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你如何看待國產電影在近幾年的發展
好萊塢的電影、日本的動畫也只是從一個經典時代隨著科技的不斷革新跨入到了另外一個經典時代。並不是說中國電影以前很經典現在因商業化就墮落了,當然香港電影確實因為諸多原因在走下坡路。
『貳』 中國電影業如何發展起來的
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中國的電影導演是與時代同步的。 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中國電影導演,特別是第四代電影導演,對於電影市場化的不適應,面對眼花繚亂的市場一時不知所措,一些看起來挺不錯的作品卻受到了市場的冷淡,一些挺不起眼的東西卻受到了市場的青睞。市場說,電影雖然是藝術但它首先是商品,要求即時消費即時賺錢,你可以弘揚民族文化,但在市場上即時找到買主才能站得住腳,市場不承認文化功能,只注重商業價值。例如,廣大農村是中國電影最具發展力的市場,據文化部一項專門調查顯示,全國縣鄉鎮的電影院百分之七十以上都以停映或租借改作其他行當,幾年看不到一場電影。雖然政府努力想改變這個局面也出了不少資金拍攝給農民看的電影,但是這局面還是沒有根本改變。 一位朋友勸我拍拍武打片或者城市片吧,拍農村片觀眾少,同樣費力卻不討好。當時我不得其解,我認為不論什麼題材的電影,只要拍得好看就會有觀眾。轉而一想,朋友說的也不無道理,這大概是中國進入新時期以來,中產階層的迅猛崛起所帶來的強勁的中產階級文化氛圍所致吧,這個階層所面對的是一個物質化了的世界,他們講娛樂,講休閑,什麼「好看」看什麼,什麼「好吃」吃什麼,消遣成了他們看電影的主要目的。為此,一些影視快餐挺適合他們的口味,他們與「思想」 的節目無緣,大凡涉及到的所謂「思想」也是金錢的概念。也難怪,投資人是講回報的,製片人是講利潤的,他們認為投資農村片是無利可圖的。特別是前一個時期,整個社會都比較浮躁,一個基本的心態就是想發財想暴富,都想盡快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這不是說我們民族的心理出現了什麼問題,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還是社會的進步呢。我是說,我們當電影導演的,必須直面這個社會現實。我想,隨著市場經濟的秩序化,使得這樣一些投資人對農業農村農民會有新的、深刻的認識,會逐漸地對農村題材的作品感興趣,他們面對自己經營的艱難,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心態,因為他們在成功之前也是平民百姓。盡管強大的中產階層可以給平民百姓帶來利益,但實現中國的全面小康生活的關鍵,還是在農業農村農民,他們的事情解決不了,中國社會的全面繁榮就無從談起。 由於市場經濟,許多製片人和藝術家受到利益的驅動,紛紛去拍賺錢片,這無可非議,好萊塢的電影產業,目的就是賺錢。可我們是中國,中國有中國的國情,硬去效仿美國並不見得會給你帶來什麼益處。不要迎合「商業」而去拍「商業」,不要迎合觀眾而去拍「趣味」,那樣反而失去了商業和觀眾,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理順自己的思路,更多的關注現實題材,因為現實是觀眾最為關注的,可以這樣說,誰最關心平民百姓誰就擁有了觀眾,這是古今中外大量的名著名片所證明了的。當然,現實題材的創作不能浮躁,不論市場怎樣喧囂,我們不能為蠅頭微利所惑,不能丟掉我們對電影的熱愛之情,需要真情投入,需要一種崇高的責任感。現在一提責任感,許多影視人都呲之以鼻,好像這是過了時的話題。如今時興的說法是按著藝術規律和經濟規律辦事,這話沒錯。我所說的責任感是創作者內心深處的東西,真正的責任感是誕生優秀作品的基礎,特別是導演,一個導演連一點責任感都沒有,很難想像他能拍出有人生況味、有深度的作品。我在拍戲的時候,就要求大家心中都要有一種責任感,一個盲人過馬路,你去扶他一把,你就崇高,你去嘲笑他,你就淺薄,而我們攝制組要的就是這種崇高,把這種崇高作為拍好戲的目標,我相信會有好結果。我覺得,創新和審美品格,都是在劇中人物身上體現的,千萬不要從概念出發。誰都知道人有千面,人各成章的道理,做文章也是文無定法,可為什麼偏偏在創作電影作品的時候,一涉及現實題材的主人公便概念了呢?這當然有各方面的原因,就創作者來說,是一個想像力的問題,究其根本,是能不能真正的深入生活,在生活里發現令你眼睛一亮的東西。這也是一個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的問題,藝術家的責任,就是揭示真理,說真話。 電影是20世紀受大眾喜愛的一門藝術,中國電影至今也快百年了,歷史己經證明,電影自身的發展在一個世紀中超出了任何人的想像。有人認真地研究和考查了中國電影,說從電影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的角度看,敘事電影將可能形成六種電影形態,即影院電影、電視電影、網路電影、電視劇、網路劇、電影劇。我們很快就會進入一個不用膠片的數字電影時代,21世紀的中國電影在製作上將完成一個由拍電影到書寫電影的轉換過程,用計算機繪圖技術可以設計出與演員一樣的數字演員,隨著計算機的不斷完善,數字演員的表情和姿態將會和真人一模一樣,日本已經有人寫文章,說應當考慮被拍攝對象從攝影機前面消失的問題了。到那個時候,電影美術師和攝影師的概念,電影劇作和電影導演的概念就難以確定了,那樣的電影很難說是拍出來的,因為它不是拍電影的概念。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也不管你願意不願意,隨著科技的發展,這種狀態的電影時代很快就要到來。我們電影導演應該有這方面的准備。 就我個人來講是非常不願意看到這樣的電影時代的到來,那種電影很難定義為電影,那是另一種東西,肯定不是電影。電影就應當是人拍出來的,而不是科技出來的,任何科技都應當是電影的輔助手段而不應當成為目的,數字人畢竟是科學而不是真的人,它的情感體驗是數字化了的,模擬得再逼真它也是虛擬的世界,就像電腦游戲機。如果作為電影的一個品種出現是可以的,如果完全替代電影則是不可以的。敘事電影是人的情感體驗,情感這東西科技怎麼能替代?就像人不可以克隆一樣。為此,不論電影變化多少媒介方式和藝術形式,我相信用真人扮演的電影是不會消失的,會長久地活躍在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當中。 未來是預測,重要的還是現在。
『叄』 華語電影的未來發展方向是怎樣的
應該說是多元化的。但是近年來的大片風吹得華語影壇暈頭轉向,真正經得起觀眾和時間考驗的好作品實在不多,前景不容樂觀。
當然,這么大的事情,你說了不算,我說了也不算,還是拭目以待吧
『肆』 中國電影未來發展如何
專家表示,中國電影經歷了從門可羅雀到排隊買票、從票房9億元到今天接近600億元的歷程,成就來之不易。他們呼籲各個方面共同努力,包括普通觀眾,更加理性地構建電影更好的發展空間。
「這個行業首先不是看它直接的經濟價值,更重要的在於它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精神消費、城市形象等都有很重要的推動作用。這個平台搭建得越完善,各個不同的、跟電影有關的企業,才能夠長久、專業、健康地發展,才可以共同做好中國電影產業」,尹鴻說。來源:人民網
『伍』 如何看待國產電影的發展趨勢
整體票房大幅縮水 國產影片佔比顯著提高
2020年,中國電影市場最終票房定格在204.17億,這個數字對比2019年642.66億的成績,下跌了68%,總票房成績倒退整整7年,回到了2013年的同期水平。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影產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陸』 中國電影行業應該有怎樣的發展前景
參考《中國電影行業細分市場投資前景與企業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顯示,2014年,中國電影市場、北美電影市場分別實現累計票房40.4億美元、102.27億美元;2015年,中國電影市場、北美電影市場分別實現累計票房64.69億美元、109.52億美元。兩大市場規模差距進一步減小。北美電影市場票房規模較為穩定,而中國電影市場快速增長潛力巨大。
不過,今年以來,國內電影市場票房增速明顯放緩。業內人士認為,缺少內容、缺少人才等成為制約電影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
要根本上解決中國電影市場的內容、技術、人才瓶頸等問題,還得從國內市場找原因。中國市場發展快,但電影人浮躁、缺乏專業人才。好萊塢資源利用是一方面,但人才培養才是長久之計。
『柒』 如今國內的影片發展道路是怎麼樣的
對於國產電影總是有人褒貶不一,而如今國內影片的發展道路可以用兩個詞語來形容。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眾越來越重視精神世界,但是電影的發展之路卻非常崎嶇,很難再有經典之作,大多數電影都是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這樣的電影在仔細斟酌之後往往就沒有了回甘,也很難讓觀眾們印象深刻。不論是導演還是電影演員,他們都應該拍電影當成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百花齊放在影壇也很難能夠看到,我們希望影壇能夠看到形形色色的電影。
『捌』 當今中國電影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電影趨勢逐漸由追求量的目標轉變為了追求質的提升,很明顯的能感受到華語電影的質量越來越高,並且一致受到觀眾的好評。
『玖』 如何評價現在中國電影的專業水平以及電影業在國內的發展
中國電影行業的發展整體來說是向上的,最近幾年來,好片佳片也很多。但是並沒有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別人還有很多粗製濫造的電影,而且很多電影創意不足,演員的片酬太高,後期的製作也很不到位。這就造成了那些靠明星來製造票房的電影,往往是讓投資人血虧。
找覺得現在中國電影的總體行業水平還行,但是除了個別像張藝謀這樣的導演,大多數導演對美學處理不是很好,導致電影情節尚佳但是畫面不怎麼行。
『拾』 現在中國的電影發展前景怎麼樣
前景很好,生活的品位及物質的提高,精神的需要就會自然而來。但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和規劃的過程,比如每周去影院欣賞一部電影等等……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適應和接受並享受的過程。人的素質提高會大大增加精神的需要。導演的風格不同,影片給人的感覺自然不同。當達到求同存異,自由開放的程度時,就像當年的香港達到一個真正的言論精神自由的世界!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