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喜喪》86歲老人吃老鼠葯自殺,為何會選在進敬老院的前一天
電影中的老人之所以選擇在進敬老院的前一天自殺,是對她的幾個子女們再沒有了希望,她知道自己活著就成為了兒女們的累贅。不願意再繼續連累兒女們,於是就在這天吃了一把老鼠葯,死在牛棚前。
老人死的時候已經86歲了,按照農村的習俗是喜喪。因此,在喪禮上子女們請來了唱戲的隊伍,吹吹打打,好不熱鬧,只因為娘生前喜歡聽戲曲。孩子們不明白死亡的意義,在台下看得可開心了。這樣的一幕,就像是巨大的反差一樣,是對幾個子女的嘲諷。
剩下的3個孩子商量之後就提出每家出2000元錢,讓母親去養老院住。但是老人家不理解,她認為去養老院的都是被子女拋棄的。在幾個兒女家輪流住了一圈後,老母親感受到了自己年老了無用了,只是孩子們的累贅。
她活著就只會拖累孩子們,於是在臨進養老院的前一天,她把所有的東西都分給了其他人,做到了一個人離開的准備…這部電影非常的殘忍,但是也很真實,將許多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赤裸裸地擺放在人們面前。
❷ 電影《喜喪》有人知道嗎
鏈接:
❸ 人死之前為什麼要進祠堂
人死之前為什麼要進祠堂
人死之前為什麼要進祠堂,「祠堂」又稱為「宗祠」,是供奉祖先神靈牌位、進行祭祀、實施家規、婚葬嫁娶壽喜、辦理子孫後代、商議族內重要事務等一切族內重要大事的地方。那麼人死之前為什麼要進祠堂?
宗祠代表著一個家族。活著的時候在宗祠里。說明是在這個家族裡有你的位置。死以後進入宗祠也是相當於把你列入家族讓後人知道你這個人。中國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對這個問題也是相當的重視,只是那個時候的教育不像現在這么普及,讓每一個國民都能有受教育的權利。相比之下,古人更加註重家族,他們設祠堂、行家規,所以,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說法。
祠堂建築中的風水知識
祠堂是一姓宗族的家廟,用來供奉祖先之靈,祈求賜丁降福,延續一脈香火,繁衍子孫後代。也是宗親中有相關大事盛事的時候用來聚會議事的場所。近幾年有許多地方重修了祠堂。現在看來,這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對宗族文化的傳承,有其正面積極的社會意義。祠堂風水如何,關繫到一地、一族的興衰榮枯,絕不可等閑視之。
風水追求的根本目標是和諧,陰陽平衡。在上世紀20年代西方的景觀設計、規劃設計、建築學等一套理論傳入中國以前,中國的哪一座城市,哪一個鄉村,哪一個有名的建築不是在風水思想指導下建造的呢?「風水」最早見於晉代郭璞所著的《葬書》:「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這是有關風水的最早的定義。可見風水之術也即相地之術,核心即是人們對居住或者埋葬環境進行的選擇和宇宙變化規律的處理,以達到趨吉避凶的目的。風水學又有陽宅和陰宅之分。
風水的核心思想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早期的風水主要關乎宮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選址、座向、建設等方法及原則,原意是選擇合適的地方的一門學問。風水的歷史相當久遠,在古代,風水盛行於中華文化圈,它是衣食住行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後來發展至尋找喪葬地形。
通俗的講,風水好的地方,居於此處,象徵人事興旺,盼望令後代富貴、顯達。嚴格的講,即是符合風水學中「富「和」貴」原則和標准(即所謂「好風水」)的地理位置或環境。
風水,在古代又稱為「堪輿」。在中國古代的文義里,「堪」是天道、高處,「輿」是地道、低處。「堪輿」是指研究天道、地道之間,特別是地形高下之間的學問。
風水的歷史相當久遠,在古代,風水盛行於中華文化圈,是衣食住行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有許多與風水相關的文獻被保留下來。由文獻中可知,古代的風水多用作城鎮及村落選址、還有宮殿建設,後來發展至尋找喪葬地形。
祠堂功能作用
祠堂具有凝聚宗族、祭祀、聯宗與收宗、推廣文教以及文化職能(公益性)等功能。
1、在祠堂宗親聚會議事,飲水思源,緬懷祖先業績,頌揚祖先恩德,思祖之情融於佳釀,崇祖觀念進一步得到強化。
2、祠堂辦學。舊時,多數祠堂就是學校。如解放初期,我鎮子塘錢塘包氏祠堂就曾辦學校,其傍屋也稱「房書下」。
3、舊時,祠堂都有祠產,有祭田、義田、儒資田等,也叫作「眾公田」。 義田的收入用於救濟族中的鰥、寡、孤、獨等貧疾者及賑荒和修祠建廟、造橋鋪路等公益事業的攤派或捐贈。儒資田則專用於興學和資助族人參加科舉,族內子弟外出參加考試的,提供路費,考取的,祠堂(眾公)出資助學。祭田用來舉辦祭祖儀式的費用等、
4、舊時,宗族管理日常管理中,修族譜也是宗族管理重要任務。修族譜,記錄宗族中的所有男女人丁目錄,做到綜文獻,溯源流,知根本,辨主支,明世系,秩昭穆,述宗風,敦親情,揚先德,志現狀。
正如孫中山論族譜所述:「《族譜》記述中華民族由宗族的團結,擴展到國家民族的大團結,這是中國人民才有的良好的傳統觀念,應加以利用。」「中國國民和國家結構的關系,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然後才是國家。」
人死後為什麼要進祠堂、上祖墳山,進祠堂要什麼條件?
看過《白鹿原》的都知道,田小娥一生的願望是進祠堂、上祖墳山,但她到死都沒實現。
一、田小娥為什麼要進祠堂?
祠堂是祭祀祖先或者先賢的地方,同時人在死後會把靈牌放在祠堂里,供後人瞻仰。
我們中國農村都是一個姓氏一個村,以村為部落,在儒家思想中,家庭觀念相當深刻,所以都會建自己的祠堂,在村民眼中祠堂相當神聖。
而且我們中國人講究認祖歸宗,很講究「根」,這個「根」從何而來,族譜中都記載得很明確。
田小娥不是黑娃明媒正娶的,不算白鹿原的人,所以沒有資格進祠堂。勉強來說田小娥只能算是黑娃的妾,在古代妾是沒資格進祠堂的,死了也上不了祖墳山。
我們現在都是一夫一妻制,其實在古代也是「一夫一妻制」,只不過古代的達官貴人可以娶妾,妾可以娶很多,但妻只能是一個。
一般來說妾在家裡的地位很低,妾生的孩子地位也低,她們吃飯是不能上桌的,母子只能在廚房吃飯。比如皇帝的位子一般是傳給嫡子,嫡子就是皇後所生,而庶出就是妾生的孩子。
二、進不了祠堂、上不了祖墳山意味著什麼?
在傳統思想中,如果人死之後不能埋在祖墳山上,意味著你是「孤魂野鬼」,得不到祖宗的保佑和庇護,一旦成了「孤魂野鬼」就不能投胎做人,古代的人很相信天道輪回,下輩子轉世,所以田小娥非常擔心死後上不了祖墳山,就不能投胎做人。
進祠堂意味著你是這個村子的人,在祠堂有你的一個位置,所以田小娥想得到大家的認可,想在白鹿原有一席之位。與其說田小娥想進祠堂不如說田小娥想得到一個名分。因為田小娥不是明媒正娶的,名不正言不順,得不到大家的認可。
三、上祖墳山要什麼條件?在我老家過世的人分四種:
1、 未滿18歲的人死了屬於夭折,沒資格舉行葬禮、上祖墳山
未滿18歲,而且也沒結婚生孩子的`人,死後叫夭折,在民間說法中,這種人屬於「短命鬼」,是運氣差的人,不能去接觸,不然霉運會傳給你,非常不吉利,所以不能埋在祖墳山上,只能埋在荒郊野外,以後就是孤魂野鬼,不能投胎轉世做人。
而且只能偷偷摸摸的晚上去安葬,不能讓大家看到,不然很晦氣,這類沒有殯葬儀式,沒有棺木,都是草草了事。
還有些人會把夭折的逝者放在亭子里或者寺廟里,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夭折的逝者在寺廟「修福」,等修福到一定的程度也能投胎做人,所以我們看一些恐怖電影的時候,破廟里或者亭子里經常有孤魂野鬼出沒,就是這樣得來的。
2、在外面去世的人,沒資格上祖墳山
在農村有一種說法是: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就是怕老人突然死在外面,死在外面的人就不能埋在祖墳山上了,而且醫院有些治療不好的人,在彌留之際都會回自己的家裡,這樣做講究的是壽終正寢。
這類不能埋在祖墳山上是因為死者陰氣太重,容易把外面的野鬼、小鬼、不幹凈的東西帶回來,所以不能玷污了祖墳山。這類死者可以舉行葬禮,也有棺木和抬棺,但不能埋在祖墳山上。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老人寧願死在家裡,也不願死在醫院里的原因。
3、 做了壞事、名聲不好的人沒資格進祖墳山
如果你壞事做盡,名聲很不好,被村裡除名了,將來不能埋在祖墳山上,還有一種就是殺人放火十惡不赦的人也不能埋在祖墳山上,否則是給祖宗抹黑,也無臉去見祖宗。
我們都知道明朝最後的皇帝崇禎,在煤山歪脖子樹上,上吊自殺,在自殺前崇禎用頭發遮面,這樣做就是無臉面對祖宗。
剩下的其他人都可以進入祠堂,死了可以埋進祖墳山。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人不再那麼講究了,甚至有些村子連祠堂都沒有,不管這些是封建思想還是約定習俗,但終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去了解,至於要不要繼承完全取決於個人。
怎麼才算「喜喪」?為何現在的喪禮,感覺都是「喜喪」?
按照傳統,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在家中壽終正寢,自然地死亡,這種喪事才可以被之稱為「喜喪」。之所以說它喜,喜的不是老人的死亡,而是其死亡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時,沒受到折磨、沒有痛苦。
都說中國人沒有信仰,其實錯了。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有信仰,祖先,是我們的基本信仰。
中國的古老傳統認為,老人過世後,就會去到另外一個世界——陰間。在陰間,他們還會關注自己的子孫後代,保佑他們平安和各個方面的順利。所以,人們修建宗祠來祭奠列祖列宗,供奉主要祖先的牌位。
老人新近去世,他的靈位還不能直接擺在祠堂接受供奉,必須要通過道士的「接靈」儀式,才能進駐宗祠,這樣才能位列祖先之位,接受子孫的祭拜。
還有一點你可能不知道:祠堂雖然是供奉逝者的地方,但不是每個逝者都能有資格進入宗祠。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齡、在一定地點、以一定方式去世的老人,才能有資格進入宗祠。
比如,必須是在給自己的父母養老送終之後才去世的人,否則,他就是「夭折」;還有,逝者應該是壽終正寢,最好是在自己的屋裡去世。
相反,如果是「夭折」,或者是客死他鄉、亦或是被人拋屍荒郊野外,這樣的逝者是不能進宗祠的,他們只能成為孤魂野鬼,沒有固定的去所。
更甚者,如上吊、投井、他殺、摔死、淹死等形式的非正常死亡,都會被認為是「凶死」,也就是「不得好死」。他們的亡魂在閻王那裡通不過,最終要坐水牢、下地獄。
所以,老人們都希望自己能夠正常地「老死」,能夠進宗祠接受子孫的供奉,能夠保佑子孫後代。後人們呢,自然也不願意自己家的老人客死他鄉,或者是「凶死」,這樣對老人死後不好,對年輕人和家庭也不好。
因此,人們都會祈禱自己家的老人都能夠壽終正寢,自然而然地去世,這樣的喪事也被認為是喜喪。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喜喪」的標准也發生了變化。當前興起了不管怎樣的「死」、死在哪裡,都是「喜喪」,子女都會為此舉辦一場「熱鬧」葬禮的風氣,這也給老人很大的心理安慰。
這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的一部叫《喜喪》的電影,講的是一位86歲高齡的孤寡老婦人身前身後的故事。
老人叫林郭氏,早年喪偶,面對艱難的生活,她沒有退縮,獨自一人將六個孩子拉扯大。
孩子們長大後,都離開了林郭氏,在外開枝散葉,各自安家,林郭氏則獨自在農村老宅自己過日子。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隨著年齡的增長,林郭氏的身體也每況愈下。一天,她突發了腦梗塞,還好及時被鄰居發現,送去了醫院。
雖然林郭氏並無大礙,但這可嚇壞了她的兒女們。因為害怕老太太再次犯病,兒女們商量著將老娘入住敬老院。
然而,敬老院床位緊張,一個蘿卜一個坑,只有等待有老人去世,林郭氏才能住進去。
在等待敬老院床位的時間里,老太太決定到各個孩子的家裡輪住幾天。
然而,就是這幾天在兒女們家的兜兜轉轉中,林郭氏本以為能夠在晚年享受一下天倫之樂,但「孝子賢孫」們的丑態盡出,徹底讓老人傷了心。
老人覺得自己不僅對兒女沒用了,還成為了他們的拖累。所以,就在林老太即將被兒女送到敬老院前一夜,她簡單地梳洗了自己,拿起全家福端詳了片刻後,毅然地吞下了一瓶老鼠葯,悄然地離開了人世。
第二天,兒女們發現老太太去世,都覺得如釋重負,馬上為老太太辦了一場「風光無限」的喜喪。
靈台上擺著老人的遺像,相片上林老太依舊慈祥,笑看著台前忘情表演的脫】衣舞女郎……
《喜喪》這部現實主義電影,聚焦的是一個普通農村老太太的生死,導演和編劇通過老人在自己的幾個兒女家不受待見,像燙手山芋一樣,被推來推去,最後選擇為了不拖累兒女而自殺的故事,串聯起了關於農村養老、孝道倫理的崩塌、傳統的異化等種種問題,揭露了當前中國農村老人們所面臨的殘酷現實。
在此,我們暫且不去討論養老、孝道等問題,就單說「喜喪」這個傳統習俗,它的背後就隱藏著一系列的問題。
盡管當代的老人已經有了一些科學知識,不再迷信鬼神觀念,對死後的世界也沒有多少寄託。但是,他們仍對自己身後的喪葬儀式有著很高的期待,希望兒女們給自己舉行一場隆重的葬禮,作為對這個世界的告別。
當代的子女們呢,他們雖然在老人生前對其普遍苛刻,很少盡義務,讓老人享受到自己的福,但他們都會給老人一個「死了埋你」的承諾。
所以,老人們普遍期待著一場「有吹有打,有說有笑」的葬禮。
本來,若按傳統老規矩,很多沒達到年齡標准、非壽終正寢的逝者享受不到熱鬧、隆重的葬禮,只能裹屍草葬。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觀念上的演變,就不太講究以往的那些規矩了,只要是辦喪事,都很熱鬧。所以,「喜喪」也就不再有死亡的方式和時空限定,「死」就是唯一的條件。
因此,當人們以一種純粹的唯物主義、「科學」的眼光對待生命和死亡的時候,生命就祛除了原有的神秘性,人們對死亡也就不再充滿敬畏,生死的儀式,尤其是葬禮,就擺脫了禁忌和嚴密的規則,逝者不再是主角,葬禮逐漸成為了「孝子賢孫」們向外界展示自己的舞台。喪禮的排場越來越大,它的主要作用,已經不再是向逝者告別,而是一個向外界展示家族實力的工具。
當前社會上,喪禮儀式正在變成一種自我表達的工具,其本身的神聖和庄嚴,則正在人們工具性表達的過程中逐漸被消解殆盡。本該莊重葬禮,正在演變成為一場場收錢和送錢的游戲。
❹ 要進敬老院的前一夜,86歲老人吃老鼠葯自殺,這講述了什麼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不斷的提高,人均壽命早已突破了七十歲,這也使得中國逐漸步入了老年化社會。日本就是一個高老齡化的社會,在日本有大量的老人獨自居住,甚至在家中死去也不會有人發現,而中國很多老人的晚年生活也並不幸福。在住進敬老院的前一晚,86歲的林郭氏仰頭吞下了一把老鼠葯,懷揣著全家福老照片闔然長逝,這是林郭氏對自己六個子女的反抗,也是時代的悲哀。以上的情節來自於電影《喜喪》,超過80%的人給出了超過四星的好成績,這確實是一部反應現實的電影,讓人看了淚目。
自己辛苦把孩子們拉扯長大,到頭來卻沒有一個人管自己,林郭氏覺得自己的一輩子是白活了,但是她也爭執不過自己的孩子,就這樣孩子替她做了決定。因為養老院已經沒有空床,所以要等養老院老人去世一個林郭氏才能夠住進去,林郭氏一聽到這個便感覺瘮得慌。終於,敬老院有老人病故,床位也空了出來,正當林郭氏的子女准備將她送往養老院時,林郭氏吃下老鼠葯自殺。林郭氏死後,子女根據風俗給她辦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喜喪,就如同電影的標題,諷刺至極。
❺ 《喜喪》:善待父母就是善待明天的我們自己
八十六歲的林郭氏患上腦血栓生活不能自理,六個兒女一致要她去敬老院。她無奈同意,敬老院卻沒有空床。如此,她就近在輪流在兒女家居住,到處受排擠後住在牛棚里等敬老院的床位。當第二天可以搬到敬老院時,她半夜吃老鼠葯結束了生命。
說來,林郭氏是苦命人。她35歲就守寡,卻有六個孩子。當時,最大的孩子19歲,最小的只有9個月。為了這些孩子,她沒有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大這些孩子。
可在孩子們都成家後,林郭氏依然自給自足,不拖累任何一個孩子。四兒子離婚早幾年離婚了,把兒子扔給林郭氏,她便這樣默默地養活著孫子。
一天,她摔倒在地送去醫院確診患上腦血栓,從此生活不能自理。兒女們商量決定把她送到敬老院去,雖然她不願意去,可也只能同意。
不巧的是,敬老院還沒有床位。如此,林郭氏首先去了不遠處的二兒子家。兒媳婦想要老屋,便對她噓寒問暖。可當她向林郭氏道出心中所想時,林郭氏擔心四兒子回來無處落腳,便拒絕了她。
二兒媳得不到老屋馬上指桑罵槐,林郭氏覺得在二兒子家住不下去了,就要去三兒子家。在去三兒子家時,她想著四兒子離婚後從沒回來,估計是不想要老家了,就把老屋鑰匙給了兒媳婦。
林郭氏的三兒子在縣城安家,生活比較富裕。可三兒媳婦打心裡瞧不起她,嫌棄她臟。她剛進屋,三兒媳婦就把她的行李丟到儲物間,還把她的座位墊上白布。就連她吃飯的碗也是專用的。
幸好孫女沒有嫌棄林郭氏,還幫她洗頭。可孫女本來想外出打工,無奈父母不同意,她就問奶奶會不會阻止孩子去打工,奶奶說她的孩子大了她就任由孩子選擇。如此,孫女收拾好行李偷偷去打工了。
三兒媳婦覺得女兒之所以不聽勸說要去打工,肯定是林郭氏慫恿。如此就指著他罵個不停,而在一旁的兒子卻沒有制止,站在一旁靜靜地聽著。
如此不受待見,林郭氏不想再住下去了,她要去二女兒家。三兒媳婦當然求之不得,在她走時,三兒媳婦當著她的面把她用過的東西當垃圾扔掉。
幸好在鎮上開著小店的二女兒家歡迎林郭氏,女婿特意去買了豬頭肉,女兒幫她洗澡。她滿以為可以安然地住在女兒家,可她女兒出去賣卷餅,只有她和女婿在店時,女婿不見了五十塊錢。
女婿把不見五十塊錢對妻子說了。如此,二女兒也把這一切告訴林郭氏,林郭氏默默地拿出五十塊錢給女婿。
又過了一段時間,林郭氏的病情更嚴重了,她的神經控制不住,總忍不住要笑。如此女婿便帶她去醫院看病,途中他看見一個錢包,便下車撿。沒想到中了圈套,剛把錢包撿到手就有人來到跟前說是他的,還被搜光身上的錢。
實在沒辦法了,二女兒召集兄弟商量讓大夥出錢給母親看病。可兄弟們卻說在誰家發病就需要誰負責,壓根不願意出錢。
不幸接踵而至,二女兒的兒子去送貨出車禍死了,一家人悲痛欲絕。林郭氏覺得不能在拖累女兒了,提出要回家。
由於林郭氏已把老屋鑰匙給了二兒媳婦,她已不能再住進去了。二兒子夫婦倆就讓她住到牛棚里,在這樣凄涼的境遇里,她虔誠地拜觀音,不料二兒子看著她這么做心裡不爽,將觀音打碎了。
辛苦大半輩子,落得這樣的下場。在二兒子告知林郭氏明天就可以住進敬老院時,她沒有任何錶情。半夜,她懷揣著一張全家福吃下早就預備好的老鼠葯,就這樣結束了她凄苦的一生。
兒女將林郭氏的葬禮弄得十分隆重,還請來樂隊表演節目,那排場就像辦喜事一樣。
若干年後,兒媳婦也如同林郭氏一樣暈倒在家門口……
這是電影《喜喪》的故事情節,中年守寡的林郭氏吃盡苦頭把六個兒女撫養成人,卻在不能自理時過著凄苦的生活,以至於吃老鼠葯結束自己的生命。諷刺的是老人在世時,兒女沒有盡贍養的義務,卻為了掩人耳目辦隆重辦喪事。而若干年後,兒媳婦也在經歷這樣的下場。
說到底,父母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善待父母就是善待我們自己。畢竟,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