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電影如何吸引觀眾提高票房收入 詳細
中國電影的不足 中國觀眾往往喜歡港台電影和外國電影,不大喜歡國內 港台電影,尤其是香港電影,其製作、出品的運作模式 是屬於商業化運作。港台電影是為觀眾的喜愛而製作的,電 影更具娛樂性。電影製作首先考慮的是電影作品能否賣得 出,能有多少觀眾喜愛,票房的收入有多少。外國電影,尤 其是好萊塢電影,更加註重觀眾的視覺感受。所以這些電影 具有娛樂性、視覺享受性,或輕松,或刺激,或享受。這些 電影深受世界各國觀眾的喜愛,電影拷貝的賣場,電影票房 的收入很可觀,電影在世界上的影響也非常大,許多電影成 為佳作精品。比如好萊塢電影往往情節曲折驚險、場面恢宏 逼真、畫面慘烈震撼、感情感人至深,給觀眾帶來視覺沖擊 與視覺享受。這就是他們電影成功的秘訣。 相對而言,中國電影比較嚴肅,側重於作品的思想內涵、 人物塑造、故事的敘述等。國內電影是為表達導演的藝術追 求而製作的。電影的製作往往偏重於文化事業性質,商業化 程度較低,對觀眾視覺感受的考慮遠不及香港電影和好萊塢 電影。因此電影的娛樂性不夠強,電影帶給觀眾的視覺享受 觀眾少,甚至寥寥無幾、冷冷清清,有何談世界影響和經典 佳作呢?現在的人們在空閑、休閑的時候,更注重輕松愉快、 中國電影的不足 改進與發展,電影人應當深深思考,電影製作的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㈡ 中國電影行業應該有怎樣的發展前景
參考《中國電影行業細分市場投資前景與企業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顯示,2014年,中國電影市場、北美電影市場分別實現累計票房40.4億美元、102.27億美元;2015年,中國電影市場、北美電影市場分別實現累計票房64.69億美元、109.52億美元。兩大市場規模差距進一步減小。北美電影市場票房規模較為穩定,而中國電影市場快速增長潛力巨大。
不過,今年以來,國內電影市場票房增速明顯放緩。業內人士認為,缺少內容、缺少人才等成為制約電影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
要根本上解決中國電影市場的內容、技術、人才瓶頸等問題,還得從國內市場找原因。中國市場發展快,但電影人浮躁、缺乏專業人才。好萊塢資源利用是一方面,但人才培養才是長久之計。
㈢ 如何在電影方面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
對於觀眾,提升其藝術鑒賞能力,即積極引入國外價值觀優秀正確,有一定社會意義的電影,或者獲獎電影。
對於市場,提升電影文化消費,引入國外大製作、商業大片等,同時加大對本土電影人的扶持政策,完善電影審查制度。(我們的制度存在漏洞,不然也不會有手撕鬼子、蝙蝠車大戰日軍陣地這種不是太好的影視作品面世)
對於本土文化,電影人製作電影時可考慮讓電影承擔起除商業之外的責任,比如通過電影加大本土優秀文化,傳統文化的宣傳。等等
㈣ 中國影視應如何發展
電影誕生已經有110年的歷史了,中國電影也經歷了百年的滄桑。在一百多年的中,中國電影經歷了發展與壯大,輝煌與低潮,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電影一直游離在世界主流電影文化之外,中國電影人也一直在追求世界的承認和肯定——即中國電影的國際化。
中國電影有著輝煌的過去,三四十年代中國產生了大量的優秀影片,像《一江春水向東硫》《漁光曲》《小城之春》等,有著很高的藝術性和觀賞性,以致與後代的評論家自豪的是說「歐洲六十年代藝術電影中的一切都可以在《小城之春》找到。」 但盡管如此,由於各種復雜的社會歷史原因,當時的中國電影卻並沒有贏得一種國際性的聲譽,所以,在西方各國權威的世界電影史中,我們很難見到關於中國電影的評述。隨後,由於東西方兩大政治陣營的對立,中國大陸電影則走上了一條獨特的自足的政治電影的道路,以一種叛逆的姿態傲立於世界電影舞台,拒絕著西方世界的承認。 改革開放後中國電影又開始了走向世界的歷程。
(一)華語電影的概念
在當前的電影世界中,很多電影都是由幾個國家和地區共同完成,導演、製片人、演員,投資來源等的組合越來越復雜,要單純的判斷一部電影屬於那個國家或地區已經是很困難的事了。早在90年代初大陸和香港就有關於《霸王別姬》的地區屬性的爭論。更好體現這個問題的是關於《卧虎藏龍》的爭論。
李安導演的《卧虎藏龍》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成功。有人曾統計過,不算在英國獲得的有"英國奧斯卡"之稱的英國學院獎,《卧虎藏龍》共參加29個大大小小的電影節,18個項目84次獲獎,更是中國電影首次奪得奧斯卡(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影片在許多國家(包括美國)都打破了外語電影的票房記錄。但隨之而來的是關於《卧虎藏龍》的版權問題。中國電影集團北京對外合作製作公司總經理鄭全剛在談到《卧虎藏龍》獲奧斯卡獎的意義時說:「這是華語電影的勝利。我們可以毫無愧色地說《卧虎藏龍》是一部百分之百的中國民族電影,它是由百分之百的中國影人製作的,百分之百的說中文,體現的是百分之百的中國民族文化。」而台灣媒體視《卧虎藏龍》為"台灣電影的典範",盡管國內人士聲稱,台灣方面並沒有這部影片的版權,這部影片還是在台灣獲得了金馬獎的6項大獎。與此同時,香港電影界也有很多人士,因為影片的男女主角周潤發、楊紫瓊,攝影鮑德熹和美術指導葉錦添都是香港人,而認為《卧虎藏龍》是香港產影片,而且,這部影片還史無前例地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16項提名,8項大獎。還有一個網上報道說,《卧虎藏龍》的所有權應是由徐立功、李安在開曼群島所成立的紙上控股公司所有…………
我個人認為,從"文化定位"的角度將這部電影定位與「華語電影」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正如導演李安所說:"我想這部片子是集合了兩岸三地的資源。"在當前的電影環境中,華語電影作為一個文化上的整體,表達著中華文明中特有的文化、風俗、語言等意義的或某些對歷史性事實的解釋,整體上代表著兩岸三地的電影成就。
兩岸三地的電影有著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台灣和大陸的藝術電影,在三大電影節上屢有斬獲,出現了像侯孝賢,蔡明亮,張藝謀,陳凱歌的一大批優秀的電影人 他們在上世紀後期的世界電影史上留下了中國的痕跡,但令人尷尬的是,精英文化的立場和沉重的主題讓他們原理大眾的生活,而在西方他們也未溶入主流文化之中。倒是香港電影取得了繁榮,八九十年代香港年產影片200部左右,在東亞,東南亞的電影市場上占據優勢地位,但隨著香港電影近年來整體上的低迷,香港電影的地位已經大不如從前。
李安的《卧虎藏龍》似乎為中國電影的國際化找到了令一條康莊大道。自《卧虎藏龍》在世界范圍內取得成功以來,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等國內最負盛名的導演紛紛投入到所謂的「大片」的拍攝中,而且大片們都取得了相當不錯的票房(甚至在西方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收入),但也得到大量的口水和爭論。那麼,在商業大片與藝術電影之間,中國電影的國際化之路究竟該如何抉擇?
(二)藝術電影的豐收
台灣電影和大陸電影在上世紀後期的歐洲三大電影節上可謂風光無限,侯孝賢,蔡明亮,揚德暢,王家衛,張藝謀,陳凱歌等的電影多次獲獎,這是中國藝術電影的高峰。這是華語電影的第一次國際化高潮。
陳凱歌的《黃土地》是華語電影第一次國際化開始的標志。影片描寫了弄家少女翠巧在八路軍文工幹部顧青的啟發下,大膽出走,抗拒世代相傳的命運,追求自己愛情和婚姻的幸福。在影片中,在大遠景中高天厚地與渺小如螻蟻般的人的對比,勤勞儉朴卻生活艱辛,命運悲慘的農人,那娶親的熱鬧場面,那時而歡悅時而悲涼的陝北信天游,滔滔不息的黃河,腰鼓,祈雨,牧羊,耕地等意象構成了一組整體的象徵,超越了一時一地的指向性,而上升到對我們這個歷史悠久的民族的歷史和命運的回溯和追問,透出一種歷史的沉重與蒼涼。
1989年的台灣電影《悲情城市》自1945年8月日本投降開始,至1949年12月國民黨定都台北結束。在這兩個極具意義的台灣歷史紀事之間,有著名的二·二八事件、戒嚴、日僑撤離以及白色恐怖時期。影片通過一個失語者林文清的家族興衰與情感歷程串起全劇,形象地刻畫了當時生活在國民黨暴政之下,台灣人民無聲的反抗以及無奈的沉默。它把二戰剛剛結束的台灣混亂的歷史破敗,濃縮在一個普通的家庭當中,用一個家庭的悲情來映照整個社會整個時代。這部電影獲得第46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張藝謀的《紅高粱》通過講述「我爺爺」「我奶奶」的愛情故事,展現最原始的生命的野性與粗獷,以及對生命和自然的敬畏與崇拜,表達對於自由的愛與鮮活奔放的生命的熱烈追求。這部電影獲得1988年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這段時期獲獎的電影還有《大紅燈籠高高掛》獲第48屆威尼斯電影節銀獅獎、《秋菊打官司》獲第十四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香魂女》《喜宴》獲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霸王別姬》獲法國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活著》 獲第47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春光乍泄》獲第50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當時的藝術電影的繁榮是有原因的。大陸當時還處在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過度時代,主要的電影製片廠也不反對拍藝術片(當時電影廠主要由國家出資養活,所以如果在藝術上得到認可,即使拍的藝術片在票房上沒什麼收獲也會得到支持)。而且當時處於改革開放的初部階段,人們的精神生活遠沒有現在豐富,藝術電影容易得到觀眾的認可。在這中情況下拍出的電影很多都具有非常高的藝術性。所以許多電影在當時都取得了相當可觀的票房收入,像《紅高粱》是400萬(這在當時是非常高的),《悲情城市》在台灣也有很高的票房收入(侯孝賢靠這還清了欠債),而《霸王別姬》的全球票房更高達2100萬美元(很可惜國內被禁)。總之,這時期是話語電影中的藝術電影的全面繁榮的時代。
這段時間是中國藝術電影的豐收時代,產生了大量的優秀的華語藝術影片,它們在屢屢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它們使西方開始關注和重視華語電影,華語電影已經成為世界影壇上不可忽視的新興力量,讓華語電影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影響,為20世紀後期的是世界影壇上寫下中國(中華)電影的重重一筆。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一些電影創作上的累贅,藝術電影的生存空間越來越有限,具體表現在創作資金的缺乏,票房的低下,在西方電影節上的收獲也相對稀少。如顧長衛獲得銀熊獎的《孔雀》票房僅為600萬,而《青紅》的票房才300多萬,而同期許多生業大片票房都有上億。而許多電影人,像賈樟柯,張元等第六代導演都尋求外部資金的支持來拍片,而它們的許多片子都難以在國內上映.華語電影的藝術電影進入了整體低潮的時代,只有少數電影人堅守著藝術電影的天空。
(三)商業大片的時代
在華語藝術電影逐漸低落的同時,商業大片開始在華語影壇展示風采,而且勢頭越演越烈。而且一些電影打入了西方主流院線,取得了非常可觀的票房收入。華語影壇進入商業大片的時代。
所謂的商業大片一般有著較大的資本投入,由知名導演執導,聚集眾多大牌明星,主要是為了商業目的(票房或獲獎),而且大多都是由多國或多個地區的影視資源,瞄準國際市場製作和發行,而且一般都獲得了票房上的豐收。
最早的成功的華語商業大片應該是2000年的《少林足球》和《卧虎藏龍》。主要有香港出品的〈少林足球〉製作成本5000萬港元,取得了非常理想的票房成績。其中香港票房6000多萬港元,日本近1.5億港元,韓國也有3000多萬港元,它當時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創造了港片的票房記錄。同年由多個國家和地區投資《卧虎藏龍》製作成本高達1500萬美元(這在的當時的華語片中是絕無僅有的),影片取得了很大的商業收益,它的全球票房更是高達2.13億美元(這是華語片的最高票房記錄),更唯一一次的為華語電影贏得了奧斯卡小金人。這兩部電影在世界范圍內商業上的成功大大刺激了中國電影人,僅接著,《英雄》《十面埋伏》《天下無賊》《功夫》《神話》《無極》《霍元甲》《夜宴》等商業大片紛紛出現,它們在國內幾乎都取得了過億的票房,在世界影壇上也掀起一陣華語電影的熱潮。雖然它們在國內飽受批評,但似乎為呼籲電影的國際化找到了另一條道路。
由李安導演,周潤發、楊紫瓊、章子怡等主演的《卧虎藏龍》是一部武俠片,影片以"盜劍、奪劍"為契機,帶出人物關系,逐步展開兩男兩女(一對中年男女和一對青年男女)之間的情感糾葛、江湖恩怨。其中,一對代表傳統,一對代表現代。李慕白克己而又執著於對愛情的追求,岳秀蓮洞明人情,時時為他人著想,始終無法放下對死去情人道義上的忠誠,雖然深愛李慕白卻一直無法接受李慕白的愛。玉嬌龍可以說是集現代少女的另類與反叛於一身的人物,她以自己的好惡作為分辨是非的唯一標准,羅小虎個性狂放不羈,卻又是個重情重義的血性漢子,不惜放下大漠中的一切千里迢迢來尋找舊日的戀人。整部影片飽含著濃厚的俠義精神和深沉的人生哲理。它飄逸優美的武打設計、精心構造的傳統中國韻味、江南的靈秀與沙漠的雄渾、引人入勝的劇情懸念征服了西方世界。很多人認為它是華語電影國際化的標志,但拋開關於《卧虎藏龍》在藝術和武俠上的爭論不談,我覺得電影在商業運作上的表現都不能算華語電影國際化的典範。《卧虎藏龍》的製作資金為1500萬美元,主要來源與哥倫比亞電影製作公司的運作(其中國內僅為100萬美元,還是投資人千辛萬苦拉來了的),他們以劇本和演員和公司品牌獲得保險公司的保險,再憑它得到銀行的貸款,這種「空手道」的運作手法又使他們十分賣力的為影片做宣傳,以提高票房。雖然《卧虎藏龍》在美國狂攬1.8億美元票房,但由於國內運作的失敗,國內的投資商並沒有因此得到收益,所以《卧虎藏龍》僅是華語電影國際化中文化上的成功。
而另一部大製作的《英雄》在運作上成功得多。《英雄》成本3100萬美元,多方共同投資(大陸為主,主要來源與銀行貸款),在全球工取得1.88億美元票房。從它開拍一直到上映關於電影的報道都不斷出現在媒體上,它在中央電視台等多家電台上的廣告宣傳,它對盜版的預防,它對與《英雄》相關的各種產品的開發,在人民大會堂高調首映………可以說《英雄》的策劃宣傳和商業運作非常成功:在國內上映十天票房過億,二十天票房過2億,在北美兩周票房近6000萬美元(而且是連續兩周票房榜首,這是絕無僅有的)它的DVD,VCD版權賣了1780萬的天價(甚至據說用官方的壓力才讓《英雄》提早在美國上映)……它創造了很多華語電影的奇跡,當然,這與影片本身密不可分,包括有號召力的導演和大牌明星,唯美的影視畫面,富有想像力的武打,等等,但我認為出色的商業運作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
包括《卧虎藏龍》《英雄》等商業大片讓華語電影進入西方主流文化圈,並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但已經有專家指出這不是長久之計。記得看過一篇文章中有個德國觀眾看完《十面埋伏》後不解的說「真搞不懂這些人整天在天上飛來飛去有什麼意思」,可以預見,以武俠片為代表的華語商業大片在西方視覺厭倦後又將淡出西方主流,那麼,華語電影的國際化之路究竟在何方呢?
(四)關於華語電影國際化的思考
在藝術電影和商業大片中該如何選擇?華語電影究竟該如何走向世界?我覺得該從多方面入手。
首先,要尋求藝術與商業的雙贏。這個方向是可行的,從早期的《紅高粱》《霸王別姬》就可以看出。像近年的《2046》在國內票房有3000多萬,香港也有近3000萬,也是處於贏利的狀態。陳可辛的《如果愛》也有相當不錯的票房。在這方面有國家政策的原因,我們都知道國家對影視的政策太緊了,很多十分受歡迎的好片子都由於一些原因不能在國內上映,這不能不說是中國電影業的損失和桎梏。像投資1200萬的《世界》,光北美地區的發行權就賣了200萬美元,可以說在商業上也是有利可途的,但進不了過內的電影院。在如《山峽好人》,得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但上映遙遙無期。我希望文化和電影的創作能有一個更加開放的環境,這一定有利與華語電影的繁榮。
其次,要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東西。中國目前的電影在製作方面遠不能和好萊塢相比,我們最大的優勢就是五千年的文化傳統,而且這在影視方面有著非常高的價值。一部取材於中國古代木蘭從軍的美國動畫電影《花木蘭》的成功就是典型的一例。這部動畫片於1998年6月在洛杉磯首映,後在全美國取得了1.2億美元的票房成績,全球票房收入為3億美元。既然西方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東西都能成功,為什麼我們不能呢?
第三,更加深入的參與國際影視的製作與開發。可以說中國目前已經開始參與國際影視的製作中餓,而且是主流的,我們在很多電影中都可以看到中國電影人。但是目前中國參與的主要都在東亞國家和地區,離西方主流社會還很疏遠,當我們的電影公司廣泛的參與到西方主流電影的製作中時,我相信要讓華語電影在西方主要院線上映應該不是什麼難事(起碼在技術上是),而且這可以提高我們自己的影視製作水平,對我們自己電影水平的提高也有幫助。
這只是我對與華語電影的一點看法,我希望華語電影能在世界上開出燦爛的花朵,我希望華語電影能有美好的明天。
㈤ 我們中國的電影事業應該怎樣才能發展起來呢
如果中國的電影質量有外國那樣就好了
㈥ 中國電影怎樣由大做強
這十幾年來,中國電影業迅猛發展,一是國家的產業政策扶植的結果;二是城市化進程和數字技術普及與應用的結果,電影生產、創作行為與審美運動與時俱進。但是,我們需看到,相較於游戲產業的2000億元、電競產業的900億元規模,電影的經濟體量不大,電影創作的質量也並不穩定。
重視電影藝術創作的質量,仍然是新語境下中國電影創作務實發展的根本。優化電影題材和藝術表現結構,改變電影創作機制,提高創新能力;堅持內容為王,通過電影的人性價值與文化內涵的表達,創造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在探索追求中不斷創造豐富的審美空間;推進資源整合,克服電影短板;既講普通話,又講地方話;轉換視角,既保持,又放開;積極關注變化著的大眾觀賞趣味,提升電影藝術的活力和對外電影的「大循環」的全球化能力與水平,更有力地增進全社會的電影與文化獲得感,持續提供值得重視的新鮮經驗,同時,也為提高中國電影在全球電影發展空間的影響力、有效地建構中國電影與世界電影的關系提供方向。
㈦ 如何提升中國電影核心競爭力
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取得了跨越式發展,但在資本的裹挾之下,其創作層面不斷遭遇價值觀和藝術性危機,核心競爭力亟待加強。特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語境下,中國電影提升核心競爭力的使命更為迫切,而堅守文化自信,則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
當下,國家層面的戰略部署如機構改革以及主管部門的諸多措施,都在這一方面進行著調整,從文化主張這個根本層面入手來解決核心競爭力的問題。其次,國產影片在文化表達層面不能墨守成規、抱守殘缺,應當注重中華優秀文化的現代化解讀、國際級呈現與世界級製造。這方面成功的個案已有很多,如《紅海行動》中的將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等主流價值觀與高科技戰爭類型對接,以及對人物立體性和人性豐富性的書寫,摒棄了對「高大全」和「偉光正」式的人物刻畫,在保證影片社會效益的同時充分實現經濟效益。這便是其核心競爭力的具體體現。來源:中國文化傳媒網
㈧ 中國喜劇電影該如何發展下去
將媚俗進行到底即可。
㈨ 如何提升中國電影產業核心競爭力
來源:知乎
以下是王健林私享會的演講實錄: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中國文化走出去」。講三點:
「 一、文化為什麼要走出去 」
1、軟實力才能征服人心。
西方經濟學把國家實力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硬實力不必說了,經濟基礎、軍事等等。軟實力是什麼?文化、教育、體育等方面,在這些方面,文化是軟實力的核心要素。真正在世界上影響人心、征服人心的不是硬實力,硬實力可以征戰但不能征服。
我舉兩個例子,我們在初唐盛唐時,用兵最少,但八方來朝,當時西安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唐朝時候歌舞昇平,皇家樂府工作人員差不多有四萬人,比我們國家樂團多十倍都不止。為什麼世界各國都願意來呢?因為唐朝的文化發達,我們有很多發明,都願意來交流。
再舉一個反面例子,美軍把伊拉克、阿富汗等國家,短短幾天就收服了,但征戰到現在,不管怎麼折騰,不管扶持哪方面的人上台,這兩個國家依然一團糟,生活水平遠不如戰前,老百姓怨聲載道,什麼原因呢?就是征戰後,軟的東西文化相沖突,特別嚴重的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文化上的沖突沒辦法解決。所以說靠文化、靠軟的東西,才能夠真正的讓人服氣。
2、增加中國影響力。
最近三百年以來,中國沒落,中國的轉折就是從乾隆開始,有人說「康乾盛世」,實際上到乾隆就已經由盛轉衰了。從那算起到現在差不多三百年,三百年來中國國力漸衰,西方大國崛起,西方強國的各種生活方式、文化對中國全面影響,幾百年來在中國形成一股崇洋媚外的風氣。具體的表現是什麼呢?就是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什麼東西都是外國人好。不管什麼事,哪一件中國人自己說好,那一定不行,外國人說好這事就行。所以我們不管拿什麼獎,不管是什麼電影獎、音樂獎,甚至是文學獎,不管什麼東西都是外國人給的好。國人不管做什麼,都缺乏自信。
現在中國人提出的口號是「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六百年來全球有九個大國先後崛起,中國如果實現復興是十個大國,這六七百年來其它九個大國都叫「崛起」,唯獨中國提的口號叫「民族復興」。什麼原因呢?中國曾經在世上厲害了兩千多年,這三百年才沒落下去。所以我們不是新的崛起,是復興。那麼中國要實現民族復興最重要的是什麼呢?當然發展經濟、發展軍事,還有一條就是要在文化領域里,改變西方影響中國的現象,把影響中國變為「中國影響」。別看四個字,兩個字一顛倒,內容完全不一樣。
中國現在提了要民族復興,建設小康社會,光靠經濟走出去是不行的,文化也必須配合走出去,硬的軟的一起走出去,這樣才能真正的實現民族復興。
3、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現在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從哪來?關著門自己說文化自信這不行。所謂的文化自信是自己民族文化,拿出去跟別的民族文化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增強自己,在比較中顯得更高更好,這個自信才能有。怎麼去比較?只有通過交流才能比較。所以說文化增強自信的必由之路,就是中國文化要走出去,在世界上與其它民族文化相比較、鑒別,然後吸收精華,去除糟粕,提升自己,逐漸建立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所以說中國文化不走出去,建立文化自信也是一句空話。我記得毛澤東曾說過「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有提高」,就是這個道理。
「 二、文化怎樣走出去 」
都說中國文化走出去,前兩周政治局還開會,專門議了文化走出去。但是文化如何走出去呢?我談幾點看法。
1、要建立傳播渠道。
建高鐵,要先建高鐵線路;要開車,要先把公路建起來。這就是基礎設施,有鐵軌,有高速公路,火車和汽車才有跑的可能。同理,中國文化要走出去必須先有傳播渠道。現在中國文化在對外傳播中,無論電影、電視、網路、平面,諸多方面都嚴重缺乏渠道。我們說話的聲音,海外絕大部分的地方聽不到。你不要以為西方的媒體就是客觀的,這是完全錯誤的。所謂的大媒體、主流媒體都一定有他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它會為自己的精神世界服務。在海外,看到中國的報道,基本上都是負面消息,老百姓從哪獲取知識呢?一般都是從媒體獲取。真到中國旅遊,改變印象的有沒有?有,但很少。所以我們要建立一個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渠道。
我舉一個例子,電影怎麼發出去的?全世界電影公司不知道多少家,美國的獨立製片人公司超過三千家,但只有六家公司有全球發行渠道,這也是這六家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號稱「六大」。其它公司,單講電影電視收入,已經超越六大中的兩三家了,但是通通不能稱為「大」,就因為他們沒有全球發行渠道。
中國電影依靠這六家發行渠道,能發出去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中國電影近三年翻了一倍都不止,但中國電影這幾年來海外票房基本上沒有增長,什麼原因呢?海外收入跟國內的市場不匹配,這還是在2012年我們萬達並購AMC以後,中國電影在北美地區還放一些,從此就看出渠道的重要性。現在中國有些電影拍出來後,在北京或上海搞一個首映,號稱全球首映,那都是忽悠,不可能是真正的全球發行。
2、需要打造內容品牌。
除了要有傳播渠道,另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有內容品牌。美國文化影響全世界,美國不僅是經濟強勢,文化更強硬。美國出口的第一產品既不是飛機也不是其它事情,而是文化產業,美國文化產業佔了GDP24%,排在第一,美國文化的GDP產值佔了全球1/4,全面影響世界。美國文化不光是渠道強,還有很多著名品牌,比如奧斯卡、格萊美、迪斯尼,甚至包括肯德基、麥當勞,它創造了方方面面的東西,影響美國傳統的思想價值觀,教育全世界從小就形成唯「美」主義。
那麼中國文化走出去,除了盡全力打造自己的傳播渠道以外,還要打造我們自己的、在全球真正叫得硬的內容品牌,沒有這個光有傳播渠道也不行。如果不把內容品牌建設起來,我想不管是花多少錢、過多少年,最終還是回到原點。
3、依靠民企走出去。
文化走出去,靠誰走出去呢?政府當然是可以走出去的,政府本來就應該作為文化走出去的主導力量,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政府走出去靠的是財政投資。第一投資的財力有限;第二還有長期持續的問題。所以完全靠政府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在深度、廣度、持續性方面,是難以做得深,做得久的,政府可以做指導。
為什麼國企難以走出去呢,國企代表著國家,走出去不是走到外省去,是走到外國去。走出外國去,中國國企首先過不了審批關,特別是在文化方面更敏感,所以我覺得國企是很難走出去。
只有民營企業是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主力軍。依靠民企文化走出去,這個認識可能現在人們還不認同,但是我相信通過幾年的實踐,會慢慢統一認識的。第一,因為民營企業走出去一個是民企容易解決審批問題,比如說我們收購英國的歐典院線那要經過歐盟的十幾、二十幾個國家的審批,我們上周已經拿到正式的批文。要是個國企,這么多國家,指不定卡在哪了。而且它是歐洲的第一大院線,民企肯定是容易審批。
而且,傳播中引起的反感較少,容易教化。你傳播什麼東西,寓教於樂,讓別人樂呵呵的接受,主動的接受,花錢來接受,那才叫本事。不然的話硬生生的去宣傳那可能不行。民營企業因為它是拿自己的錢來做的,它一定要想要我怎麼把這個錢收回來,怎麼樣讓別人接受、買我的產品,可能我們會在宣傳真善美和市場方面會容易找到平衡點,做出既能表現中華民族的特色,又能表現我們中國自己傳統價值觀,又能讓外國人接受的東西。
而且從民營企業長期發展戰略來看,它能夠做比如說現在三年五年內是虧損的,但是五年八年以後才能贏利的決策也可以做,國有企業很難做到這一點。還是舉一個電影院線的例子,2006年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我們蓋了很多萬達廣場,我說投資電影院吧,我的手下人告訴我,全國才十億票房,就算20%的利潤全國才兩億,投資怎麼收回來。可是我講,我們就賭吧,它總要增長吧,就賭十年增長100億,還沒敢說增長太多,增長100億的時候就是20億。真的,這個公司是虧了三年以後才贏利,但是我們還是趕上一個比較巧的時期,就是從那以後進入中國電影黃金十年,如果沒有黃金十年,可能熬的時間更長。像我們海外一些文化產業投資也是這樣的,也是需要熬時間的。民營企業因為是老闆終身制,他可以考慮更長遠的戰略。
「 三、走出去的政策建議 」
文化要走出去,知易行難。說的是很容易的,怎麼走出去?到現在這么多年沒走出去,肯定是很困難的。我有三點中肯的建議:
1、國家支持要給力。
現在中國文化企業有一個問題就是規模普遍偏小。上百億美元的,除了萬達,可能還沒有。外國兩百億、三百億的公司一堆。而且現在文化企業,外國叫娛樂企業,基本上都是全產業鏈,全媒體,很少有單獨的電影公司,都是電影、電視台等等合並起來的。所以我們這些文化企業走出去和這些大的財團競爭。就本身實力,還有制度方面的抵觸問題,所以對抗就很難,走得比較困難,就需要國家給予扶持。
支持要真支持。我舉一個例子,我到法國電影協會做了一個調查,我說法國人也就是個中等國家吧,但是為什麼法國電影可以在全球排第二,影響力那麼大?法國的電影節可以說世界第一節,奧斯卡名聲大,但是大家忘了奧斯卡是一個獎,就是兩個小時完事了,戛納一個節日,一辦就辦一周,是全球最大的電影節,而且法國電影節還有世界影響力。
法國人很早就認識到,如果不對法語電影支持,英語片就會占滿全部市場,所以只要是投拍法語片,法國本土電影,國家一律先給50%的出資,比如說你投一個億,先給五千萬,放映如果產生虧損,再由國家補貼虧損的部分,一個億虧了六千萬,國家就由五千萬變成補六千萬,就是靠這個政策,還有一些稅收等其它優惠政策。所以說在法國沒有任何好萊塢限制的情況下,主要靠法語電影,其實這種現象很多的,德國、西班牙、日本韓國很多都是這種形式。所以必須國家政策給力,才有可能使文化走出去做得更好。
2、要放寬對文化走出去的審批。
支持文化走出去,說了很久了,兩周前剛開了會議,談到走出去。但是我又聽說,最近外匯流失,又說對不管什麼樣企業的投資並購,不管是製造業、文化業通通審批要收緊,對外投資縮減。我覺得這個政策上就應該有所區別,對待投資也要區別對待,文化的並購談判是特別復雜困難的事情。
我們這次並購的歐典,始於五年前的談判,我跟歐典的董事長不知見了多少次,但就是談來談去也談不下來,真正的機會是什麼?英國一脫歐他就慌了,他擔心走向趨勢會改變,所以趕快想把它賣掉。這種文化資源類的並購,還有一些品牌文化的並購,我覺得國家應該在這些審批方面要放寬。如果一視同仁,或者是不管什麼都從嚴過審,談文化走出去就非常困難。
3、要打造文化龍頭企業。
美國電影有超過三千家的企業,真正有全球競爭力的就只有六家,這六家不是每年自己拍片,自己拍的片子撐死1/3,一半或者是1/3,剩下的就是靠發別人的片子,收錢。有核心競爭力的就這么幾家,美國旅遊企業大型的超過一千家,還不算小的。真正影響力的品牌就是兩個,迪斯尼和傳奇。這說明什麼呢,文化要影響本國進而再影響世界,而不是靠一堆人,幾個大品牌就決定了,要靠龍頭企業。
我們有句古話說的話,萬只小舢板,也抵不了一隻航空母艦。就戰鬥力來講,一萬只小船並在一起,也抵不過航空母艦。
就是說中國文化要走出去,不管是在國內走還是向外走,首先中國文化要有龍頭企業,而且還不止一個龍頭企業,要有一批龍頭企業。中國如果能培養出十個八個年收入在百億美金,兩三個幾百億美金的綜合性文化產業收入的文化企業,可能我們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當中我們就能夠佔領潮流。時間關系,我就單講一個文化走出去,謝謝大家。
㈩ 中國如何運用電影手段提升文化軟實力,大家給點意見!!!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問一下樓主你平時所接觸的國產電影給你帶來的是怎樣的一份心情?
本人學術短淺,暫且發表一下個人觀點。我認為有一個簡單的例子,也許有點靠譜。近幾年隨著中國迅速的發展腳步,讓我們越來越多的接觸到所謂資本主義的事物甚至是連思想也越來越感到需要徹底地得到解放。拿美國電影做比較,動不動就是龍卷風般的像我們襲來,票房自然不用說。他們靠的是什麼呢?所謂的(阿凡達,鋼鐵俠,變形金剛,)大家都知道,這些都是暫且虛幻出來的,可是好萊塢卻能把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全都實體化一樣的活生生地擺在國人和世界眼前,敢問哪個國家不為這些東西所吸引震撼,且越來越多的加入到好萊塢所鋪設的這個圈子中來。靠的是高比度的含金技術量。敢問,還有誰能與之匹敵?
個人認為,中國需要電影,尤其是一定要拍出好電影,並且一定要具有咱們國家自己風格的東西。中國的文化種類繁多,人口尤為稠密,各種藝術的相結合所碰撞出來的東西等等等等,都可以拿來當做很好的題材。可是呢?要麼是含金量極低的,要麼是純粹的商業類型,要麼是各種各樣一味的模仿抄襲,這些雖然東西很爛,可是還有一個更爛的共同點,沒內涵,或者說讓人找不出所謂的內涵。這就讓很大一部分群體無法接受,根本不買賬,寧願多花幾十塊錢去看外語片,因為什麼,不能說明別人的東西有內涵有講究,我認為關鍵除了一部分人崇洋媚外,更大限度的感受刺激和高科技所帶來的心靈震撼,且追求時尚,還有就是愛國情操。
此刻我想聽聽樓主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