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老電影《南征北戰》當年的老演員現在怎麼樣了
老版電影《南征北戰》是1952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一經放映,立刻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特別是高營長馮喆、張軍長項堃等人的精湛表演,受到人們的好評和贊譽。老版電影《南征北戰》也成為我國經典電影之一。
老版電影《南征北戰》的主要演員現在生活的怎樣了呢?
馮喆
高營長的扮演者馮喆,1920年生,1946年加入上海國泰影片公司。建國初期,馮喆到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後又調入四川峨嵋電影製片廠,先後拍攝過《羊城暗哨》《鐵道游擊隊》《桃花扇》等數十部影片。馮喆戲路寬廣,能飾演古今各種不同的角色。馮喆曾被評為126名「中華影星」之一,「中國電影百年百星」之一。上世紀那個動盪的年代,馮喆不幸去世,享年49歲。
陳戈
師長的扮演者陳戈,1916年生,1940年來到延安,組建了青年劇院,並任演出部主任。曾演出《塞上風雲》《雷雨》《上海屋桅下》等劇目,受到根據地廣大軍民的好評,甚至得到周恩來等領導的贊譽。建國後,陳戈先後在北京電影局、長春電影製片廠等單位任編劇、導演、藝術指導等,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藝作品。陳戈曾先後在《抓壯丁》《停戰以後》《黨的女兒》等多部片中擔任重要角色。1981年,陳戈離世,享年65歲。
仲星火
戰士的扮演者仲星火,1924年生,解放戰爭時期,仲星火加入到華東軍區政治部文工團,1949年,文工團進駐上海並入到上海電影製片廠,開始了其電影生涯。先後在《巴山夜雨》《李雙雙》《今天我休息》等數十部片中擔任重要角色。仲星火曾獲得過「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金雞獎」男女配角集體獎。2014年,仲星火逝世,享年91歲。
項堃
敵張軍長的扮演者項堃,1915年生,1940年在重慶中國電影製片廠任演員。解放後,曾在上海電影製片廠、北京電影製片廠任職。先後在《烈火中永生》《海囚》《佩劍將軍》等數十部影片中擔任重要角色。項堃常扮演國民黨軍高級將領、特務頭子,他的表演能揭示人物的本質,入木三分,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和贊賞。項堃曾獲得過國家相關部門頒發的「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稱號。
2009年,項堃病逝,享年94歲。
張瑞芳
女游擊隊長的扮演者張瑞芳,1918年生,抗戰時期,曾在中華劇社任演員。1946年加入到長春電影製片廠,後又分別在北京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上海演員劇團任職,先後拍攝過《李雙雙》《母親》《大河奔流》等數十部片,並擔任主要角色。張瑞芳曾獲得「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特別榮譽獎、「華語電影終生成就獎」等。
2012年,張瑞芳在上海病逝,享年94歲。
作者:「小方說 歷史 」團隊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 歷史 」
雲緋 歷史 號:故紙堆間
⑵ 抓壯丁的介紹
《抓壯丁》是由吳雪、丁洪、陳戈、戴碧湘等人集體創作的反映民國時期四川華鎣山地區搶抓壯丁參軍的故事。原是四川旅外劇人抗敵演劇隊1938年創作演出的幕表戲,1943年吳雪等人在延安對原作進行改寫,曾在青年藝術劇院演出近百場,後改編成電影。抓壯丁還有另一種意思是戰爭時期強徵兵役的一種通俗說法,這種行為不僅僅在以前的中國有,在國外也很常見,尤其是亞洲國家和非洲國家。
⑶ 王保長是誰歷史原型是
「天下第一保」,是邛崍市水口鎮金山村(解放前稱「彭家營」)當年的保長彭天祿。
為了查清這一史實,水口鎮政府、金山村村委會會同邛崍市有關部門組成的調查小組,進行了多方核實,印證了《王保長》中「王麻子」的故事原型———「天下第一保」就在邛崍。
在邛崍市市委、政協聯合編著的《邛崍文史資料》一書中,記者看到了這樣一段文字:民國32年(1943年),彭家營分管八保的保長彭天祿因與煙民種分煙(按種植面積與種植戶各得一半)和收煙泥金(稅)以及販賣鴉片生意發了財。在一次成都開會中,國民黨彭煥章師長動員彭天祿捐款購買飛機抗日,彭天祿在宴會中即興表態,把販賣鴉片所賺的價值20萬大洋全部捐給國民黨購買飛機……蔣介石獲悉後,即授予彭天祿為「天下第一保」,並送予金匾題詞為「天下第一保」。彭天祿在邛崍設宴三天慶賀這一殊榮。
彭中良稱,父親彭天祿生於1915年,當時是彭家營山區的大地主,家有良田上千畝,家中光碾磨就有10多座。父親還經營煙草、米庄等生意,並召集上百人組織了地方武裝。1941年,父親調動自己的地方武裝,配合邛崍縣時任縣長任和平成立保安隊前往彭家營山區去剿匪取得勝利,任縣長大喜,於是封彭天祿為彭家營分管8保的保長 。
彭中良回憶,父親被授予為「天下第一保」,並賜予金匾一塊。「當時,這塊上書『天下第一保』的金匾就懸掛在我家大門上!」彭中良說,但1951年父親死後,這塊金匾連同家中的另外10多塊木匾,被拉到水口鄉一並燒掉
⑷ 1986年,《上甘嶺》在貴州熱映,一老漢問:這電影里怎麼沒有我
1986年的一天,貴州省務川縣的一個小山村裡,風靡全國的《上甘嶺》正在熱映。《上甘嶺》講述的是抗美援朝時期,中國人民志願軍堅守在上甘嶺,與美軍浴血奮戰的真實事件,誕生了許多催人淚下的故事。村裡的鄉親們觀看電影時,看到志願軍殺敵的場面,忍不住齊聲叫好,看到志願軍犧牲後,又在嚴寒中集體落淚。
電影落幕時,鄉親們久久不願離去,無不為志願軍視死如歸的精神所感動,紛紛落淚不止。在人群中,一位拄著拐杖的老漢顯得十分顯眼,他的眼睛裡飽含淚水,忍不住長吁短嘆,從牙縫中擠出幾個字:「 真實的上甘嶺戰役比電影里演的還慘烈,可是,電影里怎麼沒有我呢? 」
老漢此話一出,頓時迎來一片驚呼聲,其中一位和老漢相熟的村民用說笑的語氣說道:「我說鄒老頭,你是不是糊塗了,這裡面可都是志願軍的英雄,你怎麼可能出現在電影里?」
老漢沒有過多辯解,而是小聲嘀咕了一句:「 想當初,我還參加過電影的拍攝呢 。」說完便拄著拐杖離開了。
1993年,老漢在平靜中離開了人世,老漢的三個兒女在處理完喪事後,按慣例收拾父親的遺物。他們來到父親平日住的一間屋子,發現角落裡放著一隻布滿灰塵的皮箱。這個皮箱他們小時候見過,父親一直把它當寶貝,從不讓別人觸碰。如今父親不在了,兒女們才有機會一睹皮箱的真容。
很快,這只皮箱被打開,裡面存放的東西卻讓兒女們驚得說不出話來。 只見裡面放著的,不是金銀財寶,而是一枚枚軍功章和一張張獎狀,其中更是有一枚二等功臣勛章和一張志願軍政治部授予的「冷槍英雄」獎狀!
老漢的大兒子忍不住泣不成聲,喃喃地說道:「 我只知道咱爸槍打得好,哪裡知道他竟是一位志願軍功臣! 」
很快,老漢是志願軍功臣的消息傳揚開來,各級機關負責人紛紛前來追悼,村裡的鄉親們才知道,這位七年前宣稱自己應該出現在《上甘嶺》電影中的老人,竟然真的有著一段傳奇過往。
時間一轉眼來到2021年,電視劇《跨過鴨綠江》在全國熱播,在恢弘的戰爭場景中,一位名叫鄒習祥的志願軍戰士逐漸被人們所熟知。鄒習祥被這樣介紹道: 他在上甘嶺戰役中,曾用206發子彈斃敵203人,精準度比「狙神」張桃芳還高。美軍高級將領無奈地表示,他們的飛機大炮齊上陣,但拿鄒習祥沒有一點辦法。
鄒習祥,正是1993年去世的那位老人的名字,他波瀾壯闊的一生,在他去世28年後終於被緩緩揭開......
鄒習祥能在上甘嶺戰役中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得益於他的成長經歷。1922年,鄒習祥出生於貴州遵義務川縣的一戶仡佬族百姓人家。仡佬族生活於大山之中,靠山吃山,孕育出這個民族吃苦耐勞、粗獷剽悍的優良品質。
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阻擊手,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即 天賦異稟、後天勤學苦練、再加上那麼一點點運氣 。幸運的是,鄒習祥這三點都具備。
由於土地貧瘠,仡佬族的族人多以打獵為生,鄒習祥的祖輩都是玩槍高手,因此鄒習祥自帶狙擊手的基因。與此同時,鄒習祥和「狙神」張桃芳一樣,都是天生的遠視眼。
7歲那年,鄒習祥就端起火葯槍,跟隨父親進山狩獵。他無數次看著父親舉槍、瞄準、射擊,然後將獵物獵殺在地。耳濡目染間,他早已將這些動作銘記於心。
鄒習祥的成長速度極快,他從打固定目標學起,然後開始找野兔、野雞練手,到20歲成年時,只要有活物出現在鄒習祥的視線中,哪怕只有一點風吹草動,他都能敏銳判斷出活物的具體位置,然後進入伏擊地點,一槍斃命。萬事俱備,鄒習祥等待的,就是上陣殺敵的機會了。
1949年,國民黨胡宗南部敗退西南,到處抓壯丁,鄒習祥不幸被抓,參加了國民黨的隊伍。不過很快,解放軍就解放了貴州,鄒習祥所在的部隊起義投誠。得知解放軍是一支仁義之師後,鄒習祥毅然告別了家人,成為解放軍17軍51師的一名戰士。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鑒於朝鮮的嚴峻形勢,毛主席和中央軍委作出決策,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0年10月19日,志願軍首批6個軍共25萬人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在前四次戰役中,志願軍將士英勇作戰,將「聯合國軍」趕回到三八線以南,取得了輝煌戰果。
為了擴大戰果,1951年3月,中央軍委調遣15軍入朝。15軍軍長秦基偉早已摩拳擦掌,准備在朝鮮戰場打一場大勝仗。從3月24日起,15軍將士依次入朝,隨即參加第五次戰役。而此時的鄒習祥,正是 15軍45師135團1營1連機槍排 的一名戰士。
不同於前四次戰役,第五次戰役志願軍打得十分艱苦,在三八線附近與「聯合國軍」反復拉鋸。15軍趕到漣川一帶時,隨即與美軍王牌第三師和土耳其旅展開了遭遇戰。
戰斗剛剛打響,美軍就展開了瘋狂的進攻。面對這一不利形勢,鄒習祥主動請纓,帶著一支小分隊穿插到敵人背後,端起機槍向敵人掃射,放倒了大片敵人。此戰過後,鄒習祥榮立三等功,並被提拔為機槍排排長。
真正讓鄒習祥大放光彩的,是1952年10月爆發的上甘嶺戰役,上甘嶺是美軍的「傷心嶺」,卻是鄒習祥的英雄之地。
第五次戰役結束後,志願軍和「聯合國軍」在三八線附近開展拉鋸,而拉鋸的主要地點正是五聖山。五聖山作為志願軍的防禦核心區域,一旦失守,美軍的機械化部隊就會長驅直入,暢通無阻。因此,彭德懷司令員命令秦基偉,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守住五聖山。
自1952年4月起,鄒習祥和135團的戰友們進入五聖山南側的上甘嶺,與美軍最前沿的碉堡對壘相向。為了彌補武器裝備的劣勢,志願軍開展「冷槍運動」,將狙擊手分散作戰,在移動中殲滅敵人。
正是在「冷槍運動」中,鄒習祥立下大功。
由於美軍所處的陣地地形稍高,再加上有巨大的武器裝備優勢,美軍顯得十分囂張。他們毫不避諱地走出營地,在外面唱歌跳舞,逗留嬉戲,甚至朝著志願軍的方向撒尿,出言不遜。
鄒習祥從瞭望孔看到這一景象,頓時恨得牙癢癢,發誓要給美軍一個教訓。第二天,鄒習祥觀察到一個撐著拐杖的美軍軍官來到陣地前沿,對著志願軍陣地指手畫腳。鄒習祥心想,對方一定是個大官,於是從戰壕中探出頭來,精確瞄準, 隨著一聲槍響,美軍軍官應聲倒地,一命嗚呼,美軍陣地亂作一團。
消息傳來,志願軍守衛的北山高地一片歡呼,團領導興奮地找到鄒習祥,鼓勵他說:「 打得好,就這么打下去! 」鄒習祥備受鼓舞,更加堅定了用冷槍殺敵的決心。
在此後半年時間里,志願軍用冷槍的方式斃敵3558人,其中,鄒習祥更是用206發子彈,擊殺203名敵人,擊殺率高得出奇。 為了追殺這個「狙擊兵中的神話」,美軍甚至出動了數架飛機,集結整個炮兵陣地的火力,集中攻擊他一個人。但鄒習祥依託坑道,幾次在炮火中脫險。
與此同時,鄒習祥也在戰役中負傷,他的耳朵被打下來一塊,左臂被美軍刺刀刺殺,腹部、腿部到處都是被燒傷、爆破的痕跡。但鄒習祥重傷不下火線,始終堅守在陣地上。
戰役結束後,鄒習祥被志願軍司令部授予二級戰斗英雄和冷槍英雄榮譽稱號,威名響徹全軍。
上甘嶺戰役結束後,志願軍司令部派專人登上上甘嶺,對鄒習祥和他所在的部隊進行采訪報道,拍攝紀錄片,其中部分影像資料被收入《上甘嶺》中,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1954年,鄒習祥跟隨15軍回國。兩年後,在大裁軍的浪潮中,鄒習祥主動提出退伍還鄉。部隊首長不忍心看這位志願軍功臣受苦,想要把他留在大城市工作生活。但鄒習祥婉言拒絕了首長的好意,說道:「 我的很多戰友都犧牲在戰場上,我能活著回來就是最大的幸運了,不能再給國家添麻煩。相比於大城市,村裡的鄉親們更需要我。 」
鄒習祥言出必行,回鄉前,他特意去了一趟東北,將東北的優良稻種帶回了務川縣。從1956年開始,他不斷培育和努力推廣,讓村民們第一次吃上了大米,告別了刀耕火種的原生態生活。
英雄的晚年是沉默的,他將在上甘嶺奮戰的經歷深埋心底,從不向外人提起,那些代表著他榮譽的軍功章和獎狀,都被他放在一個皮箱里,連家人都不讓隨意觸碰。直到1986年,村裡組織大家看《上甘嶺》,鄒習祥那段記憶被喚起,才道出了心中的疑問:「電影里怎麼沒有我?」不過並沒有引起鄉親們的注意。
1993年3月,71歲的鄒習祥與世長辭,直到去世都沒有公布自己志願軍功臣的身份。如果不是兒女們收拾遺物,恐怕老人的這段傳奇經歷就此淹沒在 歷史 長河中。鄉親們得知內情後也感嘆不已:「 原來我們身邊隱居著一位大英雄,他怎麼一直都不介紹呢?藏得太深了! 」
鄒習祥的兒子也感慨道:「父親從未和我們提起他參軍的經歷,有時候突然說一句『打槍?我打得很准喲』,沒想到竟然說的是真的。」
如今,鄒習祥的名字已被廣為人知,這樣一位革命先烈,他會永遠存在於共和國的功勞簿上,世代傳頌。至於他為何不願透露身份,或許,他從未把功績放在心上,他希望看到的,是中華大地繁花盛開,英雄灑下的熱血才不會白流。
⑸ 王保長的來歷
6旬老人:「王保長」的原型是我爹電視劇《王保長》中,「天下第一保」「王麻子」讓人啼笑皆非。近日,有讀者打進本報熱線,稱歷史上確有個「天下第一保」,但他不是「王麻子」,而是邛崍市水口鎮金山村(解放前稱「彭家營」)當年的保長彭天祿。打來電話的不是別人,是彭天祿68歲的兒子彭中良,他肯定地說:「我父親才是『天下第一保』1彭保長PK王保長,誰才是「天下第一保」?近日,水口鎮政府、金山村村委會會同 邛崍市有關部門組成調查小組,查閱了大量文史資料和對數位老年人進行了走訪,印證了「天下第一保」就在邛崍市水口鎮。兒子講述家中曾掛「天下第一保」金匾據彭中良稱,父親彭天祿生於1915年,當時是彭家營山區的大地主,家有良田上千畝,家中光碾磨就有10多座。父親還經營煙草、米庄等生意,並召集上百人組織了地方武裝。1941年,父親調動自己的地方武裝,配合邛崍縣時任縣長任和平成立保安隊前往彭家營山區去剿匪取得勝利,任縣長大喜,於是封彭天祿為彭家營分管8保的保長。彭中良回憶,父親被授予為「天下第一保」,並賜予金匾一塊。「當時,這塊上書『天下第一保』的金匾就懸掛在我家大門上1彭中良說,但1951年父親死後,這塊金匾連同家中的另外10多塊木匾,被拉到水口鄉一並燒掉。史料查證彭天祿設宴3天慶賀殊榮為了查清這一史實,水口鎮政府、金山村村委會會同邛崍市有關部門組成的調查小組,進行了多方核實,印證了《王保長》中「王麻子」的故事原型———「天下第一保」就在邛崍。在邛崍市市委、政協聯合編著的《邛崍文史資料》一書中,記者看到了這樣一段文字:民國32年(1943年),彭家營分管八保的保長彭天祿因與煙民種分煙(按種植面積與種植戶各得一半)和收煙泥金(稅)以及販賣鴉片生意發了財。在一次成都開會中,國民黨彭煥章師長動員彭天祿捐款購買飛機抗日,彭天祿在宴會中即興表態,把販賣鴉片所賺的價值20萬大洋全部捐給國民黨購買飛機……蔣介石獲悉後,即授予彭天祿為「天下第一保」,並送予金匾題詞為「天下第一保」。彭天祿在邛崍設宴三天慶賀這一殊榮……昨日下午,記者在水口鎮金山村找到了兩位當年熟識彭天祿的老人:89歲的湯金章和80歲的王連剛。兩位老人清晰地記得彭天祿被封為「天下第一保」前前後後的故事。王連剛老人告訴記者:「我小時候也看見過那塊金匾,就掛在彭天祿住的房子的門上方。」
⑹ 達吉和她的父親的拍攝背景
原峨眉電影製片廠第一任廠長朱丹南回憶《達吉和她的父親》:峨影廠拍攝的第二部電影是《達吉和她的父親》。高纓的同名小說發表於《新觀察》雜志,在全國有影響,是一篇好小說,因此省委很重視。峨影有一個導演叫張波,很想抓這個劇。我剛從國外回來,《嘉陵江邊》還沒有完,這邊就在議論怎麼改編《達吉和她的父親》。小說是很好的,但是我怕峨影廠的導演和攝影師達不到應有的標准,擔心弄砸了。不是好導演,好攝影師,再好的故事也拍不好。那時候彩色片很少,劇本經過文化部審查通過了以後,才能決定你是否能用彩色片。這個故事不拍彩色片很不夠味,因此我的目標是拍彩色片。但峨影廠的創作理念、藝術力量跟不上。因此我就想到了與長影廠合作。那時候《五朵金花》已經出來了,1958年拍攝,1959年放映,已經打響。我的目標是不低於《五朵金花》,省委非常同意我這個意見。1960年開第三次文代會,我去參加。長影廠的領導我很熟悉,我和他們廠長亞麻一說,他很同意。我點名要的導演叫王家乙,他是我解放區時候的老戰友。他們廠長說可以,王家乙也同意了。我和四川藝術院的院長劉蓮池說好,他出演員。我們倆在會議期間休息時坐飛機回到成都,向省委匯報交涉的經過。沒有想到,王家乙當著省委書記就提出來,要我當導演可以,我有個條件,讓朱丹南演馬赫,讓劉蓮池演任秉清,我才幹。省委書記說,你這一招厲害,一個是廠長,一個是院長,把兩個頭頭都拉去,我們這兩個單位怎麼辦?省委同意了。王家乙事後說,他這一計是一條繩拴三個螞蚱,飛不了你,也逃不了他。
拍完這部電影以後,我也寫了一首詩:
為在銀幕映涼山,詩人急忙著新篇。
請個名家當導演,三個螞蚱一繩拴。
這部電影拍出來以後,正好文化部在北京新僑飯店召開電影創作會議。在這之前全國文藝座談會也是在新僑飯店開的,這兩個會議接上了。我從長影帶著樣片參加會議,並送到文化部審查。開始文化部一審查就通過了。通過以後,拿到會議上來放映。這一放映,引起議論紛紛。那時候主要是兩派,一派是「電影派」,一派是「小說派」。因為從小說到電影的修改比較大。小說是「爭女兒」,馬赫一聽說有人來找達吉,從腿上拔出刀子來,「哪一個要認走達吉,我就和他拼!」 我給高纓說,這個情節要改,現在講民族團結,要讓。任秉清的身份也要提高一點,他是個老石匠,支援涼山建設,就是土工程師;馬赫讓他當社長,已經是共產黨員了,都是共產黨員。小說派以李希凡為首,他是權威,紅學專家,調到中宣部任文藝處處長,又任人民日報社文藝版的主編。他在文藝報發表的文章題目是《是提高還是拔高?》,認為電影的改動是拔高了人物形象,當時好像趙丹也是傾向小說派。我們感覺到壓力很大,就提議把小說和影片都送給周總理,周總理原定的要對兩個會議講話,看周總理的意見怎麼樣。這部影片是作為七一獻禮片准備在7月1號放映的,當時還沒有公開放映。周總理看了以後,於6月20幾號講話,才解放了我們。他首先說,小說電影他都看了,他認為小說比較粗獷一些,電影就細致得多了。但是電影也有缺點,感情上還沒有放開,受著限制。導演和演員都有限制(這是因為那時候經常批判資產階級人性論、人情味)。他說,有些地方好像是要想哭,但是哭不出來,因為導演把人限制住了。這個缺點確實存在。周總理對電影的評價基本上是肯定的,他的講話很有說服力。出版社曾經把對《達吉和她的父親》的評論出版了厚厚一本集子。當時爭論是很大的,集子里的觀點也是一派說小說好,一派說電影好。周總理不是一棍子打,而是說小說和電影各有各的長處。
在全國文藝座談會和電影創作會議開完以後,大約6月29日或30日,周總理請了部分著名演員和電影廠廠長,有20多人到他家做客,吃飯和座談。周總理在西花廳門口迎接,同來賓們一一握手,夏衍作介紹。輪到我時,夏衍介紹說,這是朱丹南。周總理說,我認識,他就是馬赫老爹。夏衍又介紹說,他還是峨影廠的廠長。周總理說,好哇,我們就是需要領導幹部參加生產,領導生產。吃飯時,周總理舉著酒杯到我們這一桌,專門給我敬酒,並說,希望再在銀幕上看見你。我回答說,再拍三五部不成問題。遺憾的是,由於文革,這個願望沒有實現。
建廠的時候,文化部把西南雲貴川3個廠劃給八一廠,在藝術上由他們輔導,也調了一些人來,如攝影師、車間主任,選址也是他們幫助選的。華北幾個省劃給北影廠,東北的幾個省劃給長影廠,華東幾個省劃給上海的兩個廠。因此第一部影片我們是請八一廠的導演給我們導演的,那時候我們還沒有導演。《嘉陵江邊》是在八一廠完成的,《達吉和她的父親》中涼山的鏡頭只有幾個空鏡頭,邛海、涼山的外景大部分都是在東北拍的。故事發生的地方在公社駐地尼古拉達頓,拍攝地是吉林省的四道溝;達吉採花,山上已經沒有花了,都是塑料花。更大一部分是在攝影棚里拍的,比如我扮演的馬赫救小達吉,當時下著雪,雪都是塑料雪,都是假山樹林。電影不弄虛作假成本就太高了。
《嘉陵江邊》是八一廠幫助拍攝的,《達吉和她的父親》是長影廠幫助拍攝的,我們也配備了全班人馬,王家乙作導演,張波、張其作副導演。這邊的建設老是上不去,因為省委抓錦江大禮堂和錦江賓館的建設,又擴建飛機場,我們就掛不上號,材料也很欠缺。廠里的職工提出,我們要單獨拍一部片子。開始選的工業題材的劇本《十二個老礦工》;農村題材選了四川文學上發表的小說《東山女炮排》,但感覺條件還是不行。最後選來選去,我說《嘉陵江邊》可以算是工業題材,《達吉和她父親》也可以算是農村題材,是不是可以搞個戲曲片,因為我當過川劇院院長,一想就想到川劇。我當川劇院院長的時候,拍過一個川劇集錦,包括《秋江》、《五台會兄》、《評雪辨蹤》,還可以,但是沒有拍過整本戲。最後選到《鴛鴦譜》,這是個喜劇,演員現成,拍攝技術上要求不高,黑白片。那時候攝影棚還沒有建成,有個大食堂,就把大食堂當作攝影棚;錄音車間也沒有,就半夜錄音,因為半夜沒有雜音噪音;洗印也是臨時找間房子洗印,沒有空調,從肉聯廠拉冰來洗印片子,最後還是拍成了,名字改成《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用的成都市川劇院的原班人馬,效果也不錯,送審結果也很好,發行到港澳、東南亞華人比較多的地方。
這部片子還沒有拍完的時候,我帶著廠里的要求到文化部去請任務,這已經是1962年。省人藝演出《抓壯丁》,效果很好,我們准備用原班人馬拍《抓壯丁》。到了電影局,那時候電影局的局長是陳荒煤,他說,老朱阿,你野心勃勃,很可惜,國務院已經確定峨影廠下馬,各省廠都要下馬。而且這個題材八一廠已經定攝了。你說你們人藝演得好,八一廠定的是延安的原班人馬,把你們的「潘駝背」也叫去了,吳雪演李老栓,陳戈演王保長,你斗不鬥得過他們?結果完成了《鴛鴦譜》就下馬了。
⑺ 經典四川方言電視劇有哪些
1、《抓壯丁》
1963年上映的這部《抓壯丁》是四川本土拍攝的本土電視劇,主要描寫在解放前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到四川農村去搶抓壯丁服役,在農村掀起的一波波社會醜陋現象。
此片於2006年首播,由四川本土演員王曾郅、媛鳳等主演,是一部徹頭徹尾的四川方言生活情景喜劇片。還記得我們四川的一句歇後語我就是在這部劇中知道的:「瀬切包吃豇豆——懸吊吊的」。十幾年過去了,小編依然能夠清晰的記起部分情節及劇中人名,比如:風車車、干豇豆那些什麼的。
⑻ 瀘州天星影視藝術學院拍攝了哪些電影
一、天星影視藝術學院投資800萬聯合香港打造的功夫勵志電影《截拳道》已通過國家廣電總局的審核,近期將全球上映,敬請期待!
二、天星開創國內影視藝術院校獨資拍片之先河
天天有實踐 月月有演出 年年拍電影
以下影片均由我校自編、自導並獨立投資拍攝,各專業在校學生傾情出演(篇幅有限,僅列部分)。影片音像光碟現已全國發行,各大音像商店有售,同時在各大「視頻網站」上均可付費收看(各電影片段在我院網站的「天星電影」視頻欄目上也均可免費收看)。
與眾不同的實力保障
學院擁有全套進口的數字化「攝、錄、編、剪」影視前後期製作設備和精良的影視創作團隊,確保每年至少2-4部優秀影視作品飧慰觀眾。永不停息的拍攝新片是我院給在校學生提供學習實踐的執著創舉… …
瀘州天星影視藝術學校獨立投資拍攝電視、電影、話劇(部分)
1.電視欄目《每周一招》
2.武術教學片《李小龍截拳道功夫搏擊教學片》
1998年與瀘州江陽電視台合作推出武術教學片《每周一招》,並在瀘州電視台連續滾動播出兩年。
1998年陳天星校長斥資與瀘州江陽電視台合作拍攝了《李小龍截拳道功夫搏擊教學片》,深受廣大武術愛好者的追捧。該片由陳天星先生自編、自導、自演,且全校師生均傾力出演。
編劇:陳天星 導演:陳天星、東升 主演:陳天星 攝影:溫海(瀘州電視台)
《每周一招》及《李小龍功夫搏擊系列片》播出後,當即震驚整個西南武術界,不僅傳播和發揚光大了中國的傳統武術,還為瀘州的經濟文化建設做出了貢獻,同時也提升了瀘州在全省、全國的知名度。
3.電影《二郎鎮分鹽》
2000年,陳天星先生斥資拍攝了抗日戰爭題材的故事片《二郎鎮分鹽》,由瀘州市曲藝家協會主席,曾榮獲全國「群英」獎的賴鐵軍老師(已故)和陳天星校長聯合執導,全校師生傾情出演,在瀘州電視台播出並全國發行後,社會反響良好,為提升瀘州及川南地區的藝術形象做出了貢獻。
4.大型四幕方言話劇《抓壯丁》
2001年,陳天星校長,親自指導排演大型四幕方言話劇《抓壯丁》,由99級影視表演中專班學生和部分教師傾力出演。多次應邀在瀘州江陽藝術宮和瀘州四縣三區巡迴演出,社會反響空前良好。
5.電影《功夫驕子》
2001年,成功獨資拍攝了抗日戰爭題材影片《功夫驕子》。
製片人: 陳天星 導 演:王新民(代表作品《燕子李三》、《俠客行》、《連城訣》)動作指導:陳天星 主 演:陳天星、含笑、范艷、朱丹及全校師生傾力出演。
該片已成功完成海內外版權的發行工作,其中國內VCD、DVD版權由廣州俏佳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全權買斷並已全國出版發行。這讓瀘州人的影視作品走出四川,走向全國,做出了嘗試,同時引進外部藝術資源,讓瀘州本土藝術有了進一步了解、學習和進步的機會。
該片全部在瀘州境內拍攝完成,不僅向全國宣傳了瀘州的人文地理,美化了瀘州的風土人情,藝術化了瀘州的秀麗山河,還頌揚了瀘州人民的愛國氣節。
《功夫驕子》的成功拍攝、發行,開創了國內影視藝術學校獨資拍片之先河。
6. 電影《英雄無界》2002年,成功獨資拍攝完成了電視電影故事片
製片人: 陳天星 導 演:陳詠歌(香港)(代表作《獅王爭霸》、《水滸傳》等)動作導演:陳天星 編劇:陳春雷(我校表演系教師,北京電影學院編導方向研究生)。
主演:陳天星、曹修峰、潘耀武、范艷及全校師生傾力出演。
該片已由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CCTV—6全權買斷,並於2004年6月5日首播,2005年2月19日重播。
該片同《功夫驕子》一樣,全部在瀘州拍攝完成,在香港完成後期製作,成功進入央視電影頻道,這不僅再次開創了影視藝術學校獨資拍攝電影之先河,同時還開創了瀘州人的影視作品進入中央電視台之先河。
《英雄無界》的播出,不僅提高了瀘州在全國的知名度,四川在全國的知名度,讓全國人民更了解瀘州,關注瀘州,支持瀘州,讓瀘州人更熱愛瀘州,還為瀘州的經濟文化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如著名導演謝晉的封山作品《江湖祭》選景瀘州拍攝;著名導演郭寶昌(代表作《大宅門》)作品23集電視連續劇《酒巷深深》選景瀘州拍攝;著名導演舒崇福(代表作《突出重圍》、《國家公訴》)作品《紅色記憶》22集,投資2600萬元)選景瀘州拍攝。
7.《恐懼深寒》2004年底,成功獨資自編、自導、自演、自拍攝了校園青春偶像驚悚片。
製片人:陳天星 導 演:陳天星 攝 影:陳天星
編 劇:陳春雷 全部由我校師生擔綱主演
該片已由北京天星兄弟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和北京紅螞蟻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向海內外發行。
8. 《明星背後》2005年,我校2005年第二部自編、自導、自演青春動作懸念片。
製片人:陳天星 導 演:陳天星 攝 影:陳天星
編 劇:陳春雷 全校師生擔綱演出
9.電影《李小龍外傳》,2006年國內近千家媒體競相報道的動作電影。
製片人:陳天星 導 演:陳天星 執行導演:喬和平()
攝 影:陳天星 編 劇:陳春雷 全校師生擔綱演出
10.電影《驚悚情人節》,2006年青春恐怖暴力片
製片人:陳天星 導 演:陳天星 攝 影:陳天星
編 劇:陳春雷 全校師生擔綱演出
10. 電影《追星家庭》,2007年4月曾轟動國內外媒體的追星警世電影。
製片人:陳天星 導 演:陳天星 攝 影:陳天星
編 劇:陳春雷 全校師生擔綱演出
11.電影《陳真新傳》,2008年再推全新「暴力美學」電影。
製片人:陳天星 導 演:陳天星 攝 影:劉殿軍
編 劇:陳春雷 全校師生擔綱演出
12. 電影《截拳道》2008年,斥資800萬全球院線功夫勵志電影。
製片人:陳天星 監制:陳會毅(香港) 總導演:陳會毅(香港)
導演:周振榮(香港)、陳天星 攝 影:關志勤(香港) 編 劇:陳春雷
動作導演:韓春(香港) 製片主任:高偉強(香港) 副導演:陳春雷、盧丹
領銜主演:陳天星 劉梓妍 梁小龍(香港) 午 馬(香港) 林 威(香港)
全校師生擔綱演出
電影《截拳道》的拍攝被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中國電影報道」、吉林電視台、新浪網、千龍網等國內外眾多媒體連續追蹤報道。現正在香港、北京後期製作中。
13.電影《槍聲》2009年,新媒體電影
製片人:陳天星 監制:陳春雷
導演:朱林森 攝 影:劉殿軍 編 劇:初旭
動作導演:韓春(香港) 製片主任:高偉強(香港) 副導演:陳春雷、盧丹
領銜主演:陳天星 劉梓妍 梁小龍(香港) 午 馬(香港) 林 威(香港)
全校師生擔綱演出
13.新片《截拳道Ⅱ武道》、《雙截棍》、《偶像先鋒》,2009年籌拍電影新作!
⑼ 跪求 抓壯丁 百度雲免費在線觀看資源
《抓壯丁》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抓壯丁》是八一電影製片廠製作的方言喜劇片,由陳戈、沈剡執導,吳雪、陳戈、尹文媛主演,於1963年12月上映。
該片根據1944年由吳雪(執筆)、丁洪、陳戈、戴碧湘創作的同名話劇改編,講述了國民黨反動派與王保長等人聯合抓壯丁,最後農民們揭桿造反,打倒了壞蛋們的故事。
⑽ 求一部老電影的名字!
1949年(10部)
1橋
2回到自己隊伍來
3光芒萬丈
4中華兒女
5白衣戰士
6無形的戰線
7表
8二百五小傳
9烏鴉與麻雀
10三毛流浪記
1950年( 27部)
1趙一曼
2光榮人家
3衛國保家
4紅旗歌
5鋼鐵戰士
6劉胡蘭
7高歌猛進
8遼遠的鄉村
9內蒙古人民的勝利
10白毛女
11人民的戰士
12保衛勝利果實
13在前進的道路上
14呂梁英雄 *
15鬼神不靈
16民主青年進行曲
17女兒親事
18和平保衛戰
19農家樂
20大地重光
21人民的巨掌
22武訓傳
23太平春
24思想問題
25我這一輩子
26腐蝕
27生命交響曲
1951年(17部)
1鬼話
2新兒女英雄傳
3陝北牧歌
4走向新中國
5女司機
6勝利重逢
7團結起來到明天
8上饒集中營
9海上風暴
10翠崗紅旗
11兩家人
12我們夫婦之間
13姐姐妹妹站起來
14紅樓二尤
15關連長
16彩風雙飛
17有一家人家
1952年(8部)
1葡萄熟了的時候
2六號門
3一貫害人道
4龍須溝
5南征北戰
6方珍珠
7美國之窗
十八頁
8勞動之花
1953年(8部)
1豐收
2草原上的人們 東影
導演: 徐韜
烏日娜 恩和森 樹 海 葉賀 廣佈道爾基
3結婚
4智取華山
5金銀灘
6為孩子們祝福
7紡花曲
8太陽照亮紅石溝
1954年(15部)
1英雄司機
2春風吹到諾敏河
3沙家店糧站
4土地
5無窮的潛力
6一件提案
7雞毛信
8斬斷魔爪
9三年
10偉大的起點
11淮上人家
12渡江偵察記
13山間鈴響馬幫來
14一場風波
15不能走那條路
1955年( 16 部)
1祖國的花朵
2猛河的黎明
3神秘的旅伴
4夏天的故事
5平原游擊隊
6羅小林的決心
7董存瑞
8怒海輕騎
9哈森與米加拉
10天羅地網
11水鄉的春天
12青春的園地
13湖上的斗爭
14閩江橘子紅
15南島風雲
16宋景詩
1956年( 28 部)
1虎穴追蹤
2撲不滅的火焰
3新局長到來之前
4馬蘭花開
5哥哥和妹妹
6馬
7媽媽讓我出嫁
8皮包
9不拘小節的人
10如此多情
11上甘嶺
12國慶十點鍾
13祝福
14為了和平
15春天來了
16小白旗的風波
17秋翁遇仙記
18誰是兇手
19母親
20落水記
21小夥伴
22李時珍
23兩個小足球隊(員)
24鐵道游擊隊
25家
26沙漠里的戰斗
27這決不是小事情
28沖破黎明前的黑暗
1957年( 33部)
1暴風雨中的雄鷹
2寂靜的山林
3未完成的喜劇
4牧人之子
5母女教師
6蘆笙戀歌
7邊寨烽火
8尋愛記
9地下尖兵
10復試
11青春的腳步
12羊城暗哨
13洞簫橫吹 海燕
14球場風波
15牧童從軍
16海魂
17椰林曲
18情深誼長
19女藍五號
20霧海夜航
21幸福
22阿福尋寶記
23鳳凰之歌
24護士日記
25乘風破浪
26不夜城 江南
27戰斗里成長
28水
29柳堡的故事
30五更寒
31激戰前夜
32穿山巨龍
33大木匠
1958年(85部)
1花好月圓
2民兵的兒子
3紅孩子
4水庫上的歌聲
5黨的女兒
6徐秋影案件
7懸崖
8古剎鍾聲
9她愛上了故鄉
10工地青年
11女社長
12黎明的河邊
13東風
14心連心
15患難之交
16三年早知道
17並肩前進
18畫中人
19列兵鄧志高
20服務員
21新的一課
22帥旗飄飄
23春水長流
24傷疤的故事
25快馬加鞭
26天下無難事
27紅領巾的故事
28春雷
29寶山之歌
30風箏
31上海姑娘
32生活的浪花
33探親記
34山裡的人
35十三陵水庫暢想曲???
36一天一夜
37柳湖新頌
38平凡的事業
39夜走駱駝鈴
40紅色的種子
41深山裡的菊花
42小康人家
十四頁
43巨浪
44戰斗的山村
45翠谷鍾聲
46聰明的人
47誰是被拋棄的人
48第三次實驗
49鋼人鐵馬
50油船火焰
51典型報告
52長青樹
53蘭蘭和冬冬
54三毛學生意
55鐵窗烈火
56大躍進中小主人
57前方來信
58布穀鳥又叫了
59千女鬧海
60林 沖
61大風浪里的小故事
62 20天革個命
63英雄趕派克
64重要的一課
65兩個巡邏兵
66苗家兒女
67長虹號起義
68魯班的傳說
69三八河邊
70愛廠如家
71三個戰友
72黑山狙擊戰
73長空比翼
74英雄虎膽
75渡江探險
76一日千里
77破除迷信
78永不消逝的電波
79返老還童
80金鈴傳
81海闊天空
82狼牙山五壯士
83縣委書記
84陽關大道
85社會主義第一列車
1959年(61部)
1船廠追蹤
2鋼鐵飛車
3康莊大道
4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上)
5錫城的故事
6笑逐顏開
7試 航
8冰上姐妹
9五朵金花
10風從東方來
11草原晨曲
12朝 霞
13黃河飛渡
14雲霧山中
15青雲曲
16海上神鷹
17金玉姬
18換了人間
19戰火中的青春
20流水歡歌
21前 哨
22林家鋪子
23無名島
24礦燈
25飛越天險
26風暴
27青春之歌
28水上春秋
29糧食
30綠州凱歌
31好孩子
32黃浦江的故事
33聶耳
34今天我休息
35萬紫千紅總是春 *
36向海洋
37喬老爺上轎
38林則徐
39老兵新傳
40鋼鐵世家
41春滿人間
42沙漠追匪記
43地下少先隊
44香飄萬里
45地下航線
46不老松
47回民之隊
48江山多嬌
49海鷹
50萬水千山
51烈火真金
52英雄島
53赤峰號
54友誼
55戰上海
56漁島之子
57雪海銀山
58天山歌聲
59敢想敢做的人
60你追我趕
61兩個營業員
1960年(47 部)
1鴻雁
2太陽剛剛出山
3昆侖鐵騎
4再生記
5鐵道衛士
6烽火列車
7神秧手
8羌笛頌
9我們是一代人
10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 *
11五彩路
12以革命的名義
13春暖花開
14耕耘播雨
15紅旗譜
16革命家庭
17六十年代第一春
18闖 關
19激 流
20馬蘭花
21摩雅傣
22她們的心願
23風流人物數今朝
24向陽花開
25十二次列車
26三八線上
27林海雪原
28紅鷹展翅
29勐壠沙
30奇 襲
31英雄詩篇
32新隊員
33慧眼丹心
34碧空銀花
35永恆的友誼
36抗旱曲
37草原風暴
38兩代人
39嘉陵江邊
40親 人
41父子倆
42革命風暴戰勝龍卷風
43他們在戰斗
44綉江山
45劉三姐
46十級浪
47 底下航線
1961年(20 部)
1馬戲團的新節目
2萬 椿
3冬 梅
4暑假的禮物
5洪湖赤衛隊
6暴風驟雨
7北大荒人
8 51號兵站
9枯木逢春
10春催桃李
11紅色娘子軍
12英雄小八路
13突破烏江
14碧空雄師
15巴山紅浪
16延安游擊隊
17達吉和他的父親
18遠方星火
19風雪大別山
20雞毛飛上天
1962年(22部)
1七天七夜
2甲午風雲
3爐火正紅
4花兒朵朵
5昆侖山上一棵草
6停戰以後
7阿娜爾罕
8錦上添花
9李雙雙
10魔術師的奇遇
11女理發師
12燎 原
13大李小李和老李
14東進序曲
15哥倆好
16槐樹庄
17地雷戰
18鄂爾多斯風暴
19碧海丹心
20英雄坦克手
21南海潮
22生命的火花
1963年(28 部)
1冰山上的來客
2自有後來人
3我們村裡的年輕人
4滿意不滿意
5兩家人
6冰雪金達萊
7汾水長流
8紅河激浪
9早春二月
10小兵張嘎
11兄妹探寶
12飛刀華
13如此爹娘
14北國江南
15紅 日
16水手長的故事
17金沙江畔
18寶葫蘆的秘密
19蠶花姑娘
20球迷
21野火春風斗古城
22農奴
23抓壯丁
24怒潮
25奪印
26跟蹤追擊
27桃花扇
28七十二家房客
1964年(24部)
1獨立大隊
2兵臨城下
3英雄兒女
4南海的早晨
5女跳水隊員
6小 鈴 鐺
7青年魯班
8小二黑結婚
9千萬不能忘記
10草原雄鷹
11青山戀
12阿詩瑪
13豐收之後
14白求恩大夫
15家庭問題
16霓虹燈下的哨兵
17李善子
18血 碑
19岸邊激浪
20帶兵的人
21雷 鋒
22分水嶺
23逆風千里
1965年(21部)
1山村會計
2浪濤滾滾
3三進山城
4小足球隊
5景頗姑娘
6黃沙綠浪
7特快列車
8這是我應該做的
9青松嶺
10年青的一代
11路考
12櫃台
13烈火中永生
14舞台姐妹
15山村姐妹
16打擊侵略者
17紅色背蔞
18苦菜花
19龍馬精神
20秘密圖紙
21地道戰
22天山的紅花
1966年中國拍攝的電影
1雁紅嶺下 ( 長影 導演 常甄華 主演 趙文瑜 張園 史健 )
2紅色郵路
3女飛行員
4紅石鍾聲
5他們在成長
6大浪淘沙
7戰洪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