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能給我講講好萊塢電影的經濟效益
你好!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但面比較廣泛,完全可以寫一篇論文了,不太容易全面作答,我想從簡單幾點跟你探討一下。
首先:美國電影產業鏈已經非常完善。
票房收入————由於院線的發達,致使一部電影誕生之後,百姓們可以在第一時間內去電影院觀賞,並且可以做到全球同時上映,這種娛樂性形式是其他任何一門類都無法企及的。
電影副產業效益————影片中的人物版權、造型版權所帶來得效益在後五十年之內依然具有價值,電影人物可以出現在書籍、服裝、貼畫、游戲、文具等一切小商品中。
就業————影視界有這么一句話:一部電影所動用的人數相當於一個城鎮的人口。所以電影業的發達會帶來數百萬個就業機會。
電影這門特殊藝術已經深入美國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其極大地刺激著美國的各類經濟的發展,最主要的是他採取了一種不顯山露水的方式將美國文化自然地帶入各個國家的文化當中,並不斷地影響著下一代。
其次: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就大環境來說我想還是微乎其微的。
為什麼呢?
1.電影在國內還不屬於主要娛樂的消費方式。電視、網路、歌城、游戲占據著絕大部份人的娛樂時間。
2.盜版的泛濫。(這個現實問題我談到還是比較慚愧的,美國電影人花了幾年時間製作出來的作品,就被我們如此輕易地「偷」到手,而且買的人只見日益增多,看起來又毫不愧心。想想也是無言...碰到美國朋友,基本上我們都避開這個話題。而我的老師也說過一句極為痛心的話:中國的電影教育要通過盜版的「支持」才能進行下去。我們學電影的就像是一個貧困的母親從富人家裡「偷」書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呵呵!我為何要笑呢???)
3.最嚴重的還不是經濟的影響。而是————文化侵略。
等我們的下一代是從小看《獅子王》、《哈里.波特》長大的,他們對中國文化還能繼承多少?現在想想後背都有些發涼。
請支持中國電影!真的!!謝謝!!!!
❷ 電影是怎麼賺錢的啊,利潤是怎麼分配的啊
電影是通過購買電影版權來盈利的,具體就是通過購買一部電影的版權,成為這部電影的投資人,等後期電影上映了再根據票房來計算收益,收益是完全透明化的,然後再加上其它網路版權收益如(愛奇藝、騰訊等)電視版權收益和海外版權收益,版權收益是按照你所持股的份額給你進行分紅。
以下就是國內電影版權投資的票房分紅細則:
❸ 好萊塢是怎樣運作的
美國是電影大國,電影從業人員約60萬,年產電影近500部,去年和前年的全球票房收入都在84億美元以上。如果將「後電影」(通過電視播放和光碟、錄像銷售的電影)收入加在一起,去年的總收入是346億美元。
以華納兄弟公司為例,2002年該公司獨立製作發行的電影是30部,另與其他公司合作的26部。華納公司的人士介紹說,由於有些電影的產期較長,投放市場時也都有風險,一部影片能讓你賠得血本無歸,也能讓你暴利無窮。為了減少風險,一般電影公司會每年從10部電影中拿出一部大片來賭賭運氣,輸了,拆東補西能承受;贏了,就可以「十網打魚九網空,撈到一網就成功」。比如該公司2001年11月推出的《哈利·波特》第一集,投資1.3億美元,票房收入卻達到9億美飠共話ā昂蟮纈啊筆杖搿T詰諞患斗攀諧〉耐保詼集已開始拍攝,投?億美元,一年內完工,去年11月投放市場,到目前為止全球票房已達8.4億美元,現仍在世界各地播放中。
由此可見,投資大片風險大,回報率也高。為了降低風險,一些電影公司還會採取聯手操作的辦法,利益風險平攤。
在美國,由於電影是一種工業,公司的運作方式也和其他商業公司相似,通常分為生產製作和發行銷售兩大部門。公司的高層主管並不一定是電影藝人出身,但必須是經營高手。一般公司都不養製片人,即便是特別有名或非常成功的製片人也很少受雇於電影公司。因此好萊塢的獨立製片人多如牛毛。
據獨立製片人羅燕女士介紹,製片人通常是先發現或得到一個故事,然後把它開發為劇本。再拿著劇本向電影公司推銷、談判,如果電影公司相中這個劇本,製片人可以把本子一次性賣給公司,但多數製片人是希望和公司簽約,由公司投資,他負責把電影拍出來,再由公司負責發行銷售。如果成了,公司會派代表出任該片執行製片人,主要是監督製片人的資金使用、時間進度和具體運作。製片人拿到資金後,去僱傭導演、演員和攝制人員。
在好萊塢,導演、演員比製片人還要多,同樣獨立自主。他們通過經紀人等待著製片人的挑選、談判、簽約。好萊塢有許多專門跟蹤調研導演、演員的機構,根據他們的票房和觀眾喜歡程度,印成小冊子,定期提供給製片人和電影公司作參考,有的電影公司自己也有一套研究班子。製片人根據導演、明星的走紅程度和特點進行選擇。當然,最終要得到電影公司的認可。而導演、演員等也有選擇製片人和影片以及討價還價的權利。目前好萊塢的名演員最高片酬達到2000萬美元一部,還要再加至少15%以上的乾股。也就是說等電影拍完發行後,還要和製作者一起分紅。電影公司給導演、演員乾股,因利益捆綁,可以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電影發行之後,首先在影院放映。電影公司和影院一般是五五分成,但彼此有個不成文的行規,如果一部影片在一家影院放映一周,票房收入達不到3000美元,影院可自行決定不再放這部電影,因為這個數是保本基數。所以每部新片發行之後的第一個周末票房就像股市行情一樣重要,在新片放映後的第二個星期一早上,從電影公司老闆到演員都在急切地等待周末票房的統計消息。如果票房不達標,公司就會立即採取「後電影」措施:一是把電影改成錄像、DVD、VCD銷售、租借。二是直接通過電視台點播、放映。
美國影片在世界市場所佔份額越來越大,現在已高達60%以上。其主要原因有:首先,好萊塢是世界電影明星、巨匠的聚集地,相互競爭非常激烈,產品的質量和種類自然會高出一籌。其次是高科技、特技翻譯能力強,能製作各種高難度的影片。三是「服務設施」齊全,在好萊塢,與電影業有關的各種行業一應俱全:有專門提供道具、出租機械設備的,有專門做電影片頭、字幕的,有專門配音響的,只要你需要,隨時恭候。而在人工服務方面,各類經紀人、律師、會計師很多,尤其是那些專門為電影業提供貸款的銀行更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
❹ 好萊塢電影的收入問題有哪些分成
北美票房與投資相持的話,保證是不賠錢的,只有票房與投資呈2:1的比例時,才開始盈利。片商,發行公司,院線,劇組都要對票房進行分成,具體多少就不知道了。電影周邊的附屬產品如海報,張貼畫,玩偶,主題類的下載,主題的商品,都可以賺錢。dvd發行在外國可以賺到不少錢的,很多小規模的電影,國外都是直接發行DVD,那樣比上院線來的錢多。
❺ 好萊塢是如何銷售他的電影的
好萊塢有專業的動畫製作工作室,也有高科技的電腦特效團隊,還有演員工會和編劇協會。
一般來說,是某電影公司的製片人看中某個小說情節,就找編劇來寫劇本,然後聯系需要的演員、導演、製作團隊。
電影拍好之後,就由電影公司負責在世界各地的宣傳,有海外公司看中就會買下播放版權,還有DVD版權,周邊產品什麼的,電影公司就這樣賺錢。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明星出現在電影首映上,就是一個宣傳作用。
好萊塢只是一個電影製作產業的象徵,那裡是一群專業電影製作人的集合,背後有著商業公司支持。所以並不是好萊塢銷售電影,是那些電影公司聯合起來創造了好萊塢。
❻ 最賺錢的好萊塢電影是什麼
最賺錢的好萊塢電影是這三部。《阿凡達》,《復仇者聯盟4》和《泰坦尼克號》。
第一部最賺錢的電影,《阿凡達》。這是詹姆斯卡梅隆導演最成功的的電影,也是整個好萊塢史上最賺錢的一部電影。也許是特效過於真實,也許是因為“第一個吃螃蟹”的電影,所以才會讓這部電影最成功!
也是出現了很多人對《泰坦尼克號》的嚮往,加之票房和周邊的收入,這部電影也是成為了最賺錢的電影之一。
那麼,你還知道那些電影最賺錢呢?
❼ 揭秘北美電影市場運作模式 好萊塢是怎麼賺錢的
好萊塢的盈利模式是把電影變成創造道具,將由之衍生出的電視節目、卡通、錄像和電子游戲被賣到世界各地,其收益遠遠超過了電影本身的票房收益。2005年,電影公司票房收入的盈利不到他們總收入的15%,但它們從電視、 有線電視、DVD,錄像等家庭娛樂項目中賺到的錢卻占總收入的85%。
如今,好萊塢的主要任務已經不是把名導演、影星和所有的拍攝資源捆綁在一起生產電影,而是把從知識產權中掙到的錢「攢」在一起,然後再分配到不同的地方,包括創造、發行和為知識產權投資的人手中。好萊塢正在變成美國的「藝術華爾街」。
❽ 如何計算一部好萊塢電影的凈利
大概成本得算上劇本 道具 場地演員,後期宣傳,等等等等
收入不好算 除票房還得版權(比如愛奇藝買播放權)電影下映後的cd
那麼怎樣計算盈利呢
一般來說,好萊塢的電影公司是很不願意透露影片具體的製作成本的,就算透露了,也只是一個摻水的數字。因為一部電影的實際花銷可能遠遠超過了被披露的數字,除了製作費外,往往還有推廣和營銷費用。
一部電影的推廣費可能十分驚人。拿一部2000萬美元的小成本電影來講,其推廣費甚至可能比影片本身的成本還要高。這是因為小成本電影的題材一般都是浪漫喜劇或兒童電影之類的,其本身不需要龐大的製作經費,但要是涉及到推廣費用,就沒有那麼簡單了。一部製作費為3500萬至7500萬美元的電影,其推廣費就很可能達到製作費的一半。2010年在北美上映的3D動畫電影《超級大壞蛋》(Megamind),全球票房3.2億美元,其製作成本為1.45億美元,而推廣費就達到了6500萬美元。要是電影是大製作的話,那推廣費就更高了,因為電影公司為了收回成本,往往會大量投放廣告。
但是,要是一部電影拍得太爛的話,電影公司也就不太願意下血本推廣宣傳了。惡搞電影《格列佛游記》(Gulliver's Travels),上映後IMBD評分僅4.7,被不少人詬病為「虎頭蛇尾」。該片的製作費在1.3億美元左右,但最後只拿下了2億多一點的全球票房。當年電影的製片方20世紀福克斯可能早就預料到了《格列佛游記》不會太吸金,故而也沒有進行大規模的宣傳,不然按照最後的票房成績來看,八成得賠。
有時候,製片公司的經費少的可憐,根本不可能燒錢拍大片,這時候發行方就會選擇發行製片公司已經拍好的其他小成本電影,加上少量的推廣費用。在這種情況下, 就算電影票房成績不佳,製片公司也一樣能夠獲利。
電影票房的分賬比例是什麼?
製片方和院線的分賬比例並不像中國一樣是固定的,而是取決於電影公司和院線達成的具體協議。當然這還要看電影公司本身有多強勢,比如前幾天迪士尼公司就獅子大開口,要影院把票房收入的65%都上交。
過去,電影公司相當強勢,一部電影在首映周取得票房的90%都落進了他們的口袋,院線的收入則主要來自爆米花和飲料的售賣利潤。但是隨後幾周,影院收入分成的比重會增加。一般而言,在電影上映第四周的時候,製片方的收入會逐步下降到50%左右,影院收入的分成比例將上升至48%。
但是隨著21世紀初大批院線的破產倒閉,電影公司的霸王條款也繼而被棄用。如今,對於一部好萊塢大片來講,無論是電影放映的第幾周,院線得到分成的比例都有標准可循,這樣一來,越來越多的電影公司都希望自家影片在首映周就能奪得頭籌,以最大程度賺取利潤,於是他們大大增加排片量,使得更多的觀眾能夠走進影院。一個典型的大製作,其首映周的排片一般會達到4000場,而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排片量只有區區幾百場。
與中國製片方分賬相對較少不同,一般而言,如果一部電影票房高的話,電影公司所分得利潤的比例往往高於院線。比如說,一部票房3億美元的電影,電影公司就可以分到高達60%的收入。但是對於一些票房成績不佳的影片來說,院線也要保障自己的收益。比如說,一部票房僅1000萬美元的電影,電影公司只能拿走45%的收入。雖說現在好萊塢的電影公司都很強勢,但也不能過分壓榨院線,否則要是遭到了院線的聯合抵制,就沒有那麼好玩了。
總的來說,對於一部美國電影的本土電影票房來說,電影公司分得的比例大概是40~55%。
好萊塢電影的本土票房和海外票房哪個更重要?
如果一部片子在美國本土票房失利,而在全球大賣,這對於電影公司來講,算是票房成功嗎?實際上還是要視情況而定。但是一般來講,好萊塢電影的本土市場相對還是比較重要,因為電影公司在本土票房取得的收入佔比往往都更大。對於一部好萊塢電影來說,製片公司從海外票房上拿到的分成僅有40%左右,並且由於美元的匯率不斷變化,使得收取海外票房分成變成了一件看似簡單,實則困難的事情。同時,政府徵收關稅也會削減電影公司的分成。所以,比起海外票房收入,電影公司真正獲得收益還是得靠國內票房。
但這並不是說海外票房就不值得關注了。尤其是當電影票房在本土失利的話,就格外需要仰仗海外票房了。另外,海外市場驚人的消費能力,也讓電影公司不得不重視起來。2010年的《阿凡達》創造了驚人的27億美元的票房神話,這一紀錄至今沒有電影能夠超越,但是其本土票房只佔到了總票房的27%,這足以說明海外票房的重要性了。還有就是,一些影星靠著出口大片在全球刷臉攢人氣,比起那些僅在美國本土有名的影星來說,電影公司更需要這樣的人來幫助其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
電影公司從DVD、流媒體和視頻點播中能賺取多少受益?
對於一部大製作來說,從DVD租賃、流媒體轉播權和衍生品銷售業務中獲得的利潤可以達到6000萬至1億美元。而且電影公司從DVD等數字媒體業務中得到的分成要遠遠多於從影院票房收益中得到的。這是因為數字影像和衍生品零售商們的話語權不像影院那麼大,影院一方面運營成本很高,另一方面,到底放映什麼電影,最終的決定權還是院線自己的手中。另外,通過DVD和衍生品渠道銷售毋需支付高額的推廣費用,這也有利於電影公司增加營收。
近幾年,DVD市場在流媒體的沖擊下逐漸萎縮,但是通過DVD發行依然有利可圖。一些特定題材的電影諸如恐怖片、獨立紀錄片、藝術片通過DVD銷售時,表現相當搶眼。當然,要是一部電影恰好擁有強大的IP和可觀的粉絲數量,那麼銷售預期就更加樂觀了。2012年的《飢餓游戲》(The Hunger Games)在其藍光DVD發行的第一周就拿下了380萬張的銷售量。因此,要是影片本身足夠吸引人,電影公司仍然能夠通過DVD發行賺上一筆。
❾ 為什麼說商業電影是以盈利為目的我看很多好萊塢的商業電影都具有很深刻的思想啊
每個人喜好不同了。。不過大多數肯定要以票房為首要目的啊。而且大片都是投重資的。很多小成本的好電影不比那些商業電影差啊。人家票房就低。。你說為什麼呢
❿ 介紹好萊塢大片的商業運作模式
電影是一種工業,公司的運作方式也和其他商業公司相似,通常分為生產製作和發行銷售兩大部門。公司的高層主管並不一定是電影藝人出身,但必須是經營高手。一般公司都不養製片人,即便是特別有名或非常成功的製片人也很少受雇於電影公司。因此好萊塢的獨立製片人多如牛毛。
製片人通常是先發現或得到一個故事,然後把它開發為劇本。再拿著劇本向電影公司推銷、談判,如果電影公司相中這個劇本,製片人可以把本子一次性賣給公司,但多數製片人是希
望和公司簽約,由公司投資,他負責把電影拍出來,再由公司負責發行銷售。如果成了,公司會派代表出任該片執行製片人,主要是監督製片人的資金使用、時間進度和具體運作。製片人拿到資金後,去僱傭導演、演員和攝制人員。
導演、演員通過經紀人等待著製片人的挑選、談判、簽約。好萊塢有許多專門跟蹤調研導演、演員的機構,根據他們的票房和觀眾喜歡程度,印成小冊子,定期提供給製片人和電影公司做參考,有的電影公司自己也有一套研究班子。製片人根據導演、明星的走紅程度和特點進行選擇。當然,最終要得到電影公司的認可。而導演、演員等也有選擇製片人和影片以及討價還價的權利。目前好萊塢的名演員最高片酬達到2000萬美元一部,還要再加至少15%以上的乾股。
電影發行之後,首先在影院放映。電影公司和影院一般是五五分成,但彼此有個不成文的行規,如果一部影片在一家影院放映一周,票房收入達不到3000美元,影院可自行決定不再放這部電影,因為這個數是保本基數。所以每部新片發行之後的第一個周末票房就像股市行情一樣重要
,在新片放映後的第二個星期一早上,從電影公司老闆到演員都在急切地等待周末票房的統計消息。如果票房不達標,公司就會立即採用「後電影」措施:一是把電影改成錄像、DVD、VCD銷售、租借,二是直接通過電視台點播、放映。
高投入、高產出的經營方式,全方位、多層面的引爆式的立體營銷,一貫是好萊塢大片的商業運作模式。在市場營銷方面,好萊塢大片的推廣方式,全方面、多層面地系統推進。密集「轟炸」,形成強大地視聽沖擊。例如新聞發布、明星助陣、廣告投放、正要出面、媒體評論、專題研討、衍生產品以及「異地」推廣……形形色色,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