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助,過去的年代電影里的聲音是怎麼發出來的
先錄影像,再後期錄音帶錄音配音,播放時同步播放。所以早期觀影時,往往看到人物畫面,而聲音確實從身後傳過來的,也會出現音畫不一致的現象。
❷ 影片中的聲音是如何記錄的
我們大家看電影時,會覺得演員的動作和對白非常連貫,就如真實情景差不多。但你若看外國產的配音電影,有時卻能看到動作與聲音不協調的現象,演員的嘴早已不動了,聲音卻還沒斷,這是什麼原因呢?
通常電影影片中的聲音是同動作一起記錄在影片上的,電影中的音樂、對白及音響效果,是現代電影藝術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聲音首先通過話筒變為電信號。聲音傳進話筒,推動話筒中的膜片的振動,與膜片相聯的動圈也隨著振動;動圈是放在永久磁鐵的圓形空隙中的。由於電磁感應,在磁場中來回運動的動圈就會感應出電流來。聲音越響,膜片和動圈振動也越大,感應出的電流就越強;聲音頻率發生變化時,膜片和動圈振盪頻率也隨著變化,動圈上就會感應出與振動頻率一致的電流信號來。這樣,聲音高低及頻率的變化,就會表現為感應電流信號變化。
微弱的感應電流經過放大器放大,再流過一個白熾燈泡。隨著電流的變化,燈泡亮度也發生變化:電流強,燈就亮,電流弱,燈泡就暗,這樣就把聲音信號經過電信號中轉變成了光信號了。這時用一個聚光透鏡把燈光聚焦後投射到電影底片上,隨著膠片不斷移動,使膠片能在拍攝演員動作的同時而感光。聲音強,燈光亮,感光也就多;聲音弱,燈光暗,感光就少。這些電影膠片經顯影定影後,就成為電影的聲帶底片。再用這底片印成聲帶的正片。
還音時,只需在聲帶正片上投射一束強度不變的光線,當這光線透過膠片邊緣那深淺不同或寬度不同的白道道(聲帶)時,就變成了強度不斷變化的光線。時明時暗的光線,經過光電管就變為時強時弱的電流信號,這電流信號經過放大後,送進場聲器就播放出聲音來了。
這種光學錄音法要比磁錄音麻煩,所以現在大都採用在拍攝電影時,先用磁錄音方法錄下各種聲音。當影片拍完,洗印電影時,再用光錄音法把磁帶上的聲音轉錄在電影膠片上。
❸ 拍電影電視劇時聲音是怎麼弄的
你注意一下可以發現還有一個
用長竿吊著的取聲的麥克,
後期製作主要是加強效果音,就是音效。
但演員的聲音大部分是現場采錄的!
❹ 電影聲音的聲音構成
電影的時空結構是通過視聽因素體現出來的,因此必須將聲音作為結構的一部分來設計,使它交織在結構之中。聲音構成的設計應考慮幾個方面:①作為主題或動機的作用;②在事件或情節發展中的作用;③在描繪環境氣氛中的作用;④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⑤在表達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⑥在節奏上的作用。
人聲、自然音響和音樂是聲源的 3種不同形式,它們都具有傳達信息、刻畫人物、推動事件發展以及描繪環境、 氣氛、 時代、地方色彩的功能,在聲音構成中,這 3種形式根據創作者的不同風格,具有互換性和諧和性。例如,影片《鄰居》沒有用非敘事性空間的音樂,但這並不意味著這部影片沒有提供使用這類音樂的可能性,故事片不一定要模仿歌劇的模式,一定以序曲為開場,或以終曲為結尾。在影片《黑炮事件》中,使用電子琴演奏的無調性的音樂與自然音響結合成有機體,貫穿全片,表達了影片的主題和感情。例如,扔黑炮子的那場戲是大卡車聲接音樂接噴氣飛機的轟鳴聲。在影片《小城之春》中貫穿全片的女主人公的內心獨白似乎是重復了畫面上的視覺動作,但是它的語調起到了視覺畫面所缺少的音樂性情緒的作用。
聲音在電影中的功用 在相對時空結構方面 ①聲音給電影帶來了更為豐富的內在運動,使它增加了內在的理性思維運動──言語及內在的感情運動──音樂。從而使電影形成更為復雜的時空結構。從敘事形式的電影來說,聲音可以使情節更為復雜曲折,人物性格更為豐富和完整,思想感情和情緒更加細膩。②光波和聲波均屬波動現象,它們具有相同的反射、折射、干涉與衍射等性質,因此聲音和光一樣,是塑造電影空間的主要手段之一。③由於光波與聲波的波長范圍不同,衍射條件不同,聲音可以使在無聲電影空間中無法直接表現的、看不見的聲源直接表現出來(聞其聲而不見其人),從而擴大了電影的空間。④聲音進入電影的時空結構後,加強了鏡頭內的時空關系,豐富了鏡頭內的空間層次和涵義,同時也豐富了鏡頭與鏡頭之間的時空關系。由於聲音的出現,兩種時空關系、鏡頭內的時空關系以及鏡頭與鏡頭之間的時空關系之間的界限進一步地削弱了。⑤體現人眼視野的畫框是框不住各方面傳播的聲音的。聲音使畫框內的空間和畫框外的空間相結合,形成了新的電影空間連續體。⑥聲音帶來一個可以與事件或敘事時空同時並列的、全新的非事件或非敘事的時空(如解說詞和評介性音樂),豐富了超敘事時空,從而形成同步的強調或非同步的對位,豐富了不同時空之間的變化關系。⑦在無聲電影中由純視覺因素體現出來的最小時間單位,在有聲電影中又增添了聲音的因素,因而使電影作品中的節奏結構成為類似復調音樂那樣豐富多采和錯綜復雜的節奏結構。
在電影語言方面 ①聲音的出現,使電影語言由純視覺語言變為另一種全新的視聽語言,這種語言以直接紀錄(有別於文字的間接描繪)外部的視聽世界為素材,從而增強了電影的逼真感,大大削弱了無聲電影時期所形成的程式。②人的視聽感官不同的神經傳遞速度所造成的視聽神經差,使過去的純視覺語言中的視覺因素在視聽語言中改變了性質。③視覺因素不再承擔表現聲音的作用。④音樂擺脫了為視覺伴奏的從屬地位,成為和其他因素具有同等價值的表現因素。⑤「無聲」由原來無聲電影存在的條件變為視聽語言的一部分,它的作用如同樂曲中的休止符。
❺ 聲音是怎麼被放進電影內的 什麼時候開始的
有聲電影即觀眾既能在銀幕上看到畫面,又能同時聽到劇中人的對白、旁白,以及解說、音樂的一種影片。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初期以蠟盤(即唱片)發音,後改進為片上發音。這一放映模式的出現對電影進一步走進人們的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極大的促進了電影產業的發展。
1927年10月6日,紐約的觀眾在觀看華納兄弟公司出品的《爵士樂歌手》(一譯《爵士歌王》)時,突然聽到主角開口說了話:「等一下,等一下,你們還什麼也沒聽到呢。」這一句話,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這部影片使歌舞喜劇演員喬爾森大享盛名。
根據資料來看,完全意義上的有聲片是華納公司1929年的《紐約之光》
1936年,卓別林出品了他的最後一部無聲片《摩登時代》,標志著無聲片的壽終正寢。
你還可以參照電影《雨中曲》,講述了電影配音的發展
資料:http://ke..com/view/60070.htm
❻ 電影的聲音是怎麼來的劇組是怎樣配音的
聲音分為現場同期聲和後期配音,同期聲就是用現場錄音的方式採集聲音,如,使用指向性話筒配挑竿,將話筒挑至演員上方進行錄音,錄音的時候配調音台控制音量的大小遠近;後期配音即是在錄音室內完成,可根據人物的不同對白進行人物配音並加入場景音效,如:在火車站場景,就需要火車鳴笛,廣播及嘈雜音效來完成。同期聲只需要將影片導入後期非線編輯系統進行剪輯並配音樂即完成,後期配音需要將音源導入音軌進行與畫面的同步剪輯。另外一種辦法就是用小成本錄音設備來完成,如:用MP3、4等錄音設備戴在演員身上進行錄音,後導入剪輯。
❼ 電影的聲音是哪裡來的是有磁帶吧
不是磁帶,但工作原理一樣,在膠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