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拍電影鏡頭要怎麼切換
鏡頭地切換技巧 一部節目是由一系列鏡頭、鏡頭組和段落組成.鏡頭地切換分為有技巧切換和無技巧切換.有技巧切換是指在鏡頭地組接是,加入如淡入與淡出、疊化等特技過渡手法,使鏡頭之間地過渡更加多樣化.無技巧組接是指在鏡頭與鏡頭之間直接切換,這是最基本地組接方法,在電影中使用最多. 節奏地掌握 影視節目剪輯地成功與否,不僅取決於影視劇情是否交代地清楚,鏡頭是否流暢,更重要地是取決於對節奏地把握.節奏是人們對事物運動變化地總地感受.把握影視藝術地節奏,是在影視節目編輯中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地重要方法.把握節奏地一般要求是:注重運動,富於變化、保持和諧. 前面介紹了一些非線性編輯應遵循地基本藝術規律,但要注意這些藝術規律決不是一成不變地,在實踐中不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束縛自己地手腳.在藝術創作中,應該特別注重提倡獨創性,切忌重復雷同
⑵ 拍微電影用什麼鏡頭
拍什麼內容就用適合什麼內容的鏡頭,換鏡頭相機不變。
一般拍微電影的習慣來說,更多的人願意盡可能地上大光圈鏡頭,便於控制現場環境的光線,同時還可以更明顯地獲襲得景深變化,看起來更有臨場感和層次感。但是如果對於鏡頭的使用還不夠熟悉,不要盲目追求大光圈,控制不好的話反而弄巧成拙。
單個人像,百50焦段適用性很強,當然刻畫面部也可能用到85.135甚至200.室內帶環境,35焦段最實用,也可能會用到24來強化環境影響,或者50來弱化環境影響。
電影鏡頭即需要拍攝大視角的廣角鏡頭,也需要長焦拍攝淺景深的特寫鏡頭。所以說想做好微電影,鏡頭的選擇很重要,如果需要精雕細刻的畫質那麼一套焦距齊全的定焦鏡百頭是少不了的,專業的可以選擇蔡司的CP2系列,或廉價的三陽電影鏡頭系列。如果是用單反也可用相機的度鏡頭。
如果為了方便也可考慮變焦鏡頭,畫質不妥協最起碼也得一套大三元,如果計較成本,普通變焦鏡頭也能應付。
(2)拍電影怎麼要鏡頭擴展閱讀:
1、廣角鏡頭
廣角鏡頭大致分為兩類:普通廣角鏡頭和超廣角鏡頭。普通廣角鏡頭的焦距在24mm~45mm之間;超廣角鏡頭的焦距一般小於24mm,其中有一種特殊的鏡頭叫魚眼鏡頭,焦距甚至只有幾毫米。
在拍攝廣闊的大場面時,攝影者一般都依靠廣角鏡頭焦距短,表現的景物景深長的特點,將從近到遠的整個景物都納入清晰表現的范圍。此外,用廣角鏡頭拍攝時,如果同時採用較小的光圈,則景物的景深就會變得更長。
2、中焦鏡頭
中焦鏡頭的焦距在50mm~135mm之間,該焦距中包括許多大家常用的焦段:50mm標准鏡頭,85mm人像鏡頭,100mm微距鏡頭,135mm人像鏡頭等。
通常情況下,人眼的視角是50°左右,於是人們將傳統35mm相機鏡頭中近似與人像視角范圍內的鏡頭稱為標准鏡頭,它的焦距為50mm,拓展到變焦鏡頭,只要焦段覆蓋了50mm的變焦鏡頭,一般都稱為標准變焦鏡頭。
標准鏡頭與人眼看到的效果非常接近,拍出的畫面能給人更加真實的感覺,它幾乎可以用於任何場景和題材的拍攝。
⑶ 請問一步普通的電影怎麼拍攝的,到底有多少個鏡頭,一個人可以拍電影嗎
一個人不可能完成一部電影的,首先你的需要一個好的劇本,然後籌集資金,拉贊助(演員,工作人員都需要錢)之後找演員之類的的事,然後拍攝,一部電影一般有115到120分鍾的時長,前期拍攝,後期製作,過審,發行。你需要專業知識,去網路看看吧,電影的製作是一個團隊的事,自己一個人拍會很困難的
⑷ 在拍電影中怎麼轉鏡頭
就是中間連續的一段影像,比如,在一段電影中,先在畫面里有一朵花,接著畫面切換成一個女孩的臉,再換成從遠處看的女孩蹲在花叢中,那麼其中女孩的臉的那一段算作一個鏡頭,之前那一段又算作一個鏡頭等等..注意,如果畫面不是切換,而是從花上移動到女孩臉上,只能算同一個鏡頭,.
⑸ 普通百姓自已拍電影的話,要用攝像機,還要什麼嗎比如多個鏡頭連續播放的話要什麼設備
多鏡頭那些要麼是軟體後期製作的 要麼是多個攝像機同時拍攝 一般業餘人士拍電影 很難有那種效果 光是鏡頭語言和取景 構圖等等都不是初學者能掌握的
設備最最最基本就是攝像機和腳架了
⑹ 電影里拍鏡子的鏡頭怎麼弄的
關燈拆電影 就因為這一個道具,這些好電影需要你再看一遍
一隻冰冰
讓我們在下一期節目中繼續發掘、探索
拍攝鏡像畫面時應該注意的難點和技巧
我們,只讀經典。
⑺ 單反拍電影需要配多少的鏡頭
你沒有說明你的相機品牌及型號,現在只能以佳能全幅為例:
1. 超廣(17-40),負責婚禮場景。
2.標頭(50/1.4),負責新郎新娘兩人甚至多人的合影,大光圈使用,會有電影虛化光斑。
3.中長焦(135/2),負責特寫,大光圈,虛化出一片斑斕。
單反拍視頻+大光圈鏡頭可以拍出電影般浪漫的氣氛。
⑻ 拍電影時的鏡頭是怎麼分的
是呀 是有幾台攝像頭同時拍攝 有時候一個動作一個鏡頭要重復拍攝好幾遍 然後挑選一個最滿意的 拍攝後還要進行配音 剪輯之類 就是後期製作
後期製作
後期製作包括停機後完成該片所必須的一切工作。停機後,工作只完成了20%,工作樣片還需要剪輯,音響效果需要錄製成聲帶,所有聲帶,包括對白、音響效果、音樂、解說等要混錄合成,字幕需要設計並拍攝,光學效果需要製作,底片要按照樣片搭配好,最後要送審,並合成拷貝洗印,然後發行。
⑼ 拍電影需要什麼(詳細)
先寫一個滿意的劇本,導演最好是參與寫劇本,寫完劇本就是找演員、化妝師、燈光照明、劇務、道具、監制、最重要的是投資人,就是製片人,這幾個一個也不能少,然後就開拍了。拍電影的順序不是一部電影的流程,在拍攝之前,應該想好了哪個場景拍哪些戲,而且要把路線圖給定好了。以免再補戲。另外就是拍攝時期不能超過,不能預計排是3個月的電影結果拍了5個月,這是違反合同的,拍攝完畢以後就進行後期製作,就像特技鏡頭、片頭片尾得字幕、以及配樂、配音都是要在後期製作上完成的。在後期製作時還要經常向外界的媒體發布消息作宣傳,再定首映日期、首映儀式都干什麼。當電影上映玩,就製作發行音像製品。
名詞解釋:
監制:電影幕後的核心人
對於大眾來說,電影是娛樂,它讓我們進入另一個世界。人們關心其中的明星、故事和娛樂效果。對商業人士來說,他們通常會對電影的投資、票房、衍生產品、廣告表現出濃厚興趣。但對於希望從電影工業的運作中得到啟發的管理者來說,我們不應該忽略的是,幾乎每部影片背後都有著上百人、持續幾個月到幾年,每個畫面背後是他們的協作、沖突與和諧。在每部電影幕後,製片人、監制、導演、攝影指導、明星演員需要就投資、藝術、流程等問題「達成一致」,他們之間的工作層面和社會層面的關系對創造型組織的管理者有著借鑒意義。這里將聚焦「監制」(Executive Procer)這個電影工業中不為人知的核心角色,他負責電影的日常運作與策劃。監制經常與電影工業的其他兩個角色混淆,製片人(Procer)和製片(Proction Manager,可直譯為製作經理),前者是影片的投資人,又稱出品人;後者是電影製作中的中層職位,負責具體的運營事務,向導演和監制負責。對於監制這個角色,有人這樣描述,「他通常代表製片人或製片公司法人,由他負責攝制組的支出總預算和編制影片的具體拍攝日程計劃,代表製片人監督導演的藝術創作和經費支出,同時也協助導演安排具體的日常事務。在攝制組里,監制和導演往往又是一對矛盾,他們常常是針鋒相對,各執己見,互不相讓,只有到了拍完影片,他們才握手言和。」
電影製片人(Procer),也稱「出品人」,指影片的投資人。
影片的商業屬性,決定了製片人是一部片子的主宰,有權決定拍攝影片的一切事務,包括投拍什麼樣的劇本,聘請導演、攝影師、演員和派出影片監制代表它管理攝制資金,審核拍攝經費並控制拍片的全過程。影片完成後,製片人還要進行影片的洗印,向市場進行宣傳和推銷。 監制(Executive Procer)。監制通常受命於製片人或製片公司法人,由他負責攝制組的支出總預算和編制影片的具體拍攝日程計劃,代表製片人監督導演的藝術創作和經費支出,同時也協助導演安排具體的日常事務。 製片(Proction Manager,可直譯為製作經理)是電影製作中的中層職位,負責具體的運營事務,向導演和監制負責。
燈光照明就是拍攝電影是的燈光設計
劇務就是管理劇組大大小的雜事
道具就是負責電影里出現的一些東西
化妝師就是給演員化妝的
服裝就是負責演員服裝的
⑽ 影視畫面中拍攝鏡頭的技巧
什麼是影視中的長鏡頭
長鏡頭是指連續地用一個鏡頭拍攝下一個場景,一場戲或一段戲,以完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鏡頭段落,而不破壞事件發展中時間和空間連貫性的鏡頭。
長鏡頭是指連續地對一個場景、一場戲進行較長時間的拍攝,所形成的鏡頭。
在拍攝長鏡頭時,通過攝象機的運動,形成多角度、多機位的效果,造成畫面
空間的真實感和一氣呵成的整體感。
它原為電影的拍攝技巧,產生於上世紀20年代。在電影發明之初,剪輯技巧還沒
成為專門的製作手段時,電影畫面大多是採用長鏡頭拍攝的。
長鏡頭最根本的在於鏡頭內縱深的場面調度產生的紀實性和整個影片節奏的起承轉合所體現的現實主義風格。當然,相對而言,講求景深內的場面調度會使鏡頭的時間變長、節奏變慢。看看侯孝賢等台灣導演的電影就相當明顯。
大景深長鏡頭:是一種採用深焦距拍攝的長鏡頭。是在長鏡頭內實現現場畫面調度的手段。
這種鏡頭常用來保持畫面時間和空間上的完整統一。
其作用為:
a.能以一個單獨的鏡頭表現完整的動作和事件,而其含義不依賴它與前後鏡頭的聯結就能獨立存在
b.強調長鏡頭在時間上的連續性和深焦距造成的完整的空間的作用,形成幾個平面互相襯映、互相
對比的復雜畫面空間結構
c.由於這種多層面和多元性的畫面,比然派生出多義性,使大家在欣賞影片時有相當大的選擇自由
並自由地對畫面形象的某些或全部含義做出自己的判斷和理解。
攝影長鏡頭的缺點
首先,質量上乘的長鏡頭價格昂貴.
其次,長鏡頭往往又大又笨重,在你整天背著它到處轉之後,就會有切身體會.
第三,鏡頭的焦距越長,照相機就必須把握得越穩定,以避免影像模糊.經驗准則是只有當快門速度至少等於鏡頭焦距毫米數的倒數時才能夠手持鏡頭進行拍攝.也就是說,當快門速度低於1/100秒時就不能手持100mm鏡頭拍攝,低於1/1500秒時就不能手持500mm鏡頭拍攝等等.在下一課中還會講到.為了確保得到銳利的影像,我們推薦設置更高的快門速度.我們推薦的設置值是鏡頭焦距的"兩倍".也就是說,當快門速度低於1/200秒時就不能手持100mm鏡頭拍攝,低於1/1000秒時就不能手持500mm鏡頭拍攝.因此,對於大多數遠攝鏡頭的拍攝工作都需用要使用三腳架.
第四,不管長鏡頭的光學系統多麼完美,拍攝遠處的物體時,影像總是處於充滿塵埃、陰霾和熱折射的大氣環境中。只有在非常罕見的清澈空氣中,才能獲得特別清晰的遠攝影像。
建議在練習的這個階段,除了照相機上已經配備的鏡頭之外,不必再購買任何鏡頭。以後成為"高手"時,可以考慮較長焦距的鏡頭。即使在那時,除非對超長鏡頭具有特殊的需求,並且資金也不成問題,否則我們建議不要考慮超過200mm的任何鏡頭。如果偶爾需要超長鏡頭,可以考慮添置一隻遠攝增距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