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評價電影《傲慢與偏見》
有了1995年BBC電視劇版作品的忠實於原著在先,2005年的英國電影版力圖跳出思維定勢,在改編上偏向年輕觀眾口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且不說電影上映後在全球拿下超過1億美元票房,它對我個人就產生了重要影響:家裡有一本原著的中譯本,曾拿起來翻了幾頁,當時不能理解其中的趣味,便即放下;直到看了這部電影版,深深喜歡上電影,也喜歡上了這個故事,由此將譯本重新拿起讀完;後來,又看了英文版,甚至將其留在了iBooks里,知道以後一定會重新欣賞;果然,最近兩周抵擋不住它的魅力,不僅重看,而且精讀,還找來影視作品觀賞。做了很多工作,也收獲很多樂趣。
所以,對於沒有讀過原著的人,推薦觀看本片,肯定是一種享受,也許還會感興趣到去讀原著。有時候,發現一件美好事物,確實需要一個契機。
那麼對於讀過原著的人,甚至非常喜歡原著的人,是否本片因為其改編就不值一看呢?也不是,一來本片的改編大多基於合理想像,二來本片確實具有很高的觀賞樂趣。先說改編,影片借用了很多原著中的原話,也作了一些糅合和原創;有些書中的人物在片中完全沒有出現,或在一些場景中刪去了一些次要角色;這些都是為了使得劇情更加緊湊,從而能在兩個小時時間內容納下整個故事,特別是四段婚姻。另外添加了一些場景,使得那個時代的生活呈現更加立體,更加活潑;這種活潑,既符合女主角伊麗莎白的性格,也更貼近當代人的理解。最重要的是,這些改編都沒有突破故事原有的框架,不像40版好萊塢電影,連人物設定都變了。這些改編,也不應該拿來與95版電視劇比較,電影畢竟沒有那麼多時間來展開劇情,修剪細枝末節反而會讓大樹更挺拔。
再說觀賞樂趣。本片呈現了英國豐富多樣的地貌風景,且拍攝角度和效果堪比旅遊風光片;對舞會這種大場面表現更加歡快;對人物服飾和室內裝飾的設計非常用心,服裝上並沒有採用19世紀初的高腰裙,它確實不符合當代審美觀,因而採用了更能凸顯人物身材的腰線,裝飾上符合各階層的經濟實力和生活品味;本片對光影和色彩的把握非常到位,能夠反映當時人物的心理,又把自然風光表現地美麗動人;本片的配樂既有古典的沉靜,又有民俗的歡快,想必會有值得收藏的原聲帶;片中角色的表情和動作的刻畫細致入微,避免了可能的一本正經所帶來的呆板之感,具有更高的可信度;片中調用大量群眾演員,但每個人的服裝、表情、台詞、動作都非常到位,哪怕他們並不在攝影機的焦點和中心,細心程度可見一斑;片中的幾個經典鏡頭,令人過目不忘,回味無窮。
最後說說爭議最大的選角。伊麗莎白由美麗的凱拉·奈特莉扮演,性格上與原著相比更加活潑,笑聲往往是爆發出來,雖然被一些觀眾詬病為傻笑,但要知道,原著中伊麗莎白比較姐姐和自己,就說,she smiles, I laugh. 服裝上,色調偏深褐色,而且不拘小節,唯有參加Netherfield舞會那一次,一襲白色長裙,驚艷全場。凱拉的美麗與扮演姐姐的女演員的美麗不同,前者是躍動的美,後者是古典的美,也符合原著設定。總體而言,凱拉演出了一個活潑版的伊麗莎白,未嘗不是一個好的嘗試。達西在本片中也走了與95版不同的風格,95版的達西已經成為很多觀眾心目中的標准,在傲慢上做到了極致,幾乎從來沒有笑過;本版的達西少了一些高傲和冷峻,多了一些憂愁和柔和,對於看過95版的觀眾來說,有些從天上回到人間的感覺。我不能說這是一個非常得體的改變,但可以肯定的是,重現一個95版的達西毫無意義。彬利先生為了貼近年輕觀眾,被改編得有些傻里傻氣,連話都說不好,當然,原著也確實曾在一個場景中說過他silly,不過這個改動確實偏大。班內特太太的表演很適中,95版的她總有在搶戲的感覺。班內特先生是我認為應該最無爭議的公認的好角色,演出了原著中父親的神韻,對妻子和三個小女兒的打趣,與伊麗莎白的精神交流和對她的偏愛,都恰到好處地表現了出來。
縱觀全片,舒緩的節奏彌漫著濃厚的文藝氣息,體現了典型的英國文藝電影的特色。就如同法國電影的歡快調皮的小清新,德國電影的歷史和思考的沉重,自然、庄園、古典服飾和英國口音所構成的文藝成為了英國電影的標志。好的文學和好的電影都能夠打動人心,甚至讓人情不自禁想回到作品中的那個時代,成為作品中的某個人物,這,就是它們共同的魅力。
2005年英國電影《傲慢與偏見》賞析
兩個製作公司的Logo放映完畢之後,正片迅速開始,不讓觀眾久等。
黑幕中,首先響起嘰嘰喳喳的鳥叫聲。畫面亮起,是一片草地及其邊緣上的小樹林。沒有太陽,有些晦暗。攝影機機位不動,慢慢地,陽光從小樹林上方透露過來。鋼琴的音符開始流動。
當陽光漸漸鋪滿整個畫面時,鏡頭一轉,我們美麗的女主角伊麗莎白出場。有些紛亂的劉海特別自然,也是她一貫的標志。她在晨光中邊走邊看書,用自己的印花手帕作書簽。看到會心之處,不自覺地將左手拇指放入唇邊輕咬,同時輕輕一笑,幾不可聞。已經看到書的最後THE END,一定是起很早去自然中讀書,看到快結束就邊往回走邊繼續看完。看完後,輕輕撫摸封底,戀戀不舍。能在這樣的環境中閱讀,何其幸福!一個小插曲是,本書正是《傲慢與偏見》的初稿,《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s,電影是在向簡·奧斯汀致敬。當陽光漸漸鋪滿整個畫面時,鏡頭一轉,我們美麗的女主角伊麗莎白出場。有些紛亂的劉海特別自然,也是她一貫的標志。她在晨光中邊走邊看書,用自己的印花手帕作書簽。看到會心之處,不自覺地將左手拇指放入唇邊輕咬,同時輕輕一笑,幾不可聞。已經看到書的最後THE END,一定是起很早去自然中讀書,看到快結束就邊往回走邊繼續看完。看完後,輕輕撫摸封底,戀戀不舍。能在這樣的環境中閱讀,何其幸福!一個小插曲是,本書正是《傲慢與偏見》的初稿,《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s,電影是在向簡·奧斯汀致敬。
下一個鏡頭,有了更多生機。池塘里的鴨子嘎嘎,岸上的牛群哞哞。身穿樸素深褐色連衣長裙、長發挽在腦後的伊麗莎白,從畫面左側,走向右側晾曬著衣物的庭院。上岸時的輕輕一躍,顯示了她的體態輕盈。下一個鏡頭,有了更多生機。池塘里的鴨子嘎嘎,岸上的牛群哞哞。身穿樸素深褐色連衣長裙、長發挽在腦後的伊麗莎白,從畫面左側,走向右側晾曬著衣物的庭院。上岸時的輕輕一躍,顯示了她的體態輕盈。
第四個鏡頭,是一個持續1分27秒的經典長鏡頭。觀眾跟隨伊麗莎白,參觀了她的家,見到了她的家人。首先,僕人已經早起在給家禽餵食。接著,攝影機並沒有死板地緊跟著伊麗莎白,而是從門那裡宕開一筆,進入了屋舍。瑪麗在彈鋼琴(原來鋼琴曲由她而來,彈得真好!),牆上掛著應該是各代主人的畫像,簡穿過房間,溫柔呵斥嬉笑著跑下樓梯的莉迪亞和凱蒂;狗狗汪汪叫;傢具簡單,桌上放著女紅。攝影機從另一個門出來,接上伊麗莎白,以她的視角看到聽到爸媽在談話,兩個妹妹在偷聽。這個長鏡頭,顯示了第一次執導電影的喬·懷特的功力和想法,為他兩年後在《贖罪》中拍攝出那個進入教科書的經典長鏡頭奠定了基礎。
電影開篇就以舒緩的鏡頭和音樂為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個美麗祥和的英國鄉間的清晨。
書中開場的對話隨後出現。本片跳出了以往電視劇作品的窠臼,不直接描寫班內特夫婦的對話,而是通過女兒們的偷聽來呈現。一來符合清晨的時間設定,這時候家裡人還沒有坐到一起,二來表現了各人的性格,莉迪亞和凱蒂的隨心所欲,簡和伊麗莎白的良好教養以及對妹妹們的管教,瑪麗的漠不關心,三來也很有活潑的家庭生活趣味,因為一家人在一起說話,不可能總是端著禮貌一本正經,而且本片沒有忽略一個禮貌上的細節,班內特先生出房間時,女兒們向他行屈膝禮。班內特先生手上的盆栽,班內特太太手上的蘋果,都很有生活氣息。班內特先生打趣班內特太太的時候,女兒們的反應都很自然很明顯,與以往作品的端莊很不同。角色的站位也顯然經過精心設計,達到了一種「景深」的效果。
接下來的場景就到了舞會,這歷來是影視作品重點表現的場面。本片的舞會特別歡快,交談也很熱烈。伊麗莎白特別愛笑,不是淑女的笑,而是可以用burst into laughter來形容。從對話可以看出,本片絕無意做原著的1:1呈現——事實上,作為一部兩個小時左右的電影,也不允許它這么做——而是將原著散落在各章的對白有機結合到一個場景中。同時,還有一些原創的符合人物性格的對白。接下來的場景就到了舞會,這歷來是影視作品重點表現的場面。本片的舞會特別歡快,交談也很熱烈。伊麗莎白特別愛笑,不是淑女的笑,而是可以用burst into laughter來形容。從對話可以看出,本片絕無意做原著的1:1呈現——事實上,作為一部兩個小時左右的電影,也不允許它這么做——而是將原著散落在各章的對白有機結合到一個場景中。同時,還有一些原創的符合人物性格的對白。
本片對細節的把控實在到位,彬利與簡跳舞的時候,目不轉睛地盯著這位班內特家族第一美女,差點連舞步都忘了。本片對細節的把控實在到位,彬利與簡跳舞的時候,目不轉睛地盯著這位班內特家族第一美女,差點連舞步都忘了。
達西與彬利交談時,伊麗莎白聽到他們提到自己,很有些期待和好奇,接著聽到達西那傲慢的話,也是很有些受打擊的,非常符合一個聰慧的有自尊心的女孩子的心理。凱拉·奈特莉將伊麗莎白的情緒變化完美地表現了出來。達西與彬利交談時,伊麗莎白聽到他們提到自己,很有些期待和好奇,接著聽到達西那傲慢的話,也是很有些受打擊的,非常符合一個聰慧的有自尊心的女孩子的心理。凱拉·奈特莉將伊麗莎白的情緒變化完美地表現了出來。
舞會結束,簡和伊麗莎白在被窩里點燈夜談。這是影片主創人員的合理想像,也是一個創新。舞會結束,簡和伊麗莎白在被窩里點燈夜談。這是影片主創人員的合理想像,也是一個創新。
伊麗莎白步行去看姐姐,這里的景色超美。伊麗莎白步行去看姐姐,這里的景色超美。
有一幅更清晰的官方海報表現這個場景。這種美,只能用英語的breathtaking來形容。有一幅更清晰的官方海報表現這個場景。這種美,只能用英語的breathtaking來形容。
到達之後,達西的反應很特別,這里達西已經對她有好感了。伊麗莎白長發散開,是另一種天然的健康的美。到達之後,達西的反應很特別,這里達西已經對她有好感了。伊麗莎白長發散開,是另一種天然的健康的美。
彬利在簡面前語無倫次,難怪本片會獲得大批年輕觀眾的喜愛。彬利在簡面前語無倫次,難怪本片會獲得大批年輕觀眾的喜愛。
② 怎樣在大一班級中組織一場電影賞析會具體可以設哪些環節呢求推薦
可以首先舉行一次我最喜愛的英文電影的全班投票活動,然後公布結果,並將前三名下載下來組織大家一起看,氛圍可以像茶話會一樣比較輕松.看過一個之後可以集體討論這部電影的教育意義和吸引觀眾的經典片段.所有都觀看之後可以組織一個表演環節.挑選同學模仿電影里的片段自由發揮.諸如此類.
③ 電影賞析論文2000字左右,最好是自己寫的!謝謝,高分求助!
電影《亂世佳人》賞析:
《GONE WITH THE WIND》在中國的翻譯有兩個版本:《亂世佳人》和《飄》。我比較喜歡後者,正如電影開始時打出了一行字幕: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一個文明是隨風而飄的,最終是要飄散的;一個人的命運是隨風而飄的,最終也會飄散。其實又豈只是一個文明的飄散,隨著文明飄散的是,無數個生命個體,一代人,一代人的夢想,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就像是面對一個終極的目標——死亡——一樣,你是選擇清醒而悲觀空虛地活下去,還是拋開這終極的目標盲目地積極活下去;在一個文明消逝之後,你是選擇在緬懷中活下去,還是拋棄過去,從新開始。在電影中,給出了幾種選擇。
灰色的模糊輪廓
阿希禮是一個註定應該過一種富庶安寧的生活的人,否則就是一個悲劇。他見不得任何清晰的事物:鮮艷的色彩刺痛他的眼睛,清晰的線條刮傷他的皮膚。相反,平靜單調的生活、沉靜纖弱的妻子,由想像勾勒出來的音樂和文學,這些模糊的形象卻帶給了他安全感,他太習慣它們了,柔和、縹緲。但是,一聲炮響,一個士兵的倒下,一座建築的崩塌都以清晰而血腥的畫面刺激著他柔弱的神經。他很清楚的意識到世界已經變了,這於他毫無改變,只能加深他的悲劇。並不是他沒有能力去應付即將到來的世界,只是他不敢面對的態度削弱了他在新的文明下生存的能力。
其實阿希禮並不能算是他所懷念的那個文明的最好代表。如果一個文明只以一種享受的姿態出現,而沒有踏實的實干,就像一個海市蜃樓,這樣的文明是沒有存活的資格與魅力。我認為在此電影中這個文明的真正代表是奧哈拉太太和玫蘭妮,她們既有修養地悠閑地生活又能勇敢的面對困難。這才是這個文明真正的意義與魅力之所在。阿希禮充其量只不過是繼承了文明的表象,享受這個文明經過漫長的奮斗後的成果,卻沒有記住與繼承這個文明在早期開發的階段所表現出來的勇敢的性格魅力。他天生就是懦弱的,被道德束縛的他還是可以在新的文明下生活下去,但是其內心潛藏著巨大的恐懼與厭惡,也就是說,他永遠也不能融入那個文明當中。後來也證明他不能使妻兒過上很好的生活,他沒有能力在那個滿是殘酷醜陋的競爭生存下來。
阿希禮在戰爭的殘酷現實的逼迫下,漸漸明白他所處的文明已經沒有生存下去的可能了 :它沒有可以抵禦他人進攻的現代化設施,卻滿懷為國犧牲的雄心與對現實情況的無知與狂妄;只既希望於與歐洲的棉花貿易幫助自己取得勝利,卻不知道世界正被一場新的革命所改變著。戰爭不是最可怕的,它只是消磨你的生命,個體的意志;戰爭之後的價值觀的侵略才卻是對過去的整個文明的顛覆。阿希禮有明確的歷史觀,能夠看清歷史發展的脈絡,卻沒有勇氣去正視歷史的前進的規律。他不夠資格代表一個燦爛過的文明,卻完完全全把自己交給了那個文明。一旦此文明飄散,他的精神也隨之崩塌,靠道德維持的生命只是一具沒有生氣的軀殼。
在現實當中太多阿希禮這樣的人,看清現實,只能徒增他們人生的悲劇色彩,這樣的人是真正的弱者。而阿希禮的懦弱就是體現在自己的理想與庇護消逝後的選擇,既然選擇了就必須承擔。其實阿希禮完全可以通過自殺來解脫自己,但是,他太把自己歸類到那個文明當中,受到文明中的價值觀、人生觀、倫理道德、社會習俗的限制。他最終陷入了必須用死的意志來支撐活的軀體,活的職責的困境。他不能怨那個文明,而是自己沒有理解那個文明,沒有超脫於那個文明。
猩紅的粗線條
斯佳麗(Scarlet)本意就是熱烈的猩紅色,但是卻讓她配上了象徵希望的綠色。這本就不矛盾,只是色彩太鮮明,輪廓太清晰。她這根粗紅的線條註定要在歷史中留下她明顯而深刻的一筆。她就是電影的主角,她就是被歌頌的對象,她就是電影給予我們關於選擇的答案:拋棄過去,不顧一切的為了生存,就算是一個外表柔弱、從小嬌慣的女人,因為除了自己沒有人是真正的庇護;勇敢地擔起你應擔起的責任,因為責任只會降臨在能擔起它的人身上。她就是內戰後美國所宣揚與崇拜的女性形象——獨立、自由。塔拉(或者說那片紅色而肥沃的土地)就是「生存」的象徵,而斯佳麗對塔拉的熱愛與佔有就是對 「求生」的慾望。玫蘭妮的死亡與瑞特的離去就象徵著她沒有了依靠,以後的路將由她獨自地走下去。現在的世界上,還有好多並沒有達到沒有美國如此經濟發達的程度的國家中的女性也正在走著這條路,崇尚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拜金主義。「生存」是人類在世上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務,只有滿足了這個要求,人類才有精力把生活弄得更有意義。到電影結束,斯佳麗應該算是確保了生存,並且過得很好。可是,人生就是為了有錢,有房子,不受餓受凍這些物資條件的?盲從於生計的奔波,貌似充實的人生真的就是如此有意義,如此值得我們去效仿?
斯佳麗一生也沒有明白一個道理:人生的標准一旦降低了就再也不能回到原來。當她面對戰爭,以及戰爭失敗後的混亂,一步一步從一個嬌慣的小姐成長為一個堅強而獨立的女人時,她就已經拋棄了她母親教導,拋棄了宗教信仰,也就是拋棄了已逝的那個文明,拋棄的所有她認為阻礙她向前走的障礙(人或者事物):她可以不顧社會習俗而作為一個女人經營木廠,也可以不顧倫理道德而僱傭犯人。這個世界已經沒有什麼可以讓她感到恐懼,但這並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之後她並沒有真正融入到一個新的文明中去,她看不慣那些北佬,看不慣他們攫取金錢的貪婪與粗俗。因為她認為自己不同於他們,有一種優越感,一種已逝文明給予她的有教養的優越感(但她不知道給予她優越感的文明已被她遺忘,留在她身上的只是慣性存在的軀殼),使她產生了一個幻想:只要她賺取了足夠多的錢,她就能寬容地對待別人,尤其是弱者,而她將使一個過一種舒適生活、又受到人尊敬的高貴女人。先不說她自己性格上本身那中「藐視弱者,爭做強者」的態度不允許她這樣;戰爭的經歷,原有生活的破碎,讓她作出了拋棄過去、不顧一切向前走的選擇——她開始變得自私,惟利是圖,過去的生活在她現在的生活中的印跡越來越淡,她的生活標准已經降到維持生存的地步,雖然她對她的親人承擔了巨大的責任,雖然她也想要愛情,但是讓自己順利的生存下去的願望縈繞在她的心頭,左右著她的行為。她變成了個人英雄主義、自由主義、反傳統主義的代表。其實這本是一個順理成章的事:當戰爭結束後,富庶、平靜的生活一去不復返,人們都變成了連溫飽都難以支撐,也就理所應當的要靠自己的勞動去建立另一個家園,緬懷過去並不能養活自己;而那些倍受紳士們保護的淑女們再也不能享受過去的生活時,既然懷念它不能讓它復活,剩下的唯一的路就是往前走。但是斯佳麗從來沒有想到,她除了生存就再也沒有別的精神寄託:她拋棄了母親的教導,拋棄無法繼續下去的文明,以及文明中的信仰與宗教;她看透了自己不是愛阿希禮的,阿希禮對她已經沒有先前的誘惑了;她也並不是一定要瑞特的愛與幫助,她更愛土地;她最後終於明白了玫蘭妮是她聯結過去的紐帶,她對於自己有多重要,但是她死了。這就是她什麼也不怕的後果,什麼支撐也沒有了。金錢是不能支撐一個人走完一生的。
但是,有一個問題:可以就這樣努力地生存下去,過一輩子嗎?既然原來的文明會消散,就不能保證取代它的現行的文明不會消散。即便我們無法預料到它的終結時間,終結的命運卻是不可避免的。一旦「生存」這個慾望滿足了,一旦被「生存」主宰的這個文明消散了,斯佳麗的選擇無疑就是一種低級的選擇,而這種選擇將被新的文明所取代。我想,新的文明也許是一種要求人文,要求倫理道德規范,要求精神滿足的文明。但是,以後呢?以後將是什麼文明呢?無從知道,只是就如「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中的「A」隨時可以換成一個「The」。以後將有更加先進的文明取代它。歷史的進程就是由一個個文明推向前的。
完美的對稱
我認為在電影中,玫蘭妮是那個已經逝去的文明的真正代表:既寬容、沉靜、純潔、知性,又能勇敢的面對困難,捍衛自己的朋友。就像是一個完美的雕塑,剛柔相濟;就像是一幅畫,理性與感性的結合。她喜歡文學,喜歡音樂,她對過去的生活緬懷,在阿希禮的心目中是一根柔和的線條,一個模糊的身影;她可以為了朋友而拿起沉重的劍,她敢於為維護正義而反對文明當中的權威的代表,她可以為了生存而努力勞動,她就是斯佳麗奮斗中的忠實戰友。是她聯系了這兩個文明,用自己的人格與行為來紀念著過去,極大地安慰了那些對過去懷念的人;用自己的勇氣與氣度,包容著開始新生活的人,給予他們理解與支持。在文明的消逝面前,她選擇了繼續向前,卻又深深地把過去文明的精華烙在心裡。
但是,在電影的最後,她卻死了,也就意味著那個文明的完全消散了,隨之而來的將是一種新的文明的統治,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的泛濫。即便她最後不是因為難產而死,她也不會活得很幸福。戰爭結束後,過去文明的消逝不是確定與否的問題,而是時間長短的問題。我們人性的土壤是養不活像玫蘭妮這樣本應生活毫無私慾的天堂的花朵。在電影中安排這樣一個角色,只是代表著一種回憶與理想,既是對燦爛過的文明的回憶,也是對即將到來的文明的希冀。
影片中阿希禮、斯佳麗、玫蘭妮在文明消逝的面前作出了不同的選擇,也就意味著不同的命運,但是他們不論選擇如何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是淹沒在一種文明之下的,他們的命運就像歷史長河中的文明一樣,最終都會隨風飄散,因為沒有一個確定的文明個體是可以永存的。從一個文明跳入到另一個文明,也避免不了這樣的命運。但是,好在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是長河中小小的一滴,在這長河中有無數的水滴分享著同樣的命運。看透後,也許會開闊些!
④ 英語電影賞析的析包括哪些內容
很多人在觀看英語電影賞析的過程中,會帶入自己的親身經歷,然後獲得新的感悟和理解。
英漢對照是英語電影賞析的一大特點,既有英文原文,也提供中文翻譯,有助於英語愛好者能更好地理解書中的內容。
同時,英語電影賞析還提供了注釋,為讀者的自學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