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寒戰》:國產片究竟該如何講好一個故事
有很多人說這是無間道以後最好的香港警匪片,我在看了兩遍以後,還是同意這個觀點的,當然這個前提是十年來確實沒啥好警匪片了,除了無間道系列。作為香港電影類型電影的一個代表,警匪電影一向以緊張刺激的故事,超出想像的動作成分,江湖情仇,兄弟義氣這些普世價值作為核心,所以一直是香港電影拿的出手的一個類型,到了香港電影式微,也是無間道橫空出世證明了香港電影沒有死,無間道系列自然不需要多敘述,今天只是討論《寒戰》,相比無間道,《寒戰》缺乏足夠的沖突和戲劇性,劇本先天的角度獨特但是也註定了沒有無間道那樣黑白摻雜,無限輪回的宿命感,但是拋開這個,這確實是一個還不錯的故事,而導演雖然是新人,卻確實會講故事。 所以就需要探討一下為何十年來除了無間道,就只有寒戰講故事的水平令人滿意了(警匪片里),說白了,沒別的原因,用心和誠意而已,越來越多的片方總以為有了明星,有了一個說得過去的故事,有爆炸,有正邪對立,有飆車,有槍戰,有美女,這個警匪片就可以賺錢了,這就是國產電影(包括香港電影)這些年的電影的直觀表現(比如火龍,比如男兒本色什麼的),而有的確實有了一個很好的故事,也有了很好的演員,但是最後卻又是讓你覺得缺了點什麼,無他,說書人水平差了點,不會抖包袱(比如證人,比如線人),其實拿寒戰來說事就最合適不過了,寒戰的劇本真的超出他們很多麼,不是的,寒戰勝在視角獨特而已,劇本本身的復雜程度,劇情的巧妙程度並沒有超出普通水平,自然也不及無間道,但是寒戰勝在說書人會抖包袱。 會抖包袱我認為有兩種,一種是知道該在何時抖什麼包袱,一種是會不斷加大充實信息,增強故事的代入感(就是假如你是主角。。你肯定也會想到。。。什麼什麼,而不是必須怎麼怎麼)。而寒戰從技術上兩種都做的很不錯,前一種,寒戰的劇本經過仔細打磨,所以非常精確地做到了該有懸念就有懸念,該有沖突就有沖突,該舒緩就舒緩,該急迫就快速剪輯,持續拔高節奏,這些都是經過推敲的,所以觀眾總是會被保持在一個興奮狀態,這也是好萊塢慣用的講述方式,國人不是不知道,只是大部分片商懶得去推敲和耗費時間。總是毫無技術水平的堆砌。殊不知滿片的爆炸只會使人審美疲勞,但是在關鍵時刻炸死一個不該死的人卻可以令觀眾被驚到。寒戰在劇本的設計上是合理而細致的,再能搭配上經驗豐富水平高超的演員,自然可以使劇情變得連貫而刺激。後一種,加大信息,這種方式是增強代入感的方式,但是往往做不到,因為導演,製片,片商總是害怕造成觀眾理解困難,簡練精幹才是他們的目標,其實不然,越是會講故事的人就越知道將故事說圓了才是講故事的目標,如果一個角色在某種情境下僅僅是為了觸發劇情而做出某種判斷,那麼就很可能有邏輯漏洞,即便沒有邏輯漏洞,觀眾也會因為角色能在第一時間做出最正確的選擇,沒有做任何多餘的事情而感到驚嘆和疏離,這種事不是凡人可做,與其如此更聰明的辦法其實是是塑造一個凡人,一個略勝過普通人的凡人,他會在必要時妥協,他會憤怒,他會在某種時刻做一些後來看來沒有意義但是當時會有用的事,寒戰里這樣混淆觀眾的地方是有的,導演並沒有把觀眾當白痴,他是平視著觀眾平視著角色的,所以雖然也會有部分人會說有點混亂,但是這樣的故事會令人有幾分新意,也更有邏輯感。 評分8.2/10補充:寒戰的劇本的打磨程度是很高的,尤其是看了第二遍,我更是如此認為,誰內心有鬼,就會說什麼話,但是這些話和行為又和當時的劇情不沖突,你聽不出含義,這些費心單純以一遍欣賞電影的電影院觀眾其實是作用不大的,但是這就是劇本的扎實之處,而這是其它國產電影需要學習的地方~
② 怎樣學會講故事
學會如何講故事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戰馬》,其中最讓我感受深刻的是主人公的父親以三十五英鎊買下的普通而不平凡的小馬,最終征戰沙場,見證著無數的悲愴和奇跡,旗幟在無數主人手中流淌,戰場很大信仰很小,當軍官征戰前心生畏懼卻繪出小馬喬伊的肖像,當兄弟即將分道揚鑣卻將錦旗重還戰馬堅定信念,當英軍和德軍為了解救被困鐵絲柵欄的小馬喬伊紛紛丟出鉗子的時候,戰馬的意義已不再局限於只是一個動物的表象符號,更多的感情升華,承載著溫情和人性的本能。這部影片之所以吸引人,我覺得是他在講故事的技巧上。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會有很多的故事以各種形式在傳送著,電影里放映的五花八門的影片,劇院里眼花繚亂的舞台劇,電視里播放的各種新聞、電視劇等等,故事幾乎占據著我們每一個人的空間,而我們又能從中發現多少和記住多少呢?就像著名的評論家肯尼思伯克所說——故事是人生的設備。
我們的節目是表達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應該如何在眾多的能夠反映年輕人的生活方式的事情中,選擇一件或兩件給她講明白呢?如何能夠找到自己節目的立足點,做到和其他節目的不同呢?如何能夠讓觀眾在我們的節目中看到的不僅僅是信息,而能夠從信息中看到一種新的生活觀呢?在節目中挖掘出嘉賓的故事,讓嘉賓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這是最基礎的也是最具有挑戰的。《青春風格匯》開播到現在我已經做了三期節目,仔細的翻翻自己寫的文案,從一開始的純粹資訊節目,主持人現場的串場+小片介紹不同的信息+主持人現場的串場+小片介紹不同的信息,一輪接一輪的,為了介紹信息而介紹信息,卻忽略了其實在介紹信息的時候可以通過主持人來表達一些主張和觀念,現在看看當初太幼稚,太是為了做節目而做節目了。讓我最記憶猶新的是第二期節目《快樂騎行》,從整體的節目來看,我是想通過不同類型的騎行方式,來表達現在的年輕人騎行的方式。但是在節目中把資訊、人物故事混為一團,像主任說的,你的切入點是好的,但卻忽略了在節目中要什麼,導致最後表達出來的東西只是皮毛。沒有在節目中表明你的觀點。
經過一輪又一輪的實踐,讓我從中慢慢的領悟到了,《青春風格匯》不僅僅是單一的主持人串場和熱鬧的現場表演,在編導設計的文案和主題中目的只有一個:突出每一位嘉賓的人物故事和性格特點,在演繹和訪談之間,講述每一個人背後的故事和她帶給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和觀念。
這一次錄制的《微電影夢工廠》,在微電影這么流行的趨勢下,為了突出這個「夢」字,如何挖掘到微電影對不同的人的影響,而又不僅僅的是為了說微電影而說微電影的說教類節目。編排故事的起承轉合時,為了反應出不同嘉賓的個性和故事,通過各種電影橋段和情景表演來補充的嘉賓的個性和特點。 在前期編寫文案的時候曾經笑著和主編說,我通宵三個晚上寫了9版本子,其實再仔細的翻翻自己的文案以後,突然發現自己找到了如何講述故事的突破口。當然學會講故事,講好的故事這需要時間的積累,所以在以後製作節目中還需要不斷的學習與運用。
這三個月通過一次次失敗和積累,讓我感受很多,其實不論什麼類型的節目,都離不開講故事、設計懸念、引人入勝,在前進的過程中不免經歷挫折和失敗,我也會通過經驗教訓找到自己的方法,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③ 如何寫好電影的人物分析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
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
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
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
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
1.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
1)人物外形表現: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
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意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
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
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宏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致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巧、結構和導演方法。
3.分析人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
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復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
4.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
④ 電影講好一個故事的標準是什麼
很多電影講的都是一個故事,有的導演用直敘的方式,有的導演用倒敘的方式,有的導演用插敘的方式,無論什麼樣的方式都能把故事講清楚,但是如何講好一個故事才是一個學問。那麼,電影講好一個故事的標準是什麼?
1、這個故事要給人思考的空間
電影里講的故事,不僅僅要求把故事的來龍去脈說清楚,把人物關系理清楚,一個好的故事更要給觀眾思考的空間,去引導觀眾思考人生、認識世界,去發揚真善美、去懲治罪惡。如果一個電影的故事講完了,觀眾沒有受到任何一點啟發,即便整個電影攝影華麗、場面壯觀,這個電影都是失敗的,因為它沒有留下東西,沒有給人觀念的沖突。
對於電影來說,要講好一個故事,要採用正確的敘述方法,故事要完整有邏輯性,在故事的最後,能夠帶給觀眾思考的空間,掌握住這三點,才能講好一個故事。
⑤ 怎麼講好故事
我們首先要與觀眾產生共鳴,所有的故事應該記在心裡,而不是死記硬背。稿件,便條都別出現在舞台上。其次,凸顯故事重要程度,比如為什麼這個故事對你特別重要,如果回答不上,就換一個故事。再次,第一幕就講明故事重要性,抓住對方的注意力,結尾不要太過曲折,要不然這樣的結尾會毀了一個故事,在開始講故事前就要想好最後一句話。是你在掌握這個故事,一定要知道最後在哪裡結束。
⑥ 講一個故事需要那些步驟,也就是怎樣講好一個故事
編故事主要試題形式
一、命題類。
命題類是一般性的考查方式。這是招生高校考查戲劇故事寫作能力的主要方式。題目的形式多種多樣。例如:《雨夜》。
二、續寫類。
故事開頭應該給出,要求考生編織主題情節和故事結尾這類題目有很強的發散思維特點。
三、組詞類。
組詞類是將毫不相關的幾個詞編織成一個戲劇故事。例如:書架、相片、電影。這類題目類型主要考查考生的組接、整合以及故事的分層構架能力。
故事元素
一、人物性格----一個人較穩定的對人生的態度,及與之相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
二、情節----人物性格和人物關系發展變化的過程。
三、結構----情節的布局和規劃。
四、主題----貫穿故事始終的深層情感和思想。
五、矛盾沖突----故事發生發展過程中,由於人物性格和目的的不同,所造成的難以調和的對立和較量。
六、情境----故事發生、發展的特定情勢和具體環境。主要包含:自然和社會環境、人物關系、事件發生發展時的情勢。
七、懸念----引起觀者的心理期待,然後有計劃地滿足或不滿足他們。
八、巧合----故事的常用技巧,目的是為了引發矛盾沖突,或加強矛盾沖突的激烈程度。
九、對比----故事的常用技巧,利用主要表現對象和次要對象的比較造成反差,以襯托和突出主要表現對象。
十、伏筆----對將要在作品中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後呼應,使故事達到情節合理、結構嚴謹。
十一、細節----故事描繪形象的基本單位。組成情節的每個細微末節。
十二、構思----創作前對故事各個元素進行總體設計的思維過程。包括:審命題、選素材、定題材、各元素設計等。
⑦ 如何講故事
講故事講得好,實在是一種天分,又或者要經過多少次的醍醐灌頂,多少次大徹大悟,才能有所心得,尤其是用電影講故事。
我只知道,我搞到今天,只有一個能力,就是判斷什麼是好故事,什麼是不好的故事,你叫我講,我也很難講的出來。
簡單的說兩句吧,限於電影劇本(其實其他的都差不多)
1,一定要深刻理解什麼是「麥高芬」。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參考http://www.hu.com/question/20365461。
一個牛逼的麥高芬,總是讓你覺得欲罷不能又悵然若失……
2,一句話總結一個故事。
倘若一個故事不能用一句話來闡述,多少說明這個故事有點問題。一句話能總結,也不是說一定是好故事,只不過,一句話總結的故事,能用這一句話來迅速判斷好還是不好。
3,熟悉經典的故事結構,一定要爛熟於心。
這好比背誦唐詩三百首一樣,甚至可以說,一個人能背誦上千篇唐詩宋詞,才能理解詩詞的遣詞造句是怎麼玩的。
所有的好故事,都基本遵循某些規律,似乎有人總結過,故事就三十六種而已。
4,故事講到最後,似乎只有一個母題:救贖。
深刻的理解什麼是「救贖」,才能真正理解一個故事為什麼精彩,為什麼讓你如痴如醉。
5,人物一定要有兩個東西:Arc,Stake。
Arc,就是著名的「弧光」,亦即,一開始的五分鍾和最後五分鍾,主人公必須得到一種提升,或者墮落,總之要有變化。
Stake:賭注。如果牌桌上的賭注很小,或者沒有,這個牌局是沒意思的,不管牌打得多好。同理,一個人要干什麼事情,他願意付出多少代價,或者他必須付出什麼代價,決定著這個故事有多少分量。
⑧ 王家衛的電影,是如何用鏡頭講故事的
談到王家衛的鏡頭特效,可能你首先會想到色調,不過今天我們來說說鏡頭手法。《墮落天使》王家衛用自己獨到的表現手法將香港社會底層生活描述的淋漓盡致。
1.超廣角鏡頭
《墮落天使》中有很多晃動的鏡頭都是採用手提攝影的方法完成,很多畫面有很強的晃動感,用來突出表現都市的模糊感:情感模糊、關系模糊、時空模糊。在影視作品的創作中,可以在前期或者後期通過模糊來營造晃動感,用來表達人物模糊的情感,可以讓畫面更有故事感,更高級。
學會了王家衛這三種鏡頭技巧,你就可以更輕松的拍出大片。
⑨ 五到十分鍾的短片如何塑造人物並講好一個故事
五到十分鍾,想要塑造一個人物形象,還是挺容易的。
首先我們需要抓住這個人特點,比如說他的性格,他的愛好。
其次,我們可以從這些地方進行深究,他對某個事物喜歡,並對這個事物做了些什麼。
最後,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在這一個領域上取得了什麼成就?
就通過這樣的模板,完全可以把一個人的故事簡短的講出來。
⑩ 如何講故事
故事一:很老的故事了 從前,有一國王,無兒只有一女,美貌超凡,視為掌上明珠。女兒大了,國王欲在全國招聘附馬爺。於是國王把全國最優秀的年青人召集到一水池邊,說:全國最優秀最勇敢的年青人,你們誰能夠從水池這邊游到對岸去,就可以娶得我的女兒為妻,同時可以繼承我的王位。 所有的年青人面面相覷,因為他們看到水池裡是張大了血盆大口的鱷魚,無人敢動。國王講了第二遍:全國最優秀的年青人,誰能夠從這邊游到對岸去,就可以娶得我的女兒為妻,同時可以繼承我的王位。但是仍然是一片寂靜。 國王看到全國最優秀的年青人無人敢試,非常傷心,再次高聲講了一遍。 這時,只見一位小夥子撲通一聲跳下水,奮不顧身地向對岸沖刺。奇跡出現了,小夥子竟然躲過了鱷魚的追擊,游到了對岸。國王非常高興,立即上前去握著小夥子的手說:你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年青人,你將娶得我的女兒為妻,同時可以繼承的王位,這個王國就是你的啦! 小夥子驚魂未定,他一臉惶恐的看著國王說:陛下,我不知道是誰這么缺德,從後面把我推下水的,你能不能先幫我查明真相! 故事講到這兒,想必大家都會會心一笑,同時也覺得這個故事已經很濫了。但是我有三個結尾讓這個故事立馬出彩,這是我要給大家的參考: 結尾一:這時,國王非常生氣地對著所有的年青人說:各位,你們是世界上最勇敢最優秀的年青人,為什麼你們不敢戰勝你們內心深處的恐懼呢。各位,其實池裡的鱷魚已經喂飽了,而且是圈養的,根本不咬人的。你們每個人都有希望都有本事游到對岸去,但是你們放棄了!你們沒有嘗試,就已經失敗了!各位,你們是被你自己打敗的。鱷魚並不在水池裡,而是在你們的心裡!世界上最大的敵人是你自己——你完全有能力實現自己的夢想,建立自己理想的王國,但是你們卻被內心的心魔擊敗了——————(這樣的結尾,改變了鱷魚這個元素,讓故事為主題服務) 結尾二:這時,只見人群里走出了一位老師,高聲說道:是我把你推下水的!其他人全都震驚了!只聽得振聾發聵的聲音:你完全有能力可以戰勝鱷魚為什麼不去嘗試呢!你是懦夫,你被你自己打敗了!各位,我們好多人都害怕公眾演講,害怕上講台,總以為講台就是一個鱷魚池,總以為到台上就下不了台,其實我們被我們自己擊敗了。各位,戰勝自己,你完全可以走上成功的舞台!征服這個小講台,你就可以征服人生的大舞台!大家全都眼睛一亮,因為這位背後推手竟是我們的張老師——————(這樣的結尾,出其不意,效果極佳) 結尾三:這時,國王非常無奈的看著那小夥子,非常的不理解,他說:你已經成功了,你已經可以掌控你自己的王國了,你為什麼還要追究那位推你下水的人呢,其實你應該感謝他啊!——————你為什麼害怕成功呢!各位,我們身邊有太多太多的人害怕成功,總是恐懼成功。面對成功了手足無措,沒有思想准備?各位,其實,你的目光早就應該超越現在,看到未來。你究竟要什麼?你要的是結果,手段有時並不重要。——————(這樣的結尾,峰迴路轉,角度一新,給人感覺與眾不同,非常有意思)
以上三種結尾,各位可以思考一下,其實應該還有更多的好的結尾。口才是練出來的,先從講故事開始。把故事講好講精彩,你的口才必然出類拔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