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電影行業製作方、發行方和放映方的利潤分成模式是怎樣的
不管是進口的還是國產的,都是按下面的比例
製片方 60%,發行 25%, 放映 15%
❷ 影視製片方與電影院是怎樣的盈利模式
製片方一般情況下需要通過發行方,而不是直接和影院的放映方接觸。原則上,製片方雖然是最先出錢並冒風險相對也最大,但是到了這個時候,分賬卻是靠後的。一般情況下,回款的順序是院線,發行,然後是製片方。比方說,「孔子」是製片方匯總了10幾家投資方,花用了1。5億人民幣,完成了電影並交付給發行方。發行方看了喜歡,說,好,但這么大的片子,我們得好好宣傳。於是各方達成協議,由發行方再投入1個億來宣傳「孔子」。宣傳的過程中,放映方(院線)一般也會投入宣發費用,特別是像「孔子」這種大片。這部分費用,比方說在院線的場地布置,在米花和可樂的杯子上印與「孔子」有關的內容,等等,也屬於院線的發行投入。到了這個月中期,「孔子」正式在院線公映。總計收回來3億人民幣。(當然現在看,「孔子」一億「孔」怕都不可能億了)好,第一個月結算下來,院線共收入1億。於是按照合同,院線扣除自己應得的百分比,然後將剩下的給了發行方,發行方再按照合同與製片方分賬(如果有餘額的話,也看其合同是如何簽的,是否有「保底」,等等)。所以說,原則上是對製片方很「不公平」的。(但有一點必須強調。這個時候,是一個「店大欺客」,還是「客大欺店」的時候。比方在美國,最大的幾家發行方,和院線都是有長期合作的軟規則的,因此分賬的方式也就會與其他小發行方的有很大出入。另外,像湯姆克魯斯這樣的超大明星,可以不論發行和院線方面有否賺錢,只要從票房收進來一塊錢,他就能從院線的手裡收到10%,甚至20%或是更高的「第一塊錢」分賬。)
❸ 電影票房收入中,電影院和製作方如何分成
可分賬票房如果一部電影的原始票房是108.3元,那麼製片方首先得要從這108.3元中繳納3.3元的特別營業稅和中影數字代理費,並同時扣除5元的電影專項基金。剩下的100元,被稱為可分賬票房。另外,中影數字代理費視票房而收。如果一部電影的票房在6億以上,那麼你那6億以下的部分繼續收取該費用,6億以上的部分則不需要收取。這個比例大概在1-3元。2.製片方到手票房到了這一步,影院院線與製片方的分賬就開始進行。目前比較普遍的分發是43%歸製片方,57%歸影院院線,這也是常年的老規矩。所以,製片方到手票房為43元,電影院到手的票房為57元。11年《金陵十三釵》的製片人張偉平硬是要將這一比例抬高到45%,鬧出了「八大院線聯合抵制」的事情,後邊電影局出面調解,最後定下來《金陵十三釵》票房5億前的部分按45-55(製片方-影院院線)的方法分賬,5億部分後按41-59(同上)分。
❹ 電影票房收入中,電影院和製作方如何分成比例各占多少
五五分賬,但是製片方一般還要和發行方分,常規來說最後影院,製作方,發行方分賬比例是5:3:2
❺ 電影院,電視台與電影製作方有什麼利益關系
從商業角度說,都是為了利益,也就不可能有什麼推薦的說法。電影需要在電影院放映,電影院需要放映電影,兩者相互需要,是共生關系。產生的收益按照雙方達成的協議分成。至於電視台放映電影當然需要購買版權。而且出於利益考量,只要是還在影院放映的電影都不會在電視台出現。因此電視台播出的電影與在影院上映的有時間差。
❻ 製片方與電影院是怎樣的盈利模式
推薦去看《曉說》,裡面講的很詳細
❼ 電影票房收入中,電影院和製作方如何分成比例各佔多少
我就說幾點,上面回答說的稅金和電影專資的比例都對,但是院線拿不到5%的票房,現在院線只能拿到大約2%,甚至很多院線都只拿到1%。然後院線目前對於影院的排片已經無法影響,尤其是簽約加盟的私營影院,
❽ 關於電影院和電影公司的利潤!
我就阿凡達這部電影給你回答吧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票房權威統計機構 美國就更不用提了 票房的統計直接關繫到之後對票房的分賬 影片的製片方發行方和院線都會互相監督並配合票房統計 所以很少能存在造假的可能 至於國內有些宣傳方虛報誇大票房 也只是虛報給大眾 不可能虛報給製片方和發行方 因為你報得越多製片方和發行方就要分更多的錢 所以不可能虛報 當然當做一種宣傳手段又是另一回事 不過這個是違反相關規定的
阿凡達是大片 很有可能製片商也是發行商 而且片子前景很不錯(事實也證明了),所以製片商發行商會和院線簽訂合同定好分賬比例,大部分是按35,17,48來分。當然這只是相對國際大片。而有些片子的國外放映權就直接由製片商賣給國外發行商了,就不存在票房分成。而像阿凡達這樣的影片肯定不會直接賣,所以全球票房他都可以參與分賬。如果製片商之後將電影版權賣給DVD發行商,又可以參與分成。
樓主說的電影公司就是製片商,電影公司製作好電影扔給發行商,發行商負責宣傳發行聯系院線,院線負責買票收錢,最後三家分賬。
❾ 電影院與製片方如何分票房收入
製片方一般情況下需要通過發行方,而不是直接和影院的放映方接觸。
原則上,製片方雖然是最先出錢並冒風險相對也最大,但是到了這個時候,分賬卻是靠後的。一般情況下,回款的順序是院線,發行,然後是製片方。比方說,「孔子」是製片方匯總了10幾家投資方,花用了1。5億人民幣,完成了電影並交付給發行方。發行方看了喜歡,說,好,但這么大的片子,我們得好好宣傳。於是各方達成協議,由發行方再投入1個億來宣傳「孔子」。宣傳的過程中,放映方(院線)一般也會投入宣發費用,特別是像「孔子」這種大片。這部分費用,比方說在院線的場地布置,在米花和可樂的杯子上印與「孔子」有關的內容,等等,也屬於院線的發行投入。到了這個月中期,「孔子」正式在院線公映。總計收回來3億人民幣。(當然現在看,「孔子」一億「孔」怕都不可能億了)
好,第一個月結算下來,院線共收入1億。於是按照合同,院線扣除自己應得的百分比,然後將剩下的給了發行方,發行方再按照合同與製片方分賬(如果有餘額的話,也看其合同是如何簽的,是否有「保底」,等等)。所以說,原則上是對製片方很「不公平」的。(但有一點必須強調。這個時候,是一個「店大欺客」,還是「客大欺店」的時候。比方在美國,最大的幾家發行方,和院線都是有長期合作的軟規則的,因此分賬的方式也就會與其他小發行方的有很大出入。另外,像湯姆克魯斯這樣的超大明星,可以不論發行和院線方面有否賺錢,只要從票房收進來一塊錢,他就能從院線的手裡收到10%,甚至20%或是更高的「第一塊錢」分賬。)
回到你的問題。在中國,票房收回來一億,製片方能指望拿到的不到4成,也就是不到4000萬。
在美國,到十年前,好萊塢的說法還是三一三,就是一億收入,3成給放映放,三成給發行方,三成給製片方。(注意:這是所謂「8大」或是「6大」片場的產品。其他不如這么大的製作的片子,放映方和發行方要索取的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