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生怎樣寫電影觀後感教學設計
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著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致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准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系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系,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挨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要聯系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夥伴》,我讓學生說說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裡?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為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說,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為自己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說,他為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為「紅花少年」。認為老師、同學們偏心。看了《四個小夥伴》後,他和四個小夥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⑵ 小小家長電影觀後感怎麼寫
電影《小小家長》韻味悠長,它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各位,這個問題非常好。首先,它涉及到的是生活類的話題,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話題,很接地氣。其次,這個話題比較輕松,所以是個難得的好題目。最後,作為文字工作者,小編認為,我們在闡述這些生活類話題時,應該盡量客觀、公正,不偏不倚。而且,應該注意我們的價值導向。因為,普及生活小常識,做好科普教育工作,也是我們文字工作者的應盡之責。
還有一個家庭,孩子也在家當上了「小小家長」,並從此管理家裡的錢,因為他權利在握,買一些自己喜歡的玩具,結果不幾天生活費報了警鍾。但後來爸爸又偷吃了肉,被他發現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寫了檢討。從這個家庭里里我知道了小朋友要有目的的支配錢財,不能大手大腳,還有不管是大人小孩做了錯事要及時改正,一家人還是其樂融融的。看完這部電影,我懂得了我們從小要樹立遠大理想,做一個有擔當,有責任的小小男子漢,這天我也當上了我們家的「小小家長」了。
⑶ 小學生觀後感作文怎麼寫
電影觀後感 今天,我去電影院看電影。片名是《機器人總動員——瓦力》。電影還沒開始,我們只是看預告片《大雄兔》。 開始了,片中的主角是一個垃圾清理機器人——瓦力。他在一次偶然機會,在「大賣家」公司的「公里號」宇宙飛船的救生艇在地球上降落的時候認識了「伊芙」——一個探測機器人,她是來自500年後的被污染的地球,尋找一株綠色植物。瓦力的唯一的朋友——一直蟋蟀見到伊芙之後,跳到他身上搔她的胳肢窩,逗得伊芙哈哈大笑,瓦力就想趁這個時候跟她說話。可伊芙的遠紅外線發現了他,伊芙迅速轉過身來,把手變成火箭炮朝瓦力邊上的建築進行轟炸,瓦力就暴露在伊芙眼前了,瓦力開始是縮著脖子不敢出來,把手腳都縮了起來,只留雙眼睛在外面打量伊芙,伊芙用紫外線看了一下瓦力,確認瓦力對自己沒有用處,就走了。當伊芙發現瓦力身上有綠色植物,就和他玩了起來。過了幾天伊芙便開始休眠了,當救生艇再次降落到地球時,瓦力冒著生命危險登了上去,到了宇宙公理號的所在地,他大吃一驚,自己身上的泥土竟成了外來污染物。當他找伊芙時沒有按規定的路線走,被判為機器人逃犯。於是他和伊芙在公理號上的機器人打了一場仗。最後公理號上的人都回到了地球,然而他們不知道地球有爆炸的危險。於是,他們就種下了許多植物,使地球重返生機 看了這部電影,我知道了要勇敢不勇敢就不能實現願望。如果不心細的話會把事情辦砸了,還要有判斷力,自尊心。
⑷ 小學生怎麼寫電影觀後感
小學生電影觀後感1
星期三我們看了《暖春》這個電影。裡面的主人公小花是個善良、孝順、懂事、知足的小女孩。同時也是了孤兒,是爺爺救了她並收養她教育她。小花還是個知恩圖報的人,爺爺對她好,她就爺爺更好。小花也是個懂得寬容諒解他人的人,嬸娘對她很兇,曾多次趕她走。她卻一心一意為嬸娘著想。感動了許多人。小花時時刻刻為他人著想、付出,而總把自己想在最後一位。
比起小花我們就幸福多了。小花的鞋是爺爺用他所有是積蓄買來的,她捨不得穿。而我們一年四季不知道有多少雙鞋。小花七歲才穿一次新衣服,我們年年都有新衣服穿。小花又要上學又要幫家裡幹活。我們不幹活,有充裕的時間去學習和玩耍。而且小花家境貧窮,我們現在的生活家家戶戶都很富裕。我們應該毫不猶豫地大聲喊出:」我是幸福的。「人應該學會滿足,這樣幸福才能庇護你。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振奮精神勇敢地區面對前進路上的挫折、困難。因為只有在風雨過後,你才能更深刻地體味幸福和滿足。
人不應該帶著憎恨活著,這樣只能讓我們帶著沉重的精神痛苦萬分。因此我們需要有一顆寬容的心,來化解那些傷害你的人。在愛的道路上前行;在享受無盡的快樂的同時,真正理解情義的可能。我們要向小花學習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孝順的心、懂事的心、滿足的心和寬容美德。關心、孝順那些對你好的人,對現在的一切滿足、不挑剔,寬容、諒解那些傷害你的人。
⑸ 電影觀後感作文
[電影觀後感作文]
12月4日 星期天 晴 星期五,下午我們在教室里觀看《手拉手》的電影,電影觀後感作文。 看了電影後我很感動。他們很貧窮可是很認真的讀書,和我們不一樣。我們呢,有單車玩,但他們沒有。我們都比他們幸福,小學四年級作文《電影觀後感作文》。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學習。電影觀後感作文100字小學生作文(/)
⑹ 親愛的小孩小學生作文怎麼寫,今天老師讓家長孩子去看《親愛的小孩》電影,已此為背景寫一篇觀後感,怎
親愛的,我們回家 《親愛的》第一支預告,大概看哭了不少觀眾,但看過電影後,卻會發現,那不僅僅是一部苦情催淚片。有些悲,不一定讓人落淚,但那種沉重會直戳心靈;有些希望,不一定讓人開懷大笑,但總會有一絲陽光不經意地落在眉梢。《親愛的》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就像黃渤說的,「這個電影有一隻手,是深深地伸到你的胸膛里,會觸碰到你的心靈。」 《親愛的》當然不是一個普遍發生的故事,但每個人都可以透過這部電影看到社會的群像,看到自己內心的焦慮和對親情的漠視,而那種丟失的深沉與悲痛,其實是每個人從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理解到的。然而這不僅不是一個普遍發生的故事,它也不單純在講述孩子的丟失和尋找,還折射出了社會中人們內心某種東西的丟失和尋找。人來人往,我們迷惘,我們失去,我們的「家」究竟在何方? 電影里,田文軍說「憑什麼我要認命」,就是這股勁讓他拚命尋找,不言放棄,唯有把「希望當飯吃」,他才能在失去幾乎所有的時候,還能「不認命」地盼望著找回一點點的尊嚴。找到鵬鵬那天晚上,他在派出所的樓梯間痛哭,那是3年來他第一次落淚,那就像憋了長長的一口悶氣,終於終於爆發,面容抽搐,聲嘶力竭,沒有吐出如何一個字,但我們完全能夠感受到,這幾年,他活得有多累。黃渤的表演太有爆發力了,在靜默中,給予我們心靈重重地一錘,雖然沒有經歷過這般痛苦,但是看著他抱頭痛哭,我們似乎能突然明白,他拚命尋找的何止是鵬鵬,只有把鵬鵬帶回來,他的家才在,他才能「回家」。 魯曉娟丟失的也不僅是鵬鵬。「不認命」的她為了往上爬,和田文軍離婚,組建了一個中產家庭。但在丟失了鵬鵬之後,她終於發現,其實身份、金錢是無法對抗這樣一個痛苦的,她一直想擺脫人下人的身份,倒頭來卻發現丟掉了自己。這實際上,跟很多我們身邊的人都很像,只是活得太匆忙,以至於沒法停下腳步去看看原來的自己,再看看現在的自己。失去鵬鵬,她又變得跟田文軍一樣了;尋找鵬鵬,其實是她自我重建的過程,重新回到她出發時的狀態。面對本能痛苦,外在的不可能幫助到什麼,只有重新建立內心,才可以去對抗、甚至超越這個痛苦。電影里雖然沒有一個最終的結案,但我們顯然能感受到,魯曉娟「回家」了。 韓德忠,沒想到很多人都提到了他。他在電影里,其實是一個沒有「回家」的角色,他失去太多,以為能夠借幫助大家來獲得救贖,但到頭來發現,尋找太累,最終還背叛了眾人。電影里,他在「回家」這條路上似乎越走越遠,最後發現錢抹不掉他那些不堪的過去,更抵不上一張死亡證明。 佟大為的角色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城市人。社會會磨掉人當初的銳氣,使人同化成「社會之人」,要生存,就必須得那樣。而在幫助李紅琴的過程中,他似乎也找回了自己,找到了「回家」之路。唯一讓人遺憾的事,佟大為的很多場戲,都能看出《中國合夥人》里王陽的影子。 李紅琴,不得不說。趙薇這次終於遇上最對的,也是最好的角色。這個人物的命運,早已註定趙薇可以在這部戲里大放光彩。她丟失的是一切,丈夫已死,養子被帶回家,女兒被奪走,她的家完全散了,如果女兒不能要回來,嚴重地說,那她活著還有什麼意義。這在某種程度上,和田文軍也有點類似,只是在社會的認同上,她站在了田文軍的對立面。兒子和女兒都不屬於她,就連法律,似乎也要來割斷她最後一根稻草,生活之於她,太殘酷了,以至於我們在道德倫理上本該厭惡這樣的「人販子老婆」,但卻最終不由為之憐惜和感慨。她能不能回家,她還有家可歸嗎?電影的最後,留下了很多,長鏡頭一搖,我們隱隱看見,黑暗的盡頭還是有一點的光亮,那到底是不是希望?如此脆弱和無奈,再加上語言和造型上的塑造,趙薇完全就是李紅琴,她的角色太無力了,但她的表演太有力了! 《親愛的》是一部好電影,但它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去接受故事的牽引。我們都太焦慮了,以至於無法意識到自己丟掉的是什麼。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有電影裡面那些人物的經歷,但是光影的魅力,就可以讓我們在兩個多小時內,去感受另外一場人生,然後審視自己。電影的深度不在於導演或編劇將細節挖得多麼深入,而在於,它落在我們的心頭到底有多重。陳可辛導演的電影,不會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也不會給予大家一個明確的答案,他就是一個旁觀者,鋪開了一切的問題,讓我們自己去尋找「回家」的路。 離家的路有千萬條,回家的路只有一條。希望我們都在那唯一一條路上。 2. 善與善的悲劇 我最最揪心的時刻,也許就是他們抱著孩子在田間奔命地逃跑,孩子卻用力掙扎著,叫著另一個人媽的時候。 那一刻,感覺位置發生了調換,他們成了拐賣者。 我有些恨那個山溝溝里的女人。我甚至有些埋怨那個孩子,昔日作為精神支柱的歌謠,如今成為一碰就碎的石頭。怎麼就會忘了呢? 年齡太小,環境變換,是的,有太多理由。可我不想用理性去分析。太殘忍。 小孩子是無辜的,是被害者。但有時候你會發現因為年幼無知,不諳世事,做起事情反而更加堅決,成人有猶豫有遲疑,小孩子心中只認自己那一個理兒,曉之以理他不懂,動之以情他無視,真真是狠角色。 他問她,你說孩子當時得是多久才叫那個人媽呢? 她對他說,你別逼孩子,萬一他跑了呢? 他和她都接受了自己「拐賣者」的身份。 無奈的,撕心離肺的,強顏歡笑的,佯裝明天會更好的,彷彿明天就是「明天」了。 可我們仍要說,他們是幸運的。但強顏歡笑真的比沉浸在悲傷里更幸福嗎?我不覺得。 我最最感動的時刻,是他出門時突然怔住,回去抱著孩子的時候。 沒有什麼煽情,如此真實,甚至有些搞笑,但這些細節卻讓人為之著迷。 而那一天,他終於牽她的手了,她要淚崩了,卻強忍著,那一刻,歡喜與悲傷都化作勇氣了吧。最能改變女人的,無疑就是孩子了。 我最最心碎的時刻,是農村女人在街頭問「你說我是知道還是不知道?」 我TM只知道,編劇,你太壞了,真的太壞了。 你知道嗎,你的一句話就讓價值觀在一瞬間顛倒了,如此簡單粗暴。 我是怎樣從堅定站在孩子父母的立場突然自我懷疑的?也許就是這句話吧。 無心做壞事,好心做壞事,這都是很難用法律或道德評判的。 而當一個人的愛與另一個人的愛——兩種「善」發生沖突時,事情就會變得越發說不清楚,沒有贏家,贏家也是輸家。 每一個人都受傷,也會有純粹無辜的受害者,比如留在福利院的小女孩兒。 農村女人要帶走女孩,因為她想念女兒,那也就是她的女兒,當然或許也因為她無法再有自己的小孩兒了。 孩子的生母要領養女孩,其實是為了留住男孩的心。 福利院不讓女人帶走女孩,是因為世人的目光——媒體怎麼看,人民怎麼看,上級怎麼看?唯獨不問當事人怎麼看。仔細想想,其實這些疑問後面其實都省略了一個字——「我」。 那些善良的、正義的,何嘗不是自私的? 為什麼我們的「善良」,最後卻成為悲劇了呢? 因為我們的很多「善良」,說到底是為了我們自己。 為什麼非要去「善良」呢?因為無奈,我們無法掌控的一切。 我們都是浮萍,不比劇中人高貴或低賤。 所以,電影那些真正觸動我讓我流淚的地方,並不是父母對孩子的情感,不是想要得到而得不到的悲劇,而是善與善的悲劇,它是沒有答案的,卻絕非廉價的。 參考自網友
⑺ 小學生讀後感,觀後感作文怎麼寫
讀後感
一、讀後感的概念
讀後感的概念有兩重含義:一是真實的、不受任何約束的讀後感,二是一種作文的體裁,考試時要接受各種條件的約束。下面這篇讀後感,就接近於第一種讀後 感。寫這種讀後感,主要是給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實,有什麼感想(當然感想應當有意義,值得一寫)就寫什麼感想,與心得筆記不同,它要展開來寫,盡量像一篇 文章,盡量寫得生動、實在、深刻。一般應當寫清楚讀了什麼,有什麼感想,聯想到了什麼,對自己有什麼作用等。它不追求文體、格式框框,寫起來也可長可短。
二、讀後感的寫法
寫讀後感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讀出所讀書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開來寫的基礎、中心和出發點,這個問題我們已經在上一講里說過了,這里就不多講 了。其次,寫讀後感,有它一定的規矩,有的書上把它歸納為「引、議、聯、結」,四個字,想公式一樣。對於這些規矩我們不可以不學,考試時只要內容有創意, 套用這種公式未嘗不可;但我們也不要受其所限,寫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嘗試在結構上有自己的創意,有自己的個性。但不管怎樣,讀後感也離不開 「讀」——對原文的引述、概括、評價等等,離不開「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這兩個字表達好了,就是好的讀後感。
三、寫讀後感的基本技巧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
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 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 「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
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⑻ 小學生寫的觀後感作文
讀《狼牙山五壯士》有感
「五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眺望著人民群眾和部隊......」讀完了這篇課文,我的神思彷彿馳往那個感人肺腑的現實中。
有一次,六班為了掩護大部隊和老鄉轉移,和鬼子接上火。他們邊打邊往後退,在班長馬寶玉的指揮下,給敵人沉重的打擊。後來,為了牽制敵人,他們上了棋盤陀,這是狼牙山主峰,是條有來無去的絕路。有我們的英雄把守,敵人沖不出棋盤陀,就動用了飛機。幾架敵機在主峰上空盤旋著、嘶叫著,投下許多炸彈。頃刻間,狼牙山上硝煙滾滾,彈片紛飛。戰斗更激烈了,六班戰士的子彈打光了。在這關鍵時刻,怎麼辦,等著死嗎?不,絕不,他們搬起大石頭向敵人砸去,砸得鬼子哇哇直叫。鬼子發現我們的戰士沒有了子彈,就像一群野獸一般潮水似地沖上來。情況相當危急,只聽鬼子亂叫:「抓活的,抓活的……」班長馬寶玉高聲喊:「戰友們,我們死也不做俘虜。為了祖國,為了人民,我們寧願跳崖!」說著,他帶頭跳進峽谷,四名戰士也緊跟著跳下去。「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口號聲在山谷中回響……
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打動心靈的故事,一個壯烈豪邁的故事,一個......
我被五壯士的一舉一動所感動,尤其是在他們准備轉移的時候,選擇了絕路,選擇了犧牲。他們為了讓人民群眾與部隊的安全轉移,為了讓讓敵人引上絕路,寧願放棄自己寶貴的生命而換來了戰爭的勝利,多麼可貴的精神,五位多麼勇敢豪放的戰士!他們准備走向懸崖,已經意味著死亡的那一刻,還高呼他們「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口號聲,又是多麼堅強不屈啊!!
聯系著我們的生活與學習,懸崖好比是無數的坎坷與挫擇,等著我們去克服戰勝他。而選擇那條絕路則是一生無數次經歷後最最重要的選擇。我們需要五壯士的精神,這種精神應無處不在。
這就是生命的寫真,這就是永遠的豐碑!!!!!!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觀《阿甘正傳》後感
「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風搏擊,或隨風飄盪,或翱翔藍天,或墮入深淵……」片頭那頗具意味的白色羽毛飛呀,飛呀…使我想起徐志摩的那首《雪花的快樂》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瀟灑,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飛揚,飛揚,飛揚,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是啊,羽毛最後依然有她的方向,落在了那個註定有故事的人的腳邊那個人就叫—福雷斯特&8226;阿甘。
「媽媽說……」於是故事就這樣開始了,樸素的漢克斯,木訥呆滯的表情還有淳樸得可以用幼稚來形容腔調,註定了這個故事的曲折離奇,還有那個種頑強的精神細節刻畫,板凳那邊的女人就是不搭理他!
隨著故事的發展證明了我的判斷。他是個需要去打劫IC,IP,IQ卡的人,特別是那最後的最重要的IQ卡,看的我真希望能替他買張IQ卡,把密碼給他多少充點……(幽默也是阿甘影片中重要的綠葉)他進入了那個註定會歧視他的社會,哪怕從一開始踏上學校巴士的那一刻起,但是他也是幸運的。也許「傻人有傻服」這句話不止在中國行的通,在美女身邊留下了他第一次美好的值得回憶的經歷。「美女」或者這里應該稱作美少女。也成為了貫穿全劇的重要線條,還有,還有她那動人的喊聲:「跑,快跑,阿甘!」
跑……,於是成就了他這一生的傳奇!從少年跑過自行車到大學的跑過汽車,跑過所有被稱為最能跑的橄欖球隊也只是為了逃出那幫歧視者的追打,甚至者跑過了坦克還有槍林彈雨,更有甚者「跑」過了太平洋,「跑」到了中國打乒乓。你相信一個智障兒的成功嗎?看到這里你也不得不相信不是嗎?
個人事業來說他確實是個成功者,但是最痛心的是什麼?全世界也許都一樣吧。那就是感情,這時的美女珍妮墮落,放盪,沒有意志,失去堅強,怎麼能想像她可是一直激勵阿甘一直一直往前跑的那個純真的女孩。最激動人心的時刻是那在甘作為英雄受到了約翰遜總統的接見。在一次和平集會上阿甘又遇見了珍妮,他們在英雄紀念碑前的那個擁吻!但是她輕輕的來,也悄悄的走,飄走的都不帶走一片雲彩!
阿甘,為我們見證了美國的現代史。他成了鼎鼎大名的「深喉」揭發了水門事件,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政治丑聞;作為美國乒乓球隊的一員到了中國,為中美建交立下了功勞。他還成就了兩個時代的世界巨星貓王和披頭四的主唱約翰.列儂那為他創作的許多風靡一時的歌曲。最後阿甘通過捕蝦成了一名企業家。為了紀念死去的布巴,他成立了布巴.甘公司,並把公司的一半股份給了布巴的母親,自己去做一名園丁。你相信這世上得到最多的人正是那些不計得失的人嗎?但無論何時,無論何處,無論和誰在一起,他都依然如故,純朴而善良。
故事的最後美女還是回到了英雄身邊,只是她一切的惡習都反襯出阿甘愛的包容和珍妮的對社會的怯懦。珍妮也和阿甘一樣介紹著美國,那是陰暗的另一個美國∶吸毒,性解放……但童話總是這樣迷路的公主總會回到王子的懷抱,甘和珍妮母子回到了家鄉,一起度過了一段幸福的時光。
影片留下了很多值得深思的人性理念,只有我們扼住命運的咽喉,不向它屈服哪怕是「傻子」也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