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人物分析要怎麼寫啊
電影人物分析最好先看懂電影,但並不是要求你明白明白導演要表達什麼,而是要明白自己從電影中感悟到了什麼。感悟到的就是人物帶給你的,從他的語言著手比較好,因為語言是人物性格最直接的體現。至於具體文章還是自己寫比較好,因為寫的過程會使你多次反復回憶電影,有助於對其體會,對自己這方面的訓練也會有幫助。文章不必拘泥於固定格式,有感而發是最好的。
Ⅱ 電影表現手法都有哪些
【電影景物描寫】劇作對人物生活環境中的風景和各種物象的描寫。它表現人物活動的時間狀態和空間特色,是創造典型環境的重要條件,是銀幕造型的一個重要方面。景物描寫,可用於轉換時空。通過描寫人物對景物的感受和反映,可以借景抒情,表現和點染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情緒色彩,有助於形成影片的風格特色。景物描寫要從生活出發,符合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發展的規定情境,有特定時代的和濃郁的生活氣氛。
【電影細節描寫】細節描寫是對表現對象的細微部分進行細膩描寫,是作品形象描繪的最小單位,但對其只有意義性要求而無統一的量的規定性。電影劇作中的人物性格塑造、事件發展、典型環境、主題思想都是通過許多有機聯系的細節描寫來實現的。細節可以擔負一切劇作功能。電影中所有表現元素都可以通過精心構思成為細節,如聲音細節、人物細節、景物細節、物件細節、色彩細節等等。生活細節成為藝術細節,必須經過加工和提煉,成為有一定意義的細節。電影細節描寫要有獨創性、可視聽性和真實可信性。
【電影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國繪畫的一種技法,即用墨線勾描人物和各種景象特徵,突出其神韻,不著顏色或略施淡墨,以形象本身簡潔的特徵表露喚起讀者聯想,得以豐富形象。這種手法借用於電影劇本創作,指電影劇本寫作不可能對對象做長篇的詳盡描繪,運用白描手法,可以簡潔鮮明地突出所表現形象的特徵。以形傳神。
【電影象徵手法】電影編劇通過一定劇作形象的描寫,寄寓超越具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等抽象內涵的一種藝術手法。從影象構成角度看,那些屬於影片整體構思的或始終屬於劇情本身的藝術元素,除了他們的直接意義外,還寓意著更深廣的涵意(如概念、思想、感情、精神等),這就是電影的形象象徵。電影的影象象徵分為寫實性象徵和符號象徵兩大類。
從電影綜合藝術元素的構成看,象徵手法所描寫的象徵形象有四種基本范疇:1.視覺性象徵形象。影片《大決戰》中毛澤東和周恩來邊推碾子邊商量戰事,是推動歷史車輪的象徵;影片《神鞭》中傻二的辮子,作為某種傳統文化精神的象徵被刻意突出;影片《紅衣少女》中,安然身著醒目的紅衣的造型,是人物開放向上精神的象徵。2.聽覺象徵形象。影片《夜行貨車》中詹亦宏向摩根索逼近時,以列車轟鳴聲,象徵民族正氣。3.視聽結合象徵形象。影片《鄉音》末尾獨輪車的視覺形象與火車轟鳴聲的聽覺形象交叉,象徵新舊生活的沖突和歷史趨勢的必然性。4.敘事性象徵形象。主要指情節和細節的象徵。有全局性的,也有局部的。影片《老井》以全部情節敘述構成影片的整體象徵——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頑強生存意志。《老井》中,先後三次出現婚後的旺泉倒尿盆的細節,象徵著他終於融入傳統。
【電影怪誕手法】指在電影劇作中對所描繪的人、事、物、景,運用種種古怪離奇、悖於常規、異常變形、極度誇張等刻畫方式。怪誕手法給人以新奇、刺激的感受,能引起興趣和加深印象,但描寫怪誕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於通過怪誕揭示人物心理活動,反映和揭露社會生活的不同層面和實質,表現或深化主題等。怪誕雖然不符合生活的表面現象,但符合藝術的真實。怪誕手法的運用有全劇整體性的,有僅在劇作局部使用的,也有與寫實手法相交叉使用的。
【電影寫實手法】 電影劇作中追求逼真地、如實地描繪客觀現實的方法。客觀現實世界是多維的、縱深的、動態的,包括歷史和現實的各種人物、社會環境、自然風貌等等。寫實手法要求對重大的歷史事件、各類人物和社會生活風貌的描繪不作人為雕砌,要求環境和細節表現逼真、精細描繪的態度。寫實手法有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區別。現實主義的寫實手法反對自然主義對生活的機械照相,而要求藝術的典型化。
Ⅲ 關於《當幸福來敲門》這部電影的內涵,藝術表現特點,以及對電影中人物和電影表現手段的領悟和感受
很感人,雖然沒有流淚。一個男人的堅持,換來的是他想要的一切,但,這真的是他的一切嗎?
本人最近的生活也十分不順,經濟上面臨著威脅,但看了這個片子……說實話雖然並不能改善我目前窘迫的生活,但至少讓我有了方向。我知道,幸福要來敲我的門了。
沒錯,就在現在
Ⅳ 如何寫好電影的人物分析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
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
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
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
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
1.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
1)人物外形表現: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
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意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
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
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宏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致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巧、結構和導演方法。
3.分析人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
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復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
4.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
Ⅳ 求一篇電影人物的評價
書評:
《芙蓉鎮》是描寫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一部力作。很早前,著名導演謝晉與著名演員劉曉琴合作演過這個電視劇,或者電影。今天拿到這個小說原版,看的卻不來精神。看到豆腐西施胡玉音與鐵帽右派秦書田掃街產生愛情的那會,就沒再看下去。
《芙蓉鎮》導讀有這樣幾段話:
1首先吸引我們的,是作者手中那支散發著濃厚泥土香氣的風俗畫筆。那夾岸長滿木芙蓉的一河綠波,那邊遠山鎮青石板街上的雞鳴犬吠,那五嶺上脈腹地里悠揚的民歌都令人神往,暇思。
可是這種嚮往與暇思從何體現?我沒有看到。小說里除了滿庚哥與胡玉音相識相愛或分手那會散發些泥土香氣的氣息外,往後便是一片烏煙瘴氣。這種泥土芳香氣息被濃濃政治革命氣息所掩蓋。清麗的木芙蓉一河綠波成了一河污水禍水。
2芙蓉鎮這個小社會,其實也就是一個小小的性格世界。人物性格刻畫的深度,決定著作品的思想深度。因而,每人人物的個性愈突出,性格愈豐滿,小說就愈能廣泛深刻地再現社會復雜面貌。小說《芙蓉鎮》之所以使我們感到有較大的思想深度和容量,具有一般小說都難以抵敵的密度和厚度,其根本原因,是它創造了三四個血肉豐滿,個性鮮明,具有豐富社會內涵的典型人物。
但是作者忘了人物豐滿豐富的根本立場。這幾個人物都不給人美感。就無從談它思想的深度與厚度。就是有深度與厚度也是反面的深度與厚度。這樣理解未嘗不可。
胡玉音是比較正面的人物形象。她外貌秀美,心地善良,是個外柔內剛的女人。對生活充滿熱愛與嚮往。雖然一生經歷坎坷,卻不乏享受浪漫與愛情。直到最後那麼落魄時還營造了與窮書生秦書田之間的落寞愛情。雖則嫵媚並不妖媚。雖不令人嫌卻也不令人喜。她身上有許多愚昧的東西,直最後可能也沒有覺醒。
當運動來時,她藏在娘家兩個月回來。在尋找黎桂桂途中,遇到秦書田。她所表現出的驚恐情狀與言語。展示她可悲愚昧落後的一面。
你這個五類分子,快滾開,莫挨我,快滾開。
姓秦的,都是你,都是你。在我招親那晚上,你和那一大班妖精來反封建,坐喜歌堂,敗了我的彩頭,喜歌堂,發災堂,害人堂,嗚嗚嗚,你何苦收集那些歌?何苦反封建?你害我一生不夠,還害了桂桂。。。
她為什麼斷定她的災難就是秦書田的這喜歌帶來的呢?她不同情與她一樣悲劇命運的秦書田。這種愚昧落後呆鈍充斥作品每個人物性格里。可謂深刻,卻令人失望。感覺不到窒息的悲哀也感覺不到新鮮的陽光。使人感受一種十分厭倦灰暗的色彩。
李國香卻是陰險狡猾,老奸巨滑。壓根底就是個畸形變態。年紀輕輕。她的那些仇恨與革命鬥志哪裡來?那些整人軟硬兼施的本領哪裡來?她的內涵沉府與冷酷哪裡來?也許是時代造成她的悲劇性格。這方面的豐滿展示她性格里另一面的貧瘠。知識,現實理論與心靈的貧瘠。
而這種貧瘠充斥每個人物的精神里。無法透破自身悲劇意識的性格形態。
反面的李國香在受到小紅衛兵的恥辱與批鬥時,百思不得其解。但還得處處表現出自己與叢不同。扛片石,篩沙子,寧願自己咬著牙齒搞單干,背片石子上腳手架。也不跟胡玉音或秦書田合夥。
他們都是固守在自己狹隘王國的囚徒。這是國家政治造成的悲哀,更是人性的悲哀。如若這種思想的深度達到某種社會存在的普遍性,還要用那種經驗對照思想深度,可是令人感慨。
王秋赫卻是丑態百出,在哪個特殊的歷史舞台如一個蹁躚的魔鬼。這個人物不乏他的生命力。從古到今這種人物的確富有他的現實意義。
秦書田的癲狂與發痴雖從另一個角度表現出他的幽默與可愛性。卻也不令人喜愛。特別是他跳的那段黑鬼舞,以及其他的種種超越現實的樂觀表現。連李國香這么冷酷,革命的人物也覺得羞辱。他的幽默與癲狂已經超越他所要表現的可愛可尊的一面。
通篇都是讓人無法保持讀下去的鬧劇,悲劇。
特別到了最後還搞出了胡玉音與癲子秦書田的一段畸形愛情與畸果。剝奪了他們身上僅存的一點淳樸與可愛之處。我是無法保持看完的韌性的。雖說時代造成的悲哀。最終不能給讀者一絲的美感。但我覺得人性中永遠有值得尊重與敬愛的地方。應該有一點閃光的東西浮出層面。
作者曾做過這方面的努力。那是從秦書田身上著筆的。他對胡玉音的態度表現出他的善良與正直的品質。他自己夠不幸了,卻更同情和憐惜玉音。當他看到玉音不吃不喝,作踐自己。他流淚了。可這樣一個扭曲變形的秦癲子他的這點光亮能夠征服讀者嗎?他的光亮不能夠浮出他本身巨大的灰暗,更透不破作品本身巨大的灰暗。
所以我覺得這部作品的人物層面都太低,思想也太沉悶。雖然有它的深刻性與現實性。但不喜看。
倒是裡面的幾首喜歌好聽,詞兒好看,帶著深厚的泥土香氣。只有一段覺得用的不錯。其他的感覺彷彿用錯了地方。
青布羅裙紅布頭,我娘養女醵豬頭
豬頭來到娘丟女,花轎來到女憂愁
石頭打散同林鳥,強人扭斷連環扣
爺娘拆散好姻緣,郎心掛在妹心頭。。。
團團圓圓唱個歌,唱個姐妹分離歌
今日唱歌相送妹,明日唱歌無人和
今日唱歌排排坐,明日歌堂空空落
嫁出門的女,潑出門的水喲
妹子命比紙還薄。。。
這是胡玉音出嫁時村子姐妹送她時唱的喜歌。起了暗示她今後的命運的作用。
而胡玉音與秦癲子相愛那會唱的喜歌卻不合實際。
洞房端起交杯酒,酒里新人淚盈盈
我姐生得象朵雲,隨風飄盪無定根。。。
我想那個時候,秦癲子唱不出來,胡玉音還和唱著,就更不可能。小說是可以虛構,但是人的情緒卻是真實的。這里感受不到歌詞本身所賦有的魅力與美感。
為什麼不能保持一點點能讓人產生美感的東西呢?後面可能有,但已經不能超過前面的灰暗與醜陋了。我沒有看完。
影評:
是的,《芙蓉鎮》是一部灰色的影片,同時,因了這灰色保持了難得的美麗與優雅,它也成為一部內容與形式俱佳的經典之作。純粹的人性貫穿全片,放射著耀目的光芒,抵抗著那個灰色的年代。樂觀與絕望,欣喜與悲傷,平靜與混亂,真實與虛假,在片中一一對照又一一平衡。
這樣的《芙蓉鎮》,所造就的轟動與成功,幾乎是必然的——謝晉最後一部「傷痕」巨片,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創作力量,在電影票幾毛錢的年代輕取過億票房,甚至創下內地影片在香港最高票房紀錄。
幾番運動幾番秋:
一個幽靈一般的聲音
「活下去!像牲口一樣地活下去!」
始終記得的,是這一句驚心動魄的台詞。是怎樣的年代,才會有這樣沉重的擔待?是怎樣的人性,才造就了這樣堅忍的信念?年輕一代在這樣的情節面前,也許會目瞪口呆,但那麼陌生、那麼遙遠的事情,其實離我們不過三十來年!《芙蓉鎮》扯開的,就是這一段塵封的記憶,那一道歷史烙下的痕跡。
故事從1963年開始,到1976年結束。這中間「四清」、「文化大革命」,幾番運動幾番秋。「芙蓉姐子」胡玉音從個體致富典型,到失去一切的「富農婆」,再到「非法同居」的「黑夫妻」、監外執行的勞改犯,最後重新回到米豆腐攤前。王秋赦從一個好吃懶做的「二流子」,到「運動根子」,再到黨支書甚至鎮長,最後一個跟頭栽下來,成了真正的瘋子。就連芙蓉鎮,街上一度貼滿了同一規格、同一號字體的標語、對聯,街容「革命化」,人際關系亦「革命化」,但最後還是回到13年前乾乾凈凈的模樣。
米豆腐攤熱鬧如初,人們兜兜轉轉,歷史彷彿又回到了原點,13年的光陰也恍如黃粱一夢。然而,只須望一眼華發早生,便知道這13年畢竟不是一場夢。烏雲遮天終又散,芙蓉花謝重又開,連瘋子王秋赦還在敲著他的破鑼,幽靈一般徘徊在芙蓉鎮,聲音凄涼地喊著:「運動了,運動了——」、「千萬不要忘記啊——」這聲音,在《芙蓉鎮》身後19年,也一直回響在每個中國人耳邊。
Ⅵ 如何寫電影讀後感
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
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五)初中生讀後感易犯毛病:
1、用復述原文內容代替感想,常常開頭說幾句文章如何感人,然後就大段復述內容,結尾表決心或提希望。
2、脫離原文,說上一通自己的想法。
3、內容雜亂,東拉西扯,漫無中心
二、談觀後感及影視短論的寫作
電影,作為一種大眾藝術,以其生動的直觀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實感而易有廣泛頎賞性。一部優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許多同學在觀看影片後常會有感而發,嘗試寫作影評,這對於提高我們的影視鑒賞能力,端正我們的審美觀念有相當大的幫助。那麼,如何寫好影評?
寫好影視評論的前提是細心觀賞。影視評論不同於書評,書可以反復地看,而影片卻一閃即逝,因此,在看電影時不能漫不經心,而要全神貫注,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對畫面、音樂、對白、音響、表演等方面都要體察精微,並及時捕捉閃光的東西。這樣在寫的時候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一) 「評什麼」
在影片中可評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評主題、評人物、評細節、評場面、評藝術特點、評電影語言的運用等;就多部影片來說,可綜合評論一系列影片,闡明某一時期電影藝術創作的傾向和特點;可綜合某一類影片(如驚險片、探索片等)進行評論;可綜合同一類問題(如古裝片的雷同化等)進行評論;另外,還可以進行電影專評,如平添編劇、評導演、評演員、評攝影、評美工、評音樂等。
面對這些可評的內容,初學寫影評的中學生具體應如何處理呢?最好的辦法是「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抓住影片中給自己留下印象最為深刻、最能激發自己寫作慾望的問題來寫,這樣便於對問題作深入細致的評論,忌面面俱到。
影評寫作可以有長有短,可著眼於一部影片的一個鏡頭,也可以著眼於一種電影現象。對於我們初中生來說,要對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評價比較困難,練習寫影評,可從評論一個人物形象、一個情節、一個場面入手,可對演員演技。拍攝技巧、導演意圖、影片風格、色彩、語言、音樂等進行單一的評析。隨著寫影評水平的提高,就可對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學生、教師、軍人等銀幕形象發表看法,也可以從縱向談某一階段電影的回顧或某一體裁電影的回顧,分析其得失;或從橫向談某一風格的電影,如西部電影、賀歲片、娛樂片等,或橫縱向結合,談一個導演的風格,如謝晉模式、張藝謀現象等到。初涉影評寫作不宜貪大求全,而應從一點一滴寫起,思考挖掘,連綴成篇。
(二) 寫影評,應該把握好這樣幾點:
1、捕捉住感受點。一部電影涉及的方面很廣,需要品評的著筆點很多。這就需要對電影反復回味思考,用心靈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動人的地方,並使之在自己的筆下得到理性的升華。如觀看了《泰坦尼克號》,不能只簡單地敘述這場愛情故事,而要從主人公生與死的考驗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2、抓住細節,詮釋其深刻涵義。 所謂細節,是影片畫面中對表現對象的局部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精要細致的描繪。細節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道具的運用,色彩的調度,聲音的變化等。典型的細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都起著積極作用。如《大轉折》中先後三次出現蔣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現都預示著國民黨軍隊下一次的失敗,通過三次背影的刻劃,將蔣介石政權日薄西山的局面富於象徵性地體現出來。
3、立意要新,開掘要深。寫影評要有新意,要有獨到的見解,抓往要點,自感而發。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內容,結合台社會現買;二是要准確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實質,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內涵。例如對張藝謀電影的分析要緊扣住時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從思想意義角度分析,如鞏俐在張藝謀電影中的形象塑造,張藝謀電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開掘的領域。
4、要實事實是地分析評價。魯迅先生說過:評論作品"必須壞處說壞,好處說好",還要"知入論世"。他說 "倘若論文,最好的是顧及全篇,非目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況,這有較為確鑿。"對影片作實事來是的評價,要求我們用全面的觀點,不是顧其一點,而是觀照全片。顧及編導的意圖、表演的全部以及當時的社會環境、歷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與評價。不能強導演、演員、片中人物所難,求全責備。同的,我們在寫影評時,也不能人雲亦雲,如評《情深深雨蒙蒙》時,有一位同學冷靜地指出編導將熒屏中的軍閥(如萍、依萍的父親)形象拔高了——他遇見美麗的女子就搶來作為姨太太,可原因居然是她們像自己的初戀情人。
5、要重視影片的藝術分析。電影是通過藝術手段來表現主題、塑造人物、抒發感情的,所以影評要重視對影片藝術的高下進行分析。這種分析應具體詳細,由表及裡,言之有物;評價則應觀點鮮明,實事求是。在藝術評析中,字里行間滲透出電影意識,盡可能恰當地運用電影藝術名詞術語,還需要有對電影藝術的深刻感受與理性把握。這可以通過閱讀電影理論書籍和多欣賞優秀影片來解決。
開始練習寫作影評時還應該注意:語言要朴實,要個性化。寫影評一定要講真話,講自己的話,不要抄襲別人的評論。唯獨自己的感受和朴實的語言,才會使自己的評論富有個性和新意,也才會給讀者帶來清新的感受。
敘議要結合,突出評論。影評離不開敘事。但切忌過多地敘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寫評價。當然,所評所析不得脫離影片孤立地進行。
設計好影評的標題至關重要。一般來說,它由正副標題構成。正題--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須簡明扼要,而又耐人尋味,能夠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也能給讀者帶來審美愉悅,它是貫穿全文的主線;副題--點明評論對象,交待片名或評論角度,它是正題必要的補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如:《歷史和時代的搏擊者--評銀幕上的共產黨員形象》,《悲劇在紅色中滲透--評電影<紅高梁>》《農村改革的多棱鏡--電視劇〈一村之長觀感〉》。
我們在寫影評的過程中,要不斷總結學習他人的寫作經驗,豐富自己的寫作實踐,在日積月累的基礎上,通過影評的寫作,不斷促進我們知識結何的完善,提高我們的頎賞水平和審美能力。
Ⅶ 一部好的電影能給你怎樣的感受
產生思想上的工共鳴,對你的人生有所啟示。或者是讓人感動,讓你回憶。電影屬於精神產品,你要去看,就是要一次消費,一次享受。但結果如果每個人還是不一樣的。
Ⅷ 電影中怎麼表達內心的想法用什麼辦法表現
讓那個人念台詞,讓後作為旁白剪輯進他想這句話的分鏡中。
Ⅸ 如何賞析一部電影賞析電影時要從哪些方面去理解電影所要表達的內容呢
正所謂,看電影,所以當然是從「看」,眼睛開始。動作片,那就緊緊的盯住他們的動作,情節片,那就要看他們的表情。但是,還要看到一點,那就是他們每個人物心。看上去很深奧,可其實並不難。電影為了表達出人物,演員們都會把表情盡可能的真實。好的演員,會把那個人物塑造得就像你身邊一個朋友一樣。通過他們的表情,就可以看得出人物的內心。是痛苦?掙扎?還是開心?幸福?跟著人物的內心,一起體驗電影的精彩,是再美妙不過的事了。
2
電影,不僅僅只是想讓我們看,還需要我們聽。傾聽什麼呢?配樂,人物說話的語氣,還有出現在其中細微的聲音。配樂可以說是一部電影的一大亮點,(比如宮崎駿電影中就出了很多大家都很喜歡的配樂,也讓我們記住了久石讓。)配樂,主要為了烘托氣氛的,成功的電影中成功的配樂,總能帶著大家一起進入電影,配合著人物說話的語氣,混合出或者悲傷,或者搞笑的情境。
3
我們要帶著我們的心去看電影,說的高雅些,就是欣賞。看懂了情節,聽著音樂,了解每個人物的心之後,總會有一些感慨。走馬觀花的同志會評價這是部好片還是爛片,而真的用心去體會的,會從電影中的人物看到一些社會現實,或者——自己的影子。也許是自己從前的夢想,也許是和其中某個人物相似的生活經歷。接著——會感情洶涌。那看電影的目的就達到了,給我們有些麻木的生活一些波瀾,一些感動,或鼓舞,或安慰的情感。記住一些事,忘記一些人,然後輕裝信心滿滿的繼續生活。
Ⅹ 如何以電影角度評價電影
在影片中可評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評主題、評人物、評細節、評場面、評藝術特點、評電影語言的運用等;就多部影片來說,可綜合評論一系列影片,闡明某一時期電影藝術創作的傾向和特點;可綜合某一類影片(如驚險片、探索片等)進行評論;可綜合同一類問題(如古裝片的雷同化等)進行評論;另外,還可以進行電影專評,如評編劇、評導演、評演員、評攝影、評美工、評音樂等。
面對這些可評的內容,初學寫影評的中學生具體應如何處理呢?最好的辦法是「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抓住影片中給自己留下印象最為深刻、最能激發自己寫作慾望的問題來寫,這樣便於對問題作深入細致的評論,忌面面俱到。
影評寫作可以有長有短,可著眼於一部影片的一個鏡頭,也可以著眼於一種電影現象。對於我們高中生來說,要對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評價比較困難,練習寫影評,可從評論一個人物形象、一個情節、一個場面入手,可對演員演技、拍攝技巧、導演意圖、影片風格、色彩、語言、音樂等進行單一的評析。隨著寫影評水平的提高,就可對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學生、教師、軍人等銀幕形象發表看法,也可以從縱向談某一階段電影的回顧或某一體裁電影的回顧,分析其得失;或從橫向談某一風格的電影,如西部電影、賀歲片、娛樂片等,或橫縱向結合,談一個導演的風格,如謝晉模式、張藝謀現象等。初涉影評寫作不宜貪大求全,而應從一點一滴寫起,思考挖掘,連綴成篇。
2、如何評
第一,捕捉住感受點。一部電影涉及的方面很廣,需要品評的著筆點很多。這就需要對電影反復回味思考,用心靈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動人的地方,並使之在自己的筆下得到理性的升華。如觀看了《泰坦尼克號》,不能只簡單地敘述這場愛情故事,而要從主人公生與死的考驗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第二,抓住細節,詮釋其深刻涵義。所謂細節,是影片畫面中對表現對象的局部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精要細致的描繪。細節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道具的運用,色彩的調度,聲音的變化等。典型的細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都起著積極作用。如《大轉折》中先後三次出現蔣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現都預示著國民黨軍隊下一次的失敗,通過三次背影的刻劃,將蔣介石政權日薄西山的局面富於象徵性地體現出來。
第三,立意要新,開掘要深。寫影評要有新意,要有獨到的見解,抓往要點,自感而發。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內容,結合台社會現買;二是要准確把握住影片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