拍電影有各種優惠政策,對這些,中國製片人不一定了解得非常清楚。
本屆電影節閉幕華語影片《黃金時代》製片人覃宏說,外國導演剛進入中國時常常摸不準中國電影圈的「潛規則」,這恰恰說明找到好合作夥伴的重要性。覃宏說,中國現在有很多具備契約精神的合作方。
市場?需要橋梁
盡管中國電影人為走向世界做出各種努力,但一個事實是,中國電影進入國際主流市場仍面臨不少困難,所佔市場份額不大。
覃宏說,漢語畢竟沒有英語使用范圍廣,而在商業電影方面,中國電影業在特技技術、導演理念和視覺特效等方面還不夠先進。
而義大利電影人戈塞蒂認為,中國不缺好的電影,但不少好電影被歐洲市場忽視,中國電影走向世界需要「橋梁」。在他看來,這座橋梁就是專業的合作方和更好的推廣策略。
他說,義大利曾經設立世界上第一個推廣本國電影的聯合機構,其他國家紛紛效仿,打開了本國電影通向世界的大門。中國也需要制定相應策略,向世界推銷中國電影。
Ⅱ 國產電影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們該怎樣讓其走出國門
國產電影影響力越來越大,這一點大家應該是有目共睹,但是,更多的還是在國內的影響力,如果想要走出國門,那麼最好在三個方面努力,第一點就是電影本身的質量,第二點,加大中國電影在國外的宣傳力度,第三點,把特定的想要對外輸出,提高影響力的中國電影的內容形式多點國外元素。
最後我們來說一說第三點,不能只拍中國人看的懂的電影,如果想要加大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像國內有的只能是中國人自己能看的懂的梗就要減少輸出,必須將某些計劃輸出的電影的形式和內容上面,稍微加入一些國外的元素,也並不是說崇洋媚外,只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們想要增強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一開始就必須讓別人接受自己。
Ⅲ 中國電影怎麼走向世界
在廣電局的嚴格把關下,中國電影不會走向世界。。。。
Ⅳ 中國電影如何走向世界
這個不是誰來救救的問題,電影市場和電影產業不是一個小問題,不是解決了某個地方就能盤活整個產業的工程,這裡面有很多因素制約,如果要發展需要在很多地方改,比如法國新浪潮之所以產生,那不光是法國當時實行電影補貼政策或者實行資料館開放政策就完成了的,所以中國電影要徹底發展,也不是某個部門或者某個環節的事。 中國電影體制目前已經在醞釀改革,包括獨立製片的進一步開放,電影審查制度的規范化和一站式簡單化,發行渠道的整合重組包括國內發行代理分包和海外推廣,院線體系改革,文化市場和出版市場的改革簡化,降低正版發行的手續成本從而降低製作銷售成本,等等以上這些,包括技術的提高,如沖印水平等硬東西,此外還有製作模式的更新,規范化的電影攝制製作體系也有利於海外投資商的信心建立,以上這些個方面都作好了,那麼應該有一個騰飛的前提了,我覺得有這些前提,中國不擔心沒有好作品。 但你也知道,中國的問題往往是機制上的,解決機制問題,搞改革總不是容易的事,只有祝福中國電影和電影人了。
麻煩採納,謝謝!
Ⅳ 淺談中國電影應如何走向世界
不論佔領國內市場還是走向世界,講好故事是關鍵。
講好故事,首先得先有好故事,有靠譜的編劇,有靠譜的導演班底,有靠譜的演員,只有合格的班底創造出來的作品才能得到觀眾的喜愛,才有可能享譽國內或者走向世界。
Ⅵ 關於中國影視未來發展和出路
當前,中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發展階段。本世紀頭20年既是整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廣播影視發展非常難得、非常關鍵、非常重要的時期。可以說,今天中國的廣播影視正處於歷史最好的發展機遇期。考察中國廣播影視發展的背景,我想以下幾個方面是不能忽視的。
一是經濟體制變遷。中國已實現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市場在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各個領域的資源配置中越來越發揮基礎性作用,這給廣播影視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廣播影視不能游離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外,必須適應新形勢確立新的發展觀念,建立新的體制機制,謀求新的更大的發展。
Ⅶ 我國2021年電影總票房達472.58億,中國電影的未來發展前景如何
我認為中國電影在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好的發展的,因為我們國家普通老百姓對電影文化的需求已經越來越高了,會帶動這個產業的繼續發展的。
2021年電影總票房取得了超過450億元的收入,這已經成為了一個信號,要知道2021年我們國家的疫情依然是存在的,而且很多的電影院是在管控當中的。電影行業的發展能夠讓我們國家獲得更多的收入,能夠讓我們國家的就業變得更容易一些。
中國的電影市場基本上是從零開始發展的,因為我們國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首先滿足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物質條件,中國的電影市場在未來將會得到更多普通老百姓的關注,只有滿足了大家的需求,才能夠獲得更多的票房。
電影市場在未來將會迎來更好的發展,這個行業在未來也會擁有更加激烈的競爭的。對於那些擁有了比較知名度的演員以及導演來說,拍攝作品能夠更好的滿足大眾的需求,也能夠獲得更多的利益。
Ⅷ 中國電影走向世界 真的是從動畫片開始的嗎
說到上世紀中國動畫,有一個名詞叫「中國動畫學派」。當然這個詞不是所有人都認可,包括學術界也有爭議。2011年的時候,中國美術學院召開了一次中國動畫界老前輩的座談會,老藝術家們對這個稱呼也存在分歧,錢運達、凌紓認為把中國動畫這個群體稱為學派有點誇大,但是周克勤、林文肖等藝術家則認為這樣的稱呼是實至名歸。上世紀中國動畫無論是作品的數量,還是創作團隊的整體思想以及人員的構造,其實都夠得上稱之為「中國動畫學派」。
上世紀中國動畫藝術家的成績不菲,從1956年到1994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共有44部作品在各類國際電影節上獲獎76次。夏衍說過這樣一句話,新中國電影真正走向世界是從動畫片開始的。所以,電影是從動畫片開始的,這應該是對的,從這兩方面看,我覺得中國動畫確實有它出色的地方,值得深入研究。上世紀中國動畫的成功,我們知道原因在於選擇了一條民族化的道路。
我把中國動畫民族化的探索過程用四部動畫片連接起來
1、《鐵扇公主》
2、《草原英雄小姐妹》
3、《山水情》
4、《哪吒鬧海》
Ⅸ 中國近代電影發展歷程
1895年,世界第一部電影誕生,人類的藝術創造和文化理想進入了嶄新的歷史紀元。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伴隨著世界電影的進程,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復興,以其鮮明的民族個性和審美特徵,取得了輝煌成就,鑄就了歷史豐碑,為世界電影做出了獨特的藝術貢獻。
民俗電影時期
這一階段從1980年代後期到1990年代前期,以陳凱歌的《黃土地》、張藝謀的《紅高粱》以及《霸王別姬》、《活著》為代表。中國電影邁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並開始在國際上受到關注,取得了金熊、金獅、金棕櫚、威尼斯等一系列大獎。
這一時期的中國電影以封建家庭為背景,表現了在中國封建專制時期罪與罰的悲劇故事;這些題材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外國民眾對中國的誤解,但卻使更多的人對中國產生了興趣,也使得第五代中國電影人如鞏俐、葛優、張藝謀等中國電影人成長為世界電影人。
獨立電影時期
199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末期,是近代中國電影業最低潮時期,一方面是由於我國政府對電影行業的審查過為嚴格,另一方面則是由於電視文化的沖擊。在這種艱難的歷史背景下,第6代中國電影人從邊緣文化姿態、下層民眾的生活以及中西方文化融合等角度出發製作了一定量的作品,在世界各大電影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洗澡》、《頭發亂了》等。
跨國電影時期
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的電影產業進入了飛速發展的新階段。中國電影的巨大進步使得電影回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僅去年一年我國電影的海外票房收入已達19億,超過了國內票房收入(28億)的2/3。以古典題材、義俠主題、異戀故事、武打橋段為表現手法的中國電影贏得了國際市場的廣泛好評。《英雄》、《天下無賊》、《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便是這一時期的傑出代表。與此同時通過電影這一巨大的廣告載體,中國的文化也越來越為海外所知悉。
(9)中國電影怎麼走向世界擴展閱讀:
由1896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京劇老旦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的部份場面。
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
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公司」、「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台,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時期,有《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抗日救亡時期,有《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她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經歷十年文革浩劫,中國電影走出低潮,拍攝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針砭社會時弊的優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趙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喜蓮》《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還出現了《不見不散》等賀歲片、喜劇片的新樣式,涌現出一大批新生力量。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形成了國有、集體、民營多種所有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電影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
《鄧小平》《可可西里》《台灣往事》等力作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英雄》《神話》等國產大片共同占據了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在世界影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跡。中國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標志著第三次發展高潮的到來。
Ⅹ 您認為中國電影如何走向世界
如果中國電影改變總是出現紕漏的現狀 以及不要老在古代片中出現現代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