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八佰原型是什麼
淞滬會戰。
由管虎導演拍攝的電影《八佰》已經陸續走入公眾視野。在8月14日的全國點映首映禮上,電影主人公謝晉元之子謝繼民及其家人特地趕到北京觀影。此時的謝老已經77歲了,他是謝晉元最小的一個孩子,和父親一生從未謀面。
在采訪中,他說父親這個詞語讓他感覺「遙遠而又陌生」,謝老的這句話讓人心痛,這不禁讓我們想到了1937年的那場戰爭,以及在戰爭中犧牲的民族英雄。
(1)電影八百裡面的壯士是哪裡人擴展閱讀:
1937年,日軍大規模南侵,8月13日中日軍隊在上海一帶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會戰,史稱淞滬會戰。中日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斗,10月25日,我軍大陣地被日軍突破,被迫全線退守,當時軍隊上層很多人都提出採取長期抗戰的計劃,這也就意味著我軍必須要放棄已經經營了三年之久的防禦陣地。
此時國際聯盟會議召開在即,軍方上層希望能夠保住上海,壯大我國的國際形象,在這一要求下之前撤退下來的軍隊與滬西一帶擺開了戰陣。
在整個淞滬會戰當中,閘北地區始終是戰爭最激烈的地方,死守這一帶的88師部隊,頑強抵抗,不屈不撓。戰陣擺開之後,88師部隊受命留在閘北地區死守上海,經過長時間的戰爭,88師戰鬥力急劇下降,為了保證實力部隊已經補充過5次兵力了,此時的部隊中,老兵的數量不足1/5,大部分中層將士戰死。
在這種情況下,軍隊戰鬥力可想而知,但又不得不落實上級的命令,所以88師師長孫元良決定留下一個團死守閘北,其他將士撤退。這個命令交給了524團長謝晉元。
「八百壯士」,名傳四海:
戰爭期間曾有多位新聞記者想要對謝晉元等指揮官進行采訪,在問到堅守倉庫的部隊人數時,我軍宣稱有800守軍,這一消息在全國各大報紙上刊登,自此「八百壯士」的名號就此傳開。
除了要抵禦敵人的進攻以外,將士們還要修建軍事工程,可以說他們在這一期間都沒有合過眼。經過幾天的軍事加強,倉庫已經比之前更加堅固了。
29日下午,日軍第十二大隊以及4輛軍事戰車,再次對四行倉庫發動了進攻,雙方激戰了一個多小時,但是日軍依然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夜色降臨日軍藉助挖土機開掘了隧道,想要通過隧道進入倉庫,但被我軍及時發現。
『貳』 《八佰》原型謝晉元,誓死保衛上海,最後卻死於叛徒的手中,為何
這段時間《八佰》正在電影院上映,這部影片講述的是淞滬會戰中,謝晉元帶領著他的「八百個壯士」留守上海的四行倉庫的故事。這個戰爭片段賺足了觀眾的眼淚也激起了群眾的愛國情懷。不知道你有沒有去電影院觀賞呢?
這四百多個將士們被稱為「民族革命典型」,國家也授予了他們最高榮譽的勛章。也正是有像他們這樣義無反顧的愛國志士們,中國才得以勝利,我們才能夠有這么一個和平的年代。銘記,感恩!
『叄』 八百壯士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
八百壯士是國民黨。
謝晉元等八百壯士,即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集團軍88師524團,是指在上海即將淪陷之時,奉命退守四行倉庫,在那裡與日軍激戰四天四夜,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戰士氣的英雄群體。
1937年10月,持續三個月的淞滬會戰進入尾聲,為掩護主力部隊撤退,88師524團團副謝晉元率「八百壯士」進駐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四天四夜,用生命守護了一個民族的尊嚴。
(3)電影八百裡面的壯士是哪裡人擴展閱讀:
在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中,一直有一個戰爭史上少有的奇特景觀——大批的民眾聚集在蘇州河南岸,為勇士們助威打氣。
一發現敵軍企圖進攻,觀戰的民眾就以各種方式迅速告訴我軍。有的齊聲高呼,告知敵軍進攻方向;有的以幾塊大黑板拼接起來,寫字或畫圖,向我軍示警;更有一些人設法一次次將電話打入倉庫。
看到勇士們打得日軍遺屍累累、狼狽而逃時,大家就拍手歡呼,唱歌慶祝;看見我軍戰士捨身殺敵,英勇犧牲,大家就滿含熱淚,高呼口號。
而上海的各種新聞媒體,也是第一時間把四行倉庫八百壯士英勇抵抗的消息,用最激昂、最悲壯的色彩,傳播到全國、全世界。上海民眾很快就不滿足於站腳助威,他們決心用實際行動給勇士們以支援。大批民眾捐錢捐物、捐贈食品。
『肆』 八佰電影原型是哪位將軍
該片取材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八佰》沒有主角,他們都是英雄。
《八佰》是一部群像電影,每個角色都有其存在的意義,當你看到一個角色出來以為他就是主角的時候,可能在下一秒這個人就下線了。
所以,沒有誰是主角,有的不過是每個角色身上代表的含義,每個小人物身上的閃光點,還有《八佰》這部電影要給大家表達的深層含義。
『伍』 守衛上海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是哪裡人
一半是湖北通城人
『陸』 八百原型
《八佰》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該電影的真實原型故事以及結局都成為了一大焦點,八百壯士原型故事出自於淞滬會戰。《八佰》是一部以淞滬會戰四行倉庫保衛戰為題材的戰爭片,講述了史稱「八佰壯士」的軍人於四行倉庫浴血奮戰、阻擊日軍的故事。
真實原型就是淞滬會戰末期四行倉庫保衛戰,這場戰爭非常的慘烈,主要是因為他們只有400多人,但他們要面對的的是30萬日軍。
當時中國軍隊陷入側背受敵的危險境地,五十幾萬大軍不得不往西撤退。既然大部隊要撤退,那必然是需要掩護的,而負責掩護的隊伍就是88師262旅524團一營。
一個營的兵力怎麼可能有八百人,他們實際的人數根本沒有八百人,這個營由一個機槍連、三個步兵連和一個迫擊炮排組成,「編制」算滿也只有452人。謝晉元之所以回答稱800人,就是為了壯大軍威、迷惑日軍,讓這場戰役有那麼一點獲勝的可能。
雖然人數比較少,但這400個人想盡一切辦法,將四行倉庫從里到外武裝成了碉堡,之後就是硬著頭皮和日軍周旋和血戰整整六天六夜,抗爭到了最後。在這六天六夜裡,有無數雙眼睛盯著這個風雨飄搖的小小堡壘,也有無數人祈禱他們能夠撐到平安撤退。
就這樣,他們這支號稱「八百人」的隊伍硬生生的抵擋住了30萬日軍的侵襲。事後,四行倉庫巍然屹立,「八百壯士」孤軍抗敵的事跡由此為人傳頌。
(6)電影八百裡面的壯士是哪裡人擴展閱讀
這四百多壯士對抗二三十萬日軍,撐了四個晝夜,最大的原因是四行倉庫東面和南面就是租界,日軍有所忌憚,不想歐美列強干涉,不敢用重武器,反復用步兵發起沖鋒。
後來還是歐美國家害怕自己遭殃,要求蔣介石放棄抵抗,於是這四百壯士被撤回了英法租界,之後立馬被繳械軟禁,困在租界三年多。等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攻進租界,他們通通淪為日軍俘虜,大部分人都客死異鄉,結局悲慘。
四行倉庫保衛戰從根本上講就是一次政治表演,明知是個死局,還不惜把四百多士兵送進血肉磨坊。最迷惑的是這場保衛戰死亡九人,傷了二三十人,再激烈能激烈到什麼程度,而且撤入租界後一年,還出了四個漢奸,把保衛戰的指揮官謝晉元給暗殺了。
『柒』 《八佰》的歷史背景和原型是怎樣的
《八佰》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最後一役,謝晉元奉命率領第88師524團一營420餘人,堅守上海四行倉庫,四天四夜中,抵擋住日軍的猛烈進攻。為迷惑日軍、壯大聲勢,謝晉元對外宣稱倉庫內有八百人,史稱「八百壯士」。
《八佰》故事原型為1937年10月底發生於上海的四行倉庫保衛戰,此戰為淞滬會戰最後一役。該營本來有近800人,但在淞滬會戰的前期戰斗中犧牲了許多戰士,所以守衛四行倉庫的這個營實際上只有414人(也有423人的說法)。
負責這個營軍事指揮的524團副團長謝晉元為了麻痹日軍,故意對外宣稱第一營有800名戰士。因此,這部影片取名為《八佰》。事實上,日軍一直認為守衛四行倉庫的中國軍隊有一個團甚至一個旅的兵力,直到該戰役結束,日軍指揮官松井石根大將才大呼上當。
(7)電影八百裡面的壯士是哪裡人擴展閱讀:
八百壯士四天四夜的奮戰,不僅振奮了租界中人,更讓他們意識到中國軍隊仍在戰斗,警醒了全國四萬萬同胞認定中華不亡,為後續不屈不撓的抗戰勝利打下精神基礎。
而歷史沒有忘記他們,2014年,謝晉元及八百壯士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捌』 八佰真實原型
八佰真實原型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
1937年10月,持續三個月的淞滬會戰進入尾聲,為掩護主力部隊撤退,88師524團團副謝晉元率「八百壯士」進駐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四天四夜,用生命守護了一個民族的尊嚴。
(8)電影八百裡面的壯士是哪裡人擴展閱讀
八佰人物原型
1、黃志忠飾演老葫蘆
小湖北和端午的叔叔,湖北保安團成員。因為看到租界的光明燦爛而嚮往,卻因穿軍服被租界拒絕進入。最終被日軍俘虜,繼而在侄兒視野中被日本人吊起殺害,激發端午抗日熱情。
2、歐豪飾演端午
老葫蘆的侄子,剛到上海,突遇敵軍後四下逃散。在經歷了四天四夜的戰斗,從一個畏戰想家的新兵成長為不懼死亡的戰士,殘酷的現實讓他徹底明白,如果現在退縮,必定無家可歸。
『玖』 電影八佰的歷史原型
《八佰》取材自與日軍奮戰的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的真實經歷,歌頌面對強敵毫不退讓,戰士誓死保衛家國的崇高氣魄。
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孤軍奮戰4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中日雙方幾十萬大軍拚死搏鬥兩個多月,到10月底,國軍撤離上海,僅留下一支堅持最後抵抗的部隊。
1937年10月26日至30日,第88師262旅524團團附謝晉元奉師長孫元良之命率420餘人,對外宣稱有800人,進入四行倉庫,與日軍血戰四天四夜。抗擊日軍數萬人,激戰四晝夜,斃敵200餘人,傷敵無數,自己僅陣亡九人,傷二十餘人。從此聞名中外,激發了全國抗日熱情,被譽為「八百壯士」。
(9)電影八百裡面的壯士是哪裡人擴展閱讀:
在《八佰》中是沒有絕對主角存在的,這種做法對於電影而言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劣勢是電影從頭至尾都缺乏了一個真正的代表性人物,作為典型聚焦的小人物們,他們在電影中的表現都不差,但你卻又很難說他們哪一個人是電影的核心,這終究使電影留下了人物模糊的詬病。
然而另一面,這樣的群像處理也使觀眾得以多角度走進了這部電影,當人們看到這些身為戰士的小人物如何在這場戰爭中逐步蛻變,看到河對岸的普通民眾從隔岸觀火的冷漠到群情激昂的熱血,其實作為觀眾在情緒上也開始逐漸升溫,這恰恰是《八佰》的高明之處,它並沒有用單一的悲壯來煽動觀眾的愛國情緒,而是從不同視角為出發,讓人真正洞悉以這場戰爭背後的血與淚。
『拾』 八百壯士哪裡人
八百標兵奔北坡,炮兵並排北邊跑,炮兵怕把標兵碰,標兵怕碰炮兵炮。
八了百了標了兵了奔了北了坡,炮了兵了並了排了北了邊了跑,炮了兵了怕了把了標了兵了碰,標了兵了怕了碰了炮了兵了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