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評價美國的科幻片
只能說,思想上中國科幻不輸美國,技術上差幾十年
㈡ 對最近的美國大片的評價
他們崇尚個人英雄主義
單說赤壁 雖然也是耗資多少億,但是實質的東西沒多少,都用在了場面上,看過後並不能留下多深刻的印象!!!而且裡面多是陰險 狡詐 計謀 要不就是低俗的搞笑!!!
而外國片 即使有些 陰謀 但總是多出那麼種感覺!(我只是憑感覺的說!!)!!到最後總是能給人一個道理!!當然也有很垃圾的,不過同樣是耗資幾億,外國的肯定比中國的拍的好!!
視覺效果!赤壁是有那麼段「圈圈陣」可是我並沒感覺到有什麼,可能是不符合個人視覺理解!!
剩下 什麼對中國學生的影響 呵呵 這個不好說,說國人的電影不好吧但是也拿獎了,不過理性的看我覺的咱們的電影,真不能給中國學生帶了什麼,感性上嘛!!!!色戒啊!赤壁啊 畫皮啊 確實能教會中國學生很多東西!!!
呵呵 以上就是個人的一點理解,能力有限 高人路過一笑過之,因為本人就這么點能力!
㈢ 如何評價《美國狂魔》這部電影
那詭異的戲劇張力,與《美國麗人》這看似美好的片名實則截然相反,影片以一個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為引,精彩的群戲所呈現而出的是電影對復雜人性和慾望的深諳,當中年危機與青年煩惱,兩種屬於不同年齡的困擾交織與一,黑色幽默的基因渲染而出的自然不會是「麗人」,從壓抑沉悶直到爆發的崩潰的演變。
㈣ 如何評價美國電影《錄取通知》 知乎
影片是一部毫無青春喜感的青春喜劇。(《流行文化》評)
作為新人,飾演巴特比的賈斯汀·朗的表現幾近完美。(《電影評論》評)
電影為觀眾提供了一個很棒的開懷大笑的時間,足夠有理由讓你的一個半小時花費得有價值。(《舊金山紀事報》評)
電影中那份難得的純真之心,就像《動物之家》的精簡版,充滿了不雅的樂趣。(《波士頓環球報》評)
作為一部校園喜劇電影,充滿了呆板的情節和敷衍般敘事,就像是一個社區學院電影製作的視頻作業。(《紐約郵報》評)
充其量只有輕度的趣味,浪費影片中一個偉大的構想。(《帝國》雜志評)
㈤ 求對美國電影的總評(越詳細越好!)
西部片
西部片作為好萊塢電影特殊的類型片,具有深層的符號和象徵意義:它是關於美國人開發西部的史詩般的神化,影片多取材於西部文學和民間傳說,並將文學語言的想像的幅度與電影畫面的幻覺幅度結合起來。
綜觀美國電影史上的多部西部片,我們不難可以歸納出幾點西部片的「定式」:
時代背景:時間跨度為1860年至20世紀初葉。這期間,載入史冊的大事件有東部居民西進拓荒、南北戰爭、廢除奴隸制、林肯遇刺、第一條橫貫大陸的鐵路接通、電話局開始營業等。
行為准則:好漢與歹徒、警官與盜匪爭斗時均靠不成文的行為准則進行「公平競賽」——雙方恪守武器相同(刀對刀、槍對槍)、機會均等(正面攻擊,不打黑槍)的原則,而英雄人物往往後發制人,置之死地而後生。
正面形象:行俠仗義的牛仔、盡忠職守的警長、保護驛車的好漢。同歹徒、草寇決斗時他們智勇雙全,以寡敵眾。
反面角色:與正面形象構成二元對立。他們是攔路打劫的草寇,是突襲村落的歹徒和魚肉鎮民的地頭蛇。他們人多勢眾,但結局通常都是十死九傷,以失敗告終。
五大戰場:開闊地域(例如曠野、叢林、峽谷、長河等);城鎮一條街、酒吧、妓院、旅館。
固定道具:馬、牛仔帽、皮靴、左輪手槍、劍。
科幻片
科幻片起源於法國,革新於德國,全盛於美國。20世紀50年代是美國科幻片的興旺發達時期,在這一時期,科幻片的特點全面形成。
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初,美國科幻片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其標志是:題材廣泛,貼近現實;人類與外星人的關系由緊張漸趨緩和,由對抗變成對話;特技手法躍入數控時代。1977年,《第三類接觸》(斯皮爾伯格執導)和《星球大戰》(喬治·盧卡斯執導)問世,形成了美國影壇「科幻三傑」的格局,把科幻片的創作再次推向波峰。
音樂片
與電影聲音同時誕生的音樂片,在有聲電影初期十分盛行,最初是把百老匯的東西搬上銀幕,後來則發展為具有特殊形式的類型片,並在四五十年代走向了「最受歡迎的頂峰年代」。
美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部音樂片是有聲電影《爵士歌王》。此片一出,各大公司紛紛仿效,相繼推出各自的音樂片。
犯罪片
這類電影經常以一樁罪案的始末為內容,以罪犯或偵探為主要人物。犯罪片分為強盜片和偵探片兩大類,前者以黑社會人物為主角,後者以偵探為中心。
強盜片與西部片似乎有些相同之處:片中同樣具有強烈的追逐和持槍格鬥的場面,而劇中人物也同樣是一個類似西部牛仔那樣的具有復仇心理的、強悍而又孤獨的男人,一樣是用「硬漢」類型明星來塑造的,從而顯示著一種力量。
美國犯罪片中的佳作情節緊張、懸念迭起,結果往往出人意料,頗有觀賞性;但大多數犯罪片的劇情生拼硬湊,而且充斥血腥、暴力和色情場面,造成視覺污染,戕害青少年的心靈。
當好萊塢的電影巧妙地把社會現實矛盾轉換為戲劇沖突,通過它的經典敘事方式進行虛幻性解決的時候,它就完成了從文本神話向社會神話的轉型,而這也正是好萊塢意義上的「白日夢幻」的意旨所在。
美國對全球的文化控制是通過大眾傳媒的控制來實現的,因為現代電子傳媒能夠提供使受眾服從霸權的條件,進而大眾傳媒本身也成為了一種霸權形式。
好萊塢化的電影是來自好萊塢資本運作、明星機制、傳播媒介的召喚,也是來自電影工業、英雄情結、觀影機制、理想主義的隱秘的召喚,其主要特徵是方法的標准化和產品的同質化。而更深層次的,則是普遍的價值觀念和文化標准在全球范圍的蔓延。
㈥ 談談對美國電影的感受
美國電影創造全世界各個國家無法比擬的票房紀錄神話!每年為美國財政創造上百億美元稅收!盡管世界經濟危機,但絲毫不影響美國電影業,人們沒事做可以進影院看電影或上網看電影消磨時光 ,愉悅快樂!
㈦ (40分)談談對美國電影的感受(當代美國社會與文化)
一個國家的文化包含了社會的方方面面,例如:政治、經濟、人文、地理等,要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不能單一的就某一方面來說。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和社會政策是當代美國的社會文化行成的重要因素。90年代起美國成為唯一的全球超級大國,盡管美國經歷經濟滯脹和1979-1982、1990-1992、2000-2003年的四次經濟危機,但是整個說來美國經濟仍然在發展。在外交政策上,2001年「9·11」事件前美國實行了比較現實主義路線的重大調整。在政治和思想領域,美國的保守主義思潮明顯強化。但是「9·11」後美國的內政和外交明顯向右轉。 美國社會中出現了文化斷裂的現象,對過去的歷史的含義存在分歧的意見。這種文化的斷裂促使社會去關注歷史,關注過往的事件與含義。社會科學家認為,為了使社會凝聚在一起,當今的一代需要有意識地將現在與過去進行比較,而不是僅僅擁有當今的經驗。社會學家劉易斯•科塞認為,對歷史的記憶只能通過閱讀、聆聽或者通過節日紀念活動被撩撥起來。由社會機構存儲和闡釋過去的歷史。顯然,電影就是這么一個存儲和闡釋過去歷史的主要社會機構。在一個文化斷裂的社會中,多樣化造成多樣的過去。在20世紀後期,美國社會似乎懸在空中一般,似乎擁有太多的過去,又似乎一無所有。這種矛盾在里根時代更顯突出,在這個時代中,一方面懷舊,一方面又似乎喪失了對歷史的記憶。在這一段時期之後,好萊塢的電影製作人開始不僅關注電影的商業價值,也關注歷史的題材了。對歷史的回憶成為一部電影的文化力量的試金石。有影響的好萊塢電影製作人在90年代初開始在他們的創作中關注歷史。
總的來說,美國電影以好萊塢為中心,商業電影為主,文藝片以及其他多元化影片共存。其原因與美國的社會文化不可分離。美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是強調個人價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開拓和競爭,講求理性和實用,其核心是個人中心主義:個人至上、私慾至上、追求個人利益和個人享受,強調通過個人奮斗、個人自我設計,追求個人價值的最終實現。美國公眾注重成就,仰慕英雄,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積淀。個人成就是所有美國人價值觀中評價最高的價值之一。美國人有很強的成就(或成功)意識。成功是所有美國人的追求,是誘人的前景,前進的動力。他們堅信,一個人的價值就等於他在事業上的成就。一些事業有成的企業家、科學家、藝術家和各類明星,成了新時代的英雄。他們個人奮斗的過程和結果,成了社會文化價值取向的參照系,父母教育子女的活教材。就目前的美國電影市場來看,大部分電影給人的感受就是「火爆」「刺激」「驚險」「奇妙」「特別」之類的形容詞。不難看出美國所要創造的,是那些吸引人眼球的巨作。而這里我不想談他們的野心和動機,我只想談他們的表達。
從美國的歷史上看,顯而易見他們是一個崇尚自由的國家。自由女神像手上的書說明了這一點。我們可以理解為「不要束縛,不要枷鎖。」大部分的早期美國電影都在表達這樣一個信念。而現在,他們所表達的是更深層次的東西:「自由以後要做什麼?」於是,90年代初,美國有了無數的漫畫英雄。而那些漫畫英雄也慢慢從紙上爬進了銀幕。現在,英雄們依然再被頌揚,但他們卻又有了新的想法——並不是像超人蜘蛛俠一樣有超能力才能做英雄。於是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無數的平民英雄。 美國是流動性很大的社會。這種流動體現在兩個方面:地域性流動和社會性流動。美國相對的開放自由、發達的交通和冒險好動的傳統使許多美國人從鄉村流到城市,又從市中心流向郊區;從北方流到南方陽光地帶,從一個城市流到另一個城市。美國社會階級不像歐洲國家那樣固定,加上公共教育的普及,使沿著社會階梯向上流動成為可能。許多生活在美國的人,無論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還是漂洋過海來到美國的外國移民,都有一個夢,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這就是人們常津津樂道的「美國夢」。當美國的文化被映射入電影製作中時,電影能否表現國家文化的底蘊,符合美國公眾的審美需求就是決定電影成功的一個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3年Sundance電影節上,華裔導演Justin Lin用了自己五張信用卡透支五十萬美金拍攝的影片「Better Luck Tomorrow」 普遍不被看好,評論界認為影片描寫的第二代華裔移民不符合美國人眼中的「模範公民」形象。Ebert看過影片後,力排眾議,反駁別人「為什麼要將一個族裔臉譜化?」他認為影片很真實,而且,科班出身的Lin有著很好的電影感覺,從而使得該片不僅被時代華納的MTV收購,而且在全國藝術影院得到放映,取得了將近四百萬美金的票房成績。
㈧ 你對美國電影分級辦法的評價
其實事物總是有合理有不合理的地方吧,所以這個分級制度有的時候會令人滿意的,其實不滿意的往往都是導演和製片公司,當然一個分級會影響影片的票房啊。可是有的時候導演還會和MPAA(美國電影協會)鬧得不開心,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不過斯皮爾伯格可是說話好使,PG-13就是他建議出來的。也當然G,PG,PG13的電影還是很輕松的,所以基本上沒有什麼過的的爭議,爭議的就是R和NC-17啦,其實我個人認為那些導演不是沖著電影分級這個制度,而是對於MPAA內幕的分級人員吧,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美國電影分級組織里那些審片的官員都是孩子的家長,他們來決定這個電影適合什麼樣的人群看,其實看上去很合理,但是不合理的分級也不再少數,鬧大的事情也不少。而且這個組織很神秘,從來都不向外界公布人員名單,美國除了CIA會這樣做,也就僅此一家了。
個人覺得分級挺好的,因為不同類別的電影畢竟有不一樣的影響,所以大陸真的要出台一個分級制度,要不然好多的電影根本就不是原汁原味的,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