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源 > 阿彌陀佛是哪裡的電影

阿彌陀佛是哪裡的電影

發布時間:2022-09-14 03:14:55

① 燕赤霞在電影中念的南無阿彌陀佛出自哪裡

倩女幽魂道道道

② 阿彌陀佛,出自哪裡

《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佛》,這三部經,專門講阿彌陀佛的,你仔細讀這三部經,答案就在其中。

③ 阿彌陀佛怎麼讀呢,內地都是ē mí tuó fó ,港台電影都是 a mí tuó fó

目前,最常見的「阿」的讀音有三種:

「婀」 (漢語拼音:ē 音)
「噢」 (漢語拼音:ō 音)
「啊」 (漢語拼音:ā 音)
阿彌陀佛的「阿」字,應該如何發音?

簡而言之,阿彌陀佛的「阿」字的正確讀音是「婀」或「噢」,「啊」的讀音是錯誤的。 阿彌陀佛的正確讀音是 emituofo 或 omituofo;而 amituofo 則是錯誤的讀音。
前面兩種讀音「婀」和「噢」是自古以來的讀音,是中國佛教千多年來的傳承。

至於第三種讀音「啊」,則是在八十年代才開始興起的。據說是某些學佛弟子在印度參學後,發表的所謂正確讀音, 其理由是根據 amitābha 梵語發音,「阿」應該讀成「啊」。在九十年代有許多知名的台灣法師大肆宣傳之下, 言論根本上否決了中國千年的「婀」音與「噢」音傳承,認定「啊」音才是正確的梵音,以訛傳訛, 以致如今連一些中國的正宗寺院道場也在宣揚「啊」音。他們主要的依據就是所謂的梵語發音, 也進而引用藏語發音,鄰國(日本和韓國)與南傳佛教的發音來支撐其論點。

這些人鼓吹將阿彌陀佛的阿字發音成「啊」,這是錯誤的。由於他們完全不懂印度正統梵語的發音, 而引用了印度非正統梵語的發音;另一方面,只依據西藏、日本和韓國的現代發音,卻完全沒有考究這些地區的古代發音; 更甚的是把南傳佛教的巴利語等同於古梵語的錯誤邏輯;依據這些錯誤而引發的謬論,大肆宣揚錯音! 更無奈的是,一盲引眾盲,以致今時今日有許多無辜的學佛弟子都讀錯音。

阿彌陀佛(梵文:अमिताभ,Amitābhaḥ),號甘露王如來,又稱無量光佛(梵文:Amitābha,即藏傳佛教所譯的月巴墨佛)、無量壽佛(梵文:Amitāyus)、無量清凈佛、彌陀佛等;在大乘佛教信仰中,認為他是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他方佛。大乘佛教各宗派普遍接受阿彌陀佛,而凈土宗則以專心信仰阿彌陀佛為其主要特色。
Amitabha一詞並不見於巴利經,在梵語中,「阿彌陀」(Amitābha)是一個陽性名詞,單數主格為Amitābhaḥ。它的字根 amita 來自梵文 ma(意為「測量」)的過去分詞 mita。加上否定詞頭 a,意為「無量、無可測量」,後綴 ābhā是「光」的意思,意譯為「無量光」。阿彌陀佛另一個梵文名 Amitāyuḥ,後綴 āyus 是「壽命」的意思,意譯為「無量壽」。

④ 阿彌陀佛,出自哪裡

【阿彌陀佛(梵Amita-buddha,藏Dpag-tu-med、dpag-yas)】

意譯為無量光,或無量壽佛。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以觀世音、大勢至兩大菩薩為脅侍,在極樂凈土實踐教化、接引眾生的偉大悲願。這是我國佛教界最熟稔的如來。

依據《無量壽經》所載,阿彌陀佛在成道以前,原是一位國王,由於受到世自在佛的啟示,乃發起求無上道的願心而出家。在修行期間,曾發出四十八大願,誓願建立一個庄嚴的極樂世界,以救渡一切念佛名號的眾生。其中有三個大願是︰『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毀謗正法。』『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基於這些深宏的誓願,因此,在他成佛之後,任何人只要具足信願行、如法念佛,則一定會得到他的接引,而往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凈土佛國。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的悲願至廣,慈心極深,其念佛法門又至為易行,因此在中日等國,信仰彌陀法門的眾生為數極多。『家有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諺語,正是彌陀信仰普遍流傳的最佳說明。

◎附一︰〈阿彌陀佛〉(摘譯自《佛教大辭匯》)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據梵本所載,阿彌陀佛的梵文有兩種。其一,阿彌陀婆(Amita^bha),譯為無量光。Amita^bha系由形容詞的amita(無量的)與女性名詞a^bha^(光)結合而成。此中,amita的mi,語根為ma,意為『量』;在mi之後加上接尾語ta,則成為形容詞,意為『有限量的』;又在mita之前,加上有『無』或『不』語意的接頭語a,而成amita(無量)一詞。又『a^bha^』是在bha^(光耀)的語根上,加上有『近』的意思的接頭語a^,其詞性屬女性名詞。但此處不是指無量的光明,而是當作有無量光明佛的名號,因此,將語根的母音的語尾a^縮成短音,而成男性名詞。其二,阿彌陀庾斯(Ami-ta^yus),譯為無量壽。Amita^yus系由形容詞amita與中性名詞a^yus(壽命)合成。據說a^yus的語根是具有呼吸之義的『an』,然而有人認為a^y的語根是ay(行),其後加上接尾語us,而成有『壽命』之義的中性名詞。羅什在譯《阿彌陀經》時,對此二者並不加以區別,都稱之為阿彌陀。

據《無量壽經》所述,於過去久遠劫中,世自在王佛出世時,有一國王聞佛說法發無上道心,棄國出家,號為法藏。其後,彼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前,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的清凈行,發四十八大願。其中第十八願是根本願。其願文曰︰『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法藏比丘發此願已,一向專志庄嚴凈土,其佛土距此十萬億剎,名為安樂。

關於阿彌陀佛的成佛,袾宏在《阿彌陀經疏鈔》卷三舉出八種︰

(1)《法華經》載大通智勝如來時有十六王子出家,其第九王子於西方成佛,號為阿彌陀。

(2)《悲華經》載無量劫前有轉輪王,名為無諍念。彼於西方世界作佛,號為阿彌陀,國名安樂。

(3)《大乘方等總持經》載無垢焰稱起王如來時,有凈命比丘總持十四億部經典,隨眾生意樂廣為說法。彼凈命比丘,即今之阿彌陀。

(4)《賢劫經》載雲雷吼如來時,有一王子名為凈福報眾音,曾供養彼雲雷吼如來。彼凈福報眾音王子,即今之阿彌陀。

(5)《賢劫經》又載金龍決光佛時,有一法師名為無限量寶音行,力弘經法。彼時之法師,即今之阿彌陀。

(6)《觀佛三昧經》卷九載空王佛時,有四比丘得念佛三昧,其第三比丘,即今之阿彌陀佛。

(7)《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載獅子游戲金光如來時,有一國王名為勝威,尊重供養彼佛,修禪定行。彼勝威王,即今之阿彌陀。

(8)《一向出生菩薩經》載阿彌陀佛往昔為太子時,聞此念佛微妙法門,精進奉持。

關於阿彌陀佛的成佛因緣,除前文所舉者之外,經典中尚有多說。按,阿彌陀佛並未見於小乘經典中,然在其餘大乘經中,則屢有載及。

又,阿彌陀佛乃一切大乘經典所通說,故大乘諸宗無不言及,然其見解未必一致。總的說來,大抵可分為兩類。其一,以理性為主的唯心彌陀,己心凈土。其二,以事相為主,指方立相,立界外凈土,現在說法的彌陀。茲略述各宗所說如下︰

(1)法相宗︰《唯識論》卷十說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三身。自性身唯理,身土不分,故彌陀與諸佛應無分別。受用身分自受用、他受用。阿彌陀佛是他受用報身。但地前菩薩及凡夫二乘所見的彌陀是變化身,地上菩薩所見是他受用報身。亦即初地菩薩所見的彌陀佛,是坐於百寶蓮台座上,如《觀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六十萬億那由他佛身。二地所見,系千葉蓮台座上的佛身,由佛的後得無漏智所變,為十地菩薩而現,其所居凈土,系凈居色究竟天。

如是,現一實身,凡聖不同見,應機而現種種身,是因眾生福力不同,而產生佛身粗妙之別。亦即能化的彌陀隨所化根機示現佛身;所化的有情以彌陀所現佛身為增上緣,凡聖各各隨智識福力淺深厚薄變現佛身,故所見佛身有粗妙之別。三賢的菩薩、二乘凡夫之類見化身小佛身;四善根菩薩見化身大佛身;初地以上的菩薩見坐大寶蓮台、具無限妙相好的他受用身。此大盧舍那身是彌陀對地上菩薩所示現的佛身。以此佛身為增上緣,地上菩薩依各自之心識變現相好圓滿的廣大能化佛身而觀。因此,菩薩進至初地時,地前所見的劣佛身潛隱,殊勝微妙的佛身顯現。但地上菩薩非不能見地前所見佛身,地上菩薩欲見佛變化身亦能得見。因此,地上菩薩以他受用報身為正所見,兼見變化身。

(2)三論宗︰此宗亦談三種佛身,即{1}正法法身,{2}修成法身,{3}應化身。正法法身就是實相法身,又名理法身、自性身、法佛。修成法身就是自受用報身,又名智法身、報佛、內應身。應化身是他受用身與化身所合並,都是起利他之化用,故合為一身。此化他之用,由本法身而起,非正酬報因位的佛身。若此佛身別開為二身時,就他受用身而言,是殊妙廣大的佛身,又名外應身,是化度地上菩薩的佛身。又就化身而言,是丈六等的粗身形,又名變化身;此系為化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所現的佛身。

此三身中,正法佛是理法身,為修證之理,故不生不滅而常住。修成佛是智法身,為能證之智。因為是冥契所證之理的能證之智,故智法身亦是常住。《大智度論》說,薩婆若是實法,非生滅。薩婆若譯為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佛智,是常住不滅的實法。應化佛系法身應所化根機而現起的化他悲用,故為生滅無常之形相。初二身乃理智之本體,非化他之佛身,故無說法。應化身系由本體而現起的化他佛身,有色聲,有宣說法門的悲用,故能對所化有情說法。

(3)華嚴宗︰據智儼的《孔目章》卷四〈往生章〉所述,阿彌陀佛國,一乘三乘不同。若依一乘,阿彌陀佛土屬世界海攝,此系近引初機成信故。教境真實,佛國圓融、不可說故。若依三乘,西方凈土是實報處。通成四土,即法性土、事凈土、實報土、化凈土。化是報化,非化身之化。如是,系以西方凈土攝屬於世界海,以阿彌陀佛為蓮華藏庄嚴世界主,也就是以阿彌陀佛為毗盧遮那的同體。

華嚴宗分佛土為二,一為國土海,一為世界海。國土海是不可說之果分,世界海是因分可說之土。此世界海有三類,一是蓮華藏庄嚴世界海,二是十重世界海,三是無量雜類世界。若配於三生成佛,第三是見聞生之土,第二是解行生之土,第一是證入生之凈土。蓮華藏界既是證入生之凈土,故與不可說果分同其體。故《五教章》卷三說(大正45·498b)︰『一蓮華藏庄嚴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陀羅等,當是十佛等境界。』西方凈土攝於此主伴具足的蓮華藏海,阿彌陀佛與十身具足的毗盧遮那同體。

(4)天台宗︰此宗認為佛必具足三身,土是四土橫豎一處。故彌陀之安養,雖難定何身何土,然皆為具縛凡夫生處。有晝夜六時之別,飯食經行之義,有聲聞緣覺,佛亦說三乘法。是故判彌陀凈土為應身應土。而《大乘同性經》所說的於凈土中成佛者,皆是報佛,是就斷無明的人所見而言,非同居土的凡夫所見。《觀經》第九觀所說的彌陀身量有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是為達圓教第七信位的人而特別顯現的佛身。《大智度論》說西方世界出於三界,故西方世界不攝屬於三界。又就彼佛土而言,彼土雖有三界但無四惡趣。

然此彌陀凈土與諸佛同居土又有不同。彌陀凈土橫具四土,故修圓妙觀而生彼者通惑雖未盡,其身常拜實報身,得居實報土,此與生於諸佛同居土後,斷通惑,轉果報方住上土不同。諸佛同居土雖具四土,悉是豎四土,斷惑,轉報然後能入上三土。其有橫之義,但只是暫時依佛之加被力而見。故極樂上品的生死,通惑尚有,與常時見報佛,住報土者大異其趣。

又依智旭《梵網經玄義》及《小經要解》所述,四土橫豎之義俱約斷惑而說。所謂豎,是出同居土後入方便土,出方便土後入實報土等。橫則不移當處,自感見方便、實報、寂孕三土。諸佛四土中的寂光土等上三土雖有橫之義,但於同居凈土中,大體有豎義無橫義,唯極樂同居橫具四土。此系十方世界未曾有之處,全性起修之因緣唯彌陀有之。華嚴之秘藏、法華之極意唯在執持名號的念佛法門。其他如帶業往生,即得不退之說,如彌陀同居土、最勝無比之說,頗能發揮天台、四征微意。

(5)禪宗︰禪宗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宗旨,以佛心傳心,只修行心地,自分覺知。故不見一物名為見道,不行一物名為行道。唯守本來面目,顯自己本分,不拘泥善惡因果之差別,安住無住空寂之心,若至無念無想,本來真性頓顯,稱為成佛。其本有圓成本來面目,人人具足的佛性一理,名為無量壽。即心即佛之宗義,心外不見佛。《六祖壇經》說(大正48·352a)︰『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凈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寶志和尚以為,智者知心作佛,愚人慶往西方。但若偏於此,失其不可得,亦非禪意。因此,宗頤禪師作二十六行頌指贊西方。

(6)凈土宗︰曇鸞在《往生論注》中以二種法身論述彌陀佛身。二種法身是法性法身、方便法身。法性法身是如如之理,是無相法身,是略門。方便法身是正直,是救濟一切眾生的大悲無不相法身,是廣門。無相法身相即無不相法身,無不相法身成無相法身。故二法身,異而不分。此系廣略相入的佛身,故統以『法』之名。所以如此,是因清凈願心所庄嚴之身,其清凈義,是在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為凈因所庄嚴的凈果,完成真實智慧的無為法身。所以,彌陀佛身是由清凈願心(四十八願)所庄嚴的廣略相入之清凈佛身,即二種法身。道綽在《安樂集》中說彌陀是報佛,極樂寶庄嚴國是報土,並說《觀音授記經》的彌陀入滅說,是在示現報身五相之一的隱沒相。而化身的彌陀是《鼓音聲經》所說的清泰國之彌陀,西方凈土的彌陀絕對是報身佛。善導更以酬行、酬願二義來論述『報』,並且以《大品般若》〈涅槃非化品〉的涅槃如化非化說,會通《觀音授記經》的彌陀入滅說。即涅槃性空如化,為新發意菩薩說非如化,是為了避免新發意菩薩產生驚怖。彌陀的入滅不入滅說同此。不入滅說如非化說,入滅說如如化說。如化不妨涅槃義,入滅說豈能害報之義。

◎附二︰〈十二光佛〉(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
十二光佛,為贊嘆阿彌陀佛光明德用的十二種稱號。即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焰王光佛、清凈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語出《無量壽經》卷上。

依《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卷中之解釋,佛光不能計數故名無量;無緣不照故名無邊;無有人法能障故名無礙;非諸菩薩所及故名無對;光明自在而無更上者故名焰王;由佛無貪善根而現,亦能除眾生貪濁之心故名清凈;從佛無嗔善根而生,能除眾生嗔恚戚心故名歡喜;光從佛無痴善根心起,復除眾生無明品心故名智慧;佛之常光恆為照益故名不斷;光非諸二乘等所測度故名難思;光亦非余乘等所堪說故名無稱;佛光日夜恆照不同娑婆二曜故名超日月。

除上述十二光佛之通稱外,其它譯本及梵文在名稱、數目上又有不同的說法。如《大阿彌陀經》卷上及《平等覺經》卷一中,僅有光明經嘆語而不列佛名。《大乘無量壽庄嚴經》卷中、《大寶積經》卷十七〈無量壽如來會〉、梵文《無量壽經》等,則各舉十三光、十四光、二十光之名,明示佛光之德相。

又,《大佛頂首楞嚴經》、《九品往生阿彌陀三摩地集陀羅尼經》中,則以十二光佛為十二如來之別號,然此均是由《無量壽經》而來的一種轉說,屬後世之思想。

◎附三︰〈阿彌陀三十七號〉(摘譯自《佛教大辭匯》)
阿彌陀三十七號,指阿彌陀的三十七種德號。即無量光、真實明、無邊光、平等覺、無礙光、難思議、無對光、畢竟依、光炎王、大應供、清凈光、歡喜光、大安慰、智慧光、不斷光、難思光、無稱光、超日月光、無等等、廣大會、大心海、無上尊、平等力、大心力、無稱佛、婆伽婆、講堂、清凈大攝受、不可思議尊、道場樹、真無量、清凈樂、本願功德聚、清凈勛、功德藏、無極尊、南無不可思議光等三十七種。此系日僧親鸞於《凈土和贊》之初,依《贊阿彌陀偈》而列出者。其中,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無對光、光炎王、清凈光、歡喜光、智慧光、不斷光、難思光、無稱光、超日月光等十二種德號,稱為十二光,阿彌陀由於有此光明,故有此德號。

◎附四︰〈阿彌陀三尊〉(編譯組)

阿彌陀三尊,指阿彌陀佛及其脅侍觀世音及大勢至。如《觀無量壽經》說(大正12·342c)︰『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

關於脅侍菩薩的方位,一般以觀音在佛的左方,勢至在佛的右方。但在梵文《法華經》〈普門品〉的頌文中,觀音在彌陀佛的右方或左方。《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卷中及《阿唎多羅陀羅尼阿嚕力經》,說右方是觀音,左方是勢至。《大陀羅尼集經》卷二說佛的右方是十一面觀音,左方是大勢至。而《觀無量壽經》及《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卷五說佛之左邊有一大蓮華,觀音坐於其上,佛右邊的蓮華上坐大勢至菩薩。這是因為觀音為悲之代表,即下化眾生之義,故置於左方;勢至代表智,意為上求菩提,故安於右方。

關於二脅侍的形像,觀音的寶冠中有化佛,勢至的寶冠中有寶瓶。自中古以來,一般是作觀音兩手持蓮台,勢至合掌。

◎附五︰〈阿彌陀大咒〉(摘譯自《望月佛教大辭典》等)
阿彌陀大咒,指阿彌陀佛的陀羅尼(dha^ran!i^)。出自《無量壽儀軌》。也稱為無量壽佛根本陀羅尼、阿彌陀如來根本陀羅尼或十甘露咒。為真言宗三陀羅尼(阿彌陀大咒、寶篋印陀羅尼、尊勝陀羅尼)之一。

茲列漢字音譯的阿彌陀大咒於後︰『曩謨、阿啰怛曩、怛羅夜耶、娜謨、阿哩野、彌多婆野、怛佗■跢夜、阿啰喝帝、三藐三菩馱耶、怛爾也他、唵、阿蜜■帝、阿蜜哩妒、納婆吠、阿蜜■多、三婆吠、阿蜜哩多、伽啰吠、阿蜜■多、悉帝、阿蜜■多、帝際、阿蜜■多、尾訖磷帝、阿蜜■多、尾伽磷多、■彌寧、阿蜜■多、哦哦曩、吉底伽齡、阿蜜■9a39多、懶弩、尾娑婆齡、薩■啰佗、婆馱寧、薩■、羯羅磨、訖禮舍、訖灑盈、迦齡婆婆訶。』

此咒之羅馬字讀音如次︰Namo ratnatraya^ya namah! a^rya^mita^bha^yatatha^gata^ya arhate sam%yaksam%buddha^yatadyatha^ om% amr!ite amr!itodbhave amr!ita-sambhave amr!itagarbhe amr!itasiddhe amr!i-tateje amr!itavihr!im%te am%r!itavihr!im%tagamineamr!itagaganaki^rttikare(?)amr!itam%bhi-svare sarvarthasadhane sarvakarmakrama-s/asks!ayan%kare(?)svaha.

此咒自古即常被音譯,如唐·不空譯《無量壽如來觀行供養儀軌》、唐·阿地瞿多譯《陀羅尼集經》卷二、唐·菩提流志譯《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唐·實叉難陀譯《甘露陀羅尼咒》、失譯《阿彌陀佛說咒》等,亦皆載之。然其所載咒文長短不同。今所舉之咒,中有十句阿蜜多(amr!ta,意為甘露),故稱之為『十甘露真言』。

依《無量壽如來觀行供養儀軌》所載,誦此阿彌陀咒一遍,即滅十惡四重五無間,一切罪障皆悉消滅。若有苾芻苾芻尼犯根本罪,誦七遍已,即時得還戒品。誦滿一萬遍,則獲得不廢忘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顯現於身中,皎潔圓明猶如凈月,臨命終時,見無量壽如來及無量俱胝菩薩眾來迎,即生極樂世界上品上生,證菩薩位。

◎附六︰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十一章第一節(摘錄)
從大本《阿彌陀經》來看,阿彌陀佛凈土,在初期大乘的凈土思想中,是富有特色的。法藏比丘立二十四願(或四十八願),成立一完善的凈土,作為救濟眾生,來生凈土者修道的道場。在選擇二百十億國土,結成二十四願以前,彌陀凈土的根本特性,早已在佛前表示出來,如《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說(大正12·300c)︰『令我後作佛時,於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中最尊,智慧勇猛。頭中光明,如佛光明所焰照無極。所居國土,自然七寶,極自軟好。令我後作佛時,教授名字,皆聞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莫不聞知我名字者。諸無央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諸來生我國者,悉皆令作菩薩、阿羅漢無央數,都勝諸佛國。』

經中所說的二十四願,或四十八願,都不外乎這一根本意願的具體組合。阿彌陀佛的光明,勝過一切佛。佛的光明、名聞(稱),為十方無數佛國所稱譽,為十方諸天人民稱嘆,所以發願往生︰這是第二十四願。阿彌陀佛的特勝,從佛的光明、名聞而表達出來。佛的光明遍照,使一切眾生的苦迫,得到解除,在釋尊入胎、出胎、成佛的因緣中,部派佛教有不同程度的放光傳說。阿彌陀凈土,是重視光明的利益眾生,而予以高度的贊揚。勝過一切佛,是阿彌陀佛的根本願,所以第十七願說︰『令我洞視(天眼通)、徹聽(天耳通)、飛行(神足通),十倍勝於諸佛。』十八願說︰『令我智慧說經行道,十倍於諸佛。』也許這過於特出,不大適合『佛佛平等』的原則,所以這二願,其他譯本都刪略了。根本意願中的國土七寶所成,是第三願,《無量清凈平等覺經》沒有這一願。在凈土本願思想的發展中,著重於來生凈土者的功德。凈土思想的重點,不止是理想的自然環境,而在乎凈土中的德行與進修,聖賢間和平的向道。

[參考資料]《賴吒和羅所問德光太子經》;《決定總持經》;《無量壽經優波提舍》;《十住毗婆沙論》卷五〈易行品〉;《往生論注》;《凈土思想論集》一(《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6});《凈土教概論》(《世界佛學名著譯叢》{52});矢吹慶輝《阿彌陀佛の研究》;結城令聞《阿彌陀佛信仰の意圖するもの》、《大乘佛教の成立史的研究》;望月信亨《凈土教の起原及發達》;《講座·大乘佛教》第五冊〈凈土思想〉;《中村元博士還歷紀念論集》〈インド思想と佛教〉。

FROM:【中華佛教網路全書】

⑤ 黃沾伴奏的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電影

南無是梵語namas音譯,念「那摩」音;中文意譯為:歸命、敬禮、歸依、救我、度我等義。阿彌陀佛又名無量清凈佛、無量光佛、無量壽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創始人與教主。 南無阿彌陀佛是皈依頂禮阿彌陀佛,求佛哀佑與救渡之意。是凈土法門老實念佛法常誦語。

⑥ 阿彌陀佛,出自哪裡

阿彌陀佛出自佛教
有好幾本凈土類的佛經都是專們介紹阿彌陀佛的。
《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等等
阿彌陀佛就是極樂世界的導師
相當於釋迦牟尼是娑婆世界的導師一樣。

⑦ 阿彌陀佛,出自哪裡

南無阿彌陀佛出自《觀無量壽經》,表達的意思是: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壹、立義分「六字釋」曰:言「南無」者,即是歸命,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另一個意思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唱「阿」字時,能甚深入般若波羅蜜門。名以菩薩威德力顯示諸法本無生義。

⑧ 許冠文被打一直喊阿彌陀佛什麼電影

《雞同鴨講》是由高志森執導的電影,由許冠文、許冠英等主演。電影講述,許冠文所扮演的傳統中式燒鴨店老闆與西式炸雞店的互相競爭故事,點出中國人舊社會那一套做人處事方式已不符合新時代的要求,必須徹底改革學習西方之長不可。滿意請採納!

⑨ 阿彌陀佛,出自哪裡

南無阿彌陀佛出自《觀無量壽經》,

閱讀全文

與阿彌陀佛是哪裡的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團電影票怎麼二次申請退款 瀏覽:191
周潤發最好電影有哪些 瀏覽:932
好看的電影推薦女孩 瀏覽:506
怎麼把完整電影保存的相冊 瀏覽:949
如何講評電影 瀏覽:842
單反相機如何拍出電影效果 瀏覽:876
張國榮演多少部電影 瀏覽:737
pr如何做出電影畫面效果 瀏覽:683
御法度電影免費看 瀏覽:536
最好看的好萊塢槍戰電影排行榜 瀏覽:788
野外生存最好看電影 瀏覽:101
電影荒野求生的男主怎麼死的 瀏覽:324
轉發看電影怎麼看 瀏覽:209
好看的十部犯罪電影 瀏覽:512
古裝聊齋電影都有哪些 瀏覽:889
約女生吃飯看電影怎麼樣會比較自然 瀏覽:313
求一部好看的中國神話電影 瀏覽:983
電影院看免費 瀏覽:662
告訴你如何找到夢想電影 瀏覽:593
孫悟空之再世妖王免費完整電影 瀏覽:218