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票房收入中,電影院和製作方如何分成
電影票房大約是實際投資額的三倍左右。才能回本!
電影票房,分成如下:電影發展基金5%,營業稅3.3%;院線50-60%;其餘為製作商和發行商。
1、假如一部電影,2億投資,有10億票房,分成如下:
電影發展基金0.5億
營業稅0.33億
院線5-6億(主要看片子跟電影院怎麼分成的);
製作商和發行商分剩餘的3.17—4.17億(這些錢還要除去的宣傳費和製作成本,如果電影製作宣傳2億,那麼製作發行公司的利潤就是1-2億)
2、另外當製作發行方可以在後期受益再賺一筆,例如在電視頻道放映、網路直播以及製作光碟等。
3、有幾個關鍵點
A投資和實際投資。很多電影號稱幾億投資,都是噱頭,要是真的投資那麼多,真的就虧死了
B新人與老人。對於電影新人來說,可能需要3倍於老導演的投資。
C院線。對於萬達這樣的既做拍片,又有院線的公司來說,可以上下通吃,給自己的電影多放映場次,以獲取利益。
『貳』 電影院與製片方如何分票房收入
製片方一般情況下需要通過發行方,而不是直接和影院的放映方接觸。
原則上,製片方雖然是最先出錢並冒風險相對也最大,但是到了這個時候,分賬卻是靠後的。一般情況下,回款的順序是院線,發行,然後是製片方。比方說,「孔子」是製片方匯總了10幾家投資方,花用了1。5億人民幣,完成了電影並交付給發行方。發行方看了喜歡,說,好,但這么大的片子,我們得好好宣傳。於是各方達成協議,由發行方再投入1個億來宣傳「孔子」。宣傳的過程中,放映方(院線)一般也會投入宣發費用,特別是像「孔子」這種大片。這部分費用,比方說在院線的場地布置,在米花和可樂的杯子上印與「孔子」有關的內容,等等,也屬於院線的發行投入。到了這個月中期,「孔子」正式在院線公映。總計收回來3億人民幣。(當然現在看,「孔子」一億「孔」怕都不可能億了)
好,第一個月結算下來,院線共收入1億。於是按照合同,院線扣除自己應得的百分比,然後將剩下的給了發行方,發行方再按照合同與製片方分賬(如果有餘額的話,也看其合同是如何簽的,是否有「保底」,等等)。所以說,原則上是對製片方很「不公平」的。(但有一點必須強調。這個時候,是一個「店大欺客」,還是「客大欺店」的時候。比方在美國,最大的幾家發行方,和院線都是有長期合作的軟規則的,因此分賬的方式也就會與其他小發行方的有很大出入。另外,像湯姆克魯斯這樣的超大明星,可以不論發行和院線方面有否賺錢,只要從票房收進來一塊錢,他就能從院線的手裡收到10%,甚至20%或是更高的「第一塊錢」分賬。)
回到你的問題。在中國,票房收回來一億,製片方能指望拿到的不到4成,也就是不到4000萬。
在美國,到十年前,好萊塢的說法還是三一三,就是一億收入,3成給放映放,三成給發行方,三成給製片方。(注意:這是所謂「8大」或是「6大」片場的產品。其他不如這么大的製作的片子,放映方和發行方要索取的會更多。)
『叄』 電影院的一部電影票房是怎麼分成怎麼算
中國電影業對於票房分賬的基本規則如下:
1.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計入電子售票系統,數據統一匯總到中國電影事業專項資金辦公室(簡稱專資辦)。以專資辦的統計數據作為各方分賬的依據。(PS:這里小票更正一下,最終片方結算所使用的數據,為中數所提供)
2.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及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剩餘的91.7%認定為一部電影的「可分賬票房」。
3.可分賬票房中,電影院及院線提留57%,中影數字提留1-3%的發行代理費。剩餘的40-42%歸於電影製片方和發行方(大部分情況為40%)。
4.影片的發行方會收取歸屬製片發行方部分票房的5-15%作為發行代理費用。即為可分賬票房的2-6%作為發行代理費。
5.很多情況下,發行方預付影片的宣傳發行費用,這時發行方會收取12-20%的代理發行費。如果發行方承諾發行保底、買斷發行、預付製作費用等方式,將收取更高的發行代理費用。
6.部分影片同檔期處於競爭劣勢,出於增加影片排映場次的目的,給影院及院線承諾票房返點。返點一般佔到可分賬票房的3-5%。
7.製片方回收的票房回款公式為:1*(1-0.033-0.05)*40%*(1-0.1)=0.33為一般情況下的製片方分賬。
以上情況為例,一部最終票房1億的影片,回收的票房回款為3300萬左右。
附:中國電影的資金其它回收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版權收入:主要指電視放映權和互聯網播放版權銷售。這部分收入裡面,CCTV6的收購費用為140萬-400萬每部影片,主要根據影片的題材、頻道打分制度、觀眾期待度、演員陣容、最終票房決定。網路版權價格波動較大,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主要跟觀眾期待度、演員陣容、最終票房有關。
2.海外銷售:主要是海外其他國家包括港澳台地區的發行收入、版權收入。這部分收入目前較低,增長潛力大。
3.商務合作:主要是植入式廣告、營銷合作、活動冠名等方式獲得的收入。
4.授權及衍生品:主要是影片形象、片名、重要視覺元素等授權使用,以及版權衍生品的銷售收入。
5.政府補貼:主要是政府主導的文化產業補貼、地方政府專項補貼等。
6.行業補貼:主要是攝制3D或巨幕格式的影片,票房達到一定數量後,享受專項的行業補貼。票房在5000萬到1億元之間,獎勵100萬元;票房在1億到3億元,獎勵200萬元;3億到5億元,獎勵500萬元;5億以上重獎1000萬元。
其中,大部分中國影片的資金回收依賴票房分賬,可佔到影片總收入的80%以上
『肆』 電影票房收入中,電影院和製作方如何分成比例各占多少
我就說幾點,上面回答說的稅金和電影專資的比例都對,但是院線拿不到5%的票房,現在院線只能拿到大約2%,甚至很多院線都只拿到1%。然後院線目前對於影院的排片已經無法影響,尤其是簽約加盟的私營影院,
『伍』 電影票房是怎麼分的,影片發行方和院線方按一定比例分的嗎那麼如果院線方在票房方面作假呢
是的,絕大多數是按固定比例分配。
具體到某部很叫座的片子,院線和發行方單獨談。
你的問題其實關鍵是如何控制票房。
票房不是院線來統計,也不是發行方統計,而是中影來統計。
每一個影院在建造的時候,總局就強制要求他們安裝全國聯網的售票系統。
通過售票系統,中影掌握著全國的票房情況。
『陸』 電影上映之後的分成
以100塊票房為例:
1、國家直接先扣掉5%做為電影專項基金,3.3%的稅款 (這個分成是鐵打不動的)
2、剩下91塊半里,50%左右,直接分給院線和影院。
票房可分配收入= 總票房 ─ 3%電影基金 ─ 5.5%稅款 ─ 院線和影院分成款
發行方要在發行總可分配收入中逐項減掉下面幾項內容後,才是片方所得:
1)發行傭金
2)導演或主創明星獎勵(有或者沒有)
3)代為墊付的發行成本(拷貝費+宣傳費等)
4)稅金(往來發票都是要交稅的)
上面都減完了,剩下的才是投資商收入,然後你的第二個問題,剩下的投資商收入則是按當初投資商投入資金的比例來分了。
現在的分成影院吃的可真咸,也難怪一年上映的電影里有80%的電影是虧本了
『柒』 一部電影是如何上映,如何進行票房分紅的
一部電影的上映要經過籌備,製作剪輯,宣傳報審,然後才能上映,票房分紅大多是前期消耗消耗,演員片酬,還有投資人,出品方,院線。
很多人都說電影賺錢,其實說法比較偏頗,既叫好又賣座的電影才是真賺錢,有的電影口碑非常不錯,但是說去看沒幾個人去看那這個電影可能會賠錢,所以說電影賺錢其實是具有風險的,有時候你拍好電影未必賺錢,拍場電影也未必不賺錢,這都要看當時的狀況,而電影的上映也是有層層關卡的。
很多時候我們在電影院里看電影,覺得不過如此,但是每一部電影的上映都是非常艱難的,演員有一句話叫做台下10年功台上一分鍾,而任何能夠搬到台上供眾人欣賞的東西,都是經過層層篩選,越過坎坷而來的。
『捌』 電影院跟影片是怎麼分成的 比如一張電影票為30元,那麼電影院拿多少 導演能拿多少,製片人和演
按照中國電影的票房分賬慣例,假如是100元的票房,
5元錢是要上繳的電影基金,上稅3.3元,剩下的91.7元,
影院拿走35—40元,院線拿約5元,製片發行商方拿剩下的約50.
導演,編劇、演員沒有分成,只有報酬,但一般都會約定分紅。分紅導演和大牌演員一般沒問題,但編劇就拿得到拿不到就兩回事了。(本人就是編劇)
『玖』 電影票房收入中,電影院和製作方如何分成
可分賬票房如果一部電影的原始票房是108.3元,那麼製片方首先得要從這108.3元中繳納3.3元的特別營業稅和中影數字代理費,並同時扣除5元的電影專項基金。剩下的100元,被稱為可分賬票房。另外,中影數字代理費視票房而收。如果一部電影的票房在6億以上,那麼你那6億以下的部分繼續收取該費用,6億以上的部分則不需要收取。這個比例大概在1-3元。2.製片方到手票房到了這一步,影院院線與製片方的分賬就開始進行。目前比較普遍的分發是43%歸製片方,57%歸影院院線,這也是常年的老規矩。所以,製片方到手票房為43元,電影院到手的票房為57元。11年《金陵十三釵》的製片人張偉平硬是要將這一比例抬高到45%,鬧出了「八大院線聯合抵制」的事情,後邊電影局出面調解,最後定下來《金陵十三釵》票房5億前的部分按45-55(製片方-影院院線)的方法分賬,5億部分後按41-59(同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