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急!!關於五六十年代的電影的一些小問
分太少了。怎麼吸引別人啊?
掛個100分,應該會有人幫你回答的。
㈡ 五六十年代電影怎麼播放
五六十年代電影用放映機裝上電影膠片光投放到銀幕上播放
60年代放電影都是用放映機裝上電影膠片光投放到銀幕上放的,電影膠片有35毫米和16毫米之分由電影放映人員帶著機器,到各地操場、曬谷場等寬敞地方支起銀幕放映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小時候看電影一般是在村裡的場院(村裡用來收儲農作物的地方),想先睹為快就得跑十幾里地,到公社(鎮上)的文化大院。還想再早點看就得到縣城的電影院,一般小孩子一個人是去不了的,大一點的帶著,結伙去。那時候電影放映隊到誰家吃派飯都是高接遠迎的,孩子們圍著問這問那,對他們的崇拜不亞於現在的一線明星。
60年代放電影都是用放映機裝上電影膠片光投放到銀幕上放的,電影膠片有35毫米和16毫米之分由電影放映人員帶著機器,到各地操場、曬谷場等寬敞地方支起銀幕放映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小時候看電影一般是在村裡的場院(村裡用來收儲農作物的地方),想先睹為快就得跑十幾里地,到公社(鎮上)的文化大院。還想再早點看就得到縣城的電影院,一般小孩子一個人是去不了的,大一點的帶著,結伙去。那時候電影放映隊到誰家吃派飯都是高接遠迎的,孩子們圍著問這問那,對他們的崇拜不亞於現在的一線明星。
㈢ 老年人適合看的電影
老年人適合看的電影有:
1、忠犬八公的故事:影片《忠犬八公的故事》改編自1925年發生在日本的真實故事,影片講述一位大學教授收養了一隻小秋田犬,取名「八公」。之後的每天,八公早上將教授送到車站,傍晚等待教授一起回家。不幸的是,教授因病辭世,再也沒有回到車站,然而八公在之後的9年時間里依然每天按時在車站等待,直到最後死去。
2、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少》是1999年上映的一部劇情片,根據施祥生小說《天上有個太陽》改編,由導演張藝謀拍攝。該片使用一班非專業演員製作一出像紀錄片的電影,故事主題是關於農村、貧窮及文盲的問題,在該片中張藝謀保留了演員本身的名字。
3、男婦女主任:《男婦女主任》是由張惠中導演,宋丹丹,趙本山,梁天張洪傑主演的喜劇電影。主要劇情是鄉里要開婦女主任會議,老主任年紀大了,新主任還沒有選出來,無人去開會,情急之中,村長同意讓鳳蓮的丈夫劉一本先去應付一次。不料這位男婦女主任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姨媽的後現代生活》是由許鞍華執導,李檣編劇,周潤發,趙薇,斯琴高娃主演的劇情片。影片以上海現代都市生活為背景,講述了一位知識女性退休後充滿戲劇性的悲喜人生故事。
5、丈母娘來了:《丈母娘來了》是導演梁山根據家庭情感劇作家闌珊的《丈母娘來了》小說改編的家庭劇。由雷佳音,朱傑,朱茵,王麗雲等領銜主演。該劇,主要講述的是「丈母娘」對「未來女婿」在房子、車子、票子等方面有著嚴格要求,從而引發出一系列啼笑皆非又讓人心酸的故事。
㈣ 關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電影,像王家衛花樣年華的這種。
5.6十年代的片子,你沒有分析過電影。外國這個年代正好是叛逆的一代時期,現在拍的那時候的電影大多都是反思的。比如像阿甘正傳之類的。不過60年代的,有一部,叫朗讀者,也叫生死朗讀 不過裡面沒有旗袍。一部叫海盜電台 ,英國的,講流行音樂的事情,更是沒旗袍。 中國這個年代屬於大躍進和人民公社時期,是不會拍這類電影的,如果這個時候中國片里出現旗袍,那是導演腦袋壞掉了。要不是往前二戰,要不就是往後80年代之後,描寫那時候的國產片,都是紅片,像高山下的花環,地雷戰,地道戰之類的。電視劇有 幸福像花兒一樣。但是都沒有帶旗袍的。網上找了好久 只有一部 叫 茉莉花開 你看看。 香港那個時候處在四大偵探時期,也基本上沒有什麼可演的。除了一部電視劇,叫流氓大亨。 台灣應該片應該多一些。但是沒有找到幾部。
㈤ 中老年人喜歡看什麼電影推薦幾部。
老年人愛看的電影多半是五六十年代的老片或者七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的國產電影以及老戲曲片等,分類選取電影如下:
一、五六十年代國產故事片:
李雙雙、小二黑結婚、滿意不滿意、今天我休息、阿詩瑪、劉三姐、五朵金花、大李老李和小李、兒子孫子和種子、錦上添花、球迷、女籃五號、魔術師的奇遇、女理發師、桃花扇、秋翁遇仙記等。
二、七八十年代國產故事片:
小字輩、他倆和她倆、甜蜜的事業、瞧這一家子、小小得月樓、大橋下面、廬山戀、巴山夜雨、小街、天雲山傳奇、芙蓉鎮、原野、牧馬人、月亮灣的笑聲、咱們的牛百歲、喜盈門、徐茂和他的女兒們、好事多磨、郵緣、被愛情遺忘的角落、青春萬歲、女大學生宿舍、父與子、少爺的磨難、如意、雷雨、日出、駱駝祥子、月牙兒、七十二家房客等。
三、七八十年代老港片:
三笑、巴士奇遇結良緣、歡天喜地對親家、至愛親朋、生死搏鬥、生死牌、王老虎搶親、董小宛、假婿乘龍等
四、戲曲片
楊門女將、十五貫、追魚、紅樓夢、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鍘美案、七品芝麻官、花木蘭、寶蓮燈、白蛇傳、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海港、平原作戰、杜鵑山、洪湖赤衛隊、龍江頌等
㈥ 現在的電影技術這么發達,六七十年代的我們是怎麼看
我說一下農村六七十年代看電影的場景吧,當時,演的是露天電影,就是在農村的打穀場上或學校操切上豎兩木頭桿子,掛上影幕,大喇叭,有的圖省勁,把影幕直接掛在兩棵距離相當的大樹上。
當時,農村看露天電影真是一種精神享受,那時候每個公社有放映隊,輪流到各村放映,到時候村上大喇叭會提前通知,夜幕剛剛將臨,全村男女老少出巢,有拿登子和椅子的,前面人有的找塊石頭座下,幕前幕後都有人,最熱鬧是孩子們,他們在幕前幕後跑來跑去,好不開心。一晃,幾十年過去了,那露天電影的場景至今難以忘懷。
㈦ 求幾部講述發生五六十年代的歐美電影,是發生,不是上映,上映在1980以後2010之前就行。越多越好
《美國往事》、《刺殺肯尼迪》、《奔騰年代》、洛城機密、非常嫌疑犯、西北偏北、唐人街、奪魂索
㈧ 我國五六十年代拍的電影有哪些
《白毛女》東北電影製片廠1950年攝制 編劇:水華、王濱、楊潤身導演:王濱、水華 主演:田華、張守維、趙路、李百萬、胡朋、陳強、李壬林
《南征北戰》上海電影製片廠1952年攝制 編劇:沈西蒙、沈默君、顧寶璋 導演:成蔭、湯曉丹 主演:陳戈、馮喆、張瑞芳、項堃、湯化達、王力
《董存瑞》長春電影製片廠1955年出品 編劇:丁洪、趙寰、董曉華導演:郭維 主演:張良、楊啟天、張瑩、周凋、任頤
《祝福》 北京電影製片廠1956年出品 編劇:夏衍 導演:桑弧 主演:白楊 、魏鶴齡、李景波、管宗祥、邸力
《上甘嶺》 長春電影製片廠1956年出品 編劇:林杉、曹欣、沙蒙、肖予 導演:沙蒙、林杉 主演:高保成、徐林格、劉玉茹
《鐵道游擊隊》 上海電影製片廠 1956年出品 編劇:劉知俠 導演:趙明 主演:曹會渠、秦怡、馮喆、馮奇、馮笑、鄧楠、仲星火、陳述
《柳堡的故事》 八一電影製片廠1957年出品 編劇:石言、黃宗江 導演:王蘋 主演:陶玉玲、廖有梁、徐林格、張璋、康天申、陳東崗
《永不消逝的電波》 八一電影製片廠 1958年出品 編劇:林金 導演:王蘋 主演:孫道臨、袁霞、王心剛、陸麗珠
《青春之歌》 北京電影製片廠1959年出品 編劇:楊沫 導演:崔嵬、陳懷皚 主演:謝芳、於洋、康泰、於是之
《林則徐》 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1959年出品 編劇:呂宕、葉元導演:鄭君里、岑范 主演:趙丹、韓非、秦怡、藍谷、錢千里
《林家鋪子》 北京電影製片廠1959年出品 編劇:夏衍 導演:水華 主演:謝添、張亮、林彬、馬薇、韓韜、於藍
《五朵金花》 長春電影製片廠1959年出品 編劇:趙季康、王公浦 導演:王家乙 主演:楊麗坤、莫梓江、王蘇婭
《今天我休息》 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 1959年出品 編劇:李天濟 導演:魯韌主演:仲星火、上官雲珠、馬驥、李保羅
《戰火中的青春》 長春電影製片廠1959年攝制 編劇:陸柱國 導演:王炎 主演:王蘇婭、龐學勤、林農
《紅旗譜》 北京電影製片廠1960年出品 編劇:胡蘇、凌子風、海默、吳堅 導演:凌子風 主演:崔嵬、蔡松齡、魯非、趙聯
《劉三姐》長春電影製片廠1960年出品 編劇:喬羽 導演:蘇里主演:黃婉秋、劉世龍、梁音、張巨克、賀汝瑜
《紅色娘子軍》 天馬電影製片廠1961年出品 編劇:梁信 導演:謝晉 主演:祝希娟、陳強、王心剛、向梅、金乃華
《革命家庭》 北京電影製片廠1961年出品 編劇:夏衍、水華 導演:水華 主演:於藍、孫道臨、於洋、田方、秦漢
《甲午風雲》 長春電影製片廠1962年出品 編劇:希儂、葉楠、陳穎、李雄飛、杜梨 導演:林農 主演:李默然、浦克、王秋穎、李頡、龐學勤
《冰山上的來客》 長春電影製片廠1963年出品 編劇:烏·白辛導演:趙心水 主演:梁音、阿不都力密提、谷毓英、恩和森
《小兵張嘎》 北京電影製片廠1963年出品 編劇:徐光耀 導演:崔嵬、歐陽紅櫻 主演:安吉斯、吳克勤、李小燕、李健、張平
《紅日》 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1963年出品 編劇:瞿白音 導演:湯曉丹 主演:張伐、高博、中叔皇、李農、里坡、楊在葆、舒適
《早春二月》北京電影製片廠1963年出品 編劇:謝鐵驪 導演:謝鐵驪 主演:孫道臨、謝芳、上官雲珠、高博
《野火春風斗古城》 八一電影製片廠1963年出品 編劇:李英儒、李天、嚴寄洲 導演:嚴寄洲 主演:王曉棠、王心剛、陳立中
《阿詩瑪》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1964年出品 編劇:葛炎、劉瓊導演:劉瓊 主演:楊麗坤、包斯爾、韓非、崔超明、黃瓊英、柳傑、馮奇
《英雄兒女》 長春電影製片廠1964年出品 編劇:毛烽、武兆堤導演:武兆堤 主演:劉世龍、劉尚嫻、田方、周文彬
《烈火中永生》 北京電影製片廠1965年出品 編劇:周皓 導演:水華 主演:趙丹、於藍、張平、項堃、蔡松齡、方舒
《舞台姐妹》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1965年出品 編劇:林谷、徐進、謝晉 導演:謝晉 主演:謝芳、曹銀娣、李緯、馮奇、上官雲珠
㈨ 哪裡能看到50--60年代的粵語片
你去電影大排檔看看吧,現在那種片不太好找,你曲看看也許會有收獲
或者看電影夢工廠會播放一些~祝你早日找到滿意的電影!
㈩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的娛樂方式
可參考這篇文章
20世紀50年代海派文化的繁榮 -- 錢乃榮
談論20世紀二三十年代海派文化的文章見得很多,但是人們似乎忽略了50年代的海派文化。本文試圖回顧和追述50年代上海海派文化的真實面貌,探討海派文化在50年代的繁榮及其後來急劇衰落的原因。
50年代的海派文化,既生根於三四十年代深厚的土壤,又加入一股清新奮發之氣,在很多領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弘揚,在成熟中繼續獲得發展。50年代海派文化的特點是:散播面廣,民間的參與度高,文化氣息濃厚,群眾熱情高漲,中外元素滲透,雅俗共享同樂,表現了海派都市文化濃郁的上海和江南地方特色,與其他地區的鄉土文化、京派文化有明顯的差異。它是40年代上海文化的慣性延續,又是新生活時代精神的碩果,表現了富有活力、多樣化爭艷、市民化低圌價參與的顯著風格。
具有近50年傳統的上海電影文化在解放之初的上海,延續其欣欣向榮的勢態。40年代布滿上海街區的影戲院依然開放,又在勞動人民集中居住區域開設了新的電影院或電影放映場點,一些工人文化宮中也安排電影放映專場,電影的票價長期維持三角一張,這使電影的放映從解放前主要對象為白領等上層人士的娛樂迅速轉變成完全市民性的娛樂活動。50年代觀看電影的盛況在許多上海平民記憶中是十分有回味的。當時一般晚上都有兩場「夜場電影」,工作之餘,觀眾踴躍。各家電影院門口都成為市民人頭攢動、黃牛活躍之地,甚至群眾連夜排隊購票,先睹為榮,看不到頭輪放映的搶買第二輪影院較便宜的票的情形,屢見不鮮。上海電影製片廠內明星群集,有白楊、王圌丹鳳、趙丹、張瑞芳、秦怡、上官雲珠、劉瓊、石揮、韓非、顧而已等,導演桑弧、謝晉、鄭圌君圌里等,都正值壯年,在生活安寧、地位提高的環境下,努力拍戲,演技臻於成熟。上海電影製片廠還一度分為「天馬」、「海燕」、「江南」三個製片廠。當時,攝片仍多,題材豐富,如《烏鴉與麻雀》、《我這一輩子》、《為孩子們祝福》、《雞毛信》、《渡江偵察記》、《山間鈴響馬幫來》、《金銀灘》、《母親》、《幸福》、《女籃5號》、《護士日記》、《海魂》、《家》、《祝福》、《李時珍》、《林則徐》、《不夜城》、《霧海夜航記》、《為了和平》、《鐵窗烈火》、《羅漢錢》、《天仙配》、《追魚》、《三毛學生意》等,均為上海生產的優秀電影。《鐵道游擊隊》的《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女籃五號》中的《讓青春閃光》,《護士日記》中的《小燕子》等以及當時重新播放的「五四以來優秀電影的插曲《天涯歌女》、《夜半歌聲》,都成為廣泛傳唱的流行歌曲。《九九艷陽天》在1957年在上海被群眾評為受群眾歡迎的歌曲第一,公布時改為《社會主義好》第一,該歌第二。1957年舉辦過「亞洲電影周」,印度電影《流浪者》、《兩畝地》成為熱片,插曲《拉茲之歌》流行街頭。大量的蘇聯和東歐國家名片,也成為群眾購票的熱點,墨西哥電影《生的權利》等也引起轟動。在這個時期,青少年中掀起搜羅明星像片和劇照、電影說明書的狂熱。1957年《上影畫報》創刊,使讀者更多地接觸到演員形象和影片劇照,對新電影老演員有更多的溝通。中小學還組織一角錢一張票的星期天兒童場電影專場。上海人,從少年到老年,觀看影片各取所需,都成為其主要的娛樂活動。
三四十年代在上海產生、匯聚和迅速成熟起來的滬劇、越劇、評彈、浦東說書、滬書、上海說唱、滑稽劇、方言話劇、錫劇、甬劇、淮劇、揚劇等江南江北10多種戲劇曲藝,一起形成了繁榮的海派文藝。50年代戲劇、曲藝的民間化,達到登峰造極。解放初年,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戚雅仙的《婚姻曲》,滬劇《羅漢錢》、《大雷雨》等成為家喻戶曉的戲劇,幾乎人人都會哼上兩句。戲劇、滑稽劇劇目和演出盛況不亞於40年代後期。書場遍布,評彈演出在城區的書場、郊鎮的茶館聽眾濟濟。從50年代初期一本很小的滬劇唱詞選中可看到這一年的滬劇演出盛況:當時有藝華滬劇團的《劉巧兒》,努力滬劇團的《田菊圌花》、《姑娘的愛》、《翠崗紅旗》,勤藝和藝華滬劇團分別演出的《小女婿》,上海滬劇團的《羅漢錢》,勤藝滬劇團的《紅花綠葉》、《山野春曉》,愛華滬劇團的《母親女人》、《幸福年》、《葡萄與嫁妝》,藝華滬劇團的《珍珠淚》,長江滬劇團的《沙漠情歌》、《活人塘》、《李二嫂》、《趙小蘭》、《紡棉花》,建新少壯滬劇團的《恨海》,丁是娥蔡志芳唱的《小二黑結婚》,顧月珍唱的《純潔的愛情》、《紅香姑娘》,小筱月珍、王雅琴、丁是娥唱的《白毛女》,一下子涌現那麼多的現代戲,各顯神通。此外,還有舊戲王雅琴王盤聲唱的《沖喜》,王雅琴小筱月珍的《寒梅吐艷》,邵濱孫石筱英、陳松麟筱愛琴唱的《啼笑因緣》,勤藝滬劇團的《方珍珠》,上海滬劇團的《大雷雨》,藝華滬劇團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滬劇創新活力依然旺圌盛。一些解放前著名的文藝創作家迅速轉行參加劇本音樂創作,因此50年代上海戲曲出現了大量優秀的創作劇本。如曾創作流行「時代曲」的許如輝投入了滬劇、越劇等戲劇的音樂設計,有《羅漢錢》、《為奴圌隸的母親》、《少奶奶的扇子》、《妓女淚》、《陳化成》等;鴛蝴派文學家平襟亞等創作《十五貫》、《杜十娘》、《王魁負桂英》等長篇彈詞,還寫過不少優美的彈詞開篇成為名篇;著名文學家蘇青在尹桂芳所在的芳華越劇團擔任編劇編寫了《江山遺恨》、《賣油郎》、《屈原》、《寶玉與黛玉》、《李娃傳》等越劇劇目。原在衡山路的上海百代唱片公司聚集了黎錦光、嚴華等三四十年代流行歌曲名手精英,編輯了大量一流的戲曲、歌曲唱片,一元一張的「中國唱片」購圌買處成為各處新建的「新華書店」最熱櫃台,總是擁擠著試聽和購圌買的人群。戲曲和歌曲唱片的大量發行和電唱機的出現,使原來只好在名貴的「留聲機」里放唱的戲曲唱片很快在工廠播音室和民間家庭傳播普及。無線電和唱片的影響,有力推動了民間的戲曲學唱運動。1956年在剛填沒的棚戶區臭水河「肇家浜」的一長條填土上,幾乎天天有民間小劇組在群眾圍觀中演戲,熱鬧非凡。不少青年也是追星族,劇場里各派粉絲追捧名角。愛好者學唱各派演員名唱腔唱得惟妙惟肖,他們就是如今公園里老年戲曲自唱活動的基本成員。一些名演員的最成熟唱腔都在50年代和60年代前幾年奠定。1959年上演的滬劇《雷雨》匯集群星,唱腔各顯春秋,成為滬劇里中外名著改編戲中最為成功的一部戲,也是各種戲劇改編曹禹《雷雨》最成功的一部。民間戲劇興趣影響深遠,直到中小學生,如1956年在市中心的向明中學大禮堂國慶聯歡中,有高年級學生借來戲裝演出的《梁祝十八相送》、滑稽劇《開無線電》。王安憶在她的長篇小說《富萍》中記述到在十分貧民化的地區街道組織晚上戲劇演出,此時爭搶坐位的擁擠盛況,真比小菜場排隊搶買黃魚還要熱烈。滬劇、評彈等的演唱活動還經常配合形勢宣傳在街頭民間進行。
那時,上海私營書局密布、新華書店發軔初建,出版了大量的新書,讀書氣氛濃郁;遍及全市的「新華書亭」設立,對新文化的普及傳播起了積極作用。如注音掃盲讀本,大量的小人書連環畫的涌現,蘇聯少年生活學習故事,各種童話故事,帶來了新上海的蓬勃朝氣。上海舊書店、舊書攤,舊報刊雜志,依然活躍,在國營的大型上海舊書店裡,在深巷中民間開設的大量的舊書灘上,淘書之樂融融,像老城隍廟的舊書攤鋪到1958年後還存在。它們對青少年人生及其海派意識的養成發生了極大的感染和影響。
50年代的新創歌曲,樸素無華而充滿朝氣,如:《歌唱二郎山》、《遠航歸來》、《勘察隊員之歌》、《敖包相會》、《九九艷陽天》、《草原之夜》等等。開國歌曲,如:王莘詞曲的《歌唱祖國》,郭圌沫圌若詞、馬思聰曲的《中國少年兒童隊隊歌》,袁水拍詞、瞿希賢曲的《我們要和時間賽跑》,招司詞、瞿希賢曲的《全世界人民心一條》,馬可詞曲的《我們工人有力量》等,雄壯豪邁、大氣從容。加上蘇聯歌曲,少數民圌族歌舞曲,傳唱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催人振奮。在公園,在學校工廠,常常聽到手風琴伴奏下的合唱聲。西洋音樂、歌劇水準也都有提高,如1958年誕生的由何占豪、陳鋼作曲的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就是融合了優美的越劇曲調創作的、中西合璧的頂級名曲。各地民歌、廣東音樂、新奏樂曲如京調、紫竹調、花好月圓、少數民圌族舞曲等,匯成大流,在上海紛紛製成「中國唱片」,傳播到全國各地。
50年代,集體舞盛行。這顯然受到俄羅斯文化的影響。從小學生起,大家圍成一個圓圈表演和跳舞,這些簡單舞曲曲調輕松,活潑易學,如《集體秧歌舞》(簡譜32 35 667 6)、《狂歡舞》(16 3, 24 3)、《蒙古舞》(55 55 3 5,5i 65 5 3)(66i 65 66i 6 5)、《匈牙利三人舞》(6 7 1 6 3 21 7 3)、《匈牙利集體舞》(311 11 43 2)《朋友舞》(5i ii 76 5,52 22 321)等,加上種種集體游戲活動,成為當年群眾性文娛活動的主要形式,培養起一種人人參與的集體意識,陶冶了開放和活潑的性格。節日里有的學校大操場上,男女同學圈起兩個大圓圈跳著5 i i,3 5 5的《青年圓舞》(王克偉編舞、陳天戈作曲);1959年國慶十周圌年夜,在人民廣場上有大型的集體舞狂歡,廣播里播送著新創作的《祖國之春》(曾加慶作曲)和《友誼圓舞曲》。
50年代是一個崇尚班組集體友愛的年代。集體游藝,在工廠,在里弄,在公園蓬勃開展。比如在公園,每晨的「第一套廣播體操曲」播出,許多群眾以個人形式參與的早操活動自動展開,傍晚是少先隊喇叭聲響徹夜空,晚上是工會等組織的集體游戲活動,如「叫號」游戲,「傳絹頭」活動等等,形式內容多樣,個個情緒昂揚。又加上新婚姻法頒布的巨大作用,青年人的個性獲得一定的解放,上進心和友愛心增強。更令人神往的事,像夏天晚上爭圈地盤在草地上觀看露天電影放映的盛況,對於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個狂歡的節日。
50年代,舊社會留下的私營溜冰場、落彈房、舞場、乒乓室依然存在,只是清除了黑社會勢力,使這些場所變得安全清潔,票價便宜,使有興趣者繼續得到用武之地。穿著「小腳褲管花襯衫」或衣裝頭飾上標出新奇的「小阿飛」和玩技「懂經」、魅力獨特的「老克拉」,依然十分活躍其中。
各區的「工人文化宮」開張,成為工人業余活動的最好歸宿。其中的棋牌室,游藝室,活動室、圖書室,都吸引了眾多的中青年工人在文化上的參與,熏陶他們成為工廠中群眾文化帶頭的活躍分子。每年一度舉行的燈謎比賽(其中也有上海話謎面或謎底的燈謎)、書法、春聯、都市攝影作品、漫畫作品比賽等,造就了一批愛好業餘生活的骨幹。1958年上海工人文化宮、上海青年宮和上海文化出版社還辦過《游藝》雜志,推動市裡群眾性的多種花樣的游藝活動的開展。除此以外,各區的區級圖書館也是中學生假日最好的去處,還有街道辦的圖書館,有些重要文章都可以就近讀到。
50年代,地區居委會組織的社區活動相當活躍,尤其是節日前後,里弄張燈結綵,各種彩紙燈籠迎風飄舞,各街道的掛彩也有競爭性。街道地區和居委會組織群眾舉行節日聯歡文娛活動,有的盛況空前。如組織海派文藝的自唱自娛,請劇團來演戲。筆者兒時就擠在人堆中引頸觀看過地區業余才子的變戲法、雜技表演和自排自演的多場滬劇《碧落黃圌泉》等演出,還有在一段國慶致詞中將十幾名地區活躍人士的人名嵌入其中,有獎猜名,至今印象深刻。五一、十一節日原來都有區游圌行,群眾早早拿了椅子在弄堂口等候看游圌行。游圌行隊伍十分活躍,各家公營私營的廠家紛紛展示自己單位的風貌,如儀仗隊的暗地交勁爭雄,還有秧歌、腰鼓、舞獅、踩高蹺等民俗色彩的加入。
海派文化還有兩個大本營,一個是「大世界」,一個是「新、老城隍廟」。那兒是兩個民間神往的文化娛樂天地。50年代的上海,市民文化娛樂享受是多層次的全民行為,尚保留著40年代的底氣。游樂分檔次,各得其所,南京西路是最富階層的購物吃喝、文化娛樂天地,南京東路層次稍低,一般市民可去「大世界」玩,票價便宜,貧民可去城隍廟遊玩,不收門票。大世界一張低圌價的入場券可以觀看各種舞台的戲曲和民間雜藝,城隍廟商場可以看活猻出把戲,珍奇的動物,買各種文化娛樂玩具,直到1958年以後城隍廟樓上還陳列「十八層地獄」、「黑、白無常鬼」整條陰界,還有算命測字攤,九曲橋畔那些舊書小店和舊書攤上,還能掏到各種踏遍鐵鞋無覓處的書籍。不同興趣和層次的群眾娛樂,諸如養八哥、鬥蟋蟀、玩小蟲、種花養魚,都可找到有權威性的購圌買處、自己去玩的場所和朋友。
公眾娛樂的發達,與市民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質有關。在馬路上走,常常會聽到洋房裡傳出的鋼琴聲、小提琴聲;到弄堂走走,晚上或假日會聽到有的人家裡聚集著同好票友拉京胡唱京戲,也有的人學越劇、滬劇名演員的腔調可以真假難辨。民間的自娛,內容也很廣泛。市民的愛好多樣化,如有各類收藏的專家布於市區各處。有的喜歡打獵,家裡便收藏著名牌的獵圌槍,還經常出入中央商場、舊貨商店等尚存的銷圌售處。有的喜歡聽聽唱片,辦家庭派對舞場,淮海路陝西路口還能買到外國唱片,或淘舊貨。還有的人喜歡騎馬,當時也能找到馬場去「過念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