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s野教程:如何將照片調出電影夕陽色調
2. 給一部電影調色的過程具體是如何實現的
LUT進入電影級的工業流程進行調色了!
第一步
在開始前首先需要找到大眾攝影數字課堂,然後下載資料找到「VisionLOG」文件夾,文件夾中含有一些相機的LOG.dcp文件。解壓後得到「VisionLOG」文件夾。
第二步
使用Mac OS系統的用戶,把這個文件夾拷貝到
HD:/用戶/yourusername/資源庫/ApplicationSupport/Adobe/CameraRaw/CameraProfiles
使用Windows系統的用戶可以拷貝到C:/Users/yourusername/AppData/Roaming/Adobe/CameraRaw/CameraProfiles
第三步
在Bridge中選一張Raw格式圖片文件。在Camera Raw中打開,在工作流程窗口中將色彩深度選擇為「16位/通道」,使照片有更大的動態范圍。
第四步
在「相機校準」下的「相機配置文件」中選擇剛剛導入的「VisionLOG」,此時會發現照片變得很灰、很平,飽和度和對比度都減低了,高光和暗部都生成了非常豐富的層次。轉換LOG格式成功。
第五步
在Camera Raw中單擊「打開對象」在Photoshop中打開照片。在圖層面板「創建新的填充或調整圖層」中選擇「顏色查找」,打開顏色查找屬性面板。
第六步
在顏色查找3D LUT文件中選擇LUT預置文件。Photoshop CC2014默認自帶一些預置文件,通過切換選擇可以看到不同的色調效果。
第七步
選擇最適合這張照片的3D LUT預置,獲得最終的效果。這樣就實現了Raw格式照片載入LUT以電影的方式進行調色了。
3. 怎麼把照片處理成電影膠片的效果
1,下載一個光影魔術手APP,然後打開光影魔術手這款軟體,進入光影魔術手的操作界面如圖所示:
4. 能把照片弄成電影畫面的那種p圖軟體是什麼
足記app可以做到此效果,具體操作如下:
1、下載一個足記,安裝並打開。
5. 怎麼把PS成大片的感覺,如下圖 的色調
6. 如何用Lightroom修出冷暖電影色調
用Lightroom修出冷暖電影色調:
1、先打開原照片,然後需要調整一下基本的數值
2、在第二個步驟就已經能夠加上冷暖色調,設定如下:
亮部:橙黃
陰影:藍綠
3、之後到 「HSL/顏色/黑白」這欄,按中間的「顏色」就可以看到以下介面調整畫面顏色,藍色的飽和度可以調高一點(隨個人喜好修改)。
4、電影畫面的暗部不會太深,所以到曲線進行稍為調整。
5、右欄往下拉,看到「細節」,增加銳利度和利用「雜色減少」,讓模特兒皮膚更平滑,如果個人不喜歡這種質感則可跳過。
6、增加暗角
7、接下來,可以選擇「+」新增預設到 Lightroom,或者按左下把設定復制到其他照片上。
新增預設、復制設定。
7. 怎麼用會聲會影把自己拍的視頻的色調調成電影的色調
調色可以說是視頻專業人士也會很頭疼的事,正常每換一個場景都要重新調色,而且還要視頻整體的色調保持相對一致,不是很容易的事,會聲會影是民用級軟體,目前還沒擁有這類專業級別的調色功能。
8. 巧影怎麼調電影色調
求影調電影的色調可以在做菜單設置。
9. 如何把照片處理成電影的效果
我只是簡單學習過PHOTOSHOP,好像製作電影有專業級別的圖像處理軟體。或者有一些插件,提供特效。一般電影使用專業級別的膠卷或數碼設備,提供了出色的畫質和色彩。一般數碼相片通過軟體後期繁雜的命令設置,可以模仿其效果。但不同的圖片有不同的參數設置,因為景物、電影效果等等都是不同的,這個調整與經驗、個人感覺有關。
電影一般16:9格式。最好把照片存成RAW格式,後期調整飽和度、對比度、色階等等就不損害畫質了。最後,我想說照片的效果肯定比電影中的某一圖片的效果要好,照相機就是照相的,攝像機就是拍視頻的。
10. 如何實現照片的電影級調色
首先談一下我對電影感的看法吧,我覺得電影感是個很綜合的感受,(長文,可以直接跳到最後一句)
它包括但不限於:
1.構圖:這個一言難盡,電影構圖千變萬化,為突出電影的視覺特點,大概要思考包括畫面劃分,人物處理,背景處理,前景處理,景次,角度,越軸等等。作為攝影師去模仿電影單幀截圖的感覺,需要考慮的僅僅是畫面的劃分,人物,前後景,同時考慮景別大小即可。因為我們的故事沒有整體性,談不上系統的鏡頭語言,僅僅是保證這一張照片能讓人感受到故事,感受到前後的承接即可。 我會結合下面的例子具體來談我的理解。
2.色彩:我們大家都知道,日系/東亞電影的色調,和法國/西歐電影是截然不同的。這一點越來越現在導演的創作風格而非其地域特徵上了。然而色彩本質上還是為了電影的表達服務,通過色溫高低,色調冷暖高低長短來烘托出截然不同的氣氛,創造不同的情緒基礎。色彩的表達也是最為個人化的,我們模仿電影,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愛好,心情,和對畫面的理解出發,呈現出非常個人化的色彩搭配。但影響色彩的變數卻常常非常可觀:色彩不僅僅和拍攝時間,天氣,季節,空氣質量,拍攝的地理人文環境有關,而且和鏡頭,膠片,或者CCD,CMOS本身的特點,緊密相關。簡而言之,德味即是鏡頭的味道,也是拍攝地點的味道。
3.寬容度/動態范圍:我們從很多電影里都能感受到,電影畫面區別於一般攝影照片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極端曝光部分的細節保留。側逆光的畫面,依然能夠看清人物的眼眸,背光臉頰的輪廓;路燈的微光下,依然不失街道暗處的細節;整個畫面,從曝光的角度看,盡量去接近人眼。我們知道人眼對光線強度的響應並非線性,而是一個S型,大多數膠片也是。而數碼相機卻基本為直線,CMOS捕捉了一份光,就展現一份亮,因此造成畫面高光很容易溢出。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很簡單,前期使用RAW拍攝+正確的曝光。後期方法在後面教給大家。
4.微反差/細節質感:
很多時候電影畫面能夠給人非常真實的感覺,不僅僅是寬容度接近人眼,也因其對我們熟悉的事物表面質感的正確呈現。簡而言之該柔的地方柔,該銳的地方銳。畫面中出現了牆壁,長椅,石板地磚,柏油馬路,樹葉,就應當用USM銳化和高反差保留加銳,增強相關像素的微反差,從而呈現出更加強烈的粗糙/紋路/油亮/顆粒/等質感;而遇到天空,光暈,雲朵等元素時,則應該讓他們柔起來,使用模糊工具或者柔焦插件,配合蒙版,讓該軟化的軟化,使之更接近我們生活中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