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鄉愁》的拍攝背景是什麼
《鄉愁》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1983年拍攝於義大利的一部影片。雖然名義上是由義大利、法國和蘇聯合拍,但其內在精神卻具有非常濃郁的俄羅斯韻味。在很多普通影迷看來,也許會覺得影片過於平淡過於瑣碎,而且蘊涵其中的夢幻般的色彩以及那種揮之不去的猶豫之情也顯得過於細膩過於強烈,但這恰恰是這部在世界電影史上有著極為經典意義的影片最值得欽佩和回味的獨到之處。片中那優美得如同畫卷般的景緻,以及導演寄予整部影片的那種蘊涵著濃濃詩意和深刻的哲學意味的銀幕語言,都把「鄉愁」這樣一個主題發揮到了極致。事實證明,在這樣的一個世界上,也許真的沒有哪個民族的藝術家比出生和成長在俄羅斯這片土地上的藝術家更適合表現「鄉愁」這樣的題材了,而作為電影大師的塔可夫斯基,又顯然是這些俄羅斯藝術家中的佼佼者。
在這部堪稱是詩歌影像化的傳世之作中,講述的其實是一個讓人有些抑鬱和傷悲的故事。影片的男主角是一位詩人,而他來到義大利的最初目的只是為了搜集俄國農奴制下的作曲家貝留佐夫斯基的生平資料,並打算以此寫成一部歌劇劇本。他的庄園主見他富有音樂才華,便把他派往義大利學習。在那裡他獲得了成功,不僅先後舉辦了多場音樂會,同時也受到了大家的一致稱贊。
在這部影片中,與詩人同行的是一位義大利女翻譯,她年輕貌美、秀色可餐,朝夕相處的經歷也讓她對俄國詩人充滿了慾念。但詩人的目光卻被一位人們稱之為「瘋子」的當地人多米尼克深深地吸引,並產生了暗中保護他的願望。這讓女翻譯大惑不解。終於,他們兩個人還是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女翻譯也因此提前出走。
就在詩人以為一切都已經結束的時候,女翻譯卻在不久後又從外地打來電話,聲稱多米尼克正在她所在的那個地方發表演講,而且已經整整講了3天。聞聽這一訊息後,詩人立即前往那裡,卻看到在廣場的銅像上的多米尼克,正往自己的身上倒汽油。隨後,多米尼克當眾自焚身亡。而剛才站在台階上、廊柱下默默傾聽他演講的人們,卻沒有一個上前去解救他……
在影片的結尾部分,萬念俱灰的詩人最終還是經受不住鄉愁的折磨,回到了農奴制度下的俄國,並在不久後選擇懸梁自盡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㈡ 科教頻道,紀錄片 鄉愁 月是故鄉明2 講的是河南什麼地方
河南省民權縣花園鄉的吳老家村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拍攝的人文紀錄片《鄉愁》第一季《月是故鄉明》近日首映,該片反映了當下中國鄉村留守兒童和中國農民生存現狀,將於明年1月3日起在央視科教頻道開播。
《鄉愁》導演、攝影、剪輯韓君倩介紹,《鄉愁》總共四季:第一季《月是故鄉明》,第二季《他鄉念故鄉》,第三季《麥浪滾親情濃》,第四季《多事之秋》。《鄉愁》把鏡頭對准河南省民權縣花園鄉的吳老家村,通過跟蹤拍攝村裡留守兒童和他們家庭的故事,將孩子們的留守生活及其父母在城市的打拚生活相互交織,記錄了這個村莊一年四季的農事農情,鄉村父老的歡樂哀愁,也真切表現了他鄉與故鄉的對話、城市與鄉村的碰撞、故鄉的溫暖與蒼涼、現實的無奈與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