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香港電影里站在樓頂邊上的鏡頭怎麼拍的
有的是在樓頂弄個假牆角
有的是下面有突出的檯子
實景也有替身完成的
拍攝時用搖臂,拍的效果好像真的在邊上,很擔心會掉下去一樣
我說的這些屬於沒啥費用的,有些實在不好拍的可以數碼合成
2. 香港在80-90年代拍出的那些經典電影為什麼那麼的好看呢,現在拍出的就不好看是怎麼回事呢
一部電影能否拍好,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導演、編劇、攝影師,剪輯等等都影響著電影的質量,而我想說的是,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票房成了衡量電影的指標,而明星陣容卻成為了電影最大的賣點,如今的電影產業在不斷地膨脹,電影事業卻難說進步。從以前的一年票房斤幾億到現在的一部電影就能撈到幾億,質量與數量的較量中,數量佔了優勢,為了獲得票房,可以幾個月出一部電影,可以沒有劇情,只要有大碗,可以沒有內涵,只要有大碗,可以沒有導演,額……只要有大碗,只要有大碗,綜藝節目都能夠叫電影,還叫「大電影」(電影史上是不是要重新為「電影」下定義了?)。其實不止是香港,內地也是一樣,自從《泰囧》十幾億票房過後,上億票房的電影不斷涌現,但是一部好的電影卻少之又少,在國際上獲得過大獎的《白日焰火》國內票房僅一億,而《小時代》光第一部就達到了五億,《無人區》也才2.6億,雖然看似票房不錯,但是卻不足一部被許多人批評的爛片,那些沒有大碗,但是用心良苦的電影票房只能慘淡了。能否拍出好電影是劇組團體的是。但是作為觀眾來說,他們對電影事業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說,觀眾也有一定的責任(當然,不能責備觀眾啊!眾口難調、喜好不宜)。高票房的現象也催生出不少導演,作家、演員、主持人都想去拍電影。投資商瞄準觀眾的喜好和口味,演員受經濟公司的左右,導演需要投資商的贊助,這是一個相互影響的事情,我們能忍受爛片,但是也期望精品的涌現。
個人想法,不喜勿噴!
3. 香港現在為什麼拍不出來經典電影了
香港輝煌經典電影年代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武打片,古裝片,搞笑片,黑道片,恐怖片等等類型電影都是那時的經典。
那個時候的香港明星,很帥很美,卻又個個演技派,沒有網紅臉,笑起來都很美。從90年代算起到現在香港電影已經經歷了快30年,而這些年裡的香港電影從演員到導演一直都是那些老面孔。新人能挑大樑接班的卻很少,像李小龍後面有成龍、李連傑接班功夫片,而成龍、李連傑後邊就沒新人接班功夫片了。
最重要的原因,是電影的中心轉移到大陸。最近十多年來,徐克、周星馳、王晶、劉偉強、成龍、劉德華、洪金寶、爾冬升、周潤發、王家衛等導演、電影人相繼北上,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內地,即可證明。
當內地逐漸開放香港電影和演員來內地從業之後,巨大的市場和豐厚的報酬將香港電影人虹吸到內地,湮滅在內地龐大的市場之中。老一輩走了,市場冷落了,後生不繼,衰落就成了必然。
4. 怎樣能拍出香港電影的風格
香港電影的風格與其地域和文化相關的,只有在那樣的環境下才能拍出香港風格的電影,大陸導演對香港了解很少,很難拍出很有香港風味的電影。多向香港導演學習,例如杜琪峰、王家衛、陳可辛、彭浩翔、許克、許鞍華等香港導演名流,他們代表了香港電影的發展趨勢,掌握他們的電影的風格。
5. 眾所周知,香港拍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老電影。你喜歡這些老電影嗎為什麼
我喜歡那些香港老電影,覺得那時候的電影拍得很好,給我的童年生活帶來了很多精神支柱,現在有些都還在回味。
6. 香港人在殖民時期怎麼拍出那麼多好看電影
原因只有一個:電影審查機制。香港回歸以後,香港電影人不得不遵循這個體系。這個機制禁錮了所有的藝術創作,不僅僅是電影。
7. 香港演員張敏一年拍攝15部電影是怎麼拍的
那是的時代不同,電影也相對來說比較粗糙,拍攝和後期製作的時間也少很多。而且那個時為了在演藝圈有一席之地,就拚命的工作,還有就是那時候她也很紅了 所以有好多導演找她 那時候的方向還沒找到,沒有選擇劇本的餘地,也不知道什麼樣的戲會受歡迎,所以就都接拍。現在電影的製作周期也長了,電影產業相對來說和上世紀比起來,相對來說要蕭條一點點,但在復甦了,現在的演員沒那麼檔期一年牌十幾部電影,不可能的,就算一部戲牌4個月,一年牌4部電影,就非常不錯了。
8. 為什麼香港電影拍攝速度這么快,根本不需要編劇一樣!
那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留下的習慣。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邵氏電影多年積累的人才在這個時代大放異彩,吳宇森、徐克、王家衛……類型各異、才華橫溢的電影人紛紛橫空出世。
那時,香港電影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香港本土,向北延伸到大陸和台灣地區,向南延伸到整個東南亞。當時大陸才剛剛開放,錄像廳如雨後春筍般在大江南北遍地開花,香港電影一時間就成了錄像廳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片源。在幽暗骯臟的錄像廳看港片,也成了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數據顯示,上世紀90年代初,香港電影每年的產量為200多部,好的年份甚至突破300部。電影從業者都忙得不可開交,每天都有開不完的工。像周潤發、成龍、張曼玉等大腕明星更是片約不斷,時常要在拍一個戲的間歇拍另外一個。當時,周潤發創下了一年拍片11部的紀錄,但很快就被張曼玉打破。張曼玉因為一年拍12部電影,在業內有了「張一打」的外號。
黃金年代的香港電影,不僅產量多,質量也相當上乘。張徹的徒弟吳宇森拍出了後來讓他蜚聲國際的《英雄本色》系列;林嶺東拍出的現實題材的代表作《監獄風雲》兩部;而徐克與李連傑合作的《黃飛鴻》系列也風靡一時;剛從編劇轉型導演的王家衛也找到了合作拍檔杜可風,憑借《阿飛正傳》、《東邪西毒》逐步奠定自己藝術片大師的地位……
9. 為什麼以前香港在80-90年代的時候拍的電影都有那麼多經典的故事 還有那麼多出色的歌手等等那個時候
那時候的香港電影人很敬業,而且明星雲集,各類影片百花齊放。但是當時香港影業就有一個隱患,那就是拍片一窩蜂的形式,什麼類型的電影拍火了,大家都去排,導致這類電影最後完全被拍爛了,而觀眾也審美疲勞了,所以一個類型一個類型的拍下去,短短10年的時間,讓香港電影的所有類型片都逐漸沒落了,而且後期的演員素質不高,影星後繼無人,全靠一些老電影人在撐場面,可是畢竟他們都老了,也後繼無力了。再加上日韓泰電影的崛起,所以香港電影就逐漸沒落了。至於歌星,這么多年,香港出過多少紅遍東南亞的歌星?很少很少,因為現在的造星機制越來越脫離正規的渠道,那時候的歌星都是通過努力敬業及實力出位的,再加上唱片公司的全力包裝和力挺,歌手本身的拚命發展造就了那個時代的紅火,實力唱將和偶像明星多如毛,詞曲作者也都是非常有實力的歌壇大腕,可是還是一句話,後繼無人,現今的所謂歌星有幾個實力派的,哪怕是稍微有些偶像條件的也大多是出點名就開始耍大牌了,根本沒有那時候歌手的辛勤與努力,而隨著那些詞曲作者的老去和逝去,再也沒有人能寫出讓人感覺特別棒的好歌了。
10. 香港為什麼能拍那麼多經典電影!塑造那麼多明星巨星!因為什麼呢!
因為香港的明星很多都是黑道捧出來的,不矯情,內地的演員大多都是小鮮肉,矯情,自然大部分演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