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近年來在中國的電影票房上億變得這么輕松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高了,看電影的人多了,再加上票價越來越貴,所以票房上億並不是什麼難事。
影視這個產業鏈中,上游是大牌導演、大牌演員,下游是院線,中間的是電影製作等等。在下游的院線當中,我們的一家超大電影集團,控制壟斷了全國院線當中的半成以上,而且已經到了壟斷票價的地步。全世界最貴的電影票在中國大陸。三四十港元是香港的基本票價,起碼是40元人民幣以上,上百元的更是不稀奇。
② 電影票房怎麼能到上億元
1500w不算多,中國有8000多家影院,平均每家影院只有1800多人次
③ 為什麼很多國產片越來越爛,票房卻動輒輕松破億拜託各位了 3Q
兩個原因:
一個是都市人普通人年輕情侶可供選擇娛樂活動實在太少太少
另外一個就是同一檔期在影院上映的可供選擇的電影太少太少
生活成本加大、經濟不景氣導致其他娛樂行業的房租或者進入門檻變高變少。
話劇現在280一張票,演唱會更貴,大型舞台劇音樂劇什麼的不提了,而且你總不能一個人去吧。
人多點的話可以唱歌,可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唱歌,去夜店的話幾年前好點的地方卡座最低消費3000就夠,現在流行喝香檳了沒8000打不住。
但是娛樂活動是剛需,不管怎樣的情侶,也不可能整天在床上啪啪啪,總是需要出門活動的,有錢的不算,沒錢的話看電影是最最經濟實惠又不顯得寒酸的娛樂方式了。
而且電影院正好相反。在所有娛樂活動都漲價的情況下,團購電影票、信用卡購票優惠模式的普及又把很多人拉回了電影院。哈利波特3的時候我記得電影票還是120一張,當時和人去電影院看,整個電影院連我們就3人,電影院也是照放,房租電費都不夠。前幾天去看星際迷航,35一張整個電影院坐滿,不少人手裡還是爆米花可樂。對於電影院來說成本幾乎一樣,當然是喜歡現在這種模式。用戶也很開心,其他活動都這么貴,你看電影票還是80-120一張,當然原價買的人也不是沒有,但是我用卡就變成30-35,從心理上也有佔便宜的快感。
查了一下2012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170.73億,共有303部電影在國內上映,其中國產片227部,進口片76部,聽著很多是吧,記得要扣掉一堆檔期只有幾天,放映影院只有幾個的國產動畫(雷鋒故事之類)、黨校獻禮、八一獻禮、勞模宣傳、計劃生育教育、實驗電影、海外湊數奇葩等等等,真正能忽悠人去看的並不多。
現在的情況是一個電影的檔期一般是一個月,同一個檔期裡面名氣大的往往就三四部,有一部還是早就出藍光的,於是在沒什麼選擇的情況下很多人往往是把另外3部都看完了,新片還沒上映,這個時候其他宣傳大但本質是爛片的有人看也就不奇怪了。
④ 很多國產片越來越爛,票房卻動輒輕松破億,這是為什麼,難道是明星的效應嗎
影視行業一直都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每年上映的大量國產電影,大約80?是賠錢的,10?不賺不賠的,只有10?掙錢的,這個可能對普通觀眾來講是想不到的。
(這里說的掙錢賠錢是從製片方的角度說的)
輕松破億的電影相對於全部上映的電影來說,其實還是非常少的,國內電影市場基本上還是符合「二八定律」即80?票房產自20?電影。
有很多一日游的電影你都沒注意到(宣傳不行,卡司陣容不行,影片質量不行等原因,院線基本不怎麼排片,雖然上映了,你好像沒見到過,這就是傳說中的炮灰吧!),在國內,一部電影能夠在影院上映已經很不錯了,還有很多電影由於審查、宣傳發行資金匱乏等等各種原因無法上映,這些電影基本上屬於拍完就算了,放在倉庫里內部消化了。而且就算上映的電影輕松過億,這些電影也不一定掙錢,還得看投資,目前國產電影的盈利模式單一,主要還是依賴於票房收入。
⑤ 為什麼中國電影票房動不動破10億
首先,往大的方面講是國人都有幾個錢了,其次就是朋友圈之類的推波助瀾。另外呢,工作之餘也沒有其他的活動可以去做。
⑥ 為什麼現在的電影票房都是幾十億票房,以前我經常看到
首先是電影票的增加,還有部分刷票的存在。最主要的中國電影市場的日漸成熟,一部電影的成本也是很高的小的雖然幾百萬,大的製作幾億幾十億都會有,一部真正好的電影才會有人看,但是票房高不代表好,只是很符合市場需求,現在電影院那麼多,網路也很發達。網路宣傳很到位,看的人自然多,加上小情侶總要去看看電影吧,就是盲目看電影的太多了。就像我,如果住的近,如果上映我喜歡的電影我一定會去看
⑦ 中國電影票房快速過億的原因
現在電影市場,常常能聽到某某電影的票房過億,好像如今過億並不是個很難的事情。億元俱樂部的導演和電影也在增加。從張藝謀的大片開始,彷彿才開始華語電影的過億票房,到現在的《集結號》、《畫皮》等電影快速過億。電影票房過億的速度也是越來越快。這個現象背後到底隱藏了哪些原因呢?
根據廣電總局電影局的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電影工作的有關情況:《赤壁》《非誠勿擾》《梅蘭芳》《畫皮》《長江七號》《功夫之王》《大灌籃》《投名狀》8部影片票房過億元,全年國產影片的市場佔有率超過總票房的60%,連續6年超過進口影片。除此之外,《功夫熊貓》《007:大破量子危機》《全民超人》 三部引進片票房過億,去年全年共有11部影片票房過億,成為史上票房過億電影最多的一年。
第一部分:內部原因
原因一 電影越拍越好
我們不得不承認,隨著電影行業的運轉越來越成熟,技術越來越先進,導演拍攝的電影也越來越用心,這一切一切的結果就是現在的電影越拍越好。也越來越好看,無論是場面還是故事情節方面,相對於前幾年來說都是有了一定程度的進步。所以說,電影越拍越好,也是讓更多的觀眾走進電影院觀影消費的原因。
前幾年,張藝謀的大片《英雄》、《十面埋伏》等放映的時候,很多觀眾都是沖著「中國的大片」這個標簽去看的,盡管其情節方面被觀眾所詬病,但是2002年《英雄》創下了2.5億元的票房紀錄。而現在的電影,不僅僅場面方面做的非常漂亮,也很會講故事。擯棄了華語大片不會講故事,單純講場面和氣勢的問題。
另外,電影題材更加的商業化,也就是貼近市場,迎合觀眾的口味。像去年的《畫皮》上映6天的內地總票房超過了1億元,電影上映十天的內地總票房突破1.43億,創造了國慶檔上映影片票房的紀錄,取得總票房超過兩個億的好成績。如此快速過億,並且加入兩億元俱樂部,可以說是跟電影本身的質量有關系。《畫皮》原本這個題材就具有一定的商業性,讓觀眾從題材就開始感興趣,可以說是這個電影成功的一半。
原因二 行業越來越成熟
說到行業越來越成熟,我們先來看看今年的電影成績,截止到2月份的數據,已經可以看出電影產品成熟的一些苗頭。
2009年1-2月全國城市電影市場繼續保持了2008年底的市場繁榮局面,不僅票房、場次、人次指標同比有較大增幅,而且國產影片的社會影響力和市場主導地位也進一步鞏固。據初步統計,2009年1-2月份全國主流電影院線市場票房為9.96億元、場次為89.61萬場、觀眾為3259萬人次,同比分別增長63.5%、11.6%、43.8%。在電影市場總體強勁上揚的同時,國產影片的市場表現更為突出,2009年1-2月份全國主流電影院線市場國產影片票房為7.91億元、場次為65.33萬場、觀眾為2604萬人次,與2008年同比分別增長57.4%、5%、41%,三項指標的市場份額分別為79.4%、72.9%、79.9%,遠遠超過進口電影,成為我國電影市場的主力軍。春節期間,票房居前五位的電影全部被國產片囊括。
2009的賀歲檔方面,不僅08年12月份上市的《梅蘭芳》、《非誠勿擾》、《葉問》以及09年1月初上市的《赤壁(下)》等國產商業大片繼續保持了火爆勢頭,更為可貴的是一批中低成本的國產影片在與商業大片同檔競爭中創出了佳績,《游龍戲鳳》、《瘋狂的賽車》及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分別取得了億元或接近億元的票房成績,特別是投資僅為600萬元《喜羊羊與灰太狼》,創造了國產動畫片的票房新高。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電影業顯示出了繁榮。而根本的原因是這個行業越來越成熟。我們都知道電影業是一個產業,他需要成熟的運作和市場。經過這些年的電影發展之路,到現在的電影業已經開始呈現出趨向成熟的市場和電影製作。
電影行業的成熟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電影類型類別增多,滿足了市場多樣化需求。今春賀歲檔電影市場可供選擇的影片遠遠超過往年。據統計,今年春節期間新上映的影片共10部,加上之前上映的片子,總量達到15部,是去年同期上映數量的兩倍。二是電影製作精良,滿足了觀眾審美需求。三是院線制改革不斷深入,銀幕數增加帶動消費潛力。隨著院線制改革深入,行業內外資本紛紛投資城市影院建設,形成了電影人夢寐以求的影院建設的熱鬧局面。四是營銷創意不斷出新,中國電影的產業化運作逐漸成熟。近年來,電影產業化程度提高,在製作、發行、宣傳、營銷等方面運作科學、規范,使電影的影響力逐步擴大,越來越多的觀眾願意走進電影院看電影。
原因三 電影市場化,營銷,宣傳做的好
從提出電影產業化開始,電影作為一個產業,發展到今天的電影市場,營銷於市場運作顯得尤其重要。拋開電影本身的拍攝質量而言,一個電影的成功,關鍵還是要看其市場運作。我們看到現在的電影在宣傳和營銷方面都非常重視,很多電影在拍攝階段就開始宣傳,營銷手段豐富多樣。
原因四 明星效應
從《畫皮》的全明星到《梅蘭芳》的黎明,章子怡,可以看出,現在電影在打造「名牌效應」。馮小剛的電影每年票房都飈新高,很大原因是因為形成了馮小剛的馮氏電影的標簽,這個標簽本身象徵著億元的票房。同理,張藝謀的商業電影也從來沒在票房上輸過。名演員和名導演效應形成了電影的「品牌效應」,這是電影運作成熟的表現,也是電影票房快速過億的原因之一。
第二部分:外部原因
原因五 銀幕數增加 影城增加
影院、銀幕數量的增長是電影票房增長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們從2007年和2008年和2009年的一些數據來看看相關情況:截止到2007年底,全國的新增影院數達到102家,新增銀幕493塊,平均每天誕生1.35塊銀幕,發展速度位於世界前列。
隨著影院、銀幕數的不斷增長,多廳影院的頻頻出現,各大院線加盟影院的不斷增多,2007年全國有五大院線票房總收入超過3億元,其中新影聯院線票房總收入達3.86億元,為各大院線之首;上海聯和院線票房總收入達3.82億元,緊隨其後;其餘3家院線為中影星美院線票房總收入3.64億元、中影南方電影新干線和萬達院線均為3.25億元。與2006年只有上海聯和一家院線超過3億元票房相比,2007年中國電影院線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票房的增長。從市場上來看,影院及銀幕數量的增加,是電影票房快速過億的根本原因。
我們來看廣電總局提供的2008年的數據:2008年全國院線公司范圍內新增影院118家,總數達到1545家,同比增長8.27%;新增銀幕數570塊,平均每天新誕生1.56塊銀幕,全國銀幕總數達到4097塊,同比增長16.16%。這個銀幕數達到了日均新增一塊半的速度。到2008年底,全國城市數字電影院線19家,農村數字電影院線158家,初步形成了覆蓋全國主流市場、二級市場和農村市場的梯次發行放映網路,構成了適合不同階層觀眾欣賞的、比較合理的電影市場結構。
2009年1-2月份城市主流院線新增影院18家,新增銀幕97塊,新增銀幕數與2008年同比增長20%。這些數字不僅僅說明了近階段電影票房快速過億的原因,也從一個側面預示了將來電影市場的繁榮和票房將會達到的一個新台階。
現在的影院建設的硬體條件越來越好,讓看電影變成一個方便,簡單的事情。不會因為想看電影,而因為距離遠,停車不方便,買不到票等情況而讓看電影變成不容易的事情,這就是一個行業發展需要硬體條件。
電影放映市場需要更多的影城和銀幕來滿足這個行業的發展需要。影院的位置也非常的重要,讓看電影變成一種休閑和娛樂。目前大部分的影城都位於購物商場,這讓很多人在累的時候可以選擇看電影作為一種休閑方式,影城的環境的舒適讓更多的人願意選擇這種休閑和娛樂的方式。
原因六 政策的支持
中國電影發展到今天,政策方面是越來越利於電影的發展。中國電影業從2003年起全面推進產業化進程,推出了一系列促進電影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解放電影生產力,降低電影准入門檻等,讓電影業的發展有了提高的政策環境。
因為正常的扶持,讓電影產量逐年攀升,從2002年的100部左右,上升到2008年的406部。經過持續6年的創作數量攀升,中國電影已經步入世界電影生產大國行列。在投資方面,電影生產呈現出多主體投資的新局面,從2002年的只有幾十家投資主體,發展為2008年的超過300家,其中多種經濟成分並存,投資結構趨於多元。電影市場年票房總額從2002年的不足10億元,擴大到2008年的突破43億元,平均每年以超過25%的幅度高速增長,2008年的增幅更是超過了30%。可以看出電影綜合效益顯著增強,從2002年的不足20億元,提升到2008年的突破80億元。影城和銀幕數的增加也是源於政策的支持,全國城市影院銀幕數從2002年1400多塊,猛增到2008年的4000多塊。不能不說是因為政策的春風。
原因七 人們更有錢,休閑方式之一
我國的經濟發展一年一個新台階,人們更有錢了,消費能力更強了,更注重生活品質和休閑了。於是電影這種既能滿足人們精神需求,又能滿足人們休閑和娛樂需求的方式自然成了人們的傾向選擇。
綜上所述,電影票房快速過億絕對不是簡單的幾個方面的原因,他是電影本身的運作和市場大環境相互作用而推進的結果。
⑧ 中國票房為什麼能突破100億
2月28日,中國電影市場成為全球電影行業矚目的焦點——這個2月,僅僅1個月時間,中國電影市場就突破了100億元票房。2月15日至2月21日,除夕至大年初六,全國電影票房突破57億元,《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捉妖記2》《西遊記女兒國》《熊出沒變形記》等題材類型豐富的影片,為2018年的春節增添了濃厚文化氛圍。
距離2月結束還有3天時,大洋彼岸的《洛杉磯時報》就評價道:「中國春節一周的票房達到9.46億美元,這是世界紀錄。單日票房突破2億美元,是世界紀錄。單日觀影人次超3000萬次,是世界紀錄。單片單日白天場票房高達8500萬美元,還是世界紀錄。」
單月票房100億元意味著什麼?
2010年,國內全年電影票房突破100億元,整個電影行業振臂歡呼。要知道,2003年中國電影產業化改革之初,國內全年電影票房僅為10億元,為了畫上一個新的「0」,中國電影篳路藍縷整整7年。然而在數字面前,有人打趣道:「100億元的市場規模,還不及鮮花產業一年的收入,何喜之有?」殊不知,世界電影史上,還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有過這樣的發展速度。2012年,全國電影票房達到170.73億元,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電影市場;2013年,突破200億元……2017年,全國電影票房逼近560億元。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油門從來沒有松,不斷擴大的產業規模,給那些動輒認為「中國電影到了天花板」的論調以有力回擊。
或許票房還不足以說明一切。全球電影市場上,好萊塢的影響力無人不曉,每一年,好萊塢電影都占據著全球70%以上的票房。但在中國市場,多年以來,國產電影卻始終保持著50%以上的市場份額。
市場份額的較量終究是文化話語權的較量。中國電影的迅速崛起,中國電影在本土市場優勢地位的堅挺,不僅意味著中國的民族電影工業正在改變著世界電影格局,更意味著以中國電影、中國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和審美體系,正在積極地為世界電影和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作出貢獻。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和城鎮化的迅速推進,中國電影還有更宏闊的市場空間等待開掘。隨著一代又一代青年電影人才的成長,他們對廣袤的人生和生活的進一步探究,中國電影與觀眾心靈的共振也將越來越強烈。
中國電影通過培養自己的觀眾和市場,滋養著泥土中生發出來的、具有獨特民族文化氣質的電影美學體系,同時以兼容並蓄的心態,大口地呼吸著世界電影最新鮮的養分。從這個意義上說,單月票房100億元的世界紀錄,不僅是一個里程碑,更顯示出中國電影不斷向上的姿態。
⑨ 票房動輒過十億:中國電影市場為什麼那麼火熱
因為中國人錢多,人傻。
⑩ 為什麼很多國產片越來越爛,票房卻動輒輕松破億
兩個原因:
一個是都市人普通人年輕情侶可供選擇娛樂活動實在太少太少
另外一個就是同一檔期在影院上映的可供選擇的電影太少太少
生活成本加大、經濟不景氣導致其他娛樂行業的房租或者進入門檻變高變少。
話劇現在280一張票,演唱會更貴,大型舞台劇音樂劇什麼的不提了,而且你總不能一個人去吧。
人多點的話可以唱歌,可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唱歌,去夜店的話幾年前好點的地方卡座最低消費3000就夠,現在流行喝香檳了沒8000打不住。
但是娛樂活動是剛需,不管怎樣的情侶,也不可能整天在床上啪啪啪,總是需要出門活動的,有錢的不算,沒錢的話看電影是最最經濟實惠又不顯得寒酸的娛樂方式了。
而且電影院正好相反。在所有娛樂活動都漲價的情況下,團購電影票、信用卡購票優惠模式的普及又把很多人拉回了電影院。哈利波特3的時候我記得電影票還是120一張,當時和人去電影院看,整個電影院連我們就3人,電影院也是照放,房租電費都不夠。前幾天去看星際迷航,35一張整個電影院坐滿,不少人手裡還是爆米花可樂。對於電影院來說成本幾乎一樣,當然是喜歡現在這種模式。用戶也很開心,其他活動都這么貴,你看電影票還是80-120一張,當然原價買的人也不是沒有,但是我用卡就變成30-35,從心理上也有佔便宜的快感。
查了一下2012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170.73億,共有303部電影在國內上映,其中國產片227部,進口片76部,聽著很多是吧,記得要扣掉一堆檔期只有幾天,放映影院只有幾個的國產動畫(雷鋒故事之類)、黨校獻禮、八一獻禮、勞模宣傳、計劃生育教育、實驗電影、海外湊數奇葩等等等,真正能忽悠人去看的並不多。
現在的情況是一個電影的檔期一般是一個月,同一個檔期裡面名氣大的往往就三四部,有一部還是早就出藍光的,於是在沒什麼選擇的情況下很多人往往是把另外3部都看完了,新片還沒上映,這個時候其他宣傳大但本質是爛片的有人看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