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消失的愛人怎麼樣
非常不錯的一部懸疑片,大導演大衛芬奇本來就是我比較喜歡的導演,他拍攝的電影也都很有風格。
演員方面「小本」雖然依舊有點面癱,但在其中的表演可圈可點;女主就不用說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都有她的一席之地,由此可見;其他配角也都不錯
劇情非常緊湊,結局也是意料之外,雖然有點黃色鏡頭,但大衛芬奇的電影沒有這些就不是芬奇了
總之是非常好看,結局的配樂也給人無言的震撼,是絕不能錯過的佳作
Ⅱ 《消失的愛人》這部電影你看完什麼感受
因為久仰大衛·芬奇的大名,所以慕名看了這部電影。
看完後心情復雜,思緒萬千,沒有觀影過程中大起大落的情緒,只剩無可奈何,黯然神傷。
對,就是那種感覺,感覺身體被掏空。
「這就是婚姻」 即使婚姻帶給你的只是滿身的傷痕,只有痛苦,但,這就是婚姻啊。
所以你准備好踏進愛情的墳墓了嗎?
Ⅲ 你怎麼評價《消失的愛人》這部電影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心情特別復雜,思緒萬千,沒有觀影過程中大起大落的情緒,只剩下無可奈何,黯然神傷。
主角撕開了婚姻中的陰暗面,告訴人們,婚姻里不只是你儂我儂的甜蜜,變質的婚姻里,有的是謊言,欺騙和陰謀,你不知道同床共枕的那個人腦子里是怎麼想的,不知道兩個人積攢了多少小矛盾,會在哪一天集中爆發,我很佩服女主的心機和勇氣,愛一個人時肯舍棄一切,我的錢你拿去盡管用,支持你的事業才是愛你的表現,錢沒有了可以再賺,只是你不該背叛我。
Ⅳ 電影《消失的愛人》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這是一部用極度誇張手法體現婚姻某種真諦的電影,偽裝,掩飾,隱瞞,欺騙,不管你相信與否,這是戀愛到婚姻過程中必定經歷的過程。
我們每個人打從一出生開始,從懵懵懂懂到社會老練圓滑,在不同的人面前總是表現出不同於真實自己的一面,去迎合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環境對自己的要求。這樣一聽好像有點虛偽是吧,但沒辦法這是人生所需,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包容接受真實的你。婚姻是人生各個不同階段中最漫長也最能令人成長的一個階段,也是我們可能為了某些人某些因素而且壓抑自己本性的一個階段,最後可能自己都以為那個才是真實的自己!
本來他們的婚姻都是在掩飾自己的本我,而又都自以為是的認為對方不知道真實的自己。但在最後他們又開始換上了另一重面目迎合對方,重新或者外人看來幸福而又和諧的美好生活。
就算明知是假的,但是雙方都願意在一個假象中尋求他們所要的幸福和快樂,這並沒有什麼值得譴責的。相反我認為他們願意為了夫妻生活的和諧或者說追求的某一種東西而扮演,也是一種了不起!
Ⅳ 《消失的愛人》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黃真真執導、王珞丹、黎明主演的虐心催淚親情電影《消失的愛人》中,黎明飾演的凱峰說過這么一句話:當人處於彌留之際,靈魂可以選擇留下或者是離開。這無疑慨嘆了影片的主題,即愛人消失,靈魂留下。
善以女性題材為催淚賣點的黃真真此次拋開純粹的愛情而聚焦家庭親情,據說是源於其自身家庭的一段親身經歷。黃真真有一次與繼母共餐時,繼母喃喃自語道「不知你爸爸(已經去世)來了沒有?!繼母還做了繼父愛吃的東西,把繼父的碗筷也擺的好好的......在繼母眼裡,她能看到繼父的靈魂,所以相信他沒有遠去就在身邊。而這,恰恰是愛的象徵。
《消失的愛人》中就有這么一個橋段,王珞丹靈魂附體,但只有愛的人才能看見她。所以當林俊傑告訴老婆張榕容她能看見已經消失的王珞丹時,張榕容表示非常驚訝,完全不理解,並認為林俊傑在鬼扯。從一般角度看,黃真真導演這種所謂的「見鬼」設計是難合常理的。但在現實生活中,還真有類似事情的發生。比如在各大網路的社會新聞里就經常能看見某妻子或丈夫在對方去世若干年後依舊相信他就在身邊,頓頓將飯為其做好,碗筷擺好,與其共進餐食。不過,必須強調的是,這不是所謂的鬼魂,在靈學上是有合理的解釋的。《消失的愛人》中,黎明正是依靠了靈婆的指教,才看到消失的愛人王珞丹的,並與其重享一家三口的融融快樂。
看黃真真版《消失的愛人》自然會聯想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風靡全球的好萊塢催淚大片《人鬼情未了》(英文名《Ghost》,本人更認同港台的譯名——《幽靈》《第六感生死戀》《生死第六感》。因為影片並沒有鬼,而是靈魂,幽靈。《消失的愛人》亦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消失的愛人》比之更加虐心、催淚。因為影片不只展示而小兩口的愛情婚姻,更是一家三口的伉儷情,母子情,父子情。可謂情情動人心,滴滴催人淚。片中,凱峰、秋婕及其兒子組成的溫馨一家人的暖暖真情,凱峰與父親的過往溝壑和沖突,凱峰、秋婕一家與表弟Jimmy、燕子一家及鄰里朋友的間隙與理解和包容,無不是現實社會普民常人間真情實感的縮影與再現。而且,很多時候,或許只有消失了以後再回頭,才發現,親情、友情是多麼的彌足珍貴。所以,珍惜眼前人,珍惜身邊人,珍惜來之不易的親情與友情,這或是我《消失的愛人》觀影後最強烈的情感體驗了。
《消失的愛人》不僅在劇情上虐心、催淚,其結構更是燒腦。雙層甚至多層的靈異再現,消失後愛人靈魂的一次次復刻,以及不斷閃回的昔日過往,加之層層推進的入夢、解夢與破夢,都對觀者的智商提出了較高要求。而神級反轉更讓人看到了好萊塢經典大片《靈異第六感》的影子。影片使用了插敘、倒敘、正敘、補敘等多種手法,將一個完整的故事內核捏碎了揉盡了交合在一起,雖看似有些凌亂,卻極大提升了戲劇的張力,以及情節的韌勁兒。絲絲入扣,環環相連,稍有分心就會有錯過精彩環節的可能。所以說,雖然這是一部劇情片而且偏點文藝范兒,更加沒有視覺特效的加持,但觀看全程基本上是無尿點的。
Ⅵ 如何評價電影《消失的愛人》
比人性的惡更可怕的是壓抑人性的惡。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條黑狗,我們能做的也就是時不時拉緊鎖鏈不讓它暴起傷人。這算是與自己心中的黑狗和諧相處的一種方式。壓抑人性的惡就相當於把心中的黑狗殺掉,手起刀落希望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聽起來怎麼都沒錯,可是這樣恰恰就錯在違反自然的平衡。有光的地方就有陰影,要帶走陰影只能先帶走光。人性的燈就此熄滅,而我們也開始扮演一個陌生人。
我記得大衛芬奇講過一句話,大意是說每個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怪咖,他做的無非是把這一點用電影的藝術呈現出來。這也是我一直喜愛大衛芬奇電影的地方,從七宗罪到搏擊俱樂部。而《消失的愛人》這部電影的特別之處就在於,講故事的人費盡心思來粉飾太平,並且毫不避諱地把自己粉飾太平的拙劣之舉揭開給觀眾看。彷彿在說,你看,這片瓷磚下是仿瓷膩子,這片仿瓷膩子下面是石膏板,而這塊石膏板後面藏著一具年代久遠已經木乃伊化的屍體。The skeleton in the closet
這種平凡的荒謬感,讓我們喘不過氣來。
再回到殺死黑狗。人總是渴望完整,渴望完美,惡的滋生來源於主角貪婪地想去擁有並不能夠共存的事物。不同於魚和熊掌,庸常之樂和非凡之功決不能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Hell,劇中的尼克和Amy之所以能夠結合,大概是雙方都拚命壓抑自己本性帶的功勞。一個俯就,一個仰攀。在後半段回溯兩人婚姻生活時,尼克在爭吵時吐了一句真言,大意是,Amy活該過這樣的生活,因為自己當初就是在扮演Amy所喜歡的樣子,而不是原本的自己。(待核實)
Ⅶ 如何評價電影《消失的愛人》
比人性的惡更可怕的是壓抑人性的惡。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條黑狗,我們能做的也就是時不時拉緊鎖鏈不讓它暴起傷人。這算是與自己心中的黑狗和諧相處的一種方式。壓抑人性的惡就相當於把心中的黑狗殺掉,手起刀落希望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聽起來怎麼都沒錯,可是這樣恰恰就錯在違反自然的平衡。而《消失的愛人》這部電影的特別之處就在於,講故事的人費盡心思來粉飾太平,並且毫不避諱地把自己粉飾太平的拙劣之舉揭開給觀眾看。
Ⅷ 如何評價電影《消失的愛人》
豆瓣評分:8.7 算是高分了
橫縱比較,這部電影都配得上如此爆棚的期望值
縱向看,保持了芬奇個人的高水平
和芬奇自己比,Gone Girl恐怕還不能與七宗罪,搏擊聚樂部這種神作相提並論。但是至少是和社交網路,本傑明巴頓奇事伯仲之間的水平。它講了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精彩的原著,加上小說作者親自操刀改編,都給了芬奇很大的發揮空間。
橫著看,我看到很多小金人
這是今年最精緻的一部電影之一,至少不輸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戛納電影節上的作品像Boyhood, Foxcatcher還沒看到,加上過幾天上映的The Imitation Game, Interstellar, Birdman, Unbroken, Inherent Vice等等,最佳影片的角逐必定會十分激烈。我認為Gone Girl至少可以穩穩得拿到一個提名席位。加上最佳男主最佳女主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的較量,應該不會空手而歸。
情節
Did Nick Dunne kill his wife?
芬奇手裡有一個能打動人的故事,這點就像是木桶周圍最短的那根木板,決定了電影的整體水平不會差。一百五十分鍾,可是完全沒讓人覺得拖拉。影片的後半段編排絲絲入扣,幾乎沒留下任何喘息空間,十分過癮!三條故事線,自然地隨著劇情發展而打開,同時又能做到反過來推動情節深化。復雜的敘事絲毫沒顯得凌亂,抑或是流露出刻意炫技的成分,一切為了故事服務,不得不佩服芬奇功力的深厚。而且這部電影很出色的一點在於,芬奇在有限的空間里安排了盡可能多的twist,又能適可而止地不讓故事脫離現實。看片子的過程中放映廳里wtf此起彼伏,但是故事還是很讓人信服的。
故事很黑暗。灰濛蒙的冷色調用得恰到好處,像真探那種氛圍。電影的氣氛比較壓抑,好在導演在適當的節點加入了很多黑色幽默。鬨堂大笑的段子不多,但是足夠調劑影片中的懸疑和一點點血腥了。
畢竟是一部懸疑片,其他關於影片情節的東西不好多說。請大家自己去一飽眼福吧:)
結尾
電影的結尾很漂亮,敘事的結尾也符合邏輯。值得一提的是,Gillian Flynn特意為劇本創作了與小說原著不同的結尾。比較之後我覺得兩個都不錯,可能電影版的結尾還留下了更多懸念吧。
Ⅸ 《消失的愛人》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消失的愛人》讓我想起了小說中有這樣一段話,人們告訴我,愛應該是無條件的,每個人都說,這是黃金守則。但如果愛真的毫無界限、毫無約束、毫無條件,那怎麼會有人努力去做正確的事呢?如果我心知無論如何別人都會愛我,那又何來挑戰呢?我應該去愛尼克,盡管他缺點重重,而尼克也應該愛我,盡管我滿身怪癖。但是很明顯,我們雙方都沒有這么做,因此我認定大家都大錯特錯,愛應該有著諸多的條件和限制,愛需要雙方無時無刻保持完美狀態。無條件的愛是一種散漫無紀的愛,正如大家眼見的那樣,散漫無紀的愛是一場災難。這段話對這本小說,這部電影是一個最好的總結。
艾米和尼克是天造地設的一對,盡管在別人看來是如此,然而,在他們第五個結婚紀念日的時候,艾米突然消失了。此時的尼克,雖然惶恐,更多的似乎是一種解脫。當然,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盡管艾米費盡心機的布置了一個尼克殺妻的陰謀,但是,陰謀的背後卻是蒼白的婚姻的真相。
大多數夫妻從相遇到相愛再到婚姻是一個非常圓滿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僅僅截止到那段激情的結束。當人們陷入愛情的時候,會不自覺的讓自己發生改變,讓自己更加接近愛的那個人。一旦進入婚姻之後,這種改變顯得毫無意義,或早或晚,人們的真實面目總會在婚姻中暴露出來。當婚姻進入灰色區域之後,很多夫妻因為絕望而離婚,很多夫妻因為找到了彼此的相處之道而繼續妥善的經營著自己的婚姻,相互包容對方不完美的一面。不管是怎麼樣的選擇,都是人之常情,可是,艾米卻有著自己的打算。《致青春》中有這樣一句台詞記憶猶新,我們永遠愛自己,勝過愛愛情。任何一段愛情的開始都是來源於彼此之間的怦然心動,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怦然心動成了愛情,有些怦然心動成了仇恨,不管怎樣,這些怦然心動成就的永遠都是婚姻的雛形。艾米和尼克盡管完美,終究還是敵不過時間。愛情中的絕望總是有相似之處,而艾米選擇了一個最殘酷,最黑暗的方式來祭奠自己死去的愛情。影片中的復仇貫穿了始終,這也是大衛.芬奇最擅長的演繹手法。
愛情有時候只是一場幻覺,聰明人會享受這種幻覺帶來的快感,而愚笨的人只會在這種幻覺中沉淪。尼克和艾米的愛情也從一場幻覺開始,在短暫的快感和激情之後,留給彼此的是黑暗中的隱忍和面具之後的殘酷。生活繼續,兩個人都已經成了不能脫下面具的小丑,盡管這場鬧劇已經結束了,可是兩個人之間的表演永遠不會結束。
消失的愛人:
多面性是用來形容人的高頻詞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中性詞,影片中的艾米是非常明顯的多面性人格的體現。和尼克戀愛的時候,艾米是一個十足的「酷女孩兒」性感,熱辣,風趣,幽默,睿智,個性,獨立幾乎是所有男人的夢中情人。面對這樣的女孩,尼克自然是蠢蠢欲動。婚後的艾米由於受到經濟壓力的驅使逐漸成了一個落魄的公主,由於她缺乏自理能力,沒辦法妥善的處理這段特殊時期的災難,導致她沒辦法融入正常的生活,久而久之,變成了怨婦。日記中的艾米是一個百分之百愛著自己丈夫的妻子,她善良,體貼,溫柔,是一個毫無心機的家庭主婦。其實,這些角色每一個女人都扮演過,時間久了,忘記了自己只是扮演,婚姻的悲劇也正是如此,很多女人入戲太深,了此終身。
PS:
本片給我的最深的感覺就是「女權」,盡管整個故事保持著獨特的懸疑的氛圍,可是,艾米的掌控欲卻非常的明顯。資產階級提出的「自由、平等、博愛」等口號讓很多知識女性無法忍受現實中兩性關系之間的不對等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尼克出軌,而艾米要報復他的根本原因。女權主義在誕生的初期就帶有非常明顯的隨意性,這種隨意性導致女權主義中情緒的宣洩遠遠多於理性的思考,甚至包括了牢騷,謾罵,詛咒等等形式。而艾米,也不過是生活的犧牲品,所以,她選擇了報復這樣的極端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生活,對愛情,對婚姻的不滿。然而,這場博弈並沒有勝者,或者說兩個人都是失敗者......
Ⅹ 你怎樣看待消失的愛人這部電影
我喜歡看電影,尤其喜歡看高質量的影片。在兩個小時的時間里,電影用鏡頭語言、演員的表演、道具的配合、場景的切換,給我講一個故事。有的是純爆米花電影,看的我不需要動腦子,只要哈哈哈的大笑就好。
有的電影不這樣,影片放映完了,能讓我久久不能平靜,盡管知道有編劇在編故事,有演員在照著劇本演,這一切都是假的,是藝術加工的作品而已。但是看得人不由自主和現實結合起來,認真思考一下人生。
當然了,電影畢竟是電影,和現實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人最幸福的感覺,依然是源於甜甜的愛情和溫暖的家庭。我們每一個人,還是相信愛情吧!願你得遇良人,餘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