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影評 > 電影放映業怎麼核定收入

電影放映業怎麼核定收入

發布時間:2021-06-19 15:36:40

❶ 電影院與製片方如何分票房收入

製片方一般情況下需要通過發行方,而不是直接和影院的放映方接觸。
原則上,製片方雖然是最先出錢並冒風險相對也最大,但是到了這個時候,分賬卻是靠後的。一般情況下,回款的順序是院線,發行,然後是製片方。比方說,「孔子」是製片方匯總了10幾家投資方,花用了1。5億人民幣,完成了電影並交付給發行方。發行方看了喜歡,說,好,但這么大的片子,我們得好好宣傳。於是各方達成協議,由發行方再投入1個億來宣傳「孔子」。宣傳的過程中,放映方(院線)一般也會投入宣發費用,特別是像「孔子」這種大片。這部分費用,比方說在院線的場地布置,在米花和可樂的杯子上印與「孔子」有關的內容,等等,也屬於院線的發行投入。到了這個月中期,「孔子」正式在院線公映。總計收回來3億人民幣。(當然現在看,「孔子」一億「孔」怕都不可能億了)

好,第一個月結算下來,院線共收入1億。於是按照合同,院線扣除自己應得的百分比,然後將剩下的給了發行方,發行方再按照合同與製片方分賬(如果有餘額的話,也看其合同是如何簽的,是否有「保底」,等等)。所以說,原則上是對製片方很「不公平」的。(但有一點必須強調。這個時候,是一個「店大欺客」,還是「客大欺店」的時候。比方在美國,最大的幾家發行方,和院線都是有長期合作的軟規則的,因此分賬的方式也就會與其他小發行方的有很大出入。另外,像湯姆克魯斯這樣的超大明星,可以不論發行和院線方面有否賺錢,只要從票房收進來一塊錢,他就能從院線的手裡收到10%,甚至20%或是更高的「第一塊錢」分賬。)

回到你的問題。在中國,票房收回來一億,製片方能指望拿到的不到4成,也就是不到4000萬。

在美國,到十年前,好萊塢的說法還是三一三,就是一億收入,3成給放映放,三成給發行方,三成給製片方。(注意:這是所謂「8大」或是「6大」片場的產品。其他不如這么大的製作的片子,放映方和發行方要索取的會更多。)

❷ 電影業的利潤是是通過哪些方式獲得的

成本包括: 拍攝成本 導演片酬和明星片酬
在國外的大片和我國的黃金甲裡面導演片酬和明星片酬占投資的大部分一般是三成到五成,也有特別高的(十三羅漢,和史密斯夫婦光明星的片酬就已經占成本的70%.80%了)
利潤有兩種一是發行方買斷發行權,(票房歸發行房所有)
還有就是票房分帳,電影的投資方和放行房分票房所得,具體多少不好說

對,你說對了 ,票房就是一部電影在電影院放映期間,賣出去的總額~~~

❸ 想問下,票房轉成收入怎麼

電影票房,分成如下:電影發展基金5%,營業稅3.3%;院線50-60%;其餘為製作發
行(這些費用在製作發行費用中扣除)。

1、假如一部電影,2億投資,有10億票房,分成如下:
電影發展基金0.5億
營業稅0.33億
院線5-6億(主要看片子跟電影院怎麼分成的);
製作發行分剩餘的3.17—4.17億(這些錢還要除去的宣傳費和製作成本,如果電影製作宣傳2億,那麼製作發行公司的利潤就是1-2億)

2、另外當製作發行方可以在後期受益再賺一筆,例如在電視頻道放映、網路直播以及製作光碟等。?

3、有幾個關鍵點

A投資和實際投資。很多電影號稱幾億投資,都是噱頭,要是真的投資那麼多,真的就虧死了

B新人與老人。對於電影新人來說,可能需要3倍於老導演的投資。

C院線。對於萬達這樣的既做拍片,又有院線的公司來說,可以上下通吃,給自己的電影多放映場次,以獲取利益。

❹ 電影放映完畢會計上才確認收入嗎

應該是從影院上下架後,從中刨除要上交的稅費後開始統計收入

什麼叫做銷售電影拷貝收入啊

發行收入是指電影發行單位按放映單位票房一定比例抽取的收入。對電影發行單位向放映單位收取的發行收入不徵收營業稅。屬於文化體育業的收入。
片租收入則是發行單位因向放映單位出租影片而收取的租金。按照租賃業徵收營業稅。
電影發行單位以出租電影拷貝形式將電影拷貝播映權在一定限期內轉讓給電影放映單位的行為按「轉讓無形資產」稅目徵收營業稅。
根據《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支持文化企業發展若干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31號)規定,廣播電影電視行政主管部門(包括中央、省、地市及縣級)按照各自職能許可權批准從事電影製片、發行、放映的電影集團公司(含成員企業)、電影製片廠及其他電影企業取得的銷售電影拷貝收入、轉讓電影版權收入、電影發行收入以及在農村取得的電影放映收入免徵增值稅和營業稅。

❻ 剛成立的電影院公司怎麼做賬,涉及到哪些會計科目

你好!
電影院會計的流程?
答:【會計工作的基本流程】會計人員在會計期間內,運用一定的會計方法,遵循一定的會計步驟對經濟數據進行記錄、計算、匯總、報告的過程.
通常,將這種依次發生、周而復始的以記錄為主的會計處理過程稱為會計循環.
1、建賬;
2、會計事項分析;
3、編制會計憑證;
4、登記有關賬簿;
5、編制試算平衡表;
6、期末調賬和編制工作底稿;
7、對賬和結賬;
8、編制和報送財務報告.
影院分成費如何帳務處理?
按勞務費用處理影院方賬務處理:
借:銷售費用
貸:銀行存款 應交稅費-個人所得稅(勞務費)
收款方賬務處理:
借:銀行存款/現金
貸: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
電影院都有什麼成本費用,計入什麼會計科目?電影院成本費用:
電影院的支出大多都可以列支在主營成本,差旅費,電話費等可以列管理費.
成本費用:就一般意義而言,成本費用泛指企業在生產經營中所發生的各種資金耗費.
企業的成本費用,就其經濟實質來看,是產品價值構成中c+v兩部分價值的等價物,用貨幣形式來表示,也就是企業在產品經營中所耗費的資金的總和.
主要作用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成本費用是反映和監督勞動耗費的工具;
2、成本費用是補償生產耗費的尺度;
3、成本費用可以綜合反映企業工作質量,是推動企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的重要杠桿;
4、成本費用是定製產品價格的一項重要依據.
主營業務成本:
①本科目補充設置"電影發行成本"、"電影放映成本"、"音像製品成本"、"影片後產品成本"等明細科目,並按影片的片名、各種產品的名稱等,進行歸集和核算.
"電影發行成本"--核算企業發行影片而應結轉的庫存影片等的實際成本;
"電影放映成本"--核算放映企業放映影片而應結轉的庫存影片等的實際成本;
"音像製品成本"--核算企業因銷售各種音像製品而發生的實際成本;
"影片後產品成本"--核算企業銷售除音像製品外,與影片相關的電影形象產品等發生的實際成本.

❼ 關於電影院會計核算的一些問題

一.電影產業鏈
電影產業鏈是電影製作、電影發行、電影院線、和影院的整體鏈條的統稱,它反映的是電影產業單位公司之間的經濟生態系統。下面分別介紹產業鏈中的這幾個節點的意義。
1.電影製作
完成電影的投資、拍攝和後期製作的環節。電影製作公司擁有電影的版權,將電影的版權出售給發行公司。
2.電影發行
發行公司從製作公司手中購買電影版權,然後以票房分賬的方式與院線公司合作,將電影在合作院線的電影院放映。很多時候,電影的製作和發行都由同一家公司操作。
3.電影院線
一條院線下面會有若干個電影院,由院線公司統一管理,統一排片,以票房分賬的方式拿到影片拷貝。院線一般會安排大片的放映,而一些中小成本電影的發行方則要努力爭取院線。
4.影院
電影產業鏈的終端。在中國一般說來,電影院可以分到一部電影票房收入的50%。
二.影片設置的五種主要模式
1.聯合攝制,指企業與其他投資方共同出資(含現金、勞務、實物或以廣告時段作價等),並按各自出資比例或按合同約定分享利益及分擔風險的攝制業務。
2.受託攝制,指企業接受其他單位的全額出資,代為製作影片的攝制業務。
3.委託攝制,指企業全額出資,委託其他製片單位代為製作影片的攝制業務。
4.協作攝制,指由其他製片單位全額出資,企業僅以提供設備、器材、場地、勞務等方式給予協助的攝制業務。(註:企業在受託或協作攝制業務中,如雙方在合同中約定按該片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充抵受託或協作價款的,應視同聯合攝制方式進行核算。)
5.自主攝制,指由企業全額出資,自主承擔全部風險和收益。
三.電影行業會計核算中涉及的幾個重要會計科目
1.生產成本
①本科目核算企業在影片製片、譯制、洗印等生產過程所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
②企業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應按成本核算對象的名稱和成本項目進行歸集與核算。本科目按成本項目應當設置的明細科目為:
<1>故事片的成本項目:
「劇本費及酬金」--用於歸集攝制組所用文學劇本的成本,以及分鏡頭劇本等所發生的有關費用和酬金。
「基本人員工資及勞務」--用於歸集攝制組支付給導演、翻譯、攝影、製片、劇(場)務、錄音、照明、置景、道具、服裝、美術、化妝、煙火、剪接、會計(核算)等人員的工資、勞務費和酬金。
「演員勞務及酬金」--用於歸集攝制組支付給主、配角演員,以及其他臨時、群眾、特技、替身、武打、舞蹈、配音等演員的工資、勞務費和酬金。
「臨時協助人員費」--用於歸集攝制組臨時聘用的輔助工,以及向社會管理部門、場景提供單位臨時外請協助人員所支付的各種津貼、報酬等。
「食宿費」--用於歸集攝制組在拍片期間,為演職人員提供的伙食,或者按規定辦法和標准發放伙食費補貼、津貼和防暑防寒所需飲料,以及住宿等費用。
「差旅費」--用於歸集攝制組在拍片期間,演職人員因采景、體驗生活、拍攝、送審等發生的各種交通、住宿、補貼等費用。
「膠片」--用於歸集攝制組拍片耗用的彩色與黑白底片、正片、聲片等各類膠片費用。
「磁片及磁帶」--用於歸集攝制組拍片及製作中耗用的各類磁片、磁帶等費用。
「化妝費」--用於歸集攝制組直接購買或領用所消耗的化妝用材料、用品、工器具,以及造型作業等發生的費用。
「服裝費」--用於歸集攝制組為拍片所需服裝進行設計、加工、購置、租賃、損耗等發生的費用。
「道具費」--用於歸集攝制組為拍片所需,進行道具設計、製作、加工、維修、購置、租賃、損耗等所發生的費用。
「布景費」--用於歸集攝制組為拍片所需,進行布景和場景設計、搭置、加工、維修等所發生的各種費用。
「煙火槍械費」--用於歸集攝制組為拍片所需耗用的煙火材料與彈葯以及租賃、維修、賠償槍械等所發生的費用。
「車輛運輸費」--用於歸集攝制組在拍片期間,因運輸而發生的各種費用。
「場租費」--用於歸集攝制組為拍片所需,租(借)用各種場所、場地所發生的各種費用。
「攝影費」--用於歸集攝制組使用各類攝影專用的器材及消耗物品等所發生的各種費用。
「錄音費」--用於歸集攝制組在攝制期間使用的錄音場地和錄音用器材、設備、音頻工作站、材料消耗物品等所發生的費用。
「剪接費」--用於歸集攝制組使用各類剪接器材、設備、材料、視頻工作站、膠轉磁設備和消耗物品等所發生的費用。
「照明費」--用於歸集攝制組在拍攝現場使用各類照明器材、設備、發電車、材料和消耗物品等所發生的費用。
「常規特技費」--用於歸集攝制組拍攝常規特技(非電腦數碼製作)鏡頭而使用的有關攝影器材、設備、材料(不包括膠片、磁片和特技煙火材料)、場棚和消耗物品等所發生的費用。
「數碼特技費」--用於歸集攝制組委託電腦數碼製作單位加工影片數碼特技鏡頭所支付的各種費用。
「音樂費」--用於歸集攝制組為影片作詞作曲、配製音樂、聘請樂隊、指揮、獨奏演員、歌唱演員,以及取得音樂作品使用權等所發生的費用。
「放映費」--用於歸集攝制組因觀摩學習和後期製作審查樣片、雙片、完成片放映所支付的放映費用。
「劇照費」--用於歸集攝制組為拍片選景和製作劇照所耗用的照相器材、設備、膠卷,以及沖印、放擴照片所發生的費用。
「字幕費」--用於歸集攝制組為所拍攝的影片加工、製作片頭和片中字幕所發生的費用。
「洗印費」--用於歸集攝制組為洗印彩色和黑白的底片、正片、聲片、中間片等發生的各種洗印加工費用。
「軍事費」--用於歸集攝制組經申報批准,由軍隊、武警部隊提供人員、武器、彈葯、軍車(艦、機)、軍械、場地和器材設備等協助拍攝,按劇用軍事預算所支付的費用。
「劇雜費」--用於歸集攝制組在拍片期間,所發生的文具用品、資料列印和復印、郵電通訊、書報雜志、學習觀摩等各種費用。
「賠償費」--用於歸集攝制組因影片拍攝需要,導致所租用的場所、場地、設備、器材、服裝、道具、物品等發生毀損或失滅,經協商支付的各種賠(補)償費用。
「其他費用」--用於歸集攝制組在拍片期間,所發生的不屬於以上各明細科目核算的其他費用。
<2>譯製片、紀錄片、科教片、專題片的成本項目,企業可以結合自身片種的譯、攝制業務特點,參照故事片成本項目選擇確定。
<3>美術片的成本項目,企業除參照故事片成本項目進行選用外,可增加以下項目:
「外加工費」--用於歸集攝制組委託外單位或個人進行部分動畫片段、木偶等設計、繪制、製作、加工,按合同規定所支付的各種費用。
「繪制費」--用於歸集動畫、描線、上色、木偶和剪紙等製作(含電腦製作)車間等,為攝制組提供的各種勞務費用。
「輔助材料費」--用於歸集攝制組在美術片攝制中,為製作人物、服裝、道具、布景等,購入和耗用的紙張、顏料、布料、木料、五金零配件等所發生的各種費用。
<4>影片洗印的成本項目:
「工資及附加」--用於歸集支付給直接從事印製影片及其拷貝生產人員的工資、加班工資和津貼、職工福利費等工資性附加的各種費用。
「膠片及磁帶」--用於歸集印製影片底片、正片、聲片、發行拷貝等所耗用的各種彩色、黑白膠片,以及磁片、磁帶等所發生的費用。
「葯料」--用於歸集影片印製生產中,耗用的各種化學葯料所發生的費用(可採用分攤方法計入產品成本)。
「燃料及動力」--用於歸集影片印製生產中,消耗的水、電和各種燃料、動力所發生的費用。
「製造費用」--用於歸集影片印製生產中,消耗的清潔用具和物品、零配部件等各種輔助物料等,每月按規定分配方法計算後,轉入應由產品成本承擔的各種費用。
③企業發生各項生產費用的核算:
<1>製片企業,按發生的實際金額,借記本科目,貸記「現金」、「銀行存款」、「應付工資」、「原材料」、「低值易耗品」、「製片備用金」、「影視劇本」等有關科目。
<2>洗印企業,按發生的實際金額,借記本科目(基本生產成本、輔助生產成本),貸記「現金」、「銀行存款」、「應付工資」、「原材料」、「低值易耗品」等有關科目。
為影片洗印提供環保處理、水電動力、機械維修,以及化學葯品、膠片供應等輔助生產車間或部門發生的直接費用,應當在本科目「輔助生產成本」明細科目核算後,再轉入本科目「基本生產成本」明細科目。各輔助生產車間或部門,為基本生產車間、企業管理部門和其他部門提供的物品和勞務等,月度終了,按照一定的分配標准分配給各受益對象時,借記本科目(基本生產成本)、「管理費用」、「其他業務支出」、「在建工程」等科目,貸記本科目(輔助生產成本)。
<3>企業在影片拷貝(載體)銷售過程中,所需的片箱、片盒、片夾、片軸、塑料(紙)袋等包裝物,不應計入影片的生產成本中。隨同影視片拷貝(載體)銷售且不單獨計價的包裝物,按實際成本,借記「營業費用」科目,貸記「包裝物」科目。企業單獨計價出售的包裝物,則應按收到的金額,借記「銀行存款」科目,貸記「其他業務收入」科目。同時,按出售包裝物的實際成本,借記「其他業務支出」科目,貸記「包裝物」科目。
<4>企業在影片創作生產或影片拷貝洗印過程中,已經耗用和計入生產成本的膠片,以及從電影洗印廢水(定影液)中電解而提取的白銀等,其出售處理所回收的款項,可以採用直接或分攤方法沖減生產成本,借記「現金」、「銀行存款」等科目,貸記本科目或本科目(輔助生產成本)。
④企業攝制完成並已取得許可證的影片,按實際成本結轉入庫。結轉時,借記「庫存商品」科目,貸記本科目。
⑤製片企業在影片投產開拍後,中途因故停拍且以後不再續拍,以及影片已經攝制完成,經審查後未通過的,須將該影片作報廢處理。經核准報廢時,按其賬面價值,借記「營業外支出--影視片損失」科目,貸記本科目。
⑥本科目所補充的明細科目期末借方余額,反映企業尚未完成影片的各種成本。
2.庫存商品
①本科目補充設置「庫存影視片」、「音像製品」、「影片後產品製品」等明細科目,並按影片的片名、各種產品的名稱等進行歸集和核算。
「庫存影視片」--核算企業以買斷結算方式購入的影片的實際成本。採用發行權交易結算方式所支付給供片方的影片節目發行權費,應當與企業定製的電影拷貝(或其他載體)的成本合並後計入本科目。
「音像製品」--核算企業購入影片的錄像帶、CD、VCD、DVD等可供播映的音像製品,所支付給製作方或供貨方的實際成本。
「影片後產品製品」--核算企業在電影促銷業務中,定製或購入的各種電影形象產品等的實際成本。
②企業購入的影片或商品到達驗收入庫後,按供片或供貨方開具的發票,並經倉庫管理人員驗收、核準的實際支付(進價)成本,借記本科目,貸記「銀行存款」、「應付賬款」等科目。
③企業在結轉影片發行、放映或銷售商品等業務活動的實際成本時,借記「主營業務成本」科目,貸記本科目。
④企業購入的影片在合同、協議約定的發行放映期限內未實現銷售,應在期滿之日作資產損失處理。在處理時,按購入影片的實際成本,借記「管理費用」科目,貸記本科目。
⑤如果影片被禁止發行或放(播)映,企業應當將該影片作報廢處理。在處理時,按該影片實際庫存的賬面價值,借記「營業外支出--影視片損失」科目,貸記本科目。
3.主營業務成本
①本科目補充設置「電影發行成本」、「電影放映成本」、「音像製品成本」、「影片後產品成本」等明細科目,並按影片的片名、各種產品的名稱等,進行歸集和核算。
「電影發行成本」--核算企業發行影片而應結轉的庫存影片等的實際成本。
「電影放映成本」--核算放映企業放映影片而應結轉的庫存影片等的實際成本。
「音像製品成本」--核算企業因銷售各種音像製品而發生的實際成本。
「影片後產品成本」--核算企業銷售除音像製品外,與影片相關的電影形象產品等發生的實際成本。
②月度終了,企業應當根據本月電影發行、放映業務取得的主營業務收入,按照本辦法有關結轉銷售成本的規定和辦法,計算和結轉主營業務成本。結轉時,借記本科目,貸記「庫存商品」、「待結算業務支出」等科目。
其他商品主營業務成本的結轉,按照《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執行。
③期末,應將本科目的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結轉後本科目應無余額。
4.主營業務收入
①本科目補充設置「電影發行收入」、「電影放映收入」、「音像製品收入」、「影片後產品收入」等明細科目,並按影片的片名、產品的名稱等進行歸集和核算。
「電影發行收入」--核算發行企業在發行影片業務中取得的各種歸屬於企業的營業收入,包括分賬收入、賣斷收入、片租收入、播映權轉讓收入、網路傳播權轉讓收入、後電影開發權轉讓收入、影片代理收入等。
「電影放映收入」--核算放映企業通過放映影片取得的各種歸屬於企業的營業收入,包括分賬收入、片租收入、包場放映費收入、出租場地加映影片收入等。
「音像製品收入」--核算企業銷售錄像帶、CD、VCD、DVD等音像製品所取得的各種收入。
「影片後產品收入」--核算企業銷售除音像製品外,與影片相關的電影形象產品等取得的收入。
②企業實現的主營業務收入,按實際收到或應收的金額入賬。
<1>企業採用分賬結算、片租結算、代理結算方式取得的影片,企業按合同、協議約定與供片方結算後的收入,結轉時,借記「待結算業務收入」科目,貸記本科目。
<2>企業以買斷結算方式取得的影片,在發行中取得的各種無需與供片方分享的收入,可直接借記「銀行存款」、「應收賬款」等科目,貸記本科目。
<3>放映企業發售的可兌換卡券,在兌換電影票時,借記「預收賬款」科目,貸記本科目。
③期末,應將本科目的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結轉後本科目應無余額。
五.電影票房收入的利潤分配
1.影片片款結算
(1).與提供影片的製作方、發行權方及其他權利方(統稱「供片方」)進行影片片款的結算方式:
(1)分賬結算,指企業按合同、協議約定的比例,將影片發行、放映業務中取得的收入和發生的費用進行分配,與供片方共同分享和分擔的結算方式。
(2)片租結算,指企業按合同、協議約定的租價或定額,向供片方交付片款的結算方式。
(3)買斷結算,指企業按合同、協議約定的價款,向供片方買取一定時期和范圍內的影片發行權、放映權,取得的收入無需與他人分享的結算方式。包括:
①發行權交易結算,即企業僅買取影片的發行權、放映權,所需拷貝等載體由企業自行定製並承擔費用的結算方式。
②單拷貝交易結算,即企業按包括發行權和放映權在內的單個電影拷貝計價,向供片方購買電影拷貝的結算方式。
(4)代理結算,指企業僅收取固定代理費,影片的收益和費用均由供片方享有和承擔的結算方式。
(2).企業以分賬、片租及代理結算方式取得的片款或發生的支出,按合同、協議約定需與供片方進行分配或分擔的,應先在「待結算業務收入」和「待結算業務支出」科目中歸集,然後再按合同、協議的約定,在本企業與供片方之間進行結算。
發行企業應當依據放映企業提供的營業報表和每部影片結算單(簡稱「片結單」),或者依據接受供片的發行企業提供的影片發行收入結算表,辦理有關影片收入的結算。
2.票房分賬
①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計入電子售票系統,數據統一匯總到中國電影事業專項資金辦公室。以「專資辦」的統計數據作為各方分賬的依據。
②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營改增之後電影院增值稅臨時政策是收取3%,但是這部分稅率可抵扣),及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剩餘的91.7%(2014年之後是92%)認定為一部電影的「可分賬票房」。
③可分賬票房中,電影院及院線提留57%,中影數字提留1-3%的發行代理費。剩餘的40-42%歸於電影製片方和發行方
④影片的發行方會收取歸屬製片發行方部分票房的5-15%作為發行代理費用,即為可分賬票房的2-6%作為發行代理費。
⑤部分影片同檔期處於競爭劣勢,出於增加影片排映場次的目的,給影院及院線承諾票房返點;返點一般佔到可分賬票房的3-5%。
⑥製片方回收的票房回款公式為:1*(1-0.033-0.05)*40%*(1-0.1)=0.33為一般情況下的製片方分賬。
綜上,一部最終票房1億的影片,回收的票房回款為3300萬左右。同樣,一部成本為8000萬的電影票房需要達到2.4億才能回本
五.其他利潤來源
除了票房收入之外,中國電影的資金其它回收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版權收入:主要指電視放映權和互聯網播放版權銷售。這部分收入主要根據影片的題材、頻道打分制度、觀眾期待度、演員陣容、最終票房決定。其中網路版權價格波動較大,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
2.海外銷售:主要是海外其他國家包括港澳台地區的發行收入、版權收入。這部分收入目前較低,增長潛力大。
3.商務合作:主要是植入式廣告、營銷合作、活動冠名等方式獲得的收入。
4.授權及衍生品:主要是影片形象、片名、重要視覺元素等授權使用,以及版權衍生品的銷售收入。
5.政府補貼:主要是政府主導的文化產業補貼、地方政府專項補貼等。
6.行業補貼:主要是攝制3D或巨幕格式的影片,票房達到一定數量後,享受專項的行業補貼。票房在5000萬到1億元之間,獎勵100萬元;票房在1億到3億元,獎勵200萬元;3億到5億元,獎勵500萬元;5億以上重獎1000萬元。(註:其中,大部分中國影片的資金回收依賴票房分賬,可佔到影片總收入的80%以上。)

❽ 電影放映行業一般納稅人申請簡易徵收後適用政策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將鐵路運輸和郵政業納入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3〕106號)第十五條一般納稅人提供應稅服務適用一般計稅方法計稅。

一般納稅人提供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規定的特定應稅服務,可以選擇適用簡易計稅方法計稅,但一經選擇,36個月內不得變更。

(8)電影放映業怎麼核定收入擴展閱讀:

資源內容:

一、自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鐵路運輸和郵政業營改增試點。

二、各地要高度重視營改增試點工作,切實加強試點工作的組織領導,周密安排,明確責任,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做好試點前的各項准備以及試點過程中的監測分析和宣傳解釋等工作,確保改革的平穩、有序、順利進行。遇到問題請及時向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反映。

三、本通知附件規定的內容,除另有規定執行時間外,自2014年1月1日起執行。《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在全國開展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稅收政策的通知》(財稅〔2013〕37號)自2014年1月1日起廢止。

❾ 電影票房分賬收入如何納稅

電影發行中涉及到上游:電影製片方和發行方,下游:院線和影院四方利益的分配,一般參照45::55的比例分賬。
一、下游:放映院線就票房收入繳納營業稅,適用文化業3%的比例,每百元的票房收入扣除5%的電影發展專項基金,3.3%的營業稅金及附加,且票房提取的國家電影發展專項基金不得在營業稅前扣除(財稅2009年111號文)。
政策優惠:農村取得的電影放映收入免徵營業稅。
二、電影發行單位的發行收入、片租收入及版權轉讓收入免徵營業稅。
1、發行收入:及電影發行方從電影放映方取得的發行分成收入。
2、片租收入:按合同、協議約定的租價或定額向放映方出租影片所取得的片租收入,應按服務業——租賃業征稅。
3、轉讓版權收入:應按轉讓無形資產繳納營業稅。
三、營改增的影響:財稅2011(111號文):轉讓商標、商譽和著作權的業務活動屬於文化創意服務中的商標著作權轉讓服務,納入增值稅。

❿ 電影收入的票房是怎麼分配的,演員多少,投資方多少,導演製片人分多少。

隨著2017年3月正式推出《電影產業促進法》政策出台以及電影票房連年高升(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票房分別是218億、296億、441億、455億,559億)2018年票房突破600億。源於政策導向和高收益,電影投資已經悄然植入到每一位投資人的決策當中。投資的動力源於收益,電影投資的收益主要來源於電影票房的高低。

那麼電影票房是如何分配的呢?

首先,院線總票房需要扣除5%的專項事業發展基金,其次扣除3.3%的稅費,這個是國家收取的。

其次,剩下的91.7%中,院線扣除50%—55%,宣發5%—8%,剩下40%左右,往期統計35%左右為片方可分賬票房,也就是出品方(投資人)分賬票房比例。

個人票房分紅=總票房*35%左右*投資比例

最後,電影版權在電視台版權收益,網路版權收益和海外版權收益以及廣告收益。

票房分紅到賬時間:

票房結算時間一般在院線下映後三個月內,由中影集團聯合第三方會計事務所進行結算,然後分賬到出品方對公賬戶,再由出品方結算給個人賬戶。

票房外的版權收益也會有合同內具體列出,結算時間一般是六個月結算一次。

演員、導演、製片人拿固定片酬,算在前期投資里,利潤歸投資方。也有特殊情況,比如導演、演員、製片人也參與投資,那就按投資比例分成。

閱讀全文

與電影放映業怎麼核定收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調電影與電視播放速度 瀏覽:441
多聲道電影如何播放 瀏覽:981
強森特種部隊2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519
2020年3月有哪些省份電影院復工 瀏覽:89
恐怖的降頭電影有哪些 瀏覽:51
電影落下帷幕是什麼意思 瀏覽:839
如何將視頻拍的像電影一樣 瀏覽:822
如何用u盤播放3d電影下載 瀏覽:871
愛國電影有哪些免費 瀏覽:636
電影院里都賣什麼 瀏覽:976
萬達電影院電話多少 瀏覽:572
現在有熱血好看的動漫電影 瀏覽:227
歐美sm線電影免費觀看視頻下載 瀏覽:85
龍貓電影多久時間 瀏覽:199
美國電影什麼騷擾的名字 瀏覽:292
有多少個電影是撿屍 瀏覽:692
合成3d電影免費下載迅雷 瀏覽:62
群暉怎麼通過網址播放電影 瀏覽:404
如何把3d電影變2d暴風5 瀏覽:595
玩具西裝男是什麼電影 瀏覽: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