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消失的地平線的劇情介紹
人生而自由,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卻說:「自由註定了人類的不自由。」
對於極限與答案的追尋,是人與生俱來的渴望,盡管這趟旅程像飛入高空後漸漸消失的地平線,註定永無止境。在英國獲得佳評如潮的《消失的地平線》,是一段追求自我認同的旅程,更是對青春靈魂的致敬,只要心還在,那條夢想的地平線就不會消失。
這出深具女性意識的溫馨喜劇,在愛丁堡藝穗節嶄露頭角,隨即入選2011年英國文化協會選秀名單。以知名劇場導演羅伯·勒帕吉式的說故事手法,利用散落在舞台四處的皮箱,結合燈光、對象、偶戲、地圖、紙飛機等道具的創意運用,靈活突破表演空間的限制,細膩鋪展出這段女性勇於追求自我的歷程。
❷ 消失的地平線指的是哪啊
消失的地平線指的是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
詹姆斯·希爾頓著。主要講的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四名西方人闖入了神秘的中國藏區,經歷了一系列不可思議的事件。 這部書是終造就了西方乃至世界的「世外桃源」。這里有神聖的雪山,幽深的峽谷,飛舞的瀑布,被森林環繞的 寧靜的湖泊,徜徉在美麗草原上的成群的牛羊,凈如明鏡的天空,金碧輝煌的廟宇,這些都有著讓人窒息的美麗。純潔、好客的人們熱情歡迎著遠道而來的客人。這里是宗教的聖土,人間的天堂。在這里,太陽和月亮就停泊在你心中。這就是傳說中的——香格里拉。作者也正因為本書,才能從長期處於失敗的寫作邊緣走向再次的成功。
❸ 對於這個神秘、永恆的香格里拉,你了解多少呢
1933年4月,倫敦麥克米倫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長篇小說《消失的地平線》, 小說講述的是20世紀30年代初,南亞次大陸某國發生動亂,英國領事館領事、副領事,以及一個通緝犯、一個傳教士乘坐一架小型飛機撤離的時候,離開了原定航線,被迫降到人煙稀少的雪原上,成績意外來到位於群山之中的香格里拉秘境,碰到了很多神秘、奇妙的事情。
世隔絕的冰雪世界
書中描寫的香格里拉位於地平線盡頭,是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冰雪世界,是一個豐富迷人、讓人嚮往的人間凈土:在那裡,有著金字塔般的雪峰與藍色的高原湖泊,有幽深險峻的大峽谷,有三條大江奔流向前,還有讓人叫絕的巍峨壯觀的喇嘛寺群、以及心靈淳樸的藏族人民與底蘊濃厚的宗教文化
神秘的世外桃源
宣科先生的判定提出後,引起國內外相關業界的關心,雲南省海外旅遊公司、新加坡兩家聞名旅遊集團和有關專家經過長達一年的考察、論證,於1997年的9月25日正式確認希爾頓筆下的香格里拉就在中甸縣內。
今天慕名來到中甸的人家,依然可以看到一幅海拔從1000米到6740米、氣候從攝氏30多度到零下幾度、方圓幾萬平方公里的美麗畫面:雪山環繞、草原連綿、三江並流、千湖神女、低緯度冰川、原始森林、黑頸鶴、金絲猴……,也是同存共融的儒釋道文化。
❹ 消失的地平線 梅里雪山 還是稻城亞丁
消失的地平線---稻城亞丁 西安 陳宏 每逢節假日,便會選擇去藏區,這幾年,我幾乎跑遍了整個川西。對於藏區的熱愛,實在難以詮釋。
❺ 《消失的地平線》中的香格里拉在雲南還是四川
香格里拉絕對是雲南的!
❻ 消失在地平線的介紹
《消失的地平線》是由弗蘭克·卡普拉執導,羅納德·考爾曼,托馬斯·米切爾等聯袂主演的一部美國科幻劇情片。主要講述了二次大戰的一位英國外交官康威和一群民眾在香格里拉村獲救,在香格里拉村四面環山的天然屏障下,使康威等人處在免於恐懼的狀態中,遠離戰亂的故事。該片於1937年3月2日上映。
❼ 在雲南取景拍攝的電影,你去過幾個
本文轉載【微信公眾號:雲高特,ID:gh-f25a303991a0】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系。
雲南,是一個景色優美的地方。這里有高聳入雲的玉龍雪山;有樹木蔥蔥蘢蘢、鮮花爭奇斗艷的普達措國家森林公園;有古典雅緻、白牆黑瓦的麗江古城;有風景秀麗、湖光山色的瀘沽湖……
下面就給大家講講幾個我比較喜歡的地方,有喜歡的朋友可以收藏起來。
東川紅土地
東川紅土地位於昆明市東北部,因雲南東川高溫多雨下發育而成的紅色土壤,這種土壤含鐵、鋁成分較多,有機質少,酸性強,土質黏重。這里方圓近百里的區域是雲南紅土高原上最集中、最典型、最具特色的紅土地。襯以藍天、白雲和那變幻莫測的光線,構成了紅土地壯觀的景色。被人稱為「 上帝遺落的調色板 」。
這里也曾是多部電影電視劇的取景之地。在2018年初,國內曾上映一部電影《無問西東》,當時可謂是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這部片子最初是作為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獻禮的作品,講述了幾位青年在復雜矛盾背景下的中國,如何在掙扎中前行,尋找出自我人生價值。
蒙自碧色寨
碧色寨位於雲南省紅河州蒙自縣的草壩鎮。碧色寨站原名壁虱寨站。從1910起,30多年時間,碧色寨一直扮演滇越鐵路沿線第一大站的角色。法、英、美、德、日本和希臘人接踵而至,紛紛在這里開設洋行、酒樓、百貨公司、郵政局。每天有四十餘對列車在此經停,拉人裝貨,洗車加水,熱鬧非凡;美女富商,洋酒咖啡,錯落雜陳。其開放和繁華程度,在滇南一帶首屈一指,昆明人、越南人艷羨地將其稱作「小巴黎」。
「雲南十八怪」中有兩怪:火車沒有 汽車 快,鐵路不通國內通國外。這說的是滇越鐵路。而提起這條滇越鐵路,就必須要到碧色寨去看一看。在這里火車經這里北上可以到達昆明,南下可以直達越南。
2017年有部國產電影特別火,《芳華》這部電影為懷舊大時代的文藝電影,票房和口碑都非常好,在輝煌的戰爭背景下講述了堅守的故事。觀眾給出的評價都是「一代人的青春記憶,看哭兩代人!」。
普達措國家森林公園
普達措國家公園,位於滇西北「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中心地帶,由國際重要濕地碧塔海自然保護區和「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哈巴片區之屬都湖景區兩部分構成,以碧塔海、屬都湖和彌里塘亞高山牧場為主要組成部分,也是香格里拉 旅遊 的主要景點之一。
這里是電影《心花路放》在香格里拉的取景地之一。「太陽最早照耀的地方,是東方的建塘,人間最殊勝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自從美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問世以來,作品中所描繪的香格里拉曾引起無數人的嚮往。皚皚的雪山、廣闊無垠的草原、鮮紅的莨菪花、神秘的喇嘛寺院……構成了這里最美的風景。
今天就介紹到這里,喜歡的可以點擊關注,下期為大家帶來更多的內容。
❽ 消失的地平線的作品影響
《消失的地平線》出版後,立刻在歐美引起了轟動,很快暢銷世界,並獲得了英國著名的霍桑登文學獎。從此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一股尋找理想王國香格里拉的熱潮。《不列顛文學家辭典》稱此書的功績之一是為英語詞彙創造了「世外桃源」一詞——「Shangri-la」。
1937年,好萊塢投資250萬美元將小說拍成同名電影——《消失的地平線》。公映後轟動全球,連續三年打破票房紀錄,將香格里拉的名聲推向高峰。影片獲得1938年第10屆奧斯卡最佳剪輯和最佳美術指導兩個金像獎。幾年後,該片傳入中國,譯名為《桃花源艷跡》,以「桃花源」對「香格里拉」可說恰如其分,但「艷述」一詞明顯沾染上了彌漫上海灘的風塵氣息。當時正值日本侵華,這部電影給戰亂中的上海人帶來了短暫的心靈慰藉。主題歌《這美麗的香格里拉》隨之傳遍全球。
❾ LOST HORIZON·消失的地平線
我想,有很多人都是先讀了JAMES HILTON(詹姆斯·希爾頓)所著的《LOST HORIZON》(《消失的地平線》)這本書,之後才知道「香格里拉」,那個於藏地高原中隱世的寧靜富庶之地,並深切得渴求去了解它。而後,才會有了一次又一次關於藍月谷和香格里拉的探尋。
但是,於我而言,這個順序卻是反過來的,我是先去過香格里拉,而後再讀《消失的地平線》。
當然,這里有個前提,那就是我所抵達的那個香格里拉,便是詹姆斯·希爾頓筆下所寫的那個「香格里拉」。
畢竟在旅遊業日益發達的現今,「香格里拉」一名對於渴求真實之地的人有著無與倫比的吸引力,而這種吸引力所觸發的便是直接客觀的經濟收益,乃至於事關當地的GDP增長。所以關於「香格里拉」的確切所在地,有過很多爭執,不管是在雲南的迪慶州、麗江,還是四川的稻城,乃至之後參與到這場爭執里的「千佛之國」尼泊爾,當地政府想要獲得的,真是一個精神之國嗎?
而我所抵達的便是最終塵埃落定的最後贏家,以前那裡叫「中甸」,而今,早已改名為「香格里拉」。雖然,就我個人而言,自己還是更喜歡它此前的名字,因為它更給人一種內心的踏實和豐盈感,畢竟在藏語中,「中甸」的意思是「建塘」,頗有種安家落戶的即視感。而「香格里拉」一詞的意思,是「心中的日月」。
2012年8月,我曾踏足過中甸城,徜徉於那片平原之上。
2017年10月31日,在上海地下四通八達的地下鐵,在於沈杜公路和市光路之間往返通行的8號線上,我才正式第一次讀完詹姆斯·希爾頓的《消失的地平線》。
此間時隔五年多,說是物是人非,也不為過了。
在未翻閱此書之前,曾想過作者會以一種怎樣的筆觸來展開「香格里拉」這神秘之所。有想過會是以散文或者回憶錄的形式,來追溯一場過往旅途。卻從未想過,故事會以戰爭為開端,以命運為執掌,以那些偶然和必然發生的事情,來揭開那層神秘面紗。
作者所生活的時代處於世界大戰期間,戰爭和蕭索似乎是籠罩著全球的陰影,所有人都無法逃脫。或許正是因為現實中無法避免戰端,所以作者才在精神中構建出一個幾近「完美」的烏托邦——香格里拉。那裡的人生富足的生活著,因為藍月谷有著非常豐富的金礦礦脈,所以那片平原上的居民不用為生存而過多的花費心思。
而也正是有著這樣富足的物質經濟基礎,在此生活的人們才會追求精神和內心上的滿足,而精神上的先行者們,便是喇嘛寺里的「大喇嘛」們。
香格里拉的幾近完美,不僅僅表現在那些豐富的基礎設施上,似是世上真有未知神明和信仰的庇佑,所以人們都不太會生病,若不是因為意外去世,大多人多半都是會自然老死。而喇嘛們更有關於長壽和讓時間暫住的神秘修行之法。雖說距離「長身不老」還太過遙遠,但足夠漫長的生命和時間,卻足以讓一個人坦然得面對生死。
外界生活中所有不喜的,和難以得到及釋懷的,在香格里拉都不是問題。不想做的事情可以不去做,沒有任何人會指責和埋怨你,只要把時間花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就好,這是一種幾近於「道」的探尋。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索求的道路。而於時間暫住之地,你所要做的,便是在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終有一日,當戰爭的風暴肆掠全球,毀滅一切時,如「香格里拉」這樣少數的世外之地,便能夠保存著文明的火種,等待著「復興」。
不得不說,這是一種難以讓人反感的「野望」,因為他們想要承擔起人類文明的「傳道者」。而這往往意味著苦行僧一般的生活,撇開適度的慾望,這些人一生的使命,都是求索和傳承。
讀完整個本書,作者給人的印象,便是他是一個反戰,對戰爭持有悲觀看法,並非常喜愛中國文化,並崇尚中庸之道的半個「理想主義者」。
為什麼說是「半個」呢?因為詹姆斯自己也知道,香格里拉這樣的烏托邦不太可能真是存在,因此才有了書中康偉和馬林森帶著洛岑出走香格里拉的結尾。但他又希望這樣的地方能夠存在,所以才又寫到康偉的不辭而別,寫到他吵著曾「抵達」過的香格里拉的方向追尋著,最終杳無音訊。
故事的開端和結尾,都有種宿命般的戲劇感。塔魯承載著「香格里拉」延續和傳承的使命,踏入藍月谷中人認為的「風暴外界」,去為此地尋求繼承人,甚至不惜為此犧牲生命,在他心中使命般的信仰高於一切。而本書最大的主人公「康韋」,卻也是極端矛盾的人,他一方面渴求著如「香格里拉」般內心精神世界的安寧,但是對於馬林森和洛岑的「喜歡」,這種情感卻同樣驅使著他做出並不迎合內心的決定。這種頗有些戲劇性的愛戀,也成為了故事尾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
其實,讀完這本書的第一感覺,便是「意猶未盡」,總感覺作者的故事還沒有說完,怎麼可以就這樣結束?作為一個曾經飽受戰爭摧殘,甚至變得有些淡漠和無常的康韋,他的命運最終究竟是去往哪裡?「逃出」香格里拉的馬林森,後來又怎樣了?被醫生告知老去死亡的洛岑呢?還有留在香格里拉的泊靈克洛小姐和巴納德先生呢,他們在得知「同伴」離開後,又會作何感想?
而在此之後,才是關於「回味」「思索」,乃至其他。
詹姆斯創造了「香格里拉」這個可能永遠也無法抵達的遠方,並讓全世界的旅人都為此魂牽夢繞,我想這可能是他自己都未想過的。
「心中的日月」,那是自己向內心求索才能抵達的地方,而所有在真實世界裡的跋涉,難道不都是為了踏上那條通往內心的道路嗎?
所以「香格里拉」啊,那是詹姆斯通過筆觸塑造的內心之地,那是屬於他的香格里拉。而我們每個人,難道就沒有屬於自己的「香格里拉」嗎?這個答案,我想只有我們自己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