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影評 > 60年代人們怎麼看電影

60年代人們怎麼看電影

發布時間:2022-05-29 05:29:29

A.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的娛樂方式

可參考這篇文章

20世紀50年代海派文化的繁榮 -- 錢乃榮
談論20世紀二三十年代海派文化的文章見得很多,但是人們似乎忽略了50年代的海派文化。本文試圖回顧和追述50年代上海海派文化的真實面貌,探討海派文化在50年代的繁榮及其後來急劇衰落的原因。
50年代的海派文化,既生根於三四十年代深厚的土壤,又加入一股清新奮發之氣,在很多領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弘揚,在成熟中繼續獲得發展。50年代海派文化的特點是:散播面廣,民間的參與度高,文化氣息濃厚,群眾熱情高漲,中外元素滲透,雅俗共享同樂,表現了海派都市文化濃郁的上海和江南地方特色,與其他地區的鄉土文化、京派文化有明顯的差異。它是40年代上海文化的慣性延續,又是新生活時代精神的碩果,表現了富有活力、多樣化爭艷、市民化低圌價參與的顯著風格。

具有近50年傳統的上海電影文化在解放之初的上海,延續其欣欣向榮的勢態。40年代布滿上海街區的影戲院依然開放,又在勞動人民集中居住區域開設了新的電影院或電影放映場點,一些工人文化宮中也安排電影放映專場,電影的票價長期維持三角一張,這使電影的放映從解放前主要對象為白領等上層人士的娛樂迅速轉變成完全市民性的娛樂活動。50年代觀看電影的盛況在許多上海平民記憶中是十分有回味的。當時一般晚上都有兩場「夜場電影」,工作之餘,觀眾踴躍。各家電影院門口都成為市民人頭攢動、黃牛活躍之地,甚至群眾連夜排隊購票,先睹為榮,看不到頭輪放映的搶買第二輪影院較便宜的票的情形,屢見不鮮。上海電影製片廠內明星群集,有白楊、王圌丹鳳、趙丹、張瑞芳、秦怡、上官雲珠、劉瓊、石揮、韓非、顧而已等,導演桑弧、謝晉、鄭圌君圌里等,都正值壯年,在生活安寧、地位提高的環境下,努力拍戲,演技臻於成熟。上海電影製片廠還一度分為「天馬」、「海燕」、「江南」三個製片廠。當時,攝片仍多,題材豐富,如《烏鴉與麻雀》、《我這一輩子》、《為孩子們祝福》、《雞毛信》、《渡江偵察記》、《山間鈴響馬幫來》、《金銀灘》、《母親》、《幸福》、《女籃5號》、《護士日記》、《海魂》、《家》、《祝福》、《李時珍》、《林則徐》、《不夜城》、《霧海夜航記》、《為了和平》、《鐵窗烈火》、《羅漢錢》、《天仙配》、《追魚》、《三毛學生意》等,均為上海生產的優秀電影。《鐵道游擊隊》的《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女籃五號》中的《讓青春閃光》,《護士日記》中的《小燕子》等以及當時重新播放的「五四以來優秀電影的插曲《天涯歌女》、《夜半歌聲》,都成為廣泛傳唱的流行歌曲。《九九艷陽天》在1957年在上海被群眾評為受群眾歡迎的歌曲第一,公布時改為《社會主義好》第一,該歌第二。1957年舉辦過「亞洲電影周」,印度電影《流浪者》、《兩畝地》成為熱片,插曲《拉茲之歌》流行街頭。大量的蘇聯和東歐國家名片,也成為群眾購票的熱點,墨西哥電影《生的權利》等也引起轟動。在這個時期,青少年中掀起搜羅明星像片和劇照、電影說明書的狂熱。1957年《上影畫報》創刊,使讀者更多地接觸到演員形象和影片劇照,對新電影老演員有更多的溝通。中小學還組織一角錢一張票的星期天兒童場電影專場。上海人,從少年到老年,觀看影片各取所需,都成為其主要的娛樂活動。
三四十年代在上海產生、匯聚和迅速成熟起來的滬劇、越劇、評彈、浦東說書、滬書、上海說唱、滑稽劇、方言話劇、錫劇、甬劇、淮劇、揚劇等江南江北10多種戲劇曲藝,一起形成了繁榮的海派文藝。50年代戲劇、曲藝的民間化,達到登峰造極。解放初年,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戚雅仙的《婚姻曲》,滬劇《羅漢錢》、《大雷雨》等成為家喻戶曉的戲劇,幾乎人人都會哼上兩句。戲劇、滑稽劇劇目和演出盛況不亞於40年代後期。書場遍布,評彈演出在城區的書場、郊鎮的茶館聽眾濟濟。從50年代初期一本很小的滬劇唱詞選中可看到這一年的滬劇演出盛況:當時有藝華滬劇團的《劉巧兒》,努力滬劇團的《田菊圌花》、《姑娘的愛》、《翠崗紅旗》,勤藝和藝華滬劇團分別演出的《小女婿》,上海滬劇團的《羅漢錢》,勤藝滬劇團的《紅花綠葉》、《山野春曉》,愛華滬劇團的《母親女人》、《幸福年》、《葡萄與嫁妝》,藝華滬劇團的《珍珠淚》,長江滬劇團的《沙漠情歌》、《活人塘》、《李二嫂》、《趙小蘭》、《紡棉花》,建新少壯滬劇團的《恨海》,丁是娥蔡志芳唱的《小二黑結婚》,顧月珍唱的《純潔的愛情》、《紅香姑娘》,小筱月珍、王雅琴、丁是娥唱的《白毛女》,一下子涌現那麼多的現代戲,各顯神通。此外,還有舊戲王雅琴王盤聲唱的《沖喜》,王雅琴小筱月珍的《寒梅吐艷》,邵濱孫石筱英、陳松麟筱愛琴唱的《啼笑因緣》,勤藝滬劇團的《方珍珠》,上海滬劇團的《大雷雨》,藝華滬劇團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滬劇創新活力依然旺圌盛。一些解放前著名的文藝創作家迅速轉行參加劇本音樂創作,因此50年代上海戲曲出現了大量優秀的創作劇本。如曾創作流行「時代曲」的許如輝投入了滬劇、越劇等戲劇的音樂設計,有《羅漢錢》、《為奴圌隸的母親》、《少奶奶的扇子》、《妓女淚》、《陳化成》等;鴛蝴派文學家平襟亞等創作《十五貫》、《杜十娘》、《王魁負桂英》等長篇彈詞,還寫過不少優美的彈詞開篇成為名篇;著名文學家蘇青在尹桂芳所在的芳華越劇團擔任編劇編寫了《江山遺恨》、《賣油郎》、《屈原》、《寶玉與黛玉》、《李娃傳》等越劇劇目。原在衡山路的上海百代唱片公司聚集了黎錦光、嚴華等三四十年代流行歌曲名手精英,編輯了大量一流的戲曲、歌曲唱片,一元一張的「中國唱片」購圌買處成為各處新建的「新華書店」最熱櫃台,總是擁擠著試聽和購圌買的人群。戲曲和歌曲唱片的大量發行和電唱機的出現,使原來只好在名貴的「留聲機」里放唱的戲曲唱片很快在工廠播音室和民間家庭傳播普及。無線電和唱片的影響,有力推動了民間的戲曲學唱運動。1956年在剛填沒的棚戶區臭水河「肇家浜」的一長條填土上,幾乎天天有民間小劇組在群眾圍觀中演戲,熱鬧非凡。不少青年也是追星族,劇場里各派粉絲追捧名角。愛好者學唱各派演員名唱腔唱得惟妙惟肖,他們就是如今公園里老年戲曲自唱活動的基本成員。一些名演員的最成熟唱腔都在50年代和60年代前幾年奠定。1959年上演的滬劇《雷雨》匯集群星,唱腔各顯春秋,成為滬劇里中外名著改編戲中最為成功的一部戲,也是各種戲劇改編曹禹《雷雨》最成功的一部。民間戲劇興趣影響深遠,直到中小學生,如1956年在市中心的向明中學大禮堂國慶聯歡中,有高年級學生借來戲裝演出的《梁祝十八相送》、滑稽劇《開無線電》。王安憶在她的長篇小說《富萍》中記述到在十分貧民化的地區街道組織晚上戲劇演出,此時爭搶坐位的擁擠盛況,真比小菜場排隊搶買黃魚還要熱烈。滬劇、評彈等的演唱活動還經常配合形勢宣傳在街頭民間進行。
那時,上海私營書局密布、新華書店發軔初建,出版了大量的新書,讀書氣氛濃郁;遍及全市的「新華書亭」設立,對新文化的普及傳播起了積極作用。如注音掃盲讀本,大量的小人書連環畫的涌現,蘇聯少年生活學習故事,各種童話故事,帶來了新上海的蓬勃朝氣。上海舊書店、舊書攤,舊報刊雜志,依然活躍,在國營的大型上海舊書店裡,在深巷中民間開設的大量的舊書灘上,淘書之樂融融,像老城隍廟的舊書攤鋪到1958年後還存在。它們對青少年人生及其海派意識的養成發生了極大的感染和影響。
50年代的新創歌曲,樸素無華而充滿朝氣,如:《歌唱二郎山》、《遠航歸來》、《勘察隊員之歌》、《敖包相會》、《九九艷陽天》、《草原之夜》等等。開國歌曲,如:王莘詞曲的《歌唱祖國》,郭圌沫圌若詞、馬思聰曲的《中國少年兒童隊隊歌》,袁水拍詞、瞿希賢曲的《我們要和時間賽跑》,招司詞、瞿希賢曲的《全世界人民心一條》,馬可詞曲的《我們工人有力量》等,雄壯豪邁、大氣從容。加上蘇聯歌曲,少數民圌族歌舞曲,傳唱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催人振奮。在公園,在學校工廠,常常聽到手風琴伴奏下的合唱聲。西洋音樂、歌劇水準也都有提高,如1958年誕生的由何占豪、陳鋼作曲的著名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就是融合了優美的越劇曲調創作的、中西合璧的頂級名曲。各地民歌、廣東音樂、新奏樂曲如京調、紫竹調、花好月圓、少數民圌族舞曲等,匯成大流,在上海紛紛製成「中國唱片」,傳播到全國各地。
50年代,集體舞盛行。這顯然受到俄羅斯文化的影響。從小學生起,大家圍成一個圓圈表演和跳舞,這些簡單舞曲曲調輕松,活潑易學,如《集體秧歌舞》(簡譜32 35 667 6)、《狂歡舞》(16 3, 24 3)、《蒙古舞》(55 55 3 5,5i 65 5 3)(66i 65 66i 6 5)、《匈牙利三人舞》(6 7 1 6 3 21 7 3)、《匈牙利集體舞》(311 11 43 2)《朋友舞》(5i ii 76 5,52 22 321)等,加上種種集體游戲活動,成為當年群眾性文娛活動的主要形式,培養起一種人人參與的集體意識,陶冶了開放和活潑的性格。節日里有的學校大操場上,男女同學圈起兩個大圓圈跳著5 i i,3 5 5的《青年圓舞》(王克偉編舞、陳天戈作曲);1959年國慶十周圌年夜,在人民廣場上有大型的集體舞狂歡,廣播里播送著新創作的《祖國之春》(曾加慶作曲)和《友誼圓舞曲》。
50年代是一個崇尚班組集體友愛的年代。集體游藝,在工廠,在里弄,在公園蓬勃開展。比如在公園,每晨的「第一套廣播體操曲」播出,許多群眾以個人形式參與的早操活動自動展開,傍晚是少先隊喇叭聲響徹夜空,晚上是工會等組織的集體游戲活動,如「叫號」游戲,「傳絹頭」活動等等,形式內容多樣,個個情緒昂揚。又加上新婚姻法頒布的巨大作用,青年人的個性獲得一定的解放,上進心和友愛心增強。更令人神往的事,像夏天晚上爭圈地盤在草地上觀看露天電影放映的盛況,對於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個狂歡的節日。
50年代,舊社會留下的私營溜冰場、落彈房、舞場、乒乓室依然存在,只是清除了黑社會勢力,使這些場所變得安全清潔,票價便宜,使有興趣者繼續得到用武之地。穿著「小腳褲管花襯衫」或衣裝頭飾上標出新奇的「小阿飛」和玩技「懂經」、魅力獨特的「老克拉」,依然十分活躍其中。
各區的「工人文化宮」開張,成為工人業余活動的最好歸宿。其中的棋牌室,游藝室,活動室、圖書室,都吸引了眾多的中青年工人在文化上的參與,熏陶他們成為工廠中群眾文化帶頭的活躍分子。每年一度舉行的燈謎比賽(其中也有上海話謎面或謎底的燈謎)、書法、春聯、都市攝影作品、漫畫作品比賽等,造就了一批愛好業餘生活的骨幹。1958年上海工人文化宮、上海青年宮和上海文化出版社還辦過《游藝》雜志,推動市裡群眾性的多種花樣的游藝活動的開展。除此以外,各區的區級圖書館也是中學生假日最好的去處,還有街道辦的圖書館,有些重要文章都可以就近讀到。
50年代,地區居委會組織的社區活動相當活躍,尤其是節日前後,里弄張燈結綵,各種彩紙燈籠迎風飄舞,各街道的掛彩也有競爭性。街道地區和居委會組織群眾舉行節日聯歡文娛活動,有的盛況空前。如組織海派文藝的自唱自娛,請劇團來演戲。筆者兒時就擠在人堆中引頸觀看過地區業余才子的變戲法、雜技表演和自排自演的多場滬劇《碧落黃圌泉》等演出,還有在一段國慶致詞中將十幾名地區活躍人士的人名嵌入其中,有獎猜名,至今印象深刻。五一、十一節日原來都有區游圌行,群眾早早拿了椅子在弄堂口等候看游圌行。游圌行隊伍十分活躍,各家公營私營的廠家紛紛展示自己單位的風貌,如儀仗隊的暗地交勁爭雄,還有秧歌、腰鼓、舞獅、踩高蹺等民俗色彩的加入。
海派文化還有兩個大本營,一個是「大世界」,一個是「新、老城隍廟」。那兒是兩個民間神往的文化娛樂天地。50年代的上海,市民文化娛樂享受是多層次的全民行為,尚保留著40年代的底氣。游樂分檔次,各得其所,南京西路是最富階層的購物吃喝、文化娛樂天地,南京東路層次稍低,一般市民可去「大世界」玩,票價便宜,貧民可去城隍廟遊玩,不收門票。大世界一張低圌價的入場券可以觀看各種舞台的戲曲和民間雜藝,城隍廟商場可以看活猻出把戲,珍奇的動物,買各種文化娛樂玩具,直到1958年以後城隍廟樓上還陳列「十八層地獄」、「黑、白無常鬼」整條陰界,還有算命測字攤,九曲橋畔那些舊書小店和舊書攤上,還能掏到各種踏遍鐵鞋無覓處的書籍。不同興趣和層次的群眾娛樂,諸如養八哥、鬥蟋蟀、玩小蟲、種花養魚,都可找到有權威性的購圌買處、自己去玩的場所和朋友。
公眾娛樂的發達,與市民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質有關。在馬路上走,常常會聽到洋房裡傳出的鋼琴聲、小提琴聲;到弄堂走走,晚上或假日會聽到有的人家裡聚集著同好票友拉京胡唱京戲,也有的人學越劇、滬劇名演員的腔調可以真假難辨。民間的自娛,內容也很廣泛。市民的愛好多樣化,如有各類收藏的專家布於市區各處。有的喜歡打獵,家裡便收藏著名牌的獵圌槍,還經常出入中央商場、舊貨商店等尚存的銷圌售處。有的喜歡聽聽唱片,辦家庭派對舞場,淮海路陝西路口還能買到外國唱片,或淘舊貨。還有的人喜歡騎馬,當時也能找到馬場去「過念頭」。
……

B. 現在的電影技術這么發達,六七十年代的我們是怎麼

我說一下農村六七十年代看電影的場景吧,當時,演的是露天電影,就是在農村的打穀場上或學校操切上豎兩木頭桿子,掛上影幕,大喇叭,有的圖省勁,把影幕直接掛在兩棵距離相當的大樹上。
當時,農村看露天電影真是一種精神享受,那時候每個公社有放映隊,輪流到各村放映,到時候村上大喇叭會提前通知,夜幕剛剛將臨,全村男女老少出巢,有拿登子和椅子的,前面人有的找塊石頭座下,幕前幕後都有人,最熱鬧是孩子們,他們在幕前幕後跑來跑去,好不開心。一晃,幾十年過去了,那露天電影的場景至今難以忘懷。

C. 六十年代有哪些值得看的老電影

說起六十年代的電影,可能大家第一反應就是港台的動作片,像是《龍門客棧》(1967,胡金銓)、《獨臂刀》(1967,張徹)、《英雄本色》(1967,龍剛)等,但其實六十年代的大陸影壇也是百花齊放的年代,今天就給大家列舉幾部優秀的60年代的大陸電影吧。

《冰山上的來客》

謝心水導演的《冰山上的來客》17年反特片的集大成之作,於63年上映。講述的是女特務古里巴兒(谷毓英飾)假扮解放軍哨所戰士阿米爾(阿木都力力提飾)的青梅竹馬古蘭丹姆刺探軍情,一步步破壞我軍邊疆防線,最後被我軍識破,不僅揭穿了她的特務身份,阿米爾終於和真古蘭丹姆(阿依夏木飾)再次重逢,在勝利的也幫阿米爾和真古蘭丹姆團聚。片中用兩人熟知的歌曲來揭發女特務的假身份也是用的十分巧妙,而片中的歌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也成了傳唱至今是經典。

60年代的中國,是電影蓬勃發展的時代,故事片,文藝片,反特片,動作片,武俠片等等異彩紛呈,其中也不乏精品,對老電影感興趣的觀眾不妨親自去探索一番。

D. 60後娛樂方式

生於70年代人的觀點

1、生於60年代外加熱血青年

整個上世紀80年代,好像就是個讀書比吃飯還重要的年代,好歹「飢渴」了那麼多年,自然個個如海綿吸水。60年代出生的那撥人,算是趕上了好時代,整個知識大爆炸,「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好傳統被重新恢復。拿「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來比喻考大學,便是那時傳下來的「恐怖傳說」。

那時候也沒啥物質消費,書價也便宜。現在一本書能賣個幾萬冊已值得彈冠相慶,若擱在那時,只能算是「另類小眾讀物」。於是,人人都不遺餘力地把自己造就成文藝青年、哲學青年、搖滾青年,外加熱血青年。不要說是大學生,即便是高中文化程度,哪個家裡沒有一套「拿來叢書」或是若干本上海譯文出版社的西方文學經典,「五角叢書」更是居家必備。那個才叫最具影響力的時尚運動。

60年代出生的人讀那麼多書,雖然未見得樣樣精,卻真正稱得上「淹通書史」。講起這個流派,那個作家,簡直如數家珍,仿似自家親眷。所以和這撥人聊天最有趣,隨便把犄角旮旯里讀到的野史什麼的演繹成一驚一乍的段子,最是下飯。

當然碩果猶存,到現在還保持「憤青」本色的60年代生人者已不多了。如今,他們絕大多數是中流砥柱,雖然大把賺著鈔票,卻還保留著些許心底的理想主義。當他們在面試諸多70年代生,或者80年代生的小孩時,若偶爾遇見一個口若懸河大談詩歌、藝術、哲學的應征者時,盡管此人百無一用,卻也不捨得將他拒之門外。關起門來,在公司里和自己搭檔一下做做小友也是好的。

但也有個把繼續成為「老文青」,誓將自己的青春期一直保持到更年期。仿似外界洶涌澎湃的物質生活與自己絕緣,新鮮事物統統看不慣。他們若是用電腦、PDA把自己武裝起來,那幾乎可堪「母豬上樹」。

2、生於70年代7分力氣10分結果

70年代出生的人相對則腳踏實地得多。盡管允許自己內心仍有理想主義的一片天地,卻始終敵不過物質時代的誘惑。青春期時,眼見身邊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沛,實在不甘寂寞做燈下的書蠹。雖然個把人還夢想擁有一位「精神導師」,卻難敵「財富人生」來得實惠。再加上職業生涯伊始時,正趕上股票瘋長、IT新貴紛紛出爐,一轉眼窮小子變富翁的神話一直對他們有影響。於是,勤耕細作者有之,空手套白狼者有之,總而言之,堅決要把自己變成有產者,哪怕只是很虛幻地過一種有產有閑者的生活也好。

上世紀90年代是他們的青年時期,一切都開始越來越市場化,知識不再爆炸,反倒速食的信息開始大爆炸。有用沒用成了他們判斷的基本標准,決不把時間浪費在「形而上」上。即便是寫作,也追求「出名要趁早」,以話題搏出位。他們與社會的相處,越來越有技巧性,他們比自己的前輩更懂得公關的重要性,而不僅僅只是靠自身的實力。他們追求花7分力,取得10分的結果。

當然,他們擁有更寬廣的視野,坐在家中世界潮流皆掌握,仿似站在世界中心。國際大公司的紛至沓來,也把他們培養成中國有史以來最具實力的職業經理人。然而伴隨著財富的到來,他們也堅決地成為了西式生活方式的實踐者。上咖啡館、玩DV、健身……他們是上海時尚最主流的倡導者。他們成了最會玩的一群人,盡管玩得並無創意,卻依樣畫瓢,有模有樣。

對於他們來說,不知道黑格爾是誰沒關系,不知道路易·威登是什麼才算得上大大的錯誤。

3、我們生於70年代:露天電影的回憶

僅僅隔了幾年,80年代和70年代卻有那麼大的差別。就像對於梁朝偉,在我們眼裡他是《花樣年華》里條紋西裝和憂郁眼神,而在70年代的哥哥那裡,他卻是韋小寶式的頑皮搞笑和無厘頭。

60年代生人沉迷於文學,80年代新新人類在影視和網路中泡大,而70年代生人,是他們開動了中國人對流行文化的觸角。也許只有在卡拉OK的時候,70年代們和60年代們的差距才真正拉開了---因為他們哼不出樣板戲中的任何一句。但是不要緊,2002年的羅大佑演唱會,生於70年代的哥哥乘飛機去聽,門票多貴也在所不惜,他說,演唱會上的觀眾大半和他年齡相仿,幾乎每一首歌他們都可以跟著唱下來,每一句歌詞他們都銘記在心底。還有齊秦,還有崔健……「我們生於70年代」!哥哥很自豪地這樣說。他們可以不要有線電視,可以不要寬頻網路,但他們不能沒有音樂,老歌、老電影、老動畫片,他們都樂於重新翻出來回味。露天電影對於他們就像是「歡樂總動員」,觀看露天電影時的沸騰氣息,70年代生人們記憶猶新,那份喜悅和迫切的心情,是70年代生人最早的對於大眾娛樂的記憶。哥哥說他印象最深的一部是《大西洋底來的人》---這也許可以算做中國人接觸到的第一部科幻片了吧,哥哥說,當年游泳池裡多了一種泳姿---麥克式,當然沒有一個人能用這種泳姿游出20米。\
PS: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E. 適合60年代的人的電影

《小鳳仙》、《廬山戀》都是那個時代的電影,不過要看人了、,很多五六十年代的人都喜歡不同類型的電影,名著電影應該很好接受,像《基督山伯爵》、《簡愛》、《安娜卡列尼娜》、《傲慢與偏見》、《三個火槍手》都已拍過電影了。

F. 60年代的中國人看過007系列電影嗎

60-7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啊,中國的許多文化都被封殺了,更不要提007電影了,雖然007電影火爆,但中國當時確實沒有這個條件

採納哦

G. 60後的人和70後的人都愛看什麼電影注意(男人)

我爸媽也是60後,他們喜歡的電影有《冰山上的來客》,《少林寺》,《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烏鴉與麻雀》南斯拉夫的《橋》,還有一些國內比較經典的抗戰劇《地道戰》《地雷戰》,《平原游擊隊》,等等。還有《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紅燈記》、《紅色娘子軍》、《奇襲白虎團》、《龍江頌》、《沙家浜》、《海港》 。電視劇有《姿三四郎》《霍元甲》《上海灘》《加里森敢死隊》《年輪》《血疑》《萬水千山總是情》《京華煙雲》很多的!
那個年代出生的人有自己的浪漫方式,我們理解不了,也復制他們那種浪漫。他們那代人有的與時俱進,幾十歲了還能和年輕人聊天,代溝問題基本不存在。有的人精神就活在那個年代,對於我們來說就是落伍的人,他們基本不能理解現在的年輕人。
他們喜歡年輕人務實,有自己的追求,不喜歡現在20歲左右比較漂的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
我文字表達能力不強,希望這些可以幫到你!我覺得接近一個人和一個人成為朋友只要和他以誠相待就可以了!要用心和他溝通
跟他們了文革時期的事情他們應該會滔滔不絕的,因為那時候他們正年輕,跟他們聊他們吃苦也可以。

H. 六十年代的人們愛看什麼電視或電影

《亮劍》這類的軍旅題材劇
《金婚》這類的家庭情感劇
還有有關七八十年代的電視劇

I. 20世紀60年代中國各方面狀況

下面就將改革開放前的中國人民的生活面貌描述一下:
衣著:
那個時候,服裝的功能是遮體禦寒。到1978年時中國人民的穿衣問題得到了解決,人人有衣穿,基本能夠穿暖。但是服裝供應還是比較緊張的,新衣服只有年節才穿。人們講究樸素。農村人們日常的衣服上會打補丁。城鄉人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憑布票購買衣物,而且補票是限量的。衣著的色調以藍、灰、綠、黑、白為主。服裝樣式比較簡單。人們的著裝比較傳統。春秋季男性以中山裝、工裝、軍裝為主。男性在夏季以白襯衣,藍綠灰色的長褲為主。女性夏季一般著碎花襯衣或者碎花裙子。五六十年代以棉布為主,七十年代化纖衣物逐漸流行。五十年代,列寧服、連衣裙等具有蘇聯特點的服飾盛行。文革時期,綠軍裝風行全國。
飲食:
新中國經過近三十年的努力,基本解決了九億多人民的吃飯問題,這是在人口增長近一倍的情況下完成的。食物種類較少,人們的食譜中主糧所佔的比例較大,平時人們以蔬菜和副食產品為下飯食物。肉類和水產品人們吃的較少,基本上過年過節才集中吃魚吃肉。平時肉類和水產品定量供應。東北和內蒙新疆牧區吃肉情況要好一些。農村居民直到70年代,還以粗糧為主,公社生產隊到年終才會分肉。蔬菜供應受季節和地域限制,種類比今天要少。肉類和水產品的供應比較緊張。南北東西地域之間的食物種類差異較大。總的來看建國以來的第一個三十年人們飲食的營養狀況逐步改善,但是不如今天快。經濟困難的1959-62年的經濟困難時期和1967-68年的文革動盪年代,人們的食物供應緊張,品種單調匱乏。從1956年之後,食品供應依靠國營商店。那時居民區里有糧店、菜店、副食店、煙酒糕點店等。1965-1978年,自由市場基本絕跡。城鄉之間是找不到公開經營糧食、蔬菜、禽蛋和水產品的小商販的。改革開放之前,實行供給制,票證幾乎和貨幣一樣重要,有錢沒有糧票是吃不上飯的。此外油票、糕點票、糧本、副食本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票證。
住宅: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居民住宅建設,建成了大批的居民樓,但是由於受國際國內政治大環境的影響,主要精力用於建設和國防方面,居民住宅建設的資金很緊張,再加上以前的基礎太差,和人口的迅速增長。改革開放前,中國人居住的條件普遍較差。1978年全國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凈面積3.7平方米。大約有40%以上的人住在解放前建的住宅裡面。天津、上海、北京、武漢、南京等老城市,有大面積平房區。50%-70%的城市居民住在低矮的破舊的平房之中,不少居民祖孫三代居住在十幾平米的平房裡。五十至七十年代人民政府興建了一批居民宿舍樓和工人新村,這些樓房多為三至六層的簡易樓房,這些住宅樓解決了改善了人民群眾的居住問題。住筒子樓、伙單是不會不少市民那是所經歷的。七十年代起,七層以上的高層樓房和綜合配套的大型居民區出現,如北京的前三門居住區。1976年唐山地震後,城市建築的抗震性能提到相當的高度。居民樓的抗震性和質量有了鮮明的提高。改革開放前城市居民的住宅依靠單位分配,住房供給極為緊張,分房得按照規定排隊,夠條件也得往往等相當長的時間。1978年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約8平方米。大多數農民住平房,磚瓦房不多。北方和北方50%以上的農民家庭住的是土坯房、石頭房。西北地區大量農民住窯洞。蒙古新疆西藏的牧民住帳篷,東北林區木屋較常見。南方民族地區竹樓、土樓、木屋比較多,南方農村不少農民住在祖先留下來的傳統民居里。但大城市周邊新建的的農村磚瓦房較多。
交通出行:
新中國成立後,交通建設迅速發展。到1978年我國約有5萬公里鐵路和94萬公里公路。除西藏外,全國通鐵路。除西藏墨脫外全國各縣通公路。改革開放前民航建立了國際國內航空網。1969年北京有了地鐵,1974年我國有了長距離的管道運輸。新中國前三十年我國有了立體化的交通運輸體系。中國有了自己生產的汽車、載重汽車、電氣化鐵路、電力機車、大型噴氣式客機(運十)。城市道路建設不斷加強。柏油路取代了泥土路。公共交通迅速發展,但是趕不上社會經濟發展速度,那時坐車難,公共汽車比較擁擠。道路上,沒有私家車,計程車數量極少,坐計程車要憑介紹信提前預約。那時小汽車很少,北京吉普在大街上賓士。大街上還能市場看到馬車。人們代步的工具是自行車。一到下班自行車如海洋一樣,十分壯觀。人們出遠途一般乘坐火車,改革開放前我國大約三分之一的機車是蒸汽機車,客車是國產電力機車或者柴油車。當時從天津到北京坐快車是一個半小時到兩小時。民航歸空軍管理,只有夠級別的幹部才可以坐飛機。從祖國的邊遠山寨到北京一般需要好幾天時間。那時中國沒有高速公路,公路客運長途客車也比較少。農村居民出門仍靠步行、乘畜力車。七十年代拖拉機增多。也成為農民代步的工具。78年中國的電話普及率是0.4%,那時只有單位才有電話,用的是數字碼盤撥號電話,特別重要的事情才接打電話。中國人大事靠電報、日常寫信聯系。1978年全國電子計算機才6000台,沒有互聯網,更沒有手機。
文化生活;
看電影、聽收音機、下棋、打牌。各個廠組織職工文體活動,如五一和國慶節的文藝演出,職工運動會、籃球賽足球賽等等。青少年愛打乒乓球、踢足球。
教育:
建立了許多中小學,中小學學雜費很低,學生課業負擔輕,注重對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勞動教育。學校文體活動開展得較好。但是辦學條件差,不少學校夏季沒有電扇,冬天沒有暖氣,五六十人一個大教室,點爐子取暖。現代化的教學儀器很少。文革期間,教育質量受政治運動影響較差。
就業:
畢業生國家包分配,在國營單位工作,鐵飯碗端一輩子。人們工作壓力小,但是在大鍋飯體制下,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成為問題。主席時代勞動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的干勁和熱情還是高漲的。
社會保障:
毛澤東時代,中國人民有了基本的社會保障,人民享受普遍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城市居民享受退休金待遇,那個時代福利水平雖然較低,但是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免費的醫療,看病三聯單報銷。退休百分之百的工資。住房靠分配,分到住房後房租十分的低廉。子女入托入學學費低廉。住房得等待很長時間。農民享受合作醫療,看病比較便宜。縣鄉級衛生院建立起來。但是改革開放前,國家財力緊張,農民比較窮困,農民養老依舊主要靠子女。
家居和傢具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城鄉居民電器較為簡單。收音機、自行車、縫紉機、手錶是城市人們生活的四大件。俗稱「三轉一響」 七十年代中期,黑白電視機開始走入百姓家。農村逐步實現電氣化、電燈普及,每個公社都通上了電話、每個村都有廣播站大喇叭。但是邊遠山區還難以通電。
人際關系:
文革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同志式的真誠關系,人們彼此互助,人們很淳樸。但是那個時候,如果存在不正常的男女關系,人們的輿論會讓你無地自容,組織上也會嚴厲批判的。組織像家長,無處不在。你困難組織真管你。你不聽話時,組織會揍你的。
文革發生後,起先人整人,人們之間的關系起了變化了,後來,人們都防著別人,怕被人打小報告。七十年代之後,人與人的關系不是那麼熱和了。

J. 以前人們是怎樣看電影的急急急~~

大都在露天影院

室內電影院只有少數大城市才有

閱讀全文

與60年代人們怎麼看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影視快搜有好看的電影 瀏覽:22
好看的恐怖驚辣電影 瀏覽:178
電影今天明天講的什麼 瀏覽:165
愛奇藝奇點買的電影可以看多久 瀏覽:473
2019春節電影什麼時候可以買票 瀏覽:629
美團上怎麼評價電影院 瀏覽:83
好看的虐歐美電影推薦 瀏覽:300
南瓜電影如何找電視劇 瀏覽:827
如何評價電影我們 瀏覽:635
超級風暴電影免費送 瀏覽:227
端午節期間什麼電影好看 瀏覽:215
電影網如何才能下載 瀏覽:870
2020大年初一電影票多少錢 瀏覽:746
哪些電影有雷歐奧特曼 瀏覽:2
看電影怎麼申請團購 瀏覽:295
拍電影用的滑軌多少錢 瀏覽:845
我最近在看一部電影的英文怎麼說 瀏覽:400
泰國魔鏡電影怎麼樣 瀏覽:512
南斯拉夫有哪些老電影 瀏覽:633
筆記本下電影怎麼下到u盤里 瀏覽: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